【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598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23:07:4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18活血化瘀經穴的活血化瘀作用,臨床運用相當廣泛。


腦血管意外病變,如腦溢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屬實證者,取百會、頭維、攢竹、絲竹空等穴砭血;


虛證者取關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湧泉等穴灸之。


經搶救治療,急性危險期過後,出現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等,分別選用風池、風府、啞門、百會、太陽、神庭、上星、肩、曲池、肘、合谷、環跳、風市、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血海、曲泉、三陰交、絕骨、陽輔、解谿、丘墟、崑崙、太谿等穴,每次選2~3穴,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常可使癱瘓、口眼歪斜、語言謇澀等得到明顯的恢復。


胸痹(冠心病)則常取膻中、乳根、食竇、虛裏、心俞、神道、厥陰俞、內關、間使、郤門、陰郤、照海、公孫、足三里、豐隆等穴。


有活血化瘀,養心安神作用。


常可改善心悸、胸悶、胸痛、脈結、代、促等症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8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23:07:5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19利水消腫肝臟病、心臟病、腎臟病以及營養不良等症,常可出現水腫,其中以肝臟病門脈障礙所致的腹水較為難治。


肝臟病水腫常取肝俞、期門、章門、水分、痞根、三焦俞、神闕、曲泉、陰陵泉、水道等;


心臟病所致水腫常取膻中、巨闕、虛裏、食竇、水分、氣海、關元、神道、心俞等穴;


腎臟病所致水腫常取腎俞、三焦俞、膀胱俞、氣海俞、關元俞、水分、水道、中極、太谿、陰谷等穴,每次選用2~3穴,隨虛、實、寒、熱確定針、灸、補、瀉之法,常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8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23:08:0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0強身健體經穴(包括經脈)有強身保健作用,內養家非常重視經穴的作用。


煉胎息的人常能使任、督二脈實現河車運轉,八脈周流。


修藏密法者常能運轉三脈五臟。


此外在每逢大的節氣(如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在自身神闕、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等穴施灸,確能使人目明耳聰,身體輕健、祛病延年。


(羅永芬編) 博古通今的經方大家劉渡舟 付延齡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8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23:08:16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劉渡舟教授,遼寧營口市人。


幼承家學,後拜遼東名士為師,盡得其傳。


青年時期,在營口懸壺濟世,每起沉屙。


後遷居北京,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從教38年,為該校教授、終身教授,歷任該校教研室主任,《學報》主編、名譽主編,碩士和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中醫)成員、特邀成員,北京中醫藥促進會名譽會長;


是第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3年入選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國際名人傳記詞典》(第23版)。


劉氏潛心研究中醫學術,治學嚴謹,造詣精深,學驗俱豐,對《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後世諸名家的著作均有研究,尤其對《傷寒論》、《金匱要略》鑽研尤深。


數十年來,他在深研的基礎上編著出版了《傷寒論詮釋》、《傷寒論十四講》等學術專著20多部,同時發表了近百篇學術論文,對仲景學說有諸多闡發,是我國當代研究仲景學說的著名專家。


本文著重介紹劉氏對氣機論、攻邪論、火熱論、主症論、脾胃論、水證論等主要學術論點的淵源和分析論述,對於指導臨床醫療很有實踐意義。


劉氏臨證善於運用經方,同時又重視運用時方;


善於抓主症以辨證論治,同時又重視合理借鑒現代醫學知識。


文中介紹他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心臟病、眩暈、失眠、咳嗽、肢體痛、水腫等病症的醫療經驗和4個驗案,如用烏梅丸治療尿崩症、用丹梔逍遙散治療失眠等,充分體現了他的醫療思想和臨證特色,值得學習和借鑒。


在學習和研究中醫的方法方面,他提出「經典要精讀、好書要熟讀、雜書要泛讀」的方法,可說是研究中醫的一生經驗總結,對後學者甚為重要。


總之,劉氏的學識和經驗無愧為博古通今的經方大家。


屢用屢驗而心有所得,不纂集以補報天地,公於人人者,亦欺也。


欺則天良日以蔽塞,而醫道終失;


不欺則良知日以發揚,而醫道愈昌。


———李梴《醫學入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8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23:08:30 | 只看該作者

劉渡舟


遼寧營口人,1917年9月10日出生。


其父劉萬春知醫,常為人義務診療,頗多效驗。


受父親的影響,加以幼年體弱多病,遂發學醫之志。


在父母親的支持下,於16歲正式拜師學醫,先後受業於名醫王志遠、謝泗泉,時間達7年之久。


謝泗泉乃遼東名士,博學多才,偽滿政府曾欲延為御醫,堅辭不就,少年時期的劉渡舟受其影響甚大。


出師後,懸壺於大連,擅長用經方治病,時起大症沉屙,醫名聞於遐邇。


1945年攜眷來京,掛牌行醫於錢糧胡同之南花園。


同年參加南京政府部署、由戴傳賢主持的中醫師特種考試,以前第19名的優秀成績獲得通過。


1950年考進衛生部中醫進修學校深造,學習現代醫學基礎知識及臨床醫學課程,畢業後分配到天壇華北人民醫院工作,未及1年又調到永定門聯合診所,後轉至大紅門聯合診所工作,並兼任所長之職。


