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2781#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6:04:25 | 只看該作者

名老中醫經驗集(二)


書名 名老中醫經驗集卷二 品質 0%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82#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6:04:37 | 只看該作者

目錄


陳 超陳潮祖杜雨茂干祖望何炎燊焦樹德劉韻遠劉祖貽婁多峰呂繼端任繼學王祖雄謝海洲楊介 賓翟濟生詹起蓀趙紹琴祝諶予 辨證宣導重脾腎,調陰陽 劉彥榮張軍整理 編者按:陳超,出身中醫世家,幼 承家學,又曾在北京中醫進修學校深造,根基雄厚,博古通今。


崇尚東垣、景岳學說,對中醫理論有較深刻造詣,臨床經驗豐富。


本文系統介紹陳氏在學術思想上,對病機注重調理脾胃;


治法強調治病必求其本;


病因注重七情所傷的觀點。


臨證特色方面重點介紹陳氏善於運用陰陽五行學說指導臨床;


重視臟腑辨證,尤重先天後天;


論治哮喘首重肺腎又顧及心脾和氣血痰瘀的經驗。


名案評析記載陳氏治療慢性腎炎、骨痹、血虛頭痛、肺寒咳嗽和潰瘍性結腸炎的獨特見解。


醫論醫話論及傷風感冒,小兒發熱,溫病衛氣營血辨證,紫癜、血瘀與活血化瘀法都密切聯 繫臨床實踐。


經驗方中的生髮飲、胃痛靈、健兒散、氣管炎方、雙解退熱散、榴連湯、中耳炎散、龍柏洗 劑,均是數十年經驗的總結,內容十分豐富。


學習本文,除能系統瞭解陳氏的生平事蹟,學術思想外,還能學到陳氏臨證中的獨到的經驗 ,拓寬自己的思路,對中醫教學、科研、臨床診療有所啟迪,獲益匪淺。


陰陽五行,參伍錯綜,迭相為用。


氣有偏勝,故理有扶抑,其間輕重疾徐,酌其盈,劑其虛,補其偏,救其弊,審察乎毫釐之 際,批導乎穀阝窺之中,蓋戛乎其難哉。


———丁甘仁《丁甘仁醫案?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83#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6:04:54 | 只看該作者

陳超


男,字钅享教,生於1925年10月,湖北省嘉魚縣人。


其家三世業醫,秉承家技,學有淵源。


弱年讀書之暇,常隨診於叔父,令其誦讀《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 、《藥性賦》、《瀕湖脈學》等著作,初步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


年長從師於嘉魚縣內科名醫李季峰先生,先生臨床經驗豐富,尤精於溫病。


通過數年刻苦學習和跟師隨診,並進一步攻讀吳鞠通、葉天士及金元四大家之論著,對內科 雜病和溫病有了較深功底。


學成後,1947年即懸壺市肆,臨證之初由於缺乏經驗,每遇疑難重症,即感棘手,常自 勤求古訓,或尋師長求教,或訪同窗切磋,以求解決患者痛苦之術,不數年學術水準明顯提高,同時積累了臨 床經驗,求醫者甚眾,深受廣大鄉里患者之讚譽。


解放後,參加湖北省孝感地區中醫進修學校學習,1954年至北京中醫進修學校深造,重 點系統地學習中醫理論和部分現代醫學知識,開闊了眼界和思路,畢業後返鄉裡參加縣人民醫院工作。


1956年應調至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兒科。


此後又拜兒科名中醫趙心波為師,侍診其左右,親聆其教導,獲益匪淺,使學術思路大為豁 達。


趙師嘗云:「學習要有一個完整的計畫和步驟,書要一本一本地讀,要鑽進去,吃透書中要 旨精華,不要怕困難,要有釘子精神,以求問題得到解決,才能學有所成,如果這本書沒看完又去看另一本書 ,像蜻蜓點水一樣,必然枉費心機,半途而廢,學焉有成?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又重新精讀了四部經典著作,流覽了各家學說,其中重點學習了東垣脾 胃論和景岳全書,體會到,李杲以《脾胃論》為代表作,根據《內經》、《難經》的理論及張元素的學術影響 ,總結出脾胃為元氣之源,精氣升降之樞,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機理論,東垣在論脾胃方面提出「人賴 天陽之氣以生,而此陽氣須並於脾;


