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經絡是生命力的表現,經絡有大有小,大的經絡,大而無外,小的經絡,小而無內。
如整個太虛空中是無量無邊,乃是一氣運行的大經絡。
對於宇宙世界而言,地球的運行可以認為是小經絡的運行。
人作為一個小經絡單位,處於這個地球大經絡運行之中而生成。
地球大氣運行有一定規律,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經絡運行,也要與大自然的經絡運行相一致。
這就是中醫的「天人合一」觀點。
從人體而言,經絡循行有一定規律,如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胸),相交於手三陰經,從而形成了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的運行。
在自然界,地球一年的一氣流行規律是:初之氣,為厥陰風木之氣,象徵春天來臨,震卦居東,萬物震動,陽氣上升,動而生風,萬物回春。
二之氣,為少陰君火之氣,離卦居南,夏日天氣溫暖,萬物皆榮。
三之氣,為少陽相火之氣,此時為炎熱盛暑之季。
四之氣,為太陰濕土之氣,夏秋之交雨季來臨。
五之氣為陽明燥金之氣,天氣轉涼,陽氣減弱,蒸發水份減少,天氣乾燥,秋天來臨。
終之氣,為太陽寒水之氣,天氣變冷,霜凍冷雪,冬天來臨。
自然界的變化對人體臟腑經絡有一定的影響,人體要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如孟子說:「居移氣,養移體。
(六)學習《易經》,就要瞭解太極一氣流行和陰陽變化之理太極混然元氣一氣流行的表現為經絡運行,經絡運行具有一定的規律,而且是周而復始均勻地重復進行,這就是說時間是緊緊地與經絡運行、物質運動聯繫在一起的。
人們把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的標準,規定子夜零點作為一天的起算時間,用子、醜、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代表一天的十二時辰。
根據月亮的圓缺變化,從新月開始經過一段時間,再出現新月為一月。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一年十二個月亦可用十二地支符號代表之。
時間的長短,可以說是慢慢地積累起來的。
如老子說:「合抱之木起於毫釐,九重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太極混然元氣運行既指其大,也言其小,時間亦是如此。
在我國古代的計時,三千年前就發明了用水滴漏的計算方法,將一天分為一百刻,一天分為十二時辰。
從大的來說,五天為一候,三候為氣,每個月有兩個節氣,一年十二個月就有七十二候,二十四個節氣。
從人身而言,衛氣營血的運行,每一個時辰所相應的臟腑得氣的時間,也有一定的規律變化,氣血的盛衰,經氣的旺盛是不一樣的。
經氣運行的規律是寅時從肺起下傳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到肝以後再轉輸到肺,如此周而復始的運行。
這就是太極混然元氣,一氣運行在人身之體現。
學習《易經》就是要瞭解太極混然元氣,一氣運行之理。
《易經》的範疇,包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
六十四卦多用於社會科學,八卦多用於闡述自然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