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63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0:25:17 | 只看該作者

裘氏積極開展中西醫結合工作


在臨床中勇於實踐與探討。


1956年她報考進入杭州市西醫進修班,學習生理、病理、解剖、生化等西醫課程,以優異成績結業。


在臨床治療中應用近代科學知識和方法來整理和研究中醫中藥,根據實驗室的依據分析病因病理,從而受益匪淺。


例如,通過藥敏試驗證實,紫花地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有非常滿意的效果,因此搶救了盆腔膿腫患者。


又如運用犀角解毒丸、珠黃散等治療全身性抵抗力下降、治療因用大量抗菌素而引起的黴菌性感染等均有明顯療效。


1958年,在開展對血吸蟲病的臨床研究中,與葉熙春老醫師共同研製中醫藥診治晚期血吸蟲病,同時配合西醫銻劑治療。


實踐證明,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上能充分發揮各自的優越性,使治癒率大為提高。


當今中西醫結合已進入更深層次上的探索。


中醫傳統的辨證論治,其特點是對同一病症,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既注意局部又注意整體,既注意祛邪又注意扶正,能較全面地分析和辨識疾病的共性和特殊性,擬訂出能夠適應病人實際情況的治療方案。


但這又造成中醫中藥的復雜性,對一種疾病,可形成多種學派與學術觀點,這很不利於人們臨床觀察掌握與總結。


近年來,中醫已是日益興起用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客觀指標的觀察,使中醫理論指導下的治療可與西醫治療相對照。


而現代醫學也已逐漸擺脫傳統的解剖分析性的局部研究方式,發展為從機體的完整性和與自然界相互關係上對整體病理機制的綜合研究。


因此裘氏認為中西醫相結合,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挖掘中醫的辨證論治與西醫的病理機制的潛在聯繫,探索新的辨證論治的應用形式和學術內容,擴大辨證論治新的臨床範圍,使中西醫兩方對人體的生命活動和疾病的認識日趨統一和完善,此乃當今中西醫結合的工作重點之一。


她及時總結中西醫結合研究工作成果,撰寫論文《祖國醫學對宮頸炎冷凍治療後的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閉經體會》、《中醫中藥防治子癇經驗介紹》、《中醫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多篇論文。


1983年她受聘為浙江省中西醫結合學術研究委員會顧問;


1988年她受到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的嘉獎,對她30年來為我國開展中西醫結合科研工作和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做出的傑出貢獻,特予表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0:25:55 | 只看該作者

裘氏治學嚴謹


推崇求實創新精神。


她提倡「旁搜囊括、虛心請教」。


《學記》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


學習中醫學,要鑽研經典著作,要依靠老師的教育指點,還需要有虛懷若穀的精神,樂於拜一切有知識的人為師。


昔孫思邈,凡有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


傅青主「與醫下畦,市井細明」,既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老師。


古代醫學大師們這種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優良學風,值得今人認真記取。


回憶早年在同益堂藥店期間,常擠時間去店堂觀看撮藥,學習體察各家名醫用藥之輕重,君臣佐使之配伍,尤其注意對危症病人的搶救方,領略急治之急、湯液蕩滌之急、毒味烈性之急、氣味俱厚之急、急則治標之急等五類急症重證之法。


同時向藥工請教藥材的生熟之分、炮製之別。


有點滴收穫即記入自備《隨記免忘錄》,做到勤學、勤思、勤寫,這對日後開擴思路,深入研究,提高學業大有裨益。


常勉勵青年醫師,一個善治之醫,「應有膽識,善謀略,勇於獨抒己見」。


如治療產後病,前人有「產後宜溫」之說,但裘氏治療產後惡露不下之重症,果斷採用桃核承氣湯等峻劑攻逐之;


治療產後感受邪毒發熱,大膽投用紅藤、敗醬草、黃芩、忍冬藤等寒涼之品,以清熱解毒。


認為對產後用藥應本「勿拘於產後,亦勿忘於產後」的原則。


推而廣之,臨床選藥組方,既要知其常,又要明其變,萬萬不可人云亦云,這樣,才能使自己的醫術不斷加以提高。


更強調「熟讀精思、博學強記」。


常說,案頭書更少,心頭書更多,把案頭之書累積潛藏於心頭,臨床應用便猶如囊中探物,伸手即得。


常告誡學生「敢於疑古,勇於創新」。


祖國醫學歷史悠久,內容豐厚,但又難免龐雜蕪錯,摻雜了一些偏頗、粗劣的東西。


繼承和發揚中醫學,既需前人之經驗,又需自身之領悟,要用歷史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要考慮到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常說,醫者,意也。


