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43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4:2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張某某,男,40歲,幹部。


長期便溏,近3個月胃脘隱痛,時有脹悶,日漸消瘦。


曾住某醫院檢查治療,診為「慢性胃腸炎」,服中、西藥療效不佳,於1992年7月10日來求王氏診治。


患者胃脘隱隱作痛,脘腹悶脹,不思飲食,稍多食則脹悶益甚,大便不成形10餘年,近3個月來泄瀉較重(每日3~5次),量不多;


神疲乏力,思睡;


舌質黯,舌苔長期黃膩。


辨證屬脾胃虛弱,氣滯濕阻,治以健脾和胃,理氣除濕,擬香砂六君子湯、平胃散、藿朴夏苓湯合方加減,前後三診,服藥10劑後,胃脘脹痛控制,飲食增加,大便也轉好,惟舌苔仍黃厚膩。


又擬異功散、溫膽湯等方加藿香、佩蘭、苡仁調理,諸證悉平,但舌苔仍厚膩。


王氏指出,舌苔未變,濕濁仍未盡,胃雖不痛,當繼續健脾化濕。


但患者以為舌苔長期如此,既然胃已不痛,不再服藥。


一個月餘後,正值夏暑,因飲食不節,果然病發如前。


仍以香砂六君湯、藿朴夏苓湯、葛根芩連湯等合方,調治一月而安,待舌苔轉薄方停藥。


按:胃腸濕濁每反映在舌苔上。


該患者嗜煙酒,近幾月來因病重戒斷,但內濕既成,復感外濕,內外相合,纏綿難愈,治之不易,如抽蕉剝繭,宜緩緩圖治;


而舌苔的變化,確實是判斷胃腸濕熱的重要指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4:3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重脾(胃)虛、氣滯、濕阻三個環節王氏從豐富的臨床經驗中總結出脾(胃)虛—氣滯—濕阻是胃脘痛發病的三個相互關聯的重要環節,提出「補虛無忘理氣,理氣無忘除濕」的治療原則。


既然是「痛」,就是不通;


無論虛實寒熱,其不通者,總是與氣有關;


氣虛也痛,氣滯也痛,氣逆、氣陷也痛,血瘀疼痛也多起於氣滯,故氣滯不通是主要的。


氣滯的原因很多,易被忽略的是濕濁阻遏氣機。


陽虛多夾寒濕,陰虛多夾濕熱,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嗜好煙酒多夾痰濕穢濁。


故除濕是理氣的一個重要方面。


胃脘痛一證,屬純虛、純實的都比較少,多數是虛實並見、寒熱錯雜。


王氏的經驗認為,治療胃脘痛的脾胃虛弱(氣虛)型和胃陰不足型,若不適當佐以理氣化濕之品,一派呆補,弊多利少,必不取效,這也是常被忽略的問題。


益氣補脾,無非參、耆、朮、草;


滋陰養胃,無非玄、麥、地黃,均有甘緩滿中之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4:4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陳某某,女,43歲,工人。


上腹隱痛3年,食少,脘腹脹悶不暢,大便不調。


經胃鏡檢查,診為「萎縮性胃炎」。


神疲乏力,面色萎黃,胃脘持續隱痛悶脹,不思飲食,大便尚可,脈細無力,舌苔略黃膩。


辨證屬脾胃虛弱、氣滯夾濕,治以健脾理氣化濕,擬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加藿香、佩蘭葉、焦三仙進治。


服藥3劑後胃脘脹緩解。


因王氏開會,由他醫診治,辨為心脾兩虛證,投歸脾湯加枸杞、麥冬、白芍。


三診時述及服上藥後不但無效,反而胃脘脹痛加重,大便乾,口渴不飲。


王氏仍用香砂六君湯、參苓白朮散合方加白蔻、佩蘭、焦三仙、雞內金等健脾開胃、理氣化濕,連服10劑後胃脘脹痛緩解,飲食增加;


繼以異功散、一貫煎合方加佛手片、香櫞皮、雞內金等,調治半月而愈,隨訪三月未復發。


按:王氏每用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加藿香、佩蘭、白蔻等治療脾胃虛弱型胃脘痛,方中木香、砂仁、白蔻、陳皮、法夏、桔梗、藿香、佩蘭等辛香理氣不傷氣,芳香醒脾而又化濕,他認為健脾益氣以泡參為好,避免人參、黨參之補氣橫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4:5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審有無瘀血指徵王氏還善用活血通絡治療胃脘痛。


