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44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6:5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四、濕熱痹雷某某,男,47歲,織金縣北門外村民。


主訴:四肢關節、肌肉疼痛3年,加重1月。


現病史:因4年前搬進新蓋住房,居處潮濕,一年後四肢關節、肌肉發麻酸痛,以下肢為甚。


常服「安乃近」、「去痛片」和「風濕藥酒」,可暫時緩解。


發作嚴重時雙側膝關節紅腫跳痛,不能屈伸。


於1993年6月4日來貴陽求治。


查抗「O」低於500u,類風濕因數(-),血沉58mm/小時;


血常規:白細胞55×109/L,中性75%,淋巴細胞25%;


尿常規(-)。


症見雙膝關節紅腫發亮,捫之發熱,微惡風,肌肉酸痛,四肢皮膚未見紅斑、結節,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辨證分析:中年體盛,久處卑濕之地,濕從下受,留連不去,阻於關節肌肉,鬱而化熱,又誤以寒濕痹服中草藥酒,益增濕熱。


診斷:濕熱痹。


治法:清熱除濕,通絡宣痹。


方藥:當歸拈痛湯加雞血藤、絡石藤、地龍、桑枝。


10劑煎服;


停服酒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7:0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1993年6月25日複診:服藥10劑後關節紅腫疼痛及肌肉發麻酸痛基本緩解,能行走十餘裏。


舌質紅,苔略黃膩,脈弦細。


血沉降至38mm/小時。


繼按濕熱痹證論治,當歸拈痛湯合四妙散,再進10劑。


1993年7月18日三診:症狀全部消失。


患者專程來詢問是否需再服藥。


本來可以停藥,因念其遠道而來,遂結合病史和體質特點,投以養血通絡劑,方用四物湯加雞血藤、桑枝、秦艽、石斛、玉竹、丹參調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7:1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濕熱痹在臨床上並不少見,但有效治療方藥報導很少。


王氏運用當歸拈痛湯加減治療濕熱痹效果很好。


張元素《醫學啟源》自注本方時說:「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痛,肩背沉重……遍身疼,下注於脛,腫痛不可忍,……」這段文字描述很符合濕熱痹的臨床表現,通常還有口渴、尿黃、舌紅、苔黃膩。


當歸拈痛湯清熱、除濕、祛風、通絡,對濕熱痹關節、肌肉紅腫熱痛確有療效。


王氏應用本方的經驗是病位在腰膝合四妙散,病位在四肢、肌肉加藤類祛風通絡藥。


這與薛生白《濕熱病篇》謂「濕熱證,……四肢牽引拘急,甚則角弓反張,此濕熱侵入經絡脈隧中,宜鮮地龍、秦艽、威靈仙、滑石、蒼耳子、絲瓜藤、海風藤、酒炒黃連等味」的經驗是一致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7:2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五、剖腹產後腸黏連便秘吳某某,女,43歲,住貴陽東郊龍洞堡。


主訴:便秘10餘年。


現病史:10多年前剖腹產,朮後腸黏連,以後常有腹痛便秘,大便3~7天一次,乾燥如羊糞,必須服番瀉葉、牛黃解毒片、大黃或用開塞露才能排便,伴腹脹,腰痛,飲食少,神疲乏力,脈弱,舌紅淡,少津,苔薄略黃,於1994年4月1日來診。


辨證分析:剖腹產後,傷氣傷血,氣滯血瘀,腸液不足,無水舟停;


久腹瀉下藥復傷脾胃,使推動無力,均致糟粕不能及時排出而便秘。


診斷:便秘(脾虛氣滯、腸液不足)。


治法:健脾理氣,潤腸通便。


方藥:香砂六君湯合麻子仁丸加味。


木香9克、砂仁6克、泡參9克、白朮9克、茯苓15克、陳皮9克、法夏9克、甘草9克、厚朴9克、枳殼9克、大黃6克(後下)、白芍15克、杏仁9克、炒萊菔子9克、連翹15克、生地15克、玄參15克、大腹皮9克。