人賴地陰之氣以長,而此陰氣須化於脾胃;


人賴陰精之奉以壽,而此陰精必源於脾胃;


人賴營氣之充以養,而此營氣必統於脾胃」。


因此,東垣在病機方面重視脾胃與元氣的關係,強調脾胃在精氣升降中的樞紐作用。


在病因方面,強調飲食勞役,情志失度導致脾胃運化失常而百病叢生。


張介賓積一生臨證經驗和心得輯成《景岳全書》,全面反應了他的學術觀點,以《內經》「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為依據,認為陰無陽無氣則不能生形,陽無陰無形則無以載氣, 故物生於陽而成於陰。


進而闡述了陽非有餘,陰常不足,真陰之像是為精是為形;


真陰統藏於腎(命門),是為真陰之臟,「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


陰精不虧,則元陽有載,陰平陽秘。


故命門與腎為真陽真陰所在,為五臟六腑之本,凡陰陽諸病變,當責之腎與命門之水火陰陽 平衡失調,故病必求其本也。


由於對東垣、景岳學說的鑽研和崇尚,對陳氏學術思想的形成影響頗大。


1972年調至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中醫科,從事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


在臨床工作中更加重視脾腎。


認為「五臟之根本乃脾與腎,而五臟之枝葉乃心與肺」,「根本不固,枝葉焉有不凋之理」 。


因此強調脾腎心肺不論在生理與病理方面均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故治病必求於本。


在學術思想治學態度方面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而不尚空談;


博采眾方而不偏執一端;


處方求精練,既用經方,又用時方,靈活運用,師古而不泥古,因而臨床療效顯著。


在醫德方面,尊崇孫思邈之大醫精誠的觀點,對病人一視同仁,精心辨治,從不苟言,既不 炫耀自己,大包大攬,亦不輕譏同業。


在教學方面,除帶教中外學生外,並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


他對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言傳身教,啟發後學,深受學生尊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84#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6:05:08 | 只看該作者

在對待現代醫學知識方面


深感到科學不斷發展,醫學不斷進步,必須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方法,在中醫與西醫結合方面 ,取其所長,補其所短,更好地運用中醫理法方藥為病人服務。


因此,他在西醫確診後的一些疾病探索中醫的辨證分型施治,對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有深刻的 體會。


在40餘年的臨床、教學、科研過程中,悉心鑽研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有較深的造詣,並 運用中醫理論指導實踐,理、法、方、藥嚴謹,用藥輕靈,在中醫內、兒科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擅長治療小兒急性傳染病和內科咳嗽、哮喘、心腦血管病、腎炎、癲癇、胃腸病等,尤其對 哮喘病的病因病機和治療上有獨特的見解,在治則治法上注重肺腎同治,標本兼顧,強調寓防於治,寓治於防 ,並創建了補腎平喘湯,對哮喘病的研究觀察取得滿意的療效。


陳氏還在臨床上,每遇涓滴體會或一鱗半爪,則隨時記錄收集,以便系統地進行整理,曾在 雜誌報刊發表論文和醫案等20余篇。


近年來已將畢生心得臨床筆記、醫案、醫論整理成冊,近20萬字,定名為《陳超醫案醫論 集》待出版,並參加編寫《全國中草藥彙編》等著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85#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6:05:2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病機注重調理脾胃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在人體功能正常情況下,飲食通過脾胃的作用 ,生為水穀精微,化為氣血津液,以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維持正常生命活動。


故稱「脾胃為生化之源,後天之本」。


人之一生,無不賴於脾胃後天之養。


李東垣云:「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脾胃之氣本弱,飲食 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


又云:「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皆不得營運之氣,而百病生焉。


陳氏注重調理脾胃,不僅對脾胃病以治脾胃為主,特別是對其他臟腑的疾患亦強調兼顧脾胃 。


因為人以胃氣為本,本固而枝葉才能繁茂,從而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同時體現其學術特點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86#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6:05:3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治咳喘當兼扶脾咳喘為肺氣上逆之病,外感、內傷均可致之。


外感者或風或寒或熱或燥,多與表氣不固,肺衛失守有關;


