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特色】
三、論治哮喘首重肺腎又應顧及心脾和氣血痰瘀哮喘病是以喘咳,憋悶,哮鳴有聲,呼吸急
促,嚴重時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為臨床特徵的一種反復發作性疾病,中醫稱為哮證。
由於哮必兼喘,所以稱為哮喘。
哮喘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它包括現代醫學中的支氣管哮喘及喘息性支氣管炎。
陳氏多年臨床觀察認為,哮喘發病的誘因以寒冷、感冒為最多見,其次為聞異味、油煙、勞
累等;
其病機主要為肺、腎、心脾虛損。
蓋肺主氣,司呼吸,為氣機升降出入之機樞,如感受風寒之邪,或聞及異味、油煙等而引起
肺之氣機受阻,肅降失司,勢必肺氣上逆而喘息發憋,喘促日久,肺氣必虛,以致氣道不利,呼吸急促,喘憋
,鼻翼煽動,甚則張口抬肩;
心主血脈,若肺氣受阻,氣機不利,氣滯則血瘀,則心脈瘀滯,故唇甲青紫,心慌氣短,心
陽外越而自汗出;
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喘久及腎,腎氣虛攝納無權,氣不歸元,則氣上逆迫肺,呼多吸少
,動則喘甚,氣不能續,端坐呼吸難以平臥;
腎為水火之臟,腎虛不能濡潤脾土,而脾氣亦虛,脾虛不能化濕,水濕不化,濁痰上逆,阻
塞氣道而為喘咳。
故以肺、心、腎、脾虛為辨證要點。
因此,治療法則當以調補肺心腎脾,扶正祛邪為主。
中醫疾病學認為,在病因的作用下,使機體生理平衡失調,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關鍵。
「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中醫對發病機理的基本認識。
哮喘病人常表現素體不足,病久體弱,即正氣不足,是其突出特點,故以扶正為主,改善體
質,是治療哮喘病的主要治法。
如張介賓在《景岳全書?喘促篇》中說:「喘有宿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
未發時以扶正為主,即發時以攻邪為主。
扶正者,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攻邪氣者,須分微甚,或散其風,或溫
其寒,或清其痰火。
陳氏臨床中認為:所謂「喘有宿根」即指過敏性哮喘而言。
關於「未發時以扶正為主,即發時以攻邪為主」則認為哮喘發作期或病情嚴重時,不論新久
均可用扶正祛邪標本同治的方法,此即寓防於治,寓治於防之意,可以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同時要注意調暢氣機,化痰行瘀。
肺腎是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主要臟器,王孟英說:「肺受病,一身之氣皆失順降之機。
從臨床哮喘病人症狀來看,均有輕重不同程度的胸悶憋氣,喉中有聲,呼吸急促,唇甲青紫
等,故調暢氣機,肅降肺腎也是治療哮喘病的重要一環。
然痰瘀的生成均與氣機不暢有密切關係,所以肅肺納腎,補心脾之氣,即寓有調暢氣機,增
強體質之意,並有化痰行瘀,改善微循環之效,以達到平喘的目的,此即扶正即所以祛邪之法也。
陳氏治療哮喘的常用方劑是《內外傷辨惑論》之生脈飲為主,意在滋補肺腎心脾,益氣滋陰
。
方中用太子參易人參以避其燥;
麥門冬養陰潤肺,益胃生津;
方中妙用五味子以其酸溫,入肺心腎,有斂肺、滋腎、養心陰之效。
孫思邈稱其「在上可滋源,在下則補腎」,實為補肺心腎之要藥。
烏梅酸溫,入肺腎二經,可「收肺氣」、「治久咳」、「納氣歸元」,故佐生脈飲斂肺氣,
納腎氣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認為有抗菌和抗過敏的作用。
蘇子辛溫入肺,降氣定喘,止咳化痰;
磁石鹹寒入腎,鎮養真陰,納氣平喘,二藥同用,一陰一陽,一降一納,使肺氣得降,腎氣
得納,且磁石可減蘇子之辛燥,蘇子可制磁石之鹹寒,兩者相互制約。
陳氏認為磁石以煅者為佳,以防其鹹寒重鎮傷腎。
地龍清熱涼血祛風通絡平喘,可緩解支氣管痙攣而收平喘之效。
桃仁活血行瘀,可改善肺的血液迴圈,改善氣道通氣量。
地龍、桃仁同用,可化瘀通絡,潤燥滑腸,使下焦得通,肺氣得暢,補而不滯。
並喜用陳皮、半夏理脾氣化痰濕,輸旋中焦,使肺腎調和無阻。
補骨脂辛溫,入腎助陽,使腎水不寒,蒸騰氣化,肺金得蔭,對於腎虛咳喘療效頗佳。
尤其對咳喘甚而尿出者更佳。
紫河車甘鹹,大補元氣,現代藥理研究有增強機體抵抗力,增強免疫功能及抗過敏作用。
因此本方以調補肺心腎平喘為主兼顧脾胃,陰陽雙補,有理氣化痰,行瘀通絡之效,並且有
改善體質的作用。
全方性味和平,補而不燥,滋而不膩,不論發作期或緩解期均可服用。
在臨床觀察300例肺腎兩虛型的患者總有效率達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