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關閉 [複製鏈接]
8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29:26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七篇離合真邪論

 

黃帝問曰。


余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盡通其意矣。


(此承上章而言九針之道。備載針經八十一篇。余已悉會其意。)


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榮■。余知之矣。


(帝言針經之大略若此。而余已知之。)


此皆榮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余愿聞邪氣之在經也。


其病患何如。取之奈何。


(言針經多論正氣之虛實。未詳言邪氣之入經。朱永年曰。邪氣入於血脈之中。真氣與邪氣。有離有合。故以名篇。)


岐伯對曰。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起度數者。論身形之有三百六十五度也。宿謂二十八宿。度謂周天之度數。經水謂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澠水、淮水、漯水、江水、河水、濟水、漳水。以合人之十二經脈。天之二十八宿。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地之十二經水。漳以南為陽。海以北為陰。宿度經水之相應也。上章論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以應人之榮衛氣血。此復論地之經水。以應人之經脈。斯天地合氣。而為三部九候焉。徐公遐曰。身形之應天地陰陽也。身半以上為天。身半以下為地。左為陽。右為陰。背為陽。腹為陰。)


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之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


(此言人之經脈。應地之經水。經水之動靜。隨天氣之寒溫。所謂地之九州。人之九臟。皆通天氣。隴隆同。涌起貌。)


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


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此言邪入於經。寒則血如經水凝泣。暑則氣如經水之沸溢而淖澤。虛風、虛鄉之邪風也。經之動脈。


謂經血之動於脈也。言虛風之邪。因而入客於經。亦如經水之得風。其至於所在之處。亦波涌而隴起。循循、次序貌。


言邪在於經。雖有時隴起。而次序循行。無有常處。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


(此以寸口之脈。而候邪之起伏也。夫邪之入於脈也。如經水之得風。亦時隴起。故有時而脈大。有時而脈小。大則邪至而隴起。小則邪平而不起也。)


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


(此即以寸口之脈。而候其邪之在陰在陽也。蓋邪在於經。次序循行。無有常處。或在於陰。或在於陽。寸口者。左右之兩脈口。概寸尺而言也。如邪在陽分。則兩寸大而兩尺平。邪在陰分。則兩尺大而兩寸平。然只可分其在陰與陽。而不可為度數。蓋言以寸口分其陰陽。以九候而分其度數也。)


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即從其邪之在陰在陽而察之。則三部九候之中。卒然逢之矣。早遏其路者。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焉。朱永年曰。神臟為陰。形臟為陽。知在陽分。即從陽之諸經而察之。三部之中。有獨大獨盛者。病之所在矣。知在陰分。即從諸陰經而察之。三部之中。有獨大獨盛者。病之所在矣。即從所在之處。迎而取之。則遏其行路矣。)


吸則納針。無令氣忤。(納葉訥。此以下論刺邪之法。以息方吸而納針。無令其氣逆也。)


靜以久留。無令邪布。(針解篇曰。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故當靜以久留。以候氣至。真陰之氣至。則陽邪無能傳布矣。)


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蓋吸則氣入。易於得氣。故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以欲其得氣故也。)


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呼則氣出。故復俟其方呼。而徐引針。俟呼盡。乃去其針。則大邪之氣。隨氣而出。故命曰瀉。徐公遐曰。風乃六氣之首。為百病之長。故曰大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38:49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先以手捫循其處。欲令血氣循行也。蓋邪之所湊。其正必虛。故又當補其真氣之不足。)


切而散之。(次以指切捺其穴。欲其氣之行散也。)


推而按之。(再以指推按其肌膚。欲針道之流利也。)


彈而怒之。(以指彈其穴。欲其意有所注。則氣必隨之。故絡脈填滿。如怒起也。)


抓而下之。(用法如前。然後以左手爪甲掏其正穴。而右手方下針也。)


通而取之。(下針之後。必令氣通。以取其氣。)


外引其門。以閉其神。(門者。氣至之門也。外引其門者。徐往徐來也。以閉其神者。閉其門戶。以致其神焉。)


呼盡納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


(呼盡則氣出。氣出納針。追而濟之也。故虛者可實。所謂刺虛者。刺其去也。徐公遐曰。故補曰隨之。隨其氣去而追之。追其陷下之陽。復隨氣而隆至。)


如待所貴。不知日暮。(靜以久留。以俟氣至。如待貴人。不敢厭忽。)


其氣以至。適而自護。(以已同。適、調適。護、愛護也。寶命全形論曰。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此之謂也。)


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候吸引針。則氣充於內。推闔其門。則氣固於外。神存氣留。故謂之補。九針十二原篇曰。外門已閉。中氣乃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39:16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候氣奈何。(謂候邪氣之至。)


