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438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7:5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五)用藥輕靈毋傷胃氣《內經》反復強調人以胃氣為本,得穀者昌,失穀者亡;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以胃氣之有無來判斷病情,推測預後,為歷代醫家所重視。


李東垣將人之元氣與胃氣等同起來,以示胃氣之重要;


張介賓在《類經》、《景岳全書》中論之甚詳;


治療傷寒、溫病也以顧護胃氣為要務。


王氏指出,疑難危重病症有許多特殊性,治療用藥有許多宜忌,但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用藥要輕清靈動,毋傷胃氣。


他說:「人以胃氣為本,這個道理人人皆知,但在具體臨證用藥時又每每不知輕重緩急。


飲食要經脾胃消化吸收,才能化生氣血津液,藥物也要經脾胃吸收,才能發揮治療作用。


大多治病藥物,都或多或少有些毒、副作用,有些毒、副作用直接損傷胃腸。


疑難危重病人大多伴有胃腸功能衰減,甚至連正常飲食都不能運化,更何況性味有偏的藥物?


故對這類病人的用藥,在配伍和用量上都要時時考慮扶持胃氣,更不可損傷胃氣。


即如張介賓在理論上說得頭頭是道,但具體製方用藥,也難免失之呆滯,陳修園大有異議。


王氏總結的經驗是:凡性味過偏,有損胃氣的藥物,不可久用重用;


金石、貝殼、某些蟲類藥物最損胃氣,不得已而用之,要配用護胃之品,如參、朮、山藥、粳米、焦三仙等;


梔子、芩、連苦寒類藥物,多用、久用則傷脾胃,少量則苦味健胃;


消化道出血之屬寒者,宜用薑、附、丁、萸、肉桂,但應避用桂枝,後者可加重或誘發出血;


味厚氣烈者,用量宜小;


滋膩者,配以辛香醒脾之品,如砂仁、白蔻、陳皮之類;


剛燥者,濟之以柔潤;


即使是補氣健脾的人參、黨參,也要慮其有助熱、橫中之弊,通常可選用泡參、太子參、西洋參。


關於如何判斷胃氣的有無,王氏認為,切脈是否不徐不疾,從容和緩,只是一個方面,觀察舌苔之多少、有無也很重要。


年老久病,或病情危重,或癌腫經手朮、放療、化療後,若舌苔花剝或極少,是胃氣已傷,亟宜扶持胃氣;


舌苔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是胃氣來復,預後較好;


若舌苔從少到無,甚至舌光如鏡面,或如去膜豬腰子色,是胃氣將絕,預後很差。


其次是觀察飲食和大便,若原發病不在胃腸卻出現持久的食少、納呆,或大便稀溏,即可判斷胃氣受傷,宜先扶脾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8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8:0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六)上下交損先治其中任何病因、任何疾病所造成的臟腑虛衰難復,中醫稱做「虛損」。


現代醫學所謂的「五衰」(心、肺、腎、肝、腦)以及再障、癌症、肺結核等病,多屬於虛損。


這類疑難危重症往往是上損及下,下損及上,陽損及陰,陰損及陽,精虧、氣少、神衰,經久不愈,甚至預後極差,中西醫都很棘手。


王氏指出,虛損病本身難治,如果脾胃虛極,不納不化,就更難治了,古人有上損過胃不治,下損過脾不治的說法。


因此,診治虛損病症,首當診察胃氣,顧護胃氣,必要時先從治療脾胃入手,正如葉天士所說的「上下交損,當治其中」。


其實,這不是葉天士的發明,《內經?終始篇》就指出「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


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以飲至劑。


這段文字大意是說,虛損病的特點是陰陽兩方面都很虛弱、平衡關係易傾難復,實不任攻、虛不受補,在這種情況只能味甘平和的藥物先調理脾胃,不可用性偏、味厚或峻猛之劑。


甘藥入脾胃,如甘溫的參、朮、耆、草;


甘潤的北沙參、太子參、玉竹、石斛、麥冬;


甘平的山藥、苡仁、蓮米、大棗。


甘藥性味溫和,有助於脾胃。


當然,王氏主張治療疑難症必要時先從治脾胃入手,並不是只限於用上述甘藥調養脾胃。


他認為,凡能使脾胃健運的各種治法均在此例。


他說:「虛損病多半不是純粹的虛證,每兼夾外邪或痰飲、濕濁、氣滯、瘀血、食滯等。


先調脾胃,滋其化源,以生氣血,即是補虛;


