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63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20:12:4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八、一藥之用掌握非易古人云:「用藥如用兵」。


裘氏常說,為醫者必須充分熟諳藥性,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個「知」很重要,但應深知而不要淺知。


要達到「深知」,一必須多讀方書、本草,二應該在實踐中反復親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20:25:5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多讀本草、方書,拓展視野目前一般中藥書籍中介紹的藥物功用,往往是反映了近代人的應用經驗,其中有些藥物的內容尚不夠全面,或者說失之膚淺,以致影響了在臨床中的應用。


因此,裘氏主張臨床醫生要經常研讀本草等有關醫籍。


通過甄別比較,可糾正偏見,拓寬視野。


如對芍藥一味,時醫多拘於後世所謂「白補赤瀉,白收而赤散」之說。


裘氏認為,漢代芍藥無赤白之分,查《傷寒論》太陰篇載:「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仲景以芍藥與大黃並提,說明二藥功用頗為相近。


又如桂枝加芍藥湯治腹滿時痛;


大柴胡湯治少陽陽明並病而腹中實痛者;


麻子仁丸用芍藥與大黃、枳實為伍以治大便硬、腹中實痛的脾約證;


《金匱》中枳實芍藥散治產後鬱滯所致的「腹痛、煩滿不得臥」等等。


《本經》亦載芍藥「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


《別錄》明指其能「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等。


所謂赤白之分,實乃後人想像推測之辭,未足為據。


裘氏臨床常以白芍作除痹、散結、通便、止痛之用,屢收佳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20:26:0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再如,生地黃近時均作補血、養陰藥,其實它還有活血逐瘀之功。


據《本經》載其「主折跌筋絕,傷中,逐血痹……除寒熱積聚」;


《別錄》也認為「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絕」。


《藥性論》還說其有「解諸熱,破血,通利月水閉絕,亦利水道,搗薄心腹能消瘀血」。


可見,生地黃具有消積、除痹、通經、散血、和傷,外用消血腫等治療作用。


遺憾的是,這一大功用被後世所疏忽,使之未能「物盡其用」。


裘氏說,眾所周知的血府逐瘀湯中就有生地黃即取其活血逐瘀之功效;


《普濟方》地黃散中用地黃合烏賊骨以消血症。


裘氏臨床也每多以生地黃作活血行瘀藥,用於腫瘤、痹證、月事不調、心痛等,收效滿意。


裘氏說,歷代本草方書中有許多精華值得我們繼承。


諸如先秦的《神農本草經》,梁代的《名醫別錄》,唐代的《外台秘要》、《千金要方》,宋代的《證類本草》,明代的《本草綱目》,清代的《植物名實圖考》等,為裘氏所極力推崇。


這些醫籍中蘊藏著古人豐富的用藥經驗,如不去深入挖掘,使之為現代臨床服務,是十分可惜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20:26:1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欲知甘苦要親嘗醫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前人的理論和經驗必須經過躬身實踐後才能成為自己的知識,對藥性的認識又何嘗不是這樣。


裘氏在長期的醫學生涯中,飽嘗了昨是今非、今是昨非的甘苦,深深體會到只有臨床治療效果才是檢驗是非的標準。


例如,升麻的功用,自金元醫家張元素提出「升陽於至陰之下」的觀點後,一直作升陽舉陷之用,且劑量較小。


弟子李東垣宗其說:「人參、黃耆非此(升麻)引之,不能上升」;


李時珍乃以藥名定藥性,如說:「其葉如麻,其性上升,故名」,後世皆沿用其說。


但考金元以前的歷代名家均作清熱解毒藥使用,如《本經》載升麻「主解百毒,辟溫疫瘴邪」;


《金匱》用升麻鱉甲湯治陽毒發斑,方中升麻用二兩;


《肘後方》以水濃煮升麻一升,治天行發斑瘡;


《千金要方》用升麻與黃連相配,治口熱生瘡;


宋代名醫朱肱有「無犀角以升麻代之」的記載,說明兩藥功用非常接近。


以上所述,都與元素所謂「升舉陽氣」之說格格不入。


那麼,究竟孰是孰非?