岐伯曰。夫邪去絡入於經也。舍於血脈之中。其寒溫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


(邪氣由淺而深。故自絡而後入於經脈。寒溫欲相得者。真邪未合也。故邪氣波隴而起。來去於經脈之中。而無有常處。徐公遐曰。真邪已合。如真氣虛寒。則化而為寒。真氣盛熱。則化而為熱。邪隨正氣所化。故曰寒溫未相得。)


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


(方其來者。三部九候。卒然逢之。即按而止之。以針取之。早遏其路。)


無逢其沖而瀉之。(逢、迎也。沖者。邪盛而隆起之時也。兵法曰。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大虛。


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


(真氣者。榮衛血氣也。邪盛於經。則真氣大虛。故曰其來不可逢。言邪方盛。雖經氣虛而不可刺也。針經曰。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言邪氣方盛。雖正氣大虛。而亦不可補。故曰。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言迎奪其邪氣。惡得不反虛其正氣乎。)


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


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


(此言發針之不可太遲也。大氣、風邪之氣也。候邪而不詳審其至。使邪氣已過其處。而後瀉之。則反傷其真氣矣。真氣已脫。而不能再復。邪氣循序而復至。正氣已虛。則邪病益留蓄而不能去。故曰其往不可追。謂邪氣已過。不可瀉也。蓋言邪氣方來。不可逢迎。邪氣已過。不可追迫。)


不可掛以發者。待邪之至時。而發針瀉矣。


(掛■同。承上文而言。待邪之至。及時而發針。不可差遲於毫發之間。斯可謂之瀉矣。)


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可下。


(若先者。邪氣之盛也。若後者。邪氣之已過也。若差之毫厘。則反傷其血氣。真氣虛。則邪病益蓄而不可下。)


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


(機、弩機也。知其可取者。當其可取之時。用針取之。如發機之迅速。不知其取者。朴鈍如椎。扣之不發。)


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扣之不發。此之謂也。


(此甚言其知機之妙。既無逢其沖。又無使其過。不可遲早於毫發之間。知機之道其神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39:40 | 只看該作者

帝曰。補瀉奈何。(夫邪氣盛則精氣奪。將先固正氣而補之乎。抑先攻邪氣而瀉之耶。)


岐伯曰。此攻邪也。


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


(伯言此宜先攻其邪也。疾出其針。以去其盛滿之血。則邪病自去。邪病去而真氣即復矣。)


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也。


(此言若先補之。則血不得散。而邪不得出也。溶溶、流貌。言邪之新客於經脈之中。溶溶流轉。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蓋流動而易瀉者也。若逆而刺之。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


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此甚言其瀉邪之妙。刺出其血。其病立已。邪病已去。而真氣即復矣。同觀子曰。此節可救時下名醫之病。)


帝曰。善。然真邪已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


(此言真邪之有離合也。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於經脈者也。虛邪者。虛鄉之風邪。賊傷人者也。邪新客於經脈之中。真邪未合。則如波涌之起。時來時去。無有常處。如真邪已合。而波隴不起矣。蓋邪正已合。則正氣受傷。榮衛內陷。邪隨正而入深。是以經脈無波隴之象。而三部九候之脈。相失而相減矣。)


岐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


(審者。審其病。捫者。切其脈。盛者。邪氣盛。虛者。正氣虛。調之者。補其正而卻其邪也。)


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臟以期之。


(左右上下。謂左右手足。膺喉頭首。腰尻以下也。邪氣入深。則傷五臟。九候之脈。九臟之神氣也。臟氣受傷。是以脈氣減失。審其病在神臟形臟。而以死生期之。蓋在形臟者生。在神臟者。有生而有死期也。朱衛公曰。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減者。脈細也。)


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


(經云。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神與氣。使神內藏。夫天為陽。地為陰。人則參天兩地者也。故身半以上為天。身半以下為地。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是以上部有地。下部有天。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以上為天。以下為地。以中為人。)


調之中腑。以定三部。


(中腑、胃腑也。蓋三部陰陽之脈。皆陽明水穀之所資生。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為之行氣於三陽。陽者天氣。陰者地氣。陰氣從足上行至頭。陽氣從頭下行至足。陰陽異位。外內逆從。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當調之中腑。以定三部之脈焉。徐公遐曰。是以三部之中。皆有陽明之胃氣。詳三部九候論。)


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禁也。


(大過且至者。歲運之氣至也。蓋用針之道。當知三部九候。合之四時五行。加臨相勝。而各治之。不知三才之合氣。九候之交通。雖有太過之氣且至。而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按帝問曰。平氣何如。伯曰。無過者也。蓋太過不及之歲。皆勝氣妄行。故曰太過。平氣之歲。為無過也。)


