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26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5:21:24 | 只看該作者

〔評析〕


奔豚亦癥瘕積聚之類也。


與下腹之筋脈及肌肉緊張痙攣有關。


肝主筋主風,古人謂風是數行而善變,意為發作無常,變化不定,故筋脈攣急諸病,每可用 舒筋熄風而收效。


用瀉肝疏肝而治奔豚,亦屬此意。


方中烏梅作為引經報使,兼可軟堅舒筋,尤不可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5:21:33 | 只看該作者

(六)補肝和肝治眩暈汪某


男,成年。


眩暈、頭痛,有間斷耳鳴。


加劇時則嘔吐不能睜眼,脈來弦細無力,舌淡苔薄。


象屬肝氣不足,清陽不升,因而致暈。


治宜養血以補肝,滋水以和肝。


四物,六味,當歸補血復方圖之。


當歸15克、黃耆50克、黨參15克、地黃15克、白芥10克、川芎10克、山萸肉1 0克、山藥15克、白朮10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薑5片、棗5枚。


連服30帖漸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5:21:51 | 只看該作者

〔評析〕


此案雖為養血益氣,寧肝熄風之常法。


但也有藥不虛設之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5:22:0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皇甫謐對「五腧學說」的重大貢獻(一)五腧穴在經絡系統及臨床上的地位腧穴本是人 身孔穴的統稱,而在肘膝關節以下的十二正經的各個腧穴,在經絡系統中更有其各自意義。


其中不僅有各經的郤穴和陰陽表裡經的各個絡穴,而且更為重要的就是以井、滎、腧、經、 合流注關係為比譬的五個腧穴和為各經原氣所聚的各個原穴。


《靈樞?本輸》說:「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經絡之所別處,五輸(輸與腧通) 之所留,六府之所合……。


這就是「五腧」的由來,而稱為「是為五臟六腑之俞」。


其中有與五臟相應的五五二十五腧,六腑中又加入一個原穴,使之與六腑相應而有六六三十 六腧。


在臟經之中則是「腧原合一」。


因為臟可代表腑,言臟即可以知腑,故稱為「五腧」,而不稱為「六腧」。


這些既是經絡系統的主要內容,更是針灸臨床的關鍵,而有其十分重要的地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5:22:10 | 只看該作者

(二)五腧體系


在晉以前尚未臻完備根據《靈樞?本輸》的記載,可見五臟五腧,共有二十五穴;


六腑六腧,共有三十六穴。


兩者共有六十一穴。


而缺少了手少陰心經五腧流注的關係。


對此,《靈樞?邪客》作出說明認為:「手少陰之脈獨無腧者何也?


答曰:少陰,心脈也。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


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腧焉。


曰:少陰獨無腧者不病乎?


答曰: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其餘脈之出入曲折,其行之疾徐, 皆如手少陰心主脈行也。


這從心包的功能為代心行事的臣使官來說,是可以把手少陰厥陰兩經合二為一。


但如與《本輸》本篇其他各經的流注及《靈樞?經脈》陰陽表裡的體系相比較,則顯然是一種 缺陷。


這就使「五輸學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處於一種停滯和不完備的狀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5:22:23 | 只看該作者

(三)五腧學說


在《甲乙經》中得到了重要的補充和發展上述五腧學說的缺陷和未臻完備之處,直到《甲乙 經》問世以後,才得到合理的補充,使之進一步地發展和提高。


在《甲乙經》卷三,手少陰及臂凡二十六穴這一篇章中,首先引證了《靈樞?邪客》的原文, 接著就對手少陰心經的五腧流注關係,作了明白具體的規定:「心出少衝,少衝者木也……手少陰脈之所出也 ,為井;


少府者火也……手少陰脈之所溜也,為滎;


神門者土也……手少陰脈之所注也,為俞;


靈道者金也……手少陰脈之所行也,為經;


少海者水也……手少陰脈之所入也,為合。


根據皇甫先生《甲乙經》自序,該書是由《素問》,《針經》(即《靈樞》又名九卷)和《 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三書撰集而成的,除最後一書早已亡佚,無從得知其全貌外,而在其餘兩書中,都不能 找出手少陰心經流注之五腧關係。


因此,姑不論手少陰心經的五腧穴是出自《明堂孔穴針灸治要》,或是皇甫先生根據他自己 的獨到見解所作出的推理和補充,其功績都是不可磨滅的!


