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43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57:2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7常樂觀樂觀情緒,能安定神志,促進健康。


《管子?內業》云:「凡人之生,必以其歡。


憂則失紀,怒則失端。


憂悲喜怒,道乃無處。


《內經》亦提出:「以恬愉為務。


《淮南子》主張「和愉」,認為人「性有以樂也」。


上述認識是符合人體生理實際的。


因為樂觀有助於排除思想上的雜念,能促進神氣的安定。


古人云「樂而忘憂」,就是這個意思。


樂觀不僅能夠忘憂,還能流通氣血,加強對神的滋養,從而增進健康。


《素問?舉痛論》曰:「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


說明喜能流通營衛,使神氣和調,意志暢達,保持清靜不亂的狀態。


所以《類修要訣》說:「笑一笑,少一少;


惱一惱,老一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57:4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8和喜怒喜怒人皆有之,唯過則有害。


《靈樞?本神》云:「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因此,靜神學派多主張調和喜怒,安定神氣。


《內經》將「和喜怒」列為養生大法之一。


《彭祖攝生養性論》指出:「喜怒過多,神不歸室。


說明喜怒太過能擾動神氣,致使神氣浮散而不藏,躁動而不靜。


故《養性延命錄》主張「少喜少怒」,而《養生論》把「喜怒不除」作為養生五難之一。


老年肝血虛衰,神氣虛憊,性急易怒,對於調和喜怒尤應加倍注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57:5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9節思慮思慮是神的功能之一,少思則神和,多思則神敗。


《靈樞?本神》曰:「怵惕思慮則傷神。


《彭祖攝生養性論》說:「切切所思,神則敗。


所以《類修要訣》主張「少思慮以養其神」。


老年人氣血衰弱,心力不濟者,應當量力而行,切實減少思慮,以免心神耗竭難收。


《養生膚語》說:「人之致思發虛,致一思,出一神;


注一念,出一神,如分火焉。


火愈分油愈乾火愈小,神愈分精愈竭神愈少。


是以思慮不可不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57:5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10去憂悲《靈樞?天年篇》云:「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


指出年老精氣衰退,心神不足,易生憂悲之苦。


憂悲不已,則易躁傷神氣,損傷健康。


如《彭祖攝生養性論》說:「積憂不已,則魂神傷矣。


《養生延命錄》亦說:「多愁則心攝。


因此,老年人應當注意怡情悅志,滅愁緒,去憂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58:1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慢性泄瀉從肝肺論治慢性泄瀉是臨床常見病,也是一種難治之疾。


臨證時多遵「濕成五瀉」之意,常用健脾利濕,理中和胃,強胃健脾等法,久治不愈,或愈而再發者屢見不鮮。


任氏臨床遇此類患者,常從肺肝論治。


大腸主津液,其變化、傳導之功,必藉肺的治節、肅降,脾的轉輸、健運,肝的疏泄、條達之機而發。


因此久瀉必以宣肺利氣,疏肝行氣,以旋動大腸傳導之職,變化之力,其瀉止矣。


故方用危氏和安散常收效。


藥用前胡、桔梗宣肺利氣,以和表裏;


川芎、木香、青皮、柴胡疏肝理脾和胃;


當歸、甘草益氣和血;


茯苓淡滲利濕而止瀉。


增蓮肉一味,以助茯苓滲濕止瀉之功。


若不效,再增蓽撥(乳汁浸三日)一味,其效更佳。


如李某,男,37歲,吉林省扶余縣某鄉政府職員。


患慢性腹瀉12年,症見胸悶,脘腹不舒,胸脅悶痛而脹,納呆乏力,大便溏薄,日四、五行,小便色白,顏面蒼黃,毛髮不榮,體瘦,舌淡胖,兩側有齒痕,苔白厚膩,脈沉濡有力,經用健胃利濕,和胃止瀉不應。


任氏認為此乃久瀉傷脾,脾氣呆滯,升降阻滯,肺失治節宣發之力,肝無疏泄之性,則大腸傳導之功失常而久瀉不止。


法當宣肺疏肝,理脾和胃。


方用和安散加蓮肉50克,共進十餘劑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58:2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五、疏風治肝疫肝疫病流行頗廣,痊癒者鮮,一般皆為臨床治癒,頗易復發,究其所因,多由於久服疏肝行氣之藥,或長期服用清熱解毒之品,傷陰損液耗血,致使肝體不榮,肝用失常使然。