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從為逆。榮衛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


(此言不知三部九候者。不分真邪。不知虛實。不審逆從。賊害真氣。與人夭殃。蓋用針之道。有如用兵。務在殺賊。不害良民。無義之兵。征伐無過。反亂大經。)


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


(此言不知三部九候者。因而不知合於四時五行之道。六氣之加臨。五運之相勝。邪反釋之。正反攻之。則絕人長命矣。)


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


(再言之者。言乘風邪新客未定之時。即當逢而瀉之。慎勿使真邪之相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40:22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八篇通評虛實論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此亦承上章而復問也。)


岐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邪氣者。風寒暑濕之邪。精氣者。榮衛之氣也。蓋邪氣有微盛。故邪盛則實。正氣有強弱。故精奪則虛。奪、失也。或為邪所奪也。)


帝曰。虛實何如。


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


(伯言虛實者。皆從物類始。如肺主氣。其類金。五行之氣。先虛於外。而後內傷五臟。蓋邪從表入裡。在外之氣血骨肉。先為邪病所虛。是以骨肉滑利。則邪不內侵。而裡亦實。表氣虛則內傷五臟。而裡亦虛。此表裡之虛實也。如氣逆於上。則下虛而足寒。此上下之虛實也。如值其生旺之時。則生。當其勝克之時則死。此四時之虛實也。)


余臟皆如此。(夫肝主筋。其類木。心主血。其類火。脾主肉。其類土。肺主氣。其類金。腎主骨。其類水。蓋五臟之氣。外合於五行。五行之氣。歲應於四時。故皆有生旺克勝之氣。而各有死生之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40:39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何謂重實。


岐伯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重平聲。


大熱者。邪氣盛也。氣為陽。血脈為陰。邪盛而氣血皆傷。故為重實。此論血氣之陰陽虛實也。


徐公遐曰。重實則其中有重虛。故上文曰。虛實何如。


下文曰。夫虛實者。


帝曰。經絡俱實何如。何以治之。


(此論經絡之陰陽虛實也。夫膚腠氣分為陽。經絡血分為陰。然經絡又有深淺陰陽之別。所謂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也。)


岐伯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


(邪盛於經。則寸口脈急。緩為內熱。熱在於絡。則尺脈緩也。皆當以針取之。此以寸尺而候血脈之陰陽也。)


故曰。滑則從。澀則逆也。


(滑主氣血皆盛。故為從。澀主血氣皆少。故為逆。朱聖公曰。故曰者。為陰陽血氣邪正而言也。)


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臟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


(五行者。天地之陰陽也。五臟者。人之陰陽也。易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皮肉筋骨。五臟之外合也。金木水火土。五臟之外類也。夫邪之中人。始於皮膚。次於肌肉。留而不去。則入於經脈。以及於筋骨。故邪之中人。先從其物類始。是以壯者之血氣盛。其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其常。可以長久其天命。如五臟不堅。使道不長。空外以張。數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故不壽而盡也。徐公遐曰。邪氣實則正氣虛。故曰。夫虛實者。朱聖公曰。此復結首章之義。張兆璜曰。此篇論邪實者。先從外而內。正虛者。亦先外而內。如木敗者先葉落而後枝枯。故用診尺之法。診尺之法。先從外而內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41:00 | 只看該作者

帝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何如。


(不足者。精氣奪。有餘者。邪氣盛。此邪去絡而入於經也。)


岐伯曰。絡氣不足。


經氣有餘者。脈口熱而尺寒也。


(此論經絡之氣虛實也。寒熱者。尺寸之膚寒熱。而應於經絡也。絡脈外連皮膚為陽主外。經脈內連臟腑為陰主內。經云。榮出中焦。衛出下焦。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經脈之虛實也。以氣口知之。故以尺膚候絡。而以寸候經。)


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


(夫邪氣之從外而內。猶藉正氣之從內而外以■御。使邪仍從膚表而出。秋冬之氣降沉。不能使邪外散。故為逆。春夏之氣生浮。故為從也。邪病在經。當從其經而取之。此論外因之虛實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41:12 | 只看該作者

帝曰。經虛絡滿何如。


(此論內因之虛實也。)


岐伯曰。經虛絡滿者。尺脈滿。脈口寒澀也。


(尺脈熱滿。故主絡滿。脈口寒澀。故主經虛。)


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春夏之氣。生長於外。氣惟外弛。而根本虛脫。故死。秋冬之氣。收藏於內。故生。蓋外因之病。宜神機外運。內因之病。宜根本實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41:30 | 只看該作者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絡為陽。經為陰。刺者瀉其盛滿之氣。灸者啟其陷下之陽。蓋不足者病。而太過者亦為病也。)