(四)五腧體系的完備開拓了針灸領域的燦爛前程《甲乙經》對針灸學所作出的貢獻是多方 面的,其影響更為深遠。


即以五腧穴這方面來說,對「時間針灸學」的發展,其價值就很難估量。


本來「移光定位」是時間針灸學的基本概念,早見於《素問?八正神明論》及《六微旨大論》 。


但是由於缺少手少陰心經五腧流注這一重要環節,就不可能使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盈虧的節律 ,與自然界陰陽轉化和生克制約的週期性現象作出很好的配合。


也就是說六十一穴的五腧流注,不是測量氣血循環週期性的標準。


自《甲乙經》而後,六十六穴的五腧流注規律得到完善,以「移光定位」古代學說思想為基 礎的源遠流長的「子午流注針法」也就隨之而誕生成長,當前正是方興未艾。


在重視和探討「時間灸學」的同時,應該感激皇甫先生在這方面所建立的功勳!


二、陰升陽降必須明瞭中國傳統的陰陽學說,是「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因此,陰陽是萬事萬物的基本屬性,而陰陽的升降關係,又是陰 陽本身的基本屬性。


所以是「升降出入,無器不有,無不升降,無不出入。


(《六微旨大論》)但是這種升降出入陰陽的基本屬性,目前不是少數人而是很多的人,特 別是在我們年輕的中醫界同仁,莫不認為既然有形為陰,無形為陽,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 地。


「陽化氣,陰成形」。


(《陰陽應象大論》)自然就是「陽升陰降」。


如果有人說是「陰升陽降」,必將貽為笑柄,斥為荒誕和無知。


因此才不得不就此無知之談,作一番饒舌,以供評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5:22:35 | 只看該作者

中醫是哲學醫學


其認識體系,是從事物的依存、制約、聯繫、變化、轉換與轉歸的基本內涵中,作出推理、 引伸、識別和判斷。


雖是「清陽為天,濁陰為地」,但地氣必須上為云,天氣才能下為雨。


「霧出地氣」,這就是陰升,「雨出天氣」,這就是陽降。


故在《六微旨大論》中又明確指出說:「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


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相召就是互相召喚,相因就是互為因果。


而後各種變化才能出現。


故「非出入,無以生長壯老已;


非升降,無以生長化收藏。


這就是陰升陽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基本道理。


《周易》一書,是中國哲學體系的大成。


對於陰升陽降的關係,更有精闢的歸納和概括。


可從泰、否、既濟、未濟四封中作出說明。


陽,以天與火為代表,天在卦為乾;


陰,以地與水為代表,地在卦為坤;


水,以坎為代表,火以離為代表。


如果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升已而降,降已而升,這就是天地交泰之泰卦,如果是有升無降 ,或有降無升,這就是天地不交,陰陽決離之否卦。


否,塞也,閉塞不通也。


如果水在上而火在下,是為水火相濟之既濟卦,如果水在下而火在上,這就是水火不交之未 濟卦。


如果不能從事物的依存和變化中看問題,是不能對陰升陽降的關係作出正確理解的。


在人身來說,則心腎是一身之水火,中醫歷來均十分重視與強調心腎相交與水火相濟。


在生理病理與臨床治療中的地位與作用,對此可用古方交泰丸作為說明。


方中重用黃連五錢,而桂心只用五分,對於心腎不交,水火不濟,因而怔忡不眠者,具有良 效。


失眠不寐者,是天氣不降,陽不能入陰也。


故用黃連之苦降以濟心火。


而天之不降,亦由地之不升,故用桂心之辛通而行水氣。


一寒一熱,一升一降,如此則水火濟而心腎交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5:22:49 | 只看該作者

人身經絡體系的上下出入


也不例外,如《素問?太陰陽明論》曰:「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足厥陰 上巔頂)而下行循臂至指端(手之三陰從胸走手);


陽氣從手上行至頭(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而下行至足(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這是說明,陰氣自下向上行,由身體上部達手上肢之末端後,即將由陰轉陽,再由上肢返回 身體上部,自上向下行,達於下肢之末端後,再轉化為陰氣而上行。


如此反復周流。


如正身直立,雙手上舉,則陰升陽降的這種關係更為明顯。


由此可見,陽升陰降,乃是事物表面和孤立現象,而陽降陰升,才是陰陽學說的真正內涵, 是陰陽學說的基本準則和變化的樞要,貫串在中醫生理與治療原則的理法方藥之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5:23:05 | 只看該作者

三、金水相生必須明晰五行的生克制約


是中醫理論的核心。


在相生關係上來說,大家都熟悉木能生火,是說明古代的原始社會,首先發現鑽木能取火, 而草木也極易燃燒而生火;


火能生土,是說即使如岩石之類的東西,經過火的燃燒也能化為土壤,而大地也需要有陽光 的照射才能化生萬物;


土能生金,是說金屬物質從土壤中挖掘而來的。


而金能生水,這就頗為費解。


有不少前人,不惜穿鑿附會,出現許多笑話和奇談!