待脾胃運轉正常後,能行藥力,實為攻邪補虛創造條件。


中藥劑型雖多,但大多數是口服,而且未經提純,成分復雜,必須經過胃腸的消化和吸收,才能發揮治療作用。


胃腸道有病變,諸多因素都直接影響藥物的消化和吸收,故中醫強調藉胃氣以行藥力,符合中藥治病的實際情況。


中藥的毒、副作用多直接損傷胃腸,王氏強調毋傷胃氣、先治脾胃病是科學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8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8:2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嚴某某,男,30歲,某塑膠廠工人。


患慢性腎功能不全,嚴重水腫,病情危重,因無錢住院治療,經熟人介紹於1993年11月9日來門診請筆者診治。


患者全身浮腫,腹脹,有移動性濁音,提示有腹水,尿少(500~800ml/24小時),噁心欲吐,食少,渴不思飲,頭昏,表情淡漠,動則心悸,時有咳嗽,舌淡,苔少而滑,脈沉細。


尿蛋白+++,紅細胞1~3,白細胞+,顆管0~2;


總蛋白46g/L,白蛋白16g/L,球蛋白30g/L,肌肝400μmol/L,尿素11mmol/L;


血紅蛋白80g/L。


辨證屬脾腎陽虛,水濕氾濫,用真武湯合五皮飲溫陽化氣行水,並加用西藥速尿,給氯化鉀片,囑尿量增至1500ml/24小時左右,感到軟弱乏力,腹脹時服用。


第三天,病人提前複診,因噁心嘔吐,不能受藥,頗感棘手。


分析病機,先從脾胃入手,以香砂六君湯加竹茹、生薑,繼服速尿。


服3劑後噁心嘔吐大減,尿量增至1000ml/24小時左右,腹中雷鳴,大便溏瀉,每日2~3次,矢氣頻頻,腹脹減輕。


因水腫仍重,以香砂六君湯合五苓五皮加丹參、川芎,服4劑後水腫開始消退,連服16劑,水腫全消,形瘦骨立,畏寒肢冷,口中有冷氣,遂用香砂六君湯合真武湯加補骨脂、桂枝、黃耆進治。


又給輸人體白蛋白氨基酸等,調治近兩月,飲食增加,體質明顯改善。


複查總蛋白提高到55g/L,白蛋白21g/L,肌酐、尿素分別降到300μmol/L、19mmol/L,半年後隨訪,病情穩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8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8:3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七)天人合一治病法時王氏根據《內經》「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治病用藥要按四時寒暑晝夜變化規律,因時而異,因時制宜,謂之「治病法時」。


《內經》說:「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氣交之中,與自然界渾然一體,息息相通。


自然界四時寒暑往復、晝夜光照變化,必然會影響到人體。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疾病春夏緩解、秋冬加重,有些疾病晝輕夜重,有些疾病在「二分」、「二至」加重或死亡的原因。


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在討論人體應如何順應四時氣候變化時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屙疾不起。


現代時間生物學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對自然界的季節、晝夜的節律性變化產生了某些適應性功能,人體的各種機能活動,生長、繁殖乃至某些微細的形態結構都隨著季節更替、晝夜變化而表現出某些週期性改變。


時間藥理學就是研究人體的這種有規律的週期性變化對某些藥物的感受性和藥物效應的影響,從而考慮給藥時間和調整用量。


這說明王氏根據《內經》「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張治病用藥法時的思路與方法是很有實際意義的,正如朱丹溪所說:「治病若能參以歲氣時令用藥,則萬舉萬當。


按照王氏的經驗,初春陽氣初升,余寒未盡,解表劑過輕或偏涼效果較差,以荊防敗毒散、參蘇飲為宜;


春三月陽氣升而未隆,以花、葉類辛涼劑如銀翹散、桑菊飲為好;


春三月主陳布,「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若逆之則傷肝,故易發情志病,當注意疏肝達鬱。


夏三月陽氣隆盛,腠理疏鬆,氣液易泄,勿過用發汗藥;


