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44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0:3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4肝氣久鬱,五邪內生王旭高說「肝氣、肝風、肝火,三者同出異名」。


他認識到了三者之間關係密切,但還未揭示出肝氣是肝火、肝熱、肝陽、肝風的始動因素和先導。


蓋陽氣旺盛之人,肝氣一動則啟動肝火,火隨氣逆,則為肝陽上亢;


陰精素虧之人,陽氣偏亢;


多愁善感之人,肝氣鬱久則化火生熱,陰精暗耗,肝陽也易偏亢。


肝陽既亢,火盛生風,風火相煽,即是肝風。


此肝火、肝熱、肝陽、肝風為內生五邪,多由肝鬱化火而來。


王氏臨證治肝氣的基本原則是開導病人以曠達樂觀的態度對待疾病,正視現實;


結合辨證,調其虛實。


此即陳自明所說的「改易心志,用藥扶持」。


《內經》說:「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縱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使之奈何?


治之何先?


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


這是世界最早、至今仍在應用並行之有效的領悟療法。


王氏對肝鬱氣滯的病人,或患了某些與肝鬱氣滯有關的疑難重症病人,總是耐心地講解情志致病的原理、特點及將息保養,嘗謂此類病人不要完全依賴藥物,若不改易心志,藥逍遙人不逍遙,治之奈何!


王氏很重視肝氣的藥物治療,他甚至認為,對肝氣鬱滯引起的諸多病症的治療,中醫中藥不但有效,而且有特色。


肝氣的診斷不難,詳問病史即可判斷,但虛實標本有時不易辨認。


根據肝氣致病的不同證型,可將王氏治肝氣的方法分為四類:(1)疏肝理氣法:肝鬱氣滯肆虜,作痛作脹較甚,或嘔惡泄瀉,屬實證者,用柴胡疏肝散、金鈴子散合方加減,亦可合用丹參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0:3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疏肝逍遙法:肝鬱氣滯,情懷不暢,木鬱土壅,痛脹不甚,嘔惡泄瀉較輕,月經不調者用逍遙散加佛手片、香櫞皮;


土虛木賊者,可合用香砂六君湯,亦可選用痛瀉要方合香砂六君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0:4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理氣達鬱法:肝鬱氣滯較久,或化熱、或夾痰、或兼濕、或食滯者,丹溪越鞠丸合保和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0:5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4)理氣行痰法:肝鬱氣滯既久,痰氣交阻,喉中若有異物感,胸悶不舒者,用《金匱》半夏厚朴湯加味,也可與導痰湯、溫膽湯合用。


如果肝氣易動是由於肝本身的陰陽水火氣血失調者,當補則補,當瀉則瀉,此不治肝氣實所以治肝氣也。


張介賓說:「肝血虛,則肝火旺;


肝火旺者,肝氣逆也;


肝氣逆,則氣實,為有餘;


有餘則瀉之……肝氣有餘不可補,補則氣滯而不舒,非云血之不可補也。


陸以《冷廬醫話》甚至認為「心痛、胃痛、脅痛,無非肝氣為患,此有虛實之分,大率實者十之二,虛者十之八」,力推高鼓峰滋水清肝飲、魏玉璜一貫煎治肝氣之屬虛者。


王氏常用的間接治肝氣法有以下幾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1:0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養血柔肝法:肝主藏血,其性喜條達而惡鬱遏。


血不養肝,肝失其條達,則肝氣恣橫,當用養血柔肝法,四物湯合二至丸加製首烏,亦可合用丹參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1:1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養陰柔肝法:肝病既久,鬱熱傷陰,鬱火食氣,肝之氣陰兩虛,陰虛為主,而致肝氣偏勝者,當用養陰柔肝法,一貫煎合丹參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1:2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滋水涵木法:乙癸同源,水能涵木。


若腎水虧虛,水不涵木,而致肝氣易動者,當用滋水涵木法,杞菊地黃湯或滋水清肝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1:3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4)清肝瀉火法:陽氣素盛,易動肝火,火旺則氣逆,一觸即發,當用清肝瀉火法,龍膽瀉肝湯或當歸龍薈丸。