1956年為第一屆西學中班講授《傷寒論》部分內容,受到學員好評。


同年進入北京中醫學院,成為北京中醫學院最早的教師隊伍中的一員,主要從事中醫古典醫著教學及研究,後專門從事《傷寒論》教學和研究至今。


1978年評定為北京中醫學院教授,後被授予終身教授;


中醫實行研究生教育後,成為我國首批《傷寒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和博士研究生導師。


歷任《傷寒論》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金匱》教研室主任,中醫基礎部負責人,《北京中醫學院學報》主編、名譽主編。


兼任中國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位評議組(中醫)成員、特邀成員,北京中醫藥促進會名譽會長。


是第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3年入選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第23版《國際名人傳記詞典》。


劉氏天性聰穎,好學強記。


在中醫學方面之所以造詣精深,取得極高的成就,這與他深遠廣博的學術淵源是密不可分的。


在長達7年的學徒期間,他即在師傅的指導之下,精讀了《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醫經典著作,並背誦了其中大部分重要內容,有些著作,如《傷寒論》等,全書熟記於心。


他關於陰陽五行學說,關於人體生理、病理,關於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原則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大都來自於《內》、《難》二經。


爾後,他對金元四大家、溫病學派葉、薛、吳、王諸家學說也都作了深入的鑽研,並能將諸家學說融會貫通,含英咀華,吸其精髓,由此打下堅實的基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8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23:08:45 | 只看該作者

在諸家著作之中


劉氏對張仲景《傷寒論》及《金匱要略》的研究尤深。


他精讀原文,對《傷寒論》字斟句酌,探隱索微,既讀於有字之處,亦讀於無字之處,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細玩其理法方藥,窮其理致。


他認為,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精髓,《傷寒論》方是中醫方劑之祖,故學中醫要在《傷寒論》的學習上下功夫。


古今醫家其成大器者,大都得力於《傷寒論》之學。


在原文學習以外,他廣泛參閱後世諸家注述,對成無己「傷寒三種」(《注解傷寒論》、《傷寒明理論》、《傷寒方論》)、柯韻伯《傷寒來蘇集》、錢天來《傷寒溯源集》、尤在涇《傷寒貫珠集》以及《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都作了深入的研讀。


他將《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學習結合在一起,認為學《傷寒》不可不學《金匱》,否則只得半部仲景。


在《金匱要略》的學習上,他較多地參考了尤在涇的《金匱要略心典》。


總之,劉氏得力於仲景學說最多,在仲景學說研究方面造詣極深。


至晚年對《傷寒論》、《金匱要略》的原文包括方後注所言煎服法、禁忌、加減等內容的記憶仍然準確無誤。


他對仲景方的記憶採用了陳修園的《長沙方歌括》,如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芩連苦降籍薑開,濟以人參絕妙哉;


四物平行各三兩,諸凡拒格此方該。


小柴胡湯「柴胡八兩少陽憑,棗十二枚夏半升,三兩薑參芩與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所以他對原方諸藥用量都有準確把握。


劉氏在臨床上長於運用仲景理法方藥,既能遵守仲景原則,又能變化於仲景之外,靈巧活潑,妙不可言。


劉氏治學《傷寒論》多用《內經》陰陽學說、臟腑經絡理論以及病因病機知識進行理解,他在諸多《傷寒論》注解中最看重金人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認為成注長於以經解論、以論證經,將《傷寒論》與《內經》牢牢地結合在一起。


他認為,日本漢方家重《傷寒》而輕《內經》,其重《傷寒》可取,而輕《內經》則甚不可取。


此外尤需特別提出的是,劉氏對清吳謙等人所撰《醫宗金鑒》推崇備至。


他教導學生說,《醫宗金鑒》是由清政府組織編撰的,過去稱為「禦撰」《醫宗金鑒》,其書辨證精審,方藥精煉,療效可靠,前清時太醫院考試以該書為範本。


長期以來,相當多的北方醫生一直以該書為枕中寶典,以之名世者甚眾。


他對其中《雜病心法要訣》以及《婦科心法要訣》嫺熟於心,對其理法方藥皆能信手拈來,臨床運用頗多。


他對李東垣的脾胃學說、劉河間的寒涼瀉火思想,張子和的攻邪論、朱丹溪的養陰理論亦用心頗多。


嘗謂李、劉、張、朱,其所以能成為一代名家,而為後世效法,經受得起時間的檢驗,說明他們的理論有其科學道理。


四家學說雖然各有所重,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其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是不可否認的。


作為中醫臨床醫生,對四家學說應該認真學習,仔細琢磨,掌握其精髓,明白其原理。


他對葉天士的《臨證指南醫案》、吳鞠通的《溫病條辨》、薛生白的《濕熱條辨》和王孟英的《溫熱經緯》也下過很深的功夫,葉、薛、吳、王的學說對他的影響亦很深刻,其清熱之法、治濕之法和養陰之法為他臨床所常用。


他對清代名家醫案也常常研習。


總之,劉氏好學不倦,其學術淵源深遠廣博,知識儲備極其豐富。


昔賢徐大椿云「用藥如用兵」;


