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45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10:01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三、鼻塞通茶組成:麻黃、防風、蒼耳子散6克,蘆根、茯苓各15克,杏仁、遠志、白芷各9克,桔梗、菖蒲各12克,薄荷3克。


製法:上藥共研粗粉(過20目粗篩),裝茶袋(袋泡茶形式),每袋10克;


如有飲茶習慣也可加10克細茶葉,裝20克裝茶袋均可。


功效:宣肺通竅,抗敏消炎。


主治: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副鼻竇炎。


長期飲用,可以預防鼻過敏,防止鼻腔堵塞。


用法:開水泡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10:1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方解:麻黃能擴張血管使鼻竅通暢,另加蒼耳子散治鼻,又加抗過敏的防風有禦風之意。


這種過敏與一般花粉過敏有不同之處。


據謝氏觀察絕大部分患者包括兒童,均為貪涼飲冷所致,因之用辛溫之麻黃為主藥,菖蒲開竅,茯苓、遠志化痰,蘆根、杏仁、桔梗宣肺,鼻為肺竅,竅機通利自如,自然鼻塞得通矣。


按語:本方亦為謝氏在馬來西亞期間所制。


該地炎熱潮濕,每逢11月起進入雨季,患上感鼻塞者甚多。


本品為茶劑,攜帶方便,唯須熱水沏用。


經數百人次試用,確有療效。


(吳元黔編) 岐黃「神針」楊介賓 梁繁榮水竹林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10:25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楊介賓教授,四川省金堂縣又新鄉人。


他出身於中醫名門世家,幼承庭訓,儒而兼醫,耳濡目睹,精研醫典,深得中醫之要旨。


曾先後擔任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臨床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等。


楊介賓教授精通中醫針灸,於臨床尤有獨到之處。


其治學態度嚴謹,講求考據,不妄立言,認為《內經》、《難經》、《針灸甲乙經》固為針家所必讀,即《傷寒論》、《金匱要略》、《千金方》以及後世各家方書也主張一一揣摩,既崇古又不泥古。


在學術上,既對歷代醫家著述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又能根據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靈活應用。


在辨證識病方面,他尤其重視經絡病機分析法,善於應用經絡病機理論分析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指導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並進而率先提出建立「經絡病機學」這一主張。


在選穴配方方面,他素以配伍嚴謹,穴少精當,運巧制宜著稱。


不主張用大方多穴。


擅長使用特定穴、對穴和擔截配穴法,選穴精少而力專效宏。


在針灸手法方面,他推崇《內經》刺法,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總結摸索出審穴定穴法、無痛進針法、候氣催氣法、守氣調氣法、透穴刺法等,雖不能說舍繁就簡,去蕪存菁,亦足堪後學者借鑒。


他強調治神而創意守感傳法,每用意守感傳以提高氣至病所率。


他喜用刺血治病,豐富和發展了針灸療法。


他主張針藥並用,綜合治療,遣方用藥圓機活法,輕靈見長,因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醫療風格和醫技特長,為祖國醫學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振鐸作人自遂高志,懸壺濟世眾仰清輝。


