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32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3:44 | 只看該作者

邱德文編


博採眾長治病不拘一格的臨床家何炎燊 馬鳳彬整理 編者按:何炎燊,全國著名的中醫臨床學家,現任廣東省東莞市中醫院名譽院長、主任醫師,廣州中醫學院兼職教授。


因其刻苦鑽研,博採眾長,兼收並蓄,不拘一格,經50年臨床實踐磨煉,終成一代中醫名家。


更由於在醫療、教學工作中的傑出貢獻,獲衛生部授予「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獲批准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本文重點介紹何氏博采各家學說,集百家為一家,蓄眾長為己長,治病不拘一格;


治急病行霸道,重視下法在內科急症的應用;


主張傷寒溫病,既應合流,更應發展的學術觀點。


臨證擅長化裁古方,強調育陰潛陽,扶持胃氣的診治特色。


名案評析所收錄中風、急進性腎炎、習慣性流產、紅斑狼瘡、高血壓危象案等,更能反映他臨床辨證思路和用方巧妙。


醫論醫話中,「論古人著書校勘之疏忽大意」,可知何氏精心細讀前賢醫著,取其精華,為己所用;


指出謬誤,推陳出新,其治學之嚴謹,由此可知。


「請君一讀《郭玉傳》」更顯他「不分貧富貴賤,都一視同仁,細心診治」的崇高醫德。


所收錄的「二甲調肝湯」等四首經驗方,即何氏長期臨床實踐的結晶,今公諸於世,有心習者,定能受益。


總之,細讀全文,這位出身貧寒,歷經坎坷,自學而成才,在實踐中揚名的老中醫的治學方法和學術經驗,定會使後學之人受益匪淺。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玉紮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韓愈《進學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5:25 | 只看該作者

何炎燊


廣東省東莞市人,生於1922年10月,現任東莞市中醫院名譽院長、主任醫師,東莞市中醫學會理事長、東莞市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廣州中醫學院兼職教授。


他又是廣東省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東莞市(縣)政協第一、二、三屆常委,第四、五屆副主席。


何氏自幼受業於宿儒李仲台先生,在名師的薰陶下,從小就有「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的抱負。


考入高中後第二年,日寇侵佔華南,莞城淪陷,父親在戰亂中病逝,家產蕩然無存。


他不因中途失學而灰心,在十分惡劣的生活環境裡,發憤自學中醫。


他開設私塾,白天教書,靠微薄的收入,以養母弟。


入夜,則在一盞黯淡的桐油燈下,刻苦攻讀醫書。


21歲起即以術問世,迄今逾50余載。


他從醫不久,即享盛名,四方求診者,日踵於門。


他為了儘量多診治一些病人,不論嚴寒酷暑,每天早出遲歸,50年如一日。


他不但醫德高尚,醫風正派,極為群眾所稱道;


還致力於中醫教育事業,先後主辦了五屆中醫學徒班,兩屆西醫學習中醫班,培養中醫和中西醫結合人才250多人,為中醫事業後繼有人,付出了畢生精力。


197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廣東省名老中醫」光榮稱號,1986年衛生部授予「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7月,為了表彰他對我國中醫藥事業作出的突出貢獻,國務院批准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並頒發了證書。


何氏精勤力學,至老不倦,除博覽中西醫籍外,還旁及經史古文詩詞,故學識淵博,深受同道尊敬。


他治學態度嚴謹,客觀求實,對古今各醫學流派,不存偏見,故能擷采眾長,為己所用。


臨證精思明審,運用古方以治今病,常有得心應手之妙。


何氏鑽研傷寒、溫病數十年,主張「寒溫合流」,對外感熱性病的理、法、方、藥都有所創新。


又專於雜病,對內、婦、兒疾病均有獨到的經驗,救治頑症痼疾,數不勝數。


他治療急、重病,擅用霸道,常說:「試看興王佐命臣,哪有一個和平老?