內傷者或氣虛、或陰虛、或痰濕內生、或腎氣失納,又多與氣、血、津液虧乏有關。


脾胃為生化之源,生化水穀精微。


若脾胃升降有序,水精布化有常,循環往復,使五臟得養,元氣得充,是以肺氣上升而為固 。


而且他認為肺為水之上源,脾為水穀精微生化之本。


若脾氣虛,則水穀遊溢之精氣無以上供於肺。


正如東垣所云:「脾氣一虛,則肺氣先絕。


所以陳氏在治療咳喘病中,尤其在咳喘後期,每兼以扶脾燥濕化痰而收意外之效。


可見其對「脾為後天之本」和脾肺同治的理論頗有見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87#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6:05:4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補虛損首重後天凡虛損之證,不外五臟六腑、表裡陰陽氣血之虛。


陳氏多根據《內經》「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等理論來指導臨床。


對於虛損的成因,常以病久陰陽失調及陰陽互根的消長變化來分析病機、判斷預後和轉歸的 重要論據。


其治療多受東垣學說的啟發,常應用補益脾胃之法。


如東垣認為「虛證之形成,是人體元氣不足之故,元氣不足,又是脾胃之故」。


又云:「真氣又名元氣,乃先生身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


指出了元氣與胃氣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關係,是維繫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因此其治則當遵《內經》「勞者溫之」、「損者益之」和「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


故對虛損證,以調補脾胃為主。


使脾氣得升,胃氣得降,水穀之精微得以濡養臟腑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88#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6:05:5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調小兒脾胃為本小兒主要表現為生機旺盛,生長迅速,而臟腑嬌嫩氣血未充,故稱小 兒為「純陽之體」,即指生機旺盛之意。


同時由於小兒臟腑柔弱,形氣未充,所以又有「稚陰未生,稚陽未長」的說法。


此即指小兒臟腑氣血正在不斷地生長發育階段,機體適應功能較弱,寒暖不能自調,飲食不 知自節,故易受外感六淫所侵,飲食所傷。


因此在小兒生長發育時期,調理脾胃更為重要,病後更是關鍵。


由於小兒生機旺盛,發生疾病後恢復迅速,又極易生風生熱。


所以陳氏在調理小兒脾胃方面「重健運而不重補益」、「補之太過則易生熱」,多用健脾助 運、理氣消食化滯之品,促使脾胃功能恢復。


若一味以溫補滋膩厚味之品補之,反易滯膩生熱而礙其脾胃升清降濁運化之樞機。


此說雖非創見,但有他自己的發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89#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6:06:1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調小兒脾胃為本小兒主要表現為生機旺盛,生長迅速,而臟腑嬌嫩氣血未充,故稱小 兒為「純陽之體」,即指生機旺盛之意。


同時由於小兒臟腑柔弱,形氣未充,所以又有「稚陰未生,稚陽未長」的說法。


此即指小兒臟腑氣血正在不斷地生長發育階段,機體適應功能較弱,寒暖不能自調,飲食不 知自節,故易受外感六淫所侵,飲食所傷。


因此在小兒生長發育時期,調理脾胃更為重要,病後更是關鍵。


由於小兒生機旺盛,發生疾病後恢復迅速,又極易生風生熱。


所以陳氏在調理小兒脾胃方面「重健運而不重補益」、「補之太過則易生熱」,多用健脾助 運、理氣消食化滯之品,促使脾胃功能恢復。


若一味以溫補滋膩厚味之品補之,反易滯膩生熱而礙其脾胃升清降濁運化之樞機。


此說雖非創見,但有他自己的發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90#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6:06:5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治法強調治病必求其本元氣為人身之本,元氣即正氣。


經云:「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指出了在人體正氣正常的情況下,邪不能乾,只有在病因的作用下,使人體正邪相爭,平衡 失調,才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關鍵。


「治病必求其本」,本於人體之正氣,是指人體的抗病能力,包括衛氣和陰精。


衛氣又稱「衛陽」,有固護肌表,防禦外邪的作用。


陰精又稱「陰液」,即營養物質基礎,有抵抗病邪的能力。


正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由此可見,衛氣、陰精都有防禦和抗病能力,二者的生成、輸布、貯藏,都與肺、脾、腎有 密切關係。


肺主氣,合皮毛,宣發衛氣,抗禦外邪;


