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三、談顱腦損傷後遺症的證治余嘗遇顱腦損傷後遺症一病,其臨證表現多種多樣,如痿軟癱瘓,語言障礙,步履艱難,行走不能,頭暈頭痛,噁心欲吐,疲倦多汗,驚愕恐懼或憂鬱喜靜,注意力渙散,不寐失眠,多夢易驚,心悸氣短,耳鳴健忘等,不一而足。
中醫學無此病名,倘囿於現代醫學診斷,立以何法,擬以何方,則會茫無定見。
就其症狀而論,文獻中亦無完整記載,唯散見於雜病各篇之中,亦屬支離。
至今之醫者,亦論治各殊,有云豁痰開竅者,有云補心寧神者,有云平肝熄風、滋陰潛陽者,皆有所得。
余嘗竊思之,中醫學中整體論治、治病求本、審症求因、辨證施治乃精華所在。
該病係由頭部直接或間接受暴力引起。
腦者「清靈」,清靈之府受挫,必有絡脈散亂之象,氣血閉塞瘀阻之損。
血溢脈外,蒙蔽清竅,髓海空虛,腦失所養,致諸證蜂起,甚至癱瘓,神識昏蒙,二便失禁,目不識人。
後遺症則是在原發或繼發顱腦損傷經急救治療後遺留的病症,屬慢性痼疾。
此其一,言其因也。
此病關鍵在腦。
腦雖為奇恆之府,但功能至關緊要。
《內經》云:「頭為精明之府」,「腦為髓之海,諸髓者皆屬於腦,故上至腦,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
清代王清任對腦闡述更確,指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
腦不但是精髓彙聚之處,而且目之所以能視,耳之所以能聽,口之所以能言,指之所以能攝,掌之所以能握,四肢百骸之所以能自如活動,無不依賴神的宣明,大腦的指揮作用。
「腦為髓之海……髓海有餘,則輕勁有力,自過其度;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靈樞?海論》)外界暴力損及腦髓,傷及腦絡,腦髓虛損,絡脈瘀阻,頭暈頭疼,偏癱失語諸症迭生之理明矣。
此其二,言病機也。
其三,病雖在腦,實為整體陰陽失調之大症。
於此《內經》論述最詳。
「腎者主骨」、「骨生髓」、「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受五臟之精而藏之」等,說明了腎與腦的關係。
《難經》有「生氣之源者,謂十二經脈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
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源。
張景岳更有「命門為精血之海」,「命門為元氣之根」,「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之說。
可見腎腦關係若此,腎病即腦病,補腎即養腦也。
肝與腎「乙癸同源」之臟,肝陰賴腎陰滋養,腎病必及肝。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主疏泄,凡十一臟皆賴肝之疏泄正常,疏泄暢達,升降自如,清者上升,濁者下降,始能志意治,謀慮生,腦力正常。
腎與心為水火之臟。
心為君火之臟,相火蘊藏腎中。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此言論治整體觀念也。
腦病不獨治腦,臨證切勿執迷,唯權衡得當,方能得心應手。
余每遇此病,著重辨證,又不可忽視辨病,常投以自擬健腎榮腦湯方(見後經驗方),隨其兼證應變出入,獲效者多矣。
顱腦損傷後遺症,病情重篤,療程較長,守方尤為重要。
認證準確,要恪守不移,切勿淺嘗輒止。
待病情基本恢復後,囑服成藥,如桑椹膏、復方靈芝片等,或在健腎榮腦湯基礎上而設,權宜而變,配成丸方,以鞏固療效,是謂有權有變,才能善始善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