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關閉 [複製鏈接]
4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05:55 | 只看該作者

第十六篇診要經終論

 

診要者。診度奇恆之要。經終者。六經之氣已終。蓋奇恆之道。論五臟之三陰。陰陽合並而成六。是其生五。其終六也。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


(此承上章而復問也。)


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


(伯言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而人氣在肝。肝主東方寅卯木也。夫奇恆之勢。乃六十首。蓋以六十日而氣在一臟為首。五臟相通。而次序旋轉者也。)


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


(三月四月。天地之氣正盛。而人氣在脾。辰巳二月。足太陰陽明之所主也。)


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


(生長之氣。從地而升。故肝而脾。脾而直上於巔頂也。歲六甲而以五月六月在頭者。只論五臟也。故曰奇恆五中。又曰章五中之情。按奇恆之道。論五臟之神氣。五臟者。三陰之所主也。人氣在頭者。厥陰與督脈會於巔。與五臟合而為三陰也。三之氣。乃少陽相火所主。相火者。即厥陰包絡之火也。)


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


(始殺者。氣始肅殺也。申酉二月屬金。而人氣在肺。)


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


(收藏之氣。從天而降。肺屬乾金而主天。為心臟之蓋。故秋冬之氣。從肺而心。心而腎也。少陰主冬令。故先從手少陰而至於足少陰。王氏曰。火墓於戌。)


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冰復者。一陽初復也。地氣合者。地出之陽。復歸於地。而與陰合也。腎主冬藏之氣。故人氣在腎。)


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


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也。


(此言五臟之氣。外循於皮膚絡脈分肉而環轉也。夫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陰陽氣盡。度人脈者。言人之脈氣。從奇恆之勢。而有陰陽順逆也。度臟者。度五臟之氣。從內膈而外出。不可逆刺以傷其臟也。度肉度筋度俞者。度五臟之氣。外循於分肉俞絡之間。各有淺深。而四時之刺法不同也。度陰陽氣盡者。言五臟之氣。合於三陰三陽。而各有經終也。散俞、絡脈之俞穴也。分理、分肉之腠理也。蓋春氣生升於外。故當於散俞溪穀之間而淺刺之。血出則脈氣通而病止矣。如逆之甚者。深取之而傳導其氣。輕者不待傳氣而即環轉矣。夫經俞絡脈溪穀。各有三百六十五穴。皆臟腑之氣所游行。是以四時之刺。或在皮膚。或在俞穴也。針經曰。刺之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是以四時之刺。必候其氣至之所在而刺之也。)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絡俞者。孫絡之俞。見於皮膚之間。蓋夏氣浮長於外。而更宜淺刺者也。若盡傳其氣。則反閉其環轉之機。而痛病於下矣。蓋言經隨氣轉。夏時之氣。浮越於外。氣至即止。而不宜太過。此反結上文之義也。傷寒論曰。臟腑相連。其痛必下。言經氣逆於上。病必痛於下。謂其經絡上下之相通也。)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刺逆從論曰。秋氣在皮膚。蓋七月八月。人氣在肺。而肺主皮毛。是以或上或下。皆宜刺皮膚。循於肉理。神氣變轉而脈即循行矣。神者。五臟之神。即轉而不回之神氣也。)


冬刺俞竅於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


(俞竅。諸俞之穴竅。更深於散俞。而近於筋骨者也。分理者。分肉之腠理。乃溪穀之會。溪穀屬骨。而外連於皮膚。是以春刺分理者。外連皮膚之腠理也。冬刺俞竅於分理者。近筋骨之腠理也。蓋冬氣閉藏。而宜於深刺也。直下者。循經而下針。欲深而留之也。散下者。循絡而下針。言病之輕者。不必太深也。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藏之所宜也。)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此總結上文。而言四時之刺法。各有淺深之所在也。)


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


(厥陰心主主脈。無故而損之。故脈亂。血氣外溢。故令人氣微也。少陽主骨。厥陰不從標本。從少陽中見之化。故入淫骨髓也。病不在夏分。故病不能愈。肝氣仍逆。故令人不嗜食。肝主春生之氣。故又且少氣也。)


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為咳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


(臟真高於肺。主行榮衛陰陽者也。榮衛氣血。所以濡筋骨。利關節。病在肝而反傷其肺。是以筋攣。血氣環逆。故令人氣逆而轉為咳嗽也。東方肝木。其病發驚駭。肝藏魂。魂魄不安。故使人邪哭也。)


春刺冬分。邪氣著臟。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


(春主生升。冬主閉藏。春刺冬分。反導其血氣內著。故令人腹脹。肝主語。故又且欲言語也。病不愈者。言四時所主之臟病不愈。又且者。言不惟病不愈而又有此證也。)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懈惰。


(三月四月。人氣在脾。脾病不愈。故令人懈惰。)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


(五月六月。人氣在心主包絡。心主言。心主不能代君行令。故心中欲無言。經曰。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搏。故恐也。夏刺秋分。則陽氣入而與陰相搏。故如人將捕之。)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


(經曰。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蓋夏月陽氣外張。而反逆歸於冬分。故不惟病不愈。而更令人少氣善怒也。)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


(秋主下降。刺春分。是反導其血氣上行。故令人惕然欲有所為。四時刺逆從論曰。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


秋刺夏分。病不已。


令人益嗜臥。又且善夢。


(秋氣在皮膚氣分。刺夏分之絡脈。則氣不外行。故令人益嗜臥。肺藏魄。經云。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安而喜夢。)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時寒。


(冬主閉藏。而反傷之。則血氣內散。故令人寒栗也。)


冬刺春分。


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


(春令所以泄冬藏之氣也。人臥則氣歸於陰。而反泄之。故令人欲臥不能眠。氣行於陽則目張。行於陰則目瞑。眠有所見者。目不得瞑也。)


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為諸痹。


(冬主閉藏。夏令浮長。氣應藏而使之外泄。故發為諸痹。痹者閉也。氣留閉於外而為痛也。)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腎藏津液。肺乃水之化原。故善渴也。此言五臟之氣。隨時而升浮降沉。非五臟經脈之謂也。)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


(此言五臟之神氣。從內膈而外達於胸脅。從胸脅而環轉於形身。故不可逆刺其膈。以傷其臟焉。內膈上連於胸。中連於腹。下連於脅。臟氣從此而外出。故曰。刺避五臟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膈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反之者。逆刺其所出之神氣也。)


中心者環死。


(環者。一周時也。蓋日為陽。心為陽中之太陽。一晝一夜。日環轉一周。故至周轉而氣終也。)


中脾者五日死。


(五日者。土數終也。)


中腎者七日死。


(天乙生水。地六成之。七日者。生成之數終也。)


中肺者五日死。


(天數五。地數五。肺屬乾金而主天。脾屬坤土而主地。故皆死於五日也。只言四臟而不及肝者。或簡脫也。楊元如曰。五臟經脈。俱不上循於頭。惟厥陰與督脈會於巔。故曰五月六月。人氣在頭。抑厥陰之氣。不從胸脅外出。而直上於頭與。)


中膈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


(五臟六腑之氣。俱從內膈而外出於胸脅。故刺中膈者。皆為傷中。一歲死者。盡五行六氣之終而死也。按內膈上連胸之鳩尾。中兩分於腹上。下連兩旁季脅。後連脊之十一椎。刺中膈者。即不中臟速死。其中臟腑之氣。皆為所傷矣。行針者慎諸。莫子晉曰。此復兼六腑之氣而言。即陰陽合並之義。蓋中臟氣者死之速。中腑氣者死之遲。)


刺避五臟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膈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


(避五臟者。避五臟神氣之所出也。五臟之氣。所從而出者。膈與脾腎處也。膈者。胸膈之上。鳩尾處也。脾處者。胸骨兩分之下。交腹之處也。腎處者。兩脅之下也。言五臟之氣。從膈外出。旋轉不回。若反刺之。是逆其氣而傷其臟矣。)


刺胸腹者。


必以布■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復刺。刺針必肅。刺腫搖針。經刺勿搖。此刺之道也。


(■音激。此言刺胸腹者。宜微針而淺刺之。勿使有傷膈氣也。■、定也。以布定著於胸腹。乃從單布上刺之。蓋欲其極淺也。不愈而復刺者。言其至淺而或不得其氣也。肅、靜也。言氣之難得。宜肅靜其針以候焉。搖針者。刺之瀉法也。腫乃邪實。故宜搖針以瀉其邪。經刺勿搖。守其正也。此補瀉之法。刺之要道也。)

 

帝曰。愿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


(此論臟腑陰陽之合並也。所論五臟之氣者。三陰之所主也。三陰之氣。與三陽交並。陽氣先至。陰氣後至。合於十二經脈。內絡臟腑。外絡形身。外內出入。循環無端。故曰。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不知並合。診故不明。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當知五行而生三氣。三而三之。合為六氣。六六之氣。以應十二經脈。一經之氣已終。是不復陰陽相貫。而環轉無端矣。)


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皮折■。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音契■音縱。戴眼、目上視也。反折、背反張也。■手足屈伸也。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挾脊抵腰中。手太陽之脈。循臂上肩。至目外■。太陽主筋而為諸陽主氣。陽氣者。柔則養筋。太陽之經氣已絕。是以筋脈急而戴眼反折。手足牽引也。手太陽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絕汗者。津液外亡也。色白者。亡血也。津液外脫。則血內亡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HT■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HT■音瓊手足少陽經脈。皆循於耳。經氣絕。故耳聾也。少陽主骨。諸節皆屬於骨。少陽氣終。故百節皆縱。經絡篇曰。少陽是主骨所生病者。諸節皆痛。HT■、目驚貌。手足少陽之脈。皆至目銳。終則牽引於目。故目如驚而邪視也。絕系、目系絕也。少陽屬腎。腎藏志。系絕則志先絕。故一日半死也。青者。甲木之氣外脫也。白者。三焦之榮內亡也。夫陽生於陰。色生於氣。是以六經之氣終而先見於色。)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