腎為先天之本,藏精氣,為元氣之根,又為水火之臟,以金水相生,涵木生土。


因此補腎、健脾為扶正固本的關鍵。


如果在診治疾病過程中,抓住了這一「求本」的重要所在,才能準確地辨證論治,取得最好 的療效,亦即張景岳認為不論診治任何疾病,「必當先察元氣為主,而後求疾病」。


陳氏數十年來,以這種觀點指導臨床,如他對哮喘病人的辨證論治與臨床研究中強調:素體 不足,病久體弱,正氣虛損是其突出的共同點,所以扶正固體,改善體質,是哮喘病的主要治則。


因此對數百例哮喘病人的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正是他的「治病必求其本」學術思想的 具體體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91#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6:07:1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病因注重七情所傷七情是內傷致病的主要因素,七情所傷即喜、怒、憂、思、悲、恐、 驚七種情志刺激,超過人體正常的活動範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即可致病。


七情所傷與六淫不同,往往直接影響相應的內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


過度的情志變化可以影響臟腑的功能,進而可以導致氣機的紊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 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驚則氣亂。


氣、血、陰陽是互為因果的,氣機紊亂可導致血液運行異常,出現氣滯血瘀的病理現象。


在發展過程中,七情異常既是發病的原因,又可以促使病情加重。


若精神情緒好轉,病情又會迅速緩解。


陳氏在分析七情致病方面,尤重怒、思、憂的情志變化。


他認為:怒、思、憂是臨床上最多見的致病因素。


怒則傷肝,導致氣機紊亂,而出現胸悶,脅肋脹痛,腹脹嘔逆;


若肝陰受傷,肝陽上亢則見頭暈、頭痛、面紅、目赤、口苦目眩等肝火上擾之症。


思慮過度而致脾運失司,運化無權則不思飲食;


若脾氣鬱結,則脘腹脹滿而痞塞。


憂思太過則肺氣抑鬱,鬱久傷陰,肺絡受損,易使形容憔悴而咳嗽,或痰中帶血。


他在這種學術思想的指導下,臨診中詳細耐心地觀察病情,特別強調對病人的態度要和藹可 親,引發病人吐露情志上的不快,瞭解全面病情,結合四診進行綜合分析,求得準確的施治方案,才能取得很 好的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92#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6:07:3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善於運用陰陽五行學說指導臨床陳氏在臨床辨證過程中,善於運用陰陽五行學說指導臨 床實踐,認為陰陽是一對矛盾對立而又統一的關係,二者相互資生、相互因果、相互依存、相互為根。


他運用陰陽五行學說指導臨床,特別注重以下幾個方面:在診斷與判斷疾病方面:人身即陰 陽氣血水火,也可以陰陽二字概之,如果陰陽任何一方偏勝,必然會影響到對方而出現病理現象。


即《內經》中「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所以人體全賴陰陽以生,保持相對平衡,是維持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


如果出現偏勝,非熱即寒,非寒即熱,若陰竭陽脫,就會導致「陰陽離絕」,是死亡的根本 原因所在。


在辨證方面:認為陰陽二字可用來代表疾病的性質,即從臨床所表現的證候群中,可以辨別 出陰陽的屬性和寒熱虛實。


嘗云:陽證者,臨床表現為高熱,面赤,煩躁,渴喜涼飲,大便秘結,溲如濃茶,舌苔黃燥 ,脈洪數等,屬實證熱證。


陰證者,臨床常見畏寒,肢冷,甚者手足厥逆,面色白,身出冷汗,渴喜熱飲,利下清穀, 小便清長,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細,屬虛證寒證。


所以臨床辨證,審別陰陽是重要一環。


在分析病因病機方面:人之一身,賴陰陽氣血維持平衡,若陽氣充盈,則神有所歸,陰氣充 裕,則精血有所藏。


血屬陰,氣屬陽,血虧則陰虛於內,而為虛損之證;


氣盛則陽亢於上,而為實熱之疾。


久病陰虧液竭,陰不護陽,陽不內守,虛陽外越,致使陰陽偏離,氣血交脫,實屬危候。


此即用陰陽學說來探求病因,分析病機,判斷疾病轉歸的重要理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93#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6:07:4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在論治方面:亦強調審別陰陽,以辨明疾病的性質,病變的部位,體質的強弱,邪正的盛衰 來觀察、分析、歸納,以指導施治,達到補偏救弊治癒疾病的目的。