劉氏學驗俱豐,恰如胸中有雄兵百萬,故臨床制病之法極多,運用自如,功效卓著。


劉氏在治學方面有如下幾個突出的特點:1重視基礎理論,精研實用技術。


他從16歲起開始學醫,7年後懸壺治病,至今從未脫離臨床實踐。


他十分重視對臨床技能的學習,這與只對理論問題感興趣的學者不同,更與徒作紙上文章、「玩醫學」的人不同。


他認為,醫學是濟世救人的實用學科,救死扶傷是其最高目的,故學醫一定要重視實用技能的學習。


同時認為,基礎理論的學習同樣也非常重要,要真正成為一個高水準的臨床醫生,只有望、聞、問、切的實際技能,只有處方用藥的實踐經驗,而沒有理論的指導,沒有理論的解釋,即使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這種醫生也只算是「醫匠」,是「開方醫」,因為他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如果一名醫生只記住了一大堆的對號入座的方藥應用模式,而沒有基礎理論作為指導,那他就不可能應付復雜多變的臨床病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8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23:09:00 | 只看該作者

2專攻仲景學說


博采後世諸家。


劉氏知識廣博,不偏執,不拘泥。


他常說:「學者貴在獨樹一幟,但也要時刻注意避免偏執。


他一生專攻仲景學說,擅用經方,在仲景學說研究方面有很多建樹,但他不以專攻仲景學說而輕視溫病學說,亦不以主攻《傷寒》而不及《金匱》,更不以喜用經方而輕視時方。


而是兼收並蓄,惟實用是務。


在方劑的使用方面,劉氏喜用經方,更擅長使用柴胡劑。


他認為古方能治今病。


經方臨床應用歷史悠久,只要主治準確,有後世方劑所不及之處。


在具體應用時,他或用原方,或隨證加減化裁,善於變化。


同時他也很注重時方的應用,其中對於河間的清火之劑,東垣的治脾胃諸方,清代溫病學家王孟英、薛生白和吳鞠通等人的治濕熱之劑,葉天士的養胃陰之劑,《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的治雜病方和《婦科心法要訣》的婦科諸方等,使用尤多。


晚年他曾作「古今接軌論」來闡述古方與經方的聯合應用問題。


他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方藥不在古今,有效則行。


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恰如海納百川,而成其為汪汪洋洋,所以他在臨床上能夠左右逢源,辨證論治的道路廣闊,極少陷於山窮水盡之地,即使遇到疑難病證,而每每也有柳暗花明之境。


他曾說,醫生如果偏執,倘以傷寒之學立於世則不再及於溫病,倘以時方立於世便不再及於經方,以至於道路狹窄,無迴旋地,這無異於作繭自縛,無益於己,更無益於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8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23:09:12 | 只看該作者

3崇尚古人經驗


不薄現代科學。


劉氏認為,古代醫學經驗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古人著書立說,大都以濟世活人為宗旨,雖然其中偶有些誇耀,但對他們的經驗不能無端懷疑,更不能輕易地否定,如果沒有充分的理由,也不要輕易地改易。


古語有云,古方以不加減為貴,其中就包含有這樣的道理。


他在用《傷寒論》苓桂甘棗湯時,仍遵從仲景方法,囑患者用甘瀾水煎藥;


用麻黃湯、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等都要囑患者先煎麻黃、葛根去上沫;


用桂枝湯囑患者服湯後啜熱稀粥一碗,從這些用法都可以看出。


他十分重視借鑒現代醫學,早年他曾系統地學習過現代醫學,後來常常根據臨床需要選擇性地學習一些新的知識。


在臨床辨證論治過程中,他能適當地利用現代醫學檢驗指標,作為辨證論治的參考。


不過,他指出,借鑒現代醫學知識要合理,不能生搬硬套,牽強附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8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23:09:27 | 只看該作者

4讀書臨證寫作


互相促進提高。


劉氏說,醫家要廣泛閱讀,博覽群書。


在讀書方法上,他指出經典要精讀,好書要熟讀,雜書要泛讀。


他常用古人「開券有益」,「溫故而知新」,「學如積薪」的格言教導學生,指出讀書要持之以恆。


他至老猶手不釋卷,哪怕工作再忙,每日也必須讀書。


他說陳修園所提倡的白日臨證,夜晚讀書的方法甚好。


臨證可以檢驗所學的知識,而讀書能夠解決臨證所遇到的問題,兩相促進,好處甚多。


他認為,中國醫學的發展有源有流,讀書最好從源到流,從《內》、《難》、仲景入手,漸及於後世。


他告誡學生,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讀書要與思考結合起來。


在讀書和臨證以外,醫家還要寫作。


寫作可以將自己的經驗向他人介紹和推廣,使醫學經驗充分發揮其價值,更廣泛地造福於人。


而且,醫家的認識也可在寫作中昇華,在寫作中達到更加細緻、周密和完整。


劉氏指出,要重視內功的鍛煉,要重視實力的積蓄,要通過讀書、臨證和寫作來不斷地提高自己;


