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59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5:0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經穴療法針灸並用李氏注重經穴療法在針灸治療上的重要作用,在潛研歷代針灸學家的學術成就上,宣導「在辨證論治原則下的經穴療法」。


在理論上指出:經絡是臟腑的枝葉,臟腑是經絡的根本,臟腑舍於經絡之中,經絡寓於臟腑之內,互為依存,故外而五官九竅,內而五臟六腑,膏肓膜原,或四肢百骸及全身性疾患等,皆可以取經穴治之。


「無經絡則臟腑神機化滅,無臟腑則經絡氣立孤危。


足見臟腑與經絡之互相依存的重要關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5:1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經穴療法治療血證此法緣於「血會膈俞,肝藏血,脾統血,腎納血」之理論。


血者,陰也,為中焦受氣取汁變化奉心而赤者也。


血歸藏於肝,統攝於脾,納貯於腎。


李氏治療消化道大出血、崩漏出血不止等陰竭陽脫之危候,常以重灸百會、湧泉以回陽固脫,益氣救逆,再分別配以膈俞、肝俞、脾俞、腎俞、命門、中極、關元等穴以治其本。


李氏對虛寒性出血,常以大艾條法治療,其法是用2~3根艾條為一束點燃即為大艾灸,於經穴上懸灸,重灸持續15分鐘以上,至經穴皮膚潮紅為度,務使藥熱內達深透,其效有三:溫灸腧穴調節經氣以行血而止血一也;


溫陽(氣)以攝陰(血),使陽(氣)潛而陰(血)斂,血循脈道而血自止二也;


溫通血脈以消瘀止血三也。


本法證之臨床,頗有良效。


如治周某,女性,41歲,因患「宮血」大出血不止而住院,經輸血、止血,及支持補充血容量等治法,仍出血或崩或漏不止,患者面色白光白無華,汗出氣短而神少虛弱,脈芤細而數。


即於當日上午予針膈俞、腎俞行補法,並用大艾懸灸關元,至半夜即見血止,病者面漸紅潤,脈轉和緩,汗出亦止,守法調治一周,合以中藥益氣攝血之品而收功。


此用經穴溫灸可令陽氣回復而陰血攝斂,衝任平調則血歸經入海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5:2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注重特定穴的選用凡疾病之發,有發於陰,有發於陽,有病在臟在腑,在氣在血,在筋在骨等的不同,分別選用有特殊治療作用的五輸穴、原絡穴、八脈交會穴、八會穴、郤穴、下合穴等特定穴治療。


這些特定穴具有調節所屬臟腑的生理功能,而且該臟腑有病常會在相關的特定穴有壓痛感。


故此特定經穴既可作為疾病的診斷依據,又可作用於疾病治療的經穴。


如血液病可選膈俞治療,髓的病選絕骨治療,筋的病選陽陵泉治療。


腑病取中脘,臟病取章門,心胸胃的病證取內關、公孫治療等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5:4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注重經穴配伍的補瀉作用凡人體經絡臟腑皆一氣流注,經氣在人體是不可分割的,因而經穴的配伍對機體有整體調節和局部調整相結合的協同氣化作用,表現為補瀉的不同功效。


所謂補其不足,瀉其有餘,從而建立陰平陽秘的正常生理狀態。


五輸穴配五臟、五行的關係而應用,這是根據《難經?六十四難》提出五輸穴配以陰陽五行,陽剛陰柔,陰陽相合,剛柔相濟,陰陽互相克制的關係。


凡陽經井穴屬金,陰經井穴屬木,陽經按金水木火土次序排列,陰經按木火土金水次序排列。


陰陽經五輸穴配五行的母子關係,陰經井穴屬陰乾乙木,陽經井穴屬陽乾庚金,以陽合陰,以剛濟柔,故庚者乙之剛,乙者庚之柔,其他各經仿此類推。


其補瀉方法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5:5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本經本穴補瀉法:如肺經虛證用補法,補經渠穴;


肺經實證用瀉法,瀉經渠穴。


因肺屬金,經渠穴也屬金,故稱本經本穴補瀉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6:0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本經補母瀉子法:如肝經實證,表現頭痛、目眩、目赤、肝陽上逆,實者瀉其子,肝屬木,木生火,取本經火穴行間瀉之。


肝經虛證,表現頭昏,面色萎黃,肢軟,肝血虛,虛者補其母,肝屬木,水生木,取本經水穴曲泉補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6:1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表裏經補母瀉子法:如肺實證,表現喘咳、胸滿、氣粗。


實者瀉其子,取大腸經的水穴二間瀉之。


肺虛證表現喘咳、汗多、短氣,虛者補其母,取大腸經土穴曲池補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6:3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4.母子經補母瀉子法:如肺實證,取腎經水穴陰谷瀉之,因肺屬金,金生水,水配腎經之故。


肺虛者,取脾經土穴太白補之,因肺屬金,土生金,土配脾經之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6:4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用藥精練重在辨證李氏在長期的臨床醫療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用藥經驗。