至於肝陽上亢、肝風內動,雖然與肝氣上逆有關,肝氣甚至是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的始動因素和先導,《內經》說:「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又說:「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近代醫家張山雷、張錫純、胡光慈等,正是根據《內經》的這些論述,提出平肝潛陽、鎮肝熄風法治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其中就體現出疏肝理氣,引氣引血下行。


王氏在臨床使用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時,常根據實際情況酌加蘇梗、陳皮、川芎、香附、合歡皮、白蒺藜之類疏肝理氣之品。


他認為,張錫純、胡光慈是中西匯通思想,所立之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是針對高血壓腦病的(包括腦溢血「中風」),但是中醫所說的肝陽、肝風包括高血壓腦病但又不止於高血壓腦病,故原方治肝氣還體現得不夠,根據不同的病情,酌加上述疏肝理氣之品,可以提高療效,還可以擴大原方的使用範圍。


總之,在諸多治肝法中,都是直接或間接地治肝氣;


而治肝氣,無論對於肝本身的肝火、肝陽、肝風,還是對於因肝氣恣肆延及他臟氣血所產生的諸種病症,都具有積極意義。


故前人說「五臟之病,肝氣居多,而婦人尤甚;


治病能治肝氣,則思過半矣」,是很有道理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1:4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心悸診治指要明李《醫學入門》將心分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謂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膈上;


神明之心即神,不著色象,為氣血所化生(《內經》:「血氣者,人之神也」),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


李氏所指的血肉之心,即主血脈的心,與循環系統的心臟無異;


神明之心相似於大腦的功能。


王氏認為,心悸是心臟病變的一個極為常見的症狀,中醫上是個病名。


主神明之心的心悸多是功能性病變,病情較輕,治療不難;


但主血脈之心的器質性病變出現心悸,則病情較重,治療不易,兩者宜明辨;


辨之之法,在脈診上。


脈的至數是快是慢,脈搏有力無力,可籠統地辨心悸的虛實寒熱,惟脈的節律是否調勻,是辨別心悸輕重的關鍵,若心悸而伴有脈結、代、促者,往往是心臟病變較重,應以西醫的各種檢查明確診斷,這樣有利於治療,還可判斷預後。


現代脈學研究證明,脈搏起源於心臟的射血活動,通常情況下,每一次心搏必定相應地在寸口產生一次脈搏,所以,心臟搏動的快慢、有力無力、節律是否調勻等,都可以從脈搏上反映出來。


而心臟的搏動除心臟本身的自律性搏動外,還受植物神經的支配。


心臟本身的病變或神經功能紊亂均可出現心悸,前者較重,後者較輕。


因此,王氏診治心悸重脈診,脈證合參,有時甚至舍證從脈來判斷心悸的輕重,要求作出明確診斷,是很有實際意義的。


他還指出,《傷寒論》討論心悸的內容雖不多,但關於驚悸、怵惕、心憒憒的內容不少,治療經驗也很豐富,應深入研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1:5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傷寒論》分心動悸、心下悸、臍下悸三類,大多與陽氣虛和水邪盛(小便不利)聯繫起來,特別是炙甘草湯證條把心悸與脈結代聯繫起來,這提示《傷寒論》討論的心悸屬於現代醫學的心肌勞損、心力衰竭、心律不齊等伴發心源性水腫(不排除其他原因的水腫)。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訓「悸」為「心動也」,又訓「怵」為「恐」,「惕」為「敬」,「憒」為「亂」。


可見,「悸」是指病人自覺心臟跳動(正常人通常感覺不到心臟搏動),「怵惕」、「憒憒」可能是病人自覺心臟跳動時感到的不舒適。


作了這樣界定,就可以只討論與心悸有關的「心動悸」、「心下悸」、「臍下悸」了。


仲景所說的「心動悸,脈結代」,無疑是心臟病變,包括心衰、心律失常,故病情較重。


「心下悸」通常指的是胃,但心臟也可以表現為心下動悸;