三指二劑之間,無窮奧妙,無窮變幻,始方出於古人,用方在於今人,要不斷實踐,不拘於成方,敢辟新徑。


對學生言傳身教,將生平所讀之書,意味深長之理,臨床有效之方,常與學生切磋講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達到「道而勿牽、強而勿抑、開而勿達」的教學效果。


她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還認真帶教日本、韓國、歐美等外國留學生。


歷年來她多次被浙江省衛生廳、浙江中醫學院評為各類進修班優秀講習老師、優秀臨床帶教老師,獲得榮譽稱號。


為了垂教後世,她筆耕不輟,先後編寫和主編《葉熙春醫案》、《裘笑梅婦科臨床經驗選》、《裘氏婦科臨證醫案精華》等醫學專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0:26:33 | 只看該作者

裘氏重視科研工作


她認為中醫治療,在某些臨床領域中,突出重點,發揮優勢,反映出新的特色和水準是完全能夠做到的。


因此,她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摸索探究,使臨床與科研緊密結合。


她總結西醫的「盆腔炎」、「附件炎」、「子宮內膜炎」等,中醫辨證則均屬濕熱下注、蘊鬱化熱,導致在體表為:紅、腫、熱、痛等症狀,而人體內臟,則表現為少腹脹痛、腰脊酸楚、帶下血性伴有腥穢,或終年累月綿綿不斷,急性發作時伴有高熱、腹痛。


這是婦女常見病和多發病,給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


她潛心研究,通過B超檢查和血象指標的觀察和對比進行中醫理論的論證;


通過中西醫結合深入探討機體內部的病理實質;


通過反復的臨床實踐,確立有效驗方並不斷的補充與完善。


經十餘年的努力,創擬了「二藤湯」並在此方基礎上研製成功新中成藥「婦樂衝劑」,深受廠家與患者歡迎,該藥現已收入《中國基本中成藥》書中。


昔南宋名醫陳自明,對婦人患臟躁症,投以甘麥大棗湯,對症施藥即愈。


今之更年期綜合徵、青春期緊張症,即屬臟躁範疇,臨床治療中多襲用甘麥大棗湯。


由於天時地理之不同,許多病例的療效並不滿意。


西醫用穀維素、鎮靜藥對症治療,效果不顯;


應用激素治療雖獲一定效果但往往反應大,病人難以接受。


她分析社會環境,尤其是十年動亂時期,出現了較多的由於受了某種刺激以致憂、思、悲、恐而成疾患的病人,她十分同情這些病人,決心要為她們解除痛苦。


為了探求新的治療途徑,她一面繼續研究中醫經典古籍,追根尋源,另一方面分析臨床病案,按中醫辨證分型,大多以陰虛肝旺為多見,應治以育陰平肝、潛陽安神法。


她創擬了「二齒安神湯」,並以此方為基礎,研製出「婦寧膠囊」,在國內開創了用中成藥治療婦女更年期綜合徵及青春期緊張症的新領域,深受海內外婦女的好評。


「婦寧膠囊」現已收入《中國基本中成藥》書中。


另外裘氏還與上海醫科大學合作研製出「孕寶」營養液,還先後在醫院製劑室製定「調經定痛衝劑」、「蛇床子洗劑」、「三根糖漿」等製劑,沿用數十年,效果良好。


目前裘氏正主持「婦益衝劑」的研製工作。


為了滿足病人診治的需要,裘氏將臨床診治閉經、崩漏的經驗,精心整理,在有關專家配合下完成「名老中醫裘笑梅診治閉經崩漏電腦軟體」。


該項成果,於1991年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免疫學和遺傳工程等學科的發展,裘氏選擇了「母兒ABO血型不合」、「染色體錯位」、「不孕症」等婦科高難課題,進行研究。


現已80高齡的裘笑梅,仍精神矍鑠地堅持工作,除了在醫院專家門診、帶教、科研工作外,還應中華醫學會名老中醫醫療保健諮詢服務中心和杭州不孕不育專科醫院之約,定期去門診服務。


百忙之中還不忘參加各種對社會有益的義診活動。


不倦之力從何而來?