帝曰。何謂重虛。


(此論脈氣皆虛也。上節論經絡之實。即可類推於虛。此篇論氣分之虛。亦可類推於實。)


岐伯曰。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


(血者。神氣也。榮氣宗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故曰脈氣。蓋以氣口之脈。可以候血。而可以候氣也。上虛者。寸口之脈氣虛也。尺虛者。脈氣虛於下也。上下皆虛。故曰重虛。朱永年曰。氣逆於上而足寒者。上實下虛也。此上下皆虛。故謂重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41:46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何以治之。


(謂何以補其虛也。)


岐伯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然。


(■音匡。氣者。謂陽明所生之榮衛宗氣也。經曰。穀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榮衛之道。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嚨以司呼吸。是陽氣者。陽明之所生也。言無常者。宗氣虛而語言無接續也。針經曰。盡瀉三陽之氣。令病患■然。■、虛怯也。謂陽明之氣虛於上。則言語無常。陽明之氣虛於下。則令人行步■然。蓋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故曰。身半以上。手太陰陽明皆主之。身半以下。足太陰陽明皆主之。按帝問何以治之。而伯答以所病之因。蓋知陽氣生始之原。則知所以治矣。此論後天之主氣也。針經曰。用針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榮衛。各經其道。宗氣流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故厥在手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徐公遐曰。此注當與九候論之地以候胸中之氣注合參。)


脈虛者。不象陰也。


(氣為陽。血脈為陰。陽明之生氣為陽。少陰之精氣為陰。蓋言以寸尺之脈。以候陽明之生氣。而不效象其陰之虛也。朱聖公問曰。上節以尺膚而候絡脈之陰。此以寸尺之脈而候氣分之陽。豈以皮膚候血脈。而反以脈候氣耶。曰。經言善調尺者。不待於寸。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蓋陰陽虛實之氣。由臟腑而達於經脈。由經脈而出於膚表。以尺膚之緩急滑澀而候臟腑血氣之虛實者。是猶以色診也。上節以絡脈在皮之部。故以尺膚審之。此候脈氣之虛實。故以寸尺之脈診也。論疾診尺篇曰。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是尺膚尺診。皆可以候氣候血也。診候之道。通變無窮。不可執一而論。惟會心者明之。張兆璜曰。此節論榮衛宗氣之生於陽明。言氣虛之脈。不象陰虛之少精血。)


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


(夫氣生於陽明。而發原在腎。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陰陽相搏。其脈則滑。搏則化水穀之精微而氣生矣。故主生。澀主少氣。生原已絕。故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42:06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寒氣暴上。脈滿而實。何如。


岐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


(此承上文之意而復問也。蓋脈氣生於胃腑。而發原在於少陰。是以上節論生氣之原。此以下復論發原之始。夫腎臟主水。在氣為寒。寒氣暴上者。水寒之氣暴上。而滿於脈也。實而滑者。得陽明之氣相和。故生。逆者。少陰之生氣已絕。故死。蓋寒氣上乘。則真氣反下逆矣。平脈篇曰。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謂少陰之氣不生。而手足逆冷也。王子方曰。水寒之氣暴上。曰脈滿而實。少陰之氣暴上。而曰脈實滿。陰寒之氣。皆實滿於脈。而各有意存焉。朱聖公曰。水寒之氣暴上。則少陰之真氣不升。故先論其寒氣。而後論其真氣。後又復論其水氣也。)


帝曰。脈實滿。


手足寒頭熱。何如。


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


(腎主生氣之原。膀胱為太陽之府。脈實滿者。少陰之寒氣充於外也。手足寒者。少陰之生氣虛於內也。頭熱者。太陽之氣。發越於上也。腎與膀胱。陰陽並交。咸主生氣。若盛於外。則反虛於內矣。春時陽氣微上。陰氣微下。秋時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二氣。交相資生。故主生。冬時陰氣盡出於外。夏時陽氣盡虛於內。故主死。言陰陽之根氣。不可虛脫者也。徐公遐曰。是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王芳侯曰。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化生榮衛。行於脈中。若真陰之氣。直溢於脈。則反虛其根矣。)


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


(脈浮而澀。陰越於外而虛於內也。澀而身熱。陽脫於內而弛於外也。此復言陰陽之根氣脫者。皆為死證。非但冬夏死而春秋可生。上節論無形之水氣溢於脈中。故脈滿而實。下節論有形之水邪溢於脈外。故形盡滿。水氣溢者少精血。故宜脈滑。水邪溢者生氣衰。故宜手足溫。此論下焦之生氣外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42:22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其形盡滿何如。


