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乙】
二診時確實是標本同治,但是治本用補中益氣湯仍有點令人費解.因為患者並無短氣乏力、食少懶言等中氣虛弱的症狀。
[老師]這個問題提得好,涉及到補中益氣湯的運用範圍,所以我首先要反問一句,難道患者必須具備短氣乏力、食少懶言等全身性症狀才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嗎?
李東垣《脾胃論》一書中專列有一節,叫做「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其中引用《素問?玉機真臟論》說,「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
又引用《素問?通評虛實論》說,「……九竅不通利,腸胃之所生也」。
李氏還即此闡發說: 「脾胃既為陰火所乘,穀氣閉塞而下流,即清氣不升,九竅為之不利……」。
鼻為九竅之一,長期鼻塞,嗅覺遲鈍,追究其病之本,當然要首責脾胃虛弱,而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了。
我們還可以回憶一下導師江爾遜老中醫運用補中益氣湯化裁治療前陰、後陰二竅的許多病證,如長期遺尿、尿血、尿蛋白經久不消失、淋證、崩漏、便血、便秘、泄瀉、痔瘡等等,療效頗佳,其中不少患者並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短氣乏力、食少懶言等全身性症狀。
我過去也不大理解,便請教他說,「你選用補中益氣湯的依據是什麼」?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一語,思過半矣」!
我那時頓覺耳目一新,不禁自言自語道「經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真不我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