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62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9:0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關於朱丹溪的研究金元醫家朱丹溪在中醫學上作出了可貴的貢獻,裘氏對丹溪學說的研究頗多心驗。


他從六個方面歸納其學術特點。


人體生命的延續皆乎由於動。


凡「動」皆屬於火,而主要是相火的作用,如相火妄動則可致病,故相火既為生命的本源,又是致病的因素。


人欲保持健康,要在動的基礎上「主之以靜」,即所謂「動而中節」。


人的精血易耗難生,形質易衰難長,陽氣則始終鼓蕩於人的生命全部過程中而無時不在,故認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其意即以「陰」為生命的物質基礎,「陽」是生命的活動現象,有了物質基礎自然會產生功能作用,故以補陰為治病的第一要義。


對於邪正之間的關係,認為如人體正氣充實,病邪很難侵襲;


反之,如發生疾病,則正氣多虛。


故其施治不主張峻攻,但也反對呆補,而常用「治病不傷正,扶正不礙邪」的方法,同時提出「攻擊宜詳審,正氣須保護」,進一步發展了張子和的攻邪理論。


認為氣有餘能使火炎,火有餘亦能使氣滯,而氣火的鬱遏,又常與有形之邪如濕、痰、瘀、積等相附著,故在治療氣火的同時,常結合利濕、祛痰、化瘀、消積等方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9:4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劉河間雖亦主火,但未能深探所以燔灼之源,因此不能善用補陰清火之法;


李東垣主補氣,而以為「火與元氣不兩立」,未諳相火有生長和溫養作用;


張子和主攻,但只知攻邪,而未能正確對待邪正之間的關係。


丹溪能善用三家之長而去其短、補其偏,故其成就頗大。


丹溪的處方用藥,不僅一掃宋代《局方》多用剛燥的積習,其用藥法度、立方取義與治療原則,均予後世醫家以深遠的影響。


他擬方選藥,著重於清、泄、利、散、疏調與滋陰;


其論病析因,著重於濕熱內蘊和相火上炎,而且特別注意「新寒兼伏熱」類疾患,故其治療特點,常採用綜合施治,不用純瀉呆補。


丹溪的這些醫學觀點,具有寶貴的臨床價值。


裘氏的歸納,要言不煩,切中肯綮,對我們發揚丹溪的學術經驗,並為現代臨床服務,極有啟迪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29:5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關於張介賓的研究一般談到張介賓的學術特點,「首重陽氣」,「喜用溫補」,已成醫界的共識。


但對其扶陽的具體方法和用藥特點則較少探討。


裘氏認為,介賓學術,陰陽並重,著名的「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觀點即是生動的例證。


在遣方用藥中,「扶陽不忘補陰是其基本特點」。


例如:景岳創六味回陽飲治「元氣將脫」之證,方以熟地、當歸配合參、附、薑、草,認為熟地「兼溫劑始得回陽」;


治「元氣大虛」的大補元煎,方以人參為君,佐以熟地、當歸、枸杞、山萸填精養血,雖曰培補元氣,卻以填補真陰為主;


治療火不生土,胃寒嘔吐者,用理陰煎,以參、附、薑合熟地、當歸益陰填下,乃取義「陰為陽之基」的道理;


治療勞倦體虛感受寒邪,用大溫中飲溫補中氣,仍以熟地、當歸為佐,認為「陽根於陰,汗化於液」,故溫中解表兼補營血,以滋汗源;


治「非風卒倒」,「陽氣暴脫」之證,在急用參附救陽的同時,「隨用地黃、當歸、甘杞之類填補真陰以培其本」;


