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裘氏在臨床工作中體會到,醫生的語言、表情、態度和行為等,對病者的情緒、態度、行為以及治療的效果有著密切的關係。
經裘氏診治的大多屬於疑難雜症,其中有些被判為「不治之症」。
這類病者每多久治少效然後來此診療,有的懷抱一線希望,有的近於絕望。
從治療角度看,要取得很好的療效難度頗大,裘氏總是以滿腔熱忱撫慰病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赤誠之心感化患者的心靈,鼓勵患者樹立起對生活和治療充滿信心,然後配以適當的方藥治療。
即使面對「不治之症」,也千方百計減輕病者的痛苦。
裘氏倡用的「醫患相得法」,使許多患者獲得了新生或減輕了病痛。
裘氏常說:「治病先治心,既是一個醫療方法問題,也是一個職業道德問題。
唐代醫家孫思邈將《大醫精誠》一篇置於《千金要方》卷首,其意義值得我們深思。
裘氏還說:「在我所治療的慢性病、疑難病中,雖能幸中一二,這固然是藥物的作用,但我更重視病人的心理效應。
六、關於邪正問題的見解裘氏認為,對邪正關係的認識和處理方法,充分體現了中醫學治病的指導思想,也是中醫學特色之一。
裘氏從中西醫學形成的歷史條件、觀察方法以及理論體系的不同,分析了它們對邪正關係的不同認識。
西醫學根據細胞病理學理論,比較注重於病原體的探求和局部病灶的形態改變,即偏重於「邪」的觀念;
中醫學雖然也注意到六淫、七情、癘氣以及痰、瘀等對機體的危害性,但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理論,著重於人的整體的元氣的作用———即「正」的觀念。
客觀事實也證明:在流行性感冒、腸傷寒等傳染病流行的季節裏,許多人群都接觸了病原體,但並非人人患病,只是一部分抵抗力較弱的人容易罹病,而另一部分抵抗力較強的人安然無恙。
現代各種預防疫苗都是通過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而起作用的,這就更加證明防治疾病對於「正氣」的重要性。
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由於邪正矛盾所產生,而正氣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