———徐無聞題贈楊介賓教授 醫貴乎精,學貴乎博,識貴乎卓,心貴乎虛,業貴乎專,言貴乎顯,法貴乎活,方貴乎純,治貴乎巧,效貴乎捷。


知乎此,則醫之能事畢矣。


———清?趙濂《醫門補要?自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10:36 | 只看該作者

楊介賓


男,漢族,四川省金堂縣人,著名中醫針灸專家。


1929年11月出身於中醫名門世家,其父楊術全師承名醫李杏林,擅長中醫內、外科,因療效卓著,曾名噪鄉里。


楊氏幼承庭訓,儒而兼醫,髫齡讀四書五經時,即熟讀《珍珠囊藥性賦》、《醫學三字經》及《脈訣規正》等。


初中畢業後便隨父臨證習醫,耳濡目染,醫學漸進。


讀高中時又寢饋於《內經》、《難經》、《針灸甲乙經》、《針灸大成》等歷代名著,深得中醫之要旨。


高中畢業後即懸壺桑梓,由於其家學淵源,加之功底扎實,勤於探索,因而臨證省病,得心應手,施針遣藥,常獲奇效,每天登門求治者以踵相接,一時稱盛。


50年代初,楊氏先後到鄉聯合診所及縣人民醫院工作,後又被選送到四川省中醫進修學校、成都中醫學院中醫師資專修班深造,並以優異成績應聘留校執教。


在此期間,他有幸親炙蜀中名醫吳棹仙、蒲湘澄門下,系統學習了中醫經典著作和針灸理論,盡得二位大師之衣缽。


曾先後擔任過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全國時間生物醫學會理事、四川省針灸學會理事、時間生物醫學會副理事長、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中醫學會常務理事、成都針灸學會主任委員、成都中醫學院針灸臨床教研室主任,以及學術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四川省教委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針灸碩士、博士研究生、高徒生導師、《四川中醫》雜誌編委等。


楊氏精通中醫針灸,其治學態度嚴謹,講求考據,不妄立言,認為《內經》、《難經》、《針灸甲乙經》固為針家所必讀,即《傷寒論》、《金匱要略》、《千金方》以及後世各家醫著也主張一一揣摩,既崇古又不泥古,於臨床尤有獨到之處。


在辨證施治方面,他重視經絡病機,注意手法操作,擅刺血而選穴精專,重治神而創意守感傳法,主張理、法、方、穴、朮一線貫通,蔚成獨具特色的學術思想和醫技風格,素有醫林「神針」之譽稱。


1978年受衛生部委派參加中國醫療專家代表團赴莫三比克援外醫療,因針術神奇,被國外友人稱為「神針楊」,為中國針灸走向世界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他著述頗富,主要出版有《經絡學》、《針灸學》、《針灸學題解》等6部專著,並有近百篇學術論文在國內有關刊物上發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10:4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尋求古訓,暢發內難經旨楊氏治學,主張追本溯源,以《內經》、《難經》、《針灸甲乙經》為基礎,但同時又必須結合臨床廣覽各家著述,擷采眾長,這樣才能增進學識,提高醫術。


他特別推崇明代醫家楊繼洲「不溯其源,則無以得古人立法之意;


不窮其流,則何以知後世變法之弊」的觀點,在數十年的醫療實踐中,潛心研究中醫經典以及列朝名家論著,心得體會頗深。


如關於經絡的走向與經氣流注,歷代醫家對此認識不一,《靈樞?逆順肥瘦》篇云:「手之三陰,從臟走手;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十二經脈起於肺而終於肝,如環無端,周而復始。


而在《靈樞?九針十二原》和《本輸》篇中,都認為十二經之五輸穴脈氣均發於四肢末端井穴,入於合穴,且均為向心性流注。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記載:「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


這種論點表面上似乎是矛盾的流注,引起了人們的困惑。


楊氏對此反復研讀了《內經》有關篇章,並參考《黃帝內經太素》和《類經》,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認為五輸穴脈氣流注方向,是各條經脈本身脈氣流注到四肢末端時的曲折回還。


猶如海浪擊岸,而洶湧之波瀾出現逆行的緣故。


十二經脈流注運行言其常,五輸脈氣流注言其異,二者之間的關係,經楊氏詮釋,已甚明瞭。


關於胃經循行於胸腹,楊氏亦有他自己的看法。


一般而言,背為陽而腹為陰,胃經為陽經,按經脈循行分佈規律當循行於背,為何又循行於胸腹?