要務實而不要務虛,不要「華其外而悴其內」。


對那種徒作花樣文章的行為,劉氏斥之為「花拳繡腿」,徒有漂亮好看的架勢,而不能解決問題。


幾十年來,劉氏出版和發表了20多部學術著作和近百篇學術論文,其代表著作有《傷寒論詮解》、《傷寒論十四講》、《傷寒論通俗講話》、《傷寒論臨證指要》等。


劉氏對中醫的貢獻甚多亦甚大,其成績主要集中在仲景學說研究領域。


如在《傷寒論》文獻校注方面,他完成了《傷寒論》校注研究課題;


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劉氏再次系統論證了六經經絡實質問題,對六經提綱的理論意義和臨床價值作了深刻發揮,對六經氣化學說作了簡明扼要的闡述;


較早地論述了《傷寒論》條文排列組合的意義;


在《傷寒論》方劑分類研究方面取得了可觀的成績;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創制了許多有效方劑,極大地發展了張仲景經方系統,擴大了經方主治;


在仲景學說研究組織的建制及學術交流方面,他多年來積極奔走呼籲,在同道的協助下,於1991年成立了中國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並於同年召開仲景學說研究「八五」規劃研討會,又於1993年10月成功地召開了首屆亞洲仲景學說學術大會,對促進仲景學說的研究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他在北京中醫學院從教38年,培養了大批人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9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23:09:4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劉氏重視中醫陰陽五行學說和臟腑經絡學說,重視人體陰陽平衡、臟腑調和的重要性,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強調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原則和治病求本原則,這些學說思想幾乎可以說是所有中醫學家學術思想的共性。


劉氏學術思想特點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一、氣機論劉氏指出,氣機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而氣機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升降出入是氣機調暢的基礎,也是維持健康的必要條件。


《內經》有言:「出入廢則神機化滅;


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人體的生理活動,包括人體之氣與天地自然之氣的交通,臟腑之間的生克制化,精微物質的流布代謝,正氣對病邪的抵禦驅逐等,都依賴氣機的升降出入。


外界病邪侵入人體以後,人體氣機首先受到影響。


在陰陽氣血之中,氣機受病最早,其受病的機率也最高。


絕大多數疾病的病變在於氣,未離於氣。


以氣血相對而言,人身之病,其在氣者十之七八,其在血者十僅二三。


氣病有不影響於血者,而血病每關乎氣。


他還指出,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雖然是諸多臟腑功能的反映,也是由諸多臟腑功能所維持的,但其中肝膽和脾胃的功能尤其重要。


這是因為肝膽是人體氣機出入的樞紐,而脾胃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


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連,脾主升,胃主降。


膽主少陽春升之氣,膽氣運行的特點是「發陳」,陽氣初生,由裏向外;


肝為厥陰,陰氣初生,由外向裏。


膽氣出,肝氣入,故二者為人體氣機出入的樞紐。


肝膽脾胃四個器官的氣機升降出入正常,則一身之氣得以調暢;


如果其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則一身之氣皆有可能受到影響。


反過來,肝膽脾胃的樞紐作用也常常受到四者以外任何臟腑病變的影響。


醫生在治療疾病時,要注意順從其性,促進和恢復它們的升降出入。


劉氏指出,善治病者重視調氣,善調氣者重視調暢肝膽之氣和脾胃之氣。


他在臨床上善於用《傷寒論》柴胡劑和瀉心劑調理肝膽和脾胃,認為張仲景用柴胡劑調暢肝膽,用瀉心劑調理脾胃,此最堪為後世效法。


柴胡最善調暢肝膽之氣,推動氣機出入,並由此促進臟腑功能的正常運行。


《神農本草經》言柴胡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此說明柴胡可促進六腑的新陳代謝,能推動少陽樞機,並由此起到調和表裏、消積化食的作用。


在小柴胡類方中,柴胡辛散以助少陽膽氣之出,黃芩苦寒以助厥陰肝氣之入,柴芩並用,則出入如常矣。


然二者之中關鍵在於柴胡的疏解,故《傷寒論》用柴芩運轉樞機時,黃芩或可減去,而柴胡卻是必用之品。


依仲景法,柴胡劑中還可以用白芍之酸收,柴芍相伍,一出一入,一散一收,促進肝膽之氣的出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9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23:09:5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調理脾胃升降主要就是要降胃升脾。


胃氣以降為順,胃氣不降每由火旺氣實所致,故降胃每用黃連、黃芩,清火即是降胃。


三黃瀉心湯之治吐衄,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之治寒格吐逆,皆屬清火降胃。


仲景亦習慣使用薑、夏降逆和胃,此大抵為痰飲所致者而設。


脾氣以升為常,脾氣不升多兼裏寒,故既用參、草益氣,亦用乾薑溫中。


脾胃升降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係。


用仲景方法治理脾胃,不治氣而氣機自調,脾胃升降自然恢復正常。


後世在使用半夏瀉心劑時,又有加枳實、木香、砂仁的方法,直接使用理氣之藥調理脾胃,亦有道理。


根據劉氏的經驗,運轉樞機、疏利肝膽、調理脾胃是治療疾病的重要途徑,無論何種疾病,亦無論病情多麼復雜,寒熱夾雜,虛實疑似,表裏不和,上下不通,看起來治之頗難,但只要表現出胸脅苦滿,口苦納差,其脈弦細,即可用柴胡劑調暢肝膽,樞機一轉,病自向愈。