治脾腎大虛之水腫,專用參附理陰煎加白朮大劑與之,20餘劑而腹脹盡退,方取參附溫助命門陽氣,伍熟地、當歸,旨在補精生氣以行水消痞……。


介賓於陰陽生化義理,可謂曲盡隱奧。


但是,長樂陳修園在《景岳新方砭》中對景岳用金水六君煎治療咳痰喘嗽曾大肆抨擊。


裘氏則經過長期的思索和躬親實踐,發現此方不僅可治療陰虛外感咳嗽,又能對脾肺虛寒、腎水不足上泛為痰之嗽,有較好的療效。


並領悟到「水生萬物」、「陽根於陰」的深刻道理。


裘氏說,張介賓「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觀點,取義於「陰陽互根」、「精氣互生」的原理,值得我們玩味再三。


裘氏晚年用方遣藥,每於此中得到借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30:0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五)掌握各家學說的要領裘氏說:「中醫各家學說是歷代醫家各種學術思想和豐富臨床經驗的總匯,是祖國醫學的一個重要寶藏。


各家學說蘊藏著許多醫家各自的方證藥法和醫學理論,通過學習,可以開拓思想,擴大視野,並豐富我們治病的方法。


但要學好各家學說必須掌握四個要領。


關鍵在於「各」字。


各家學說之所以可貴,就在於不同的醫家對同一疾病,各有不同的學術見解和治療特點。


設若同一發熱病者,河間可能投之以苦寒瀉火,子和即以攻邪泄熱,丹溪擬滋陰為法,東坦則可能施以甘溫,景岳甚至會溫補,病雖一而法各異,效必有別,但其中必有一法更契合病機。


我們學習各家學說的目的在於掌握更多認識疾病的觀點和防治疾病的方法,才能為臨床服務。


區別在於「家」字。


裘氏將歷代醫家根據其學術成就和特長,分為「大家」、「名家」、「專家」、「雜家」四大類。


在中醫理論和臨床諸方面均有建樹,學說廣博深邃,對後世影響甚大的醫家,稱「大家」,如孫思邈、李時珍等;


在學術方面雖有不少真知灼見,但其成就及廣博稍次於大家,稱「名家」,如巢元方、金元四大家等;


在某一方面頗有擅長的醫家,稱「專家」,如方劑家王燾、傷科家危亦林等;


其學問涉及醫學以外的多種知識的醫家,稱「雜家」,如沈括、趙學敏等。


我們學習的重點應放在「大家」和「名家」方面,根據需要選擇有關「專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30:1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鑽研在於「學」字。


要掌握醫家的學術思想,既要追溯其學術之所本,洞悉其卓有建樹之處,又要瞭解其學術對後世發展的影響情況,這樣就比較全面、深刻。


掌握在於「說」字。


每一醫家的具體論說甚多,同一疾病各有不同的說法,我們要從總體上掌握各醫家的學術思想,更應對其臨證經驗,通過自己躬身實踐,加以體驗,才能得其要領,以提高自己的醫學水準,同時促進學術的發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30:2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澄心、息慮、全神」的養生觀養生學說是中醫學中具有特色和優勢的一門重要學問,裘氏對此深有研究。


他曾精闢地分析了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含義,發表了「高明的醫生是防病於未然,而醫學的最高境界是消滅醫生」的見解。


歷代中醫文獻中有關養生的記載極為豐富,應該很好繼承和發揚。


他曾在報章呼籲中醫學院應建立養生康復專業,為保障人類健康長壽作出貢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30:3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養生的關鍵在於「全神」裘氏已近逾八旬之年,工作十分忙碌,但依然神采奕奕,耳聰目明。


他根據自己切身體會,總結養生的經驗是:人的健康與否,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保持健康的關鍵在於「全神」。


那末,何謂「全神」?