楊氏認為這與胃的功能特點和陰陽劃分的相對性有一定關係。


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納腐熟水穀,又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故又有「五臟六腑之海」之稱。


胃在五行中屬戊土,土為萬物之母,具坤德,位居中央而灌溉四旁,寓有陰性坤母之義。


因此,胃雖為陽土,但秉陰性,為陽中有陰之腑。


況且,人體陰陽的劃分是相對的,背為陽,胸前也屬陽;


腹為陰,腰脊也屬陰。


足陽明在三陽中陽氣最盛,所謂「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故行身之前以應南;


足太陽次之,故行身之後以應北;


足少陽再其次,故行身之兩側。


另一方面,陽經與陰經表裏相合,在分佈上互相接近,足陽明與足太陰經一在前,一在其旁,即表明這種關係;


足少陽與足厥陰也是如此,所不同者卻是足太陽與少陰,實則足少陰「貫脊屬腎」也表明了其間的表裏關係。


所以基本上符合陽明、太陰在前,太陽、少陰在後,少陽、厥陰在側的分佈規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10:5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關於中衝穴的定位,歷代針灸著作有不同記載,如《針灸甲乙經》記載「在手中指之端,去甲如韭葉陷者中」。


《針灸大全》又說:「在手中指內廉之端,去甲如韭葉。


據此,後世醫家有定為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者;


有定為手中指內廉之端,去爪甲如韭葉者。


楊氏認為:「端」當是末端,而非尖端;


「內廉」即手指橈側(因為手掌的定位,中醫學用自然俯掌定位法,以橈側為內側,尺側為外側)。


所以楊氏主張中衝穴的位置定在手中指橈側,去指甲根一分處。


又如「赤白肉際」一詞,在針灸書中常常見到,歷代醫家對此解釋不一。


楊氏認為:「赤白肉際」,當指手足的掌側與背側膚色明顯差別的分界處。


手足內外側的皮膚有赤白之分,掌側為陰面,皮色較白,稱白肉際;


背側為陽面,皮色較深,稱為赤肉際,二者交界之處,稱為赤白肉際。


這些注解雖不能說一定是古人的原意,但其勤求古訓,探幽摘邃,一字一句,必求其是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關於十二經氣血多少,《內經》各篇表述頗有出入,歷代醫家認識亦不一致。


楊氏經過對歷代有關文獻的反復研討,認為十二經氣血多少,並非指氣血的流量和容量,而是前人根據陰陽互根、陰陽消長,表裏相配、氣血平衡的觀點提出來的。


如太陽與少陰為表裏,屬表的陽經多血少氣,而屬裏的陰經則多氣少血;


少陽與厥陰為表裏,屬表的陽經多氣少血,而屬裏的陰經則多血少氣;


陽明與太陰互為表裏,而太陰與太陽的陰陽兩經相比較,太陽是多血少氣,太陰則是多氣少血;


兩陽相合為陽明,陽明屬中土,中土為氣血生化之源,陽明又主肉,肉者多血,故稱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


基於此,在臨床上,若是多氣多血之經病,則既可瀉氣又可瀉血;


若是多血少氣之經病,則只可瀉血不可瀉氣;


若是多氣少血之經病,則只可瀉氣不可瀉血。


這一真知灼見,對於正確認識十二經氣血常數,指導臨床運用,是大有裨益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11:0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強調辨證,注重經絡病機楊氏認為針灸治病如量體裁衣,必須辨證而後施治。


而在諸多的辨證方法中,他尤其重視八綱辨證和經絡辨證的方法。


常說:「八綱辨證與臟腑經絡辨證既有其縱橫關係,又有其總和關係」,「針灸臨床中應針應灸,應補應瀉,都是在八綱辨證指導下進行的。


而經絡辨證則是根據臟腑經絡氣血等理論,從整體出發,對病人的臨床表現進行分析歸納,以明確其病因、病性、病位和病機的一種方法。


它是針灸臨床處方用穴的主要依據。


楊氏認為:萬病不出乎經絡失暢,不越乎「通其經絡,調其血氣」之法。


因此,臨床施治,單憑八綱辨證是不夠全面的,只有具備多方面的知識,通過經絡病機的分析,抓住疾病的本質,掌握疾病的發生與變化,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楊氏常用的經絡辨證法主要有:1正經辨證法:正經即十二經脈,它是人體經絡系統的主乾,是內臟和體表聯繫的管道,病邪從皮毛侵入人體,首先影響經脈,進而傳入臟腑。