4劑煎服。


忌食辛辣,多食水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7:37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4月20日複診:服藥3劑後已排大便2次,穢臭色黑,仍不暢快,矢氣多,腹脹、腰痛有緩解。


繼服原方4劑。


5月6日三診:因飲食不慎致令胃脘飽脹疼痛,噯腐、口苦、便秘又加重。


證屬脾虛,食滯、氣滯,仍按前方去生地,加焦三仙、檳榔,寓保和丸於其中。


7月1日四診:前方服4劑後胃脘痛已止,大便較通暢,又在當地藥店購6劑服完。


大便基本通暢,1~3天一次,已不覺腹脹。


仍按香砂六君湯、增液湯合方加當歸、肉蓯蓉、火麻仁調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7:47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剖腹產後腸黏連便秘的診斷依據尚嫌不足。


中醫辨證抓住剖腹產後氣血損傷,腸液不足。


氣虛推動無力,液虧不能濡潤,使糞便不能按時排出,在腸中停留過久,水分被吸收,化燥傷津,形成惡性循環,遂成習慣性便秘;


第二步是抓住病人久服瀉下通便藥,進一步損傷脾胃,脾胃虛弱而運化傳導失職,糟粕停聚,必阻遏氣機而致腹脹腹痛腰脹痛。


治療上抓住脾虛氣滯,香砂六君湯健脾理氣;


鬱結化燥,腸液不足,火麻仁丸潤腸通便,易火麻仁為炒萊菔子以消食滯;


無水舟停,增液湯增液潤腸。


辨證論治,理法方藥,絲絲入扣;


有方守方,緩緩圖治,調理兩月而愈。


服藥時間要稍長,既是「習慣性」便秘,要養成習慣性規律排便,也要一個過程才能形成。


這確實是中醫治療習慣性便秘的關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7:5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醫論、醫話是醫家個人學習心得、學術批評、醫藥趣聞、診治偶得等的點滴記錄,相當於雜記、散文、小品之類,短小精悍,要言不繁,每多獨到見解。


如徐大椿的《醫學源流論》、陸以的《冷廬醫話》、王孟英的《潛齋醫話》等等,是中醫文獻中的一顆明珠,很有學術價值。


王氏在醫療教學中也有不少言簡意賅的醫論、醫話,現擇要整理出十則,積腋可以成裘,何遜於宏篇巨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8:0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幾種參的不同用法古方中的人參,大多數是黨參。


以小柴胡湯為例,不論從病情還是從用量上分析,方中的人參應該是黨參。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參,人參;


藥草,出上黨。


可見漢代稱產自上黨的黨參為人參。


而現在所用的人參,是產自我國東北或朝鮮的吉林參或高麗參,當然也包括各地人工培植的人參。


人參的炮製不同,常分生曬參、紅參、糖參。


人參是馳名中外的強壯藥,單用人參一味即可救治某些危重病,如失血性休克。


古人謂有形之血不能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


可見人參的強壯補虛之力之大。


小柴胡湯證顯然還不需要用到人參,就從本方的配伍及用量上分析,原方參與黃芩、甘草、生薑都是3兩,即使相當於現今的3錢或9克左右,也只能是黨參的用量標準,而不可能是人參。


現代研究發現人參對機體各個系統都有很強的藥理效應,也有毒、副作用。


有人觀察到內服3%人參酊劑100ml後,即可有輕度的不安和興奮,服200ml,可出現全身玫瑰疹、瘙癢、眩暈、頭痛、體溫升高、出血等中毒現象;