陽熱實證,治以陰寒藥為主;


陰寒虛證,以補虛散寒為先。


陰不足者,陽無所制,則陽必亢,須補其陰,此當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陽不足者,陰無所制,則陰必盛,此當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此即和陰陽之偏盛,調氣血之盛衰的論治方法。


在用藥方面:藥有寒熱溫涼之性,病有陰陽氣血偏盛之別,陰病宜用陽藥,陽病宜用陰藥。


所謂藥用之陰陽,即酸苦湧泄為陰,有泄熱通下之功,辛甘發散為陽,有發散溫補之能。


對虛證的治療,亦遵《內經》「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若有陽脫者,宜陽藥中佐以陰藥,以陰引陽;


陰脫者,宜陰藥中佐以陽藥,以陽引陰,此即「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之法,使陰陽各有所 歸,以達到疾病獲愈的目的。


關於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一樣,是一種認識和分析疾病的思想方法。


陳氏在臨證時,運用五行學說與臟腑之間生克乘侮的理論來辨證探源,審因論治。


如肝屬木,若肝病而失疏泄,氣滯於內,鬱而生熱生火,木火熾盛,乘胃則胃脘痛而呃逆, 乘脾則運化無權是為泄瀉,治當扶土抑木,使肝木得疏,脾土得旺則諸證皆平。


又如,心屬火,臨床多指心火或命門之火。


命門火即為腎陽,若腎陽虛,則命門火衰,畏寒、四肢厥冷、雞鳴泄瀉、完穀不化。


此乃火不生土之證,治當溫腎以健脾。


因此五行學說在臨床上的應用,是用以解釋人體內臟的相互聯繫及生理、病理變化,分析在 病理情況下所反映出來的臨床特徵,作為判斷疾病和確定治療方法的依據之一,同時也是指導臨床實踐的基礎 理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94#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6:07:5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重視臟腑辨證,尤重先天後天臟腑是人體生命所依,疾病所係之處。


所以臟腑辨證是很重要的一環。


陳氏嘗云:人體發病,是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後,反應出現的一群證候,其所侵犯的 臟腑部位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證候,這即是進行臟腑辨證的重要依據。


但是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臟腑之間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疾病發生後也會使臟腑 之間相互傳變,相互影響。


臨床上通過四診收集到的資料,經過歸納、綜合、分析而確定診斷病變的臟腑部位以及臟腑 之間相互影響。


如,治一吳姓哮喘患者:哮喘冬日發作十餘載,近日又發,喘促發憋,早晚較重。


喘時不能平臥,咳嗽痰多白黏,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甚,氣短自汗,心慌少寐,唇 甲青紫,且見煩躁不安,胸悶善太息,納差便溏,尿頻,下肢浮腫,舌質絳,舌苔白,脈沉弦細數。


細析該脈症:喘促日久,反復發作,咳嗽痰多白黏,乃濁痰內阻,氣道不暢,肺失肅降,其 病在肺;


喘重不能平臥,氣不能續,呼多吸少,動則喘甚,脈細沉,乃腎失攝納,其病在腎;


腎為水臟,肺為水之上源,今肺腎兩虛,水津乏源,則水不制火,而心火亢,心陰耗傷,陰 血不足,血行滯澀,脈絡瘀阻,出現心慌氣短少寐,唇甲青紫,舌質絳;


肝腎同源,肝腎陰虛,肝火旺盛,故而煩躁易怒,胸悶善太息,脈弦數。


腎為水火之臟,陰陽之根,若陰損及陽,致命門火衰,失於溫煦,脾陽不足,溫運失司,故 有納差,腹瀉便溏,下肢浮腫之症。


由此可見,不論什麼疾病,均有累及臟腑的可能,鬚根據各臟腑發生病變的臨床特徵詳加辨 證,並要注意臟腑病變相互傳變和消長的規律,而防患於未然。


在臟腑辨證中,尤應注重脾胃在人體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


嘗云:五臟之根本乃脾與腎,腎為先天元陽之本,脾為後天精血之源,只有先天之本固,後 天之精血充,才能使生命運轉不息,生生不絕。


腎又為水火之臟,腎陰腎陽為人體陰陽之根本,腎陰充盛則生髓濡胃,滋養五臟之精血,腎 陽充和則溫煦萬物,使人體生機旺盛,正常地生長、發育、繁衍生息;