只要表現出脘腹痞悶,胃不降而嘔逆,脾不升而溏瀉,即可用瀉心劑調理脾胃,脾胃升降恢復正常,其病也能向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9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23:10:0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劉氏善於用調氣方法治療疑難雜病,如用四逆散治療陽痿的經驗就十分巧妙:一男子患陽痿不舉,鬱鬱寡歡,情緒低落。


劉氏辨證曰:陽痿一證,有陽虛者,亦有陽鬱者。


陽虛者人多知之,而陽鬱者人每有忽略。


今患者鬱鬱寡歡,情緒低落,脈弦而舌紅,是陽鬱也。


遂投四逆散,疏達肝氣,配合以心理疏導,暢其情緒,雙管齊下,其病很快痊癒。


他在臨床上亦善於於主治方劑中加用調氣之品,以加強療效。


如在治療肝病的方劑中使用氣藥,以治療肝區疼痛為主的柴胡止痛湯與治療腹水為主的白玉湯皆用紫菀、枳實;


用五苓散治療「水痞」時加生薑、枳實;


使用小柴胡湯治療少陽樞機不利所致胸悶氣鬱時加香附、川芎,或與越鞠丸聯合運用,皆為此類。


女子善懷,故他治婦女氣鬱之病,常用逍遙散、柴胡湯、越鞠丸,而常常也有玫瑰花、綠萼梅的加味之法。


他在臨床上一般使用的調氣之品有青皮、陳皮、木香、砂仁、香櫞、佛手、桔梗、枳殼、香附、川芎、紫菀、鬱金、檳榔、厚朴、浙貝、棗仁等,各依具體病情及具體病位加味運用。


劉氏說,調氣是治療疾病的一個主要方法,但調氣的手段並不僅僅局限於使用理氣方藥,針對引起氣機不調的病因進行治療,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發汗、吐、下,皆是調氣。


當然,使用理氣方藥是調理氣機的最為直接的手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9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23:10:2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於是治腰痛每用六味類補腎,往往收效甚微。


後來知道腰痛多有濕熱及水氣所致者,用清利濕熱或化氣行水之法收效甚佳。


他還指出,就目前臨床所見病證來看,病證譜總的表現是,陽證多而陰證少,實證多而虛證少,熱證多而寒證少。


形成這種病證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生活在天地之間,處於風寒暑濕燥火之中,既得其益,亦可能受其害。


此正如《金匱要略》所言「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


六淫侵入身體,治之便當攻邪。


從內因來講,臟腑機能易於亢進,如心火過盛、肝陽上亢、胃熱過激等。


即使臟腑功能低下,但臟腑功能的低下又易於導致繼發的病邪,如瘀血、痰飲、宿食等,而形成虛實夾雜之證。


此外,如今人們生活富足,營養過盛,體內多有積熱、蘊濕、痰飲、食滯。


況且人們喜進補品,無病之時經常服用,既病之後亦用補益。


醫生亦有不少迎合病人心理,或漫無主見者,病人欲補即補之,以致目前用補之風愈演愈烈。


諸如此類,便使邪實之證更加多見。


這是應該引起醫生注意的一個問題。


在治療時,實證自然要祛邪,即便虛實夾雜者亦要以祛邪為主。


扶正以祛邪是間接祛邪,多宜於在正虛不任攻逐之時使用,否則收效不佳,不若用藥直接攻邪取效快捷,待邪退之後再議扶正。


所以「攘外安內」較之「安內攘外」的方法更為常用。


劉氏指出,臨床醫生要注意對假虛證的辨認。


在不少情況下,本為邪實之證,卻表現出一些虛弱的症狀,為醫者不可被這種假像所迷惑,誤認為虛而用補劑。


如身體壯盛之人,暴受邪氣,或外感風寒,或內傷飲食,本氣未必皆虛,受病之後,反而出現虛象,如動作衰乏、四肢無力、惡食、嘔瀉、少氣、虛冒之類,此邪實為本,治之但當亟去其邪,不必誤以為虛證或顧慮虛其正氣,用藥牽制。


如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其主要的症狀之一是體疲乏力,不耐勞作,祛邪治之,患者即感身體輕快,補氣治之反而會使症狀加重。


劉氏在臨床上常用發表攻邪、清瀉裏熱、通泄腑實、除濕化濁、疏肝解鬱、攻逐瘀血、利水化飲、鎮肝熄風、化痰散結、行氣導滯等方法,所治療的病證十分廣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9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23:10:4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火熱論劉氏專攻《傷寒論》,兼及於《金匱要略》,對張仲景辨治火熱病證的方法深有研究,頗多推崇。


《傷寒論》中,凡病之屬於陽明、少陽、厥陰而用清涼方法者十有七八;


太陽變證中屬熱者亦甚多;