曾有內服人參根酊劑500ml而導致死亡的報導。


如果小柴胡湯用9克左右的人參,可能毒副作用不小。


古人有「人參殺人無過」的告誡,當時不明藥理,但也知道大劑量或久服人參的後果。


因此,《傷寒論》中除少陰病的回陽救逆方外,其他如桂枝新加湯、吳茱萸湯等,其中的人參均以黨參為宜,即使特殊情形下要用人參,也要減量;


白虎加參湯最好用西洋參或太子參。


王孟英清暑益氣湯用西洋參,很有經驗。


西洋參不溫不涼,益氣作用強,氣陰兩虛最宜。


黨參以潞黨參為好,溫潤和緩,凡中氣不足,清陽不升,與黃耆、白朮、甘草配伍,有升舉陽氣的作用,如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類。


若脾胃虛弱,本來容易氣滯不運,黨參則有益氣橫中之慮,故參苓白朮散、六君子湯宜用泡參。


氣陰兩虛者,泡參、太子參、北沙參較好,不要嫌其力薄。


魏玉璜一貫煎、吳鞠通益胃湯、桑杏湯都選用北沙參,很恰當。


生脈散中的參,作為救急用的生脈針,非用人參或西洋參不可;


若為湯劑使用,則以黨參、泡參、太子參為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8:1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脾胃病重舌診舌診和脈診是中醫診病辨證的重要手段。


對於脾胃病來說,舌診具有特殊意義。


《內經》討論舌診的內容不多,但在生理病理上,舌與脾胃的關係甚為密切。


例如:「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凶吉」;


「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循太陰之分而行,還注陽明,上舌,下注足陽明」;


「脾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上膈,夾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大便和矢氣)則快然如衰(腹中通暢而空),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伴不能動搖(舌強),食不下,心煩。


心下痛(胃痛),泄……」這些都是脾胃病重舌診的理論依據。


宋代以前,都重視脈診,對舌診研究較少,元代才有杜清碧、史介生專門研究舌診的專著《傷寒金鏡錄》,以後才開始重視舌診。


自清代到現代,中外對舌診的研究達到熱點,可以說方興未艾。


《內經》以脈象推測胃氣,以胃氣判斷疾病預後: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脈可測胃氣,判斷預後;


舌也可以測胃氣,判斷預後。


例如,舌卷、舌強、舌縱、舌萎軟、舌震顫、舌偏癱……都是危重證,舌光無苔如去膜豬腰子也是危重證。


從某種意義上講,舌診比脈診更客觀、更易掌握。


當然,少陰病,心慌心悸,甚至厥脫,脈診又很重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8:2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內經》說「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這說明,舌體、舌質是人體肌肉的一個重要部分,舌的變化,可測知脾的病變。


如舌質淡胖,是脾陽脾氣虛,濕邪盛;


舌質紅瘦,是脾胃陰虛,或有熱;


舌縱萎軟,是脾胃化源匱乏,肌肉失養。


舌苔為胃中濁氣所化,可判斷胃中濕濁的性質和多少。


《內經》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說明舌苔與胃中濁氣有密切關係。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


當然,胃中濁氣是相對清氣而言的,不一定全都是糟粕,但其中也包括濕濁、痰飲、宿食、瘀血這類濁氣,而這些濁氣都可以反映在舌苔上。


如果舌上光而無苔,甚至如鏡面、如去膜豬腰子,是胃氣將絕。


古人比做不毛之地,毫無生機;


舌苔從無到有,是胃氣漸復,如土得雨露滋潤,地苔生長。


胃腸疾病,舌苔變化最為敏感,而且客觀。


苔的多少,或腐或膩,或潤或燥,或老或嫩,或黃或白,或灰或黑,或兩色相兼等等,是辨脾胃病是否夾濕濁,濕濁是多是少、屬寒屬熱,是否夾食滯、痰瘀等的重要依據。


舌本身是消化系統的一個部分,故有人說舌是胃腸的一面鏡子和寒暑表,我們也可以說舌苔還是脾胃病的濕度表,此不為過譽。


具體診法和染色的辨別,當於舌診專著中求之。


這裏只談脾胃病重視舌診的理論根據和個人體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8:4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脾陰芻議關於「脾陰」的問題,古醫籍有零星記載,但未予重視。