「臍下悸」按中醫來說,是腎陽虛,水邪為患,但也可能是心臟病患者自覺腹腔動脈搏動。


心陽虛不能推動血液運行,腎陽虛不能氣化水液,常伴見小便不利,水腫。


這一類心悸病比較嚴重,如果出現結、代、促脈,治療很難,預後很差,必要時應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其他臟腑的病變,如不寐、鬱證、外感病發燒等,都可能出現心悸,病人甚至可能以心悸、心煩為主要症狀來就診,但通常不嚴重,絕少有心中大動之感,也很少出現結代脈,發燒病人可能見促脈。


如《傷寒論》265條「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


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本條可理解為少陽病發熱,胃中不和,發汗不當反而加重;


胃不和則夜寐不安,睡眠不好,故心中煩而悸。


這是臨床上頗為常見的,並不像有些注家所說的那樣復雜,失之平正通達。


因此,王氏認為,這一類的心悸不必專門治療,其他臟腑的病治癒後,心悸也隨之消失,最多是在治療主病主證的方中適當給予養心安神,而重點應該討論心臟病變出現的心悸的治療。


王氏善用成方,故本節採用以方辨證的方式總結他治療後一類心悸的經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2:0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炙甘草湯證:凡出現心動悸,脈結代,屬於心氣(陽)心血(陰)虧虛的各種心臟病變,包括心律失常、病竇綜合徵、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絞痛等,均可辨為炙甘草湯證。


炙甘草湯以炙甘草益氣緩急,人參、大棗補益心脾,阿膠、生地、麥冬、火麻仁,補心血、滋心液,桂枝助心陽,通血脈,生薑溫中散寒。


王氏運用本方的經驗是炙甘草和滋陰補血藥宜重用,益氣通陽藥宜輕用,本方可與酸棗仁湯合用,如伴有心血瘀阻者,可與丹參飲或金鈴子散合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2:1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楊某某,女,55歲,住貴陽市團坡橋講師團宿舍。


患房性早搏1年餘,經心電圖檢查未發現明顯器質性病變,血壓偏高213/12kPa(160/90mmHg),因睡眠差,心悸加重,於1993年6月16日來門診求治。


自覺心慌心跳,不能自主,氣短,時有胸憋悶,頭暈,汗出,夜眠不實,多夢,舌淡紅,苔少,脈促(數而時一止復來)。


辨證為心氣(陽)虛,心血不足,用炙甘草湯、酸棗仁湯合方加珍珠母、柏子仁。


服3劑後,於6月23日複診,心慌心悸減輕,清晨稍重,惟覺口乾,仍見脈促,以炙甘草湯合補心丸加減,服5劑後,於6月30日來診,心悸明顯緩解,惟睡眠仍差,脈細數,偶一止復來。


繼用炙甘草湯、補心丸合方加生龍牡,調治1月,心悸基本消失。


隨訪半年未加重。


按:該患者以陰血虧虛為主,但如果忽視心陽虛的一面,純用益氣、補血、滋陰藥,則心陽不振,心脈不通,可能會使心悸、胸憋悶加重。


炙甘草湯證與補心丸證大體上都可稱為氣陰兩虛,實則有根本的區別,就在於炙甘草湯在益氣補血滋陰藥中有桂、薑溫通心陽心脈,柔中寓剛,而補心丸則以陰柔取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2:2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補心丸證:以心悸為主,常伴有失眠多夢等心腎不交證,脈細,或見結、代、促脈。


凡屬氣陰兩虛,以心陰虛為主的心臟功能性或器質性病變,包括心臟神經官能症、心衰、各種原因的心肌勞損、心律失常等,均可按補心丸證論治。


天王補心丸中的生脈散能強心復脈,當歸、丹參養心血,生地、玄參、二冬滋心陰,遠志、柏子仁、茯苓、酸棗仁養心安神,五味子、人參收斂補益氣陰。


王氏臨床運用本方的經驗是,可適當加入芳香醒脾之品,如砂仁、蔻仁、陳皮等,以防陰柔滋膩礙脾運;


