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特色】
(二)審時度勢因勢利導所謂審時度勢,是指審度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某一時相上的「證」以及由「證」所反映的病變趨勢。
王氏認為,中醫治療急性病、危重症,必須把握時機,分析病變趨勢,才能因勢利導,重病輕取。
他指出,《傷寒論》、《外感溫熱篇》、《溫病條辨》是研究外感熱病的專著,外感熱病本身就是急性病,其中還有很多危重症,在辨證論治時都特別強調審時度勢。
《傷寒論》第4條說:「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
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第103條運用得更具體:「太陽病,經過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
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先與小柴胡湯和後與大柴胡湯小試承氣法清下,都是把握時機和病變趨勢,治療上因勢利導。
或謂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其病有當從汗解、和解、清下之不同,其實質也就是順應三陽經的生理特點與其病變趨勢,因勢利導。
又如溫病學家葉天士論衛氣營血證治時規定「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猶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以及吳鞠通說的「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等治療原則,也是根據外感熱病發展變化過程中某一階段、時相上的病變趨勢,治療時因勢利導,就其近而逐之。
現代中西醫結合採用攻下法治療急性胰腺炎、闌尾炎、腸梗阻、膽石症等多種急腹症取得顯著療效,就是根據「六腑以通降為順」的特點,因勢利導。
許多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菌痢、流腦、流行性出血熱等,在發熱過程中大多可出現陽明腑實證。
陽明包括胃腸,胃腸以通降為順,採用因勢利導,異病同治,以承氣湯攻下後,不但消除了痞滿燥實等腹部症狀,還可使熱隨糞下而退燒,原發病也得到緩解。
王氏辨證論治時很重視疾病的時間性。
他說,《傷寒論》中有不少描述時間的大約之詞,發汗、利尿、催吐、攻下是驅除邪氣的重要手段,但要把握好時機。
時機未到不可下,時機已過不可吐;
傷寒下不嫌遲,溫病下不嫌早,就是強調時間概念。
疾病是一個過程,證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時相上機體的反應狀態。
機體某一特定的反應狀態就反映出疾病在某一特定時間上發展變化的趨勢。
因此,治療疑難重症,不管是外感還是內傷,都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順水推舟。
這也就是《內經》所謂「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
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精神實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