而治療慢性病,則主張「王道勿求近功,處處要扶持胃氣,顧護真陰」。


他勤於筆耕,著述甚豐,雖診務繁忙,社會活動多,但不忘抽暇撰述,已在省級以上公開醫刊發表論文50多篇,已出版專著有《常用方歌闡釋》和《竹頭木屑集》。


何氏雖已屆高齡,仍老當益壯,為中醫事業,辛勞不懈;


以「有殘年而無閑年,我一息尚存,將繼續奮鬥」的高尚品德要求自己;


常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來抒發自己為中醫事業奮鬥終生的激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5:4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各家學說,俱收並蓄,治病不拘一格何氏少時從宿儒學習五年,熟讀經史、古文、詩詞,對古典文學造詣頗深,為他自學中醫打下牢固基礎。


他曾說:「沒有祖傳師授,光靠自學歷盡艱辛,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比別人多,這本來是件壞事,但對我來說,卻是一件好事。


好就好在完全靠自己獨立思考,不會被一家之言,先入為主,印定耳目,以致臨床思維,偏向一邊。


他又說:「常見行道數十年的老中醫,必有幾套看家本領,或長於溫補,或擅用寒涼,或善治驚疳,或專醫崩漏;


甚至對一方一藥的運用,也有獨到之處,如『竹茹先生』、『平胃散大夫』等。


而自己則十分慚愧,可以說是一無所長。


如果一定要說出自己幾十年讀書臨證有哪一點成就,那麼,一言以蔽之曰:師古而不泥於古,能擷采眾長,為己所用;


而辨證細心,據理治病,不拘一格,如此而已。


何氏博覽群籍,對宋、金、元、明時期爭鳴的百家,用歷史唯物觀點,詳細分析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當時人民生活狀況,對他們某一方面的成就,都給予肯定,不存任何偏見。


例如,寒涼派的劉河間,倡「六氣皆從火化」之說,立防風通聖散一方,治療外感熱性病。


何氏認為此方祛風解表、瀉火通腑、疏瀹氣血,是表裡上下同治之法,加減運用以救治不少中風陽閉危症,都能轉危為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5:5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又如,脾胃學說專家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為世所重,而其清暑益氣湯卻被後世溫病家訾為「藥物駁雜,有清暑之名,無清暑之實」,王孟英竟另立一方代之,李氏名方遂被擱置。


何氏卻認為,此方最能體現東垣之學術思想。


方以補中氣,升清陽的補中益氣湯為基礎,合生脈散以保肺救津,又加蒼朮、神麯、青皮以燥中焦之濕,黃柏、澤瀉瀉下泉之火,用意十分周匝。


在今天,隨著人民生活和飲食結構的改變,勞逸失節傷氣,煩勞操持傷陰,酒醴冷飲生濕,甘肥炙生熱等病機,往往在一個患者身上同時出現,清暑益氣湯的加減應用,範圍更廣了。


何氏以擅治腎炎名聞海內外,他治急性腎炎,用氣味俱薄的葉氏枇杷葉煎,輕可去實,肅肺化氣以行水。


治急進性腎炎血尿如注,宗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認為是陽陷陰絡,迫血妄行所致,不用涼血止血藥,而用大補陰丸得效。


治療慢性腎炎水腫反復不愈,則從張景岳的「水腫用溫補而愈者,愈出自然,用攻破而愈者,愈出勉強」之說,用大補元煎,屢收實效。


腎炎發展到尿毒癥,何氏則認為是:脾腎久虛,由虛到損,損久不復,則脾之健運失職,腎之分清泌濁功能喪失,於是濁陰凝聚,鬱而化火,是一個由虛變實的過程,即《內經》「重陰必陽」之理,此時應急則治標,用劉氏神芎導水湯大寒清泄之劑,救治了數十例,能降低血氮,改善症狀,延長病人生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6:0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重型小兒腹瀉,暴注下迫,發熱煩渴,用葛根芩連湯、白頭翁湯一般通治之法不愈的,何氏加入白虎湯則效。


有人說,白虎非止瀉之方,何氏認為,無形邪熱,流於陽明之經,迫津液外泄為大汗,仲景用白虎湯。


今無形邪熱下注陽明之府,卻不成裡結,而迫津液外泄為瀉,症雖異而理同,故亦用白虎治之屢效。


陽明為三陰之屏障,一旦藩籬盡撤,邪陷三陰,立即化為虛寒兇險之症,此「重陽必陰」之理。


何氏仿謝映廬《得心集》大回生湯之法,用大劑丁蔻附桂理中湯,加黃耆、五味、赤石脂、全蠍等,挽救不少危重患兒。


綜上所述,說明何氏能吸收古賢各種寒熱攻補之法,因人因證而施,治病不拘一格。


何氏對古今有成就的醫家,都十分尊敬,但不盲目崇拜。


他鑽研傷寒溫病數十年,尊崇仲景,卻沒有成為泥執仲景成法的「經方派」;


他佩服葉天士,卻沒有成為徒尚輕靈的「時方派」,也不同意葉氏的「柴胡劫肝陰,葛根竭胃汁」之說;