(腎為水臟。在氣為寒。上節論寒氣暴上。此復論其水體泛溢故其形盡滿也。形謂皮膚肌腠。蓋經脈之內。有有形之血。是以無形之氣乘之。肌腠之間。主無形之氣。是以有形之水乘之。而為腫脹也。)


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


(諸急為寒。寒水充溢於形身。故脈急而堅大。水邪外溢。則少陰之正氣不升。故尺澀而不應也。靈樞經曰。脈堅大以澀者脹也。)


如是者。故從則生。逆則死。


(夫少陰之氣。從下而上。合於陽明。戊癸合而化火。火土之氣。故有如是之證者。得少陰之氣。仍從下而上者生。逆而下者死。)


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


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手足溫者。少陰之生氣復也。生氣復則火土之氣漸旺。水寒之邪漸消。手足寒者。少陰之生氣已絕。故死。以上論生陽之氣。發原於下焦。如寒水之邪實。則真陰之氣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42:37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


(夫病熱者。皆傷寒之類也。凡傷於寒。藉陽氣以化熱。熱雖盛不死。然陽氣生於精水之中。男子八歲。女子七歲。腎氣始實。乳子天癸未至。腎氣未盛。故帝復有此問焉。夫心主脈而資生於腎。心腎水火之氣。上下時交。腎氣不能上資於心。則心懸如病飢。而寸口之脈懸絕小者。腎氣未盛也。)


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


(伯答乳子之生陽。藉後天之氣也。四肢皆稟氣於胃。故陽受氣於四末。是以手足溫者。胃氣尚盛。故生。寒則胃氣已絕。故死。夫水穀入於胃。津液各走其道。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是先天之精。猶藉後天之所資益者也。又別出兩行榮衛之道。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名曰宗氣。積於胸中。上出於肺。以司呼吸。是四肢之原俞。又受資於胃腑所生之榮衛宗氣。是以手足溫者生。寒者死。朱永年曰。當知少陰陽明之氣。皆主手足之寒溫。醫者不可不審。)


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


岐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


(此復論後天所生之宗氣。而亦不可傷也。宗氣者。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宗始。故曰宗氣。肩息者。呼吸搖肩也。風熱之邪。始傷皮毛。喘鳴肩息。是風熱盛而內干肺氣宗氣。故脈實大也。夫脈之所以和緩者。得陽明之胃氣也。急則胃氣已絕。故死。徐公遐曰。水穀之精。雖藉先天之氣以生化。然先天之氣。又藉水穀之精以相資。是以天癸至。腎氣盛。齒發長。筋骨堅。皆受後天之養。非但於乳子也。故復設此問焉。上節論下焦之根氣。此論上焦之生氣。皆由中焦之所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42:53 | 只看該作者

帝曰。腸■便血何如。


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


(上節言氣之虛實。此復論其血焉。腸■者。邪僻積於腸間。而為便利也。經言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便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合並凝聚。而積成矣。是以腸■便血者。陰絡之血溢也。腸■下白沫者。腸外之寒汁沫也。腸■下膿血者。汁沫與血相搏。並合而下者也。夫便血。陰泄於內也。發熱。陽脫於外也。本經曰。陰陽虛。腸■死。此陰陽血氣之相離也。朱聖公問曰。靈樞經論。恐為積聚而言也。曰。百病之生也。皆起於內傷外感。不外乎氣血陰陽。如留蓄於腸外。則為五積。便痢則為下積矣。)


帝曰。腸■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下白沫者。陰液下注。故脈沉者為順。如脈浮是經氣下泄。脈氣上浮。此經脈相離。故為死證。)


帝曰。腸■下膿血何如。


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夫血脈始於足少陰腎。生於足陽明胃。主於手少陰心。輸於足太陰脾。懸絕者。足少陰之陰液絕也。滑大者。足少陰之生氣盛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43:08 | 只看該作者

帝曰。腸■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


(此復申明血氣之生原。又重在陽明之胃氣也。身不熱者。陽不外脫也。脈不懸絕。陰不下絕也。懸澀者。陽明之生氣已脫。故死。辨脈篇曰。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懸則胃氣絕矣。)


以臟期之。


(胃氣已絕。則真臟之脈見矣。故當以臟期之。肝至懸絕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懸絕者。絕無陽明之胃氣。而真臟孤懸也。)


帝曰。癲疾何如。


岐伯曰。


脈搏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


(此論五臟之外合為病。而有虛實也。靈樞經曰。肺脈急甚為癲疾。腎脈急甚為骨癲疾。又曰。骨癲疾者。■齒諸俞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筋癲疾者。身倦攣急。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脈癲疾者。暴仆。四肢之脈皆脹而縱。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是肺合之形。腎合之骨。心合之脈。肝合之筋。為病於外。而有死生之分。脈搏大者。氣盛於外。故生。小堅急者。氣泄於下。故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44:22 | 只看該作者

