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59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9:26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二、從痰論治「煙霧病」案崔某,女,8歲,成都市古樓南街70號,門診號:0127625。


頭痛間隙發作3月,以頭頂痛悶脹不適為主,一個月發作數次,每次約持續5~10分鐘,未作特殊治療而經休息後可緩解。


曾經某大醫院作核磁共振檢查,提示為「腦實質病變,煙霧病」,為血管先天畸形所致。


病兒體檢、智力發育均正常,飲食一般,二便調,舌苔白,脈細弦。


辨證:頭痛,痰濁阻滯,肝風內動。


治法:理氣滌痰,熄風鎮靜。


方藥:溫膽湯加減:法夏10克、膽星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枳實10克、竹茹10克、丹參10克、鉤藤10克、琥珀10克、蟬衣10克、僵蠶10克、甘草3克,連服10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9:3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複診:服上方10劑後頭痛發作明顯減少,痛勢減輕,自服藥至今只發作1次,持續3分鐘左右,精神好,飲食好,二便調,舌苔白,脈細緩。


前方既已對症,療效顯著,遵此法則按上方加減,配粉劑,常服以緩治之。


處方:法夏60克、膽星60克、陳皮60克、茯苓60克、枳實60克、竹茹60克、丹參60克、鉤藤60克、琥珀60克、蟬衣60克、僵蠶60克、甘草30克、薑黃60克、川貝60克、硼砂60克、竹黃60克,共碾為細末,每日服3次,每次服5克,白開水沖服。


三診:上方藥末,連服2個月,頭痛未發過,只是在過度疲倦時,稍有頭悶不適,但為時尚短,約1~2分鐘即停止。


病兒精神好,面色紅潤,飲食好,二便調,睡眠好,舌苔白,脈緩。


方藥對症,療效顯著。


但該病為先天血管畸形所致,非短時能改變者,故需再服上方藥末以鞏固療效。


處方:同上,再服兩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9:50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本案頭痛是由腦實質病變所致,即先天性的血管畸形為其病因,輕者為頭痛,嚴重者還會出現癲癇。


中醫認為該病為痰濁阻滯,肝風內動。


治療以理氣滌痰,熄風鎮靜為主。


選用溫膽湯加減治療。


初以湯藥控制其症狀的發作,繼之以散劑鞏固療效。


該病為難治之疾,要改變先天血管的畸形,是相當困難的,但病兒年幼,還有改變之希望,療程要長,堅持治療,故以散劑緩緩治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50:03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三、寒濕瘀阻、陰證黃疸案李某,男,88歲,住院號:064295。


1990年12月20日初診。


主訴:右上腹疼痛伴身黃、目黃、小便黃1月多。


1月多前突發惡寒發熱,右上腹疼痛伴噁心、嘔吐,於某省級醫院經抗感染等治療,體溫趨近正常,仍右上腹疼痛、噁心或有嘔吐,併發鞏膜發黃,呈進行性加重。


B超示:「左右肝內膽管擴張、膽總管擴張、疑下段梗阻」。


4年前曾作「膽囊切除術」。


因患者持續黃疸不退,已不思飲食半月餘,大肉已脫,疑有惡性病變,動員家屬作善後準備,因寄一線希望轉住我院治療。


其證目黃、身膚黃而晦暗,小便黃濁,倦臥病床,聲息低微,右脅脹痛,按之增劇,或有嘔惡,不思飲食,更厭聞油膩,腹滿脹,大便已數日未解,小便黃濁,舌紫黯,苔白膩中黃,脈細滑數。


此證屬寒濕內困於脾胃,膽液瘀阻,致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膽液失於疏泄而外迫於肌膚而病黃疸,又緣年近九旬,病久正虛,法當溫寒利濕、化瘀退黃,寓補於通,補虛瀉實也。


方用茵陳朮附湯加減:茵陳30克、梔子12克、制附片20克、豬苓15克、澤瀉15克、黨參30克、厚朴15克、蒼朮10克、白芍15克、雞內金20克、芒硝10克、甘草5克、法夏10克,濃煎少量頻服,日1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50:1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12月23日,噁心、嘔吐已止,右上腹疼痛減緩,黃疸未加重,能進少許流汁及清淡之飲食,精神稍振,唯大便尚未下,時有腹滿,舌質同前,苔中見黃,脈見緩和。