治病不忘益氣陰,且暑必夾濕,須佐以芳化、淡滲,特別是夏秋之交,胃腸病多,藿朴夏苓湯、藿香正氣散每多效驗。


深秋季節,秋高風急,暑消濕盡,代之以燥,用藥涼潤或溫潤,並輔之以梨、蔗、柑、橘。


霜降以後,陽消殆盡,陰寒較盛,慎用清涼,比如痰飲咳喘痼疾,止嗽散、杏蘇飲已嫌力薄不任,宜小青龍湯或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之類。


冬三月主閉藏,寒氣雖盛,其病每多外寒裏熱,解表固宜辛溫開泄,若有內熱,亦宜清宜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8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8:4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王氏指出,用藥治病法時這一原則,對外感、內傷、輕病、重病皆適用,但也必須結合具體的疾病以及病人的體質而施用,正如繆希雍說的,「假令陰虛之人,雖當隆冬,陰精虧竭,水既不足,不能制火,則陽無所依,外泄為熱,或反汗出,藥宜益陰……設從時令,誤用辛溫,勢必立斃;


假令陽虛之人,雖當盛夏,陽氣不足,不能外衛其表,表虛不任風寒,灑淅戰慄,思得熱食及禦重裘,是雖天令之熱,亦不足以敵其真陽之虛,病屬虛寒、藥宜溫補……設從時令,誤用苦寒,亦必立斃。


冬至一陽生,夏至陽氣盛極而一陰生。


有些危重病人,特別是老年病人,因陽氣虛衰,不能應之而生,反而隨之衰減,故往往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王氏主張這類病人在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節氣前後適當服用紅參以助陽氣。


王氏指出,疾病的晝夜變化在臨床上頗為多見,通常情況是「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也有夜輕晝甚者,可以判斷病人陰陽的盛衰,李東垣《醫學發明》一書中論之甚詳。


惟陽氣虛弱的危重病人往往在日暮黃昏,半夜淩晨加重或死亡,應特別小心。


總之,《內經》十分重視天人合一,強調「合有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順天之時而病可與期」。


傳說一婦人難產數夜,業經他醫立方治療不效。


其夫持方請教葉天士,其於方中加一片梧桐葉,後產立下。


後來有人也這樣做,卻不見效。


葉天士笑著說:「我前次加梧桐葉,是因為那天正好是立秋節,過此還有何用?


加一片梧桐葉就產立下,固不足信,但名醫治病法時的思路與方法是值得學習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8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8:5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以上是王氏診治疑難重症的思路與方法的初步總結,還很不全面。


例如,王氏還提出「獨處藏奸,祛邪務盡」、「體質不同,藥有宜忌」、「改易心志、用藥扶持」等等,因限於篇幅,只好割愛了。


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


蔑視理論思維是要受懲罰的,「無論對一切理論思維多麼輕視,可是沒有理論思維,就會連兩件自然的事實也聯繫不起來,或者連二者之間所存在的聯繫都無法瞭解」。


這樣的醫生還少嗎?


一位名老中醫的臨證思路與方法,並不單純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也是一個實踐經驗的問題。


本章總結中的命題,當然不都是王氏提出來的,問題是他從豐富的實踐經驗中證明了自己臨證思路與方法的真理性,並且「鴛鴦繡出從君看,還把金針度與人」,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他的學生,我們不也應該繼承整理,再傳遞下去嗎?


二、明辨臟腑標本虛實巧用方藥補瀉宣通———雜病證治舉隅王氏指出,易水學派的主要成就是對臟腑生理、病理、病機作了深入的研究,重視臟腑標本虛實辨證用藥,偏重於扶正補虛,創制了不少名方,以治療內科疾病見長。


實際上,王氏的學術經驗也就體現在這些方面。


但這裏只總結他治療內科疾病的經驗。


王氏將他治療內科疾病的經驗概括為「理法方藥,辨證論治,平正通達,切合實用」十六個字,簡稱「十六字訣」。


從字面上看,這十六個字平淡無奇,但要透徹分析,卻有其深刻的內容。


從理論上講理法方藥的完整性並不難,但要與個體性很強的辨證論治結合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準確的辨證,是提高中醫治療效果的關鍵。


這句話原則上是正確的。


但在王氏看來,能準確辨證本身就不容易,而能準確辨證是一回事,採用何種治法,選用方藥正確又是一回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8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9:0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個知識面窄,又缺乏經驗的醫生與一個知識廣博、經驗豐富的醫生對同一個病人的治療差距很大。


古人說「標本不得,邪氣不服;