近些年來,又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還有人作專題研究。


這無疑是有益的。


最早提出「脾陰」的是明代醫家繆希雍。


他說:「胃氣弱則不能納,脾陰虧則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溫補為治脾虛之法,而不知甘涼滋潤益陰之有益於脾也。


自清代至民國時期,對脾陰的討論才多起來,分析其背景,一是溫病學說形成期間,特別重視溫熱病傷陰津的特點,當然首先考慮脾胃之陰;


二是唐容川、張錫純等中西匯通派從現代胃腸生理學知識中得到啟發。


不論出於何種考慮,從生理上認識脾胃陰陽是對的。


《易傳》說:「一陰一陽謂之道」;


張介賓說:「道者,陰陽之理也;


陰陽者,一分為二也。


道即法則、規律。


不論是用陰陽來定義法則、規律,還是用法則、規律來定義陰陽,陰陽的對立統一既是絕對又是相對的。


縮小到五臟來講,每一臟都可分陰陽,如心陰、心陽,腎陰、腎陽……;


相對而論,肺分肺氣、肺陰,肝分肝氣、肝血,也是陰陽。


當然,脾也可以分脾陰、脾陽。


六腑中,胃可分胃陰、胃陽,而其他五腑則習慣上不提膽陰、膽陽,膀胱也不分陰陽,腸也不分陰陽。


但與五臟相配,就賦予六腑為陽的概念了。


這就是習慣上很少稱「脾陰」的道理。


脾與胃的關係比較特殊。


古人非常明白,脾在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上占主導地位,但脾的概念比較抽象,不像其餘四臟在抽象概念中各有一個相對的實物。


胃也是消化的器官,雖然從屬於脾,但胃確實有形有物可見。


因此,《內經》在確定了脾與胃各自的功能後,又往往將脾與胃相提並論,甚至當互詞使用。


這也是脾與胃常常同治的道理,既然脾與胃關係密切,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故脾氣既虛,胃氣也不足;


胃陰既虛,脾陰也不足;


補脾氣之藥,也可補胃氣,滋胃陰之藥,也可滋脾陰。


臨床上,有脾胃氣陰兩虛者,而很少有脾陽虛與胃陰虛同時存在,也很少有脾陰虛與胃陽虛同時存在的情形。


葉天士時或提及脾陰,實際上也是胃陰的互詞。


原則上,「納食主胃,運化主脾;


脾宜升則健,胃以降則和;


太陰濕土,得陽始運;


陽明陽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是正確的,脾胃同治也是對的,要把四君子湯理解為補胃氣,把益胃湯理解為滋脾陰,又未嘗不可,因為目前還沒有公認的鑒別脾陰虛還是胃陰虛的可靠指標。


脾實質的現代研究,目前多是從口腔、胃腸分泌液中找指標,脾胃同治,更有依據,也許脾陰、胃陰也就是同一個問題的兩種提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8:5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年高胃強不可恃陸以《冷廬醫話》謂「年高胃強不足恃」,見解深刻,但未分析其所以然。


老年人胃口好本來是好事,但如果恃其胃口好而忽略飲食宜忌,甚至暴飲暴食,反而是壞事。


通常情況下,老年牙齒大多鬆動或脫落,雖鑲假牙,但總是很難細嚼慢嚥,全憑唾液將食團送到胃裏,易傷食道,也加重胃消磨負擔。


老年人胃口就算尚可,但脾的運化能力實際有限,運動量又少,消耗也小,過多的飲食物反而是負擔,消化吸收不好,便為濕濁。


老年人精血不足,水液減少,腸液虧虛,胃腸排空力較差,不能按時排出大便,多見便秘。


種種因素說明,老年人胃口差,飲食相對較少是正常的,是符合生理需要的,正因為胃口差,很自然地喜歡暖、軟、少、精的食物,更不至於暴飲暴食,這可能是老年人自穩調節的自然表現形式,不至於暴飲暴食,不但保護了脾胃,而且不至於誘發老年人易發的疾病,如中風。