守原方加酒軍5克。


12月30日,服上方兩劑後大便已解,多夾腐穢濁沫,小便增多,腹痛大減,思飲食有饑餓感,黃疸已見減退,無惡寒發熱,苔仍白膩,脈沉而滑。


去硝黃,加藿香15克,每日1劑。


1月5日,皮膚黃染已退,鞏膜黃染消退,飲食漸已恢復,已停輸液等支持療法。


舌苔已轉白滑,脅脹、脘痞已消,大便色黃成形,能起床而坐,飲食仍以低脂半流飲食為主,守上方加雞內金至30克,增山楂、二芽各15克,去半夏。


每日1劑。


至1月14日飲食完全恢復正常,精神神色已振;


1月17日可進脂餐飲食。


複查肝功能已正常,黃疸指數正常,B超示膽總管及肝內膽管未見擴張。


並繼續守法守方鞏固治療於1月29日痊癒出院,半年後隨訪病員體健如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50:34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黃疸病因復雜,病變則有寒熱虛實之別。


其治則雖有溫清之別,然通利小便,利濕退黃為治黃疸之樞要。


李氏對黃疸的辨證強調首明寒熱以定病因,再辨虛實以定病性,次明臟腑以定病位。


本例黃疸案,屬寒濕困脾胃、土壅而木鬱使膽腑失於疏泄,然老年病久多虛多夾瘀,因此寓補於通下之中加黨參以扶正固中,又因有中滿嘔逆之證故棄白朮之甘壅改用蒼朮之苦溫以強化濕之功。


初慮久病雖腑氣不通而用鹹寒之芒硝以希瀉腑,但腑實不通,二診竟合以酒軍以通腑氣行瘀滯,而濁瀉清升。


因寒濕未盡,始終以溫寒化濕、退黃利尿以攻補兼施,守方守法月餘,終使中焦升降之機復,肝膽疏泄之樞運,濕去黃退,陰翳之氣去,陽復而正安。


嘗謂「寒濕之治亦如濕熱之治,雖如抽蕉剝繭,當於有者求之,以求其屬也。


四、寒凝濕滯、氣血瘀阻脫疽案蘭某,男,45歲,門診病歷號:83237。


1991年10月5日初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50:53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主訴:右腳第二趾及左腳第二趾疼痛伴皮色變紫黯,潰爛一月。


一月前右腳第二趾疼痛,皮膚變紫黯,漸變為紫黑色,皮膚潰爛,繼則左腳第二趾疼痛,皮色漸紫黯,輕度皮膚潰爛,於某省級醫院確診為「雙下肢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擬切除趾節。


病員畏於手術,特寄望中醫藥治療。


查:雙下肢第二趾紫黯,部分皮色已變黑,有表皮潰爛之皮損,以右側為嚴重,疼痛明顯,局部觸痛劇,捫之發涼。


其餘趾端有局部欠溫,間歇性燒灼疼痛感,局部皮膚微紫黯。


舌偏紅有瘀點,苔白膩,脈沉澀。


二便調,納食尚可。


中醫診斷「脫疽」,辨證屬寒濕凝滯,氣血瘀阻,此乃陰寒濕濁之邪下迫,閉阻絡脈,寒凝而血泣,陽氣難達於肢末,致氣血失濡煦於足,釀生脫疽之變。


治宜溫散寒濕,活血化瘀,通脈復元。


擬用四逆桃紅四物湯合陽和湯化裁:制附片30克、肉桂5克、乾薑15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歸尾10克、川芎10克、丹皮10克、生地20克、麻黃10克、白芥子10克、鹿角膠20克(烊化沖服)、銀花藤30克。


煎服,日1劑。


外配以外洗方以煎水薰洗浸漬雙腳趾,藥用川烏、草烏、南星、半夏各10克,硼砂30克,細辛、萆各10克,生大黃、薑黃各10克,薄荷、荊芥各10克。


外用薰洗每日1次,每劑可連用2~4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51:20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加減法:局部疼痛劇加乳香沒藥各5~10克以活血定痛;