他認為葉天士的久痛入絡很有道理,用之得當,止痛甚捷;


但久病入絡也只是從病史長短上來分析的,臨證時如果找到診斷瘀血的任何一個指徵,如曾有出血史(包括手術後),或痛如針刺刀割,面色黧黑,口唇青紫,舌上有瘀斑瘀點,脈澀不暢等其中的一個來佐證,判斷久痛入絡就更有依據。


有是證即用是藥。


因為久痛久病畢竟以虛證為主,如果沒有瘀血指徵佐證者,就不一定使用活血通絡之劑。


如確有瘀血指徵,即可在主方中酌加金鈴子散、丹參飲、旋覆花湯或當歸、川芎、橘絡、雞血藤、乳香、沒藥之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5:0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張某某,女,57歲,原係農村婦女,後遷入某煤礦。


患者因多子女,其丈夫在外工作,故中年時勞累太過,常不能按時進食;


40歲以後即時發胃痛,未作診治。


近10年來逐漸加重,每因生氣後胃脘部脹滿隱痛,自服「陳香露白露、去痛片」等藥,時痛時止。


一年前因食生冷致腹瀉,自服「土黴素」後瀉止,但胃脘痛頻發,飲食減少,夜間痛甚,大便尚可。


經鋇餐透視,提示「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辨證按脾胃虛寒,投黃耆建中湯、理中湯、逍遙散、溫膽湯等方進治,均不見效。


1992年4月8日請王氏診治,辨證為脾胃虛弱夾氣滯,以香砂六君湯合四七湯加減,服藥3劑後不見效。


經詳問病史,原來患者一年前腹瀉時曾見黑便,因當時痔瘡也痛,以為又是痔瘡出血,未予重視。


患者胃脘脹痛,面黃肌瘦,神疲乏力,脈虛緩無力,舌淡紅,苔略黃,辨證屬脾虛氣滯血瘀,以香砂六君湯、金鈴子散合方加當歸、丹參、桂枝、雞血藤、焦三仙、雞內金等,服藥5劑後果然疼痛緩解;


繼按原方加藿香、法夏,又進5劑後疼痛消失;


再擬香砂六君湯、小建中湯調治以鞏固療效,隨訪三個月疼痛未發。


按:本例患者久病久痛,正氣虧耗,脾胃虛弱。


但用溫中散寒、健脾理氣均不見效。


王氏在參考過去用藥情況的基礎上,二診時找到久痛血瘀在絡的佐證,即曾有黑便史,在健脾理氣方中加入活血通絡之品而痛止。


患者一年前腹瀉,見黑便,以後疼痛加重,估計當時是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出血,以此判斷瘀血阻絡是可靠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5:1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五)泄瀉診治經驗腹瀉是胃腸病的常見症狀,中醫按「泄瀉」、「痢疾」分為兩個病,但痢疾也可轉化為泄瀉。


王氏對泄瀉病除按常規辨證論治外,主要有以下獨特經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5:2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脾與胃腸是一家,各有分工,脾為主導《素問?六節臟象論》把心、肺、肝、腎單獨論述後,特別將脾與胃腸等五腑合論「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稟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明白點出脾與胃腸是一家,共同完成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糟粕排泄。


脾與胃腸又各有分工,脾起主導作用。


胃主脘部,主管範圍有局部性,其功能主受納、腐熟水穀,有階段性,故食少、納呆,主要是胃的病變。


大小腸處於腹中,主泌別清濁,傳導糟粕(消化、吸收、排泄糟粕),故泄瀉的病位在腸。


脾主大腹,統轄胃腸領地,推動胃腸的功能活動,轉輸胃腸受納、別泌的水穀之精華至全身,故胃腸病無不與脾有關。


凡消化吸收不良、清濁相混、濕邪內盛、肝氣乘犯等所致之泄瀉,無不從健脾、運脾、升脾、燥脾等著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5:3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董某某,女,61歲,住貴陽市某老乾所。


1993年5月5日初診。


患慢性腹瀉6年餘,經纖結鏡檢查為「慢性結腸炎」。


長期消化不良,進食油膩過大或刺激性食物則腹瀉加重。


一周前因飲食不慎,又感外邪後,腹瀉加重,每日2~3次,伴腹痛,排便不暢,胃脘中有灼熱感,不思食,進食則脘腹飽脹,噯氣,大便或帶少量黏液和血絲,舌淡紅,苔膩略黃,脈濡細。