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


(手足陽明之脈。皆挾口承目。故口目動作而牽引歪邪也。聞木音則惕然而驚。是陽明之善驚也。罵詈不避親疏。是陽明之妄言也。色黃、陽明之土氣外脫也。上下經盛。胃氣絕而無柔和之象也。榮衛者。中焦水穀之所生。肌膚不仁者。榮衛之氣絕也。)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心之華在面。面黑者。水氣上乘。火氣滅而水氣脫矣。齒長而垢。骨氣泄也。腹脹閉而上下不通者。心腎水火之氣並絕。而不能上下交通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


皮毛焦而終矣。


(足太陰脈。入腹屬脾。故為腹脹。手太陰脈。上膈屬肺而主呼吸。故為不得息。脹滿則升降難。不得息則氣道滯。故為噫為嘔。嘔則氣逆於上。故為面赤。不逆則痞塞於中。故為上下不通。脾氣敗則無以制水。故黑色見於面。肺氣敗則治節不行。故皮毛焦。)


厥陰終者。中熱嗌干。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手厥陰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足厥陰肝脈循喉嚨。入頏顙。其下者。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厥陰木火之氣欲絕。故中熱嗌干也。肝所生病者遺溺。善溺者。肝氣下泄也。心煩者。包絡之氣上炎也。肝者筋之合。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甚則舌卷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三陰三陽之氣終也。按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化生天之六氣。五行生五臟。六氣合六經。是六經之氣。五臟之所生也。故曰診要者。診五行相生之要。經終者。陰陽之氣有終。蓋言人之生於五行而終於六氣也。莫子晉曰。地之五行。合天之十干。天之六氣。合地之十二支。此皆天地陰陽。互相生化之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06:36 | 只看該作者

第十七脈篇要精微論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


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此篇首論診脈之法。夫色脈之道。至精至微。然本於陰陽氣血。陰靜而陽動。有所動作。則靜者動而動者散亂矣。故診法當以平旦。夫飲食於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脈盛則絡脈虛。是以飲食未進。則經絡調勻。血氣未亂。故可診有過之脈。蓋言平旦之時。知有過在病。而不在陰陽之正氣耳。以下四篇。皆論診脈之法。而各有不同焉。楊元如曰。經脈屬臟。則絡脈絡腑。經脈屬腑。則絡脈絡臟。經絡不調。則臟腑之氣不和矣。)


切脈動靜。


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


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動靜者。陰陽動靜也。精明、五臟之精神見於聲色也。切脈觀色。以審臟腑之強弱虛實。兼視形體之盛衰。以此參伍錯綜而斟酌之。以決其死生之分焉。此篇論切脈察色。聽音聲。觀臟腑。審形體。四診咸備。斯成脈要之精微。)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


(此言脈所以候陰陽氣血也。血行脈中。故為血之府。榮氣宗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脈隨氣行。是以脈長則氣平。脈短則氣病矣。心主血脈。數乃熱迫所生。則煩心大則病進於脈內。上二句辨脈氣。下二句審血脈。)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上盛、謂寸口脈盛。主氣上升而氣高。下盛、謂尺中脈盛。主氣下逆而為脹。代脈者。動而中止。不能自還。主氣之衰敗也。辨脈篇曰。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言脈中之榮氣宗氣不足。是以脈細如絲。澀主少血。則心虛而為痛矣。莫子晉曰。代則氣衰。陽氣衰也。細則氣少。陰氣少也。)


渾渾革至如涌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此復形容病進之脈象。邪甚血亡。而為死證也。渾渾、濁亂疾流之貌。革至者。迥異於平常也。此血脈受邪。而內亂如涌泉也。夫色生於血。病進於脈。而色亦敗惡矣。辨脈篇曰。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綿綿其去如弦。細而欲絕者。形容其脈去之象也。病進而脈至如此之盛。血亡而脈去如此之衰。血者神氣也。邪盛正亡。不治之死證矣。以上論切脈之大概。以別陰陽氣血之盛衰。王芳侯曰。上盛則氣高。至細則氣少。即長則氣治。短則氣病之義。澀則心痛。至綿綿其去如弦絕。乃復形容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也。)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鵝羽。不欲如藍。


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鹽。


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此言色生於氣。氣生於臟。欲其氣華於色。而不欲臟象見於外也。赤如白裹朱。白如鵝羽。青如蒼碧。黃如羅裹雄黃。黑如重漆。乃五臟之氣。章華於色也。赤如赭。白如鹽。青如藍。黃如土。黑如地蒼。此五臟之精象見於外也。夫臟者藏也。如五臟之真色。見而不藏。則其壽不久矣。)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五臟主藏精者也。精有所藏。而後能視萬物。審短長。如精微象見於外。則精氣內衰。視物昏■。而壽不久矣。此反結上文之義。而言視精明者。由藏精之所資也。以上論察色。)


五臟者。中之守也。


(此論五臟之精氣。而發於音聲也。五臟守於中。而外發於音聲者。藏精之所發也。蓋言聲色見於外。而五臟之精。守而不溢者也。)


中盛臟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


(經云。五臟主藏精者也。故曰。五臟者。中之守也。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如腎不受藏。則中盛臟滿矣。恐為腎志。如腎氣不藏。而反勝於中。則傷動其腎志矣。氣勝傷恐。則精亦外溢。故曰此中氣之濕也。聲如從室中言者。音不響亮。而聲不外出也。此言腎為生氣之原。音聲由腎氣之所發。如腎臟之精氣不藏。則發聲之如是也。)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此言五臟之精氣虛。而發聲之如是也。微者。聲氣衰微也。終日復言者。氣不接續也。傷寒論曰。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重平聲。)


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神明者。五臟之神氣也。語言善惡不避親疏者。神亂而譫語也。上節論正氣之盛衰。此論邪氣盛而正氣昏亂)


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此承上文而言五臟之精氣。由中焦水穀之所資生。藏於腎臟膀胱之府。脾胃為倉廩之官。主運化水穀。如倉廩不藏。則穀精下泄。而魄門幽戶之不能禁也。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出。水泉不止。是水惟下泄。而津液不藏也。如泄注止而得守者生。失守則死矣。此蓋言視精明。發音聲。皆由腎臟所藏之精。如精盛臟滿。則精液上溢。而聲如從室中言。如倉廩不固。則精氣奪而生氣漸絕矣。膀胱主下焦之決瀆。津液雖藏。而氣化則出。然有行有止。有闔有開。而又不可過泄者也。楊元如曰。按傷寒論云。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當大便也。以此論之。是膀胱之精。藏而不瀉。亦還養五臟。故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臟者。身之強也。


(此言四體百骸。髓精筋骨。亦皆由藏精之所資也。靈樞經脈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穀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蓋言人之氣血聲色。筋骨肌肉。糜不由先天始生之精。後天水穀之液。所資生而資養者也。)


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


(諸陽之神氣。上會於頭。諸髓之精。上聚於腦。故頭為精髓神明之府。髓海不足。則頭為之傾。神氣衰微。則視深目陷也。)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腑將壞矣。


(肩背為陽。胸腹為陰。陽為腑。陰為臟。心肺居於胸中。而俞在肩背。故背為胸之府。)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兩腎在於腰內。故腰為腎之外府。)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


(筋會陽陵泉。膝乃筋之會府也。僂曲其身。附、依附而行也。筋乃肝之合。筋將憊者。肝臟之精氣衰也。)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


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髓藏於骨。故骨為髓之府。不能久立。髓竭於內也。髓竭則骨將憊矣。此五者。得腑氣之強則生。失強則腑壞而臟將絕矣。以上論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楊元如曰。強者。六腑之氣強也。腑者臟之合。腑陽而臟陰。陽外而陰內。是以頭背腰膝將憊。猶藉腑氣之強。故曰觀六腑之強弱。莫子晉曰。六腑之氣強。由五臟之有餘。五臟之不足。又藉腑氣之盛強。故曰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陰陽臟腑之互相資生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07:04 | 只看該作者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此總結上文而言。視精明。亮音聲。強筋骨。健形體。皆由精之所資。而臟腑之精氣。與四時之氣相反者也。蓋臟為陰。腑為陽。秋冬為陰。春夏為陽。腎主冬令閉藏之氣。而反中盛臟滿。是有餘者為腎藏之精。膀胱主太陽夏盛之氣。而反水泉下泄。是不足者為膀胱之消。是與四時相反者矣。若應太過而反不足為精。是腎藏之精。反泄於外矣。應不足而反有餘為消。是膀胱之水。反蓄於內矣。此臟腑陰陽之不相應。病名曰關格。關則不得小便也。此蓋言州都之津。氣化則出。而視精明。發音聲。資神明。堅筋骨。皆由腎臟所藏之精。而氣血亦由此精之所生化也。子晉問曰。反四時而只言冬夏。病關格而只曰不得尿。恐與經旨不合與。曰。日月營運。一寒一暑。故下文曰。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成冬之怒。雖四時成歲。而總屬寒暑之往來。平脈篇曰。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又曰。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是不得小便者。病名關格。吐逆者。亦名關格也。)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


(以上論切脈氣。察精明。聽音聲。審臟腑之有餘不足。觀形體之盛衰。參伍錯綜。以決死生之分。此以下。復論脈合陰陽四時。診脈而知病之所在。病成而變為他病。候尺寸。以分別臟腑之外內。上下左右。曲盡其脈要精微之理。故復設此問焉。)


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


(言人之陰陽出入。與天道運轉之大相合。)


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


(寒暑相推而歲成。一陰一陽之謂道。言四時之氣。總屬寒暑之往來。脈應四時之變。亦與陰陽之上下耳。天氣包乎萬物之外。運轉於六合之內。其變動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言陽氣從生升而至於盛長也。彼秋之忿。為冬之怒。言陰氣自清肅而至於凜冽也。此四時陰陽之變動。而脈亦與之上下浮沉。)


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


(此論脈應四時之變也。規者。所以為圓之器。春時天氣始生。其脈■弱輕虛而滑。如規之圓轉而動也。矩者。所以為方之器。夏時天氣正方。其脈洪大。如矩之方正而盛也。秋時天氣始降。其脈浮平。有如衡之平準也。冬時天氣閉藏。其脈沉石。有如權之下垂也。)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