皮損潰爛滲出物多加土苓、薏仁以除濕滲濁;


膚冷盛者加桂枝、木通以溫經通脈。


守上法內外合治於1991年12月16日雙下肢中趾已基本不疼痛,局部皮膚恢復正常色澤,皮膚潰爛處已結痂,局部痛覺觸覺開始恢復。


繼續守方守法於1992年3月23日雙足趾結痂全脫落,行走觸按局部不痛,全部皮損恢復正常色澤,皮溫恢復,可捫及血管搏動。


後調以桃仁八珍湯合陽和湯化裁而善後。


至今隨訪無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51:35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屬中醫學「脫疽」範疇,常因治療少效而有骨節壞死脫落致殘的嚴重後果。


本例患者已近趾壞死脫落之變。


李氏緊扣其寒凝濕阻,瘀滯閉阻經脈之病機,以溫(陽)通(脈)活(血)散(寒)為用藥之軌範。


宗內治之理合外治之機,相得益彰,病證未變其法不變,藥合於法,歷治半年餘而愈。


其用藥以四逆湯溫補元陽以助陽和湯溫通之功,合桃紅四物湯以通脈活血助氣血之暢運。


寒與瘀合,經脈泣而閉塞致肌膚失榮變生潰爛,此寒瘀化毒成腐,故治以解毒除濕之土苓、銀花藤之屬,合半夏、南星、大黃、薑黃外治有瀉濁化腐、解毒活血之功。


結者散之、寒者溫之,二烏溫散寒邪,外用久治而避「大毒」之忌。


此內外合治,善用「大毒」之中藥治病是李氏常用以治療奇病的獨到經驗之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51:4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醫易合璧發揚古易易理這門學問,在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殷商時代把「易」稱為「連山」,夏時則名「歸藏」,周時叫「周易」。


《周?春官》曰:「太蔔,……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其中「連山」、「歸藏」已經失傳,無資料可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52:0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易理乃言宇宙間陰陽的消長何謂易理?


《易傳?係辭》說:「生生之謂易。


乃是說宇宙間的陰陽消長與萬物的新陳代謝,都在不斷地發展,變易,生生不已。


筆者認為宇宙間只存在著「生」,不存在著「死」,正是由於有了「生」,從而發生變異,推動了事物的向前發展。


易的本義有三:交易、變易、不易。


兩種以上的事和理互相交融而起著變化者稱之為「交易」。


如陰交於陽,陽交於陰;


表交於裏,裏交於表;


上交於下,下交於上;


外交於內,內交於外;


寒交於熱,熱交於寒等各種錯綜復雜的事物,因其交易而生變化。


「變易」就是指事物相交時,它們的本質發生了變化,如陽極生陰,陰極生陽;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等。


「不易」則是指宇宙間的各種千變萬化,歸根到底物質是不滅的。


雖然物質有交易、變易,但始終不會滅絕的,故稱「不易」。


易理是普遍存在於宇宙間,無時無處都不能沒有「易」。


何謂宇宙?


《老子》曰:「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宇就是空間,宙就是時間。


無論時間和空間都有「易」的存在。


空間和時間是無限的,整個宇宙是無邊無際的。


無限寓於有限之中,無限通過有限而存在。


對空間的無限性和有限性認識,就其規律變化,古人提出了「太極」。


太極就是「混然元氣」,太極混然元氣運行,形成陰陽二氣的對立統一,在一定條件下,陰氣可轉化為陽氣,陽氣可轉化為陰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52:1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互相轉化就是「易」。


陰氣發動為陽氣,陽氣凝斂為陰氣。


如《易傳?係辭》云:「一陰一陽謂之道。


一切事物都一分為二,由於陰陽變化的不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陽極生陰,陰極生陽,以致產生了事物的許許多多差異。


