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雨茂】
杜雨茂,男,1934年9月生,陝西省城固縣人。
現任陝西中醫學院副院長、教授。
兼任全國中醫成人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術委員會委員、陝西中醫藥
學會副會長、陝西省中西醫結合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西北地方仲景學術委員會理事長、南陽張仲景學
術研究會顧問、學院學術及學位委員會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等職。
還兼任美國亞拉巴馬東方醫學院名譽院長及教授、日本日中醫藥研究會名譽會員、日本漢方
交流會顧問、西日本醫師漢方學會名譽會員等。
杜氏出生於中醫世家。
幼即聰明好學,博聞強記。
從小受到家庭的薰陶,對祖國醫學產生了濃厚興趣,特別羡慕長輩的醫技。
1940年,就讀於南鄭縣中樓小學。
1945年小學畢業時即同時習誦《醫學三字經》、《醫學入門》等書。
同年考入南鄭縣立中學。
中學畢業後正值解放前夕,漢中遭洪災,兵戈擾攘,疫病流行,人民群眾橫遭摧殘。
病家常扶老攜幼接踵求診,神情淒淒,莫可名狀。
杜氏遂棄學隨父———漢中名醫杜藎丞先生習醫。
四年間,杜氏白天隨父應診,夜晚挑燈攻讀。
先後學習了《內經》、《難經》、《金匱要略》、《傷寒論》等四部經典著作和有關醫籍,
遍及內、外、婦、兒、眼、針灸諸科,熟練地掌握了內科診療、針灸、傳統中藥調劑與劑型技術和製作方法,
為日後行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2年,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
農村缺醫少藥十分嚴重。
農民常奔波數十裡求醫,常因延誤時日而一病不起。
杜氏毅然從漢中返回家鄉城固縣沙河營鎮獨立開業。
年未及冠的杜氏,以精湛的醫朮、高尚的醫德,飲譽鄉里,人稱「小杜」先生,與其父並稱
「二杜」。
1954年,杜氏響應國家號召,將自己的診所加入當地中醫聯合診所,繼續為民治病。
同年7月,杜氏拜著名針灸學家況乾五先生為師,精修針灸,深得真傳。
1956年,杜氏被選送到漢中地區中醫進修班學習,歷時半年,成績名列第一。
1958年春,杜氏被選拔到省中醫師資班學習。
結業後因成績優秀留在剛成立的陝西中醫學院任教,從事中醫針灸教學工作。
1959年7月,杜氏被選送到全國《傷寒論》師資班深造。
學習期間曾登臺為師資班同學講授太陽篇變證部分,給學院師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學習結業返校後,調到傷寒教研室工作,從師於傷寒名家成友仁先生,學術水準進一步提高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杜氏虛心好學,不恥下問,數十年如一日。
屢次深造,遍訪國內名家。
杜氏不僅向先輩學,向同學同事學,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向病人學,向群眾學習。
還注意收集整理民間單方驗方。
如以巴豆為主外敷治療頑固性頭痛;
以巴豆不去外皮與豬肉燉後喝湯吃肉以治療頑固瘡疥等等。
杜氏通曉諸家,尤專仲景之學,善用經方,辨治腎病及奇難病證屢起沉屙。
主張學用《傷寒論》應在「舉綱、深究、致用、推廣」八字上下功夫,不可死於句下。
受仲景寒熱並用、補泄兼施、陰陽互調等立法處方思路啟迪,以及張景岳「善補陰者,必陽
中求陰,陰得陽助則泉源不竭;
善補陽者,必陰中求陽,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的影響,結合多年臨床經驗,提出了「背反
諧同」的學術思想。
杜氏勤奮不輟,筆耕不止,著述甚豐。
出版了《傷寒論六經辨證表解》、《傷寒釋疑》、《金匱要略闡釋》、《傷寒論研究文獻摘
要》、《奇難病臨證指南》(尚在臺灣出版發行)。
參加編著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外科學》、《中醫大辭典》、《簡明中醫辭典》、《傷
寒論選讀》、《中醫各家學說》等。
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
其中四部書和部分論文分別獲國家、省廳級科研成果獎。
杜氏強調,中醫要振興,科研工作十分重要。
自1978年指導研究生以來,對《傷寒論》及腎病進行了深入研究。
特別是1983年以後,杜氏將科研方向轉移到動物實驗及臨床實踐。
經歷了整理→驗證→前瞻性研究,從理論到臨床的各個環節都取得一些成績,並獲得新的認
識。
杜氏主持的科研課題,分別通過部省級鑒定,其中有6項獲獎,7項獲得專利,4項獲金獎
。
幾十年來,杜氏在臨床、教學、科研工作中成績卓著。
1991年國務院授予杜氏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優秀知識份子」。
《健康報》、《中國中醫藥報》、《陝西日報》以及陝西電臺電視臺和臺灣電視臺等新聞媒
介,多次宣傳報導杜氏業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