蓋人體五臟,唯肝為風木之臟,又為將軍之官,其性急而動,故為剛臟,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喜條達,主藏血、調血,得腎水以涵濡,則動而不亢,得肺金以制,用而不燥,則疏泄之機暢茂,今津血傷,精內虧,則肝乏少陽之生氣,降低將軍防禦之機,疫毒得以內潛肝體,損傷肝之體與用,疏泄之機必滯,氣機內痹,血液澀滯,其性橫逆,脾胃氣機受抑,健運失常,升降機能失常,清者難升,濁者難降,而致腹脅脹滿、噯氣、矢氣、善怒,噁心納呆,夜寐多夢之候。


經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故慢性肝疫之疾慎用香燥、攻伐之品,法宜柔潤、調肝,方用養肝調達湯(自擬),桑椹子、枸杞子、黃精甘潤為君,滋陰養肝之體,柔肝之用,其氣不燥;


佐用羌活、防風之辛潤以順肝性,開達氣機,升降脾胃;


臣以生麥芽、蜜升麻、虎杖、大力子活絡清熱,以滌餘邪,伍羚羊角、土茯苓以清濁而降伏熱,以舒肝體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58:3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六、蕁麻疹論治蕁麻疹又稱癮疹,是臨床常見、多發之疾。


它的病因是以正氣內傷為主,復因飲食不節,(魚蛋蝦蟹等腥香燥熱之味)或風寒之邪侵襲,引起正氣內變,侵傷營衛,則營衛之氣失調,致使氣血壅塞,鬱滯於內而不得宣洩,化而為風,風氣內動則癢,熱勝則皮色必紅。


尚見腹痛、關節痛,繼而皮疹隱現,如雲片狀,其癢亦重。


甚則兩目色蒼,不得努睜,舌紅苔薄白,脈多沉數,法當調和營衛,涼血熄風為主。


方以桂枝湯加味,藥用:桂枝、芍藥入營而熄風,又兼益血化氣之能;


桂枝得生薑之力以攘邪外出;


芍藥配甘草、大棗安之於內;


再用當歸、生地和血養血;


佐以銀柴胡、白鮮皮、蟬蛻涼血消風、止癢;


使以白蒺藜宣通氣機,以斷風邪再起之弊,配何首烏以安正氣,使機體陰陽趨於平衡,營衛和協,而癮疹自退。


但有正氣虛日久,脾氣失調,腎氣不充,營衛二氣不易調和者,虛風虛熱不熄,滲入營血,伏潛募原,而成頑疾。


前方加入苦參一味以清熱散結,祛風止癢,並有補陰益精,通利九竅之能,或參以荊芥、防風宣通腠理,使氣機得以暢達,營血得復,則虛風內熱自熄,其疾可望痊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58:4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七、感冒為百病之源感冒,或稱鼻傷風。


後世醫家亦有稱冒風、冒寒者。


由於病人視感冒為小恙,往往不服藥,不避風寒,釀成大患者,不鮮矣。


此即《理虛元鑒》「傷風不醒變成勞」之義。


後世醫家俞根初為提高人們對感冒的認識,以「小傷寒」之名,以警病人重視。


今世醫者,「省疾問病,務在口給」,既不憑脈,也不辨證,妄投銀翹解毒之劑,更有亂用抗生素之類治之,或妄服牛黃安宮丸,以致造成病人應汗不汗,當散不散,邪氣留變在表;


內迫於肺,營衛失和,腠理遲緩,造成病情纏綿難愈。


症見:周身不適,頭暈乏力,低熱不解,動則汗出,肢節酸楚,鼻塞不通,語聲重濁,咳嗽不止,胸悶不饑,精神萎靡,舌淡紅、苔白厚,脈多沉緩,或沉虛無力。


此為感冒之壞病也。


須用仲景救逆之法,使病情逆轉之,則營衛和調,以達生化之用。


方用柴桂湯,或程氏止嗽散,或吳氏達原飲,觀其脈證,識而投之,其病可愈。


感冒之疾,尚須與肝瘟之疾(肝炎)、膽脹之患(膽囊炎)、淋病初起、脾心痛始發、肺癆早期相鑒別,莫以相似而混之,醫者不可不察也!