如混然元氣流行,有陽必有陰,有表必有裏,有上必有下,有內必有外等。


故曰「流行者氣」。


陰陽二氣的流行,有陰多陽少,陽多陰少,陰陽平衡和不平衡,陰陽互相對立起來,則有二陰、二陽、三陰、三陽等等,由於有了差異就產生了「數」,故謂「對待者數」。


混然元氣運行,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運動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這種規律稱之為法則。


自然法則是有條件的,如因果關係(因為起因,果為結果),因緣關係(因為起因,緣則是沿著或順著一種法則發展)等。


因果是無窮的,陰為陽之果,陽為陰之果。


只要太極元氣一氣發動,則能產生陰陽對峙。


陰陽變化運動是永恆的,陰陽變化是遵循一定法則的,故曰:「主宰者理。


自然法則是有條件的,人們要適應自然,應以天道為法,從而可以自強不息,此即《易傳?乾第一》云:「天行建,君子以自強不息。


(二)中醫學的發展受易理哲學思想的影響中醫學是建立在高深的哲理之上,強調「人與天地相參」,「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52:2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都是一個整體。


《易傳?係辭》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極乃為天地未分時辰的混沌元氣,兩儀則指天地,先太極混然一氣運行,後生陰陽,陰陽即兩儀,兩儀生四象。


兩儀生四象的含義有二:以陰陽分老少,則有少陽、老陽;


少陰、老陰。


在自然界,四象代表了春夏秋冬四時。


少陽為春,老陽為夏,少陰為秋,老陰為冬。


兩儀生四象,指的是天地生四時。


四象生八卦,八卦是用「—」(代表陽爻)與「——」(代表陰爻),按照三個爻為一組排列,即23=8,就得出八個不同情況的排列組合形式,此八種形式就稱為「八卦成列」。


八卦在《周禮》中稱為「經卦」。


(圖1)圖1八卦成列圖兩組卦相重則得82=64卦(別卦)。


如果將一年十二個月的陰陽多少加以區別,用八卦表示(圖2)。


從冬至開始,冬至日在十一月(陰曆),冬至一陽生,其卦象為,名「復」;


十二月為二陽,卦象為,名「臨」;


正月屬三陽,卦象為,名「泰」;


二月為四陽,卦象為,名「壯」;


三月屬五陽,卦象為,名「」;


四月屬六陽,卦象為,名「乾」。


夏至日在五月,五月夏至一陰生,屬一陰,卦象為,名「」;


六月為二陰,卦象為,名「」;


七月為三陰,卦象為,名「否」;


八月為四陰,卦象為,名「觀」;


九月為五陰,卦象為,名「剝」;


十月為六陰,卦象為,名「坤」。


(圖2)若用十二地支配屬十二月,則其命名為:子屬十一月,醜屬十二月,寅屬正月,卯屬二月,辰屬三月,巳屬四月,午屬五月,未屬六月,申屬七月,酉屬八月,戌屬九月,亥屬十月。


此外,十二地支也可作為一天之內,十二時辰的代表符號。


見下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時間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關於太極混然元氣的運行規律,古人結合五行學說提出了「五運」的說法,用水、火、木、金、圖2一年十二月陰陽多少圖土五行的運行來說明,一年五個季節的基本性能(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配合十天干闡述一年內氣候變化的特點,就是運氣學說的「天干取運」;


用於醫學方面則以十天干結合五行,按人體臟腑屬性加以歸類,如甲乙化木,甲屬膽,乙屬肝;


丙丁化火,丙屬小腸和三焦,丁屬心和心包絡;


戊己化土,戊土為胃,己土屬脾;


庚辛化金,庚屬大腸,辛屬肺;


壬癸化水,壬屬膀胱,癸屬腎。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與自然密切相關,外界氣候的溫熱寒涼和朝夕光熱的強弱,對人體經脈流注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治病用藥或針灸治療,也必須觀察日月星辰,四時八節之時序,並根據氣候不同,來施以治療。


子午流注針法就是依據「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的週期變化,結合人體的陰陽表裏,營衛氣血,在晝夜的環流中,抓住一定時期和被影響的臟腑、經絡,所開穴位去論治。