年高而胃口好,如果掌握飲食宜忌,也能長壽;


倘若仗恃其胃口好而不知節制,營養過剩,過於肥胖,氣不勝肉,精神外露,五內空虛,反而有害。


正因為胃口好,易暴飲暴食,輕則損傷脾胃,重則誘發潛在的某些老年多發病、易發病。


有不少老人中風或冠心病心肌梗塞都發病在筵席上。


故老年人即使胃口好,也要懂得節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9:0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五、慎用金石、貝殼、昆蟲類藥物中醫治病,每選用一味藥物都要考慮對脾胃的影響,特別是脾胃功能不好,要慎用金石、貝殼、昆蟲類藥物。


因為這類藥使用不當,易損胃氣,特別是小兒、老年人和腸胃本身有病的人,反應比較明顯。


金石類藥物,多為成分復雜的礦物,質地較重,不易煎煮出藥性,多打成粉末,用少了藥力不夠,用多又損胃氣。


這類無機物每有毒性,如朱砂含汞,自然銅含銅,代赭石含鐵,對於人體,汞、銅、鐵等等均屬微量元素,目前還不能準確掌握其吸收控制機制,大量或長期服用這類藥物,潛在的、遠期的毒副作用還不能逆料,古醫籍每多帝王久服含金石長壽藥殞命的記載。


有機植物藥不如血肉有情之品,無機物又不如有機植物藥(有毒者除外)。


張仲景用石膏、代赭石都配以粳米、人參護胃,是很有道理的。


貝殼類藥物,如龍骨、牡蠣、瓦楞子等,畢竟是動物的「骨頭」,比起金石類藥物來,毒副作用又小得多,但也不利於胃氣。


烏賊骨、瓦楞子可以制胃酸,若辨證不准,胃酸本身缺乏者,也是有害的。


昆蟲類藥物雖然是生物有機體的「屍體」,但昆蟲類有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其中包括能分泌某些毒素,例如蜈蚣、蠍子、蟾蜍。


昆蟲死了,毒素並不死,對人體有利也有害。


服蜈蚣致胃痛的報導不少,服斑蝥致死的也有;


螞蟻、蜂蛹、蠶蛹都含有大量激素,沒經驗盲目使用,孰能無害?


古人說:「醫者,意也。


以上看法,一是憑經驗,二是憑推測,是否有科學道理,以正高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9:1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六、消導健胃藥的應用神麯、山楂、穀麥芽、雞內金是很溫和的消導健胃藥,常炒至焦苦健胃,故前三種合稱焦三仙。


古人有神麯消穀食積、山楂消肉食積、穀麥芽消面食積之分。


實際上不用分這麼絕對,三味合用效果更好;


雞內金是雞胃的黏膜部分,屬臟器療法。


現代研究證明,這四味藥含有多種消化酶,能刺激胃泌素分泌,提高食欲,有助消化。


前人謂虛證忌用,其實也可以用,老人、小兒尤宜。


人不管生什麼病,大多影響食欲;


胃腸功能本身不好,或小兒、老人,稍多飲食,即停滯不行。


因此,在主方中稍加些消導健胃之品,有益無害。


張錫純謂生麥芽能藉其升發之機而疏達肝氣,現代研究認為山楂能降脂、活血,可以參考,但主要還是用於消導健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9:2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七、「良藥苦口」與「恨病吃藥」之我見「良藥苦口利病」、「恨病吃藥」是勸慰、鼓勵病人服藥的兩句常用語。


但醫生不能認為開給病人難服的藥都是合理的。


中藥大多數是苦的。


良藥可能苦,但苦口的就不一定都是良藥;