帝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


岐伯曰。虛則可治。實則死。


(經曰。重陰則癲。蓋癲乃血實之證。故治癲疾者。瀉出其血。置於瓠壺之中。是以脈堅實者死。脈滑大者生。上節之大小者。論氣之虛實。此言血脈之虛實。蓋癲乃陰盛之病。故宜氣盛而不宜血實也。)


帝曰。消癉虛實何如。


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此論五臟之內因。而有虛實也。少俞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消癉者。五臟之精氣皆虛。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肉。故為消癉也。脈實大者。精血尚盛。故為可治。脈懸小者。精氣漸衰。故為難治。上節論五臟之外實。此論五臟之內虛。靈樞病形篇。五臟之脈微小為消癉。朱永年曰。癲癉之病。皆曰久者。蓋癲因久實。癉因久虛之所致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45:00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


何以知其度也。


(此言五臟之外合。各有度數。而應於四時者也。經曰。形寒飲冷則傷肺。謂皮毛膚腠為形。而內合於肺者也。骨者腎之合。脈者心之合。筋者肝之合。然皆有淺深俞穴之度數。帝問何以知其度而刺之乎。)


帝曰。春亟治經絡。


夏亟治經俞。秋亟治六腑。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


(伯言五臟之氣。合於四時。而刺度之各有淺深也。亟、急也。春氣生升。故亟取絡脈。夏取分腠。故宜治經俞。蓋經俞隱於肌腠間也。治六腑者。取之於合也。胃合於三裡。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蓋五臟內合於六腑。六腑外合於原俞。秋氣降收。漸入於內。故宜取其合以治六腑也。冬時之氣。閉藏於內。故宜用藥而少針石。蓋針石治外。毒藥治內者也。帝曰。當作岐伯曰。)


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


(此論癰疽之虛實也。言癰疽之患。榮衛血氣並實。皮肉筋骨皆傷。非若四時之有淺深。冬時之少針石也。)


癰疽不得頃時回。


(癰者擁也。疽者阻也。謂熱毒外壅內阻。宜即刺之。不得遲延時頃。而使邪毒之回轉也。)


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陰旁三■。與纓脈各二。


(■音賄。此言癰毒之在氣分者。宜刺手太陰足陽明也。毒在氣分。故癰不知所。毒瓦斯流傳。故脈按之不應手。而乍來乍已也。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宜刺太陰動脈之旁各三■。手太陰之主氣也。■者。皮膚腫起之象。言刺在絡脈之旁。/皮膚之間。氣隨針出。而針眼微腫如小瘡。故曰■也。蓋皮膚溪穀之間。亦有三百六十五穴會。毒在氣分。故宜刺在皮膚。而不刺經絡也。纓脈、結纓處兩旁之動脈。人迎穴間。乃衛氣別走陽明之道路也。四時氣篇曰。風■膚脹。為五十七■。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


掖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


(此言癰毒之在血分者。宜刺足少陽手心主也。掖癰者。謂在兩旁之腋間。足厥陰少陽之分也。經云。陽氣有餘。榮氣不行。乃發為癰。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毒在血分。故大熱也。厥陰主血。故從其所合而瀉之。如刺之而熱不止者。宜刺手心主之脈以瀉之。心主主火而主血脈也。本輸篇曰。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蓋宜刺此也。夫肺朝百脈。而主行榮衛陰陽。若欲刺手太陰之經絡者。宜刺在大骨之會各三。謂臂骨交會之處。尺澤間也。骨之大會曰穀。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


暴癰筋■。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俞。


(■軟同。此言癰毒之在筋骨間者。宜刺其經俞也。暴癰者。言毒瓦斯更深。為毒凶暴。筋■者。筋為熱邪所傷也。隨分而痛者。在於分肉之處而痛。謂不腫痛於外。而隱然痛於內也。熱毒在深。故表汗不出。骨傷髓消。故胞氣不足也。宜治在經俞者。隨其所痛之處而深取之也。夫癰毒之患。或外因風寒之邪。或內因喜怒不測。五臟外合之皮肉筋骨。胃腑所生之榮衛血氣。皆為邪毒盛而正氣虛。故當審其陰陽虛實以刺之也。張兆璜曰。皮肉筋骨皆傷。故為暴癰。皮傷故魄汗不盡。骨傷故胞氣不足。)