他讚賞王孟英,但惋惜王氏偏好寒涼,畏羌、獨、芎、防如虎,而他用活人敗毒散治癒1000多例流感和登革熱,雄辯地說明,寒溫之間,本無界限,不能偏執。


凡是活人之術,不論古的、今的、中的、西的,以及針灸外治,民間草藥單方,何氏都俱收並蓄,不肯輕棄。


他用瀉曲池、補足三里的針法,治癒遍身風疹塊、高熱持續的少年;


用熱酒浸足的外治法,救治一鼻血不止的農婦,至今為人稱道。


早在40年代,他認識一位元外科鈴醫,此人朴訥忠厚,可惜少不知書,不懂內科,只會用草藥治外症,但有好幾例腸傷寒,誤用溫補,出現嚴重血症,此醫用鮮崩大碗二斤,搗汁與服,皆轉危為安。


何氏吸收其經驗,經多年搜集崩大碗資料和臨床驗證,認識到崩大碗甘淡而寒,去濕清熱解毒力甚強,又不傷正氣,用治急慢性腎功能衰竭百餘例,降低血中非蛋白氮,確有實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6:1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韓愈說:「玉紮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這句話,何氏可說是當之無愧的。


二、治急病,行霸道,擴展下法在內科急症的應用《素問?至真要大論》「治有緩急,方有大小」,示人急重病必須急治。


何氏主持病房工作20餘年,搶救不少危重病例,他主張:治急病,須行霸道,才能撥亂反正。


例如,用大劑「近效朮附湯加味」(白朮60克、附子18克、炙草9克、生薑15克、大棗6枚、天麻15克、半夏15克)救治虛寒性高血壓危象的老年患者。


用吳茱萸湯治療寒邪上逆的頭目暴痛,都有立竿見影之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6:2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治療出生才70天的嬰兒極重型小兒腹瀉,連用丁蔻附桂理中湯17劑,始轉危為安。


而運用下法治療內科急症,常有得心應手之妙,大大擴展了下法的臨床應用範圍。


下法是中醫治病八法之一,最早見於《內經》,而用諸臨床,實始於仲景。


仲景把下法與汗法看作祛邪外出的重要手段。


所謂邪,不單是指外感六淫之邪,還包括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些病理產物(如瘀血、痰飲、燥矢等)和病人的某種宿疾(如論中所說的血家、飲家、喘家……等)。


因此,《傷寒》、《金匱》的下法包括了蕩滌實熱、瀉下瘀血和攻逐宿飲等多種方法,而且對急下、緩下、可下、不可下和誤下致變的辨析十分精細,可知,下法的運用,遠在1700年前就不但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成為系統的理論了。


後世醫家,在仲景理法的指導下,通過臨床實踐,對下法不斷加以發展,並有所創新。


如劉河間立峻逐水邪的舟車丸和表裡雙解、氣血同治的防風通聖散,陶節庵為正虛失下而制的黃龍湯,都是明顯的例子。


吳又可更提出「注意逐邪,勿拘結糞」的論點,進一步擴展了下法在外感熱性病中的應用。


到了清代中葉以後,吳鞠通所創制的宣白承氣、導赤承氣、牛黃承氣、增液承氣等和何廉臣所博采的各種下法新方,有如百花齊放,大大地豐富了祖國醫學的內容。


何氏認為,某些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的某個特定階段,應用下法治療,不僅僅是瀉熱通便,也並不局限排除機體有毒物質,而且更能對有病的機體起著整體調節的作用,這對疾病的治療和機體的康復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6:3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下法治療乙型腦炎何氏治療乙型腦炎常用下法起主要作用。


但古今名家,都說暑病不需用下。


如葉天士引張風逵之言:「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終用酸斂酸泄,不必用下。


余師愚治暑熱疫更反對下法,他說:「熱疫乃無形之毒,而當硝黃之猛裂,熱毒焉不乘虛而深入耶?