(此言四變之動。總屬陰陽之出入。而脈與之上下也。四十五日者。從冬至而至立春。從夏至而至立秋。冬至一陽初生。陽氣微上。陰氣微下。至春而陽氣始方。至夏盛長。而陰氣下藏矣。夏至一陰初生。陰氣微上。陽氣微下。至秋而陰氣清涼。至冬凜冽。而陽氣伏藏矣。陰陽升降出入。離合有期。而脈亦與之相應。如期而脈氣相失。則知脈之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也。平脈篇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即所謂分之有期。而知死時也。如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而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於下矣。夏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下。冬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下。而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於上矣。此上下陰陽。不相交合。而反分離。與四時之期相失。故知脈之所分。而知死時也。知死時者。期以四離四絕之月節。克之而死也。)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


(承上文而言脈應陰陽四時之微妙。不可不細察焉。紀、綱也。察脈之綱領。當從陰陽始。即冬至陽氣微上。夏至陰氣微上。陰陽上下。自有經常之理。然又從五行而生。如春木生夏火。火生長夏土。土生秋金。金生冬水。水生春木。生之有度。而四時為五行相生之宜。)


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夫四時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太過。至而不及。而人亦應之。是以脈之不及則補之。太過則瀉之。與天地四時之太過不及。治之如一。與天地陰陽之道。合之如一焉。得一之情。可以知死生矣。如臟象論之所謂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此因天地四時之氣。而為人之死生也。如平脈篇之所謂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脈與天地四時之氣。期而相失。而為死生也。)


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


脈合陰陽(聲合天地之五音。色合天地之五行。脈合天地之陰陽。而始能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


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


(此言天地之陰陽五行。而合於人之陰陽臟腑也。夢者。魂魄神氣之所游行。肝主血而藏魂。肺主氣而藏魄。心主火而為陽。腎主水而為陰。是以陰盛則夢大水。陽盛則夢大火。陰陽俱盛。兩不相降。故夢相殺毀傷也。)


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


(王氏曰。氣上則夢上。故飛。氣下則夢下。故墮。)


甚飽則夢予。甚飢則夢取。


(予與同。有餘故夢予。不足故夢取。此言中焦脾胃之氣。有虛有實。而形諸夢也。)


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


(氣並於肝則怒。並於肺則悲。故與夢相合。)


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此言腑氣實而征之於夢也。長蟲短蟲。腸胃之所生也。)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欲知四時五行。陰陽外內。在診脈之精微。故當虛靜其心志。守而勿失焉。)


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


(魚在波。雖出而未浮。如春升初出之象。)


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


(在於皮膚。浮在外也。泛泛、充滿之象。萬物有餘。盛長之極也。)


秋日下膚。蟄蟲將去(秋氣降收。如蟄蟲之將去。外而內藏之象)


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冬令閉藏。故脈沉在骨。如蟄蟲之封閉。如君子之居室。藏而勿出也。此言人與昆蟲萬物。生於天地之間。同順生長收藏之氣。是以脈象如之。莫子晉曰。君子居室者。言修養精氣之賢人。順四時之氣。行藏出入。與萬物同歸於生長之門。)


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欲知在五內腑陰陽之虛實者。按其脈而記之。欲知外之四時陰陽者。終而始之。蓋陽氣之始者。陰氣之將終。陰氣之始者。陽氣之將終也。以陰陽之出入。而應四時之脈也。此以上答帝問脈其四時動奈何。)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而散者。當消環自已。


(此言按其脈而知臟腑虛實之病。搏堅而長者。搏擊應手。有力而長。此為太過之脈。心火太過。故當病舌卷。心主言。故不能言也。其而散者。此為不足之脈。靈樞經曰。心脈微小為消癉。蓋心液不足。則火鬱而為消渴之病。心藏神。得神機環轉。而病自已也。此以下答帝問知病之所在奈何。張兆璜曰。先心而肺。肺而肝。蓋亦逆傳之為病也。故曰消環自已。與上篇之間者環也。盡氣閉環同義。按甲乙經環作渴。)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


(靈樞經云。肺脈微急為唾血。蓋肺主氣而主行營衛陰陽。氣盛太過。則血隨而上逆矣。其不及。當病灌汗。灌者。脾土灌溉之汗。蓋脾氣散津。上歸於肺。肺氣通調。而後水津四布。今肺氣虛。而不能輸布水液。脾氣自灌於肌腠皮膚。至令肺氣不復通調而散發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而散。色澤者。


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肝主血而主色。脈盛而色不見者。血蓄於下也。當病墜傷。或為手搏所傷。因血凝脅下。故令人喘逆。蓋肝脈貫膈。上注肺。血積於下。則經氣上逆而為喘也。其不及而色澤者。當病溢飲。金匱要略云。夫病水人。面目鮮澤。蓋水溢於皮膚。故其色潤澤也。肝主疏泄。肝氣虛而渴暴多飲。以致溢於皮膚腸胃之外而為飲也。)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而散者。當病食痹。


(足陽明之脈。從氣衝下髀。抵伏兔。下足趺。髀傷。故脈盛而色赤也。飲食於胃。由中焦之腐化。胃氣不足。故當病食痹。)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


當病少氣。其■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腫。若水狀也。


(五臟元真之氣。脾所主也。濕熱太過。則色黃脈盛而少氣矣。其不及。當病足脛腫。脾氣虛。故足腫也。若水狀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澤。)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


其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腰者腎之府。腰傷。故腎脈盛也。傷於骨者其色赤。黃則外應於肌肉間也。其不及。當病少血。蓋腎為牝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腎之精液復上入心而為血。精虛。至令不復化赤而為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09:14 | 只看該作者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此論診得臟脈而病在於腑也。病形、病氣見於形證也。蓋臟腑經絡相連。陰陽相應。是以脈見於臟。而形見於腑也。經曰。諸急為寒。心為陽臟而畏寒。故脈急。心為君主之官而不受邪。故形見於少腹也。)


帝曰。


診得胃脈。病形何如。


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此論診得腑脈而病在於臟也。經曰。脾氣實則腹脹。不足則為溏泄。蓋脾與胃以膜相運耳。胃為陽。脾為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是以脈見於胃。而病見於脾也。此皆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以上答帝問知病之所在奈何。子晉問曰。臟腑相通。只心脾耶。曰。此蓋舉二臟以俟人之類推耳。)


帝曰。病成而變。何謂。


(此復問知病之變奈何也。變者。言病已成而又變為別病。)


岐伯曰。風成為寒熱。


(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此風病已成。而變為寒熱也。)


癉成為消中。


(癉、濕熱病也。濕熱已成。則中土受傷。久則津液不生。變成中消之證。)


厥成為巔疾。


(厥者。氣上逆而手足厥冷也。氣惟上逆。則變為巔頂之病。方盛衰論曰。氣上不下。頭痛巔疾。)


久風為飧泄。


(風乃木邪。久則內干脾土而成飧泄矣。故曰。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脈風成為厲。


(厲者。麻癜惡癘之疾。風乃陽熱之邪。血乃陰濕之液。濕熱生蟲。是以風入於脈。久則變為蟲癩之癘瘍。)


病之變化。不可勝數。


(言病之變化。不可勝數。舉此數者。以類推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09:43 | 只看該作者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


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


(此復言四時風寒之邪。變為癰腫攣痛之熱病。)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以勝治之者。以五行氣味之勝。治之而愈也。如寒淫於內。治以甘熱。如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辛勝酸之類。)


帝曰。有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有故病而因傷五臟之色脈。復感暴至之病。有似乎病成而變。故帝有此問。而伯嘉其詳悉焉。)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征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


(征、驗也。病久則色脈傷。脈小而色不奪。故知其為新病。)


征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


(此言病者。由五臟而見於脈。由五脈而見於色。至於色脈之敗傷。又由色而脈。脈而臟也。)


征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


(血氣俱傷。故為久病。)


征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


(暴至之病。自外而內。色脈之傷。從內而外。故有病而色脈俱不奪者。知其為新感之病也。此言有故久之病。至五臟之氣發作而後見於色脈也。)


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此言毀傷形身之暴病。而即見於色脈也。金匱要略云。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此言毀傷筋骨。故肝與腎脈並至。而其色蒼赤。不見血者。謂筋骨傷而血不傷也。如已見血而血傷。則又若中水傷心。而心脈亦並至矣。蓋言筋即為肝。骨即為腎。血即為心。毀傷筋骨而即見肝腎之脈。又非見肝腎之脈。而期病之必生於肝腎也。此篇首論診脈之要。極精極微。有病在五臟而外見五色五脈者。有診得臟腑。外內出入。交相貫通。故善診者。揆陰度陽。持雌守雄。審察外內。明於始終。診道始備。斯為上工。)


尺內兩旁則季脅也。


(此審別形身臟腑外內之法也。尺內、尺中也。兩旁、兩尺部之外旁也。季脅、兩脅之下杪也。此節首言兩旁。次言前後。次言上下。蓋以左右三部之脈。兼候形身之上下四旁。是關部之兩旁。即形身之兩脅。寸部之兩旁。即形身之兩腋。書不盡言。欲後學之引伸也。此答帝問。乍在內。乍在外。奈何。楊元如曰。此節照應推而內之。外而不內。後內以候膈。內以候胸中。照應推而外之。內而不外。)


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


(尺以候腎。以左右兩尺而候兩腎也。兩腎附於季脅。是季脅之內。乃是兩腎。兩腎之內。乃是腹中。故以尺內候腹中。尺外以候腎。尺之兩旁。以候季脅。是兩旁更出於外也。所謂外內者。脈體本圓。用指向外以候內。向內以候外。候脈之兩側也。平按以候中。乃五臟之本位也。夫五臟之氣。行於脈中。出於脈外。如脈氣之向內數急。則在內之皮膚亦急。脈氣之向外數急。則在外之皮膚亦急。故所謂季脅者。即腎氣之出於季脅也。而以尺部向外之兩旁以候之。所謂腹中者。即兩腎之中也。故以尺部之向裡以候之。即如胸中膻中者。肺臟與中氣相通。膻中乃心主之相位。楊元如曰。所謂外者。乃六脈之本位。蓋脈居歧骨之外。故以本位為外。而偏於裡者為內也。上節內字。訓作部字。此之裡字。即是內字。)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