子午流注關於三焦與心包的分屬,又有「三焦壬中寄,包絡寅癸方」之說。


如果五行分屬五方,結合五臟的所屬,肝居於左屬東方;


肺居於右屬西方;


上為心火屬南方;


下為腎水屬北方,脾居中土而旺於四時。


中醫講的正是太極混然元氣運行,重於氣化,不是對人體臟腑解剖的位置而言,並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依據,在易理哲學思想的指導下,探討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這是應該注意的問題。


這與西醫認識人體臟腑組織、生理功能截然不同。


中醫學多使用八經卦,社會科學多運用六十四別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52:4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先天八卦講的是「體」,後天八卦講的是「用」八卦和六十四卦,是從陰陽概念發展而來。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據《史記?日者列傳》曰:「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


三百八十四爻是指六十四卦而言,先天八卦(見圖3)從何而來?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道生一,為混然元氣。


萬物的生成始於混然元氣的一氣運行,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二氣互為其根,互相轉化而成「變化」。


化為變之漸,漸為化之極。


陽氣運變為陰,陰氣運轉為陽。


陰陽互根是為兩儀,故言「一生二」。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再分成四象,四象又再分為陰陽而成八卦。


先天八卦是古人對自然環境和宇宙的認識;


上是天,下是地,人居於天地之中,故稱「天地定位」。


從中國地理而言,我國西北多山,如喜馬拉雅山、崑崙山居圖3先天八卦於西北,東南多湖泊沼澤,故西北以艮山象之,東南取兌澤代之,稱為「山澤通氣」。


太陽升於東方,用離火象之,月光升於西方,以坎水代之,稱為「水火不相射」。


震代表雷,象徵雷聲震動,陽氣震發。


從震的卦象來看,一陽動於二陰之下,下為北方屬陰位元,陰極生陽,東北方則屬一陽發動之時,由於陽氣振動,萬物都因其振動而發芽、成長,許多冬眠動物都出來活動了,天上出現了雷聲,動極生風,於是用震居於東北,與其相對的西南方,以巽代之,而稱之為「雷風相搏」,「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乃言天、地、水、火、山、澤、雷、風交錯於宇宙之中,互相聯繫而不可分割。


從震卦逆而上升至乾卦位時,為陰氣逐漸消退而陽氣漸旺,陽生盛極而生陰;


從巽卦到坤卦位時,為陽氣漸消陰氣漸長,以至陰極生陽。


從順序而言,由上而下,五六七八為順數,自下而上,四三二一為逆數,故言「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正是由於地球上,宇宙中存在著這八種物質,不斷運動變化,從而產生了萬物,則出現了植物和動物、人類等。


故此,先天八卦是講的自然界的「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52:5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後天八卦(見圖4),則言其「用」,它的卦位元順序和代表如下表:卦位西北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南卦名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卦象五行所屬金水土木木土土金後天卦位代表了四季氣機的運行,都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和生克制化,《易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於離,致役於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後天八卦常用以說明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萬物的發生、成長、結果、成熟、死亡、更新等宇宙間的生長化收藏,都是氣機的運行變化所致。


《內經》云:「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


此乃言我國地勢的特點,西北地勢高,空氣稀薄,天氣不足,所以說「天不足西北」。


東南方地勢偏低,多湖泊河流,故叫做「地不滿東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53:0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從後天卦位來看,一是言四季的變化,二是言五行之精微。


震木屬春,巽木屬春夏之交,離火象徵夏季,坤為夏秋之交,兌金屬秋,乾金為秋冬之交,坎水為冬,艮土為冬春之交。


此言四圖4後天八卦時氣候的變化。


若從五行生克制化關係進行分析,寓有五行相生之意。


震巽(木)生→(火)(離火)生→土(坤)生→兌乾(金)生→水(坎水)。


樹木生長在山上,又要水的滋養才能成長。


坤土與艮土介於震(木)、巽(木)、離(火)、乾(金)、坎(水)之間,則是說自然界中的水發源於山脈之中,山上有山泉,泉水下流匯成江河,流向大海,大海永遠填不滿,江河永遠流不盡。