石家莊治療乙腦經驗,也有「邪陷心包時,徒攻陽明,並不能解決問題,且遺後患」的論點。


何氏的看法是:陽明乃五臟六腑之海,居中土而萬物所歸,傷寒溫熱之邪皆可傳胃腑,既然「夏暑發自陽明」(葉天士語),其熱性又較傷寒溫熱為甚,豈有始終流連在經而總不入腑之理,故以「六經實熱,總清陽明」立方以硝黃暢下之後,有如釜底抽薪,營熱肝風均隨之平息,且無後遺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6:4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下法治療麻疹後肺炎合併心衰小兒麻疹後肺炎合併心衰,是兒科重症,然西醫之「心衰」,並不等於中醫之「虛脫」,切忌對號入座,若一見心衰,即投薑附必致僨事。


即如此例,乃麻疹失治,熱毒蘊聚,內陷心肺,劫灼津液,呈臟腑氣機升降窒塞之候。


《幼幼集成》名之為「馬脾風」,論云:「胸膈積熱,心火淩肺,熱痰壅盛,忽然暴喘,不急治必死,用牛黃奪命散。


這是上病下取之法,因為肺失清肅,氣機有升無降,故喘促致危,肺與大腸互為表裡,往往急下之後,地道一通,天氣即舒,肅降之令得行,則諸惡候可迅速消減了。


何氏常師其意而不泥其方,用大黃通腑,安宮牛黃丸清心火以保肺金,兼滌熱痰,合竹葉石膏湯加味,甘寒清肅,以救欲絕之化源,較單用牽牛、大黃為勝。


而大黃搗浸灌服,給藥迅速,故不用西藥,亦能搶救垂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6:5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下法治療腦血管意外何氏認為,此乃中風閉證之重者,即《素問?調經論》所說:「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


《金匱》說:「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


進一步闡述厥證之所以發病,是由陰陽失調,以致血氣運行不循常道而走於上,這時並走於上的血氣已非正常的血氣,而轉化為病邪了。


故《金匱》揭示出此屬實證。


王旭高治中風一案云:「痙盛神昏,風淫火熾極矣,夫內風多從火出,欲熄其風,必須清火,欲清其火,必須鎮逆。


他針對氣血並走於上的病機,提出「鎮逆」之法,是有真知灼見的。


他仿風引湯立方:「取石藥悍滑疾以平旋動之威」,是可取的,但方中既去大黃,又雜以生地、天冬等物則不妥。


此時冬、地育陰,介屬潛陽,已是緩不濟急,只有「泄可去閉」,重用硝黃急下,以折風火上騰之勢,才能達到「鎮逆」目的。


何氏每用河間防風通聖散加減,通腑瀉火之中,兼能疏風活血,又取風引湯之石藥大寒沉降,加上牛黃至寶之通竅蘇神,治療多例均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7:0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下法治療過敏性紫癜何氏認為過敏性紫癜有謂屬血證範疇,或稱肌衄,有人說是陽斑,總之不必拘泥。


用中醫審證求因之法分析,此例顯係濕熱之邪,內蘊腸胃,鬱而化火。


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古人謂斑出於陽明,就是此理。


來診之時,已出現氣血兩燔,表裡俱實證候,雖未至危,而來勢頗凶,防風通聖散祛風透表,瀉火攻裡,兼有涼血解毒之功,施於此症,甚為合拍。


患者便溏不結,而仍用硝黃者,是遵循吳又可「注意逐邪,勿拘結糞」之說,他又指出:「況多溏便失下,但蒸作極臭,如敗醬,如藕泥,臨死不結者,但得穢惡一去,邪毒從此而消,脈證從此而退。


果然,峻下之後,病勢頓挫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7:1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五)下法治療腎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出現尿毒癥病機極為復雜,且非一經為病,而是幾個臟腑同時受累,很難機械分型,只有精細辨證,「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因人因證,靈活施治,才能提高療效。


一般認為,腎炎水腫發展到腎衰階段時,無論是急性腎衰還是慢性腎衰,下法僅能治標而已。


更有人說攻下逐水,只圖快利一時,而遺無窮之後患,張景岳就是力主溫補而痛斥攻逐者。


證諸臨床,也不儘然。


1960年何氏首用神芎導水丸治一混合型慢腎重症,使之轉危為安,至今20餘年未復發。


後來此方在本院內科推廣應用,治癒過不少重病,因知推陳確可致新,張子和強調「先論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復也」,確是有一定道理的。


上述5個病種,從現代醫學來看,性質完全不同。


按中醫理論分析,屬外感者二,暑陷心營有別於風溫閉肺;


屬內傷雜病者三,亦有風(大厥)、血(發斑)、水(腫脹)之各異。


但每個病種在它發病過程中的某個特定階段,都可用下法治療,分別能獲得邪勢鴟張者得挫,陽熱亢盛者得制,氣機逆亂者得平的效果,而且遠期效果也很滿意。


可知在病情急重之際,要迅速撥亂反正,王道已無近功,須行霸道(如汗、吐、下、大寒、大溫、大攻、大補之類)。


《蠢子醫》說得好:「試看興王佐命臣,哪有一個和平老?