(中附上者。附左尺而上。左手之關脈也。心肝居左。故左以候肝。膈者。胸脅內之膈也。肝居脅內。故以關候肝。膈氣在中。故以內候膈。楊元如曰。膈者。謂膈肉之下。肝脾所居之郛郭也。莫子晉曰。胸中在上。腹中在下。膈居中央。故分寸關尺。內以候之右。附上以候脾胃。則肺與大腸心與小腸不言而可知矣。)


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右外者。附右尺而上。右手之關脈也。脾主中土。故以肝內候脾。陰內而陽外。故以關外候胃。張兆璜曰。此章以形身配天地之上下四旁。以土居中央。故以關內候脾。莫子晉問曰。六腑只候胃。而別腑何以候之。曰。五臟之血氣。皆胃腑之所生。故臟氣不能自至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是以本經凡論五臟。必及於胃。而余腑多不與焉。然而臟腑雌雄。各有並合。故曰。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知陰者知陽。知陽者知陰。會心者自明也。莫仲超曰。診候之法。各有不同。如此篇之法。以左右之前後兩旁上下。以候形身之外內上下者也。如三部九候之法。以脈之上中下。而候形身臟腑之上中下也。有以心肝居左。脾肺居右。浮為在腑。沉為在臟。蓋以臟腑之經氣相舉按輕重。而候五臟之氣者也。診法不同。各具其理。善診者俱宜明了於心中。隨機應變於指下。)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


(上附上右者。從右關而上。右寸口也。心肺居上為陽。故以兩寸候氣。胸中者。宗氣之所居也。經曰。宗氣積於胸中。命曰氣海。上出於肺。循喉嚨。而行呼吸。)


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左外、左寸口也。膻中者。臣使之官。心主之相位也。張兆璜問曰。經言心肝居左。脾肺居右。是臟氣之出於左右。抑臟體之偏與。曰。天為陽。地為陰。東南為陽。西北為陰。聖人南面而立。左為陽。右為陰。天乙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是以心肝居左也。地二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以脾肺居右也。此先天之五行。本於陰陽水火。分而上生。非臟體之謂也。又心主脈。肝主血。血脈生於水精。是以左手三部俱主血。肺主周身之氣。脾主元真之氣。氣生於火。是以右手三部皆主氣。此皆陰陽互換之妙。善診者不可不知。)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寸為陽。尺為陰。故以兩手關前以候形身之前。關後以候形身之後。)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上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上竟上者。從尺關而直上於魚也。下竟下者。從寸關而直下於尺也。夫身半以上為天。身半以下為地。此又以陰陽之氣。竟上竟下。而候形身之上下也。張兆璜曰。前後上下。在竟字中分別。前後者。以寸尺定位也。上下者。從下而上。從上而下也。首言兩旁。次言前後。蓋以兩手之脈平以分之。有如文王之卦。離南坎北。震東兌西。以候形身之四旁。上竟上。下竟下者。有如伏羲之卦。豎以觀之。而天地定位也。此章以人身配天地之六合。三部九候之法。配天地人三才。人與天地參也。)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


(上章以脈體而候形身臟腑之定位。此下以脈象而候陰陽邪正之盛虛。脈者。陰陽血氣之榮行。粗大者。陽乘於陰也。陽在外。陰在內。陽乘於陰。故熱中也。)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來徐去疾。


上虛下實。為惡風也。


(此以脈之來去上下。以候陰陽上下外內之虛實。來疾去徐者。來盛去悠也。上實下虛者。寸實尺虛也。此氣惟上逆。陽盛陰虛。所謂一上不下。寒厥到膝。氣上不下。頭痛癲疾是也。來徐去疾者。來微去盛也。上虛下實者。寸虛尺實也。此陽虛陰盛。為惡風也。蓋風為陽邪。傷人陽氣。在於皮膚之間。風之惡癘者。從陽而直入於裡陰。是以去疾下實也。此言內因之病。從內而外。自下而上。外因之邪。從外而內。自上而下也。)


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


(此復申明外淫之邪。從陽而陰。自表而裡也。陽氣受邪。則正氣虛傷。故來徐上虛。邪氣內陷。故去疾下實。)


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仆。


(此論脈因度數出入之有順逆也。有脈者。言又有厥脈之因。厥脈之象。與上文之上盛下虛之厥脈。厥因不同也。夫脈始於足少陰腎。生於足陽明胃。輸於足太陰脾。轉而不回者也。如脈俱沉細而數者。此少陰厥也。少陰之氣。不上合於陽明。轉輸於臟腑。故惟見少陰本脈之沉細也。陽明之熱。反下入於陰中。故數也。若沉細數散者。此陰中所陷之陽。散而陰陽相乘。故為寒熱也。如浮而散者。此復上逆於陽分。故為■仆。經曰。清濁之氣相干。亂於頭。則為厥逆眩仆。此言陰陽之氣。不能上下和平。循度環轉。如陽陷於陰中。則為沉細而數。如陰陽相乘。則為數散寒熱。如陰反上逆於陽。則為浮散而■仆矣。)


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


(此以浮沉躁靜。而分手足之陰陽也。諸浮者。無論左右三部之浮。而皆在於陽分。其浮而躁者。在手之三陽也。終始篇曰。人迎一盛。在足少陽。一盛而躁。在手少陽。即此意也。無論左右三部之細而沉者。皆在於陰分。其沉細而有靜者。在足之三陰也。手之十指。以應天之十干。足之十二經脈。以應地之十二支。故其有靜者。知在足也。太陽少陰。為水火陰陽之主。故為熱為骨痛也。)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此申明浮沉之在氣而不在經也。所謂諸浮在陽。諸沉在陰者。在陰陽之氣也。故為熱為骨痛。如在陽之脈。則脈見數動。而為便膿血之經證矣。陽熱在經。故脈數動。熱傷血分。故便膿血。經血下泄。故一代也。)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此論外淫之邪。而致陰陽氣之為病者。脈證各有別也。諸過者。謂諸邪所傷。而為有過之脈也。有餘者。邪氣之有餘也。陽氣有餘。則陽氣受傷。故脈澀。如邪入於陰。則經血沸騰。故脈滑也。邪在陽分。故身熱無汗。邪在陰分。故多汗身寒。陰陽並受其邪。則無汗而寒也。)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推葉吹。此復結首章之義。首章以脈體而定形身臟腑之外內上下。此以邪病於形身臟腑之外內上下。而以脈象證之。推、詳也。推詳其脈氣之偏於外內上下也。推而外之者。以左右之三指。向外以按之。脈偏盛向內而不外者。此邪在心腹之間而成積也。推而內之者。以左右三指。向內以候之。脈偏盛於外而不內者。邪在外而身有熱也。推而上之者。以三指平按而審之。上而不下者。其氣上盛下虛。當主腰足清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其氣下盛上虛。當主頭項痛也。外內論邪病之有餘。上下論正氣之不足。張兆璜曰。吹推二義皆可。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者。此邪病偏盛於外內。故即推之而不移。推而上之。上而不下。推而下之。下而不上。此推詳其正氣之虛於上下。故推而上之。不曰下而不上。而曰上而不下。推而下之。不曰上而不下。而曰下而不上。莫子晉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邪病正氣又當互換外存參。)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此反結上文而言。所謂外內上下者。非浮沉舉按之法也。若謂浮為在外。沉為在內。病腰脊痛而身有痹者。直按之至骨。如心腹之積。又當何如而按之。聖賢反復辨論。曲盡婆心。楊元如曰。病在陰者名曰痹。故當按之至骨。此復以浮沉舉復。以候皮肉筋骨之淺深。類而推之。亦可內合於五臟。然又一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10:57 | 只看該作者

第十八篇平人氣象論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


(平人、平常無病之人。無病之人。自有平常之脈。反常則為病矣。故曰平人氣象論。氣者。經脈之氣。象者。脈之形象也。)


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


(出氣曰呼。入氣曰吸。一呼一吸為一息。平人之脈。一呼再動。一息再動。呼吸定息。脈計五動。蓋閏以太息。故五動也。閏、余也。太息者。呼吸定息之時。有餘不盡。而脈又一動。如歲余之有閏也。蓋人之呼吸。乃陰陽之氣。出入循環。有若寒暑往來而成歲。故宜閏以太息之有餘。)


當以不病調病患。醫不病。故為病患平息以調之為法。


不病者其息平。病者其息亂。醫者不病。


故為病患平息以調之。是為候診之法。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


(榮氣宗氣行於脈外。衛氣行於脈中。榮衛相將。脈隨氣轉。人一呼一動。一吸一動。減於平人過半。故主氣之衰微。)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


(一息之中。脈六動者。氣之太過也。躁、急也。吸而躁者。有餘之邪。從外而內也。溫病者。冬傷於寒。至春發為溫病。冬傷於風。至春發為風溫。此皆伏匿之邪。由內而外。從陰而陽。故尺中熱也。風為陽邪。傷人陽氣。故尺不熱。氣分之邪。留而不去。則迫於經。故脈滑也。痹者閉也。邪積而不行。故脈澀泣也。蓋言從內而外者為溫病。從外而內者為風邪。留著於外內之間者為痹也。上節言不及者。緣正氣衰少。此言太過者。乃邪氣有餘。而有餘之邪。又有陰陽外內出入之別。)


人一呼吸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


(四動以上。太過之極也。脈絕不至。不及之極也。乍疏乍數。或太過。或不及。氣之亂也。此皆不平之甚。故為死脈。以上論脈平者。命曰平人。太過不及則病。劇者死矣。)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此論四時之脈。當以胃氣為本也。平人之常。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是生機已絕。絕則死矣。)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


(胃氣者。中土柔和之氣也。弦乃東方春木之象。微乃胃氣之和。故春得胃氣而脈微弦曰平。弦多而少柔和之氣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楊元如曰。春胃微弦者。言四時之中。有此胃氣。由胃氣而養此五臟之真。此節以四時而合於五臟。末節以五臟之氣。而合於四時。)