六經病中屬虛寒宜於溫補者十僅三四,大多數病證兼有寒熱,宜於涼溫並用、攻補兼施方法,這說明張仲景《傷寒論》對火熱病證是很重視的。


他說,古人認識到,人身五行各一,惟火有二;


六氣之中,火與熱居二。


故《內經》病機十九條,屬火者有五,這都說明火熱致病的重要性和廣泛性。


後世醫家對火熱致病予以了足夠的重視,其最為著名者有劉河間等人。


劉氏對劉河間的火熱論作過較深入的研究,認為其「六氣皆可化火」、「五志過極化火」的學說很有道理。


他晚年作有《火證論》,系統地論述了火證醫學源流,論述了火鬱、火中、火痞、火狂、火痛等常見火證的脈因症治,是一篇十分成熟的醫論。


在這篇醫論中,他論述了實火、虛火、鬱火、陽火、陰火的概念,提出實火宜瀉、虛火宜補、鬱火可發、陽火宜直折、陰火宜溫導的治療原則。


不過他在臨床上尤加重視的還是實火證治,常用大黃黃連瀉心湯、黃連解毒湯、梔子金花湯、龍膽瀉肝湯、化肝煎、瀉青丸、清胃散、梔子豉湯、白虎湯、竹葉石膏湯、承氣湯、導赤湯、葛根芩連湯、白頭翁湯等清熱瀉火之劑。


鑒於目前火證未能得到人們足夠重視的情況,他深以為憂,故在其《火證論》一文中有「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歎!


劉氏專攻《傷寒論》,似乎古代寒證論的學說思想對他的影響較大。


但他重視實際,根據當今火證多見的臨床事實,提出了新的火證論,在研究寒證的同時,更加強調火熱致病及寒涼清火方法的重要性,這對於我們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在臨床上,他用清熱瀉火方法治療脫髮,而不是如一般常規那樣用補藥養血滋腎。


如一余姓男子,42歲,患脂溢性脫髮症,他投三黃瀉心湯。


患者服藥3劑,大便通瀉,小便甚黃,頭皮瘙癢與脫髮遂止。


他用清熱瀉火方法治療面癱,而不是像一般常規那樣用風藥祛風解痙;


他用清熱瀉火方法治療身體疼痛麻木,而不是像一般常規那樣散風濕、通絡脈。


凡此種種,超出常規之外,又盡在醫理之中,非有真知灼見,斷無如此出奇制勝之法。


他的這些經驗對中醫治療學是極大的發展,為中醫臨床醫學增添了新的內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9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23:10:5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主症論和所有中醫臨床家一樣,劉氏在臨床辨證方面是十分注重傳統的。


傳統慣用的辨證方法,如病因辨證、臟腑辨證、八綱辨證等,都為他臨床所常用。


不過,由於專攻《傷寒論》,受《傷寒論》辨證論治方法的影響較大,故他更加重視六經辨證方法,堅持「六經為百病立法」的觀點,認為六經辨證方法可以廣泛地用於臨床各科疾病的辨證論治。


正是由於對仲景學說的長期研究和受仲景學說的長期薰陶和深刻影響,他更加重視和擅長運用「抓主症」的辨證方法,臨床應用得心應手。


他認為「抓主症」是中醫辨證的最高水準,是中醫成熟臨床經驗的體現。


他說:「主症是辨證的關鍵,反映了疾病的基本變化,是最可靠的臨床依據。


主症是綱,抓住了主症就抓住了綱領,綱舉而目張;


抓住了主症,治好了病,也就是發展了《傷寒論》的治療範圍,擴大了經方的應用領域(見《傷寒論十四講》)。


在這樣認識的基礎上,他曾多次撰文論述抓主症方法的意義及其具體操作方法。


在中日中醫學術交流會上,他也作了關於抓主症方法的學術報告,由此可見他對這種辨證論治方法的重視程度。


抓主症是他臨床辨證論治實踐的主要特點之一,如臨床見腳攣急、舌質紅、脈弦細即投芍藥甘草湯;


見口苦咽乾、胸脅滿結、大便溏瀉或時腹自痛、小便不利、手臂麻木、脈弦而緩者即投柴胡薑桂湯;


見心下痞滿、噁心呃逆、大便溏稀者即投生薑瀉心湯;


見大病瘥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即投竹葉石膏湯。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的確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故極其簡練。


劉氏強調指出,主症就是疾病的主要脈症,是疾病之基本的、本質的病理變化的外在表現,是證的診斷依據。


在臨床辨證過程中,抓住了主症就是抓住了疾病的本質,依據主症治療就是治本,就能獲得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抓主症是中醫成熟經驗的反映。


劉氏指出,熟記並理解各種病證的主症是運用抓主症方法的基礎,是基本功。


要善於抓主症就要多讀書,多記書。


如果醫生的記憶中沒有儲存足夠的「主症」,那臨床抓主症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9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23:11:2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五、脾胃論《傷寒論》非常重視脾胃,後世醫家總結出「保胃氣」是《傷寒論》的基本治療思想之一。


劉氏受張仲景「顧護胃氣」學術思想的影響甚大,同時受李東垣脾胃論學術思想的影響也很深,因而他十分重視脾胃。


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病理和疾病的治療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這是因為,其一,脾胃是人體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人得五味之養,全賴脾胃功能健全;


