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45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02:1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1.填精益髓法:髓由精生,精由腎藏,所謂腎充則髓實,腎不生則髓不能滿。


故補腎精是益腦髓的主要途徑,主要用於腦髓空虛,症見健忘、目光呆滯甚或癡呆、骨骼痿弱不用,尿頻或大小便失禁等。


常用藥物有紫河車、龜板膠、熟地、枸杞子、黃精、桑椹、何首烏、山萸肉、黑芝麻、沙苑子、胡桃肉等。


一以血肉有情之品,峻補精血;


一以甘溫柔潤之藥,滋陰增液益髓。


並可常服豬腦「以臟補臟」。


常選方有河車大造丸、五子衍宗丸、首烏延壽丹等。


本人體會,補腎與補腦不全等同。


《靈樞?五癃津液別篇》曰:「五穀津液之和合而成膏者,內滲於骨空,外溢於腦髓。


是說腦髓不唯腎精所化,尚源於「液」。


故補腦側重於質潤多液藥物,如黃精、首烏、胡桃肉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02:2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益精養血法:清陽之氣上升,是腦髓生成的必要條件,若「上氣不足,腦為之苦傾,目為之苦眩」。


精血互生,血虛則精化失源而無以生髓。


所以補益氣血是榮腦的一個重要方面。


用於症見面白神疲、頭暈眼花、肢體麻木或偏癱不用,舌淡,脈弱等,選方用藥可遵八珍湯意。


若偏氣虛者,用人參、黨參、白朮之屬;


偏血虛者,用枸杞、當歸、熟地、阿膠之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02:3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3醒腦開竅法:腦藏神,為生命之本,常常可因種種原因引致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若不及時復蘇,可一厥不起。


當此之時,可用本法急救。


傳統的方法用蘇合香丸、至寶丹化水沖服;


或用《醫學心悟》搐鼻散(細辛、半夏、皂角研末)吹鼻取嚏。


或可用安息香、蘇合香、冰片、檀香、血竭、鬱金、菖蒲研末灌服。


用於腦外傷後長時間昏迷,可促使患者復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02:4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4潛陽熄風法:凡風陽上擾,腦髓必受其害,輕則頭暈頭脹,煩躁易怒,重則風陽暴張,肢體震顫抽搐,站立不穩,甚至猝然昏厥。


常用藥有鉤藤、天麻、菊花、石決明、代赭石、龍骨、牡蠣等。


但形成風陽上擾的原因有虛有實,臨症時還應予以辨別,以伏其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02:5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5化痰開竅法:腦部疾病,以神經、精神症狀為主,如妄言妄語、狂躁不寧、驚癇、癡呆、言語不利、肢體麻木等。


中醫多將之歸咎於痰,因痰濁阻滯,腦絡壅滯,元神被蒙即可失常。


故本法在腦部疾病中很為常用。


常用藥有陳皮、半夏、石菖蒲、遠志、天竺黃、膽星、白礬、皂角、貝母、竹瀝水等;


方如白金丸、溫膽湯、滌痰湯、礞石滾痰丸、定痛丸等。


但痰濁為患,每多兼寒、兼熱、兼風,應注意配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03:0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6活血化瘀法:《素問?調經論》曰:「血並於上……心煩惋善怒」,「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


所以血行瘀滯,是使腦髓失卻清靈之性的常見原因。


如腦外傷後精神失常,軀體失用,以及腦血管意外所見偏癱失語等。


瘀阻竅絡,除有各種神經、精神症狀外,尚有頭部刺痛、脈細澀不利、舌紫暗或有瘀點等。


但臨床不得拘泥,應辨病辨證合參。


常用藥有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蘇木、血竭,重者可用水蛭、虻蟲等;


如為外傷,可用鬼箭羽、劉寄奴、乾漆、土鼈蟲等。


選方有桃紅四物湯、通竅活血湯、補陽還五湯、七厘散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03:1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7甯神安腦法:腦既主元神,其病變必見種種神志不寧的表現,故本法的運用必不可少。


運用本法,主要是為對症緩解某些症狀,然而神志安寧、情緒穩定,對腦部疾病的預後有很大影響,其間輕型患者,往往可由此而自然康復。


一般用於症見煩擾不寧,夜難入寐,寐則多夢易驚,健忘,反應遲鈍或驚癇癲狂等。


常用藥有朱砂、龍齒、琥珀、棗仁、柏子仁、遠志、五味子、龍眼肉等。


神志不寧的原因很多,臨證當注意辨證配伍。


以上諸法,各有其組方內容和適應證。


然腦部疾病表現錯綜復雜,虛實互見,因此在實際運用中多是兼而施之。


而且腦部疾病在不同階段,表現證候也不相同,因此不能執一法以貫始終,或先補,或先攻,或攻補兼施,應據情變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03:2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討論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古代中醫學將腦歸屬奇恆之府,而作為中醫理論核心的臟象學說,又是以五臟為中心的,可見對腦的重視顯然不如五臟,更沒有把腦作為臟腑辨證的定位來運用。