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毛為秋脈。屬金。如春雖得微弦之平脈。而兼有輕浮之毛。此金來克木。至秋金令之時。則當病矣。如毛脈過甚。此木受金刑。當主即病。此復言四時之脈。各有所主之氣。如見克賊之脈。雖有胃氣。而亦能為病也。)


臟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


(上臟葉臟下臟葉臟臟真者。真臟所藏之神也。神在臟為肝。在體為筋。言真臟之神散於肝。而主藏筋膜之氣。如春木微弦之脈。乃因胃氣而至於手太陰。故曰脈不得胃氣。肝不弦。腎不石。是弦鉤毛石之脈。亦皆胃氣之所生。)


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


(鉤乃南方夏火之象。微則柔和之胃氣也。夏得胃氣而脈微鉤曰平。鉤甚而少微和之氣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


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石乃冬令之脈。微鉤而帶石。乃火中有水。至冬水氣所主之時而為病矣。如水氣太甚。此火受水克。當即病矣。)


臟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


(夏臟之元真通於心。而主藏血脈之氣。)


長夏胃微■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


(■葉軟。長夏濕土主氣。微■弱者。中土柔和之氣也。代者。相離之脈。蓋脾主四季。四時有交相更代之氣。是以柔和相離。脾之平脈也。如但代而無微■之和。此胃氣已絕。故為死脈。蓋脾之得以灌溉於四臟者。由胃氣之所生。故但代無胃曰死。)


■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


(■弱有石。是所不勝之水氣。反來侮土。至冬時水氣反虛而為病矣。弱甚者。脾氣太弱。當主即病。蓋言乘侮太甚者即病。而本氣虛者。亦即病也。)


臟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


(土藏之元真濡於脾。而主藏肌肉之氣。楊元如曰。肝主疏泄。故曰散。心主血脈。故曰通。脾主灌溉。故曰濡。肺臟居尊。故曰高。腎為水臟。故曰下。)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


(毛乃秋金之脈。微則柔和之胃氣也。秋得胃氣。而脈微毛曰平。毛多而少柔和之氣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


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毛而有弦。是所不勝之木氣。反來侮金。則木虛其本位矣。至春當木旺之時。而木氣反虛。是以為病。所謂侮反受邪。寡於畏也。弦甚者乘侮太過。而金氣當即病矣。按平脈篇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是四時之中。皆有縱有橫。縱者。雖得胃氣而所不勝乘之。故曰。胃而有毛。胃而有石。橫者。臟氣不足而所勝妄行。故曰毛而有弦。石而有鉤。此臟氣橫行。是以本位虛而反招仇復。按四季長夏之中。文義三換。當知四時之氣。皆有縱有橫。有客氣甚而有本氣虛也。)


臟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也。


(金藏之元真。高居於肺。而主行榮衛陰陽。肺主周身之氣。而朝百脈也。元如曰。相傳之官。燮理陰陽。宣布政令。)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


(石乃冬藏之脈。微則柔和之胃氣也。腎得胃氣而脈微石曰平。石多而少柔和之氣曰腎病。但石而無胃氣曰死。)


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


(石而有鉤。火侮水也。立夏火氣反虛。而為病矣。若乘侮太甚。當主今病。)


臟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水藏之元真。下藏於腎。而主藏骨髓之氣。五營運大論曰。腎生骨髓。髓生肝。)


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此言五臟之脈。資生於胃。而胃氣之通於五臟者。乃宗氣也。宗氣者。胃腑水穀之所生。積於胸中。上出喉嚨。以司呼吸。行於十二經隧之中。為臟腑經脈之宗。故曰宗氣。胃之大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而動應衣者。乃胃腑宗氣之所出。此脈以候宗氣者也。楊元如曰。首句之其動應衣。跟著脈宗氣而言。言乳下之應衣而動者。此宗氣所出之脈也。後句之其動應衣。跟著宗氣泄也而言。言動而應衣。此宗氣外泄。蓋動之甚矣。)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此言四時胃少曰病者。宗氣之為病也。五臟無胃氣曰死者。宗氣或絕於內。而或泄於外也。宗脈貫膈絡肺。如喘盛而乳下之脈數絕者。宗氣病於膻中也。如脈結而有止者。虛裡之橫絡有積滯也。是胃氣少而為五臟之病者。宗氣之有虛有實也。如虛裡之脈絕不至者。胃腑之生氣絕於內也。乳之下其動甚而應衣者。宗氣欲泄於外也。此無胃氣而為五臟之死脈也。)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


腹中有橫積痛。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


(此以寸口而候外因之病也。夫寸為陽。尺為陰。外為陽。內為陰。皮肉筋骨為陽。腹中脅內為陰。蓋天地四時之氣。從外而內。由陽而陰。故以寸口之浮沉。以候外因之外內也。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此惟在寸之陽部。故主頭痛。諸陽氣之在上也。寸口脈中手長者。寸脈直下於尺中。此陽邪直行於下部。故主足脛痛也。中手促上擊者。浮而搏擊應手。此陽邪不上不下。故主在肩背之中也。此以外邪在於形身之外。而有上中下之分也。沉為在裡。浮主在外。寸口脈沉而堅。主病邪堅積在裡。若浮而盛。主邪病在外。此以寸口之浮沉。而別外邪之在形身之外內也。寸為陽。沉為陰。寸口脈沉而弱。此正氣虛而陽邪直入於裡陰。陰陽相乘。故主寒熱。陽邪入裡。故又主疝瘕而少腹痛也。此緣正氣弱而陽邪直入於裡陰之下也。脅下主身半之中。腹中為形身之裡。寸口脈沉而橫。是外邪入於裡陰之中。故主脅下腹中有橫積也。邪氣上逆則喘。寸口脈沉而喘。此外因之陽邪。入於裡陰而上逆。陰陽相搏。故為寒熱。此又以寸口之沉。候外因之邪。入於裡陰。而亦有上中下之別也。莫子晉曰。春胃微弦。夏胃微鉤。乃天地四時之氣。而合於人之五臟也。是以天地四時之邪。亦從外而內。故當以寸口之浮沉別之。)


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


脈小實而堅者曰病在內。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


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


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脈滑曰風。脈澀曰痹。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


(此復以寸關尺之三部。而候病之外內新故也。曰脈盛脈小者。概左右三部而言也。夫以寸口之浮沉。以候病之外內上下者。候表裡陰陽之氣也。蓋天地四時之邪。始傷氣分。留而不去。則入於經。然亦有始終留於氣分者。有即轉入於經者。邪之中人。變幻不一。故當以脈征之。是以氣分之邪。只見寸口之浮沉長短。如入於經。則有滑澀緊急之形象矣。夫脈乃陰血。氣分之陽邪入經。陰陽相搏。其脈則滑。是以脈盛滑者病在外。有餘之病。故堅而有力也。夫經脈外絡形身。內連臟腑。病在內者。故小實而堅也。此以三部之盛滑小實。而分別邪正之在外在內也。始受之病。邪正相持。故滑浮而疾。久則血脈已傷。故小弱以澀也。諸急為寒。故主疝瘕在內。滑主陽熱。故主風邪在陽。此又以三部之急滑。以別邪病之在陽絡陰絡也。痹者閉也。風寒濕邪。皆能為痹。或在於皮肉筋骨之間。或內舍於五臟六腑。故痹病於外內之間者。其脈皆主澀也。緩為脾脈。滑則熱盛於中。緊則為寒。故主腹脹也。此外因之邪。入於腹中。而有寒熱之分也。)


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臟曰難已。


(所謂陰陽者。氣血外內上下也。言臟腑之脈。陰陽並交。雌雄相應。內外循環。此為順也。如陰陽反逆。其病為難愈。脈得四時之順者。春脈微弦。夏脈微鉤。此得四時生氣之順。而無他變也。反四時者。春胃而有毛。夏胃而有石也。間臟者。相生而傳也。不間臟者。相克而傳也。如外淫之邪。始傷皮毛。則內合於肺。肺欲傳肝。而腎間之。腎欲傳心。而肝間之。肝欲傳脾。而心間之。心欲傳肺。而脾間之。脾欲傳腎。而肺間之。此節乃總結上文之義。)


臂多青脈曰脫血。


(此論內因之病。自內而外。從尺而寸。由血而經。經而氣也。臂多青脈者。臂內浮見之絡脈多青。蓋因血脫而不華於色也。靈樞經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可為上工。)


尺脈緩澀。謂之解■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寒脈細。謂之後泄。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


(此以尺部而候五臟之病也。緩為脾脈。澀主臟氣不足。解■、懈惰也。此脾臟之為病也。尺屬陰而主血。脈宜沉靜。盛者。肝臟之火盛而血不藏也。靈樞診尺篇曰。尺膚澀者。風痹也。夫邪迫於經。其脈則滑。以風之陽邪。閉於皮膚之間。而迫於經脈。故主多汗。所謂陽加於陰謂之汗。汗乃陰之液也。此以診尺而知肺合之表汗也。診尺篇曰。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夫陽氣生於陰中。尺膚寒。生陽之氣少矣。陽氣衰於下。故主虛泄。泄則亡陰。故脈細也。此以診尺而知腎藏之生陽。下焦之虛泄也。尺膚粗常熱者。火熱下行。故主熱中。此診尺而知心火之下行也。夫陰陽氣血。由陰而陽。從下而上。是以診尺而知病之外內上下也。)


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脾見甲乙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是謂真臟見者死。


(此論真臟脈見而死於勝克之時日也。夫五臟之氣。地之五行所生。地之五行。天之十干所化。是以生於五行。而死於十干也。按此節當在篇末。辟辟如彈石曰腎死之下。誤脫在此者也。楊元如曰。此章引靈樞診尺篇之文。以證診尺之義。而靈樞篇內。亦無此節文。宜改正為是。)