辨證為胃腸濕熱氣滯,方藥用藿香、佩蘭、陳皮、苡仁、山梔、腹皮、厚朴、蒼朮、黃柏、知母、茯苓、炒地榆、炒槐花、砂仁、木香、黃連、甘草。


連服5劑後,飽脹、燒心緩解,大便已無黏液和血,但泄瀉未減,飲食仍差。


5月14日二診,按脾虛、氣滯夾濕論治,方用香砂六君湯、平胃散加連翹、藿香、大腹皮、焦三仙、雞內金。


6月18日來診,前方已服14劑,不但泄瀉已止,反而大便乾,諸證已平,惟飲食尚差。


遂投健脾理氣、潤腸通便之劑,方藥用香砂六君湯合麻仁丸加焦三仙、雞內金,調理兩個半月而大便正常。


按:本例初診按急則治標,先清濕熱、理氣涼血;


濕熱既去,但泄瀉未平;


緩則治本,仍以健脾為主而收功。


因久瀉,腸液不足,又在健脾滋其化源的同時,用麻仁丸潤腸通便,方中大黃用量未超過6克,取其因勢利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5:4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重視慢性腹瀉的治療和飲食調理泄瀉包括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


急性腹瀉多為胃腸實邪,或風寒濕熱客於胃腸,或飲食停滯胃中,或肝氣肆橫乾犯脾胃,正氣未損,容易治療,邪去則瀉止。


慢性腹瀉病程較長,脾胃受損,病因很復雜,有的是「上損過胃」,或「下損過脾」,是全身性疾病在胃腸道的反映;


有的是胃腸有器質性病變,如「殘胃」、「短腸」;


甚至是惡性病變,如癌腫等。


其泄瀉雖然不會有暴注瀉水之急,有的甚至是便溏與便秘交替出現,但治療相當困難,而且每因飲食不慎誘發或加重。


因此,應當重點研究解決慢性腹瀉的診斷和治療以及飲食調理。


對於原因未明的慢性腹瀉,王氏主張用西醫檢查手段明確診斷,可以為中醫辨證用藥提供有益的參考,若係癌腫之類特殊病變,及時中西醫結合治療,才不致貽誤病情。


慢性腹瀉本質上是脾胃之氣受損,或兼夾氣滯、濕阻、血瘀,治療上扶正祛邪特別要掌握分寸,要堅持治療,緩緩圖治,切莫急功近利。


慢性腹瀉病人的飲食調理十分重要。


《內經》說,「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


這對慢性腹瀉病人的治療用藥和飲食起居都有指導意義。


豆類、生、冷、硬食和乳製品都宜少進。


這類食物不易消化,又因經細菌發酵後產氣多而加重氣滯腹脹,飲料宜溫,腹部保持溫暖,不得受涼。


對於胃腸疾病,飲食調理、精神愉快、起居規律有時比藥治還重要。


下舉病例較冗長,但最有實際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5:5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王某某,女,42歲,住貴陽市耐火材料廠宿舍。


1993年12月3日初診。


慢性腹瀉10餘年,大便時稀時乾,每因飲食不慎而腹瀉加重,每日3~5次不等,糞便中時有黏液,脘腹隱痛,時有灼熱感。


4年前經某醫院胃鏡檢查,有慢性淺表性胃炎,胃下垂9cm,幽門痙攣,後又經纖結鏡檢查,有慢性結腸炎。


患者初診時形體消瘦、神疲乏力。


面容憔悴、食少、脘部悶脹、腸鳴、脈弦細、舌紅苔少,診為泄瀉,證屬脾胃虛弱,脾氣不升,肝氣乘脾,方用參苓白朮散、痛瀉要方合方加升麻、葛根、焦三仙、雞內金、煨訶子。


至12月22日三診,服上方8劑後,泄瀉減輕,其餘諸證也有好轉,繼用前方。


1994年1月5日四診,因過食油膩,又致腹瀉,便中多黏液(可能將脂肪滴誤以為是黏液),舌紅苔略黃,遂改用保和丸、平胃散、香連丸合方加白朮、茯苓等,以消食導滯、和胃健脾。