反之,內臟發生病變,同樣也能通過經絡反映於體表,在體表出現各種反應,如壓痛、結節、皮膚色澤、溫度和導電量的改變。


臨床辨證,可根據經脈循行部位和臟腑的生理病理特點,確定其病證屬於某經、某腑、某臟的病跡。


如肝胃氣病,經絡病機分析其機理應為:由於肝脈挾胃貫膈,肝胃有經脈相通,若情志不舒,肝失條達,可通過經脈橫逆犯胃,故出現胃脘疼痛;


氣病多遊走,脅肋為肝經所過,故痛時連及胸脅,因此,治療應採用疏肝調胃的方法,取穴如太衝,期門、中脘、內關等。


又如胃熱牙痛一證,用經絡病機分析其機理應為:手陽明大腸經循下齒中,足陽明胃經循上齒中,胃腸鬱熱,濕熱蘊蒸,循經上攻於牙齦,故牙齦紅腫脹痛。


治療應採用清瀉陽明熱邪的方法,取穴如合谷、內庭、頰車等。


而頭痛一病,因疼痛部位不同,選經配穴亦隨之有異。


足陽明胃經循行於前額部,故前額痛稱為「陽明頭痛」,治療以取陽明經穴為主;


少陽經脈循行於頭側部,故偏頭痛稱為「少陽頭痛」,治療以取少陽經穴為主;


厥陰經脈會於頭頂部,故頭頂痛稱為「厥陰頭痛」,治療以取厥陰經穴為主;


太陽經脈循行於頭枕部,故枕後痛稱為「太陽頭痛」,治療以取太陽經穴為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11:2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奇經辨證法:奇經八脈是十二經脈以外的八條經脈,具有聯繫十二經脈,調節人體陰陽和營衛氣血的作用。


它們共同從上下內外加強經絡的縱橫聯繫,使前後左右的經脈均能協調統一。


當奇經發生病變時,就會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


如督脈起於會陰,由下而上,行於背部,總督一身之陽,肛門與神志病疾患有關。


故督脈為病,可見痔瘡、角弓反張、腰脊強痛。


若風邪或痰濁阻滯經脈,經氣不利,致四肢抽搐、拘攣或癲癇發作,治療應取督脈經穴為主。


任脈起於胞中,出會陰,過陰器,行於腹部,故任脈病變多見於少腹部,或陰中劇痛,或疝氣,或遺尿,或小便不利。


任脈過丹田,主一身之陰,與生殖功能有關,故任脈為病,常見不孕,赤白帶下,月經不調,遺精等。


衝脈為十二經氣血之要衝,人身之血海,故與婦女月經、胎產的關係尤為密切。


當衝脈之氣失調,則常見月經不調,不孕。


衝脈氣虛不攝,可致胎滑不固。


衝脈循少腹而上行,其氣逆則可見胸腹絞痛,或自覺氣從少腹上衝胸咽、咳唾不止。


帶脈環腰一周,總束諸脈,若上下往來之經脈移邪於帶脈,則帶脈經氣不暢,可見腹脹,赤白帶下,腰腿痛。


帶脈與陽明胃經合於宗筋,故帶脈為病,也可致下肢痿軟、癱瘓。


陰、陽蹺脈都起於足跟,陰蹺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內側,主一身左右之陰。


陽蹺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外側,主一身左右之陽。


二脈共同作用,使關節活動靈活。


兩脈均上達於目內眥,與眼的開合有關,使睡眠和清醒循一定的時間規律。


若兩脈調節失常,則發癲癇,肢體抽搐,失眠或嗜睡,足內翻或足外翻。


陽維脈起於諸陽之會,具有維繫諸陽經的功能,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衛屬表,故陽維受邪則怕冷、發熱。