她認為「要力從心欲,須善於養身」。


按中醫理論,善養身,即是要生精、保氣、寧神,具體說,飲食起居,喜怒哀樂,寒熱溫涼都要調理適當。


主張生活上應低標準,菜飯飽、布衣暖,清心而淡泊;


精神上則應保持積極向上,充實而愉快。


常嬉言:「我健康長壽,主要靠『三樂』」。


一曰自得其樂。


即把工作看病作為人生最大之樂事,並在工作之餘,散散步,聽聽音樂,樂在其中。


二曰知足常樂。


即生活上求得逐步改善與提高,求得每月收支平衡,略有結余,千萬不要追求高期望、高消費,知足便能常樂。


三曰助人為樂。


即把幫助他人作為自己的快樂,尤其是要幫助病人解除病痛,既是助人為樂,也是為他人之樂而樂。


被人們譽為杏林老梅的裘氏,植根於祖國醫學的深厚沃土,枝乾虯勁,生機勃勃,愈到歲末,愈是花香徹骨。


一位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的中醫婦科專家,還正在孜孜不倦地為保障婦女的健康努力工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0:26:4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重視調理脾胃,補養生化之源脾與胃位於中焦,互為表裏。


脾胃為倉稟之官,在體為肉,開竅於口。


脾主運化,輸布水穀精微,胃主受納,腐熟水穀,升清降濁,為生化之源,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賴以營養,具有益氣、統血、主肌肉等生理功能,故古人稱脾胃為「後天之本」。


宋代著名醫學家李東垣,對脾胃更為重視,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理論,創造了以「補中益氣湯」為代表的補脾胃、升陽氣之方劑,對後世影響很大。


婦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診斷尤與脾胃密切相關,故調理脾胃在婦科臨床上有它重要的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0:27:0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脾胃與婦女生理病理的關係婦女的生理特點,主要表現在經、孕、產、育等方面。


這些生理活動,是依靠臟腑、經絡、氣血的共同作用來實現的。


而臟腑之中,脾胃的功能尤為重要。


因為氣血是月經、養胎、哺乳之物質基礎,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健旺,則精血充沛,血海充盈,經候如期,胎孕正常,產後乳汁亦多;


反之,則化源不充,氣血失常,導致多種婦產科病的產生,其主要表現,有以下幾方面:1運化失健:脾之運化功能,包括運化水穀精微和參與體內水液的代謝。


食物經過消化之後,其中之精微物質由脾來吸收、轉輸,以營養全身。


《內經》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指出血液是由中焦脾胃的水穀精微化生而成。


蓋婦女以血為本,其經、孕、產、育皆以血為用。


若脾胃虛弱,運化失健,不能生血,則營血虧乏,可致月經過少,甚則閉經,或孕後胎失所養而滑胎、小產,或產後乳汁稀少等症。


此外,脾胃失運,則水濕停滯而成帶下、子腫,或痰濕阻滯胞宮以致不孕等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0:27:2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統血無權:脾主統血,指脾臟具有統攝血液,使其循行常道,不致溢出脈外的作用。


而脾臟之所以能統攝血液者,因與其經脈之循行有關。


《靈樞?經脈篇》說:「脾足太陰之脈……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又說:「脾之大絡,名曰大包……此脈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由於心主血,足太陰經有支脈與心相通,且脾之大絡又能包羅諸絡之血,故脾臟與血液迴圈息息相關;


另一方面,脾為氣之源,「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故脾之功能正常,元氣充足,則氣能攝血,使血液迴圈脈道而行。


誠如何夢瑤所說:「脾統血,血隨氣流行之義也。


因此,脾虛氣弱,統攝無權,致成各種失血證候,如月經過多、崩漏、胎漏等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0:27:4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升降失常:升降是臟腑功能之活動,臟腑之間必須有一升一降之活動,才能產生機能,維持生命活動。


脾胃居中,為氣機升降之樞紐。


脾主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所謂「脾升」,指脾將飲食之精微上歸於心肺,布化運行全身;


「胃降」,指胃將經過初步消化之飲食下移於腸中,並使代謝之廢料由腸道排出體外。


故脾升胃降,彼此協調,互相依賴,保持活動平衡,始能完成飲食之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


若脾胃升降失常,就會出現病變,如脾氣不升而反下陷,可致月經過多,甚則崩漏;


或升舉無力,而見子宮下垂;


或胎元不固,出現滑胎、小產等症;


或脾不攝津,引起白帶淋漓;


