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32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9:0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景岳的正柴胡飲,實從仲景桂枝湯脫胎而來,不用桂枝而用防風者,李東垣謂防風為風藥中之潤劑,既能解肌祛風,又不若桂枝之溫燥,與柴胡為伍,則解表逐邪之力更強,去大棗之壅,加陳皮之走,兼利氣透解之能。


故景岳說,外感病中,凡血氣和平,宜從平散者宜之,既不同於桂枝湯之溫散,又非銀翹散之涼散,其實與葉天士所言「在衛汗之可也」,用蔥豉湯之平散法,藥雖不同而理同。


以此方為基礎,可加減成以下一系列方:解肌柴胡飲———加桂枝、大棗,即合桂枝湯,治如桂枝湯證。


臨床實踐證明,療效較桂枝湯原方為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9:1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撤熱柴胡飲———去生薑,加銀花、連翹、梔子、黃芩。


此辛涼解表,苦寒清裡之法。


吳鞠通之銀翹散,為後世溫病家所宗,然其解表之荊芥、豆豉、薄荷之力,不及柴胡、防風,而清熱之力又嫌不足。


吳氏界劃三焦,每多清規戒律,他說銀翹散一方是從清心涼膈散加減而成,「病初起,去入裡之黃芩,勿犯中焦」,實際上黃芩亦是上焦藥,能清肺熱,吳氏所說之「犯」,未免固執而不合理,除非辨證謬誤,方藥舛錯,否則黃芩從無犯中焦之弊。


如所周知,一藥是有多能的,吳氏所用之銀花,既能清上焦風熱,亦可治大腸熱痢,豈非直犯下焦乎?


葉天士說「溫邪熱變最速」,既然「最速」,則應遵《金匱》「上工治未病」之理,方中仍應用上清心涼膈散之梔子、黃芩,解表邪與清裡熱雙管齊下。


實踐證明,療效較銀翹散為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9:2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疏風柴胡飲———外感熱性病早期,常見上呼吸道症狀,溫病家說是「風溫犯肺」,常用桑菊飲主之,方輕清而力尚薄,現將正柴胡飲去生薑之辛燥,加入桑葉、菊花、杏仁、桔梗、牛蒡子,以肺為嬌臟,既不宜溫燥,又不可過於寒涼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9:3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益氣柴胡飲———即正柴胡飲合玉屏風散,初起惡寒重,無汗者,用蒼朮,有汗用白朮。


仲景治太陽病表實無汗者用麻黃湯,表虛自汗者用桂枝湯。


但常有氣虛之人,表虛而不能作汗者,仲景未出方治,陶節庵則立再造散一方以補仲景之缺。


然總不如正柴胡飲加玉屏風散為穩當。


因其有無汗能發,有汗能止之雙向作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9:4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大青龍湯變法《傷寒論》:「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汗不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此治外寒束內熱之祖方,然方藥甚峻,仲景告誡:「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


1950年夏秋,南粵晴雨寒暖失調,患流感者沿門闔戶,症見:凜凜惡寒,壯熱無汗,頭痛目疼,身痛,腰脊如折,咳嗽聲重,心煩口渴,時醫用溫熱暑濕之法治之不應,何氏謂此外寒束內熱之大青龍湯證也,然脈不緊而浮數無力,不能套用原方以致汗多亡陽,考《活人書》之人參敗毒散,喻嘉言盛稱其功,說「暑濕熱三氣門中,推此方為第一」,後世溫病家余師愚治暑熱疫,善用寒涼,並說「先用敗毒散去其爪牙」,可知此方敗毒(抗菌抗病毒)之力甚強,乃用此方重加石膏以清熱除煩,即仿大青龍湯之義,一兩劑病即霍然。


僅兩月,治癒700余例,後1985年,東莞登革熱流行,亦如大青龍湯證型,亦用此法治之,有立竿見影之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9:5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分消走泄與和解少陽葉天士《溫熱論》:「……氣分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傷寒中少陽病也,彼則和解表裡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如溫膽湯之走泄。


所謂「走」,是用半夏、橘皮之辛香流動以舒展氣機;