若見結、代、促脈,可加炙甘草;


心腎不交,夜眠不實,心悸益甚者,可加珍珠母、龍骨、牡蠣之類潛鎮安神;


原方中人參可用太子參,必要時用西洋參;


五味子不宜超過9克;


炙甘草湯證可合用本方,但補心丸不可合用炙甘草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2:3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患者羅某某,女,52歲,貴陽市中山西路銀行職工。


因外感發燒,咳嗽1月,於1992年11月18日來診。


曾患「預激綜合徵」,心律不齊,又感染帶狀皰疹,1月前外感發燒,經用抗生素後,燒退而咳嗽不已,心慌心悸也加重。


急則治其標,王氏先治咳嗽後,繼治心悸。


11月21日複診,咳嗽漸平,但心慌心悸猶甚,午後潮熱,上肢發麻,氣短神疲,煩渴,大便秘結,睡眠易驚醒,舌質紅,苔黃少,脈細數,律不齊。


按心氣陰兩虛論治,用補心丸加砂仁、火麻仁、龍骨、牡蠣等,療效不佳,1992年12月2日第四診,證如前未減,遂於補心丸方中加入瓜蔞、薤白、枳實、炙甘草,連服14劑後心慌心悸緩解,睡眠也改善。


1993年3月26日因外感咳嗽3日來診,心悸未復發。


按:本例為心氣兩虛,但單用補心丸加一般重鎮安神藥效果不顯著,加入行氣通陽的瓜蔞、薤白、枳實,又用炙甘草9克,效果明顯有提高。


薤白行氣通陽,與桂枝溫經通陽不同,又重用炙甘草,似取炙甘草湯法而不用炙甘草湯;


枳實寬中下氣,藥理研究有強心、提高心輸出量、升壓等作用,是否在方中也起積極作用,有待研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2:4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苓桂朮甘湯證:凡心動悸,或心下悸,脈或結代或不結代,有長期痰飲咳喘病史者,包括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屬於苓桂朮甘湯及其類方證。


長期患痰飲咳逆上氣,損傷心陽,窮必及腎,心腎陽虛,水氣淩心,故心動悸或心下悸。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臟順鐘向轉位,右心房室肥大,劍突下心臟搏動很明顯,病人感到心下築築動悸。


王氏治療這類心悸,本著「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原則,以苓桂朮甘湯為代表方,或加蘇子降氣湯、二陳湯、三子養親湯、瓜蔞薤白半夏湯等,常酌加生脈散、補骨脂、淫羊藿等理肺溫腎,當於前面痰飲病中求之。


因篇幅有限,不再附典型病例。


關於臍下悸,《傷寒論》苓桂甘棗湯證條謂「臍下悸欲作奔豚」,苓桂甘棗湯實際上是苓桂朮甘湯類方,故在此提及。


臨床很少見到屬於「臍下悸,欲作奔豚」的病例。


惟有一男性患者劉某某,自覺臍下動悸,經CT掃描為「腹腔動脈血管夾層瘤」,於1993年7月30日來求治。


王氏按氣滯血瘀而致癥瘕,治以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方用桃紅四物湯、金鈴子散、丹參飲合方,加香附、鬱金、鱉甲、牡蠣、海螵蛸等。


但未見病人來複診,療效不詳。


特志之,以供研究臍下悸參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2:5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五)痹證治療經驗王氏治療痹證的經驗可扼要總結為四個方面:一是強調風、寒、濕三邪合而為痹;


二是治痹要補氣血、和營衛;


三是善用祛風通絡活血法;


四是對濕熱痹的治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3:0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三邪雜至,各有偏重《內經?痹論》說:「風寒濕三邪雜至,合而為痹也。


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王氏認為,這是論治痹症的提綱,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是絕對的,行痹、痛痹、著痹之分是相對的,其中以濕邪最為重要,臨床常見的風濕痹、寒濕痹、濕熱痹,纏綿難愈,肢體沉重,屈伸不利,都是濕邪致病的特點;


