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3781#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5:14:51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一、小兒濕疹方藥物組成:(1)內服藥物:銀花6~9克、連翹6~9克、地膚子6~9克、白鮮皮6~9克、生地6~9克、青黛1~3克。


(2)外用藥物:輕粉3~6克(或用雄黃3~6克)、枯礬10克、松香粉20克、煅石膏20克。


適應證:小兒濕疹,包括乾性、濕性兩種。


製法:(1)內服藥物水煎兩次,混合備用。


(2)外用藥物共為細末加梅片10克混研後裝瓶備用。


用法:(1)內服藥物:每日1劑,分2~3次溫服。


(2)外用藥物:濕性:先將局部用棉花棒沾芝麻油或蛋黃油擦洗乾淨,然後將配好的藥粉局部塗撒,每日2~3次。


乾性:同樣用上法將局部洗淨,然後將藥粉用芝麻油調成糊狀,用棉棒塗抹,每日2~3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82#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5:15:02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方解:小兒濕疹常在初生後1~6個月發生。


主要特徵是皮膚表面出現紅粒紅疹,奇癢滲水,反復發作。


多發於頭部及陰囊部。


其病因多為先天受濕熱蘊毒復感風濕所致。


臨床分為濕性、乾性兩種。


濕性:有黃色水液及膿性滲出,重者紅暈成片。


治宜清熱解毒化濕,內服上方。


乾性:皮膚乾燥或甲錯,多伴大便秘結,可在方中加熟軍3克。


無論乾性或濕性,患部膚色轉為淡紅結痂為將愈。


最後可用10%黃連水清洗患部。


本方內服時禁忌吃牛奶、羊奶、雞魚等易過敏食物,食用母乳或代乳粉餵養最好。


不宜用溫熱水洗澡或洗臉,更不宜用香皂或肥皂等刺激品,亦不宜穿皮毛衣物。


發病期切忌接種牛痘及各種預防針,勿使患兒抓破患處,以防感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83#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5:15:12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二、小兒便血驗方藥物組成:鮮椿根白皮250克、蜂蜜250克。


適應證:便血。


製法:將鮮椿根白皮(如無鮮的乾的亦可)洗淨晾乾,剪碎約15釐米長,放入砂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再將蜂蜜徐徐倒在椿根白皮上,邊炒邊倒,使蜂蜜與椿根白皮炒成一團為度,取出放入盤內待用。


按量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煎煮十分鐘,共煎2次。


用法:每日2~3次服。


2~5歲每次15~30克,6~15歲每次30~60克。


方解:本方為自擬經驗方。


椿根白皮具有清熱燥濕,澀腸止血之功。


根據歷年臨床應用以鮮者為佳。


椿根白皮經蜜炙後,不僅矯味潤腸、通便,而且解毒緩痙止痛。


本方藥性和平,無副作用,根據年齡大小可酌情增減用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84#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5:15:21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三、鼻炎Ⅱ號滴鼻劑藥物組成:三顆針300克、白芷375克、青黛180克、蒼耳子375克、麻黃素100克。


適應證:適用於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及鼻竇炎。


製法:取三顆針、白芷、蒼耳子、青黛加適量蒸餾水煎煮3次,每次15小時,合併煎液過濾,濾液濃縮至浸膏狀,加3倍量95%乙醇,隨加隨攪拌,靜置48小時,除去沉澱,回收乙醇,加蒸餾水適量,使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冷藏48~72小時,取上清液,加入麻黃素,調pH至6~7,加水至足量搖勻即得。


用法:每日3~4次滴鼻,每次1~2滴,連續滴鼻1~2個月。


滴藥時注意頭位,頭向下後仰,與軀幹成90°位,使藥液直滴入鼻腔,不至於流入咽喉部而出現苦味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85#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5:15:30 | 只看該作者

黃建業編


腦病擅從肝腎血瘀辨證的劉祖貽。


周慎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86#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5:15:41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劉祖貽,湖南安化人。


自幼繼承祖業而學醫,後又在湖南中醫高校深造,曾選拔為全國著名中醫學家李聰甫的助手。


業醫40年,臨床經驗非常豐富,特別是對腦病的病因、病理和辨證用藥,有獨到的見解。


劉氏根據臨床實際,提出腦病之病因,主要在於外邪、痰、瘀、氣鬱、內風、正虛等六個方面,重在血瘀、內風與正虛;


腦病之辨證,要從辨別外邪、痰、瘀、氣鬱、內風、正虛等六個方面的表現入手,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以辨知證候類型;