裘氏付諸臨床加以檢驗,常以升麻與元參、連翹為伍治咽喉炎、扁桃腺炎;


與黃連、黃柏、鱉甲、龜板等合用治白塞氏綜合徵;


與石膏、知母同煎治牙齦炎;


與人中白、黃連、人中黃相配治頑固口舌生瘡;


與連翹、生地、葛根、石膏、黃芩、黃連相配治高熱發斑;


與茵陳、黃芩合用治急慢性肝炎等,均收到良好效果,劑量一般用15~30克。


通過大量的臨床驗證,認定所謂「升陽」之說只是一種望文生義的臆測之辭,而解毒、清熱、涼血的作用是確實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20:26:2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又如,對熟地黃功用的認識也甘苦備嘗。


要說對熟地黃的嫺熟應用,當首推明代名醫張介賓。


裘氏壯年行醫時,對介賓的「濫用」熟地頗為不解。


後又讀到陳修園《景岳新方砭》就金水六君煎治痰飲咳喘問題的抨擊,更覺困惑。


如說:「若用當歸、熟地之寒濕助其水飲,則陰霾四布,水勢上淩,而氣逆咳嗽之病日甚矣。


燥濕二氣,若冰炭之反,景岳以騎牆之見雜湊成方,方下張大其說以欺人。


粗讀之,似乎很有道理。


後來裘氏親自用該方治療一位患劇烈喘嗽半年,迭經中西藥治療無效的病例,服藥3劑,胸悶漸寬,7劑後咳減喘輕,胃納大香,痰化而痞脹竟消。


以後凡遇肺腎虛衰、水泛為痰之咳喘,屢用中的。


裘氏折服景岳對熟地一藥的理解之深和運用之妙,確有突破前賢的成就。


裘氏對熟地的運用頗具心得,如用熟地與乾薑、吳萸、白朮等相配,治脘痞、脹滿、納呆、舌膩之證,一破「甘令人中滿」而忌用熟地之陳說;


用熟地合芩、連、薑治療慢性泄瀉,發現其厚腸胃的功效不可低估,並對泄瀉忌用甘柔的常法提出了質疑;


用熟地伍麻、桂、荊、防治外感風寒表證,令發汗有化源之資,領悟到「陽根於陰,汗化於液」說的深刻含義;


用熟地合附子、肉桂治元陽不足的虛損證,體會到「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乃是立方遣藥之繩墨,等等。


以上例子說明,要真正認識掌握一藥之用,並不簡單。


在繼承研究前人經驗時,既不輕易否定,又不盲目接受,特別對某些遭人非議的學術觀點,尤當獨立思考,並經過臨床的反復驗證,然後判定其中的是非曲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20:26:3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九、關於藥物劑量問題對中藥使用的劑量目前尚缺少科學的正確標準,古今方書、醫案所載出入很大,而實際臨床運用又多各自為政。


慣用微量者,美其名曰「輕靈取勝」,敢用重量者,被責為「孟浪從事」。


裘氏認為,劑量之輕重,當從病情輕重需要和藥物本身的性能、效用方面研討,有些「成法」不可盲目為之局限,但我們似乎應該注意到以下一些情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20:26:4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1目前在我們常用的中藥材中,不少原來采自野生,現在由於供不應求而改為人工栽培,生長期明顯縮短,功效顯然不及野生者為優。


如人參,野生與人工栽培的,無論從功效或價格相比,差異極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20:26:5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對中藥材的加工炮製,有些地方不按炮製規範製作,省略了必要的工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療效,甚至有「失真」之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20:27:0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3我們目前所治療的病人,不少曾多次或長期服用抗生素或激素等,病體對藥物的耐受性顯然增強了,或者使病情變得復雜化了,有時小劑量的藥物治療等於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20:27:1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4從歷代方書所載劑量分析,宋以前和明以後的方書有明顯差異,而對照方書之祖的《傷寒雜病論》,則我們目前所用的某些藥物的劑量似乎偏小。