所謂「泄」,有兩義,一是竹茹、枳實之微苦清泄以撤熱邪,一是茯苓之淡滲,以泄濕邪。


故能上下分消,邪勢得松,可冀戰汗而解,此是葉氏心思靈巧之處,其實是從《傷寒論》推理而得,《傷寒論》第101條指出服柴胡湯後有「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者」,是戰汗透邪之最早描述。


而第230條更闡明柴胡湯能戰汗透邪之理:「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故分消走泄與和解少陽,理無二致,惟葉氏畏忌柴胡不用耳。


何氏常於溫膽湯中,加柴胡疏透少陽,黃芩苦寒泄熱,人參(太子參或西洋參)扶持正氣,而去薑棗之溫,治熱邪留於半表半裡者有良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50:0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濕溫可下,下之宜早吳鞠通倡言濕溫下之則洞泄,近世之宗吳氏者皆云濕溫忌下。


其實,吳氏的前輩薛生白所著的《溫熱條辨》,用下法就有三條。


王孟英也說:「濕熱證原有可下之證,惟濕未化燥,腑實未結者不可下耳。


……如已燥結,亟應下奪,否則垢濁薰蒸,神明蔽塞,腐腸煉液,莫可挽回。


何氏更認為,濕溫早期,濕濁蘊聚化熱,應從吳又可「注意逐邪,勿拘結糞」之說,若等待王孟英所說的「已經燥結」才用下法,未免太遲。


蔣寶素所著之《醫略十三篇》記其師王九峰用達原飲治濕溫伏邪,何氏汲取其法,於達原飲加柴胡解表,大黃通腑,治療腸傷寒(屬濕溫病之一),大大縮短病程,退熱時間與用氯黴素相同,而用氯黴素病例有1/3復發,用中藥者則無一例復發,經多年臨床實踐,厘定為加減達原飲一方,治腸傷寒早期有實效(檳榔、地榆、銀花各20克,厚朴、草果、黃芩、白芍、柴胡、大黃各15克),二三日暢下後,大黃改用黃連。


綜上所述,何氏從臨床實踐中,深深體會到傷寒學說從奠基時起,一直發展到溫病學說的成熟,是不斷地補充和完善的過程。


科學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準上的,因此寒溫學說也應不斷地發展和創新,「學如積薪,後來居上」,理固然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50:1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擅用古方化裁以治今病何氏一向謙虛謹慎,常言「孔子述而不作」,是很好的學習榜樣,他不像張景岳好立新方,從醫50餘年,自訂之方,寥寥可數,而是運用古方,靈活化裁,以治新病。


前人有說,古方不能治今病,但只要辨證精細,變化因心,古方也可以治今病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50:2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陳氏升泄法」新用「陳氏升泄法」見《溫熱經緯?陳平伯外感溫病篇》第5條。


原文云:「風溫證,身熱咳嗽,口渴下利,苔黃譫語,胸痞脈數,此溫邪由肺胃下注大腸,當用黃芩、桔梗、煨葛、豆卷、橘皮、甘草之屬,以升泄溫邪。


後賢張聿青善此法,《張聿青醫案?風溫門》第二例祝姓案,初診所用之「薛氏升泄法」即此方加味。


而陳氏何以變為薛氏?


因此卷《外感溫病篇》最初名《溫熱病指南集》,刊於1809年,題陳平伯撰。


後吳子音於1831年刊葉、薛、繆三家醫案時,附錄此卷,易名《溫熱贅言》,卻題寄瓢子述,於是後人又認為是薛生白所作。


姑勿論作者為誰,現以《溫熱經緯》為准,名之曰「陳氏升泄法」。


王孟英固執葉天士「柴胡劫肝陰,葛根竭胃汁」之說,畏忌葛根之升,甚至對方中之桔梗、豆卷一併訾之。


如云:「下利正是病之去路,升提安可妄投?


既有咳嗽胸痞之兼證,豈葛根、豆卷、桔梗之所宜乎?