所以下法作為中醫治療急症的手段之一,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7:2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傷寒溫病學說,既應合流,更鬚髮展(一)寒溫之間,並無明顯界限太史公說他作《史記》,是「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何氏認為研究中醫外感熱性病正好用上這句話。


自從仲景根據《內經》天人相應之理,創立六經辨證論治學說之後,至今千餘年,中醫治療外感熱性病的理、法、方、藥不斷得到補充發展。


歷代醫家,雖持論不同,但理無二致,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傷寒溫病學說不僅應該合流,而且還要隨著時代的前進而有所創新。


故傷寒溫病,不能強行劃分,今舉一些顯而易見的事例,足以說明問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7:3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外感熱性病中哪個病屬寒,哪個病屬熱,哪個病屬濕?


雖說與季節的轉移,六氣的變化有關,但主要的還是決定於某種致病因素(邪毒)的特定性質。


霍亂多發病於暑濕交蒸的夏秋之間,但40年代何氏所經治的許多病例,幾乎全是「寒中三陰」這類型,這與光緒年間湖北田宗漢所著的《醫寄伏陰論》稱之為「時行伏陰病」者完全相同;


近十年來所見的散發性副霍亂病例也是如此。


這就說明,霍亂弧菌致病,不論是在一百年前還是現代,不論是在長江流域還是廣東,都具有「陰寒」的特性。


又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多發生於寒風凜冽的冬春季節,而其臨床表現卻不是「冬傷於寒」,而是「溫邪逆傳營血,發斑動風」。


廣東腸傷寒發病最多的季節是秋末冬初,此時正是風高氣爽,燥金司令,而患者卻出現「濕熱纏綿」的證候。


由此可知,按季節氣候,強劃寒溫,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7:4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病人的素質在發病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例如,我院某醫生,素稟虛寒,1975年盛夏,家中數人患流感,都是暑熱證型,第三天,他也染上了,但症見凜凜惡寒,涔涔汗出,發熱頭痛,乾嘔不渴,舌白脈浮而鬆軟,何氏授以桂枝湯合玉屏風散,一劑知,兩劑已。


同是感染上一種病邪,卻又因人之體質不同,發病之寒熱虛實迥異。


《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第一條就明確指出:「六氣感人,為病同也,人受之生病異也。


推原其人,形之厚薄,臟之寒熱非一也,或從寒化,或從熱化,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故多端不齊也。


讀了這些閱歷有得之言,則寒溫的門戶之見,不攻自破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7:5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與疾病的發生也有密切的關係。


張潔古曾倡言「夏月貪涼飲冷,靜而得之為陰暑」,後世溫病學家多斥其非。


今天,隨著人民生活的現代化,風扇、冷氣日趨普及,冰棍、雪糕,到處皆是,陰暑(即夏月感寒與寒濕傷中)之病卻一天天多起來了。


在冬天,室外雖朔風怒號,室內則暖氣溫煦,加上蛇羹狗肉,對酒圍爐,故俞根初在《通俗傷寒論》一書所說的「客寒包火」之病,也屢見不鮮了。


又如麻疹喘咳(合併肺炎)之治,自宋迄清,兒科方書皆用苦辛寒降、肅肺滌痰、清熱解毒之法,近十多年,臨床所見麻疹合併肺炎(特別是中後期)約有半數出現火盛刑金,傷津耗氣證候。


這些患兒,大都是父母溺愛,偏食膏粱、朱古力、紅外線烘餅乾,平素內熱燔灼,偶一發熱,動輒靜脈輸液,抗生素與激素並進以致肌柔骨脆,氣陰不足,一患麻疹,每致釀成重病。


此時若泥執板法,極易導致心衰。


何氏用喻氏清燥救肺湯原方(人參宜用西洋參)加沙參、川貝母,若合併心衰,尚未致亡陽者,再加五味子、安宮牛黃丸,皆可轉危為安。


此法乃前人所未論及者。


故醫貴達權,體察古今之變,正如葉氏所云:「治病當活潑潑地,如盤走珠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8:2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後世醫家對傷寒論的補充仲景根據《內經》的天人合一學說,確立了治療外感熱性病的六經辨證體系,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奠基人,其396法、113方歷用1700餘年而不衰,不愧為醫中之聖。