臟腑及軀體的營養都依靠脾胃的消化功能。


脾胃機能正常則人體氣血充足,正氣旺盛;


脾胃機能不振則人體氣血來源匱乏,正氣虛衰。


其二,脾胃居於中焦,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一身氣機的升降調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脾胃升降。


脾胃升降失常則人體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上、中、下三焦都可能因此出現病變。


這一方面的道理已見於前面「氣機論」。


其三,外邪傷人,其由口入者,先傷於胃;


飲食勞倦是臨床常見的病因,其傷亦中焦脾胃,故脾胃病以及與脾胃相關的疾病在臨床上十分多見。


他說,正因為脾胃在人體生理、病理以及治療方面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故臨床醫生應該重視對脾胃的治療。


治療脾胃不等於補益脾胃,治療脾胃仍然要遵循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原則。


在補虛方面,他於四君子湯類方劑、補中益氣湯類方劑、建中湯類方劑、理中湯類方劑都較常用。


他說,張仲景四逆輩、建中湯以及李東垣補中益氣湯系列皆可為後世效法,然二家在益胃養陰方面略嫌不足,葉天士等人養胃陰方法正可作為補充,羽翼聖賢。


在調理脾胃氣機升降方面,他較多使用的是仲景半夏瀉心湯類方和東垣補中益氣湯類方。


他說仲景半夏瀉心湯補脾瀉胃,李東垣補中益氣湯升清降濁,是臨床升降脾胃的良好方法。


此外劉氏還較常用承氣輩通瀉胃腑。


他對於雜證中兼見胃腸實邪壅滯的病變,往往於主治方劑之中加入少許大黃,以去其壅滯,推陳致新,清降胃氣。


用小陷胸湯清化胃中痰熱,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清降胃火,用枳實導滯湯清理胃腸、祛濕導滯,用瀉黃散清瀉脾家濕熱,用平胃散除濕理胃,用桂枝加芍藥湯理脾和絡等,充分體現了他調理脾胃方法的豐富多彩。


劉氏說,調理脾胃既可以直接治療脾胃病變,亦可以間接治療與脾胃相關的病變。


有些病變似乎與脾胃無密切關係,但若求之於中,卻可取得較好效果,如大病久病調之於中,陰陽虛損調之於中等。


諸如此類,古代醫生積累了較多經驗,值得學習和研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9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23:11:4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六、水證論水證是指人體水液代謝障礙、水液內留而不能排出體外所引起的病證。


《內經》言人體稟木、火、土、金、水五行而生成,故水是人體的重要組成成分。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有餘不足,皆能致害。


不足者即是燥證,有餘者即是水證。


水液在人體的代謝,《素問?經脈別論》論之精煉,與肺、脾、腎三臟及膀胱、三焦有密切的關係。


水在人體內升降出入,迴圈不已。


水液內留、停蓄為病,也與此三臟二腑的功能障礙密切相關,此人皆盡知者。


不過,心臟屬火,上居於胸,胸與火皆陽,為「陽中之太陽」。


心臟陽氣充足,則下焦寒水之氣不能上衝為害;


若心臟陽氣虛弱,則下焦水寒之氣便可能逆而上衝,致生諸病,這方面的生理和病理現象則為人所未能盡知者。


水邪致病,範圍甚廣。


因為水飲變動不居,上下表裏,無所不到。


其在表為浮腫,在裏為脹滿,在上為眩暈昏冒、聾盲噫塞,在下為騖溏腹瀉、小便不利,在心為悸動,在肺為咳喘,在胃為嘔逆。


劉氏指出,水證的治療方法,《內經》已提出了具體的原則,《傷寒論》、《金匱要略》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許多至今在臨床上廣泛使用的方劑,為醫者要謹記勿忘。


其中需要著重提到的是,仲景通過治心、通過溫心臟之陽以治水的方法,今日不可不講。


他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認識到,仲景苓桂朮甘湯為溫心臟之陽的代表方,用於今日臨床上所常見的各種心臟病而具有水氣上衝特徵者,療效十分可靠。


在苓桂朮甘湯的基礎之上再加上仲景治療寒飲所慣用的乾薑、細辛、五味子,即在某種程度上能治療小青龍湯所不及的寒痰冷飲疾病,這也是一種不可偏廢的方法。


苓桂朮甘湯去桂枝加白芍即是苓芍朮甘湯,亦即《傷寒論》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桂枝走表利於上,而芍藥走裏利於下,桂枝利於陽,而芍藥利於陰,此二方正好組成一個陰陽、表裏的方陣。


劉氏在臨床上亦常將苓桂朮甘湯與真武湯聯合使用,如此者則表裏並調,雙補陰陽,更為全面。


他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不僅認識到了一系列的能夠準確反映水飲的症狀和體徵,如他所稱「水舌」、「水色」、「水脈」、「水症」者,還創制了相當數量的治療水證的有效方劑,凡此皆說明他十分重視水證證治,在水證辨證論治方面也十分精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9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23:11:5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經驗慢性病毒性肝炎是現今臨床上極常見的一種傳染病,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臟的炎性病變。