脾主運化,向五臟輸布水穀之精微;


胃主受納,傳代謝之糟粕,對於脾胃的關係是一升一降,循環往復,兩者既有分工,又有合 作。


因此在治療脾胃病時要充分注意到它們之間相互合作和補充,相互依存的關係,又要注意到 它們之間的區別和特性。


胃為陽土,脾為陰土,胃陽賴脾陰以濡養,脾陰賴胃陽以溫煦,故治胃與治脾不同,治腑與 治臟各異,脾喜燥而惡濕,溫補則健;


胃喜濕而惡燥,濡潤則和。


溫脾常以四君、六君、香砂六君、參苓白朮、補中益氣之類;


潤胃常用沙參、麥冬、石斛、山藥,熱病後期常用五汁飲之類。


腎病有陰陽水火之異,腎陽虛常以桂附地黃、鹿茸或右歸之類溫補腎陽,所謂益火之源以消 陰翳;


腎陰虛者常以六味地黃、麥味地黃、大補陰丸、左歸之類育陰清相火,填補腎精,以圖壯水 之主以制陽光之功。


此乃臟腑辨證中尤重先後天的意義所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95#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6:08:1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論治哮喘首重肺腎又應顧及心脾和氣血痰瘀哮喘病是以喘咳,憋悶,哮鳴有聲,呼吸急 促,嚴重時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為臨床特徵的一種反復發作性疾病,中醫稱為哮證。


由於哮必兼喘,所以稱為哮喘。


哮喘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它包括現代醫學中的支氣管哮喘及喘息性支氣管炎。


陳氏多年臨床觀察認為,哮喘發病的誘因以寒冷、感冒為最多見,其次為聞異味、油煙、勞 累等;


其病機主要為肺、腎、心脾虛損。


蓋肺主氣,司呼吸,為氣機升降出入之機樞,如感受風寒之邪,或聞及異味、油煙等而引起 肺之氣機受阻,肅降失司,勢必肺氣上逆而喘息發憋,喘促日久,肺氣必虛,以致氣道不利,呼吸急促,喘憋 ,鼻翼煽動,甚則張口抬肩;


心主血脈,若肺氣受阻,氣機不利,氣滯則血瘀,則心脈瘀滯,故唇甲青紫,心慌氣短,心 陽外越而自汗出;


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喘久及腎,腎氣虛攝納無權,氣不歸元,則氣上逆迫肺,呼多吸少 ,動則喘甚,氣不能續,端坐呼吸難以平臥;


腎為水火之臟,腎虛不能濡潤脾土,而脾氣亦虛,脾虛不能化濕,水濕不化,濁痰上逆,阻 塞氣道而為喘咳。


故以肺、心、腎、脾虛為辨證要點。


因此,治療法則當以調補肺心腎脾,扶正祛邪為主。


中醫疾病學認為,在病因的作用下,使機體生理平衡失調,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關鍵。


「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中醫對發病機理的基本認識。


哮喘病人常表現素體不足,病久體弱,即正氣不足,是其突出特點,故以扶正為主,改善體 質,是治療哮喘病的主要治法。


如張介賓在《景岳全書?喘促篇》中說:「喘有宿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


未發時以扶正為主,即發時以攻邪為主。


扶正者,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攻邪氣者,須分微甚,或散其風,或溫 其寒,或清其痰火。


陳氏臨床中認為:所謂「喘有宿根」即指過敏性哮喘而言。


關於「未發時以扶正為主,即發時以攻邪為主」則認為哮喘發作期或病情嚴重時,不論新久 均可用扶正祛邪標本同治的方法,此即寓防於治,寓治於防之意,可以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同時要注意調暢氣機,化痰行瘀。


肺腎是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主要臟器,王孟英說:「肺受病,一身之氣皆失順降之機。


從臨床哮喘病人症狀來看,均有輕重不同程度的胸悶憋氣,喉中有聲,呼吸急促,唇甲青紫 等,故調暢氣機,肅降肺腎也是治療哮喘病的重要一環。


然痰瘀的生成均與氣機不暢有密切關係,所以肅肺納腎,補心脾之氣,即寓有調暢氣機,增 強體質之意,並有化痰行瘀,改善微循環之效,以達到平喘的目的,此即扶正即所以祛邪之法也。