頸脈動喘疾咳曰水。目內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


溺黃赤安臥者黃膽。已食如飢者胃疸。


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目黃者曰黃膽。


(此以視疾而知其病也。按此節引靈樞論疾診尺之文。少加刪改。以證診尺之義。上節論診尺。此節言論疾。所謂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也。是以見頸脈動疾。目內微腫。足脛腫者。知水病之在裡也。溺赤安臥。已食如飢者。知為黃膽胃疸也。面腫者。知為風水也。此又不待持脈。而知其病也。楊元如曰。診尺而知解■多汗之病在外。視疾而知水飲黃膽之病在內。故曰論疾診尺。謂論證視尺。皆可以知病。又曰。此章論診尺。若以手少陰心脈言之。於二經之旨皆不合矣。)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此復言診尺之微妙。非惟知病。而婦人之妊子。亦可以分別也。子、男子也。以婦人之兩手尺部候之。若左手之少陰腎脈動盛者。當妊子。以左男而右女也。)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


命曰逆四時也。


(從、順也。後章論五臟之氣。外合於四時。故雖未有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之臟形。而陰陽出入之大概。不可逆也。)


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夫天地有四時之寒暑。而人之氣血。有浮大沉瘦之陰陽。即受病之脈氣。亦有外內虛實之相應。是以脈不應病者。命曰反四時也。如風熱之病。氣應浮動。而脈反靜。泄脫之病。氣應虛散。而脈反實。病在中者。氣應沉實。而脈反虛。病在外者。氣應升浮。而脈反堅澀。此脈證之不相應者。正氣亂也。故為難治。高士宗曰。此以脈病之虛實。知反四時。上章云。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亦以精水之有餘不足為反四時。是反逆二字有別矣。故曰反四時有正應。不在四脈氣論上。)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此言五臟元真之氣。亦皆胃腑水穀之所生也。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氣者。水穀之所資生。


故人以水穀為本。胃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也。所謂無胃氣者。真臟脈見。而不得微和之氣也。


又非惟微和之為胃氣也。即真臟之脈。亦胃氣之所生也。


故曰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


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


自為而至於手太陰者。春為弦。夏為鉤。秋為毛。冬為石。


皆得胃氣而為之也。


故曰。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是以前章論四時之脈。


得胃氣之和者。命曰平人。後章論五臟之真。亦四時以胃氣為本也。)


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此言陽明胃氣。不獨行於五臟。而亦行氣於三陽也。夫脾與胃。以膜相運耳。是以胃氣之行於五臟者。由脾氣之轉輸。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是以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焉。故太陽之洪大。陽氣之盛也。少陽之乍忽。初生之象也。陽明之浮大而短者。兩陽合明。陽盛而間於二陽之間也。此三陽之氣。亦胃腑之所生也。)


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11:37 | 只看該作者

曰心平。夏以胃氣為本。


(此言臟真之脈。四時以胃氣為本也。累累如連珠者。滑利如珠。連綿相貫。心臟和平之象也。琅、美石之似珠者。取其溫潤而柔滑也。此臟真之脈。柔■和平者。得四時之胃氣也。前節以四時胃氣。資於臟真。故曰。春胃微弦。夏胃微鉤。此節以五臟之真。得四時胃氣。故曰平心脈來。夏以胃氣為本。平肺脈來。秋以胃氣為本。是以脈象之少有不同也。蓋弦鉤毛石者。臟真之氣象也。如連珠。如榆莢者。臟真之體象也。楊元如曰。前論四時之氣生五臟。故肝而心。心而脾。序四時之相生。此論五臟之真合四時。故心而肺。肺而肝。序五行之相制。制則生化也。)


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


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喘喘、急疾貌。喘喘連屬。心氣不安也。曲者。鉤之象。其中微曲。心氣虛也。故當主心病。居、不動也。曲而不動。如操帶鉤。無如珠生動之象矣。)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


(厭厭、安靜貌。聶聶、輕小也。落、降收也。如榆莢者。輕薄而中不虛。蓋肺脈雖主收降輕虛之象。而資生於脾土。是以有如榆莢之輕而中不虛也。)


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


(不上不下。往來澀滯也。如循雞羽。較之榆莢。更屬輕虛。其中又不得生我之土象。而反有賊我之木體。故主肺病。如物之浮。虛無根也。如風吹毛。散亂劇也。)


平肝脈來。■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


(■弱、初生柔和之氣也。以手相呼曰招。招招、乍起乍伏之象。形容其初生之脈象也。長竿梢末。長而■也。此皆本於胃氣。故臟真之脈。得以柔■和平。)


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盈實則非■弱招招之象矣。如循長竿。非若梢末之■弱矣。滑脈如珠。弦長帶滑。如竿之有節矣。辨脈篇曰。累累如循長竿者。名陰結也。此肝氣病而阻結也。急益勁。如新張弓弦。強勁之劇。胃氣絕也。)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


(和柔、中土柔和之氣也。相離、時一代也。蓋脾為孤臟。中央土以貫四旁。故柔和之中。而有相離之代散也。雞足有四爪。踐地極和緩。形容脾土之灌溉四臟。有如雞之踐地。和緩而四散也。)


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


(實而盈數。阜實而無柔和之氣也。如雞舉足。拳而收斂。不能灌溉於四臟也。)


死脾脈來。銳堅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喙音誨。如烏之喙者。堅止而無柔和相離之象也。如鳥之距者。較雞舉足更拳急也。如屋之漏者。點滴稀疏。而不能灌溉也。如水之流者。濕土之氣四散也。蓋言脾主中和之氣。如太過不及之甚者。皆為死脈也。)


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


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


(喘喘累累。沉石生動之象也。如鉤者。浮而中空。水之體也。按之堅石。石之象也。莫子晉曰。琅、石之美者。鉤乃心之脈也。心脈如循琅■。腎脈如鉤者。心腎水火之氣。互相交濟者也。)


病腎脈來。如引葛。


按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


(如葛如索者。木象也。蓋沉石者腎之本體。如引葛而按之益堅。是腎氣不藏而外泄矣。如奪索者。如引葛而更堅勁矣。如彈石者。無喘累生動之氣。腎之死象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12:09 | 只看該作者

第十九篇玉機真藏論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弱輕虛而滑。


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


(春弦。夏鉤。秋毛。冬石。臟真之神也。此篇言真臟之脈。資生於胃。輸稟於脾。合於四時。行於五臟。五臟相通。移皆有次。如璇璣玉衡。轉而不回者也。如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至其所不勝則死。有為風寒外乘。亦逆傳所勝而死者。有為五志內傷。交相乘傳而死者。有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真臟之神。為所不勝之氣乘之者。皆奇恆之為病也。故曰奇恆者。言奇病也。所謂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恆者。得以四時死也。是以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言春時之脈。肝臟主氣。而合於東方之木。如萬物之始生。故其氣來■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蓋以臟真之氣。而合於四時。非四時之氣。而為五臟之順逆也。本卷五篇。皆論脈理之精微。診辨之要妙。而各有不同。學人宜潛心體會。而詳悉其旨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12:25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實而強者。盈實而如循長竿也。不實而微。無端長之體也。言五臟之神氣。由中而外。環轉不息。如氣盛強。乃外出之太過。如氣不足。則衰微而在中。太過不及。皆臟真之氣。不得其和平而為病也。)


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滿。


(夫五臟之脈。行氣於其所生。受氣於所生之母。肝行氣於心。受氣於腎。春脈太過則氣並於上。經曰。氣並於上。亂而喜忘。氣上盛而與督脈會於巔。故眩冒而巔疾也。金匱要略曰。胸痛引背。陽虛而陰弦故也。蓋春木之陽。生於腎水之陰。陰氣虛寒。以致生陽不足。故胸痛引背也。脅■乃肝腎之部分。生氣虛而不能外達。故逆滿於中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12:45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善。夏脈如鉤。何如而鉤。


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


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心脈通於夏氣。如火之發焰。如物之盛長。其氣惟外出。故脈來盛而去悠。有如鉤象。其本有力而肥。其環轉則秒而微也。)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來盛者。盛長之本氣也。去亦盛者。太過於外也。來不盛者。盛長之氣衰於內也。去反盛者。根本虛而末反盛也。)


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身熱膚痛者。心火太過而淫氣於外也。浸淫、膚受之瘡。火熱盛也。其不及則反逆於內。上熏肺而為咳唾。下走腹而為氣泄矣。夫心氣逆則為噫。虛逆之氣。不上出而為噫。則下行而為氣泄。氣泄者。得後與氣。快然如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13:05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善。秋脈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秋氣降收。外虛內實。內實故脈來急。外虛故浮而散也。楊元如曰。諸急為寒。陰氣漸來。故脈來急。陽氣漸去。故去散也。)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如榆莢而兩旁虛。中央實。此肺之平脈。堅則為太過矣。毛而微。是中央兩旁皆虛。此所生之母氣不足。而致肺氣更衰微也。)


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


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肺主周身之氣。太過則反逆於外。而為背痛。肺之俞在肩背也。慍慍、憂郁不舒之貌。經曰。氣並於肺則憂。其不及則令人氣虛而喘。呼吸少氣而咳。虛氣上逆。則血隨而上行。虛氣下逆。則聞呻吟之病音。蓋肺主氣而司呼吸開闔。其太過則盛逆於外。其不及則虛逆於內也。)


帝曰。善。冬脈如營。何如而營。


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


萬物之所以合臟。故其氣來沉以搏。


故曰營。反此者病。


(營、居也。言冬氣之安居於內。如萬物之所以合臟也也。沉而搏者。沉而有石也。)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


病在中。(如彈石者。石而強也。腎為生氣之原。數則為虛。生氣不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13:31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帝曰。


善。(腎為生氣之原而主閉藏。太過則氣外泄。而根本反傷。故為懈惰少氣。生陽之氣不足。故脊中痛。心主言而發原於腎。根氣傷。故不欲言也。其不及則心腎水火之氣。不能交濟。故令人心懸如病飢。■中、脅骨之杪。當兩腎之處。腎之生陽不足。故■中冷也。腎合膀胱。腎虛而不能施化。故小便變而少腹滿也。)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


(總結上文。而言臟真之氣。合於四時。有升降浮沉之序。如逆其順序和平之氣。則有變異之病矣。然四時之脈。止合四臟。而脾臟之脈。獨何所主乎。)