他在臨床上主張在辨證準確的前提下,用藥要精練。


「用藥如用兵」,「藥不在多而在精」。


李氏在對症選藥上主張不拘泥於古人,認為墨守成方總有一定的局限性,「古方新病,不相能也」。


因此,李氏在臨床上,善師古方之法,而組合化裁為新方,但又不失古方之意,又能根據臨床需要變通。


例如主治痹證、面癱、面痛、面風、中風後遺症的烏附星香湯;


治療風濕熱及風濕性心臟病的三痹飲;


治療各種淋證(包括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肥大等)的通淋散;


治療耳鳴耳聾的啟聾片;


治療癲癇的鎮癲片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6:59 | 只看該作者

方劑舉例烏附星香湯


組成:制川烏10克,制白附子10克,製南星10克,木香10克。


功能:祛風散寒,通經活絡主治:面癱、面痛、面風、中風偏癱、痹證等。


用法:水煎服,1日3次,飯後服。


制川烏、制白附子、製南星應先煎1小時,等藥液不麻口後再加其他藥物煎10~15分鐘即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7:1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方解:烏附星香湯是李氏在《和劑局方》三生飲方中將生川烏、生南星、生白附子改為制用,不僅在方藥的使用較原方安全,不會造成中毒的危險,還使方劑的主治範圍擴大,不只限於原方的治卒中昏不知人的痰氣厥證。


李氏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或風中於經的面癱、面風、風痛或中風後遺症經絡阻痹等證。


這可見李氏在臨床上選方用藥之精當,「師古而不泥於古」、「本古方之意而自組新方」以擴大治療範圍。


面癱、面風、面痛、痹證、中風後遺症等疾病,其病因病機都是感受於風、寒、濕邪,或因風痰之邪壅滯經脈,經脈不通,氣血阻滯而發病。


如《張氏醫通》中說:「面痛,……不能開口言語,手觸之即痛,此是陽明經脈受風毒,……血凝而不行。


《素問?痹論》中也說:「諸陽為風寒所客則筋急,故口噤不開也。


本方中制川烏、製南星、制白附子都是辛溫之品,有祛風通絡,散寒止痛,燥濕化痰作用;


木香以助理氣通絡,四藥配合,相得益彰,並可以此方作基礎,隨證加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7:2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加減運用:血虛者加當歸、川芎、生地、白芍等四物湯以養血祛風;


有瘀血阻滯者加桃仁、紅花、赤芍、丹皮等以活血化瘀;


筋脈痙攣抽搐者加僵蠶、全蠍、蟬衣、蜈蚣等以熄風止痙;


有熱者加銀花、連翹、黃芩、黃連、梔子、大青葉等以清熱;


有氣虛者加人參、黃耆、白朮等以益氣;


頭昏眩暈者加鉤藤、桑葉、菊花、草決明、夏枯草、青葙子清利頭目;


大便秘結者加酒軍、火麻仁、郁李仁、肉蓯蓉、蜂蜜等以潤腸通便。


李氏認為根據臨床辨證所加減之藥,應用時只選其中2~3味即可,不必全部選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7:3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善用古方靈活變通李氏善用古方,尤其是《傷寒》、《金匱》方,並很注意這些古方中的有毒藥物的應用,在臨床上應用靈活,但又不泥於古方。


李氏曰:「運用古方,要根據病情需要,取其古方之法,靈活變通。


如《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篇》中的甘遂半夏湯,仲景曰:「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此方由甘遂、半夏、芍藥、甘草、白蜜組成,為治療留飲在心下(胃脘),症見心下痞堅脹滿之症,應用該方攻破利導,下而去之。


方中甘遂攻逐水飲,半夏散結化痰,芍藥、甘草、白蜜酸收甘緩以安中。


甘草與甘遂相反而同用者,仲景以取其相反相成,俾激發留飲得以盡去。


李氏運用該方治療腦部積液併發癲癇者,療效顯著。


李氏認為痰飲、積液皆為人體津液運化障礙所致,雖然部位不同,卻可用除痰逐飲之法治之,這就是李氏「取古方之法,靈活變通」之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7:4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病案舉例曾某某,男,59歲,成都航空工業學校,門診號:0199602,1993年3月15日就診。


病員半年前常有頭昏頭痛,未予治療。


3個月前突然發生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時有抽搐,口中冒出白沫,約有5分鐘,病人蘇醒後精神疲憊,四肢倦怠,頭昏頭痛,遂送某醫院作CT檢查,為右顳葉硬膜下積液,厚約6mm。


頸椎CT檢查,3~5椎骨質增生,並用大侖丁0.1克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控制其癲癇的發作。