陳氏治療哮喘的常用方劑是《內外傷辨惑論》之生脈飲為主,意在滋補肺腎心脾,益氣滋陰 。


方中用太子參易人參以避其燥;


麥門冬養陰潤肺,益胃生津;


方中妙用五味子以其酸溫,入肺心腎,有斂肺、滋腎、養心陰之效。


孫思邈稱其「在上可滋源,在下則補腎」,實為補肺心腎之要藥。


烏梅酸溫,入肺腎二經,可「收肺氣」、「治久咳」、「納氣歸元」,故佐生脈飲斂肺氣, 納腎氣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認為有抗菌和抗過敏的作用。


蘇子辛溫入肺,降氣定喘,止咳化痰;


磁石鹹寒入腎,鎮養真陰,納氣平喘,二藥同用,一陰一陽,一降一納,使肺氣得降,腎氣 得納,且磁石可減蘇子之辛燥,蘇子可制磁石之鹹寒,兩者相互制約。


陳氏認為磁石以煅者為佳,以防其鹹寒重鎮傷腎。


地龍清熱涼血祛風通絡平喘,可緩解支氣管痙攣而收平喘之效。


桃仁活血行瘀,可改善肺的血液迴圈,改善氣道通氣量。


地龍、桃仁同用,可化瘀通絡,潤燥滑腸,使下焦得通,肺氣得暢,補而不滯。


並喜用陳皮、半夏理脾氣化痰濕,輸旋中焦,使肺腎調和無阻。


補骨脂辛溫,入腎助陽,使腎水不寒,蒸騰氣化,肺金得蔭,對於腎虛咳喘療效頗佳。


尤其對咳喘甚而尿出者更佳。


紫河車甘鹹,大補元氣,現代藥理研究有增強機體抵抗力,增強免疫功能及抗過敏作用。


因此本方以調補肺心腎平喘為主兼顧脾胃,陰陽雙補,有理氣化痰,行瘀通絡之效,並且有 改善體質的作用。


全方性味和平,補而不燥,滋而不膩,不論發作期或緩解期均可服用。


在臨床觀察300例肺腎兩虛型的患者總有效率達91%。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96#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6:08:24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一、慢性腎小球腎炎案於某,男,14歲,1984年4月3日初診。


主訴:腰膝酸軟乏力,蛋白尿2年。


病史:患兒於1982年4月4日始全身出現彌漫性皮疹,經某職工醫院診斷為「猩紅熱」 ,用青、鏈黴素治療後皮疹消退。


4月9日檢查尿常規:蛋白(++),白血球3~5個,紅血球0~1個,確診為「猩紅熱 併發腎炎」。


給予對症處理後,複查尿常規:蛋白仍為(++),白血球6~9個,紅血球4~5個,並 有顆粒管型。


又到市兒童醫院、中醫院,用中西藥配合治療,但病情一直未見好轉。


現症:氣短乏力,腰膝酸軟,納差,溲黃,大便稍乾,近來面生痤瘡。


診察:舌尖紅,舌苔白薄,脈細滑。


檢查尿常規:蛋白(++),白血球0~1個,紅血球1~2個。


辨證:病起於爛喉痧之後,毒熱內蘊血分,傷及腎陰,精血暗耗,故腰膝酸軟,尿蛋白一直 不消失;


腎虛及脾,是以脾氣亦虛,故納差氣短乏力;


而近日面生痤瘡,溲黃,便乾,舌尖紅,脈細滑等均係陰虛火旺,血熱生瘡之候。


治法:補腎健脾,清熱涼血利濕。


方藥:黃耆15克,生地15克,茯苓15克,山藥10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山 萸肉10克,炒白朮10克,車前子(包煎)10克,連翹20克,赤小豆20克,白茅根20克,焦三仙3 0克,7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97#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6:08:34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二診:飲食增進,精神好轉,面部痤瘡減少,余無變化,舌脈同前。


複查尿常規:蛋白(+),白血球0~1個,上皮細胞0~1個,前方尚合度,原方繼進7 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98#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6:08:46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三診:神倦乏力較前又有好轉,唯大便仍乾,近幾日尿意不盡,周身燥熱,晚上低熱,體溫 372℃,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滑稍數,複查尿常規已正常。