中醫學中的「神」,是人生命的內核。


裘氏所說的「全神」不僅是通常所說的感覺思維、神色、神氣,而是指「神明」的妙用。


《荀子?天倫》說:「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


《淮南子?泰族訓》又說:「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物長;


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喪而物亡,此之謂神明。


裘氏指出,「神」實際上就是目前科學家遠未瞭解的宇宙界的自然運動變化的規律,它是「妙萬物而為言」的。


人為萬物之靈,得神最全,故凡人體的生長衰老壽夭以及氣血精髓的充養,喜怒哀樂的調控,對外界環境的適應等諸多生理活動,無不賴「神」所主宰。


他比喻說:人有似一部最精密的「自動機器」,具有自我調節、自我修補、自我適應、自我控制四大功能,但這四大功能只有在精神完美不受損害的情況下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


因此,養生首先要全神。


所謂「全神」,就是努力使自己的精神完美無缺,要運用各種修心養性、澄心息慮的方法,使自己的心態保持至善至美,恬淡寧靜的境地。


這裏所說的「澄心息慮」,並不是說人不要思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30:4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作為社會的人,不可能沒有思維,問題在於「思」一定要「純」,能純則「全」。


精神純真專一,潛心學術研究,為人民為社會作有益工作,心安神怡,樂而不疲,雖殫精竭慮,對身體沒有什麼大礙。


相反,心術不正,勾心斗角,嗜欲無窮,聲色勞神,往往導致食不甘味,夜無酣寐,神氣受傷,影響了自我調節功能,所以難以達到人應享的年壽。


中國歷代有修養的名家,大都長壽,就是明證。


因此,要做到「全神」,就必須具有一種高尚的思想境界,摒除邪惡和貪欲之心,不慕求浮榮,不損人利己,破除私心雜念,要有忠恕仁厚,純一無偽的精神。


只有在心神極其安寧,碧海無波的情況下,「神」的功能才能得到高度發揮,從而使人體氣血和暢,五臟安寧,精神內守,真氣從之,這是得享遐齡的關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30:5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七情之發貴乎「中節」喜怒哀樂為人之常情,也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內心體驗和反映。


裘氏認為,七情之發貴乎「中節」,就是注意不要超過精神活動的「臨界度」。


古人所說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即寓有「中節」的意思。


現代心身醫學認為,內外各種因素所誘發的適度中節而又較為短暫的情志波動並不害生致病,即使劣性刺激所激起的一時性的較為劇烈的情感波動,經過機體的自身調節機製作用後也不一定傷及人體。


故有「隨怒隨消未必致病」之說。


能導致軀體病變或損傷的是那些超過個體生理適應和調節能力的情感波動。


中醫理論中致病情志表現出兩類基本形式:一是波動過於劇烈,如狂喜、暴怒、大悲、卒驚等勃發的激情衝動;


二是持續過久,如抑鬱、久悲、失志、過憂、鬱怒以及長期的緊張焦慮等不良心境狀態。


因此,加強自我調節或控制,是防範心身疾病的關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31:0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唐孫思邈在《千金要方》的「道林養性」篇中就曾指出十二種過度情志變化的危害性:「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妄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足,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


可見造成人體傷害的關鍵在於「多」,「多」則超過了常度,破壞了人體的自我調節適應能力,從而導致氣血逆亂,臟氣戕害,形成種種病變。


這裏告誡人們對於七情之用要保持「中節」,使之衝和為度。


誠如嵇康在《養生論》中所說的:「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平和。


人為萬物之靈,人生在世總有喜怒哀樂之情志變化,豈能「如槁木,如死灰」?


七情活動不可不發,不可過用。


不發則隱曲不伸,鬱而成病;


過用則神散氣耗,同樣足以致病。


因此,人若能把握「中節」之道,識得個中真諦,則身心健康有了基本保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31:1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堅持一個「嗇」字裘氏對孫思邈的養生要訣頗為心折,強調養生要堅持一個「嗇」字。


他完全贊同孫氏以焚「膏用小炷與大炷」的比喻,認為人的精神氣血是有限的,不可浪用,必須處處注意攝養愛護,要儘量減少它的消耗。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五色、五音、五味等皆是人之本能所必需,但如縱情於犬馬聲色,必然耗傷精氣神而損及年壽。