針對病人述及常因飲食稍有不慎遂致泄瀉的情況,特別囑患者,生冷寒熱皆可致腹瀉,還要忌豆類硬食。


1月7日五診,腹瀉已平,仍用保和丸、平胃散、枳朮丸加山藥、蓮肉等。


1月28日六診,腹瀉又作,繼用保和丸合參苓白朮散。


2月16日七診,腹瀉又減,因短氣乏力較重,口苦,食少,改用升陽益胃湯,加焦三仙、雞內金。


2月26日八診,腸鳴腹瀉又作,胃脘灼痛如針紮,但又喜溫怕冷飲。


詳問飲食情況,患者因食少,怕營養不足,每晚加用鮮牛奶。


遂囑暫停牛奶,並用半夏瀉心湯合香砂六君湯加佛手片、香櫞皮、丹參、赤芍、香附、鬱金等。


1994年3月18日第十診,大便已成形,諸證悉減,先後用香砂六君湯、參苓白朮散調治半年後,大便正常,飲食倍增,體重增加,精神很好(半年後因婦科病來診,幸能隨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6:0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治療泄瀉抓三個環節、四個要點泄瀉有緩有急。


急性腹瀉,瀑注瀉水,多伴腹痛,或痛隨利減,便瀉不暢,或邊瀉邊排氣。


故治療急性腹瀉,仍然要抓脾胃氣虛、濕盛、氣滯三個環節,少數慢性腹瀉也有這種情況,只是輕重不同而已。


其道理已在脾胃病病機詳論。


治療泄瀉的方法很多,李中梓有治泄瀉九法,亦未包括全部。


但最重要的是恰當使用這些治法,程杏軒《醫述》引《見聞錄》治泄瀉四個要點很有實踐意義。


其云「治瀉,補虛不可純用甘溫,太甘則生濕;


清熱不可純用苦寒,太苦則傷脾;


兜澀不可太早,恐留滯餘邪;


淡滲不可太多,恐津枯陽陷」。


這四個要點中,「津枯」指腸液虧耗,「陽陷」指腎陽不足。


津枯陽陷,不惟因淡滲過多,久瀉既傷腸液,又傷腎陽;


清熱、利濕、燥脾無不使津枯陽陷。


故脾腎陽虛之久泄,附、桂不可過量或久用,宜溫潤之品,如補骨脂、淫羊藿、巴戟天、菟絲子等,既能溫暖脾腎,又不傷腸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6:1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王某某,女,23歲,工人。


1993年3月10日初診。


慢性腹瀉,伴少腹痛3年。


3年來大便不成形,每因進食辛辣、生冷食物而腹瀉加重,每日2~4次,右下腹隱隱作痛,有時左下腹也痛。


1992年8月22日在某醫院經纖結鏡檢查,診為「慢性結腸炎」、「乙狀結腸水腫」。


今春過節,飲食不慎,致令腹瀉加重,腸鳴腹脹,隱隱作痛,時有噯氣,脈弦舌紅,苔黃膩。


診斷為泄瀉,辨證為脾胃虛弱,濕阻氣滯,方用參苓白朮散健脾益氣,平胃散理氣化濕,金鈴子散疏肝理氣,加藿香、焦三仙、雞內金芳化消導。


3月19日複診,服藥3劑後症狀明顯減輕,前方加大腹皮。


3月24日三診,共服藥8劑後,諸證悉減,惟大便尚不成形。


前方去平胃散等理氣消導之品,調治兩個月,大便完全正常,囑患者注意飲食調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6:2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按:慢性結腸炎中西醫治療均感棘手,王氏辨證,總是以脾胃氣虛為本,但或多或少總兼夾濕邪和氣滯,故不宜純用一派甘藥健脾補氣,要適當適時加以芳化、行氣,以助脾運。


本例臨床治癒,但該病易復發,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儘量減少誘發因素,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節重點總結了王氏在脾胃病方面的學術經驗,特別是他對脾胃病病機的認識,具有普遍意義。


胃脘痛和泄瀉是脾胃病中兩個主要病證,幾乎可以囊括現代醫學上的各種胃腸疾病。


故詳細總結了這兩個病症,結合了各章相關內容,即可反映王氏脾胃病學術經驗的全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6:3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臨證思路顯特色善調脾胃見專長———診治疑難重症的思路與方法任何一位有造詣的醫家,都有他自己的一套思路與方法,從而體現他的臨證特色與專長。