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營屬陰,陰維受邪則心痛、胃痛、胸腹痛、陰中痛。


若人體陰陽失調,陰維脈與陽維脈不能相互維繫,陽氣耗散則精神不振而悵然失志,陰液衰竭則萎軟無力,不能自主。


由於督、任、衝、帶四脈與人體生殖系統疾病的關係甚為密切,因此,奇經辨證法在婦科疾病的診斷中最為重要。


如妊娠嘔吐一證,用奇經辨證分析其機理當為:由於衝、任二脈起於胞中,任脈上行會陽明於中脘,衝脈挾臍上行,並陽明之經,至胸中而散。


且任主胞胎,衝為血海,妊娠之後,月經停止,血海之血,內以養胎,導致血不足而氣有餘,衝脈氣往往上逆而犯陽明胃腑,胃氣受胎氣衝逆干擾,亦隨之上逆,故成本病。


治療應採用平衝降逆,和胃止嘔的方法,取穴如內關、足三里、中脘、公孫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11:3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絡脈辨證法:絡脈遍佈於人身各處,與經脈共同構成整體循環體系。


人體賴以生存的氣血,就是從經脈到大絡,然後通過孫絡、浮絡流注到人體各部組織中去的。


因此,絡脈病機分析法在解釋病機傳變方面具有一定的意義。


外邪侵襲機體多由淺入深,先皮膚而後入絡脈,由絡脈再傳至經脈。


臨床上楊氏常根據病變的外在表現,分析病邪的深淺部位而施以不同的治療方法。


他尤其推崇葉天士的「初病氣結在經」,「久病血結於絡」的觀點,對新病在絡或久病入絡者,常常採用刺絡放血的方法進行治療,往往收到如響斯應的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11:4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經別辨證法:十二經別是十二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


十二經別的分佈能到達一些十二經脈未及部位,因而能進一步擴大經穴的治療範圍。


如取腎經的原穴太谿,治療婦女帶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是,足少陰經並未與帶脈相連,而足少陰經別則「出屬帶脈」,這就使我們理解了腎與帶脈之間的關係。


足少陽膽經僅能到達目外眥,而膽經的瞳子、陽白、目窗、風池、光明等穴都善治目疾,這是因為足少陽經別「係目係」的緣故。


足太陽膀胱經不入肛門,但此經的會陽、承山等均能治療肛門病,是因為足太陽經別「別入於肛」所致。


再如手太陰肺經脈不能到達咽喉部,但肺經的尺澤、孔最、列缺、太淵、魚際、少商等穴都能治療咽喉腫痛,即因手太陰經別「循喉嚨」之故。


可見經別辨證法對某些疾病的診斷治療有著特殊的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11:5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5經筋辨證法:經筋即十二經筋,其循行大部分同正經循行一致,尤其是四肢處幾乎和同名經脈結合在一起,然而也有單獨分別之處,如手陽明經筋,其支者,繞肩胛,挾脊,即為手陽明經脈循行未到的地方。


《席弘賦》云:「合谷治肩脊痛」。


合谷之所以能治肩脊痛,是因為手陽明經筋循行分佈到肩胛、背脊處。


十二經筋分佈還有「結」和「聚」的特點,十二經筋互相聯繫。


如足太陽之筋,前結於肩,上結於枕骨,與陽明、少陽相聯繫;


足少陽之筋,前結於伏兔,後結於尻部,與陽明、太陽相聯繫;