目前臨床上所見主要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各種原因所致肝炎在病原上雖有不同,其病理過程亦有差異,但其基本病變則有相當多的共性。


在治療上主要是以清除病原體、保護肝臟、恢復肝臟功能,以及處理合併症為目標。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醫辨證論治方法往往因不同的醫生而異。


目前人們對其病因病機的認識有一致處,也有不同處。


其一致處在於都認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為「毒」邪,其不同處在於對病機是否兼見濕熱、氣滯、血瘀、脾虛、腎虛的認識上還有不少分歧。


劉氏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創制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對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辨證施治方法。


他認為慢性病毒性肝炎之原始病因為濕熱夾毒,此種病因從外界或經由口鼻、或經由皮腠進入人體。


此時發病與否,還要視人體正氣、情志、體內宿邪而決定。


一旦濕熱夾毒盤踞肝臟,肝臟疏泄功能即受障礙,氣機鬱滯,進而血脈瘀阻,這就形成了肝炎,這是肝炎的基本病機。


在病變早期,濕熱毒邪比較突出,偏重於氣分,主要表現為氣熱、氣滯、氣逆;


病至中期病邪入於血分,氣分之邪漸退,病變則偏重於血分,主要表現為血熱、血瘀、血虛。


但無論早期還是中期,氣分病變和血分病變都是同時存在的,只是各有側重而已。


有時疾病才被發現即在血分,未見明顯的氣分階段,因而不可以單純根據疾病出現後病程的長短區分氣血。


在疾病的傳變過程中,病可以從血分復出於氣分,甚至在氣分和血分之間出入進退,慢性活動性肝炎就屬於這種情況。


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由於肝氣鬱滯、血絡瘀阻,三焦不能通調,或木鬱土壅和濕困傷脾,或熱傷陰血、肝病及腎,可能出現水液運行障礙,導致水臌或症積形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9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23:12:0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按照劉氏的認識,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發生發展機理參見後圖。


由此可見,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最基本的病變是濕熱夾毒損傷肝臟以及繼發的肝氣鬱滯和血絡瘀阻,因而治療的關鍵是清利肝臟濕熱、解毒、理氣、活絡。


此外,在疾病的中期階段,根據具體病情,或兼用溫脾、益氣,或兼用滋陰、養血,隨證治之。


劉氏創制的柴胡解毒湯、柴胡活絡湯、柴胡鱉甲湯以及經方柴胡薑桂湯就體現了這樣的原則和方法。


從臨床觀察結果看來,慢性病毒性肝炎存在著氣分和血分兩種基本證型,絕大多數臨床病證都屬於這兩種基本證型。


這兩種病證可以稱之為「氣分肝炎」和「血分肝炎」。


根據經驗,在對慢性病毒性肝炎進行辨證時,辨氣血是最為關鍵的。


氣分肝炎的基本證候特徵是:肝區痞脹或疼痛、胸悶脘痞、納差、噁心、厭油、煩躁、身體困重、不耐勞作、多睡眠、尿黃,舌體大、舌質紅、舌苔黃厚膩,脈滑弦或脈大、脈數;


望診尚可見面生粉刺、面如蒙油垢,或面潮紅,或白睛黃赤等徵象。


血分肝炎的基本證候特徵是:肝區痞脹或疼痛、身體疲乏、不耐勞作,煩躁,飲食基本正常,舌苔薄膩、舌體不大或見瘦小,脈弦細。


有時血分肝炎可以無明顯的自覺症狀,這是因為毒邪深伏於血分,而不明顯地表現於外的緣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0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23:12:1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在傳統辨證標準以外,現代醫學微觀指標亦對氣分肝炎和血分肝炎的鑒別有重要價值:一般而言,穀丙轉氨酶(GPT)升高以及球蛋白升高是肝炎病在氣分的標誌,而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標誌物(HBV-M或HCV-M)陽性以及清蛋白降低是肝炎病在血分的標誌,臨床辨證時要善於利用這樣的指標。


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這樣的指標對氣分肝炎和血分肝炎雖然有極重要的鑒別診斷意義,但在臨床辨證時又不可拘泥,還應當與中醫傳統指標很好地結合起來。


例如,有時GPT異常而在中醫傳統辨證時沒有見到明顯的氣分脈證,這時也要從血分去認識;


反之,有時GPT正常,但其病在氣分的表現突出,這時即使肝炎病毒標識物陽性,也要從氣分去認識。


凡此又需要醫生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靈活掌握。


至於治療,氣分肝炎即治氣,血分肝炎即治血;


氣分入於血分者治其血,血分出於氣分者治其氣;


氣血同病者先治其氣乃治其血。


這是一般大法。


氣分肝炎以清熱利濕解毒、調理氣機為主,兼以疏通血絡;


血分肝炎既要清熱解毒、調暢氣機,同時也要活絡祛瘀、養血和血。


這是因為肝臟既主疏泄,喜條達,其氣機的暢達能促進血脈的運行。


而且肝臟又能藏血,故肝病恆多氣血鬱滯之病,因此其治療也要兼顧氣血,只是視具體情況而各有側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 17:46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