不惟苦口的藥難服,酸、甘辛、鹹太過也令人難服;


阿魏、乳香、沒藥更令人難服。


人總是喜歡聽順耳的話、吃可口的食。


藥物太苦太臭太腥,總是厭惡,即使恨病吃藥,胃不受納,也易吐出。


人生病了,連香甜的食物都吞不下,何況苦惡的湯藥。


故臨證處方,既要重視對證治病,也要懂得調味。


中藥配伍講君、臣、佐、使。


「佐」是輔佐,也可以比作烹調食物用的「佐料」。


佐料用得恰當,就是調味;


用不得法,則主菜難吃。


甘草、大棗、生薑,可以比喻為中藥方中的「佐料」,適當配用,可以使氣味不佳的方藥味道改善,病人容易接受,能長期服用,配合治療。


治療黃疸的茵陳蒿湯,配用30克大棗,不影響該方療效,大棗還能降轉氨酶,藥味變得香甜微苦易服(茵陳味苦氣香)。


植物藥大多含有苦味素,久煎則苦味素被煎出,不但難服,還可敗胃,降低食欲。


故即使滋補藥也不宜久煎。


難服的藥物,如乳香、沒藥、阿魏等,宜在飯後一小時左右服用;


若空胃或飯後即服,易引起噁心嘔吐。


由此可見,「良藥苦口」、「恨病吃藥」只是對病人的要求,卻忽略了醫生的責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9:3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八、藿朴夏苓湯治口舌糜爛唇、舌、口腔為脾胃轄區。


過食辛辣肥甘醇酒,必然米、面、蔬、果少進,既生濕毒積熱痰火,又缺乏必需的營養。


脾運不及,胃濁不降,濕毒、積熱、痰火上犯,遂致口舌糜爛生瘡。


墨守口舌生瘡從心火論治,或可治標,但不久又發。


余常用藿朴夏苓湯加減治療,每多獲效。


一武警戰士王某某,嗜煙酒厚味,患口舌糜爛(多發性的口舌潰瘍)經年不愈,口苦熱痛,進食困難,脘腹悶脹,便乾不暢,舌苔黃白相兼,略膩,投霍朴夏苓湯去淡豆豉加石斛、玉竹、焦三仙,服3劑後證減,原方又加連翹、苦參4劑而愈,1年未復發。


若屬脾氣虛弱或胃陰不足者,又當補其虛。


虛證病程長、治療慢,要詳辨有無心火脾濕,以法論治。


治療期間,總要注意飲食宜忌,否則影響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9:4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九、鱉甲、牡蠣、海螵蛸配伍軟堅散結鱉甲、牡蠣、海螵蛸配伍能軟堅散結,是已故南京名醫張簡齋的經驗用法,余常在相應的方中配伍此三味軟堅散結藥,治療乳癖、癭瘤確有良效。


花溪一小學教師林某某患甲狀腺瘤,因不願接受手術治療,於1994年2月18日來求余診治,根據辨證,先後投以柴胡疏肝散、桃紅四物湯、桂枝湯等,配伍鱉甲、牡蠣、海螵蛸、大貝母、連翹、夏枯草、王不留行,服藥三月餘,結節性甲狀腺瘤逐漸變軟變小,基本消散。


又治六砂一女性患者敬某某子宮肌瘤,小腹脹痛,陰道出血淋漓。


用桃紅四物湯、四君子湯合方加鱉甲、牡蠣、海螵蛸、丹參、鬱金等治療,服藥10劑後腹脹痛顯著減輕,很少出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49:5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十、博采強記名醫名方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為他著《傷寒卒病論》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醫學術經驗是以師帶徒的形式傳遞下來的。