儘管古今量制不同,但我們可以從仲景方中藥物之間的比例關係來把握劑量。


即以細辛為例,《中藥大辭典》及現在通行的中藥學教材均載:內服煎湯量為0.3~1錢(即1~3克)。


而仲景書載方的用量是1~6兩,當然這是漢代的度量衡。


但原書方劑中細辛與其他藥味的比例可以清楚地說明,如麻黃附子細辛湯中細辛、麻黃為2∶2(即均用2兩,下類同);


當歸四逆湯中細辛、當歸、芍藥、桂枝為3∶3∶3∶3;


射干麻黃湯中細辛、人參、黃柏為6∶6∶6。


根據上述方劑中各藥的比例推算,當歸、芍藥、紫菀、茯苓、黃柏等藥味在目前臨床的常用量一般在9~20克左右,那末細辛的用量不應相差太遠。


裘氏臨床應用細辛一般在6~15克,長期以來,不僅療效顯著,而且從未發現有不良副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20:27:2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5藥物的劑量大小還與應用時的配伍有關。


對某些易產生副作用的藥物,通過配伍的相殺相制,如果病情需要,即使劑量大一些,也不致於產生不良作用。


如裘氏用炙甘草湯,桂枝劑量有時用至30克,但方中配以較大劑量的生地、麥冬等甘柔之品,復加黃連苦寒,既可制約辛熱,又能通過相逆相激的機制而提高治療心律紊亂的效應。


裘氏認為,藥物單味應用與復方使用的功效是不同的,其中的機理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20:27:3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6藥物的劑量與劑型及煎煮的方法有關。


仍以細辛為例,據宋?陳承《本草別說》記載:「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1錢,多則氣閉塞不通者死。


(《本草綱目》)陳氏所說的細辛用量是「單用末」的劑量。


裘氏認為,單方細辛散劑吞服的劑量,應以1錢以內為宜,若單用水煎服或復方水煎服,用量就不相同。


裘氏經驗,湯藥煎煮應提倡將一劑藥煎數次,然後合併濃縮到一定體積,再分次服用的方法,這樣提高藥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從而保證藥物在胃腸道的濃度。


裘氏認為,藥物劑量大小還應考慮個體差異、地區差異等情況。


總之,與劑量有關的因素很多,我們目前還不能界定每味中藥的治療劑量、極量及中毒劑量等。


目前定量藥理學在研究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已逐步完善,我們可以借鑒其經驗,使中藥的藥理研究由「定性」走向「定量」,這一艱巨工作我們今後還需要做很大努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20:27:46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一、補泄理腎湯 組成:黃耆30~50克,巴戟肉15克,黃柏15克,黑大豆15~30克,大棗5~10枚,牡蠣30~50克,土茯苓20~30克,澤瀉15~20克。


用法:每日煎服1劑。


功能:益氣補腎,行水泄濁。


適應證: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或伴有腎功能不全,腎陰陽兩虛,濁邪留滯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20:27:5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二、頭風甯方 組成:製半夏30克、大蜈蚣5條、細辛12克、川芎60克、當歸45克、熟地60克、杞子30克、山藥50克、生白朮45克、白芷30克、龍膽草30克、熟附塊24克、全蠍15克、遠志15克、茯苓6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裝入膠囊。


每日2次,每次4.5克,開水送服。


功能:燮理陰陽,祛風清頭目。


適應證:正偏頭痛,眩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20:28:0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三、慢性胃炎方 組成:黨參18克、甘草6克、高良薑9克、製香附12克、黃連9克、製半夏15克、延胡索15克、牡蠣30克。


用法:每日水煎1劑。


功能:疏肝和胃,降逆消痞。


適應證:各種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20:28:13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四、小青龍湯加減方 組成:麻黃12~15克,桂枝10~20克,細辛6~12克,乾薑9~15克,龍膽草9~15克,黃芩12~30克,甘草9~15克,五味子9~12克,桃杏仁各12克,製半夏15克,紫菀15克,前胡12克,枳殼15克。