當易以黃連、桑葉、銀花。


果如王氏所增刪者,則此方只泄不升矣。


試看陳平伯原注:「溫邪下利,是風熱內迫,雖有譫語一證,仍是無形之熱,蘊蓄於中,故用葛根之升提,不任硝黃之下逐也。


此論實從《傷寒論》太陽邪陷陽明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一法中悟出,且經實踐檢驗而化裁者,非如汪謝城、楊素園等宦而知醫之輩,徒然紙上談兵也。


方中葛根既是主藥不可去,而桔梗亦不可刪。


葉氏《幼科要略》論春溫、風溫初起,皆列清心涼膈散為首選之備用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50:3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此方即涼膈散去硝黃之下奪,加桔梗為舟楫之官,上行而清胸膈無形風熱,陳平伯此處用桔梗,即取其意。


至於大豆黃卷,原非表散之藥,《本經》用之治濕痹筋攣,《綱目》謂其能除胃中積熱,可知其有清化濕熱之功。


王孟英自製之蠶矢湯,亦用豆卷與芩、連、蠶砂、木瓜諸藥配伍,治熱性霍亂吐瀉轉筋煩躁危急之症,豆卷豈升提藥乎?


故陳氏升泄法之妙,在此三味,王氏肆意吹求,致使後人不敢輕用,殊可惜也。


風熱內迫肺胃,表裡皆受,此等證頗常見,尤以兒童為然。


用陳氏原方為基礎,按其原文所列證候加味,常獲良效。


身熱,表證較重,無汗,微惡風寒,或發熱弛張者,加柴胡、防風。


身熱,裡熱較重,口渴甚,心煩,溺辣者加銀花、竹葉、蘆根。


咳嗽痰稀,喉癢者加前胡、北杏;


痰稠難排者加桑皮、瓜蔞。


下利黃穢,肛熱後重者加黃連、白頭翁;


下利溏滯,腹痛者加厚朴、山楂。


胸痞氣逆者加瓜蔞皮、鬱金;


胸痞脘悶欲嘔者加竹茹、半夏。


譫語較少見,而多是心煩懊不安,睡中夢囈,應仿仲景法,加梔子、豆豉。


何氏用此法,歷數十載,治驗甚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50:4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葉天士枇杷葉煎治腎炎水腫枇杷葉煎乃葉天士治療朱某喘脹之方,見《臨證指南?腫脹門》,徐靈胎評云:「喘脹此方甚合,足見心思靈巧,如此等治法,真可編入醫案。


何廉臣所編著之《通俗傷寒論》選錄此方,定名為「枇杷葉煎」。


何氏認為此方乃前賢寶貴經驗之一,應予發掘,以為今用。


枇杷葉煎方:(藥量乃何氏所改訂,較葉氏原方用量為大)枇杷葉煎15~30克,杏仁、焦梔皮、淡豆豉、通草各12~15克,茯苓皮20~30克,滑石24~30克,苡仁18~30克。


朱某之病,已到了「逆亂紛更,全無頭緒」地步,而葉氏僅用「凡此氣味俱薄,為上焦藥」以治之者,乃深得「輕可去實」之妙義。


此方之妙,在於杏、杷、梔、豉兩組藥物。


杏仁、枇杷葉微苦微辛,入肺理氣,辛者能開,苦者能降,則肺氣之壅塞者得以宣通,清肅之令行,三焦水道便暢通無阻。


焦梔善泄鬱熱,豆豉和中化濁,兩者合用,可以「宣其陳腐鬱結」,加上苓、苡、滑、通等淡滲而涼,於是氣化濕除,溺暢腫消矣。


且諸藥性質和平,不比發汗峻劑而損上焦之陽,瀉下峻劑而傷中焦之氣,利尿峻劑易耗下焦之陰,故雖久服亦未見有何副作用。


何氏運用枇杷葉煎治療腎炎水腫,逾40載,臨床加減化裁如下:1治急性腎炎有良效,以急性腎炎多實證故也。


然而臨床所見,每多兼證夾證,故在原方不變基礎上,應隨證加味:陽水暴腫,皮色光亮者,加麻黃9~15克,石膏30~60克;


水邪射肺,喘咳不得息者,加葶藶子15克,桑白皮20克;


小溲渾濁者,加川萆薢30克,菖蒲9克;


頭痛、脈弦勁(血壓偏高)者,加夏枯草15~30克,黃芩9~15克;


發熱咽痛,咳嗽,上焦有風熱者,加連翹15克,蟬蛻9克,射干12克;


