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
1920年2月21日生於四川省彭縣九尺鄉仁鳳裏。
彭縣古稱彭州,屬蜀中天府,人傑地靈,名醫輩出,尤以晚清中西醫匯通醫家唐容川先生,名揚神州。
李氏祖輩業醫習儒十五代,對其薰陶甚深。
李氏先祖父春庭公喜儒、佛、老、莊之學,其性尤善悠靜,受其表兄海慧禪師的影響,皈依佛祖,成為當地威望很高的居士。
李氏受春庭公諄諄教誨,深受其習染。
5歲時入當地私塾就讀,攻儒術,先後從師於當地名儒唐壽山先生、秦小詹先生及盛名蜀中的經學家秦育賢先生。
因李勤奮好學,聰穎伶俐,博學好問,深得諸師喜愛,眾口稱讚,為今後李氏有廣博的儒學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李氏13歲時初入醫門,即拜堂叔、晚清秀才李培生先生研讀岐黃。
先生親授《內經》、《難經》及《傷寒雜病論》、《針灸甲乙經》等經典醫籍,並要求熟讀《珍珠囊藥性賦》、《神農本草經》等醫藥著作。
在李氏熟讀背誦的基礎上,培生先生授其奧妙,深得真傳。
後又從師姑父,天彭名醫劉國南先生及劉銳仁先生研讀歷代名醫專著,諸如金元張、劉、朱、李四大家,明代張景岳的《類經》、楊繼州的《針灸大成》及清葉、吳、王、薛溫病四大家等名著均深研熟讀,並開始隨師臨床應診。
時有師外出之際,病人求診,李氏即獨自應診,因醫理功底敦厚,又常得諸師臨診奧妙,故獨診者其效甚佳,後叩門請診者漸多。
當地一富紳,患吐血病,兼咳嗽不止,病情危篤,已請本州及鄰縣名醫診治,其效不顯,時有推薦李氏診治者,病員家人見李氏而疑年少,難有妙術,出於僥倖,且請診之。
李氏診治之,病員雖吐血多日,但面色紅潤明亮,吐血色紫有塊,且脈滑有力。
前醫多以涼血止血治之,或慮其吐血多日,恐傷正氣,且以補氣攝血為治,均未見其效。
李氏擬方:葶藶子10克、五味子10克、生大黃10克,病家視其藥方奇特,勉強試之,一劑血止,守方三劑,吐血咳嗽皆止,後用調理之品調理,其病告愈。
當時有醫者不明李氏何以對症見效?
李氏曰:衝脈為血海,隸於陽明,今出血病位雖然在胃,其因乃為衝脈之氣不降,上逆犯胃,陽明胃經受損,故而吐血,母病及子而見咳嗽。
本方用葶藶子、五味子、生大黃皆有降衝瀉胃斂肺氣之功,衝脈之氣得降,胃氣安和則出血得止,肺氣平則咳亦愈,病家因此讚譽李氏為「童醫」。
李氏17歲時即懸壺於該縣醫館。
其間,凡有一技之長的醫藥者,皆以師禮相待。
在深研儒、釋、道、醫諸家理論之中,皆揚其長而棄其短。
在藥物治病的同時,尤善用針灸治病,最喜用長針療癱起痹,故當地有「李長針」之稱。
李氏19歲(1939年)時獲四川省國民政府註冊的中醫師資格。
次年,經劉銳仁先生舉薦入成都國醫學院學習深造。
李氏結合臨床實踐探索傷寒學術理論,認為傷寒論成書年代久遠,錯簡傳訛之處在所難免。
如《傷寒論》中63條麻杏石甘湯證,原文「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但驗之於臨床,多見汗出而喘,身大熱者才是麻杏石甘湯適應證。
又如厥陰病提綱(326條),及其用藥都非烏梅丸之證,烏梅丸(338條)臨床上用於膽道蛔蟲症最宜,而厥熱勝復之寒厥和熱厥則應以四逆湯或白虎湯、承氣湯之類以回陽救逆或清氣通腑,才是對症。
李氏注重臨床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不被古人錯簡束縛,宗師古而不泥古的原則,深得同仁欽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