老師首先要求弟子必須強記方藥後才能隨師臨證。


現在從學校教育出來的中醫生,或者只記教科書上的部分代表方,或只記得某方其中的幾味,甚至只記方名。


臨證時不能按法遣方,本來記不得某方,便以某方「加減」為名,加入不該加的藥,減去記不得的藥,掩飾其短;


或者來個「自擬方」。


李士材說「方者,定而不可易者也;


法者,活而不可拘者也,非法無以善其方,非方無以療其病」。


因此,對好的成方(包括經方、時方)要博采強記。


中醫講各家學說。


某位醫學家的學術經驗就體現在他的幾首代表方中。


李東垣強調升陽氣、降陰火,其代表方就是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升陽除濕湯、升陽散火湯;


張介賓重腎陰腎陽,其代表方就是左右歸飲;


朱丹溪強調陰常不足,又善治六鬱,其代表方就是大補陰丸、越鞠丸;


清代余師愚一生只著了一本《疫疹一得》的小冊子,代表方就是一個清瘟敗毒飲。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不勝列舉。


但是,現在的情形是收集方的多,真正記方的少,近十年來,出版的方書太多,收集的方成千上萬,不斷重復,又良莠不分,像《成方切用》、《醫方集解》、《成方便讀》、《和劑局方》之類的實用方書反而很難買到。


余以為,方不在多,而在少而精,有實效;


方不在偏,而在平正通達,切合實用;


名家的代表方就具備這些特點。


這些方是業經長期臨床使用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現行的許多新方,實際上就是常用方加減化裁而成。


不記現成的有效方,盲目相信偏方、秘方、自擬方,就像西醫生第一線的藥物都還未用過,就急急忙忙推出第二線、第三線藥一樣,都是不合理的。


當然,我們也反對執古方而治今病。


但沒有基本功,就談不上創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50:05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一、和養疏化湯組成:羌活5克、炒乾地黃15克、防風6克、桑枝9克、桑寄生15克、獨活5克、細辛3克、淡薑5克、法夏9克、陳皮9克、茯苓15克、炙甘草3克。


煎服,每日1劑。


功能:和養腎氣,疏解風寒之邪。


主治:男子房事不節,感受風寒,症見頭作昏眩而痛,後腦尤甚,肢體酸楚,腰脊為甚,腿膝酸軟無力,寒熱不揚,略有煩躁少寐,口淡,舌質淡嫩,苔白,脈虛浮,兩尺無力。


加減運用:如兼見腰背痛者,加杜仲15克,熟附片9克(先煎30分鐘)。


按語:本方係從張潔古九味羌活湯化裁而成。


方用炒乾地黃、桑寄生和養腎氣而不滋膩,獨活、細辛祛足少陰腎經之風寒,羌活、防風、桑枝、淡薑疏足太陽膀胱經之表邪,佐以二陳湯和胃。


對男子房事不慎外感風寒者,頗有效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50:15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二、小兒慢性腹瀉方組成:北沙參6克、炒白朮6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陳皮6克、砂仁3克、炒穀麥芽各6克、雞內金5克、荷葉3克、煨訶子5克。


煎服,每日1劑;


3歲以下兩日1劑。


功能:健脾益氣升清,消導積滯。


主治:3~7歲小兒,每因飲食不節輒患消化不良腹瀉,瀉出糞便多為未消化的食物殘渣,若不及時治療,可演變成慢性腹瀉,造成營養不良,厭食,腹脹如鼓,形體消瘦,面色不華,舌淡,苔少,指紋淡黃或脈細弱。


加減運用:兼見嘔吐、噯氣、腹脹甚者,加法夏6克,厚朴5克,和胃除濕消脹。


按語:方中北沙參、炒白朮、炙甘草健脾益氣;


茯苓、陳皮滲濕理氣;


砂仁醒脾開胃;


炒穀麥芽、雞內金消食導滯;


荷葉、煨訶子升清止瀉。


對小兒慢性腹瀉療效很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4 01:28 , Processed in 0.31249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