腦病之治療,要以治外邪、治痰、治瘀、治肝、治腎、治脾、治心等七個方面藥物為基礎,重在治肝、治腎、治瘀。


其辨治體系很有臨床價值。


本文系統介紹了劉氏治療腦病的臨床經驗,他重視肝、腎、血瘀辨證,強調從瘀分三期治療腦震盪,從瘀辨治腦動脈硬化症,從肝腎血瘀辨治腦萎縮,從肝風、血瘀、腎虛辨治急性腦血管病,從風、瘀論治血管性頭痛。


在名案評析及醫論醫話中,對劉氏治療高血壓腦病、內耳眩暈症、一氧化碳中毒後遺症、精神分裂症的臨證經驗以及在頭痛用藥規律、哲學的指導意義、中醫免疫須辨治等方面的學術觀點,也作了介紹。


本文反映了他重視醫理與臨床相結合,重視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重視繼承先哲與推陳出新相結合的風格。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觀書有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87#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5:15:52 | 只看該作者

劉祖貽


男,1937年7月出生於湖南省安化縣精明山村。


家中業醫八世,自幼耳濡目染,隨父學醫。


1954年冬開始獨立應診,其後又於1956年進入湖南中醫高校深造,1958年分配至湖南省中醫藥研究所(院)工作,1961年選拔為全國著名中醫學家李聰甫研究員的助手。


現任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研究員、院長,國家新藥審評委員會委員、全國中醫內科學會委員、湖南省中醫藥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中醫內科學會主任委員、加拿大國際中醫藥針灸學會名譽顧問。


並於1992年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人事部批准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劉氏主編了《神經系統疾病的中醫辨治》、《91』新方妙術》、《三湘醫粹》(叢書)三部專著;


參與整理、編寫了《中藏經》、《溫疫明辨》、《中醫學概要》、《中醫胃腸病學》;


發表了《從肝腎血瘀辨證治療腦萎縮》、《分三期辨證治療腦外傷後頭痛》、《溫陽益氣法對神經遞質平衡調節作用之影響》等論文20余篇,並有《祖國醫學與免疫學的關係》、《中藥復方固表飲的研究》等兩篇論文在加拿大「首屆國際中國醫藥針灸學術會議」上宣讀。


劉氏主持的「安化抗癌茶的研究」獲1989年度湖南省科技進步四等獎,「固表防感衝劑的研究」獲1990年度湖南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三等獎、1990年度省科技進步四等獎;


所參加的「中藏經之整理研究」獲1991年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南參磚茶之研究」獲1992年度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現仍主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溫陽益氣法對中樞神經遞質平衡調節作用的研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黃參顆粒劑治療瘀阻腦絡證的臨床及實驗研究」、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課題「安神補心顆粒劑治療神經衰弱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88#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5:16:02 | 只看該作者

劉氏重視臨床實踐


從醫近40年以來,一直堅持門診,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對內科疑難病症,特別是腦震盪、腦動脈硬化症、腦萎縮、血管性頭痛、老年性癡呆等神經系統疾病,辨治時得心應手,患者亦有口皆碑。


同時對中醫基本理論也有很深的造詣,尤其是溫病學說、中醫免疫學說、中醫臨證思維方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略舉數則於下:提出以六辨七治為主體的腦病辨治體系:劉氏認為腦病之病因,主要在於外邪、痰、瘀、氣鬱、內風、正虛等六個方面,六者互為因果,導致了腦病病症的錯綜復雜。


腦病之辨證,要從辨別外邪、痰、瘀、氣鬱、內風、正虛等六個方面的表現入手,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以辨治腦病的證候類型。


腦病之治療,要以治外邪、治痰、治瘀、治肝、治腎、治脾、治心等七方面藥物為基礎,互相組合,就能夠構成腦病的各種治法和方藥。


擅從肝腎血瘀辨證治療腦病,雖然腦病存在六因,須從六辨七治之中尋求治法,但劉氏卻非常重視肝腎血瘀辨證,認為腎主藏精,腎精足則能上充於腦,使腦髓充滿而能盡其所用;


腎精虧虛則不能上充於腦髓,腦髓不能充滿,失其所用而腦病作矣。


肝宜條達,鬱怒傷肝,肝陰暗耗,或水不涵木,陰虛陽亢,風陽上擾清空亦發為腦病。


血脈宜和暢,和暢則神得昌寧,不暢則腦脈瘀滯而腦神受擾矣。


因此在辨治腦病之時,尤其要重視這三方面的相互影響,以提高臨床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89#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5:16:14 | 只看該作者