海水通過蒸發,經太極混然一氣行至西北方,西北方陰氣盛,水可凝而成冰雪,冰雪經過陽光照射,化成水,如此往復迴圈不已。


西北地勢高,用「金」來象徵,礦石是由山裏挖出來的,艮土、坤土為界,說明了山裏有礦石,山下有泉水。


東方屬木、屬陽,象徵木能生火。


結合人體臟腑所屬,震木代表肝,坎水代表腎,離火屬心,兌金屬肺,艮土、坤土代表脾胃介於四臟之間,古人以五代表土,脾居於中,寓有土旺於四時而居於中。


中醫左肝右肺,說的是氣化關係,肝氣疏泄升發上行,肺氣肅降下行可彌散至很細微的組織裏,不是講臟腑的組織結構解剖部位。


總言之,先天八卦是言在天成象,在地成行(形)的道理;


後天八卦則是用以闡述太極混然元氣在大自然中化生五行之氣流行的規律。


八卦之中,乾坤兩卦較為重要。


乾坤象徵天地,代表父母。


萬物生長於天地之間,且為天地所派生。


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


人生之地,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53:2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易者,變化之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


醫者,意也,醫生的辨證論治要合機體消長之機。


太極一氣動而生陽,靜而生陰。


天生於動,地生於靜。


陽為陰之偶,陰為陽之基。


以體而言為天地,以用而言為乾坤,以道而言為陰陽。


從卦爻組成來看八卦之間的關係,乾由三陽爻()組成,坤由三陰爻()組成。


《易傳?說卦》曰:「乾天也,故稱乎父;


坤地也,故稱乎母。


震()一索而得易,故謂之長男;


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


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


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


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


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見後表)。


此外,震、坎、艮三卦皆由一陽爻與兩陰爻組成,其爻畫數皆為五,屬奇數,為陽,亦為陽卦;


巽、離、兌三卦,皆由一陰爻與兩陽爻組成,其爻畫數為四,屬偶數,為陰,亦為陰卦,故有陽卦多陰,陰爻多陽,陰以陽卦為主,陽以陰卦為主。


陰陽對立而互根,此即為乾坤生六子,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之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53:3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坤母乾父兌離巽艮坎震為為為為為為少中長少中長女女女男男男得得得得得得坤坤坤乾乾乾之之之之之之上中初上中初爻爻爻爻爻爻(四)「河圖」書表天地交,「洛書」圖示日月交「河圖」的組成在張景岳著《類經附翼?醫易》中有:「伏羲氏五天下,龍馬負圖之河。


其數一六居下;


二七居上;


三八居左;


四九居右;


五十居中。


「洛書」的組成則是:「大禹治水,神龜負圖之洛,文刊於背。


其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於中。


河圖之數共五十五,天數(1.3.5.7.9)二十五,地數(2.4.6.8.10)三十。


此即《易傳?係辭》所說:「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河圖」談的是天地相交,生成金木水火土五氣運行規律。


如「河圖」(見圖5)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北後方位屬水,古人以單數為陽,偶數為陰。


「天數一」,一為單數為陽,屬天,故稱天數一,天一生水,六從何來,乃是圖5河圖天一加上中間「五」。


其數之和為六。


象徵冬至時,陽與陰比為一比六。


「地二生水,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天地相交,太極混然元氣運行,產生了陰陽消長不同變化,用數字結合五行加以闡述。


東方屬震木,屬春,春天有三分陽氣,陰氣還有八分;


夏天位居南,有七分陽氣和二分陰氣之比等等。


陰氣與陽氣在一年有不同變化。


這是相對的。


正如《易傳?序補》中所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又如《內經》也談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


此乃是五方結合五行,分屬五味、五臟,言其天地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53:5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洛書」所取之數1.2.3.4.5.6.7.8.9,各數總和為四十五。