足陽明之筋,上結於髀樞,後屬於脊,與少陽、太陽相聯繫。


十二經筋「結」在針灸臨床上具有特殊的意義,例如,足太陽經筋「其直者,結於枕骨」,而腰痛患者,不論初痛久痛,凡為痹證之實證腰痛患者,現代解剖學中斜方肌之起始處,即天柱穴部位,多有隆起壓痛,在天柱穴針刺基本均能奏效,僅有初痛效速,久病效緩之區別。


腰痛愈後,在天柱穴之隆起壓痛亦隨之消失。


但腰痛屬於虛證,或由臟腑病、婦科病所致者則天柱穴處不會出現隆起壓痛,刺之亦無效。


足太陽經筋又有「從腋後外廉結於肩」之說,故肩後疼痛患者之天柱穴按視,亦發現隆起壓痛存在,針之亦效。


又如「手陽明之筋……結於……從肩上頸」,凡肩痛患者,在頸部的天鼎穴部位有明顯壓痛,中風偏癱之患側天鼎穴處,也發現有明顯壓痛,其陽性反應隨症狀出現而明顯,症狀緩解而減輕,症狀消失而消失,通過超過千例的臨床驗證,其規律十分明顯可靠。


故針刺天鼎穴,對於肩痛和中風偏癱者患側上肢活動功能恢復,有很好的療效。


經筋的病候多表現在運動方面,如肌肉、肌腱、關節的腫脹、疼痛、拘急、轉筋、抽搐、弛緩、強直、不能屈伸、不能左右轉動、痿廢等。


關於經筋病候治療,除了採用「以痛為腧」,「燔針劫刺」外,近代治療中風後遺症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肢體癱瘓,當出現關節攣急屈而不伸時,用刺經筋結的方法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


此外,楊氏還特別強調應用經絡病機分析法以瞭解、掌握疾病之傳變。


除了上述皮病傳絡、絡病傳經以外,臟腑間的病理變化亦賴經絡的聯繫互相傳變,如胃病傳脾、肝病傳肺等。


疾病若不進入臟腑,就會在經脈之間相傳,如《傷寒論》8條:「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


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此指疾病在經相傳,有一個六日的迴圈規律,至第七日傳遍六經,就會出現向愈的機轉,若不向愈,則有可能出現第二次迴圈,為了截斷第二次迴圈,即可針刺足陽明經,使不傳經而獲得痊癒。


因此,楊氏認為:診病不傳變,最易陷於被動,病變無窮,治法亦應無窮,深知隨經傳變之理,乃可防之於未傳之前,治之於已傳之後。


在認識到疾病發展趨勢後,可採用相應治療措施,防止疾病的傳變深入,截斷疾病的病理過程,這是楊氏經絡辨證的精髓所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12:0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配方嚴謹,取穴精少而專楊氏臨證,素以配方嚴謹,穴少精當,運巧制宜著稱。


不主張用大方多穴。


他說:只要治療方向對頭,穴位雖少,病情總有起色,「少則得,多則失」,況且針灸治病是「以巧撥千斤」。


因此,一穴能治者不宜二穴,兩穴能治者不宜三穴,每次最多不過五、六穴。


他十分贊同明代李「百病一針為率,多則四針,滿身針者可惡」的觀點。


在選穴組方方面,楊氏一般按「本經有病本經求」、「病隨經所在,穴隨經而取」、「主輔佐使」的原則來確定。


即病在何經選取與病相應的適當腧穴,按主穴、輔穴、佐使穴組合成方。


主穴乃針對主證起主治作用而設,輸穴是指輔助主穴加強療效而選,佐使穴是治療兼證而用。


如陽明熱盛下牙痛,宜清瀉陽明熱邪,選合谷為主穴,頰車為輔穴,若兼有頭痛加頭維為佐使,以此相配。


穴位雖少,但力專效宏,恰中病機,疾病可愈。


若目的不明,亂施針艾,「頭痛針頭,足痛針足」,則病難瘥矣。


擅用特定穴是楊氏選穴配方的一大特點。


如治療急性熱病或肢端麻木症,常選各經井穴刺血,具瀉熱、通絡之效;


