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乙】
請老師談一下寒燥咳嗽及其證治。
[老師]寒燥咳嗽即涼燥咳嗽之寒證偏重者,一般發生於深秋與初冬之時。
從時令與主氣來看,秋分至小雪之間燥氣當令,其時多晴少雨,燥氣偏盛。
此段時間內,由於氣溫有寒(涼)熱(溫)之別,故燥證有溫燥與涼燥之不同。
從秋分至霜降之間(大約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氣溫尚高(華北及西北地方尤為明顯),此時燥熱之氣較盛,如感受燥熱之邪所引起的疾病,稱為溫燥;
霜降之後,氣溫急驟下降,氣候轉冷,此時燥涼之氣偏盛,感之者即病涼燥。
在東北地區,此時之氣溫已相當寒冷,如仍稱為「涼」,已不足以說明其實際情況,故稱之為「寒」。
由「燥涼」之邪引起之病稱為「涼燥」,故我們因之將「燥寒」之邪引起之咳嗽,稱為「寒燥咳嗽」。
這種咳嗽在秋末、冬初之際相當多見。
有的患者久治不愈,可延及整個冬季。
病情輕者,可以漸漸自愈。
此證之久治不愈,並非由於其證難治,而是由於治不對證而致。
肺為嬌臟,既易傷於熱,也易傷於寒,更易病於燥。
當深秋初冬天氣乍寒,氣候偏燥之日寸,人們尚難於完全適應。
特別是在氣溫時寒寸熱,寒熱劇變的情況下,極易感受燥寒之邪而為病。
其證既有寒束皮毛之表證,又有燥傷肺津之裏證,故往往出現全身不適或疼痛、頭痛、畏寒、無汗、鼻塞不通等表證,同時又以咳嗽為主要症狀。
其咳嗽的特點為頤嗽連聲,咳聲重濁,乾咳無痰。
即或有痰也少而成塊(如其人痰濕素盛,也可出現痰多清稀之症),遇寒則咳嗽加劇,故每當到室外或半夜室溫最低時,或於晚間睡前脫衣及早晨穿衣時,由於寒涼之氣襲於皮膚,內舍於肺,故出現咳嗽連聲。
遇熱則咳嗽減輕或完全不咳。
由於燥氣傷肺,津液不足,故又表現為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成塊,且有咽乾而癢,口唇乾燥等症。
只是這種表現常不引人注意,如不提示,患者往往不會言及。
從上述分析中可知,此證之關鍵在於寒、燥二字,而其中以寒為主,燥則次之。
所以在治療此證時,以溫、潤為法,其中以溫為主,而以潤輔之。
所謂「辛開溫潤」之法,即以辛溫之品溫肺而散寒邪,溫潤之品滋陰而潤肺燥。
但必須注意的是,散寒之晶不可過於溫熱,恐傷津液而化燥;
潤燥之藥不可偏於寒涼,恐寒涼之葤益增肺寒。
故如沙參、麥冬、石斛、天冬、花粉、生地、玄參、玉竹等在溫燥時經常應用之藥,於此證則大不適宜。
此方中重用百部、紫菀、款冬花、杏仁等溫潤之品,既能溫肺而散寒,又能潤肺而滋燥。
又用荊芥、蘇葉、生薑等辛溫輕揚之品,輕浮以上達於肺而外達皮毛,使從皮毛而入之寒邪復從皮毛而外散。
再加陳皮、桔梗、甘草等調理肺氣而祛痰。
所用藥物正符合上面所談的治療原則。
過去,治療寒燥咳嗽皆以杏蘇散為主方,其方由二陳湯加杏仁、蘇葉、枳殼、前胡、桔梗、甘草、生薑、大棗而成。
雖有理氣化痰散寒之功,但藥物偏燥而少潤,故對於肺寒而燥者,似不如本方為佳。
近些年來每於秋冬之季的寒燥咳嗽,用他藥不愈者,常以此方取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