(徐學義編) 易水學派的繼承者和創新者王祖雄 吳光炯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58:5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編者按:王祖雄從事中醫臨床和教學50餘年,是著名的中醫內科專家。


王氏17歲開始學醫,後來又到私立上海中醫學院深造,還跟已故南京名醫張簡齋臨證學習多年,得其心傳。


在張先生的影響下,王氏也學宗易水,強調臟腑標本虛實辨證,善用溫補調理氣血陰陽,治病求本;


同時也從實際出發,法取各家,博采眾方,主張臨證遣方用藥要平正通達,切合實用。


王氏長於診治內科、兒科、婦科疾病,對脾胃病研究尤深,見解獨到,經驗豐富。


如認為脾胃病單純的虛證或實證都很少,往往是虛實夾雜,寒熱交錯;


其病機主要是「脾(胃)虛—氣滯—濕阻」,而這三個環節是相互關聯的;


臨證要詳細觀察病人飲食、大便、舌苔、脘腹飽脹四個指徵的變化;


治療上健脾(胃)、理氣、除濕相結合,雖有主次之分,卻相輔相成。


王氏很重視臨證思路與方法。


本文從識病辨證、謹守病機,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緩緩圖治、慎出奇兵,燮理陰陽、補偏救弊,用藥輕靈、毋傷胃氣,上下交損、先治其中,天人合一、治病法時等七個方面總結了王氏診治疑難重症的思路與方法,有理論,有實踐,頗有臨床指導意義。


醫論、醫話十則,言簡意賅,每多經驗之談,發人深省。


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只有一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易產生聯想和獨到的見解。


———泰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59:06 | 只看該作者

王祖雄


男,1918年生,江蘇省江陰縣人。


王氏從小聰穎好學,13歲小學畢業後,拜江蘇靖江一位晚清秀才王惠安為師,攻讀《四書》、《五經》、《史記》等經史文獻凡四年,這段學歷,為他後來學習中醫打下了堅實的古文基礎。


王氏17歲時即遵其父訓,立志作一名有真才實學的醫生以濟世活人。


先是跟江蘇無錫名老中醫魏翔學醫,一年後魏翔逝世,即就學於當時有名的私立上海中醫學院,學至三年級,因抗日戰爭爆發,被迫停學而避難西南,在重慶繼續自學,潛心研讀《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醫籍。


1941年,又拜南京來渝的名醫張簡齋為師。


張簡齋係南京四大名醫之一,擅治內科雜病及婦兒科疾病,因其學驗俱富而名重當時。


王氏跟張師臨證學習兩年,盡得其傳。


學業既成,即在川黔等地行醫。


解放後,曾任貴陽中醫進修學校教師、貴州省衛生廳中醫科科長(處級)、貴陽醫學院中醫係內科教研室主任、貴陽中醫學院中醫係副主任;


現任貴陽中醫學院中醫係名譽係主任、教授,貴州省中醫藥學會理事長、貴州省政協常委、貴州省科協委員等職。


王氏從事中醫臨床及教學工作經50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曾主講《中國醫學史》、《內經》、《金匱要略》、《中醫內科學》、《中醫各家學說》等課;


並編寫《內經選釋》一書,1980年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與任應秋等編寫全國中醫高校《中醫各家學說》四版教材,主編其中的易水學派部分,還在國內外中醫刊物上發表《易水學派臟腑議病說的發展演變》等學術論文30余篇。


王氏的學術思想淵源於易水學派,對李東垣《脾胃論》「補元氣,瀉陰火」的理論研究尤深,並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他總結出以易水學派觀點治療內傷雜病的關鍵是,以臟腑辨證為核心,標本虛實為要領,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認為脾胃辨證又是臟腑辨證的核心;


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要經過脾胃消化才能吸收,藥物也必須經過脾胃運轉才起作用,故治療內傷雜病,特別是虛損證,不論傷及何臟,必須首先審察脾胃的虛實寒熱狀況,必要時應先從調理脾胃入手。


故王氏特別擅長治療脾胃病,對現代醫學所稱的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結腸炎、慢性腹瀉等胃腸道疾病,有豐富的治療經驗。


