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內濕化燥,以熱極生寒,寒極生熱,真寒假熱,真熱假寒,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等,都是病證的陰陽寒熱虛實的陰陽交易、變易。
治法方面還有「逆者正治,從者反治」。
熱證用寒涼藥物治療為正治,反治是熱證用溫熱藥治療。
「微者逆之」,用熱藥治療寒證,「甚者從之」,治寒證於大隊熱藥中加一點寒涼藥物。
病證有寒熱虛實,錯綜復雜,用藥遣方也應變易而不同。
醫方之變易,不外乎取其陰與陽的消長變化和陰陽的互根。
如《傷寒論》有397法,113方,其法不外乎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
113方乃是八法互相交易而起變化,達到治療的作用。
如麻黃湯則是汗(麻黃)法與溫(桂枝)法、和(甘草)、杏仁降肺氣相交易所組成之方。
麻杏石甘湯證,《傷寒論》原文「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則用此方治之。
但是李氏從臨床實踐體會到該方用於「有大熱,無汗而喘」者多獲良效。
用古方要理論結合實際,並通過實踐加以檢驗,這是我們應持的學習態度。
筆者常以麻杏石甘湯加銀花、連翹、菊花等清熱解毒藥物配合治療麻疹合併肺部感染(肺炎喘嗽);
以該方加大青葉、夏枯草、板藍根治療病毒感染等,用於臨床均取得滿意效果,此為取其汗法加其他藥物「交易」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又如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則是和法加下法,柴胡白虎湯則是和法加清法,逍遙散則是和法與補血健脾法,藿香正氣散、六和湯、五瀉心湯、烏梅丸等均為補瀉兼施,寒熱並用。
治法相交叉則為「易」。
總而言之,對於疾病的治療要抓住陰陽消長和互根,以易理為指導,結合天人合一,理論結合實際,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醫療技術水準。
明代張景岳《類經附翼?醫易義》曰:「賓嘗聞之孫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每竊疑焉。
以謂易之為書,在開物成務,知來藏往;
而醫之為道,則調元贊化,起死回生。
其義似殊,其用似異。
且醫有內經,何借於易?
捨近求遠,奚必其然?
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開,學到知羞,方克漸悟。
乃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
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
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
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
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於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
醫易同源者,因此變化也。
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
又說:「神莫神於易,易莫易於醫,欲該醫易,理只陰陽。
故天下之萬聲,出於一闔一辟;
天下之萬數,出於一偶一奇;
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天下之萬象,出於一方一圓。
方圓也,動靜也,奇偶也,闔辟也,總不出於一與二也。
又曰:「是以易之為書,一言一字,皆藏醫學之指南;
一象一爻,鹹寓尊生之心鑒。
故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俗,係辭焉以盡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雖不言醫而義盡其中矣。
故天地之變化,觀易可見;
人之情狀,於象可驗;
病之陰陽,有法可按。
又曰:「予故曰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
學醫不學易,必謂醫學無難,如斯而已也,抑孰知目視者有所不見,耳聽者有所不聞,終不免一曲之陋;
知易不知醫,必謂易理深玄,渺茫難用也,又何異畏寒者得裘不衣,畏饑者得羹不食,可惜了錯過此生。
然則醫不可以無易,易不可無醫,設能兼而有之,則易之變化出乎天,醫之運用由乎我。
「醫之與易,寧有二哉?
然而用易者所用在變,用醫者所用在宜。
宜中有變,變中有宜,宜即變也。
強調醫易相通的理論,在明代張景岳大醫學家的闡述甚詳,實為後世學習醫學與易學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