胃腸病則多用下合穴、俞募穴,俾氣機通利,升降有司;


久病則每用原穴主補益臟腑元真之氣。


值得提及的是,楊氏臨證,尤喜用交經八穴和天星十二穴。


常以足三里、內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太衝、崑崙、環跳、陰陵泉、通里、列缺、內關、公孫、外關、後谿、申脈、照海、臨泣等穴,互相配伍應用,遍治臨床各科疾病。


楊氏嘗謂:以上十九穴,是針灸臨床常用的重要腧穴。


其中天星十二穴,分佈於人體七條大經之上,能通十二經脈,可理臟腑虛實,即所謂「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


而交經八穴,是屬正經而通奇經,能調陰陽、和氣血、平臟腑、理寒熱,穴力宏深,經歷代醫家長期實踐檢驗,證明其療效確實,大有推廣應用之必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12:1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喜用擔截配穴法,是楊氏組方配穴的又一大特點。


「擔截」一詞,首見於金代著名針灸家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中「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其中「擔截」二字頗令後之學者費解。


楊氏認為:擔截法不是指的補瀉手法,而是一種上下單雙配穴法,寓穴數奇偶的變化於配穴之中。


正如楊繼洲在《攔江賦》中所說:「擔截之中數幾何?


有擔有截起沉屙」。


楊氏認為臨床應用約有三種法則,即馬丹陽天星十二穴配穴法、交經八穴配穴法和本經配穴法。


也就是說取肢體兩側的同名穴稱為擔刺法,一側穴稱為截刺法,取上肢者稱為上擔上截,取下肢者稱為下擔下截。


亦可在經脈兩端取穴為擔刺法,中間取穴為截刺法。


一般而言,病在臍上者,用上擔下截法;


病在臍下者,用下擔上截法。


現將楊氏常用的幾種擔截配穴法舉例如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12:2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牙痛取雙側合谷為擔刺法,取一側合谷為截刺法;


胃脘痛取雙側足三里為擔刺法,取一側足三里為截刺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12:3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心胸胃病取上肢雙側內關,配下肢一側公孫;


小兒急驚風取上肢雙側合谷,配下肢一側太衝,此為上擔下截配穴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12:4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失眠症取上肢一側神門,配下肢雙側三陰交;


胸脅痛取上肢一側支溝,配下肢雙側陽陵泉,此為上截下擔配穴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12:5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上下擔截配穴法,即上下取穴為擔,中間取穴為截。


如取百會、湧泉為擔,中間取中脘一穴為截;


又如臍周疼痛取承漿、氣海為擔,取神闕一穴為截;


氣喘取天突、氣海為擔,取膻中一穴為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13:0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5經脈兩端取穴為擔刺法,中間取穴為截刺法。


如上肢病取肩、合谷兩穴為擔,取曲池一穴為截;


下肢病取環跳、丘墟兩穴為擔,取陽陵泉一穴為截;


唇疔取商陽、迎香兩穴為擔,取曲池一穴為截;


偏頭痛取瞳子、足竅陰兩穴為擔,取風池一穴為截;


腰脊痛取人中,長強兩穴為擔,取命門一穴為截。


其餘各經各穴均以此類推。


此外,楊氏還十分重視在同名的兩條經脈上各取一穴,組成「穴對」以應用於臨床。


所謂「同名經」,即手足太陰、手足厥陰、手足少陰、手足陽明、手足少陽、手足太陽等十二條經脈,這六對同名經在人體頭面軀幹上部交接聯繫,構成經絡系統上下聯繫的一種途徑。


同名經配穴法乃根據同名經同氣相求的關係。


如治高血壓、眩暈等症,常取兩厥陰經的內關、太衝;


肩背痛取兩太陽經的後谿、委中;


胸脅痛取兩少陽經的支溝、陽陵泉;


咽喉痛、牙齒痛取兩陽明經的合谷、內庭;