標本相得,邪氣乃服」,這不僅是要求辨證準確,還要求治療得當。


中醫各家學術之爭,各在自己研究的領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又往往把個別的相對真理當成普遍真理、絕對真理。


王氏提出的「平正通達,切合實用」,正是他學承易水,法取各家的具體體現,既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辨證法思想,又有「白貓黑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的實用主義觀點。


他說:「與搞理論研究不同,臨床醫生要平正通達,切合實用,當攻則攻,當補則補,當治脾則治脾,當治腎則治腎,只能汲取各家之長,不能囿於門戶之見。


以上淺析了王氏治療內科十六字訣的實際意義,這對於加深理解他的學術經驗是十分重要的。


大內科是一個較為寬廣的領域,又與其他科的疾病密切相關(《金匱要略》還包括婦產科疾病);


加之王氏長期從事內科臨床,具有豐富的經驗,名望很重,不少婦、兒科等的疾病也來求治,療效很好,也多獨到見解。


為了概括這方面的一些好經驗,本文擬採用概念本身不夠明確但又習慣使用的「雜病」一詞,仍遴選最能反映王氏內科學術經驗又是臨床多見的幾種病證加以總結,故曰「雜病證治舉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8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10:2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止咳三步法外感、內傷均可引起咳嗽,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每易反復發作;


病程既久,逐漸發展為咳逆上氣,本虛標實,纏綿難愈,多屬於現代醫學的「慢支炎」、「肺氣腫」、「肺心病」,嚴重危害健康,甚至威脅生命。


王氏強調,咳嗽並非小病,必須在發病早期積極治療,不使損傷肺氣。


陳修園說:「咳不止乎肺而亦不離乎肺。


故王氏認為治咳首先還是要從治肺入手,根據標本虛實,辨證論治,分別採用宣肺祛邪、肅肺化痰、斂肺止咳三步,可取得滿意的效果,現簡要分析總結於後。


第一步:宣肺祛邪止咳法此法適用於外感初期的咳嗽,或素有咳嗽宿疾復因外感急性發作,表邪尚在者,先以祛表邪為主,邪去則正安。


常見為風寒、風熱、風燥三個證型。


風寒外束,肺氣不宣,可選用麻黃湯、三拗湯解表宣肺;


若素有痰飲水氣宿疾,新感風寒咳嗽發作者,選用小青龍湯較好。


外感風熱咳嗽,選用桑菊飲加味,必要時與銀翹散合用,以辛涼解表宣肺止咳。


風燥當分溫燥、涼燥。


溫燥用桑杏湯,涼燥選杏蘇散,注意高寒地區涼燥多而溫燥少。


另外,王氏的經驗認為程鐘齡《醫學心悟》止嗽散一方,為祛邪宣肺輕劑,加減得法,寒溫皆可用,止咳效果很好。


上述各種類型之外感咳嗽較重者,均可在相應的解表祛邪中合用止嗽散;


若表邪解而未盡,以咳嗽為主者,可單獨用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8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10:3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患者翁某某,女,61歲,住貴陽市棗山路5號。


素有咳喘宿疾,西醫診斷為慢支炎,輕度肺氣腫。


近因外感後加重,咳嗽喘促,惡寒發熱,體溫387℃,查周圍血象:白細胞9×109/L,中性78%。


胸片提示「慢支炎並感染」,經中、西藥治療後體溫已正常,血象不高,但咳嗽未能控制,遂於1993年3月24日來門診求治。


症見微惡寒熱,口渴喜飲,大便乾燥,已三日未解,手心熱,脈細數,舌質黯紅,苔薄黃。


辨證為肺陰虛,外感風熱,肺熱不宣,擬養陰清熱,解表宣肺,方用桑菊飲、止嗽散、生脈散去五味子加貝母。


服3劑後表邪解而咳嗽也隨之減輕,繼用生脈、止嗽散合方加大貝母、枇杷葉、全瓜蔞,連進5劑而咳嗽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9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10:4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第二步:肅肺化痰止咳法肺主治節一身之氣,肺氣有升有降,即既有向上向外宣發的一面,又有向下向內肅降的一面。