因此,王氏指出,繼承名老中醫的學術經驗,不能停留在只是為了得到他們的幾首經驗方,學會治療幾種病上。


應該在全面繼承的基礎上,重點學習他們的專長,領會他們臨證時的思路與方法、遣方用藥的風格和韻味。


當然,最能體現王氏臨證特色與專長的,無疑是他診治疑難重症的思路與方法了。


恩格斯指出:「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並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


要界定疑難重症的範圍,當然必須考慮我們的時代是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並行,並以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為特徵的時代。


因此,從中醫臨床上看,大多數疑難重症首先是經西醫檢查診斷治療,或因病因不清,或因診斷未明,或因治療困難,或因不易康復等,轉由中醫治療的急、慢性病症,也包括失治、誤治造成的所謂「壞病」等。


這類疑難重症,往往具有虛實夾雜、寒熱互見、疑似難辨,或久病五內俱衰,陰陽易傾,不勝攻補等特點,診治相當棘手。


王氏診治這類疑難病證的思路與方法較多,也很靈活,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來討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6:4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識病辨證謹守病機鑒於中醫接診的疑難重症大多數是經西醫檢查診斷治療過的,故詢問病史時,病人每多首先述及在某醫院經某種理化檢查,診斷為某種病,如「疣狀胃炎」、「結腸多發性息肉」、「乙肝」等等。


王氏指出:「西醫診斷疾病,有各種理、化檢查手段,能明確病因,系統、器官的機能狀況,病理形態等等,中醫也可以參考,甚至可作為中醫藥治療某些疾病判斷療效的指標,但不能代替中醫辨證,即使是中醫的病名診斷,也離不開辨證。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同在哪里,異在哪里?


就在病機上。


一陳姓患者,男,51歲,某鐵路設計院幹部。


因慢性腹瀉3年餘,脘腹脹悶、隱痛,進行性消瘦,在某醫院經纖結鏡檢查,見乙、降結腸約30cm交界處附近及乙狀結腸距肛門25cm處各有大小不等5個以上息肉,電灼治療困難。


遂請王氏診治。


辨證屬脾虛,氣滯血瘀,兼夾濕熱,堅持用健脾、理氣化瘀、除濕法治療半年後,臨床症狀顯著改善,經纖結鏡複查,多發性息肉只見有兩個(直徑為08cm、13cm),其餘的消失。


王氏說:「像這種疑難病,西醫診斷是明確的,但如果不按辨證,中醫就不知該從何入手治療。


所以,《內經?至真要大論》列出病機十九條,強調要『謹守病機,無失氣宜』。


不辨證就抓不住病機,也就不能指導立法施治。


王氏同時指出,對於某些疑難重症,明確西醫診斷是完全必要的,特別是危重病,還需要中西醫結合治療。


即使是一般疑難病證,明確西醫診斷,對中醫用藥也有啟發。


例如,胃的疾病大多有食欲差、飽脹、疼痛、大便不調等共同的證候,按西醫檢查診斷,有的是慢性胃炎,有的是胃潰瘍,有的是胃下垂等等,這就找到了差異,中醫治療時在辨證的基礎上,可針對這三種病的某些差異,例如萎縮性胃炎胃酸偏低,胃潰瘍胃酸偏高,胃下垂賁門韌帶鬆弛等,在使用制酸藥、滋陰藥、補氣藥上各有側重,可以提高療效。


為了開闊中醫辨證用藥的思路,對於某些疑難重症,王氏要求病人先從西醫上明確診斷,治療時,仍以中醫辨證為依據立法遣方,再結合中醫中藥的現代研究成果和個人經驗,酌加某些針對某種病的專藥,例如,腫瘤可加黃藥子、山慈菇、白花蛇舌草等有一定抗癌作用的藥物,冠心病心絞痛可加丹參、三七、鬱金等可改善冠狀動脈血液迴圈的藥品,從而提高了治療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7:0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審時度勢因勢利導所謂審時度勢,是指審度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某一時相上的「證」以及由「證」所反映的病變趨勢。


王氏認為,中醫治療急性病、危重症,必須把握時機,分析病變趨勢,才能因勢利導,重病輕取。


他指出,《傷寒論》、《外感溫熱篇》、《溫病條辨》是研究外感熱病的專著,外感熱病本身就是急性病,其中還有很多危重症,在辨證論治時都特別強調審時度勢。


《傷寒論》第4條說:「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


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第103條運用得更具體:「太陽病,經過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