腦能不能作為臟腑辨證的定位,從以上所論可知,前人對腦的生理病理認識是深刻而全面的,這就說明腦在臟象學說中應有其自身的生理病理特點。


這種生理病理特點完全可以作為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


腦為奇恆之府,奇恆之府在《金匱要略》中就有之。


他將子宮看作獨立於它臟的「子臟」、「胞門」,並根據「臟躁」、「熱入血室」、「血寒積聚胞門」、「胞係子戶」等病理,製定了甘麥大棗湯、小柴胡湯、溫經湯、腎氣丸等方以治之。


腦與子宮同屬奇恆之府,既然子宮可以作為辨證定位,腦又何嘗不可?


中醫對神的含義認識非常廣泛。


《內經》將神一分為五,以分屬五臟,即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腎藏志。


其間魂魄意志又統於神,神又由心所主,所謂「心為君主之官」,就是從這個角度提出來的。


神既可一分為五,就有其各自的內涵,病變表現也各有不同,治療途徑也隨之各異。


臨床或治心,或治肝,或治脾,或治肺,或治腎,或數臟同治,才能收到更好的療效。


單純的治心是不能盡愈所有神志病的。


即或是一種神志病變,也不能單治一臟。


如同是失眠,因肝者用酸棗仁湯,因心者用補心丹,因脾者用歸脾湯,因腎者用地黃丸,並不都是從心論治。


由此可見,神雖統於心,但又由五臟共同主持,因而其病變也不唯治心一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03:3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這裏提到腦主元神的觀點,並不脫離五臟為中心的臟象理論,也並不與心主神明的傳統認識相悖逆。


不妨這樣理解,腦所藏之神至少是心藏之神的一個部分。


這就如同脾肺肝腎各主持神的一部分一樣。


既然治神要從五臟著手,那麼治腦也是治神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方面。


而且腦主元神是腦的主要功能,所以治腦對治神就有特殊的意義。


正是基於以上種種理由,我們認為腦主元神的理論可以用來指導臨床,可以作為臟腑辨證的定位來運用。


一種理論有無實用價值,就在於它能否指導實踐。


我們認為腦主元神的理論是比較客觀地反映了臨床實踐的。


如腦外傷出現昏迷、偏癱、癡呆及各種精神症狀,用腦主元神的理論來解釋就比用心主神明來說明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這並不是把西醫的腦強加於中醫的腦,而是根據中醫傳統理論來解釋的。


因為,如前所述,在西方醫學傳入我國以前,中醫對腦就有深入的認識,再以腦作為辨證定位,其治療的針對性就會更強。


尤其是對治療某些具有大腦組織損害的疾病,運用治腦的方法,比單純從心論治的療效更好,因而也更為客觀化。


這是因為神雖統於心,而治腦治心是不同的。


如同腎陽是一身陽之根本,但補腎陽不能盡愈各臟陽虛一樣。


須要說明的是,提出腦作為辨證之定位,並不意味著腦病單純從腦論治,而是要注重腦與全身臟腑氣血的聯繫,要服從中醫五臟相關理論的指導。


如前所論之填精益髓、益氣養血等法,與肝腎脾肺密切相關。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腑彼此相關,有時可不治腦而達到治腦的目的。


以上結合自己的臨床體驗對腦的生理病理以及能否作為臟腑辨證的定位作了一些探討,這只是一個初步嘗試,有待進一步探討、整理並加以提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03:4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漫談食療與養生中醫學在長期的實踐中,對以飲食治病防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上迄《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下至後世的本草書籍《名醫別錄》、《本草綱目》等,以及近代一些本草專著,都記載了大量治病與防病、養生皆宜的藥用食品。


例如《黃帝內經》中對腳氣病即有記載,以後東晉葛洪和唐孫思邈對腳氣病又作了詳細的論述,並用豬肝、赤小豆、苡仁、杏仁、大豆進行治療,近代證明,這些食品都是高含維生素B1的食品。


另外,對於維生素A缺乏的夜盲症,《千金方》首先記載了此病,並提出了羊肝能補肝明目的卓見。


葛洪《肘後備急方》中記載有海藻酒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等等。


自唐以後,有許多食療專著,如《食療本草》、《千金方?食治》、《遵生八箋》、《墨蛾小識》、《飲膳正要》等,對食療的理論和臨床應用所述甚詳,成為中醫學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學認為,飲食營養不單是維持生命活動、機體生長發育的重要的物質基礎,而且以飲食為藥餌、防病治病的功效與藥物有異曲同工之妙。


