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特色】
(4)下焦瘀滯型:此型除腎衰的一般見症外,尚有嘔吐,大便硬或色黑,小便量少,面色
萎黃而暗,煩躁不安或譫語,腰痛,少腹結痛,舌質暗紅或紫紅,脈沉細或沉澀無力。
治宜活血化瘀,溫降益氣,清熱解毒。
方以桃仁承氣湯化裁(腎衰Ⅳ號):桃仁12克、大黃6克、桂枝6克、炙甘草5克、黃耆
20克、附子12克(先煎)、澤瀉15克、生益母草20克、女貞子12克。
方中大黃活血化瘀,推陳出新,通腑降濁,伍以桃仁活血祛下焦之瘀。
配桂枝引藥直達下焦,蕩除瘀結,且開腎關。
配附子,則攻補兼施,寒溫並用,暗合仲景溫通攻下之妙。
附子合黃耆補益中土,溫腎壯陽,再合桂枝,尤能啟動下焦氣化。
女貞子味甘而涼,與附子一補陰一扶陽,陰陽相合,生化無窮。
用益母草、澤瀉二味,通利水濕,活血化瘀。
臨床體會,澤瀉對改善腎功能有良效,在本方中具有利水、清熱、固腎一石三鳥之功。
益母草辛開苦降,專入血分,行瘀血、散惡血、生新血,行血而不留瘀,其集活血、利水、
解毒於一身,正合瘀、濕、熱毒膠結下焦之病機。
與桂枝相合,借桂枝通陽化氣開通水道之功而暢利小便,排除濕邪;
合大黃,以清熱解毒;
配附子以溫腎利關;
合黃耆、桂枝暢利血脈,降低血壓;
伍桃仁、大黃,活血化瘀,降低血脂,且與大黃相伍,一開前陰,一通後竅,治關格於通利
之中,使濕濁有外排之道。
附子與大黃相伍,溫陽攻下,通滯散結,各行其道,相得益彰。
寓攻於補之中,攻邪無傷正之弊,施補於攻之內,補正無助邪之虞。
對慢性腎衰虛實並見,寒熱混雜之體,尤為適宜。
黃耆為補氣要藥,主入脾經,對脾虛諸疾,尤有殊功,對慢性腎衰之脾虛水腫,小便不利,
兼有補氣及利尿雙效,用之優良。
黃耆善入脾肺,補氣生血,合於桃仁、大黃祛瘀蕩積,則瘀血去,新血生,大有氣血雙補之
妙。
且黃耆善固氣澀關,收精微於納氣之中,對精微外漏之蛋白尿取效較捷。
與桂枝相配,通行表裡,固護衛陽,防禦邪入侵。
全方攻補兼施,寒溫並用,藥雖異途,但取效則一,對慢性腎衰之血瘀下焦者,確有奇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