如有人說:開河挖渠,必須要有金屬的工具。


又有人說:將金屬物在火上加熱,其表面就能出現水滴。


如此等等,也得流傳。


至於水能生木,植物不能缺水,這就不用多說了。


時至今日,有關金水相生的理論,仍是含混模糊,未能明晰。


這對繼承和發揚來說,無疑是一種缺陷和諷刺。


周氏在這方面的理解,可能有其見地。


特整理供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5:23:15 | 只看該作者

古人對於五行屬性的概括和推理


是上而天文,下而地理,中而人事。


既是博大無邊,也可退藏於密。


因此必須綜合理解,彼此印證,決不能孤立地為某一事物所局限。


約言之,如眾所周知,在天為風,在時為春,在方位為東,在地為木,在人為肝;


在天為熱,在時為夏,在方位為南,在地為火,在人為心;


在天為濕,在時為長夏,在方位為中央,在地為土,在人為脾;


在天為燥,在時為秋,在方位為西,在地為金,在人為肺;


在天為寒,在時為冬,在地為水,在人為腎。


其他方面不作具述,特就在天為燥,在方位為西,在地為金,作一探討,以見金水相生的關 係與根源。


《素問?氣交變大論》曰:「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潔,其化緊斂,其政勁切,其令燥, 其變肅殺,其災蒼隕。


什麼是燥?


《說文》:「燥,乾也」。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到秋天,氣候乾燥而涼爽,所謂「秋高氣爽」而「天朗氣清」,也只 有在秋天才容易看到。


正因為如此,所以《蘭亭集序》這一歷史名文,才未被梁昭明太子收入他的《文選》之中。


這就是「其德清潔」的說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5:23:27 | 只看該作者

歐陽修的《秋聲賦》


曰:「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澹,其容清明,其氣忄栗冽,其意蕭條,草拂之而色變,木 遭之而葉脫。


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


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


這也就是「其化緊斂,其政勁切,其變肅殺,其災蒼隕」的說明。


蒼隕者蒼翠之色,遇之而隕落也。


故秋風也叫金風,所謂金風既起,則木葉凋零是也。


封建王朝殺人,也在秋天。


這些又與金能生水有什麼關係呢?


道理很簡單,熱空氣如不與冷空氣相遇,水氣就不能凝結,天雨也就不能下降。


而「在天為燥,在時為秋,也就是金能生水的關鍵所在。


而金水相生與地理位置的關係,還應予以探討。


金是代表西方,金水相生,是說水都是從西方來的。


早年曾讀過一本筆記小說,書名已記不清,且藏書早付秦火。


但記憶卻非常深刻。


書中有這樣一段簡短的記載,大意是五行中之金能生水,是說水都是從西方來的,千條江河 ,都是自西向東流向大海。


此其一;


其二,天空中的冷空氣,都是來自西北方,與南方的熱空氣相遇而成雨;


其三,在降雨過程中,特別是在雷雨時,大都是由西南方生成,而自東而西的降雨,卻極為 少見。


民間曾有這樣一句諺語:「老頭子已活八十八,未見東南有大水發。


筆者為了證明這一問題,曾隨師拜訪了安徽省氣象學家,得到了他們的指教。


更加加深了對「金能生水」的理解。


由此可見,所謂「金水相生」,乃是濕熱的熱空氣必須與涼爽的冷空氣相結合才能成雨的道 理。


古人把自然界各種因果推移與互相的變化規律,歸納成為五大體系,而稱為「五行」。


行是移的意思(《素問?八正神明論》:「行者移也。


),又是道路之意(《爾雅?釋宮》:「行,道也。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5:23:3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曰


「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曰五行 。


可見「五行」乃是萬事萬物互相推移的規律與道路,也是中醫理論體系不可動搖的組成部分 。


自應言之成理,而不能模糊其詞。


四、耳聞鼻嗅應有區分作為中醫四診之一的聞診,其意義自無庸贅述。


但聞診的內容實應予以明確和肯定,方能有的放矢,掌握要點,發揮作用。


聞診當然是充分運用聽覺,從病人語言的聲音,以及身體其他部分所發出的病理音響,作為 對人體機能與對病理情況的估計,做到「聆音察理」的診察作用。


但「聞」又與「嗅」通,《孔子世家》:「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臭。


因此近代某些中醫同道,把在病人身上所能嗅到的某些氣味,也作為聞診的內容,認為這是 對中醫聞診的發展。


這當然無可厚非,但也未可等同。


現將周氏在這方面的見解與體會,約舉於下,以供爭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5:25:11 | 只看該作者

1五音五臭是兩個獨立體系


《素問?金匱真言論》曰:「肝其音角,其臭臊;


心其音徵,其臭焦;


脾其音宮,其臭香;


肺其音商,其臭腥;


