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雄】
男,1918年生,江蘇省江陰縣人。
王氏從小聰穎好學,13歲小學畢業後,拜江蘇靖江一位晚清秀才王惠安為師,攻讀《四書》、《五經》、《史記》等經史文獻凡四年,這段學歷,為他後來學習中醫打下了堅實的古文基礎。
王氏17歲時即遵其父訓,立志作一名有真才實學的醫生以濟世活人。
先是跟江蘇無錫名老中醫魏翔學醫,一年後魏翔逝世,即就學於當時有名的私立上海中醫學院,學至三年級,因抗日戰爭爆發,被迫停學而避難西南,在重慶繼續自學,潛心研讀《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醫籍。
1941年,又拜南京來渝的名醫張簡齋為師。
張簡齋係南京四大名醫之一,擅治內科雜病及婦兒科疾病,因其學驗俱富而名重當時。
王氏跟張師臨證學習兩年,盡得其傳。
學業既成,即在川黔等地行醫。
解放後,曾任貴陽中醫進修學校教師、貴州省衛生廳中醫科科長(處級)、貴陽醫學院中醫係內科教研室主任、貴陽中醫學院中醫係副主任;
現任貴陽中醫學院中醫係名譽係主任、教授,貴州省中醫藥學會理事長、貴州省政協常委、貴州省科協委員等職。
王氏從事中醫臨床及教學工作經50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曾主講《中國醫學史》、《內經》、《金匱要略》、《中醫內科學》、《中醫各家學說》等課;
並編寫《內經選釋》一書,1980年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與任應秋等編寫全國中醫高校《中醫各家學說》四版教材,主編其中的易水學派部分,還在國內外中醫刊物上發表《易水學派臟腑議病說的發展演變》等學術論文30余篇。
王氏的學術思想淵源於易水學派,對李東垣《脾胃論》「補元氣,瀉陰火」的理論研究尤深,並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他總結出以易水學派觀點治療內傷雜病的關鍵是,以臟腑辨證為核心,標本虛實為要領,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認為脾胃辨證又是臟腑辨證的核心;
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要經過脾胃消化才能吸收,藥物也必須經過脾胃運轉才起作用,故治療內傷雜病,特別是虛損證,不論傷及何臟,必須首先審察脾胃的虛實寒熱狀況,必要時應先從調理脾胃入手。
故王氏特別擅長治療脾胃病,對現代醫學所稱的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結腸炎、慢性腹瀉等胃腸道疾病,有豐富的治療經驗。
善用溫補而不避寒涼,用藥輕靈而不避重劑,遣方用藥因時、因地、因人、因病而制宜,是王氏臨證特色。
他善用成方,妙在加減和劑量調整。
如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參苓白朮散、逍遙散、止嗽散、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左右歸丸等方,運用時加減化裁,得心應手,療效甚好。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年逾古稀的王氏已桃李滿天下,其中就有他指導的碩士研究生三人,已被中國中醫研究院錄取攻讀博士研究生;
現在王氏又積極回應國家號召,樂於把他積50年之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精華傳授給他的兩名繼承人。
他嘗對兩名繼承人說:「韓昌黎有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後,朮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足見王氏的謙虛謹慎和科學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