但仍然每週有2~3次癲癇發作,每次3~5分鐘左右,並伴見有頭昏頭痛,嘔惡,失眠,記憶減退,二便調,飲食尚可,舌質紅,苔白,脈沉。


診斷為癲癇,風痰上逆所致。


診後李氏認為病人體質比較壯實,病程較短,病情較重,可先攻逐之,用《金匱要略》中的甘遂半夏湯治療。


處方:甘遂3克(另包煎服),法夏2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每兩日服一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8:0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月22日二診:服藥後病人稍感脘腹不舒,時有腹痛,每日腹瀉稀水2~5次,未見嘔吐,現已服完3劑,病人自覺頭昏頭痛減輕,服藥後未見癲癇發生,但仍時有嘔惡,失眠,舌質紅,舌苔薄白,脈沉。


經云:「大毒治病,衰其大半而止。


今用甘遂半夏湯既已中病,故改用:茺蔚子、車前子、白芥子、苡仁、茯苓、萆、茵陳、法夏、枳實、甘草等化痰利濕之品,圖以緩治,每日1次,連服1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8:1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月29日三診:未發過癲癇,頭昏頭痛減輕,睡眠好,二便調,飲食好,舌苔薄白,脈沉。


李氏曰:「病人體壯,積水未盡,仍可攻逐之。


再以甘遂半夏湯攻逐其頭部的積液,使其積液從二便瀉下,積液去則癲癇自愈。


以後複診,李氏囑其皆以攻利之法交替服用,以甘遂半夏湯攻逐其積液,用二陳湯化痰利濕以緩利其積液,恢復正氣。


病人自覺效果良好,自服甘遂半夏湯後,癲癇未發,精神好,睡眠、飲食、二便均正常。


李氏認為甘遂半夏湯乃治療痰飲的有效方劑,該方性烈攻逐,見效迅速,非病急而體壯者不可用。


仲景用以治療心下(胃脘)部位的痰飲病證,李氏常用該方治療其他部位的痰飲積聚所引起的諸般怪症,其效甚佳。


可見李氏在臨床上運用古方之經驗頗為豐富,因其深諳中醫理論之奧妙,才能不泥於古人之方而靈活變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8:34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一、透針療法治療面癱案高某某,男,30歲,四川省人民政府幹部,門診號0115368。


1993年5月3日初診。


患者於兩天前突然感到右側面部肌膚麻木不適,口角流涎,食停頰部,因工作忙延至今日才來就診。


診查:右側額紋消失,不能作蹙額、皺眉、鼓頰動作。


右眼不能閉合,時有流淚,右側鼻唇溝變淺,口角歪向左側,右側口角向下歪斜,時感頭痛,二便自調,飲食一般,舌苔薄白,脈緩。


辨證:面癱(周圍性右側面神經麻痹),因絡脈空虛,感受風邪,乘虛侵襲陽明脈絡、少陽經脈,以致經氣阻滯,絡脈不通,肌肉弛緩而發病。


治法:祛風、活血、通絡、療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8:50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處方:取手、足陽明經腧穴為主。


陽白透魚腰、地倉透大迎、頰車透地倉。


每日1次,針刺平補平瀉,留針20分鐘,連續作6次為一療程,囑病人戴上口罩,以免復感風寒之邪。


本方重在病變部位取穴,配合循經遠端取穴,如合谷、足三里等穴。


面部乃陽明經循行部位,故取陽白、地倉、頰車三穴,分別透刺魚腰、大迎、地倉,實際上起到三穴應六穴的針感。


再加上手足陽明經的遠端取穴,合谷與足三里,目的在於疏通面部陽明經絡脈,以祛風散寒,調和氣血,濡養溫煦,療癱起痹,則面癱可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9:0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5月10日二診:針刺6次後,頭已不痛,右側面部肌膚麻木消失,口角已不流涎,但食物時有停滯於右側頰部的感覺。


右眼已能閉合,口角微向左側歪斜,說話、大笑時明顯。


為加強療效,在初診時的取穴上再加顴透迎香,每日一次,再針6次,手法同上。


5月16日三診:面部癱瘓症狀已基本消失,為鞏固療效,囑其再針一療程(6次),隔日1次,選穴、手法同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0 17:49:14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李氏認為,使用透穴療法可以加強局部的針感幅度,減少進針針數,減輕病人痛苦,對畏針病人更為適宜。


常用的透穴有四肢部位的崑崙透太谿,絕骨透三陰交,陽陵泉透陰陵泉,合谷透後谿,外關透內關;


後谿透勞宮等,頭面部的陽白透魚腰,頰車透地倉,顴透迎香,頰車透大迎等,以及李氏的特殊穴位北辰穴的魚貫透穴法等等都是李氏臨床上常用的透穴方法。


本案患者為面癱,針灸對本病治療療效顯著。


李氏採用透穴療法,並配合李氏的驗方,烏附星香湯內服、外熏、外洗等綜合治療方法,一般一個療程(6次)後即可見效,2~4周後則可痊癒,比單純採用一種治療方法治療,時間縮短,療效迅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 16:00 , Processed in 0.34374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