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特色】
(二)以治痰為平喘要法調暢氣機祝氏認為,肺臟所伏之痰濁水飲是哮喘病屢發屢止的潛在病理因素,此即《金匱要略》所謂「留飲」「伏飲」,後世稱之為「窠囊之痰」。
痰濁水飲久踞肺臟,每因感受寒邪、飲食勞倦或情志變動而誘發,搏擊氣道則出現痰涎湧盛、黏稠不爽、胸膈滿悶、納差便秘、苔膩脈滑等症。
祝氏嘗謂「治喘先治痰、治痰宜調氣」,自擬五子定喘湯(蘇子10克、萊菔子10克、白芥子3克、杏仁10克、葶藶子10克)加味治療痰喘。
本方以豁痰下氣的三子養親湯為基礎,加杏仁宣肺平喘,葶藶子瀉肺行水,一宣一瀉,氣機通暢則哮喘自平,但宜在無表邪情況下應用,若屬風寒閉肺則非所宜。
兼咳嗽加前胡、白前、紫菀、款冬花;
食少加菖蒲、佩蘭葉;
胸悶加厚朴、陳皮;
便秘加全瓜蔞、薤白。
如治王某,女,34歲,售貨員。
因發作性哮喘4年就診,每於入秋始咳喘發作,夜不能臥。
變態反應科檢查對多種致敏原過敏,確診為支氣管哮喘,服平喘西藥效果不明顯。
此次發作3月有餘,痰多白黏,大便不暢,舌質黯,苔白厚膩,脈弦細。
辨為痰濁阻肺,氣機不暢,予五子定喘湯加前胡、白前、紫菀、款冬花、桔梗、桑白皮、荊芥、防風等治之。
服藥7劑,哮喘控制,再服1月,諸證悉平,乃守原方加麻黃、連翹、赤小豆、炙杷葉配成蜜丸鞏固療效,1年後隨訪,哮喘未發。
哮喘因痰濁阻肺者固多,然因肺胃氣逆或肝經鬱火致病者亦不少。
祝氏治喘時非常重視人身氣機的調暢,除宣肺、肅肺之外,還常以降胃氣、舒肝氣為主治喘。
如旋覆代赭湯在《傷寒論》中本治嘔吐、呃逆等胃腸疾患,而祝氏獨用其治肺胃氣逆之喘證,藉旋覆花、代赭石有鎮喘降氣之功。
又如他對因精神緊張或情志不遂誘發哮喘者,常用逍遙散加丹皮、黃芩、鉤藤、地龍、杏仁、前胡、白前等平肝解痙、宣肺止咳,寓有調暢氣機,氣順痰消的涵義,體現審證求因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