善用溫補而不避寒涼,用藥輕靈而不避重劑,遣方用藥因時、因地、因人、因病而制宜,是王氏臨證特色。


他善用成方,妙在加減和劑量調整。


如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參苓白朮散、逍遙散、止嗽散、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左右歸丸等方,運用時加減化裁,得心應手,療效甚好。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年逾古稀的王氏已桃李滿天下,其中就有他指導的碩士研究生三人,已被中國中醫研究院錄取攻讀博士研究生;


現在王氏又積極回應國家號召,樂於把他積50年之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精華傳授給他的兩名繼承人。


他嘗對兩名繼承人說:「韓昌黎有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後,朮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足見王氏的謙虛謹慎和科學態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59:1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學承易水法取各家王氏早年曾師從南京名醫張簡齋學醫。


張氏宗易水之學,學驗俱富,擅治內傷雜病,療效很高,名重當時。


王氏受到啟發,遂潛心鑽研易水學派的論著。


以張元素為代表的易水學派,是以臟腑標本虛實辨證用藥為研究課題,有力地推動了內科學術的發展。


張元素從臟腑辨證出發,按臟腑標本虛實,分別列出相對應的藥物,成為臟腑補瀉用藥的基本模式。


李東垣則對脾胃進行專題研究,成為金元四大家中的補土派。


張介賓不僅是研究《內經》的大家,而且是內科疾病證治的集大成者,對腎與命門也有深入的研究,與稍後的腎學專家趙獻可,是最有影響的補腎派。


李中梓的「乙癸同源論」又研究了肝與腎的關係。


以上名家都是易水學派的中堅,他們的論著,成為內科學發展史上的一塊塊豐碑。


易水學派的傳人還有王好古、羅天益、薛立齋、張璐等,也都各有建樹。


王氏慧眼識真,看准了易水學派人才濟濟,理論淵博,著述宏富,每多高見;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


要從事內科臨床或教學,必須熟讀精研這一學派的論著。


王氏古文功底很深,又熟讀《內經》、《難經》、《傷寒卒病論》等經典醫籍,很快就步入易水學派的殿堂,汲取其精華,指導自己的臨床實踐,發展內科專長。


王氏十分推崇張元素的《醫學啟源》和《臟腑標本藥式》這兩部書,認為是內科辨證用藥的基本規範。


他發掘了張元素所制的當歸拈痛湯,用於治療濕熱痹,療效甚好,補充了目前一般中醫內科學上還沒有濕熱痹這一證型和相應治療處方的不足;


在內科領域,王氏又以李東垣《脾胃論》為嚮導,重點研究脾胃病。


他汲取了李東垣強調人以脾胃中元氣為本,內傷脾胃則百病由生,生理上脾主升清,病理上多為脾的陽氣不足,治療上著重溫運脾陽,升補脾氣等觀點,靈活運用李東垣升補脾氣諸方治療現代醫學所診斷的多種病症,如內臟下垂、低血壓、白細胞減少、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消化吸收不良綜合徵等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59:3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王氏是治療脾胃病的專家,但不是所謂的「補土派」,他不主張專搞什麼派,而是要切合臨床實用。


他對張介賓、趙獻可強調補腎陰腎陽的觀點也很重視,六味地黃湯加味系列方、左右歸、還少丹等補腎方也是他臨證使用得較多的方劑。


他說:「補脾補腎的確是易水學派兩大特點,故有人就認為易水學派喜歡用溫補。


其實這是誤解。


張元素本來就強調臟腑標本虛實辨證,用藥按補瀉為綱分列兩大類,並不是專主溫補的,即使是李東垣、張介賓或有偏頗,也屬於矯枉過正,而且應歷史地分析。


再說,喜用溫補與善用溫補也不是一回事。


王氏是屬於善用溫補而又不偏用溫補的。


所謂善用溫補,就是用得恰當,切合實際,無溫補之弊。


萎縮性胃炎每多胃酸缺乏,舌質紅,少苔,若不按辨證,往往按胃陰虛論治,常用葉天士養胃湯(桑葉、北沙參、玉竹、麥冬、扁豆)加白芍、烏梅治療,有的療效不太好,但又不敢改用溫補。


王氏常用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子湯為主治療,有效率很高。


大量的病例說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酸低不等於胃陰虛,溫補脾胃遠比養脾胃之陰療效好。