胃氣不降而反上逆,導致經行噁心、妊娠惡阻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0:28:0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辨胃氣與婦科疾病診斷的意義中醫學很重視胃氣的強弱與存亡在疾病診斷和預後判斷上的重要意義,早就指出「上損過胃,下損過脾皆不治」,「四時百病胃氣為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婦科疾病診斷,自不例外。


先就望診來說,望神察色,為主要內容。


古人認為神和色是臟腑精華呈現於外之象徵,由於脾胃是五臟六腑精氣之源泉,因此,神和色能反映胃氣之強弱,對疾病之診斷占著重要的地位。


《內經》有「色夭不澤,謂之難已」,「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說。


再說舌和苔,其所以有診斷價值,因其原理與脾胃有關係。


章虛穀說:「舌本通心脾之血……脾胃為中土,邪入則生苔,如地上生草也。


若光滑如鏡,則胃無生髮之氣,如不毛之地,其之枯矣;


胃有生氣,而邪入之,其苔則長厚」。


因此通過對舌苔的觀察,可以推測胃氣之消長,從而為疾病診斷提供依據。


在聞診上,亦須辨胃氣之有無。


如病人出現呼吸淺短,語氣低怯,欲言不能真言,或呃逆之聲微弱,斷續不繼,均係胃氣衰微或竭絕之象,病屬難治或不治。


在問診上,問飲食至為重要,能推測邪之深淺和胃氣之盛衰。


諸病若飲食不斷者,病情雖重,尚可挽救。


《內經》說:「漿粥入胃,泄注止,虛者活。


相反,病雖輕而必致延劇。


辨胃氣的消長,在初診上更被歷代醫家所重視。


特別是脈診方面,古人認為脈稟胃氣而生,五臟之精氣不能自至於手太陰,必借胃氣之力才能到達。


因此,當胃氣充足之時,五臟就能在氣口反映出雍容和緩之正常脈象,先賢乃運用此原理,把脈象分為平脈(有胃氣)、病脈(少胃氣)、死脈(無胃氣)三種,作為衡量正常、病態、死亡或者難治之標誌。


以上僅是擇其要而言之,它是各科疾病診斷的共性,婦科病之診斷亦不例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0:28:3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調理脾胃法則與婦科臨床的應用調理脾胃法則含義較廣,其方法較多,諸如健脾益氣、運脾化濕、調中理氣、和胃降逆、滋養胃陰、溫補中陽等等,在婦科臨床的應用極為廣泛,茲舉病例說明:1月經過多症:患者蔡某某,38歲。


經律規則,經行量多如崩,夾有血塊,持續七天淨,病起人工流產後,迄今已7年。


每於經前畏寒,經後面浮,頭暈,神怠乏力,腰酸如折。


脈細緩,舌淡紅,苔薄。


證屬脾虛氣弱,治宜健脾益氣攝血:炒黨參15克、炒山楂9克、炙黃耆9克、茯苓12克、炒當歸4.5克、升麻炭4.5克、炒白朮9克、煅龍牡各15克、續斷炭9克、狗脊炭9克、淮山藥9克。


3劑。


二診:藥後本月經量減少,五天即淨。


現感腰酸頭暈,顏面浮腫,脈細緩,苔薄。


再從前意健脾益氣:炒黨參9克、炙黃耆4.5克、淮山藥9克、桑白皮9克、茯苓9克、生炒薏苡仁各12克、赤小豆30克、陳皮4.5克、曬白朮9克。


7劑。


三診:經汛如期,經量顯減,惟感神疲乏力,脈細緩,苔薄。


續用補中益氣湯調理。


按:脾虛氣弱,統血無權而見經來量多如崩,故前後三診均以健脾益氣為主。


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使脾土健旺,元氣充足,則統血有權,月經自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0:32:0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月經先期:患者沈某某,21歲。


經行超前10天,或半月1次,經量中等伴有血塊,每於經前頭暈,泛惡,少腹疼痛,腰酸下墜,形體消瘦,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病延年餘。


舌質淡紅,脈細緩。


證屬脾虛失運,氣不攝血。


治用理中湯加味,佐以和血止痛:炒白朮9克、茯苓9克、炒當歸6克、制狗脊15克、乾薑1.5克、炒黨參15克、炒川芎2.4克、炒白芍9克、大棗15克。


二診:前方服10餘劑後,經律轉正,色量正常,四天淨,經行腹痛除,僅感腰酸、帶下、四肢乏力。


脈舌同前。


治用八珍湯加減:孩兒參30克、陳皮4.5克、大熟地15克、炙甘草3克、曬白朮9克、當歸4.5克、川芎1.2克、茯苓9克、炒白芍9克、萆9克、綠萼梅4.5克。


5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0:32:2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按:月經先期有因血熱,有因氣虛。