腹暴滿。按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少陰俞去脊椎三寸旁五。用圓利針。


(此論中焦之虛實也。經云。胃病者。腹脹滿。腹暴滿而按之不下。胃之實證也。宜取手太陽之經絡。太陽之絡。乃胃之募也。蓋小腸為受盛之府。故從手太陽以瀉其胃焉。又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則聚水而為脹。故曰當刺足少陰之俞焉。手太陽之絡。名曰支正。在上腕五寸間。足少陰之俞。在脊下第十四椎。兩旁各開一寸五分。故曰三寸旁也。圓利針者。且圓且利。以取暴氣者也。或曰脊椎兩旁。各開三寸。名曰志室。亦足少陰之俞也。)


霍亂。刺俞旁五。足陽明及上旁三。


(霍亂者。胃為邪干。胃氣虛逆也。夫陽明胃土。藉足少陰之氣以合化。故宜刺少陰俞旁以補之。五者追而濟之。漸至於骨也。又及上刺陽明俞旁三。三者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後刺深之。以出陰邪。最後極深入於分肉之間。以致穀氣。邪氣出而穀氣至。則胃氣和而霍亂止矣。上節用瀉。故曰圓利。此法用補。故不去針。徐公遐曰。取足少陰者。當刺骨。三刺而至分肉。是五則至骨矣。)


刺癇驚脈五。


(此論刺五行之實證也。癇驚者。癇■筋攣。或外感六氣。或內傷七情。或飲食生痰。或大驚卒恐。病涉五臟五行。故當取其五脈。徐公遐曰。病涉五行。故有作豬犬牛羊之鳴者。)


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旁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


(按九針之制。皆所以瀉邪者也。此刺五脈之實。故首句曰針手太陰。末句曰刺三針。謂當以針瀉之。而不宜補之也。針手太陰。瀉金實也。針太陽五。瀉水實也。針手少陰。瀉火實也。針足陽明。瀉土實也。上踝五寸。乃足少陽光明穴。刺三針以瀉木實。蓋臟腑相連。陰陽相合。故或刺臟之經。或瀉腑之絡。朱永年曰。心肺居上為陽。故從臟。肝胃脾居下為陰。故從腑。蓋五脈之陰邪。宜從陽以瀉出。朱聖公曰。太陽不言手足。知其為手乎為足乎。曰。上文曰手太陰。下文曰手少陰。則其為足也可知。若接上句而為手太陽。則下句不必復云手矣。五刺之中。曰手。曰足。曰太陽。曰足上。宜細玩之。正見其經言錯綜之妙。)


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


內氣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


■跛。寒風濕之病也。


此言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


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空虛。血氣不次。乃失其常。


故有為消癉癲仆諸證。然皆有表有裡。有實有虛。更貴更賤。或逆或從。皆當詳審其臟腑經俞。三部九候。而治以補瀉也。


凡治消癉。五臟之內虛也。仆擊、癲癇之外實也。偏枯、邪氣之在上也。痿厥、清氣之在下也。


氣滿發逆。濁氣之在中也。貴人者。形樂而肌膚盛重。在貴人則為膏粱之濁。溜於腸胃。以致氣滿而發逆也。


隔塞閉絕。中焦之氣不通也。上下不通。上下之氣閉塞也。


憂、郁也。三焦不通。五郁之為病也。暴厥而聾。厥氣上逆。


上竅不通也。偏塞閉結。厥氣下逆。下竅不通也。


此內氣暴薄。而為外竅之不通也。


如不從內之憂怒。外之中風。而多病夭者。此緣形弱氣衰。牆基卑薄。故肌肉瘦而皮膚薄著也。


■、足也。跛、行不正而偏費也。


此風寒濕邪。皆能為此疾也。夫陽受風氣。


陰受濕氣。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然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是以■跛之疾。


亦有因風邪之所致。蓋言邪隨氣轉。而外內上下之無常也。此言百病之生。皆有虛有實。然總不外乎內因於七情飲食。


外因於暑濕風寒。及不內外因之瘦留薄著也。


徐公遐曰。■跛為風寒濕之病者。乃反結邪氣在上。清氣在下之義。知跛之有風邪。則知偏枯之亦有濕邪矣。


黃帝曰。黃膽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此言臟腑陰陽。表裡上下。交相輸應者也。如黃膽者。濕熱內鬱而色病見於外也。暴痛者。五臟之氣不平。卒然而為痛也。癲疾厥狂。陰陽偏勝之為病也。此皆陰陽五行之氣。久逆不和之所生也。夫五臟之氣。久逆而不得和平者。六腑閉塞之所生也。六腑不和。則九竅為之不利。蓋臟腑陰陽。表裡相應。是以證見於外者。病本於內。閉塞於內者。而外竅為之不通。蓋言百病之生。總不外乎表裡陰陽。血氣虛實。讀者無僅視為癉疸。癲癇、癰疽、腸■之虛實可也。徐公遐曰。此節照應首節氣虛者肺虛也之義。首節論邪病之從外而內。此節言凡病之從內而外。張兆璜曰。伯謂虛實。皆從物類始。帝言凡病由於內生。君臣反復咨論。各有其道。此篇論血氣之生始出入。外內虛實。乃醫學之大綱。學人宜細心體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45:32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九篇太陰陽明論