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


(脾屬土而位居中央。各王四季。月十八日。不得獨主於時。故為孤臟。)


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此言脾灌四臟。四臟受脾之氣。而各見其善。是脾之善在四臟。而不自見其善耳。)


帝曰。惡者如何可見。


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為太過。病在外。如烏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如水之流者。灌溉太過也。如烏之喙者。黔喙之屬。艮止而不行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13:51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


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經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脾為濕土主氣。濕行太過。故令人四肢不舉。經曰。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脾氣不足。則五臟之氣。皆不和矣。夫胃為陽土而氣強。脾為陰土而氣弱。脾弱而不得稟水穀之氣。則胃氣益強。故名曰重強。蓋言脾氣虛而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者。胃強脾弱。臟腑之剛柔不和也。張兆璜曰。九竅為水注之氣。脾不得為胃行其津液。故令人九竅不通。)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


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


藏之臟腑。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此言五臟受氣於胃。一以貫通。次序環轉。如璇璣玉衡。合之玉板。乃揆度奇恆之大要也。瞿然、驚悟貌。至數者。五脈之至數也。蓋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故曰。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一者。五臟之神。轉而不回。如逆回。則失其旋轉之機矣。五臟相通。陰陽並合。脈之至數。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者。有格有序也。藏之臟腑者。陰陽雌雄之相應也。每旦讀之者。血氣未亂也。名曰玉機者。如璇璣玉衡也。以上論真藏之神。五臟相通。外內環轉。如太過不及則病。若回而不轉。乃失其機而死矣。)


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此言五臟之氣逆回。失其旋轉之機而死也。平脈篇曰。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蓋神轉而不回者。母行乘子也。回則不轉者。子行乘母也。五臟受氣於所生之子。而反舍氣於所生之母。是生氣之逆行也。傳之於其所勝。是克賊相傳也。是以至其所不勝而死。此皆氣之逆行故也。如肝受氣於心。而肝氣反舍於腎。則腎氣盛。腎氣盛。則火氣衰。火氣衰。則金無所畏而傷肝。所謂舍氣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也。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言必先克賊相傳而後病。至其所不勝而後死。故當先治其未病焉。金匱要略曰。上工治未病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余臟準此。所謂病之且死。必先傳行。上工能治其未病。則不至於死矣。董帷園曰。玉機章旨。與金匱此篇。理同義合。學人宜互相參究。大有裨於治道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14:58 | 只看該作者

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


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


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此復申明五臟之氣逆傳。至其所不勝而死。昧旦主甲乙。晝主丙丁。日昃主戊己。暮主庚辛。夜主壬癸。一日一夜而五分之。如真臟脈見。至肺而死。死於薄暮。至腎而死。死於中夜。至肝而死。死於昧旦。至心而死。死於日中。至脾而死。死於日昃。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夫逆傳至死。有三歲有六歲。有三月有六月。有三日有六日。當知日之早暮。亦有三時有六時也。)


黃帝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


則各傳其所勝。


(此總結上文。而言五臟相通。有順傳之次序。如逆傳其所勝者。蓋因其病而逆之也。)


不治。法三月。


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


(此言逆傳所勝之死。有時而有月有日也。如見肝之病。


中工不曉傳脾而不治。則脾傳之腎。腎傳之心。心傳之肺法三月。而傳之所勝之次則死矣。假如心病而欲傳之肺。時值秋三月。而金旺不受邪。法當六月。而傳之所勝之次則死矣。所謂法三月。若六月也。如傳於值死之月。假如肝病傳脾。而戊日受之。真臟之脈見。則當庚日而死。己日受之。則當辛日而死。此法當三日而死也。如甲乙日受之。真臟脈見。亦當死於庚辛。此法當六日而死。所謂若三日若六日也。五臟相傳而當死者。是順傳所勝之次。如甲乙肝木受病。順傳至庚辛而死。丙丁心火受病。順傳至壬癸而死。戊己脾土受病。復傳至甲乙而死。故曰順傳所勝之次而死也。此五臟逆傳。而知死之月。死之日。死之時。所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也。)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此承上接下之文也。別於陽者。下文所謂風寒之邪。從皮毛陽分而入。故別於陽者。知病所從來。五臟為陰。知五臟逆傳而死者。上文之所謂肝病傳脾。至肺而死。脾病傳腎。至肝而死。故別於陰者。知至所困而死也。)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


(此復言外因之邪。亦逆傳於所勝而死。是故者。承上文之別於陽者而言也。風為陽邪。傷人陽氣。為百病之長者。言四時八方之邪風。雖從陽分而入。而善行數變。乃為他病。)


今風寒客於人。


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氣主皮毛。風寒之邪。始傷陽氣。故使人毫毛畢直。太陽之氣主表而主開。病則反閉而為熱矣。言風寒之邪。始傷表陽之時。可發汗而愈也。)


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氣傷痛。形傷腫。痹不仁而腫痛者。氣傷而病及於形也。如在皮腠氣分者。可用湯熨。在經絡血分者。可灸刺而去之。)


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


(皮毛者。肺之合。邪在皮毛。弗以汗解。則邪氣乃從其合矣。夫皮膚氣分為陽。五臟為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病舍於肺。名肺痹也。痹者閉也。邪閉於肺。故咳而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


(失而弗治。肺即傳其所勝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厥者逆也。脅乃肝之分。逆於脅下而為痛。故一名厥脅痛。蓋言痹乃厥逆之痛證也。食氣入胃。散精於肝。肝氣逆。故食反出也。按者。按摩導引也。木鬱欲達。故可按而導之。肝主血。故若可刺耳。楊元如曰。肺痹肝痹者。非病在肝肺。在肝肺之分耳。)


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


可按可藥可浴。


(失而弗治。肝因傳之脾。病名曰脾風。蓋肝乃風木之邪。賊傷脾土。故名脾風。癉、火癉也。風淫濕土而成熱。故濕熱而發癉也。濕熱之氣。上蒸於心則煩。心火熱下淫則溺黃。蓋熱在中土。而變及於上下也。夫病在形身者。可按可浴。病在內者。可藥。發癉。濕熱發於外也。腹中熱。煩心。出黃。熱在內也。是以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而治之。)


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


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


(在脾弗治。則土邪乘腎。病名疝瘕。邪聚下焦。故少腹冤熱而痛。溲出淫濁也。蠱者。言其陰邪居下。而壞事之極也。)


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當此之時。可灸可藥。


弗治。滿十日。法當死。


(■音翅。靈樞經曰。心脈急。甚為。蓋心主血脈而屬火。火熱盛。則筋脈燥縮。而手足拘急也。當此危急之證。尚可灸可藥。言不可以其危篤而棄之也。失而弗治。滿十日。法當死。五傳巳周。當盡十干而死矣。)


腎因傳之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


此病之次也。


(心主神明。而多不受邪。如腎傳之心。心不受邪。則反傳之肺。是從肺而再傳矣。邪復出於皮膚絡脈之間。陰陽氣血相乘。是以發往來之寒熱。法當至三歲而死。蓋心不受邪而復傳。故又有三年之久。此邪病復傳之次第也。夫瘕痹之病。不即傳行。而亦不即速死。是初傳而死者。法當三歲。如心不受邪而復再傳者。是又當三歲矣。所謂若三歲。若六歲也。夫病發於五臟之陰者。若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病發於五臟之陽者。若三歲。若六歲。所謂其生五。其數三。是五臟之氣。生於五行。而終於三數。三而兩之。則又為六數矣。莫子晉曰。此注與診要經終之義。大略相同。)


然其卒發者。不必治其傳。


(卒發者。即仲景傷寒論之中風傷寒。卒病三陰三陽之氣。一時寒熱交作。氣脈不通。與病形藏之傳邪。而為瘕痹之證者不同。故不必以病傳之法治之。)


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


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內陷。臟氣逆傳。而五臟相移。亦皆有次。設不以次入者。此又因五志內傷。故令不得以次相傳。致令人有大病矣。張兆璜曰。奇恆之病。本於厥逆。五臟逆傳其所勝。一逆也。風寒外客而致五臟內傳。二逆也。五志相乘。三逆也。故曰傳。乘之名也。謂一臟受乘而傳化於五臟。亦傳其所勝。與乘之名類相同。)


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


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肝當作肺。肺當作肝。悲當作思。喜為心志。喜大則傷心。如外因於邪。始傷皮毛。內舍於肺。肺因傳之肝。肝傳之脾。脾傳之腎。其間因而喜大。則心氣虛。而腎氣乘於心矣。怒則肝氣傷而肺氣乘於肝矣。思則脾氣傷而肝氣乘於脾矣。恐則腎氣傷而脾氣乘於腎矣。憂則肺氣傷。而心氣乘於肺矣。如一臟虛而受乘。即相傳之五臟。故病有五。五臟有五變。及其傳化。則五五有二十五變矣。如喜大而腎氣乘心。心即傳之肺。肺傳之肝。肝傳之脾。脾傳之腎。是五臟傳化。亦各乘其所勝。故曰傳者。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


(此復申明五志內傷。亦各傳其所勝。察其形證。審其臟脈。而知死生之期也。夫氣血發原於腎。生於胃而輸於脾。回則不轉。而無相生之機。是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而令人有大病也。大骨、兩臂兩腿之骨。大肉、即兩臂腿之肉。蓋腎主骨。而脾胃主肌肉四肢也。夫胃氣之資養於五臟者。宗氣也。宗氣積於胸中。從虛裡之大絡。貫於十二經脈。經脈逆行。是以胸中氣滿。陽明氣厥。故喘息不便也。其氣動形者。心病而欲傳之於肺。肺主氣。故氣盛而呼吸動形也。期以六月死者。今心始傳於肺。肺傳之肝。肝傳之脾。脾傳之腎而後死。故有六月之久也。真臟脈見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予與同。予之期日者。當死於壬癸日之中夜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


(此言肝病至肺而死也。內痛者。肺受其傷。肺之俞在肩背。故痛引肩項也。肝病而已傳及於所勝之臟。故當期以本月之內而死也。真臟脈見。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予之期日。當死於庚辛日之薄暮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