腎其音羽,其臭腐。


這就是肝心脾肺腎五臟與角徵宮商羽五音及臊焦香腥腐五臭的各自關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5:25:22 | 只看該作者

2人的聲音與氣味各有其識別器官


聲是單一與一般的聲響,即單出與凡響均曰聲。


音是復合與變化的聲響,以聲之清濁高下,古代分為宮商角徵羽五音,聲變乃成音,音和乃 成樂。


這是專門由聽覺器官來識別的。


臭,氣也,腐穢與芳香之氣皆為臭,臭通嗅,嗅,吸其氣也。


因此臭也就是吸其氣味,凡通於鼻者皆稱為臭。


聲、音有五,兩者常混為一體,與五臟相應。


氣與味也有五,兩者雖常是混淆不分,但又是各自獨立,分別與五臟相通。


五氣專門是由嗅覺器官所識別,而五味則由口舌所體察。


因此宮商角徵羽五音,臊焦香腥腐五氣與酸苦甘辛鹹五味,乃是中醫在診斷學方面三個獨立 體系,不可混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5:26:27 | 只看該作者

3五臭在中醫診斷學方面的意義


《難經》第四十九難,以暑邪傷心為例說:如果其病身熱,脅下滿痛,其脈浮大而弦,何以 知為傷暑得之?


答曰:五臭各有所入,入肝為臊臭,入心為焦臭,入脾為香臭,入肺為腥臭,入腎為腐臭。


這一病人是惡焦臭,故以知其為傷暑得之,《素問?腹中論》說:「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 ,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吐血……中氣竭,肝傷……。


這是說明何臟受傷則患者自身即可先嗅到本臟之氣,而感到厭惡,當然也可為醫生的嗅覺所 察覺。


這在臨床上也不乏例證可尋,如嚴重肝病患者所出現之「肝臭」,就是屬於腥臊氣的範疇, 肺病患者確實能感知口中能出現腥臭氣味。


可見「五臭」在中醫診斷學方面具有一定意義,但久已被忽略而未曾得到光大和發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5:27:10 | 只看該作者

4用耳聞包括鼻嗅不是對中醫學說的發展


目能辨五色,耳能聽五音,鼻能分五氣,口舌能知五味。


如是則眼、耳、鼻、舌五官各有其不同職能與不同分工,而以聞通嗅,僅是一種習慣語言, 如用鼻子聞一聞,飯店門口也有「聞香下馬」的招牌。


從字義上講是不能混淆的。


這種關係用於診斷,更應有嚴格的準則,中醫本身的主要缺點,就是在於概念含混,為了發 展中醫就是要從各個方面進行彌補,而不能再製造新的混亂。


這是繼承和發揚的關鍵,特別是對作為中醫診斷法綱領之一的聞診法,更不能輕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5:27:32 | 只看該作者

五、阿是壓痛機制有別在針灸取穴方法上


對於壓痛穴與阿是穴應用尤多。


目前在針灸教材上,對於兩者的區分和聯繫,常常是含混其詞。


極易使人誤認為是彼此不分。


因而在應用上也就心中無數。


略予說明,或可有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5:27:44 | 只看該作者

1兩者的相同點


阿是穴與壓痛穴,均是以能出現壓痛反應為特徵。


阿是穴古人有稱為天應穴或不定穴。


所謂天應,就是自然出現的,不定是指並無固定的經絡體系與位置。


如果兩者同有壓痛反應,且以天應與不定命名,也可以說阿是穴與壓痛穴是無所區分。


如果就其產生機制及臨床價值而言,則兩者就決難等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5:27:54 | 只看該作者

2兩者的不同點


(1)如眾周知,所謂「阿是」,即在患病的部位所出現之壓痛點,常是病變的中心位置。


《金針梅花詩鈔》曰:「穴為天應病為腧,捫按探尋穴不拘。


有痛自能呼阿是,持針散刺自然蘇。


注曰:「《入門》云:散刺者,散針也。


因雜病而散用其穴,隨病之所刺而針之,初不拘於流注,即天應穴。


《資生經》所謂阿是穴是也。


阿是之名,見於《千金》,不拘經穴,捫按有得,患者常自稱阿是,即據以入針,故亦名不 定穴。


亦即《內經》以痛為腧之遺意也。


因此阿是穴乃是局部的病理體徵,也就是直取病處之取穴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5:28:04 | 只看該作者

(2)而壓痛穴則不然


確可稱之為不定穴與天應穴,它能出現在遠離病處的他經他穴與非經非穴的許多部位。


內臟有病可以出現在體表,頭面有病可以出現在手足,手足有病可以出現在背腰。


因此它乃是全身的病理反應,也是遠離病處之取穴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9 11:10 , Processed in 0.62500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