 

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


(按此篇乃總結三部九候。十二經脈。榮衛血氣。皆陽明胃氣之所資生。足太陰之所輸轉。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為之行氣於三陽。通於四時。施於四體。是以帝問其病。而伯答以陰陽順逆之道焉。)


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陰陽異位者。謂太陰居上。陽明居下也。更虛更實者。謂陽道實。陰道虛。然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也。更逆者。謂喉主天氣。咽主地氣。陰氣至頭。陽氣至足也。更從者。謂天氣主外。地氣主內。陽受風氣。陰受濕氣也。或從內者。或因於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而為腹滿飧泄之病。或從外者。或因於賊風虛邪。而為身熱喘呼。故其病異名也。蓋言陰陽二氣。總屬陽明之所生。一陰一陽。分而為三陰三陽。三陰三陽。分而為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之中。各有天。各有地。此皆陰陽互交。上下相貫。土生萬物。而法天地者也。)


帝曰。愿聞其異狀也。


(狀、形象也。謂無形之氣象。有形之形身。)


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天包乎地。故陽外而陰內。)


故陽道實。陰道虛。(陽剛陰柔。故陽道常實。陰道常虛。系辭曰。陰陽之義配日月。白虎通曰。日之為言實也。常滿有節。月之為言缺也。有滿有缺也。所以有缺何。歸功於日也。徐公遐曰。太陰之所以灌溉於臟腑者。著胃土之精也。)


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


起居不時者。陰受之。賊風、賊害之風。虛邪、不正之邪也。陽氣主外。故主受風邪。言邪氣之在上也。飲食勞倦則傷脾。故陰受之。言濁氣之在中也。)


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


(六腑為陽。故陽受之。邪入六腑。五臟為陰。故陰受之。邪入五臟。各從其類也。)


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


(入六腑者。謂陽明為之行氣於三陽。陽明病。則六腑之氣皆為之病矣。陽明主肉。故身熱。不時臥者。謂不得以時臥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故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陽明氣厥。則上為喘呼。)


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


(■音嗔。入五臟者。謂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太陰病。則五臟之氣皆為之病矣。■、脹也。脾氣逆則脹滿。太陰為開。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而為飧泄。久則為腸■矣。)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


(故者。承上文而言。臟腑陰陽之為病者。總屬太陰陽明之所主也。喉乃太陰呼吸之門。主氣而屬天。咽乃陽明水穀之道路。屬胃而主地。所謂陰陽異位是也。公遐曰。陰陽異位之道。可得聞乎。曰。陰陽二氣。總屬陽明水穀之所生。清中之清者。上出於喉。以司呼吸。所謂清陽出上竅也。清中之濁者。足太陰為之輸稟於四肢。資養於五臟。所謂清陽實四肢。濁陰走五臟。故經言足太陰獨受其濁。陽明者土也。位居中央。故主地。是在臟腑陰陽而言。則太陰為陰。陽明為陽。在天地陰陽而言。是受清者為天。受濁者為地。是以九候之中。陽明與足太陰主地。手太陰主天。)


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手太陰主氣而主皮毛。故風氣乘之。身半以下。足太陰陽明皆主之。故感地之濕氣。)


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


(此言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是以上下四旁。無處不到。蓋臟腑陰陽。十二經脈之精神氣血。皆中土之所生。陰者注陰。陽者注陽。)


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此言邪隨氣轉也。人之陰陽出入。隨時升降。是以陽病在上者。久而隨氣下行。陰病在下者。久而隨氣上逆。)


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上先受之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下先受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清氣在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45:50 | 只看該作者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


(胃為陽土。脾屬陰土。暢於四肢。坤之德也。)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四肢者。五臟六腑之經俞也。經云。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血氣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蓋四肢受水穀之氣者。由脾臟之轉輸。脾之轉輸。各因其臟腑之經隧。而受氣於陽明。是以脈道不利。則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養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46:03 | 只看該作者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


(春夏秋冬。肝心肺腎之所主也。土位中央。灌溉於四臟。是以四季月中。各王十八日。是四時之中。皆有土氣。而不獨主於時也。五臟之氣。各主七十二日。以成一歲。)


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此言脾之所以長旺於四臟者。得胃土之精也。陰陽並交。雌雄輸應。故能生萬物而法則天地。交會於上下。分王於四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10:33 , Processed in 0.20312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