然而,用歷史發展的觀點來衡量,仲景所立的理、法、方、藥,並非完美無缺的,後世醫家在實踐中加以修正補充,也是必然的。


可以說,傷寒論的六經辨證論治,是治療外感熱性病之「源」,丟了傷寒論,就如無源之水。


後世醫家的修正補充,則是其「流」,只有源而無流,那就變成一潭死水了。


從西晉到明末清初,發展傷寒學說有成就的醫家不下十餘人,何氏認為以朱肱、劉守真、陶華、吳有性為最。


宋代朱肱論少陰病,不拘泥於以虛寒為主要病機的「脈微細,但欲寐」,卻認為「傷寒熱氣入於臟,流於少陰之經,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又經發汗、吐、下後,臟腑空虛,津液枯竭」,提出少陰病的主要病機是「熱邪傷陰」,修正了仲景的寒化為正局,熱化為變局的立論,無疑是符合臨床實際的。


又如朱肱論厥陰病,提出「故唇青舌卷而卵縮,知厥陰受病也」。


已體察到厥陰病有肝風內動的病機,這也是仲景所未論及的。


金元時期,劉河間大膽地提出「六氣皆從火化」之說,倡言「人之傷寒,皆為熱病,古今一詞,通謂之傷寒。


病前三日,巨陽、陽明、少陽受之,熱在於表;


後三日,太陰、少陰、厥陰受之,熱傳於裡。


六經傳變,由淺而深,皆是熱證」。


其言雖未免偏執,但已開後世溫熱學派之先河。


無怪葉天士在醫案中也寫上「仲景傷寒,先分六經,河間溫熱,須究三焦」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8:3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明代陶華(節庵),是一位「治病有奇效,名動一時」的臨床家,對仲景的方藥,多所補充,仲景在陽明急下、少陰急下諸條,一律用大承氣湯。


甚至病情發展到熱灼神明,昏不知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直視微喘的危候,也沒有其他方法。


陶氏補上一黃龍湯,在大承氣湯中加入人參補氣,當歸補血,以救正虛失下之證,多可挽回。


又如,少陰病死候最多,因病在心腎兩臟,是生命之根。


此時陰寒極盛,陽氣欲絕,仲景用四逆湯救治,甚至下利清穀,手足厥逆,身,煩躁,脈微欲絕的危候,還是四逆湯,不過用附子大者一枚,加重乾薑之量,更名為通脈四逆湯而已。


陶氏則立一回陽救急湯,在四逆湯中加入人參、五味子以收斂漓散的元氣,加入溫煦血分的肉桂,取血為氣母之意,又加用蒼朮、陳、夏者,是體察到危重病人常兼寒痰上湧。


而用少量麝香於大溫大補劑中,確有回蘇救脫之妙,此已為今日科研所證實。


故陶氏此方,遠勝仲景原方,故何廉臣稱之為「回陽救脫,益氣生脈之第一良方」。


如果說,朱肱、劉守真、陶華等人對仲景的理、法、方、藥的修正補充,只是六經辨證的小修小補,到了明末,吳又可索性離開了六經立論,提出致病原是六淫之外的一種「戾氣」,傳入途徑,不是「一日太陽受之」,而是「邪從口鼻入」,病變部位則是「伏於膜原」了。


與此同時,新創的辛涼祛風、甘淡祛濕、清營涼血、開竅熄風的方法,又大大提高了療效。


醫家不再對傷寒論作小修小補,葉天士跳出傷寒圈子,另立溫熱學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8:4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其實葉天士根本沒有把溫病與傷寒對立起來,《溫熱論》開頭就說:「辨營衛氣血與傷寒同。


因為臟象學說,是中醫理論的核心,而營衛氣血則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無論是仲景的六經辨證,葉天士的衛氣營血辨證和後來吳鞠通的三焦辨證,都離不開這個基礎,只不過「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而已。


而所謂「大異」,並非一道鴻溝,而是發展和補充了許多新的治療方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5 10:48:5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融匯傷寒溫病的理、法、方、藥並有所創新如上所述,何氏一向認為傷寒、溫病學說,是應該合流的。


他不尚空談,而是在實踐中融匯了傷寒溫病的理、法、方、藥,大大提高了療效。


1新訂柴胡飲系列方張景岳的《新方八陣?散陣》中有正柴胡飲(柴胡、防風、白芍、甘草、陳皮、生薑)和一、二、三、四、五柴胡飲。


何氏師其意而不泥其方,新訂了一系列柴胡飲,治外感熱性病邪在衛分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0 20:04 , Processed in 0.12500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