腹痛取兩陽明經的足三里、曲池;


癲狂病取兩太陰經的少商、隱白;


心腎不交的失眠取兩少陰經的神門、太谿等。


這些穴對,精巧玲瓏,圓機活法,力專效宏,既有精深的理論基礎,又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13:1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針藥並施,用藥輕靈活潑楊氏十分讚賞「針藥並用」的觀點,它符合《內經》「針砭治其外,毒藥攻其內」的旨意。


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孫思邈、竇材、張子和、李東垣、張介賓、汪機、楊繼洲等都是針藥並施的典範。


如孫思邈說:「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也;


針灸而不藥,藥而不針灸,尤非良醫也。


……知針知藥,固是良醫。


楊氏臨證,也往往針灸、藥物並用。


他認為有些病以用針為佳,有些病以用灸為良,有些病宜用藥治,而有些病則是針灸藥物同時並用。


即根據各種療法的特長,再按病情需要而取捨應用,這對於充分發揮其各自優勢,提高臨床療效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楊氏「針藥合用」的主要特點是講究辨證施法,裨使針藥功用互補。


如療偏枯痿證,他常以針灸開啟三陽經之經氣,重在通經活絡,制湯藥以調補脾胃,旨在補益氣血而使筋骨強健,關節滑利,即「治痿獨取陽明」之意。


又如治療頑痹、歷節風等,屬寒濕而痛劇者,除了用針灸以疏通經絡外,常配合「二烏麻辛芷羌膏」:生川烏60克、生草烏60克、麻黃60克、細辛30克、白芷60克、羌活60克、乾薑60克、肉桂30克,共研細末,加酒半斤炒熱布包,外熨痛處;


輕者則配合「薑蔥膏」:老薑、肉桂、石菖蒲、橘葉、火蔥各500克,搗爛酒炒,循經熱熨。


同時內服《局方》五積散:麻黃、白芷、乾薑、肉桂、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半夏、茯苓、枳殼、桔梗、當歸、白芍、川芎以溫經散寒,宣痹止痛。


若屬熱痹者,又宜配合「龍蛇夏馬膏」:龍膽草、蛇泡草、夏枯草、馬齒莧,鮮者各500克,洗淨泥土,搗爛如泥,外敷紅腫疼痛之處,並輔以針灸湯藥治療。


此法經門人廣泛應用,療效頗為滿意。


對經久不愈的面癱,楊氏主張針灸、刺血再輔以家傳秘方:白芷、白附子、乾薑、肉桂各60克,共碾細末酒炒,熱熨患部,每收意想不到的效果。


楊氏認為湯液與刺灸,法雖異而理同。


他早年行醫即專攻中醫內、外科,對《傷寒》、《金匱》及歷代方書研究有素,經過幾十年的醫療實踐,在組方用藥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治癒不少疑難雜症。


楊氏組方用藥,甚為嚴謹,認為經方與時方都是前人經驗的結晶,他既注意汲取經方的精煉,又善於採納時方的輕靈,並結合自己的心得體會,立法處方,因而形成了自己藥味少、用量輕、價格廉、療效好的風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5:13:2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注重審穴,講究手法操作楊氏用針治病,講究針刺手法,強調補瀉操作。


他認為關於針刺手法的論述以《靈樞》、《素問》之言最為朴實,雖元、明幾代針家,廣立諸法而各有所長,但追本溯源,皆不越《靈樞》、《素問》之藩籬,前賢有認為此乃塗脂抹粉,誇耀玄能之舉,徒增後學無所適從之苦。


因此,楊氏用針灸治病,特別強調針刺手法「簡切明瞭,便於施用」。


他經過數十年來的臨床實踐,總結摸索出審穴定穴法、無痛進針法、候氣催氣法、守氣調氣法等,雖不能說舍繁就簡,去蕪存菁,亦足堪後學者借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4 07:09 , Processed in 0.25001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