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先與小柴胡湯和後與大柴胡湯小試承氣法清下,都是把握時機和病變趨勢,治療上因勢利導。


或謂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其病有當從汗解、和解、清下之不同,其實質也就是順應三陽經的生理特點與其病變趨勢,因勢利導。


又如溫病學家葉天士論衛氣營血證治時規定「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猶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以及吳鞠通說的「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等治療原則,也是根據外感熱病發展變化過程中某一階段、時相上的病變趨勢,治療時因勢利導,就其近而逐之。


現代中西醫結合採用攻下法治療急性胰腺炎、闌尾炎、腸梗阻、膽石症等多種急腹症取得顯著療效,就是根據「六腑以通降為順」的特點,因勢利導。


許多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菌痢、流腦、流行性出血熱等,在發熱過程中大多可出現陽明腑實證。


陽明包括胃腸,胃腸以通降為順,採用因勢利導,異病同治,以承氣湯攻下後,不但消除了痞滿燥實等腹部症狀,還可使熱隨糞下而退燒,原發病也得到緩解。


王氏辨證論治時很重視疾病的時間性。


他說,《傷寒論》中有不少描述時間的大約之詞,發汗、利尿、催吐、攻下是驅除邪氣的重要手段,但要把握好時機。


時機未到不可下,時機已過不可吐;


傷寒下不嫌遲,溫病下不嫌早,就是強調時間概念。


疾病是一個過程,證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時相上機體的反應狀態。


機體某一特定的反應狀態就反映出疾病在某一特定時間上發展變化的趨勢。


因此,治療疑難重症,不管是外感還是內傷,都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順水推舟。


這也就是《內經》所謂「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


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精神實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7:1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緩緩圖治慎出奇兵許多疑難病症,例如經西醫確診的慢性肝炎、慢性腎炎、慢性胃炎、貧血、癌症、乳腺增生等等,本身病程較長,或易反復,甚至很難康復,中、西藥療效均不很滿意,病人體質都很差,又幾經更醫,中、西藥迭進,攻補雜投,往往造成臟腑功能嚴重失調,氣血虧虛,陰陽易傾難復,治療不易立見效果。


對於這類疑難病症,王氏主張緩緩圖治,慎出奇兵。


他指出:這類病人本虛為主,或本虛標實,常有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的情形,辨證用藥,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這類病人愈病心切,每每要求醫生把藥下重點,甚至希望有什麼妙藥靈丹,藥到病除,若見服藥三五劑不效,易喪失信心。


因此,醫生要給病人耐心解釋,以利配合治療,還要胸有定見,方隨證變,更要有方守方,緩緩圖治,原則上補虛宜緩,祛邪務速。


但要慎出奇兵,不要無把握地憑僥倖,以冀出奇制勝。


古人說,用藥如用兵,兵者兇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如果不掌握這類病症的特殊性,欲速則必不達。


其結果是「粗工凶凶,以為可攻,舊病未已,新病復起」。


補之亦然。


臨床上每見到不少慢性疑難病症堅持治療半年左右,服藥近100劑後,不但患了十餘年的病治癒,而且體質健旺,精神充沛。


女性患者劉某某,22歲,某商店營業員,7年前不慎從2米高處摔下地,頭部及腰部受傷(診斷不詳),經治後傷癒,又自覺陰道排氣,頗有響聲,如轉矢氣然,勞累或咳嗽則加重,於1992年7月30日由其母偕同來請王氏診治。


患者形體消瘦,面色萎黃,精神不振,食少,易感冒,有慢性咳嗽,痰少,月經不規則,量少,腰酸軟乏力,咳嗽或平臥則陰道排氣益甚,響聲大作,脈弱,舌淡紅,診斷為「陰吹」,屬肺、脾、腎交虛(氣陰兩虧),先用生脈散、補中益氣湯、增液湯合方治療,後用參苓白朮散合六味地黃湯加杜仲、桑寄生、枸杞子、菟絲子等調治半年後,陰吹不再犯,體力與精神顯著改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7:2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慢性腎炎每因外感、勞累、飲食不節而復發。


