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審證求因】
探求病機周氏認為:根據病機十九條的理論,認識與掌握疾病的病理機制,必須從分析證候
入手。
「證」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臟腑的功能失調所出現的病理反映。
「有諸內必形諸外,」任何疾病,通過對體表症狀的分析判斷,就可以測知相應內臟的病理
變化情況。
所以,病機十九條的每一條病機,都是通過主要證候表現,來審證求因,探求病機。
如肝病化風的病機,主要是通過「掉眩」的症狀分析得出,即所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
同樣,腎病化寒,脾病化濕,心病化火,肺病氣機失調的病機,亦是通過「收引」、「腫滿
」、「瘡瘍痛癢」、「鬱」的症狀分析得出。
只有通過體表的症狀分析,辨明證候性質,才能明確病因、病機,掌握疾病的本質。
這反映了中醫病機學說的理論特點。
另外,周氏認為,要加深領會五臟病機,還須結合五臟的陰陽屬性進行分析。
心、肝皆為剛臟,亦為陽臟。
結合「天人相應」運氣學說的觀點,又稱風火之臟。
所以在臨床上,心、肝之病,多從實化、熱化。
其病機和證候多表現陽亢氣逆,風火熾盛,急暴亢奮的特點。
肝陽偏亢,肝氣疏泄太過,可致陽動風生,而出現「掉眩」、「強直」的急暴證候。
此亦即《素問?藏氣法時論》所謂「肝苦急」。
心火旺盛,擾動神明,可致神識狂亂,發生「瞀」、「躁狂、「口噤鼓栗」等病證。
二者的治療皆宜苦寒折降,瀉其太過,以抑其急暴亢奮之勢。
同時亦要佐以甘緩滋潤,以柔制剛,也即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所謂:「肝為剛臟,非柔
潤不能調和也。
又謂:「心肝為剛臟,可受柔藥」。
《素問?藏氣法時論》也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脾腎皆為柔臟,亦為陰臟。
腎為水臟,為先天之本,內寓元陽、元陰,為「生氣之原」,脾居土位,為後天之本,濡潤
澤物,為氣血生化之源。
故在臨床上,脾、腎的病變,多表現化源不足,陰陽氣血虧損,而呈現虛損危重的證候特徵
。
如腎陽虛損,命火式微,可致寒從中生,關門不固。
症見身寒、肢冷、惡寒倦臥、二便遺泄,遺精滑泄等。
治宜補腎填精,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脾陽受挫,陽虛不運,不能輸布津液,運化精微,可發生浮腫、腹脹便溏、氣血虛損等病證
。
治宜溫運脾陽,健脾利濕,益氣生血。
此即葉天士所謂:「脾腎為柔臟,可受剛藥。
至於肺介於陽與陰之間,為陽盡陰生之臟,與秋燥之氣相應,故肺病多從燥化。
肺又主一身之氣,肺氣失調,失於宣發,又可發生喘逆、痞悶之症。
治宜降肺利氣,通調氣機。
可見,周氏認為,探求病機,必須從分析證候入手。
同時亦要結合五臟陰陽屬性,明察「天人相應」之理,揆度內外,以表知裡,深入剖析,以
洞察真諦,掌握要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