所以,「治人事天莫若嗇」。


所謂「嗇」,就是要攝神、葆精、愛氣、養形。


《韓非子?解老篇》也說:「書之所謂治人者,適動靜之節,省思慮之費也。


所謂事天者,不極聰明之力,不盡智識之任。


苟極盡則費神多,費神多,則盲聾悖狂之禍至,是以嗇之。


《素問?經脈別論》所提出的「生病起於過用」的觀點,實際上與裘氏所強調「嗇」的論述是一致的。


如七情過用就成為致病之因,「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均是。


飲食的大饑大飽,或過寒過熱,或偏嗜,皆是「過用」現象,足以成病。


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素問?宣明五氣篇》所說的「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也是「過用」所造成的損害,他如房室過度則傷精等,均與「嗇」的要義相悖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31:2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嗇」與「中節」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中節是指不要超過身心活動的正常範圍,而嗇的含義則是指人們對自己精氣神的消耗希望能減少到最低限度。


裘氏所倡言的「全神」、「中節」,堅持「嗇」字的養生要義,是在繼承歷代養生家的經驗和理論,以及總結自己的實踐體驗後提出來的。


他以其敏銳的洞察力,預測醫學的未來。


曾在報上著文說:「養生康復必將成為人類醫學的主流和熱點。


因為醫學的最終目標必將發展到人們在身心兩方面可以自我康復和長壽的水準,我們的養生康復事業前途不可限量!


五、對中醫學術發展的分析思考裘氏博學廣聞,勤於思考,不僅潛心寢饋於中醫學術的研究,而且時刻關注中醫學術的發展。


他經歷過長期的醫學生涯,深感中醫學之所以能夠歷久長存,並在現代科學迅猛發展的今天,卻能引起國際醫學界的日益重視,決不是偶然的。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浮大舟也無力。


他認真總結了中醫學術發展的歷史經驗,並對未來中醫學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31:3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中醫學是燦爛的古代科學文化和豐富的醫療實驗實踐經驗相結合的產物裘氏認為,我國醫學的悠久歷史肇始於戰國以前的遠古時期,而到戰國時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同時接受了當時先進的農業、天文、曆法、氣象等學科多方面的滲透和影響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例如,天文學中的天地、日月分陰陽,五星的運行,就為陰陽五行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礎;


對氣象異常變化的觀察研究,產生了中醫學外感六淫的萌芽;


「農藥同源」促進了中藥的發展;


冶金術的發展對針灸的進步創造了可能……古代自然科學的高度發展,為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的產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而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的形成和發展又滲透到醫學領域,與人體的生理解剖、病理變化和治療經驗等醫學知識相緊密結合,使中醫學的豐富經驗知識上升為理論,形成了完整的、獨特的理論體系。


因此,中醫學是燦爛的古代科學文化和豐富的醫療經驗結合的產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31:4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可以認為是一部多學科研究醫學的結晶。


它的內容遠不止涉及醫學一門學科,還吸收了當時的自然科學及哲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


《內經》對中醫學的貢獻,不僅在於它彙集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而且也為我們樹立了多學科研究醫學的典範。


中醫學術發展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學科之間的聯繫、滲透、融合,是產生新學說、新觀點、新學科的重要途徑。


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人,但人不僅作為一個生物的人,更是一個自然界的人、社會的人,人的生理病理變化與自然界、社會環境的方方面面密切相關,因此,對人體的研究應該將其與醫學有關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作整體綜合研究,才能找到醫學發展的突破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31:5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中醫學是令人矚目的世界醫學寶庫在現代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20世紀90年代,是否還有必要下功夫研究和發展中國的傳統醫學?


面對世界上不少地方逐漸掀起的「中醫熱」我們如何認識?