邪氣犯肺,使肺氣壅遏,不得宣發,也不能肅降。


故王氏認為,當宣肺祛邪仍不能止咳時,就應宣肅並用,使宣發和肅降相輔相成,以順應肺氣之升降,可提高療效,增強止咳效果。


常用的肅肺之品為枇杷葉、杏仁、全瓜蔞、旋覆花等。


王氏說:痰與咳嗽互為因果,咳嗽每多有痰,痰阻遏肺氣又可加重咳嗽,故前人說「咳逆上氣,多是痰濕」,特別對痰飲宿疾,力主溫藥和之。


化痰除濕的常用方為苓桂朮甘湯、二陳湯、蘇子降氣湯、三子養親湯等。


患者郭某某,男,58歲,退休工人,住貴陽市南嶽路17號。


因外感咳嗽4月餘,痰多,伴噁心,時有呃逆,胸悶,脈弦滑,舌苔黃,於1992年7月17日來診。


詳閱病歷所記方藥,宣肺化痰止咳劑均用過,效果不佳,根據脈證,辨為痰氣交阻,肺胃失於和降,治以肅肺化痰,和胃理氣,方用二陳湯、四七湯、平胃散合方加全瓜蔞、枇杷葉、紫菀、冬花、前胡、杏仁,3劑後證減,連服9劑咳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9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10:5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第三步:斂肺止咳法王氏指出:「治療咳嗽,宣散與收斂時或並用,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


特別是病人久咳不已,反復發作,多傷正氣;


況久服辛散宣肺之劑,走泄正氣,故不收斂肺氣,則咳嗽必不能止。


仲景制小青龍湯,是治咳嗽上氣的名方,方中五味子與薑、辛配伍;


其真武湯證條下加減法又云「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乾薑一兩」,都是宣散收斂相結合的止咳法。


據王氏的經驗,凡久咳不已,無表邪、鬱熱、痰火者,均可在主方中酌加斂肺之品,如五味子、煨訶子、罌粟殼,選用一、二味,可增強止咳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9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11:0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患者呂某,女,25歲,重慶某大學教師。


6個多月前因外感後,惡寒發熱,咳痰,在醫務室按急性支氣管炎用抗生素(具體用藥不詳)治療後,又服中成藥,感冒似愈,但咳嗽未止,曾在重慶市某中醫院就診,服中藥數帖也未見效。


趁返家過春節,於1993年1月29日由其母親偕同來請王氏診治。


症見咳嗽,痰黏而黃,喉中癢則咳,微惡寒,手涼,時有胸悶,脈弦,舌紅苔少,辨證屬肺之氣陰兩虛,寒邪痰濁鬱肺,治以益氣養陰,散寒宣肺化痰,方用生脈散、止嗽散、二陳湯加乾薑、細辛、麻絨、煨訶子連服6劑後,咳嗽明顯減輕,後用生脈散、香砂六君子湯、二陳湯合方調整而愈。


因假期已到,前來向王氏道別而得以隨訪。


止咳三步法即宣肺、肅肺、斂肺,是王氏從前人豐富的醫療經驗中總結提煉出來的,並經他長期臨床實踐檢驗,是行之有效的。


他指出:宣、肅、斂三步法,特別是斂肺法,一般都不單獨使用;


每根據辨證,配合在主方中;


宣、肅、斂三步法可以分步使用,也可以合併使用;


斂肺之品每多酸澀,故前人強調有外邪未盡,或屬痰火鬱熱者,不可輕用。


據王氏的經驗,若用於斂肺止咳,除痰多不可用罌粟殼外,其餘如五味子、訶子、冬花等,只要辨證準確,配伍得宜,完全可以使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9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11:1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治療痰飲的經驗慢支炎、支喘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因其反復發作,纏綿難愈,其結果多導致彌漫性阻塞性肺氣腫、肺心病,嚴重影響勞動力,甚至每因感染不易控制而死亡。


整個病程表現為痰多、咳逆倚息,甚則心下悸等,屬於中醫痰飲範疇。


因此,提高中醫中藥治療痰飲的效果,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王氏治療痰飲(這裏指狹義的痰飲)的經驗可總結為四個方面:一是主張咳嗽、哮喘最宜早期治療;


二是緩解期重保養、防治,減少復發,延緩痰飲的形成;


三是痰飲既成,本虛標實,當遵循「當以溫藥和之」的原則,即使因感染復發期間,也慎用苦寒清熱劑治標;


四是有一套治療痰飲的序列方藥,運用靈活,得心應手。


王氏指出,痰飲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痰飲形成過程中或形成後,自始至終與咳喘緊密相連。


