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生丁】
早就聽說老師治慢性咽炎喜歡用薑、桂、附等溫熱藥,老師是怎樣悟出來的?
能傳授一點「訣竅」嗎?
[老師]不是「喜歡」用,而是虛寒性咽炎才用。
我早年治慢性咽炎,亦曾恪守「咽喉病皆屬於火」這一以偏概全之見,而使用辛涼散風、苦寒清熱及甘寒滋陰方藥,有效有不效。
其不效者,亦不大敢使用溫熱藥。
後來在成都工作期間,見一老中醫治慢性咽炎,常用桂枝湯加乾薑;
另一老中醫則常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雖則病者懼而醫者譏,但兩位老中醫仍然「我行我素」,樂此不疲。
而從病者回饋之資訊看,僨事者固然有之,但效彰者亦不少。
益信治療本病,原不可盡廢溫熱藥物。
而細心揣摩日久,亦漸有會悟,慢性咽炎多因虛火為患,然若常用寒涼藥物,遷延纏綿,亦可漸漸陰損及陽,轉化為虛寒之證。
更有素體陽虛,反復感受風寒而致者。
經反復觀察,虛寒性咽炎,其咽喉部症狀——如顆粒增生、微痛、異物感等,雖與虛火性咽炎無大異,但往往伴見一些虛寒症狀——如咽喉分泌物清稀量多,微帶腥味,咽乾而口不乾;
小便清長,大便偏稀,怯寒,易感冒;
舌質淡或淡紫,苔白潤或白膩,或微黃多津,或黑潤,脈緩弱或沉弱等。
此類患者皆疊用抗生素及寒涼藥物,而復用之乏效,甚至加重。
臨床上仔細詢問,注意四診合參,並不難辨識。
其病機為脾虛肺寒、痰滯咽喉,或脾肺腎陽虛,陰寒凝滯咽喉。
前者之治法及方藥,可參考本案。
後者治宜溫陽降逆,祛寒利咽。
我曾綜合幾首古方,命名為「虛寒喉痹湯」:法夏10g,桂枝10g,炙甘草10g,桔梗10g,黨參15g,白朮12g,炮薑6g,熟附片6g,茯苓15g。
此方內寓半夏散及湯、甘草乾薑湯、附子理中湯,頗合溫陽降逆,祛寒利咽之旨。
經治數十例,療效尚滿意。
但初用本方時,曾遇到兩個障礙:一是有的患者虛寒症狀不甚明顯,我舉棋不定,惟恐藥誤;
二是有的患者本屬虛寒無疑,但其人顧慮重重,畏服熱藥。
於是使用試探法:先予半夏散及湯小其制(法夏、桂枝、甘草各3g),冷水浸泡15分鐘,文火煮沸15分鐘,約得藥液100ml囑患者少量含咽,盡可能讓藥液在咽喉部多停留一點時間,半日許服完。
若非虛寒者,服後咽部之不適感稍有加重,這時改弦易轍不遲;
若確係虛寒性咽炎,服後咽部必感舒適,而無任何副作用。
這時投以虛寒喉痹湯,我才放心大膽,病者亦信而不疑。
此等治驗漸多,則感觸益深,慢性咽炎固然纏綿難愈,但更難的是衝破「咽喉病皆屬於火」這一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