明辨溫病源流


溫病起源於何時,國內學者一直見仁見智,不能統一。


劉氏在詳細考證馬王堆醫書和《內經》之後,根據書中記載,提出溫病起源於秦漢之前,並不晚於傷寒學說,只是在中醫學早期發展的過程中,傷寒學說躍而居先,而溫病學說反瞠乎其後,甚至居於從屬地位。


金元以後,溫病學說才振幟崛起,與傷寒成抗衡之勢。


故撰寫成《溫病源流論》一書(未刊行),從而使久疑難決的溫病學說發展源流得以澄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90#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5:16:2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腦病六因,重在內風、血瘀與正虛劉氏認為:腦病的病因雖然很多,其常見因素為外邪、痰、瘀、內風、氣鬱、正虛六者而已。


由於外邪有風、寒、火(暑)、濕之殊;


痰有痰濕、痰熱之分;


瘀有阻絡、擾神、閉竅之別;


內風有肝陽化風、熱盛風動、陰虛風動、血虛風動之異;


氣鬱有鬱滯、鬱熱之分;


正虛有精虛、氣虛、神虛之異,均宜一一區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91#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5:16:3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因於外邪外邪,即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是也。


但作為腦病病因來說,主要有風、寒、火(暑)、濕四種因素。


風為六淫之首,常兼夾寒邪或熱邪,經口鼻或肌表而入,內侵於經絡,上犯於巔頂,動擾於清空而致頭痛,或風犯於外,擾於內,引動內邪而誘使腦病發作。


寒邪有傷寒、直中之分,若天寒地凍或氣溫驟降之時,人受其寒,寒邪循經上犯巔頂,或大寒直中於頭部,均引起頭痛。


正如《素問?奇病論》所說:「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


火邪有二,或外感六淫之火(暑),或外感他邪而鬱遏化火,或火邪逆傳而內陷於心、肝,或上閉心竅而神昏譫語,或內動肝風而抽搐直視,皆為腦病之危重證。


濕邪外受,阻遏氣機之宣發,影響頭部氣機的敷布,從而出現頭重如裹、眩暈痛昏之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92#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5:16:4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因於痰腦病之起因於痰者,其痰為無形之痰。


一般認為:在肺、脾、腎及三焦臟腑氣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水津停滯而形成痰邪之後,則可阻滯腦絡、蒙蔽神竅而導致腦病。


若痰鬱化熱,痰熱上擾神明,亦可導致腦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93#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5:16:5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因於瘀瘀,指血行不暢或離經之血停積。


劉氏嘗曰:腦為元神之府,血脈和暢則神得昌寧,血脈不暢則神不安寧而痛、暈、呆、癇、厥諸症均可作矣。


一般而言,若頭部突受外傷,血脈運行受阻,或氣機阻滯,運血不暢,血脈自痹;


或年老體弱,全身功能日漸減退,血脈運行日漸澀滯;


或風陽升擾,影響頭部氣血運行之道,血溢於外而成離經之血,皆可使頭部血脈運行失於流暢,甚至瘀塞不通,從而影響腦的正常功能,導致腦病的出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94#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5:17:0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因於氣鬱氣流行於全身各處,無處不有,時刻推動和激發著人體各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因此腦的生理功能也有賴於氣的推動和激發。


若神志抑鬱不暢,或過用滯氣的藥物,均可使氣機鬱滯於腦,從而導致腦病。


若氣鬱化熱,鬱熱上升,動擾神明,亦可導致腦病。


若暴怒可使肝氣橫逆上衝,血隨氣逆,並走於上,亦可見頭痛、昏厥、卒倒等腦病症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95#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5:17:1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五)因於內風內風出自於肝,多由肝陽及熱盛、陰虛、血虛所產生。


若素體肝陽偏盛,肝陽上亢,或長期憂思惱怒,氣鬱化火,使肝陰暗耗,風陽升動,上擾清空,發為腦病。


或腎陰虧損,腎水不能涵養肝水,以致肝陰不足,肝風內動,亦發為腦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96#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5:17:2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六)因於正虛虛,主要指正氣不足,是指以正氣虛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映。


劉氏認為:當虛成為腦病的致病因素之時,主要指精、氣、神的不足。


精虛在於腎,氣虛在於脾,神虛在於心,故腦病之虛,多乃腎、脾、心之虧損也。


此乃腦病虛證之根源。


精藏於腎,腎精足則能上充於腦,使腦髓充滿而能盡其所用,故《靈樞?經脈》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