「洛書」組成之圖,相對(上中下、左中右,以對角三個數)的三個數之和為十五(圖6)。


「洛書」以陽數居四正,代表太陽的陽熱程度,陰數居於四隅,象徵月亮的光率及盈虧。


通過一個月之內,月亮圓缺變化,月象的觀察,月升於西南方,西南方代表新月,東南方為上弦,東北方為滿月(望),滿月以後,月就缺了。


陽數代表太陽(日),一日之內,太陽從東方升起,到了正南天頂時陽氣最旺盛,有九陽之數,比早上卯時的溫度可以增高三倍,繼之陽氣逐漸減弱,因此,「洛書」圖表示的是太陽、月亮的變化,陰氣和陽氣的氣機運行。


圖6洛書(五)經絡是人體生命力的表現中醫學的基礎理論是陰陽五行學說,臟象學說,經絡學說,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雖然陰陽學說已在《內經》中有所論述,然而其變化與《易經》有一定關係。


張景岳說:「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於周易,故曰天人一理,一此陰陽也,醫易同源者,同此變化也。


(《類經附翼?醫易義》)。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則含有事物的「初」(發生)「中」(發展)「終」(終止)幾個階段過程,結合陰陽、臟腑、經絡區分如下:太極陰初———一陰(厥陰)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中———二陰(少陰)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終———三陰(太陰)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陽初———一陽(少陽)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中———二陽(陽明)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終———三陽(太陽)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即為太極混然元氣生陰陽,陰陽分三陰三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54:0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經絡是生命力的表現,經絡有大有小,大的經絡,大而無外,小的經絡,小而無內。


如整個太虛空中是無量無邊,乃是一氣運行的大經絡。


對於宇宙世界而言,地球的運行可以認為是小經絡的運行。


人作為一個小經絡單位,處於這個地球大經絡運行之中而生成。


地球大氣運行有一定規律,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經絡運行,也要與大自然的經絡運行相一致。


這就是中醫的「天人合一」觀點。


從人體而言,經絡循行有一定規律,如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胸),相交於手三陰經,從而形成了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的運行。


在自然界,地球一年的一氣流行規律是:初之氣,為厥陰風木之氣,象徵春天來臨,震卦居東,萬物震動,陽氣上升,動而生風,萬物回春。


二之氣,為少陰君火之氣,離卦居南,夏日天氣溫暖,萬物皆榮。


三之氣,為少陽相火之氣,此時為炎熱盛暑之季。


四之氣,為太陰濕土之氣,夏秋之交雨季來臨。


五之氣為陽明燥金之氣,天氣轉涼,陽氣減弱,蒸發水份減少,天氣乾燥,秋天來臨。


終之氣,為太陽寒水之氣,天氣變冷,霜凍冷雪,冬天來臨。


自然界的變化對人體臟腑經絡有一定的影響,人體要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如孟子說:「居移氣,養移體。


(六)學習《易經》,就要瞭解太極一氣流行和陰陽變化之理太極混然元氣一氣流行的表現為經絡運行,經絡運行具有一定的規律,而且是周而復始均勻地重復進行,這就是說時間是緊緊地與經絡運行、物質運動聯繫在一起的。


人們把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的標準,規定子夜零點作為一天的起算時間,用子、醜、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代表一天的十二時辰。


根據月亮的圓缺變化,從新月開始經過一段時間,再出現新月為一月。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一年十二個月亦可用十二地支符號代表之。


時間的長短,可以說是慢慢地積累起來的。


如老子說:「合抱之木起於毫釐,九重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太極混然元氣運行既指其大,也言其小,時間亦是如此。


在我國古代的計時,三千年前就發明了用水滴漏的計算方法,將一天分為一百刻,一天分為十二時辰。


從大的來說,五天為一候,三候為氣,每個月有兩個節氣,一年十二個月就有七十二候,二十四個節氣。


從人身而言,衛氣營血的運行,每一個時辰所相應的臟腑得氣的時間,也有一定的規律變化,氣血的盛衰,經氣的旺盛是不一樣的。


經氣運行的規律是寅時從肺起下傳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到肝以後再轉輸到肺,如此周而復始的運行。


這就是太極混然元氣,一氣運行在人身之體現。


學習《易經》就是要瞭解太極混然元氣,一氣運行之理。


《易經》的範疇,包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


六十四卦多用於社會科學,八卦多用於闡述自然科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 15:57 , Processed in 0.31249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