痹證既成,因風而發,因寒而甚,因熱而腫;


若論痛甚為寒,紅腫熱痛為熱痹,濕熱痹疼痛亦甚,故痛甚為寒沒有特異性。


王氏治痹證常用的《千金》獨活寄生湯、《婦人良方》三痹湯、《醫學心悟》蠲痹湯、《醫學啟源》當歸拈痛湯,其製方原則都體現了「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的普遍性。


程鐘齡制蠲痹湯「通治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其加減法才突出「然即曰勝,則受病有偏重矣」,「風氣勝者,更加秦艽、防風;


寒氣勝者,加附子;


濕氣勝者,加防己、萆薢、苡仁米;


痛在上者,去獨活,加荊芥;


痛在下者加牛膝;


間有濕熱者,……去肉桂,加黃柏」。


王氏說,治療風寒濕痹的方藥很多,經長期的臨證篩選,以上幾首方製方嚴謹,考慮全面,頗為實用;


關鍵在於明辨標本虛實,隨證補瀉宣通,活法圓機,運用之妙,在乎一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3:1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治痹要補氣血,調營衛由於痹證多發生在皮肉、筋骨、關節等部位,王氏根據《內經》肝藏血,主筋;


筋者,約束關節,腎藏精主骨;


脾為氣血化源,主肌肉等原理,認為痹證的發病多與精血虧虛、陽氣不足有關,治痹證要根據標本虛實調補氣血。


《內經?痹論》又指出:「營衛之氣亦令人痹乎?


曰:榮(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


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據此,王氏認為治痹證必須調營衛。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有實驗研究證明,單純的物理性風寒濕因素並不能導致臨床上所見的痹證———關節炎,只作為痹證發生中的一個重要誘因。


因此,王氏篩選出來並經常使用的上述幾首治痹方都寓有補益氣血(方中寓有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調和營衛(方中寓有桂枝湯、建中湯)之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3:2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善用祛風活血通絡王氏認為,古人惟葉天士善用通絡活血祛風法。


前有《局方》小活絡丹,後有徐大椿大活絡丹,葉氏承先啟後,在初病在經,久痛入絡的觀點指導下,施用於一切痛證,頗有獨見。


在《臨證指南醫案》痹證門鮑某案中指出:「風濕客邪,留於經絡,上下四肢流走……且數十年之久,豈區區湯散可效?


凡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緩攻。


所處的方藥為:蜣螂蟲、全蠍、地龍、穿山甲、蜂房、川烏、麝香、乳香等8味,但徐大椿評此案時說「方不切緩攻」。


王氏也不主張純用一派通絡活血祛風藥,既言久痛宿邪,似應當補瀉宣通兼用。


實際上,王氏篩選使用上述幾首治痹方,都包含這一原則。


王氏常用的通絡活血祛風藥為桂枝、桑枝、桑寄生、當歸、雞血藤、秦艽、靈仙、海風藤、絡石藤、石楠藤、絲瓜絡、路路通、王不留行、甲珠、地龍等;


而使用蜈蚣、全蠍、蜣螂、土鼈蟲等比較審慎,認為蟲類走竄通絡活血祛風藥易損胃氣,除體質壯盛,脾胃強健者,一般不用或少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3:3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患者王某某,女,62歲,1992年6月10日初診,腰背及膝關節疼痛十餘年,遇寒尤甚,其時正值盛夏多雨,氣候潮濕,疼痛加劇,腰痛為重,不能轉側屈伸,幾經中、西藥治療無明顯緩解,由他人扶持來就診。


細問病情,詳閱病歷,見其他醫生已用過獨活寄生湯,診其脈證,遂於獨活寄生湯加紅花、桃仁、雞血藤、丹參、靈仙、地龍、海風藤、絡石藤等通絡活血祛風之品,先後四診,用10餘劑而疼痛控制,臨床治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3 21:21 , Processed in 0.14940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