飲食療法貫徹了預防為主的思想,體現了辨證施治的特點,講究食物性味,注意飲食間的配伍和飲食宜忌,重視服藥期間的飲食宜忌;


把人體與周圍環境,尤其是自然氣候條件的變化密切聯繫起來,提出了調配飲食要注意四時季節變化的寶貴見解,其內容十分豐富,是中醫臨床治療、祛病養生、益壽延年的一種較好的方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03:5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藥食同源飲食與藥物從來都是同源異流的,其淵源已久。


傳說在商湯時,有一位叫伊尹的大臣,既精通烹調,又通曉藥性,常調劑湯液以治病人,後人常流傳「伊尹創湯液」的說法。


據《周禮?天官》記載,當時醫學分為四科,而食醫即其中之一。


又如,戰國時期名著《呂氏春秋》的《本味篇》中提及薑、桂,認為既是調味料,又是發汗解表藥等。


可見早在兩千年以前,我國人民就已注意到飲食與藥物的關係了。


唐孫思邈說:「安身之本,必資於食;


救疾之速,必憑於藥。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飲食與藥物對維持人體健康是缺一不可的。


藥物有祛除病邪、補益正氣的功效;


飲食同樣有扶助正氣,祛病延年的作用。


《內經》云:「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水精四布,五精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臟。


「穀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


飲食五味,經過消化吸收過程,把精微物質營運全身,滋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它既是臟腑組織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又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動力來源。


脾胃為後天之本,脾為中州,以灌四旁,飲食入口,以養脾氣,脾氣健,化源充足,五臟才有正常的生理活動,否則,脾胃敗絕,神乃消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04:1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素問?玉機真臟論》說:「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


所謂「漿粥入胃」,一云表示胃氣來復也;


一云漿粥者,有助胃氣以化生精微,扶益正氣之功也。


《素問?平人氣象論》明確指出:「人以水穀為本,人絕水穀則死。


若食不果腹,終日饑腸,給養匱乏,則正氣日漸衰憊,久而久之,損壽而終矣。


藥物與飲食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若此,而藥物與飲食的來源也同出一轍。


五穀(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五果(桃、李、杏、栗、棗)、五菜(葵、藿、薤、蔥、韭)、五畜(牛、犬、豬、羊、雞)等,既是食用之物,又是健身之藥。


健身以扶正,亦有祛邪之力。


從狹義講,蔬菜瓜果,肉禽蛋魚之類為常用膳食;


由廣義講,舉凡滋助脾胃、補益正氣、健身強壯之品,皆可謂藥。


丁香、小茴香、官桂、草果、生薑、乾薑、八角茴香等既是調味佳品,又是散寒、醒脾之藥;


羊肉、牛肉、豬肉、狗肉、魚、蛋等,既是美味佳餚,又是滋補之品,海蜇、海藻、昆布等,既是可口海味,又是軟堅散結之藥。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利用食物防病治病,就地取材,簡便易行,實惠經濟,既沒有一些中藥苦口之味,又無一些西藥副作用之弊,人樂於食而又有祛病之效。


臨證中祛邪固然重要,而顧護正氣尤為首務。


《素問?五常政大論》云:「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


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


就是一個以正氣為出發點的治療原則。


李念莪曾精闢地論述了顧護正氣的重要性。


他說:「千萬法門,只圖全其正氣耳。


嗟乎!


而補實誤,固必增邪,尚可解救,其禍猶小;


虛而誤攻,真氣立盡,莫可換回,其禍至大。


生死關頭,良非渺小,司命者其慎之哉!


他從虛而誤攻的危害,說明正氣對於人是生死存亡的根本,無論何種治法都應以顧護正氣為出發點。


《素問?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穀肉果菜,食養盡之。


不盡,行復如法。


明確指出既祛邪又傷正,過當則傷正。


所謂食養盡之,告誡醫者勿藥過病所,徒傷正氣,最終還是要靠飲食調養而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素問?六節臟象論》)。


顧護正氣,食養是不可少的,就是這個意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04:2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飲食療法與辨證配餐藥物有升降浮沉與寒熱溫涼之性,酸苦甘辛鹹之味,飲食也有四氣五味之別,五味入口,各有所歸,以養五臟。


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五臟之精氣皆賴五味的滋養。


陰之所生,本於五味。


飲食五味之用,有散(即疏散、升散)、收(收斂、收澀)、堅(堅固、堅燥)、柔(即軟堅、柔剛)、緩(緩和、衝和)、潤(濡潤、潤燥)、燥(燥濕)的不同,而五臟所苦所欲各異,氣味合而服之。


例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補之,酸瀉之。


甘味柔肝、養肝、保肝,緩其易亢易急之將軍之性;


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故肝氣鬱,當以辛味疏散以順其性;