用法:每日水煎1劑。


功能:溫肺化飲,清化痰濁。


適應證:各種急慢性支氣管炎及哮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20:28:23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五、炙甘草湯加味方 組成:炙甘草30~45克,黨參12~30克,生地30克,桂枝9~30克,阿膠9~15克,麥冬12~15克,麻仁10~12克,大棗7~10枚,生薑3~9克,苦參15~20克,丹參15~30克,黃連9~12克。


用法:每日水煎1劑。


功能:寧心定志,調整心律。


適應證:各種心律紊亂,心肌炎後遺症,及各種心臟病。


(王慶其編) 從肝脾腎立論,在動態中辨證——中醫婦科專家裘笑梅 王金生王凱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20:28:39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裘笑梅,浙江杭州人,我國著名的中醫婦科專家。


現任浙江省中醫院婦科主任醫師。


由於在醫療、科研、教學工作中的傑出貢獻,1992年獲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裘氏從事中醫婦科臨床60餘年,醫術精湛,碩果累累。


編著《裘笑梅婦科臨床經驗選》、《裘氏婦科臨證醫案精華》等學術專著多部,發表中醫、中西醫結合論文40多篇,研製成功「婦樂衝劑」、「婦寧膠囊」、「孕寶」營養液等多種婦科藥品、保健品。


本文著重介紹裘氏重視調理脾胃,宣導治肝六法,推崇從腎論治,精研活血化瘀,善治婦科血證的學術思想。


以及在治療閉經,因證制宜;


痛經證治,明辨虛實;


崩漏證治,分清標本等臨證特色。


在醫論醫話中介紹督脈與婦科疾病、產後病、子癇的證治、婦科止血藥選用等,文末的黃耆桂車湯、二藤湯則是裘氏臨床經驗方。


總之,細讀全文,深覺裘氏精研中醫理論,主張中西醫結合,強調醫療科研並重,不斷提高學術水準的學術風格、治學精神,躍然紙上,對後學者定有很大的裨益。


醫之一道,其理甚微,其責甚重,朮有所異,學無止境。


———《裘氏婦科臨證醫案精華》自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20:28:56 | 只看該作者

裘笑梅


女,1911年12月生於浙江杭州世代書香門第。


父親以教書為業,精通文史,略通醫道。


青衫之歲,體虛多病,然幼受庭訓,酷愛書畫詩詞。


18歲時於杭州弘道女子中學高中畢業,擬考大學,無奈因常患鼻衄而不得不在家休養。


常見遠近鄰居患小病者,紛紛來家索藥,亦時見貧苦患者,因無資求醫買藥而亡,由己及人,深為感歎!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乃萌學醫之念,輟學就醫,立志為民解疾。