濕熱浸淫,皮膚瘡癤者,加銀花、蒲公英各15~30克,土茯苓30克;


中焦困鈍,腹滿便溏納呆者,加蒼朮9克,厚朴、陳皮各6克;


下焦濕熱,溺澀莖痛者,加車前草、石韋各30克;


熱傷血絡,尿血者,加白茅根30~60克,旱蓮草15~30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51:0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治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及慢性腎衰。


此乃久病痼疾,多出現寒熱錯雜,虛實互見證候,自非枇杷葉煎所能奏效。


然而中醫處方用藥,貴在掌握病機,權衡標本緩急,《內經》所謂「謹察其陰陽所在而調之」是也。


因此,上述諸病在發病過程中,若有肺氣不降,三焦決瀆失司見症者,既可用本方以治其標,更可與補肺、益脾、固腎、活血、祛瘀、通陽、泄濁……諸法配合化裁,標本兼顧,亦常獲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51:1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清燥救肺湯治麻疹合併肺炎及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發作清燥救肺湯乃喻嘉言治燥氣傷肺之方。


喻氏認為《內經》的「諸氣鬱,皆屬於肺」與「諸痿喘嘔,皆屬於上」都屬肺燥為病,而「病機19條」卻闕佚燥病,乃補論之而立此方,大旨以甘涼養胃陰,甘寒清肺燥為主:桑葉、石膏、人參、麥冬、甘草、阿膠、胡麻、北杏、枇杷葉(蜜炙)。


《症因脈治》收此方,無胡麻。


胡麻偏於滋肝腎,熄內風,不若遵仲景法,以火麻仁易之。


火麻仁入脾胃大腸,滋土可以生金,大腸為肺之府,地道通暢天氣亦舒也。


方中人參以用西洋參為佳。


70年代,何氏用此方治小兒麻疹合併肺炎甚效,尤其是中後期,麻毒久羈,傷津耗氣,半數以上出現肺葉焦枯危候,若再進苦寒清熱解毒,極易導致心衰。


統計一年132例中,60%以上用本方化裁主治,全部治癒。


(見《新中醫》1977年1期)近年開始用此方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發作,經內科住院搶救者已逾50例,頗能頓挫病勢,緩解症狀,使患者帶病延年,近期療效滿意。


我國的肺心病絕大多數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併發肺氣腫的後果。


由於長期呼吸功能減退,氣體交換障礙,導致機體缺氧,二氧化碳瀦留。


這種病理產物,中醫認為是機體內部陰陽氣血失調所產生的一種「邪」,這個由虛致實的過程如下:久咳傷氣→肺腎兩虛→氣不化津→蘊聚為痰→久鬱化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51:2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此時最易感受溫邪,以致內外交熾,肺衛心營受其熏灼而變生諸證了。


最近文獻也有報導,從大量臨床資料表明,肺心病急性發作期,用辛涼解表,清熱滌痰之法(如麻杏、銀翹諸方)遠較用溫陽行水、溫補肺腎之法(如青龍、真武、腎氣諸方)為優,無疑是十分精確的。


然而,此病畢竟是本虛標實,清熱祛邪固然重要,而心肺功能不全,又不可不顧護其虛,清燥救肺湯就是兩者兼顧的良方。


試將清燥救肺湯的藥物組成,分為兩組:一組是:桑葉、杷葉、北杏、石膏、甘草。


很明顯,這和麻杏石甘湯大旨相同,不過用桑葉、杷葉的辛涼微苦,解表降氣,以代麻黃之辛溫而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51:3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另一組是:人參、麥冬、阿膠、火麻仁、甘草。


這是仲景復脈湯去桂薑棗和生地,有很好的補肺氣,養心陰的作用,這是治本虛的。


正如喻氏所說「誠能仿此增損,以救肺燥變生諸證……」確有良效。


而且何氏用此方加味防治肺性腦病也起到一定作用。


由於肺性腦病是肺心病最危險的併發症,依照《金匱》「上工治未病」及葉天士「務必先安其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的理論,在肺心病急性發作期,若身熱不退,或熱雖退而脈數不減者,當細察其舌,不論舌苔是黃是白,是厚是薄,而舌尖赤或起紅粒者,就是肺性腦病先兆,歷驗不爽。


