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5經筋辨證法:經筋即十二經筋,其循行大部分同正經循行一致,尤其是四肢處幾乎和同名經脈結合在一起,然而也有單獨分別之處,如手陽明經筋,其支者,繞肩胛,挾脊,即為手陽明經脈循行未到的地方。
《席弘賦》云:「合谷治肩脊痛」。
合谷之所以能治肩脊痛,是因為手陽明經筋循行分佈到肩胛、背脊處。
十二經筋分佈還有「結」和「聚」的特點,十二經筋互相聯繫。
如足太陽之筋,前結於肩,上結於枕骨,與陽明、少陽相聯繫;
足少陽之筋,前結於伏兔,後結於尻部,與陽明、太陽相聯繫;
足陽明之筋,上結於髀樞,後屬於脊,與少陽、太陽相聯繫。
十二經筋「結」在針灸臨床上具有特殊的意義,例如,足太陽經筋「其直者,結於枕骨」,而腰痛患者,不論初痛久痛,凡為痹證之實證腰痛患者,現代解剖學中斜方肌之起始處,即天柱穴部位,多有隆起壓痛,在天柱穴針刺基本均能奏效,僅有初痛效速,久病效緩之區別。
腰痛愈後,在天柱穴之隆起壓痛亦隨之消失。
但腰痛屬於虛證,或由臟腑病、婦科病所致者則天柱穴處不會出現隆起壓痛,刺之亦無效。
足太陽經筋又有「從腋後外廉結於肩」之說,故肩後疼痛患者之天柱穴按視,亦發現隆起壓痛存在,針之亦效。
又如「手陽明之筋……結於……從肩上頸」,凡肩痛患者,在頸部的天鼎穴部位有明顯壓痛,中風偏癱之患側天鼎穴處,也發現有明顯壓痛,其陽性反應隨症狀出現而明顯,症狀緩解而減輕,症狀消失而消失,通過超過千例的臨床驗證,其規律十分明顯可靠。
故針刺天鼎穴,對於肩痛和中風偏癱者患側上肢活動功能恢復,有很好的療效。
經筋的病候多表現在運動方面,如肌肉、肌腱、關節的腫脹、疼痛、拘急、轉筋、抽搐、弛緩、強直、不能屈伸、不能左右轉動、痿廢等。
關於經筋病候治療,除了採用「以痛為腧」,「燔針劫刺」外,近代治療中風後遺症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肢體癱瘓,當出現關節攣急屈而不伸時,用刺經筋結的方法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
此外,楊氏還特別強調應用經絡病機分析法以瞭解、掌握疾病之傳變。
除了上述皮病傳絡、絡病傳經以外,臟腑間的病理變化亦賴經絡的聯繫互相傳變,如胃病傳脾、肝病傳肺等。
疾病若不進入臟腑,就會在經脈之間相傳,如《傷寒論》8條:「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
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此指疾病在經相傳,有一個六日的迴圈規律,至第七日傳遍六經,就會出現向愈的機轉,若不向愈,則有可能出現第二次迴圈,為了截斷第二次迴圈,即可針刺足陽明經,使不傳經而獲得痊癒。
因此,楊氏認為:診病不傳變,最易陷於被動,病變無窮,治法亦應無窮,深知隨經傳變之理,乃可防之於未傳之前,治之於已傳之後。
在認識到疾病發展趨勢後,可採用相應治療措施,防止疾病的傳變深入,截斷疾病的病理過程,這是楊氏經絡辨證的精髓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