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二)對脾胃病病機的認識由於王氏對脾胃生理病理特點有深刻的理解,從而對脾胃病的病機也有新的認識。
他從研究常見的幾種脾胃疾病所共有的幾組症狀出發,審證求因,審因論證,深入分析邪正關係,認為脾胃病很少是純虛證,多是在脾胃氣虛的基礎上,每兼夾氣滯、食滯、濕濁、寒濕、痰飲、血瘀等。
正氣的一面,是以脾胃氣虛不納、不化、不運為主,邪氣的一面,是以氣滯、濕阻為主,提出脾胃病的病機是脾胃氣虛、氣滯、濕阻,這三個環節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脾胃病變最常見的主要證候是倦怠乏力、食欲差、進食少、嘔吐、噯氣、脘腹飽脹或脹痛,大便不調,舌象改變等。
所有這些證候都與脾胃氣虛不納、不化、不運有關。
其中脘腹飽脹、脹悶、疼痛是氣滯的表現。
氣滯則不通,不通則脹則痛。
引起氣滯的原因很多。
胃腸本身就是多氣的管腔器官,噯氣、矢氣就是證明。
胃腸道的積氣由吞咽飲食以及胃腸道細菌作用下食物發酵產生,特別是胃腸道有病變時,產生的氣體更多。
脾胃氣虛,樞紐不能運轉,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甚至升降反作;
清氣不升,在下而生泄瀉;
濁氣不降,在上而生月真脹、嘔吐、噯氣;
氣滯不通而作痛。
故脾胃氣虛本身就可導致氣滯,其他如肝膽犯胃乘脾、飲食積滯、寒邪濕滯,均可導致或加重氣滯。
脾惡濕;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濕勝則濡泄。
脾胃本身又是多水濕的器官,胃為水穀之海,津液之府,嘔吐清水、水樣便就是證明。
脾胃氣虛,胃不能腐熟水穀,脾不能運化水濕,行其津液,水濕停聚;
脾胃氣虛,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水濕與濁氣相混而為濕濁,或從化為濕熱、寒濕;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脾不運化,痰飲留於胃中,亦濕濁之類;
舌苔為胃中濁氣所化生,濕濁既盛,反映在舌上為苔厚膩。
濕濁以脾胃為中心,又加重氣滯,阻遏氣機,以礙脾運胃納。
氣滯濕阻相因為患,又加重脾胃疾病。
這就是脾胃病的基本病機。
示意如右圖。
根據王氏對脾胃疾病病機的分析,結合臨床觀察,脾胃的疾病只有夾氣滯抑或夾濕的多少輕重,而極少有純粹的虛證。
故古方四君、六君、香砂六君、七味白朮散、參苓白朮散這些健脾補氣的名方,都或多或少地考慮理氣、除濕(包括淡滲、芳化、祛痰)問題,李東垣治脾胃病的幾首名方也是這樣考慮的;
即使是脾胃氣陰兩虛,或偏於脾胃陰虛者,也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