這絕非是王氏喜歡用溫補的偶得,而是他抓住了慢性萎縮性胃炎在臨床上多見有胃脘隱痛、脹悶、納呆等反映脾胃氣虛、氣滯和/或濕阻的主要證候,以香砂六君子湯健脾胃、理氣和/或化濕,很切合病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59:4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王氏在臨證上的確體現出易水學派辨證用藥的風格和特點,但又不囿於易水學派之門戶。


他主張博采各家之長,融會貫通,切合實用,當補脾則補脾,當補腎則補腎,當調肝則調肝,當攻則攻,當補則補,必須因病、因人而施用,不可偏執。


王氏認為,中醫各家學說積極的一面是通過爭鳴,促進學術經驗交流,推動了中醫理論的發展,甚至帶來突破和創新;


但也有消極的一面,就是各派相互攻訐,矯枉過正,失之偏激。


對於後一種情況,鑒於歷史條件,不要苛求古人,但現在就不應有什麼派別了。


王氏對劉完素把百病都歸因於火的「泛火論」確實是持審慎的態度,但他從實際出發,也常使用劉完素的防風通聖散、涼膈散諸方。


對河間學派朱丹溪的滋陰降火法和氣、血、痰、濕、鬱證論治內容也很重視。


他認為,朱氏「陽常有餘」的論點固不足信,但「陰虛難治」的體會確實是經驗之談;


至於氣血痰鬱等的辨證用方,如越鞠丸等,組方合理,平正通達,可以效法。


當然,作為已經接受易水學派思想的王氏,對張子和專主攻邪,以汗、吐、下三法兼賅八法,甚至取代八法施治百病的觀點不會不持異議。


然而,他對張子和治療情志病的膽識和奇巧,還是很讚賞的。


不過,一向主張平正通達的王氏還是主張採用陳自明「改易心志、用藥扶持」的治療原則,用語言開導,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補心丸疏肝理氣達鬱寧神。


為了切合實用,他還採用各流派以外的各家名方,如程鐘齡的止嗽散、喻嘉言的清燥救肺湯、胡光慈的天麻鉤藤飲,等等。


他特別推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在王氏常用的200余首方中,大多取自該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3:59:5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魏晉以降,中醫各流派、各大名家,都是從《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找根據,發展自己的學說。


因此都可以說淵源於岐黃、仲景。


與其用一句套話抽象地說王氏的學術思想也淵源於岐黃、仲景,不如具體地看他在臨床上是如何運用《內經》、《傷寒論》的。


王氏不是研究《傷寒論》的專家,但他對《傷寒論》六經方證理解得很深透,並靈活運用於內科領域。


嚴格說來,現代的中醫內科學並沒有把外感疾病與內傷疾病截然分開。


因此,王氏贊同柯韻伯「傷寒之外皆雜病」、「傷寒之中最多雜病」的見解。


他說,張仲景反復強調「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論治思想,不僅用於外感病,也適用於臨床各科。


運用《傷寒論》還不在於搬用其中的幾首方,關鍵是要掌握辨證論治的這個「法」。


溫病學羽翼傷寒而又相對獨立,是論治溫熱病的專著。


王氏對溫病學家善用益氣滋陰、涼血散血、芳香化濕藥也很重視,並運用到內科病。


他不反對《傷寒》、《金匱》之分,他認為《金匱要略》論治雜病,實質上就是按臟腑標本虛實辨證。


例如該書開篇第一章第一條就提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


余臟准此。


這是《金匱》按臟腑標本虛實辨證的基本原則,「余臟准此」是強調將這一原則貫穿於全書的點睛之句。


因此,可以說以張元素為代表的易水學派研究內科疾病的思路與方法即淵源於此。


王氏也不例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0:0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審於脾胃辨證精於脾胃用藥在「補腎不如補脾」與「補脾不如補腎」之爭的推動下,易水學派的大師們對脾腎的生理病理及臨床治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實踐證明,調理脾胃在臨床各科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就連以補腎稱著的名家張介賓,也不得不承認王節齋關於「人之一身以脾胃為主……故(張)潔古制枳朮之丸,(李)東垣發脾胃之論,使人常以調脾為主,後人稱為醫中王道,厥有旨哉」的結論,甚至還提出「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此脾胃之氣關於人生者不小」的論點。


就歷代文獻資料和現代研究脾胃實質的結果來看,都說明脾胃病發生率高,且脾胃所轄的範圍廣,從唇口、食管、胃、小腸、大腸至肛門的疾病都屬於脾胃病,甚至九竅不和,都為脾胃病;