使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裘氏認為,中醫學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在吸收、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方面,還是很不夠的,但是它有更高層次的實驗方法,則多為人們所忽視。


中醫學知識是在數以億計的人體上直接進行實驗所獲得的,並且經歷了幾千年臨床實踐的檢驗而存在和發展的。


在人體上直接觀察和體驗所得到的資料,與動物實驗、解剖刀下和試管中見到的東西,顯然有所不同。


人體中有許多奧秘,就在科學發達的今天,還無法瞭解和解釋。


而中醫學則發現了人體在現代解剖學所知的形態結構和功能之外,還存在著多種聯繫徑路以及各種特殊的物質作用。


中醫學的思維方法與概念、理論的形成,是依據於自然過程和生命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性現象,並綜合成為一個整體聯繫的科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32:0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中醫學不僅具有陰陽學說、臟象經絡學說、天人相應學說、精氣神學說等獨特而又高深的理論體系,而且具有極為豐富、精湛的醫療方法。


中醫傳統的「臟象經絡學說」曾被認為是「過時」和錯誤的,然而「心與小腸相表裏」的理論已被最新科研證實,小腸內確有腦的多種物質和功能,幾乎腦內所有的神經遞質在腸內都能找到(中醫學中的「心」包括現代解剖學中的心和腦的功能)。


「天人相應學說」曾被斥為「主觀唯心主義」,然而當代時間生物學所作的大量研究證明,月亮的圓缺、晝夜的更替、四季的變化對人體的體溫、血壓、內分泌、細胞分裂、疾病和死亡等都有明顯的影響。


「天人相應學說」已成為西方新學科的熱點之一。


當現代醫學正在為化學合成藥物的毒副作用和抗藥性等而發愁的時候,中醫學中的針灸、推拿、氣功等療法以具有無損傷的治療特點而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睞。


中藥以其來源於「天然」和具有調動機體自身抗禦疾病能力來對抗致病因素的作用特點,也正在走向世界。


無數事實證明,中醫學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世界醫學寶庫,作為一個中國的醫學工作者,我們不僅要看到中醫學中存在的某些局限和不足,更要珍視中醫學在世界醫學中的地位和發展的優勢,並認真加以發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32:1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倡言「中醫特色,時代氣息」中醫學綿亙2000餘年,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各門新學科正以令人目眩的速度發展、嫁接、組合、更新,中醫學正面臨著新技術革命的挑戰。


裘氏經過長期的研究和思索,旗幟鮮明的提出了「中醫特色,時代氣息」的八字方向。


也就是以中醫學為根底,汲取現代天文、氣象、物理、化學、哲學以及西醫學等科學技術新成就,走出中醫學發展的新路。


他認為,中西醫結合應是兩個親緣學科合抱長成的大樹,它們應融匯一體,綜合為一門新的學科,而不是相互利用的苟合寄生。


中西醫學互有短長,彼此都應取長補短。


中醫學必須在保持自身特色和優勢的前提下,努力擷取與之相關的自然科學新成果,為我所用,才能在技術革命的挑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32:2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補氣攝精祛毒利濕———治療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經驗(一)基本病機脾腎氣血虧虛與風邪、水濕、熱毒、瘀血相夾雜。


關於慢性腎炎的病機,目前中醫學書籍與水腫病相聯繫,並有「其本在腎,其制在脾,其標在肺」之說,但從本病的臨床表現分析,決非水腫一證所能概括。


裘氏認為,本病多有表裏夾雜、寒熱錯綜、虛實並存等情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32:3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表裏夾雜:慢性腎炎除表現為面色蒼白、浮腫、腰酸、神疲、眩暈等裏證外,常因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而致急性發作使病情加重,此與「外感引動伏邪」之說相符。


故臨床常見表裏夾雜之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16:32:4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寒熱錯綜:慢性腎炎病邪久羈,陽氣被戕,陽虛而生內寒,故臨床有面白、肢冷、神倦、苔白、脈遲等寒象;


但另一方面尚有餘邪熱毒蘊結未清,盤踞下焦的情況,故可見咽痛、小便混濁、血尿、鼻衄、血壓偏高等火熱內蘊之症。


近代臨床對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氮質血症,用大黃附子湯治療而獲效,也足資證其寒熱錯綜的病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 06:07 , Processed in 0.18749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