《大小諸證方論》亦曰:「腎氣上通於腦,而腦氣下達於腎,上下雖殊,而氣實相通。


若素體稟賦不足,或勞倦過度,或房事不節,或久病失養,皆可耗傷腎之精氣(陰精或陽精),腎精虧虛而不能上充於腦髓,則腦髓不能充滿,腦失其用而腦病作矣。


並且腎之陰精受損,既可水不涵木,虛風內動,導致腦病,又可因水虧而不能上奉於心,水不濟火則心火獨亢,心神受擾而出現失眠、狂躁等神志不寧症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97#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5:17:3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氣生於脾,脾運健則穀氣充足而灌溉於全身,升清於頭部,頭得穀氣之充,則腦髓滿而能盡「精明」、「記性」之用。


若饑飽勞倦所傷,影響脾之運化,則穀氣不足而不能上升其清氣,上氣不足則影響腦髓之滿,從而導致腦病,即《靈樞?口問》所謂:「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神藏於心,心得氣血所養,則其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從而精神振奮,神志清晰,思維敏捷,反應靈敏,即腦之功能正常。


若稟賦薄弱,或病後失調,或思慮過度,導致心之氣血不足,也就能影響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出現神虛之象,即見反應遲鈍、失眠健忘、精神委頓等症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98#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5:17:4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雖然腦病常由外邪、痰、瘀、氣鬱、內風、正虛六者引起,但它們很少單一為病,通常互相兼雜,互為因果。


如外邪稽留不去,可以影響水液之輸布而生痰,影響血液之運行而生瘀,影響氣機之通暢而致鬱,影響肝陽之潛降而動風,日久不愈,亦可影響腎脾心之功能而傷精、傷氣、傷神。


痰之為病,亦可阻於脈道而導致瘀血,滯於氣機而導致氣鬱,阻於臟腑而引起正虛。


瘀之為病,可使水液失於輸布而生痰,使氣機運行不暢而鬱滯,使肝臟失於柔潤而動風,使臟腑受損而傷正。


氣鬱、內風之為病,均能影響水液之輸布、血液之運行而使痰、瘀之邪內生。


正虛之為病,虛而不能固護於表則易感外邪,虛而不能運化水液則內生痰濁,虛而運血無力則導致瘀血,虛而不能柔潤於肝則內生肝風。


因此這六者雖然是腦病由來之源,但由於它們之間的互為因果,導致了腦病病症的錯綜復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99#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5:17:5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綜上可知,腦病病因雖多,不外乎外邪、痰、瘀、氣鬱、內風、正虛六種因素。


劉氏認為:腦部感染性疾病一般起因於外邪,急性期多兼痰、兼內風;


恢復期則多為痰、瘀、內風三者互結,或傷及於正所致。


腦部缺血性疾病,一般起因於瘀與內風,急性期可兼痰或氣鬱,亦有化火者;


恢復期則多為正虛、血瘀所致,亦有兼夾內風或痰濁者。


腦部出血性疾病,一般起因於內風,急性期可兼痰、兼瘀,亦有化火者;


恢復期則多起因於內風、痰濁、瘀血、正虛。


腦部損傷性疾病,雖然起因於瘀血,但急性期可有兼痰或化熱之變,恢復期則乃正虛、血瘀等因素為病。


腦部占位性疾病,一般乃痰、瘀為病,常兼夾內風,日久不愈者漸傷於正。


腦部先天性疾病,常因正虛而致病,尚可兼夾痰、瘀及內風。


腦部變性疾病,一般起因於正虛與血瘀,亦兼痰、兼內風者。


腦部發作性疾病,多起因於內風、痰、瘀,亦可與外邪、正虛有關。


精神病變,則多起因於氣鬱、痰、瘀與正虛,亦可有化熱之變。


因此劉氏認為腦病病因主要責之於外邪、痰、瘀、氣鬱、內風、正虛等六個方面。


但六者之中,以內風、血瘀、正虛為病者居多,以外邪、痰濕、氣鬱為病者較為少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00#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5:18:0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腦病之六辨劉氏嘗曰:在腦病辨證之中,要注意辨別外邪之象、痰象、瘀象、氣鬱之象、內風之象、正虛之象等六個方面。


腦病症狀雖然錯綜復雜,若仔細分辨,則主要在此六者,此綱舉目張之法。


因此,如何正確辨別外邪、痰、瘀、氣鬱、內風、正虛,是提高腦病辨證準確度的關鍵,也是提高腦病治療效果的基本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2 12:27 , Processed in 0.26562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