外感風寒濕、情志變動、飲食勞倦、寄生蟲等,均可導致脾胃病;


其他臟腑病變都可直接或間接(如用藥不當)引起脾胃病,而其他臟腑的疾病又都可以通過治脾胃得到治療。


王氏在脾胃方面的成就,是進一步發掘古代文獻和運用現代脾胃實質研究成果,對脾胃的生理、病理、病機和治療提出新的見解,認為脾胃氣虛—氣滯—濕阻是脾胃病變的三個相互關聯的環節,治療脾胃病要根據標本虛實,同時抓住健運脾胃、理氣導滯、清除濕濁、痰飲、宿食。


王氏對現代醫學診斷的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消化吸收不良綜合徵、慢性結腸炎等多種胃腸疾病的治療經驗豐富,篩選摸索了一整套治療脾胃病的方藥,頗有特色。


現分別總結於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0:1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對脾胃生理病理的認識1.先天稟賦與脾胃病這個問題易被忽略。


《靈樞?師傳篇》說:「六腑者,胃為之海。


廣骸、大頸、張胸,五穀乃容,鼻隧以長,以候大腸;


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


《靈樞?通天篇》又說:「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而大腸,六腑不調……其血易脫,其氣易敗。


《靈樞?五變篇》還說:「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脾胃之間,寒溫不次,邪氣稍至,蓄積留止,大聚乃起」等等。


說明不同體質稟賦的人,可能容易罹患某些脾胃疾病。


例如瘦削之人,易罹患潰瘍病;


高瘦之人,易發生胃下垂。


瘦人多火,患脾胃病則多為氣陰兩虛,夾痰熱、濕熱;


肥胖之人多陽虛氣虛,患脾胃病則多為氣虛陽虛,夾寒濕、痰濁。


故辨證時應考慮具體病人的體質稟賦,用藥宜忌,因人制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0:2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脾胃有防禦功能《靈樞?五癃津液別》在論及五臟六腑各有各的作用時說「脾為之衛」。


「衛」即衛氣的防禦功能。


衛氣從肺經出發,循行五臟六腑一周又周而復始,起防衛外邪的作用。


《素問?瘧論》說:「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結合,則病作。


《素問?風論》也說:「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月真而有瘍。


衛氣與邪氣之間的這種鬥爭,同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反應極相似。


現代中藥藥理研究證明,許多補氣健脾的中藥如黃耆、人參、黨參、白朮、甘草、四君子湯等,具有增強人體非特異性免疫的作用,還可調節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以黃耆、白朮為主的玉屏風散就能提高衛氣虛易感冒病人的抵抗力。


因此,健脾胃補氣不但是治療脾胃病的重要方法,還可通過健脾補氣來治療某些免疫性全身疾病,從而擴大中醫脾胃理論的應用範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0:3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土得木而達由於肝氣在脾胃病的發生和演變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臨床上往往只重視肝氣犯胃乘脾的有害方面,而忽略肝木疏土的有益方面。


《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土得木而達。


這說明木土所代表的肝脾之間的關係是,肝的正常疏泄對脾胃的受納運化是有益的,特別是脾胃有病,只要肝氣條達,正常疏泄,不但不會損害脾胃,反而可使脾的升降通調暢達,有利於脾胃病的治療和康復,「土得木而達」、「木疏土而脾滯以行」。


所謂「肝病傳脾」的前提條件是「肝病」,即只有當肝病,失於條達,疏泄不及或疏泄太過,才會影響脾胃,導致脾胃病或加重原有的脾胃病。


易水學派腎學專家趙獻可說:「人皆曰木克土,予獨升木以培土。


蓋木者春生之氣也,與胃氣同出異名,當遂其發生之性。


木氣升發,即胃氣升發也……焉有代之之理,此東垣《脾胃論》用升、柴以升木氣,諄諄言之詳也。


李東垣身處戰亂年代,人民顛沛流離,動亂、勞役、饑饉、情志(肝氣、鬱火)皆損脾胃中氣,故所創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升陽散火湯、益氣聰明湯等名方,每以參、耆、朮、甘草健脾胃、補神氣,以柴胡、升麻、葛根升舉清陽,以芩、連、知、柏降陰火,羌活、獨活、防風散鬱火。