肝虛時,也當以酸味收斂以固其精。


可見「氣味合」是吃緊處,飲食的性味作用與五臟的生理病理是息息相關的。


如果飲食失宜,又是導致疾病發生的因素之一。


「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


食之有妨,反能為害。


……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無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則皆難療。


進食必須要結合五臟的屬性及食物性味的特點,即不亂施雜給,也不投其所好,辨證配餐施治為要。


《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


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從臟腑角度闡述了「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之外,還從「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說明了時令與飲食五味關係的問題。


醫者不可不知。


張仲景除在《金匱要略》中有專論食療篇外,《傷寒論》中亦屢見不鮮,如桂枝湯條下仲景云:「服已須臾,啜熱粥一升余,以助藥力。


又云:「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其啜粥和禁生冷就是食療方法。


啜粥,使穀氣得充,培養汗源,以助藥力,微汗而病解,達到扶正祛邪,安內攘外之功。


禁生冷等,以絕飲食不當、助邪傷正之弊,禁生冷黏滑等,以除礙胃留邪之虞。


篇後又專論勞復、食復,強調病癒後尚需飲食調攝,聲明新虛不勝穀氣,損穀則愈的道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04:3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飲食調養與禁忌飲食五味貴在調養。


首先不要多食或偏嗜。


《外台秘要》中說:「五味入口,不欲偏多,辛多則傷肝,鹹多則傷心,甘多則傷腎。


此是五行自然之理。


傷初即不覺,久乃損壽耳。


《素問?生氣通天論》也說:「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殃。


可見,不僅得病,甚或影響生命。


所以《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夫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攻,……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其次,飲食不宜過量,「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過量則損傷脾胃,導致元氣不足,變生它患。


「飲食有節,以養脾氣,脾氣得補,中州健運,祛病增壽。


飲食不可過雜,慎食華而脂肥及酥酪膏肉之類」。


正如《千金方?食治》所說:「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傷,或當時雖無災苦,積久為人作患。


……必須慎肥膩餅酥油之屬。


飲食不宜過熱過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04:4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靈樞?師傳》云:「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


尤其是高齡之人,更應慎飲食,講養生。


宋代陳直的《養老奉親書》中指出:「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


認為「老人之性皆厭於藥,而喜於食,以食治疾勝於用藥。


……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後事藥」。


《千金翼方?養老食療》亦說:「飲食當令節儉,若貪味傷多,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彭亨短氣。


可見,食餌療法,也是老年人保證健康、延長壽命、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告誡我們,不能偏愛藥物而廢食養。


「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一些常用食療藥物:如赤小豆、綠豆、扁豆、蠶豆、豌豆、紅薯、蘋果、梨、香蕉、桃、杏、李、葡萄、櫻桃、山楂、楊梅、桑椹、柿、石榴、橘、橙、柚、檸檬、鳳梨、枇杷、無花果、海棠、沙果、酸梅、甘蔗、大棗、酸棗、橄欖、花生、松子、杏仁、銀杏、檳榔、荔枝、桂圓、蓮子、芡實、南瓜子、海帶、黑木耳、銀耳、香菇、秫米、粳米、大麥、小麥、薏米等等。


常用湯方:如胡蘿蔔紅棗湯、薺菜炒豬肉、木耳柿餅羹、蓮子山藥糕、韭汁牛乳飲、豬爪紅棗湯、豬爪鯽魚湯、豬皮紅棗湯、雪羹湯、拌海蜇、黃耆燉雞、蟲草燉雞、當歸生薑羊肉湯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04:5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列舉一些食物的治療作用有降脂、降壓、防止血管硬化作用的食物,如海藻、紫菜、山楂、黑木耳、香茹、大蒜、洋蔥、茶葉、荷葉、蓮心、芹菜、荸薺、海蜇、蜂蜜等。


《生理科學進展》[1981;


(2):160]報導,食物預防動脈粥樣硬化:近年來發現一些食物如薑、牛奶、大豆、蘑菇、大蒜、洋蔥、甲魚、海水魚油等對動脈粥樣硬化有預防效果,以及降低高血脂的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05:0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有解毒作用的食物,如蕃茄、綠豆為清熱解毒;


茶葉、白扁豆為解毒藥物;


山羊血、空心菜可解蕈類中毒;


大蒜則可抑菌解毒;


蜂蜜解百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05:1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有消炎作用的食物,如大蒜、菠菜根、蘆根、馬齒莧、冬瓜子、油菜、慈菇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05:1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有降糖止渴作用的食物,如豬胰、馬乳、山藥、豇豆、豌豆、茭白、苦瓜、洋蔥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05:2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有清熱解毒作用的食物,如西瓜、冬瓜、黃瓜、苦瓜、綠豆、扁豆、烏梅、鳳梨、田螺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4 04:47 , Processed in 0.10937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