《金匱》把痰飲與咳嗽合篇討論,說明古人早已觀察到這一特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9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11:2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咳嗽、哮喘總是有痰,但早期的咳喘即使痰多,也還不是痰飲。


長期反復發作咳嗽、哮喘,損傷肺、脾、腎是形成痰飲的根本原因。


痰飲一經形成,作為病理產物留伏在體內,又加重咳喘,進一步損傷正氣。


可見痰飲與咳喘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


古人早就認識到咳嗽不是小病,必須早期根治。


但是,肺司呼吸,與外界環境直接相通,風寒暑濕燥火隨時都可能侵襲肺臟,使咳喘反復發作,不易根除。


因此,緩解期重視保養,積極治療新感,減少咳喘復發的機會,對於延緩痰飲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痰飲既形成,就是本虛標實。


咳喘長期、反復發作,或失治誤治(包括西醫藥),勢必損傷正氣。


初則傷肺,次損脾胃,窮必及腎,上下交虛,肺不主氣,腎不鎮納,中陽不運,於是,水濕停聚為痰為飲,留伏不去,纏綿難愈;


痰飲為水濕之類陰邪,最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


陽氣益虛,陰邪益盛,又互為因果,形成另一種惡性循環。


痰飲發展到嚴重階段,腎陽虛衰,不能氣化,則水氣淩心,咳逆倚息,心下動悸,身振動。


所謂本虛,包括氣虛、陰虛、陽虛,但其中陽虛不運、不化、不納是最關鍵的。


因此,王氏強調,治療痰飲必須遵循張仲景創立的「當以溫藥和之」這一根本原則,即使因感邪急性復發期,雖見標熱,也慎用苦寒清熱劑祛邪,避免誤傷陽氣。


西醫用抗生素積極控制感染的方案是正確的。


但如果不恰當地用西醫理論來指導中醫用藥,把清熱與抗炎等同起來,用治於痰飲,就會犯絕大的錯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9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11:3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王氏臨證運用「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這一治療原則時,常簡稱做「溫和痰飲」。


既然痰飲是本虛為主,何不曰溫藥補之,而曰「溫藥和之」?


王氏指出,「溫」字是定性,規定當用溫藥,不得輕易施以寒涼;


「和」字是定法,較靈活,痰飲病本虛標實,怕後人輕易施以溫補而不作明確的規定,當然也包括溫補在內。


魏荔彤《金匱要略方論本義》用「行、消、開、導」四個字來闡釋這個「和」字,深得仲景心法。


王氏治療早期咳嗽的經驗,已詳述於「止咳三步法」中,這裏只總結他治療痰飲常用的方藥。


王氏根據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顧的原則,痰飲病人在春夏陽氣主事,病情緩解期抓住治本,常用生脈散理肺,香砂六君子湯健脾,腎氣丸補腎,苓桂朮甘湯溫化痰飲,根據具體情況,或分而治之,或合而治之。


外感風寒,表邪尚在,以小青龍湯為主,合苓桂朮甘湯或生脈散解表寒、化痰飲、扶正氣。


病人因外感引發痰飲,無表證者,則以苓桂朮甘湯、蘇子降氣湯、三子養親湯、瓜蔞薤白半夏湯、香砂六君子湯等溫化痰飲,根據具體情況,或分而用之,或合而用之。


這類方藥具有行、消、開、導的作用。


具體地說,厚朴、陳皮行其氣;


白芥子、法半夏消其痰;


桂枝、薤白開其陽;


茯苓、澤瀉導其水。


從王氏的選方中還體現出他上下交損,當治其中的思路與方法。


不論是緩解期還是發作期,有表邪還是無表邪,都可使用苓桂朮甘湯溫通胃陽,香砂六君子湯健運脾氣。


氣陰兩虛明顯者,常於上述主方中加入生脈散、增液湯、玉竹、石斛、北沙參等;


咳甚者,常配用止嗽散。


由於痰飲病多伴新感咳嗽,故本節又可與前面「止咳三步法」互參。


痰飲又有腎不納氣,呼多吸少,常選用溫潤的補骨脂,淫羊藿、巴戟天、菟絲子等補腎納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9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11:4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患者張某某,男,60歲,中學教師,咳嗽20餘年,心悸氣促3年,確診為「慢支炎、肺氣腫」、「輕度肺心病」。