清燥救肺湯中即應加入羚羊角(用代犀角)、竺黃(竹瀝更佳)、鬱金等物,化服安宮牛黃丸,不要等到營分症狀明顯時才用,雖未能完全控制其發病,但見症較輕,預後較好。


因為肺心病患者,就是葉氏所說的「平素心虛有痰」之人,「外熱一陷,裡絡就閉,恐其昏厥為痙也」,此時才去清營開竅,未免為時過晚了。


古諺有云:「方智圓德」,故一定之方,又可圓而用之,王晉三說:「處方則一成而不易,用法則萬變而不滯。


許多古今沿用不衰的名方,只要遵循理法為指導,用治新病,常收良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51:3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育陰潛陽法的運用祖國醫學認為,人身臟腑之陰(津、液、血、精、髓等)是生命之根,「陰精所奉其人壽」,而「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起居衰矣。


故歷代醫家,不論其持論如何,而顧護真陰這一點,諸家皆有共識。


朱丹溪倡言「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雖為後世一些醫家所訾議,但臨床實踐證明,素稟陰虛的人確實比陽虛的人為多,因而,滋陰之法,被廣泛用治各科疾病。


何氏多年臨床體會,更進一步認識到,在運用滋陰法的同時,不能忽視潛陽這一面,才能收到更滿意的療效。


何氏的論點是:人體臟腑組織之間,處於不斷的矛盾,又不斷解決矛盾的狀態之中,以維持其相對平衡,才能保證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這就是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當這種平衡遭到破壞的時候,就是所謂「陰陽失調」,便會發生疾病。


陰陽失調所包括的內容是很廣泛的,像邪正的消長,寒熱的偏盛,營衛氣血的失和,上下升降的逆亂等都是,而陰虛陽亢則是其中一個很常見的病理生理變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51:5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陰虛陽亢,是矛盾的兩個方面:真陰虧損到一定程度,以致陰不維陽,陽失所制約,便亢盛為病,這是陰虛導致陽亢;


陽氣亢盛,反過來又會灼爍真陰,使陰液進一步虧損,這是陽亢導致陰虛。


兩者互為因果,故治療上須雙管齊下,不能偏廢。


自從王太僕提出「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一個治療法則後,錢乙立六味地黃丸,被認為是滋陰之祖方。


後人於方中加入知母、黃柏,滋陰之中,兼寓抑陽之義。


但知柏究竟是苦寒沉降之品,雖可暫折相火升騰莫制之威,但有苦寒化燥之弊。


後來朱丹溪制大補陰丸,用龜板沉潛之品以制亢陽,配地黃填陰,確具創見;


然方中仍用知柏苦燥,陰虧之甚者,不很相宜。


明清以後醫家,用介屬潛陽者漸多。


至吳鞠通,汲取前人經驗,立大小定風珠、三甲復脈湯諸方,育陰潛陽之法始被廣泛用於溫病,並進一步推廣用於內傷雜病。


臨床常見的許多疾病,例如屬於外感的乙型腦炎和肺炎,屬於內傷的潰瘍病合併出血、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更年期綜合徵併發癲癇、高血壓等,它們的致病因素完全不同,而在病程中的某一階段,都會出現陰虛陽亢的現象。


即除了具有某病本身所特有的證候外,還伴隨有眩暈、目花、耳鳴、心悸、筋惕肉、煩熱、盜汗、咽乾、口燥等症狀,脈多弦細數或弦勁,舌質乾紅少苔或光剝。


根據異病同治的原則,這時採用育陰潛陽為主(以三甲復脈湯為代表方)的方法治療,都能獲得較好的效果。


由於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聯結的,由於每一個事物內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於特殊性之中。


就以上述六個病種為例,既有出現陰虛陽亢的矛盾普遍性,而又同時具有每個疾病的矛盾特殊性。


如乙腦則是手足厥陰受邪,神昏痙厥;


肺炎則是邪入肺絡,喘咳痰潮;


潰瘍病合併出血則是脾胃功能失調,脘痛黑便;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則是血不循經,發斑衄血;


更年期綜合徵併發癲癇則是氣逆痰壅,閉塞清竅;