此係陰虛燥熱之象,原方加知母10克,黃柏10克,蒲公英30克,以增強滋腎陰,除燥 熱之功。


7劑。


此後以原方增損,繼服28劑,基本治癒。


數月後又因不慎感冒出現低熱,複查尿蛋白(+),白血球3~4個,仍遵前方法調理而愈 ,以後未見反復。


[評析]小兒急、慢性腎炎,中醫屬於水腫病的範疇。


但此案始終未出現浮腫,主要是由於爛喉痧後毒熱內傷腎陰,精血受損,以致出現蛋白尿及 紅、白血球等。


中醫認為病久陰損及陽,故脾氣亦虛,故用益腎健脾之法,方用耆術六味湯化裁。


方中六味地黃滋補腎陰;


耆朮、三仙益氣健脾助運;


赤小豆、車前子補腎利濕;


連翹、白茅根清熱涼血解毒。


進14劑後而諸症減,尿檢蛋白基本消失,後又出現燥熱乃腎水不能濟相火故也,故原方加 知柏滋腎水以濟相火,蒲公英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功,後以原方增損連服28劑而病基本治癒。


數月後又因感冒而出現低熱,複查尿常規有少許蛋白及白血球,仍以原法化裁調理而痊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99#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6:08:56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二、骨痹案張某某,男,44歲,1981年7月13日初診。


主訴:腰腿痛,行動困難4月餘。


病史:患者從3月份始右側腰腿痛,經某研究所攝腰椎片,診斷為「腰椎骨質增生」,經按 摩、針灸等治療效果不顯。


現腰腿疼痛較劇,影響睡眠,右腿不能屈伸,行動困難,需人攙扶才能行走,飲食、二便尚 正常。


診察:舌苔薄黃,脈象弦細,腰椎彎曲及行動困難,由家屬攙扶而來診。


辨證:肝腎不足,氣血瘀阻,脈絡不暢,以致右側腰腿疼痛劇烈,且右腿屈伸及行動困難等 骨關節為病。


治則:補養肝腎,益氣活血通絡止痛。


處方:黃耆、桑寄生、雞血藤各30克,桂枝、當歸、骨碎補、紅花、制乳沒、狗脊各10 克,赤白芍、桃仁各12克,丹參、杜仲、牛膝各15克,三七面(分沖)3克,5劑。


二診:腰腿痛減輕,晚上已能入睡,右腿可以伸直,能獨自行走十餘步,舌苔薄白黃,脈弦 細,前方見效,原方7劑。


三診:病情已明顯好轉,腰微痛,右腿已能伸直,步行較穩,仍感腿軟無力,睡眠已正常, 舌苔白薄,脈細弦,擬原方加熟地20克,威靈仙30克,以增強養血活血之功,7劑。


以後又隨診四次,均按前方繼服28劑,病治癒而上班工作。


1984年6月因工作勞累後腰腿痛又復發,症狀與上次基本相同,治療亦予前方略有加減 ,共服77劑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00#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6:09:06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腰椎骨質增生,是一種骨關節疾病,中醫屬於「骨痹」的範疇,主要是由於勞損, 肝腎不足,氣血瘀阻,寒濕之邪侵襲骨關節與筋脈所致。


臨床症狀表現為腰痛劇烈,沉重無力,大腿屈伸困難,不能行走等。


治療當以養肝腎,益氣血,活血舒筋通絡,祛風濕止痛為法。


方用黃耆桂枝五物湯、寄生湯化裁。


方中黃耆、當歸、白芍益氣血;


桑寄生、狗脊、杜仲、牛膝養肝腎;


紅花、桃仁、丹參、制乳沒、三七面、雞血藤、赤芍、骨碎補舒筋活血化瘀止痛;


桂枝溫化寒濕,進5劑而症減,效不更方,原方繼進7劑後,腰腿痛明顯好轉,已能自己行 走,不需攙扶,且步行較穩,唯下肢酸軟無力,原方加熟地、威靈仙以增補腎養血活血之功,連服35劑後, 腰腿痛基本治癒。


三年後又因勞累過度致使病情復發,仍宗原方稍作增損,連服77劑而痊,經隨訪至今未再 發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9 17:10 , Processed in 0.14062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