目前因外感急性發作,經某醫院輸給抗生素治療後,發燒退,惟咳喘不已,心悸氣促,活動則加劇,不能平臥,背心冷,於1992年8月5日來求診治。


患者神疲倦乏,稍見浮腫,口唇黯紫,舌淡黯,苔滑膩,脈弦。


辨證屬痰飲阻肺,宣降失司,治以溫化痰飲,宣肺止咳,用苓桂朮甘湯、二陳湯、止嗽散合方加杏仁、厚朴,兩診連服6劑後咳喘平,浮腫消。


同年11月13日又因外感咳喘心悸加重,痰飲壅盛,時或惡寒,足底濕冷,舌苔黃而滑潤,脈沉弱,辨證屬痰飲兼外感風寒,治以解表化飲,用小青龍湯、苓桂朮甘湯加紫菀、冬花,服3劑後咳喘緩解。


緩則治本,繼用苓桂朮甘湯、蘇子降氣湯加補骨脂、巴戟天,連服10餘劑,諸證平息。


這年冬天比往年發病輕,能適當活動。


按:第一次來診是痰飲兼夾外感,用止嗽散宣肺解表;


第二次發作來診是在白露、霜降後,用小青龍湯解表宣肺,體現王氏用藥法時,因時制宜。


王氏診治的痰飲病比較多,他最強調的是不犯寒涼,上實下虛,蘇子降氣湯加溫腎納氣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9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12:0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肝氣論治仲景四逆散、半夏厚朴湯是疏肝理氣達鬱的祖方,其後有《局方》逍遙散、丹溪越鞠丸、景岳柴胡疏肝散;


肝火、肝陽、肝風,有龍膽瀉肝湯、當歸龍薈丸、天麻鉤藤飲、羚角鉤藤湯、鎮肝熄風湯等。


王旭高治肝三十法,巨細靡遺,甚為全面,在諸多治肝法中,王氏最重視治肝氣。


他認為,情志致病,鬱怒為甚,首先動肝;


肝為剛臟,體陰用陽,其氣易動;


肝氣一動,橫逆肆虜,諸病由生;


肝氣鬱結,五志化火,肝火、肝陽、肝風遂成。


王氏概括地指出了治肝氣的重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臨床意義。


現分析於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9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39:4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情志致病,鬱怒為甚強烈、持久的精神刺激,可產生多種心身疾病。


所謂「鬱怒」,正是指情志變動的持久性和強烈性。


喜怒哀樂憂思,人皆有之,荀子謂之「天情」。


得失面前,當喜則喜,當怒則怒,當憂則憂,發而中節,通常不會致病,甚至有益。


惟未事而先意將迎,事過而尚多留戀,無時不處在喜怒思憂之境中,或壓抑不宣,或發洩太過,皆不中節。


這就是「鬱怒」。


鬱則氣結,怒由氣上,皆動肝氣。


情志致病,與心、肝關係最為密切。


《內經》謂喜怒憂愁則傷心,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又謂肝主謀慮(思),怒則傷肝,肝虛則善恐如人將捕之(憂、驚、恐)。


可見,情志之發是否中節,決定於心的主宰,若不中節(太過或不及)而致病,則喜怒憂思恐均可傷肝而動肝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9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0:1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肝為剛臟,其氣易動肝主疏泄,調節氣機;


又主藏血,以養其條達之性。


疏泄與藏血的功能是相輔相成的,故謂其體陰而用陽。


惟其以陽氣用事,剛毅果決,故又謂肝為剛臟,易動難靜,其氣易動。


肝的這些功能和特點,與現代生理學上的神經—體液調節系統極為相似,「肝為剛臟,其氣易動」類似神經調節的性質和特點。


所謂「肝氣易動」,就是指肝主疏泄、調節氣機這一功能易發生紊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0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0:2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肝氣一動,諸病由生《金匱》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


肝氣變動,每易延及他臟,肝氣橫肆,乘脾犯胃,作痛作脹,作嘔作瀉;


上而衝心,心悸不寧;


挾火刑金,嗆咳不已;


氣與血逆於上,或為大厥;


肝鬱氣滯,血瘀痰阻,或為癲癇狂亂,或生癥瘕積聚;


婦女閉經、痛經,或崩或漏,乳房痛腫、包塊,也無不與肝氣相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3 21:18 , Processed in 0.17186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