緩解期間,除化驗小便有尿蛋白、少量管型外,從宏觀上看,往往有無證可辨情形。


王氏認為,該病復發時既是以尿少、浮腫為主證,也就反映出肺、脾、腎三臟不足,既無證可辨,就可從理肺、健脾、補腎著手,使肺能宣發而敷布衛氣,肅降而通調水道;


使脾氣升則精氣(指尿中蛋白)不下泄,脾健運則水濕不致停聚;


使腎氤氳氣化,則水液能出而不蓄留膀胱。


這是慢性腎炎緩解期緩緩圖治之大法。


他指出:「所謂無證可辨,只是著眼在邪氣而言。


其實,蛋白從尿中丟失,中醫上就是脾氣不升,腎氣不固,精氣下泄;


病人易感外邪而復發,就是肺不主氣,衛氣不固。


這些都可作為辨證的依據。


鑒於王氏的這一思路,即使慢性腎炎急性復發,尿少、水腫較重,他也主張健脾理肺、溫運淡滲、緩緩圖治,不輕易使用逐水利尿峻劑。


他指出,慢性腎炎急性發作是本虛標實,扶正祛邪之方以和緩為好。


若不知扶正固本,妄投峻猛逐水利尿劑,即使能一時消腫,水腫很快又會產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7:3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燮理陰陽補偏救弊王氏指出,疑難病症以其「疑難」而數更其醫,中西藥迭進;


或失治誤治,使病程遷延;


或藥物的毒副作用,如西醫的放療、化療、激素,中藥的過於溫燥、苦寒、滋膩等等,往往造成患者氣血虧虛,陰陽偏頗。


故對久病不愈或難於康復的疑難病症,治療上應採用扶正固本為主,調補氣血、燮理陰陽、補偏救弊。


《內經》說「生之本本於陰陽」;


又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疾病就是陰陽失調「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等等。


診治上要「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中醫中藥治病,就是以藥之偏糾病之偏。


「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若標本不相得,則邪氣不服,「寒之不寒、熱之不熱」怎麼辦?


王冰說:「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可見,燮理陰陽、補偏救弊,確實是治療疑難重症的重要手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7:4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青某某,男,67歲,某大學教師。


患鼻咽癌3年,經兩個療程化療、放療後,白細胞降至20×1012/L左右,抵抗力極低,動則汗出,易感冒,不思飲食,形體消瘦,倦怠乏力,咽乾口燥,心悸難眠,於1992年7月17日來診。


王氏詢問病史後,分析病機時指出:「西醫採用化療、放療治療某些癌腫,確實為中醫中藥所不及,但這種攻邪辦法有利也有弊,就是敵我不分,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也殺傷正常細胞,並從整體上破壞陰陽平衡,削弱正氣,特別是損傷脾胃元氣,絕其化源,禍莫大於此。


其結果大多是邪正兩敗俱傷,同歸於盡。


若在化療、放療的同時即輔以中醫中藥補偏救弊,轉歸就好一些;


如果已經治到兩敗俱傷才求助於中醫中藥,就恐鞭長莫及了。


遂用生脈散、百合地黃湯、參苓白朮散、六味地黃丸等益氣養陰、健運脾胃、補益肝腎等調治半年後,雖臨床症狀得以改善,白細胞一度上升到40×1012/L左右,終因癌細胞轉移至肝臟而死亡。


在王氏的啟發下,適逢本院一女性患鼻咽癌,在某院作放、化治療,筆者同時輔以益氣養陰清熱劑(生脈散、百合地黃湯、一貫煎、玄麥甘桔湯、參苓白朮散合方或交替使用,酌加山梔、銀花、連翹、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補偏救弊,患者雖然先後經過了3個療程的放、化療,但因為所造成的陰陽偏頗能得到隨時糾正,故身體恢復得較快,一年後已能堅持上班。


臨床上,常見有些腎病綜合徵病例,對激素治療不很敏感,如尿蛋白不易降,水腫也不易消,若輔以中藥五苓散、真武湯溫陽化氣行水,可加快尿蛋白和水腫消退。


即使不再用中藥,隨著強的松的大量、長期使用,也可造成陰陽之偏,病人往往出現氣陰兩虛,或陰虛火旺,這時並用益氣養陰、滋陰降火的中藥,可糾正強的松的副作用造成的陰陽之偏頗。


可見,王氏治療疑難重症要補偏求弊、燮理陰陽的思路與方法是很有臨床意義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3 21:17 , Processed in 0.14062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