在「膽氣春升,余臟從之」的學術思想指導下,其製方確實有「升木以培土」之意,但不能概括全部。


肝病引起脾胃病,或脾胃自病而兼肝病成分,培土以制木或升木以培土確實是治療脾胃病的兩大法門,但須知「土得木而達」;


如果是脾胃自病,或由其他臟腑所致,而與肝氣無涉者(肝本身不病),則不能盲目使用疏肝理氣法,誅伐無過,使本來無病的肝木疏泄失調。


疏肝可以理氣,但理氣不等於也不止疏肝。


健脾胃的主方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湯均含有理氣法,但不是疏肝理氣,而是健脾理氣,使補而不滯,是脾胃本身氣滯,與肝無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0:4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邪在膽,逆在胃《靈樞?四時氣篇》說:「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淡淡,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肝病易犯胃乘脾,人所共知;


膽病也可干犯脾胃,則每被忽略。


膽附麗於肝,膽汁為肝之餘氣,均有助於脾胃消化。


肝與膽的這種關係和功能作用,與現代醫學上的肝膽幾乎一致。


臨床常見的膽囊疾病(炎症和結石等)的病人,多表現為上腹部(脅、脘)疼痛,口苦、嘔吐苦水、不思飲食,厭油膩、發黃、尿黃等胃氣上逆、兼夾濕熱氣滯證候,這是典型的「邪在膽,逆在胃」,是膽病導致的脾胃病,與肝氣犯胃乘脾在病因、病機和治法上都有所不同,或者說同中有異。


《內經》謂「凡十一臟,取決於膽」,李東垣謂「膽者,少陽春升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


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從之。


膽氣不升,則飧瀉、腸不一而起矣」,並指出這是「病從脾胃生」的原因之一。


可見膽在脾胃中的地位。


不過,李東垣強調的是膽氣不升的一面,《內經》「邪在膽、逆在胃」是強調膽氣升之太過的一面,後者指邪實,前者指正虛。


但都從不同的角度強調膽的功能正常與否,在脾胃疾病的發生和演變中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臨床上,外感少陽病小柴胡湯證的「喜嘔,嘿嘿不欲飲食」,溫膽湯常用於痰熱、濕熱阻遏氣機、胃氣上逆的嘔惡、噯氣,脾胃病兼夾濕熱者常用茵陳、黃芩、山梔清熱利膽,蒿芩清膽湯治濕熱阻滯氣機胸痞悶、泛吐、不知饑等等,都是「邪在膽、逆在胃」的治法。


根據這一原理,現代醫學診斷的十二指腸炎、返流性胃食管炎,都可從膽、胃論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4:00:5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5.胃喜溫暖《靈樞?師傳篇》說:「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


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


《靈樞?本臟篇》也說:「寒溫和,則六腑化穀。


飲食物直接入於胃,凡灼熱的或寒涼的飲食瓜果都會損傷食管、胃腸,故強調「熱無灼灼,寒無滄滄」,以溫暖適中為宜。


這對於脾胃病的藥治和飲食調理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灼熱的飲食,剛燥辛熱的藥物,損傷脾胃之陰液,濕盛之人,從化為濕熱;


生冷飲食瓜果,苦寒的藥物,損傷脾胃之陽氣,濕盛之人,從化為寒濕,均可導致脾不運化,胃不受納,氣滯濕阻,脹滿泄瀉。


臨床上,要根據胃喜溫暖的生理特點,當溫者,不可過用溫熱之劑;


當清者,不可過用寒涼之品。


《靈樞經》反復強調:「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


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甘入脾胃,故脾胃氣虛、陰虛,最喜甘溫、甘涼而畏苦寒。


脾惡濕喜燥,濕為陰邪,固宜陽運;


而胃能腐熟水穀,全藉胃脘之陽,胃不惟喜柔潤,亦喜溫暖。


有實驗研究觀察到,甘溫健脾補氣和溫中理氣的藥物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腸排空運動,提高食欲,減輕腹脹;


苦寒的藥物小量時可反射性地使胃液分泌增加,起苦味健胃作用,而大量時反而抑制這些活動,降低食欲,反映出「苦寒敗胃」。


這提示久病脾胃虛弱,或老年人胃氣不足者,要慎用苦寒藥,需要者,亦宜少用暫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3 15:11 , Processed in 0.18750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