高血壓則是內風升動,乘巔襲絡等。


所有這些矛盾特殊性是和陰虛陽亢同時出現而且互相聯結著的。


我們辨證立法,處方用藥必須把兩者同時解決。


既不能籠統一方,泛泛無著;


也不能單純對症而治,顧此失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51:5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扶持胃氣,重視後天何氏治病,除上述的要處處顧護真陰外,還著重扶持胃氣。


古人有言:「餉道一絕,萬眾立散,胃氣一敗,百藥難施。


所謂胃氣,乃脾胃受納、腐熟、運化、輸布各種功能的總稱。


自李東垣提出脾胃為元氣之本,脾胃傷則元氣傷而百病叢生的論點後,歷代醫家對脾胃學說皆有所發揮。


明代周慎齋進一步提出:「治病不愈,必須尋到脾胃之中,萬無一失。


病證多端,顛倒難明,必從脾胃調理,乃岐黃正道也。


與周氏同時的繆仲淳,認為東垣之法,詳於補脾陽,而略於補脾陰,他說:「世人徒知香燥溫補為治脾虛之法,而不知甘寒(按:應是甘平)滋潤益陰之有益於脾也。


他所用的人參、扁豆、山藥、蓮子、麥冬、炙草、大棗、石斛、麥芽等甘平和緩補脾陰之法,補東垣之不足。


至葉天士,則認為東垣長於治脾,短於治胃,脾為陰土,得陽則運,胃為陽土,得陰則安;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明確提出甘涼濡潤養胃陰之法。


何氏博採眾長,除於治療內、婦、兒各種疾病中,堅持扶持胃氣這一原則外,還運用各家脾胃學說的精粹,更參以己見,治療一種或幾種疾病,取得滿意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52:0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補脾陽,不忘理濕脾為陰土,喜燥而惡濕,脾虛之人,內不能運化水穀之濕,外又易感時令之濕,故虛與濕常兼見。


不祛濕則脾的健運受阻,不補脾則濕暫去又易復萌。


何氏認為,治脾虛之病,不能專事補益,必須細察其有無兼濕,然後權衡虛實,孰為主次而兼治之。


他十分賞識李氏清暑益氣湯,溫病家訾其用藥駁雜,有清暑之名,無清暑之實,乃一偏之見,何氏曾治內傷發熱反復經年之患者,某大醫院確診為「惡網」,斷為不治之症。


時方夏末,患者發熱弛張,惡寒身痛,形浮色瘁,氣怯喘促,肢體沉重,咽乾口苦,脘悶腹痛,杳不知饑,便溏溺短,脈六部洪大而數,按之空豁,舌淡不華,苔膩濁,辨證為肺脾大虛,清陽不升,津液不布,中焦濕困,下泉有火之候,病機錯綜復雜,惟東垣清暑益氣湯最為合拍。


此方以補中益氣湯為基礎,合生脈散以保肺津,蒼朮、青皮、神麯燥中焦之濕,黃柏、澤瀉瀉下泉之火也。


投劑即效,依法治之兩月,諸恙悉安,隨訪四年,健康良好。


由此可知,前賢立方,自有妙義,何氏靈活用之,古方可治新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52:1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補脾陰,注意平肝明代醫家,如繆仲淳、周慎齋輩,提出補脾陰之論,補東垣之不足,何氏積50餘年臨床經驗,體察到脾陰不足之病較脾陽不足之病為難治,一是用藥稍溫則脾陰更傷,過柔則脾運失健;


二是五行生克之中,以肝犯脾為最常見,《臨證指南》特列「木乘土」一章,並非無因。


而脾陰不足之人,肝水更易克犯。


近年患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者日多,約有半數出現脾陰不足,木來侮土證候,如大便不實,日三四行,脅腹拘痛,心煩口乾,舌紅苔乾,脈弦細數等。


何氏用四君子湯,以山藥易白朮,變甘溫為甘平,加石斛、扁豆之清養,又用烏梅、木瓜之酸以斂肝,且與甘藥相合,酸甘化陰而益脾陰,更與四逆散合用,取柴芍之疏,枳實之泄,而成酸甘益陰,培土疏木之變方,頗具實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0 21:48 , Processed in 0.51564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