遂擇杭城智果寺名僧醫清華為師。


先以《素問》、《明堂針經》等書,講明切究,乃知人生十二經絡。


又仲景原文及李杲、朱丹溪、劉完素、薛雪、陳修園諸家暨近代名醫著作,精益求精,推究疾病之表裏虛實,脈理之浮沉遲數,藥性之寒熱溫平。


寒窗三載,隨師5年,盡得其傳。


經部、省、市考核,成為杭城第一位領有中醫證書及開業執照的女中醫師,行醫於武林錢塘。


早年坐診於同益堂、惠明堂、崇德堂。


初試鋒芒,即露頭角,應診者接踵而來。


抗戰時期,避居於鄉間,往返於浙江金華、江西上饒、福建建陽等地,為群眾治病,歷起沉屙,深得病家信賴,名聲鵲起。


解放後積極回應政府號召,1951年作為杭城名醫與史沛棠、葉熙春等老醫師同時應聘進入杭州市中醫門診部。


1956年浙江省中醫院籌建,於是進入該院,歷任浙江省中醫院婦科主任、院委會委員等職。


1980年評為主任中醫師。


堅持臨床、教育、科研三結合,迄今為止,岐黃生涯60余載。


她臨床上專研婦科經、帶、胎、產、雜病,向西醫學習,吸取其所長,衷中參西、證病同治而獨樹一幟。


自創新方40余首,對疑難雜症有獨到的見解和創新的治療,被人稱為「華夏奇指,人間觀音」。


裘氏定期到浙江中醫學院講學,為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講學,為浙江中醫學院婦科刊授中心編寫講義,並堅持臨床實習帶教,先後培養學生百餘人。


她一貫重視科研,勇攀高峰,至今已80餘歲高齡,仍主持高精科研專案。


創制新藥,挖掘熏、蒸、敷等祖國傳統醫療方法,運用現代科技先進儀器跟蹤化驗檢查,完成電腦治病的整理、歸納、輸入工作,不斷將科研成果成功地應用於臨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1 20:29:09 | 只看該作者

裘氏的學術思想


主要淵源於《內經》、《素問》,又深刻吸取歷代名醫著作之精髓。


認為讀經典應從《內經》、《難經》、《傷寒》、《金匱》等入手,然後循序漸進,博覽名家著述。


婦科其基礎與內科同,然婦人之病多於男子,固有其行經、孕產、哺育等特殊生理情況,且因性情多鬱,從而產生一些特殊疾病,使其在病理、診斷、治療上與一般內科有殊。


此即所謂「醫術之難,醫婦人尤難」。


中醫學中婦科學說,其源甚古,繁茂豐厚。


《金匱》婦人病三篇,其中「婦人妊娠病脈症並治篇」闡述了妊娠出血、妊娠腹痛和妊娠水腫等症;


「婦人產後病脈症並治篇」提出了痙、鬱冒、大便難三症和對產後腹痛、發熱、嘔逆、下痢等症訂立了治法;


「婦人雜病脈症並治篇」研究了熱入血室、臟躁、經閉、痛經、漏下、轉胞、陰瘡、陰吹等症。


此三篇中所述的理法與方藥,乃後世治療和研究婦科臨床疾病之根基。


巢氏《諸病源候論》述婦人雜病二百四十三論,研究諸病之源、九候之要,是一部病理專書。


孫思邈《千金要方》婦人方治六卷,以臟腑寒熱虛實概諸般雜症,而為主方遣藥的總則。


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對婦科病作了系統的總結,認為肝脾損傷是月經病的主要病機。


薛立齋《薛氏醫案》重視先天後天,力倡脾腎兼補之說。


傅青主《傅氏女科》病立一案、案列一方,條分縷晰、言簡意賅,有獨到之經驗。


葉天士《葉天士女科全書》自調經種子以及保胎育嬰,靡不一一辨舉,雖變症萬端而遊刃有餘,實為女科之寶筏。


她沉湎於書中鑽研,然後在數以萬次臨診中實踐,再回到書裏尋找養料,使理論與實際結合。


同時強調繼承和發展中醫藥學,要師古而不拘古,不囿於一得之見,不執於一家一言,應博采百家之長,融會剖析,善於化裁,敢於創新。


對婦科疾病機理的探索,除奇經八脈之外,還致力於研究婦女生理病理與肝、腎、脾三臟的關係,以進一步揭示機體內部的病理實質,形成了獨到的系統的見解。


臨床上,她力究在動態中辨證施治、審因求本。


無論四診觀察或理論判斷都要從整體出發,對於各種證候作出系統的綜合以探求疾病的原因。


對病程的各個階段通過動態辨證,作出正確的診斷,掌握治療的規律和方法,從而立案處方,得心應手。


主張凡用藥處方,最宜通變,不可執滯,沒有固執一病一方、一症一藥的道理。


用藥貴在精專簡練、配伍有度,反對雜亂。


藥量應輕則輕、該重則重,醫者臨證時必須加以權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 10:55 , Processed in 0.09374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