本例經期超前,伴面色蒼白,頭暈,形瘦乏力,舌淡紅,脈細緩,顯係脾虛失運,統攝無權,衝任不固。


兼之瘀血未淨,故經來腹痛,經水夾有血塊。


治以健脾益氣外,稍配活血和營,邪正相顧,方證合拍,宜乎取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0:32:4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閉經:患者丹某某,21歲,未婚。


經閉半年,形體逐漸肥胖,帶下頗多,色白質稠,納呆,寐差。


脈細,苔薄質潤。


症屬脾虛濕滯。


治用健脾化濕調經:曬白朮9克、炒山楂12克、神麯12克、炙白雞冠花12克、益母草12克、茯苓9克、萆12克、炒當歸12克、生炒薏苡仁各12克、青陳皮各4.5克、炒川芎4.5克。


5劑。


二診:服前方後,經水已轉,量多,白帶未淨。


再擬原法:大豆卷12克、萆9克、茯苓12克、墓頭回12克、生薏苡仁30克、炙白雞冠花12克、炒當歸9克、山楂肉12克、曬白朮9克、炒白芍9克。


5劑。


按:本例閉經,參合形體肥胖,帶多,納呆,診為脾虛濕滯。


中醫文獻記載:「肥人多痰濕。


濕阻胞宮,衝任不利,是以經閉不行,故治以健脾利濕為主,佐以活血調經。


脾健濕化,胞脈通利,則經水自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0:32:5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白帶:患者陳某某,26歲,未婚。


該女經律規則,量中等,6天淨,經後帶多,色白質稠,腹脹腰酸,神怠乏力,納呆,面浮尿少。


脈細滑,苔薄質潤。


脾虛濕滯,濕濁下流,遂成帶下。


治宜健脾升陽化濕:蒼白朮各4.5克、淮山藥12克、大豆卷9克、制狗脊12克、白茯苓12克、陳皮4.5克、炒枳殼9克、炒白芍9克、孩兒參30克、炒山楂15克、生炒薏苡仁各12克、赤小豆30克。


7劑。


二診:前投完帶湯加減,帶下顯減,納已知馨。


治守原法:曬白朮9克、淮山藥12克、柴胡9克、芡實12克、白茯苓12克、生炒薏苡仁各12克、陳皮4.5克、炒黨參12克、炒白芍9克、白扁豆12克。


7劑。


三診:服前方後,帶下基本已愈,續用原方5劑。


按:帶下而伴納呆,神怠乏力,面浮尿少等症,乃脾虛濕滯之象,故前後三診均用完帶湯加減以健脾祛濕為主,俾脾運得復,水濕無以留滯,不止帶而帶自止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0:33:0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5先兆流產:患者唐某某,30歲,早孕二月半,陰道不規則出血,量多少不一,色或紫或紅已10余天,少腹時有隱痛,腰酸下墜。


脈細滑,苔薄舌淡。


脾腎兩虛,胎元不固。


治宜健脾益氣,補腎安胎:黨參炭25克、菟絲餅12克、升麻炭4.5克、阿膠珠12克、黃耆炭15克、淮山藥12克、炒白芍9克、陳棕炭12克、蓖麻根炭30克、曬白朮9克、炙甘草2.4克、桑寄生12克。


3劑。


二診:藥後腹痛好轉,腰酸減輕,陰道出血量少色不鮮。


脈細滑,舌質淡。


藥中病所,仍守前法:黨參炭15克、淮山藥12克、炙椿皮12克、陳棕炭15克、黃耆炭15克、狗脊炭12克、石榴皮9克、蓖麻根炭30克、升麻炭4.5克、地榆炭15克。


3劑。


三診:漏紅已淨兩天,腹痛除,腰酸亦瘥,續用健脾益腎安胎之劑而善其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0:33:2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按:先兆流產屬中醫「胎漏」、「胎動不安」和「妊娠腹痛」範疇,大多係氣血虛弱,脾腎不健,使胎失所養,或胎元不固所致。


本例妊娠漏紅,伴有腹痛,顯係流產之兆,而舌淡,脈細滑,腰酸下墜是辨證脾腎兩虛、胎元不固的著眼點。


首方以黨參、黃耆、白朮、炙甘草補脾益氣,復加升麻以舉下陷之中氣而載胎;


又以菟絲子、山藥、桑寄生之類以虛腎固胎;


佐苧麻根炭、陳棕炭固澀之品以止血安胎。


合之共奏健脾補腎、止血安胎之效。


藥既中病,故嗣後二診均以原法增減,乃獲全功。


舉以上五例,以窺調理脾胃法則在婦科臨床上應用之一斑。


此外,藥物是治病的武器,但藥物入口,必須依賴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發揮治療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0:33:4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倘若脾胃不健,運化不良,縱有良藥,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臨床有些危重病人,每因胃氣消亡,致藥物不能受納,即使勉強入腹,亦停積不消,不能發揮藥效。


由此可見,注意保護和扶持胃氣,是治療上的重要一環,常決定治療的成敗,必須高度重視。


裘氏認為,在應用滋陰養血方藥時,要適當佐以理氣或助消化的藥物,剛柔相濟,動靜結合,使之補而不滯,滋而不膩,故無礙胃之弊,以利於消化吸收。


應用清熱藥物,亦要防止寒涼太過,克伐胃氣。


對於慢性病的治療,更須重視脾胃,因為久病多虛,通過調理脾胃,調動了機體內在的能動性,常可改善體質,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同時又為其他治療方法的應用創造有利條件,促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轉化。


同樣,對於疾病的恢復期,調理脾胃亦為重要的治療方法,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最後尚須指出,由於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臟腑之間是互相關聯的,脾胃受病常可累及他臟,而他臟為病亦可影響脾胃,因此調理脾胃常與舒肝健脾、補脾養心、補脾益腎等其他治療方法結合應用。


總之,貴在審證求因,辨證論治,未可偏執一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0:33:5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宣導治肝六法,充沛血海盈滿肝為五臟之一,是貯藏血液的主要器官,有調節血量的功能。


肝主疏泄,主身之筋膜,開竅於目,其華在爪。


肝喜條達,是指肝氣貴於舒暢通達而不宜鬱結,肝鬱則病變橫生;


肝為風木之臟,內寄相火,其性至剛,極易變動。


肝的生理功能失常,不僅引起肝的本臟病變,如肝氣、肝火、肝陽、肝風等,而且還可擾心、犯肺、乘脾、及腎,引起其他臟腑的病變。


臨床所見疾病中,肝病十居六七,所以有人稱「肝為五臟六腑之賊」,寓意是很深的。


肝與婦女的生理、病理關係極為密切。


由於肝藏血,全身各部化生的血液,除營養周身外,皆藏於肝,其餘部分下注衝脈(血海);


從經絡循行來看,衝脈起於會陰,挾臍上行,而足厥陰經脈亦環陰器,行抵少腹,故與衝脈相連,肝血充足則血海滿盈,月經能以時下。


又因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肝氣舒暢,血脈流通,則經血按期來潮。


若肝的上述生理功能失常,在婦女可引起經、孕、產、育方面的多種病變。


正因為肝與女子的生理、病理關係至密,故有「肝為女子先天」之稱。


現將治療肝病的常用法則在婦科臨床上的應用,簡述如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0:34:1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舒肝法(疏肝法)1適應症:肝鬱氣滯,木失條達,症見脅肋或脘腹脹痛,胸悶善太息,煩躁易怒,月經不調,痛經或經前乳房作脹,或乳房結核,不孕,或孕後胎動不安,甚則滑胎,小產,或喉中如物梗塞(俗稱梅核氣),或卒然胸悶氣塞,昏厥不省人事,兩手拘緊,須臾復醒。


若肝鬱日久,氣滯血瘀,則見經行不暢,經水色黑,夾有血塊,甚則閉經,或產後惡露不下等。


舌邊帶紫,脈弦遲而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0:34:2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常用方劑:逍遙散、柴胡疏肝散、加味烏藥散、蒺麥散(經驗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10:34:4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施治注意點:《內經》說:「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木鬱達之」。


逍遙散和柴胡疏肝散,即是根據《內經》之旨,從仲景四逆散演化而來,肝鬱證一般多用之,惟逍遙散更宜於脾虛肝鬱之證。


加味烏藥散為治療氣滯痛經的常用方。


蒺麥散是裘氏的經驗方,對經前乳脹,或乳房有塊尤有良效。


若肝鬱化火,宜仿丹梔逍遙散;


肝鬱血瘀,當於疏肝理氣中,兼以活血化瘀之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 10:53 , Processed in 0.21874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