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真臟見。十日之內死。


(此言肺病至心而死。肺病。故痛引肩背。傳及於心。故身熱也。夫心主血。而生於腎藏之精。血氣盛則充膚熱肉。心腎傷而精血衰。故曰脫肉破■。破■、脫肉也。■、音窘。肉之標也。真臟脈見。大而虛如羽毛。中人膚。病傳於心。故期以十日之內死。蓋心不受邪。故死之速也。莫子晉曰。天之十干。化生五行。地之五行。化生五臟。心乃君主之官。為五臟六腑之主。故盡五臟之氣終而死。與上節腎傳之心。滿十日法當死同義。十月者。乃傳之誤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臟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臟。


乃予之期日。


(此言脾病而終於一歲也。脾主為胃行其津液。津液者。淖澤注於骨。補益腦髓。脾病而津液不行。故肩髓先內消也。肩髓者。大椎之骨髓。上會於腦。是以項骨傾者。死不治也。脾主四肢。脾病則四肢懈惰。故動作益衰。真臟來見者。如水之流。如烏之喙。脾土王於四時。脾氣灌於四臟。故雖有真臟來見。尚期有一歲之久。蓋以四時五臟之氣。終而後死也。期死之月。見其真臟之乍數乍疏。乃與之期日。謂當死於甲乙之昧旦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脫肉。目眶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此腎病而死於脾也。本經曰。腎病者。大小腹痛。腎傳之心。故心中不便。心傳之肺。肺傳之肝。故肩項身熱。肝傳之脾。故目眶陷也。真臟脈見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如目不見人。腎之精氣已絕。故立死。其見人者。余氣未盡。至所不勝之時而死。謂當死於日昃也。夫腎為生氣之原。生氣絕於下。故死之更速也。)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


不可為期(此言卒發者。不必治其傳也。夫邪氣勝者。精氣虛。風寒之邪卒中於身。精氣一時虛奪。故急虛也。此病三陰三陽之氣。而不病於有形。故五臟之氣一時絕閉。脈道一時不通而氣不往來。譬若墮溺。乃倉卒一時之病。而生死亦在於時日之間。與風寒之病形臟。勿治而為肺痹。勿治而傳之肝。肝傳之脾。脾傳之腎。腎傳之心。期以三歲六歲死者。不相同也。故不可以為期。)


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臟雖不見。


猶死也。


(此復言倉卒之病。非但不可為期。並不待形肉脫而真臟見也。脈絕不來。生氣絕於內也。一息五六至。邪氣盛於外也。此邪氣盛而正氣絕。不必真臟見而猶死也。)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


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羽毛中人膚。


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


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此審別真臟之脈象。乃可予之期日也。如循刀刃。如按琴瑟弦。肝木之象也。如薏苡子。如彈石。心腎之象也。皆堅勁之極。而無柔和之氣也。乍數乍疏。欲灌不能。脾氣欲絕之象也。如羽毛中人膚。肺氣虛散之象也。蓋堅勁虛散。皆不得胃氣之中和。人無胃氣則死矣。色青白不澤。赤黑不澤。皆兼克賊所勝之色。色生於血脈。氣將絕故不澤也。夫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而後行氣於臟腑。是臟腑之氣欲絕。而毛必折焦也。靈樞經曰。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又曰。經脈空虛。血氣弱枯。腸胃聶辟。皮膚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是皮毛夭折者。血氣先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15:25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見真臟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臟者。


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


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


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


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


帝曰。善。(五臟之氣。皆胃腑水穀之所資生。故胃為五臟之本。手太陰者。兩脈口也。臟氣者。五臟之精氣也。五臟之氣。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又非惟微和之為胃氣也。即五臟之弦鉤毛石。各以其時。自為其象。而至於手太陰者。皆胃氣之所資生。故邪氣勝者。五臟之精氣已衰。而不能為弦鉤毛石之象矣。如令人有大病而病甚者。胃氣絕而真臟見。真臟見者。病氣勝而臟氣絕也。)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


無後其時。


(帝以伯所言之五臟乘傳。有淺有深。而胃氣不資。有虛有絕。故當察其形氣色脈。治病者宜急治之。無後其時。而致於死不治也。張兆璜曰。此總結上文而為審治之法。言有五臟逆傳風寒久客之故病。有急虛卒發之新病。五臟得胃氣而有春弦夏鉤之神氣。有春得肺脈夏得腎脈之逆乘。故當審其形氣色脈以治之。)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


(形氣相得。病之新也。色澤以浮。乘逆淺也。脈從四時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脈弱以滑者。胃氣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也。察此四易。當急治之。而無後其時。取之以時者。春刺散俞。夏刺絡俞。秋刺皮膚。冬刺俞竅也。)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形氣相失。病之久也。色夭不澤。乘傳深也。脈實以堅。無胃氣也。脈逆四時。克賊勝也。察此四難。而明告其病者焉。)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


(春得肺脈。夏得腎脈者。藏精衰而所不勝乘之也。其至皆懸絕沉澀者。無胃氣之資生也。)


未有臟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夫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者。藏真之神氣也。如未有弦鉤毛石之象形。而升降浮沉之氣不可逆。蓋氣順則脈順。氣逆則脈逆。脈隨氣行者也。)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脈病不相應者。病勝臟也。故皆為難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15:48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愿聞其情。


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


(實者謂邪氣實。虛者謂正氣虛。啟玄子曰。五實謂五臟之實。五虛謂五臟之虛。楊元如曰。實者謂卒發之病。虛者急虛也。)


帝曰。愿聞五實五虛。


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


(瞀音茂。心主脈。脈盛、心氣實也。肺主皮毛。皮熱、肺氣實也。脾主腹。腹脹、脾氣實也。腎開竅於二陰。前後不通。腎氣實也。瞀、目不明也。肝開竅於目。悶瞀、肝氣實也。)


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脈細、心氣虛也。皮寒、肺氣虛也。肝主春生之氣。氣少、肝氣虛也。泄利前後。腎氣虛也。飲食不入。脾氣虛也。蓋邪之所腠。其正必虛。是以邪氣盛者死。正氣虛者亦死也。)


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五臟之氣。皆由胃氣之所資生。漿粥入胃。泄注止。胃氣復也。身汗、外實之邪。從表散也。得後利。裡實之邪。從下出也。此言卒發之病。而有死有生也。按此篇論藏真之神。合於四時五行。次序環轉。如回則不轉。乃失其機。逆傳於所勝而死。至於外感風寒。內傷五志。亦各乘其所勝。學人當分作四段看。然又當與玉板論、方盛衰論、病能論、疏五過論、諸篇合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18:05 | 只看該作者

卷四

 

第二十篇 三部九候論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余愿聞要道。


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


(離合真邪論曰。余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盡通其意矣。此蓋言先立針經八十一篇。論九針之道。然眾多博大。不可勝數。故愿聞要道。要道者。以神藏五。合形藏四。以應九候也。故曰著之骨髓者。藏之深隧也。藏之肝肺者。知血氣之診也。歃血而受者。藏之於心也。不敢妄泄者。藏之於中也。蓋必先定五臟之神。而後知死生之分。察病之所在。以調其虛實。故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


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互。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愿聞其方。


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此篇首論九針九候之道。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焉。以針應數也。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臟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二者。地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氣也。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也。六者。律也。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於十二經脈也。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也。八者。風也。風者。人之股肱八節。八正之虛風。八風之邪。舍於骨節腠理之間也。九者。野也。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此天地之至數。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中合人之九臟九竅。三部九候也。貴賤更互者。四時五行之氣。以王者為貴。而相者為賤也。冬陰夏陽者。下文之所謂沉細懸絕。為陰主冬、躁盛喘數。為陽主夏也。帝言九針之道。以通其意於針經。今愿聞簡要之道。是以伯答三部九候之法。三部九候為之原。九針之道。不必存矣。是以針解篇之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與靈樞九針論之多有不同。蓋靈樞論十二原。本經以三部九候為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18:23 | 只看該作者

帝曰。愿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


(六節藏象論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


岐伯曰。


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


(始於一。終於九者。天之數也。曰天地之至數者。言天包乎地。地氣通於天也。故曰令合天道。)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


(一者。奇也。陽也。故應天。二者。偶也。陰也。故應地。三者。參也。故應人。因三才而三之則為九。以應九野。九野者。九州分野。上應天之二十八宿也。朱永年曰。天以應皮。地以應肉。人以應血脈。一部之中。有皮。有肉。有血脈。有合於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是為九九八十一也。)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人有三部。部有三候者。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也。決死生者。觀其形氣。別其陰陽。調其血脈。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也。處百病者。表裡陰陽。寒熱虛實之為病也。調虛實者。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也。除邪疾者。去血脈。除邪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18:43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何謂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


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


(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是以一身之中有三部。一部之中。而各有天地人。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以實為虛。以邪為真。絕人長命。予人夭殃。故必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乃以為刺法之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


(在額兩分。上循於頂。足太陽膀胱脈也。太陽為諸陽主氣。故主上部天。)


上部地。兩頰之動脈。


(在鼻兩旁。近於巨■之分。足陽明胃脈也。二陽之氣而主土。故為上部地。)


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在耳前曲車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也。夫心主血而小腸為之使。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脈也。故主上部人。此陽氣之在上也。朱永年曰。天主氣。足太陽為諸陽主氣也。地應肉。足陽明胃土之主肌肉也。人主血脈。手太陽與少陰相為表裡也。)


中部天。手太陰也。


(兩手氣口之動脈。手太陰脈也。五臟之應天者肺。然臟為陰。故主中部天。徐公遐曰。中部天。故能主周身之氣。)


中部地。手陽明也。


(在大指次指歧骨間。合谷之分。動應於手。手陽明大腸脈也。陽明居中土。故主中部地。)


中部人手少陰也。


(在銳骨端之動脈。手少陰心脈也。三以應人。人主血脈。心藏血脈之氣。故主中部人。)


下部天。足厥陰也。


(在毛際外。氣衝下。五裡之分。動應於手。足厥陰肝脈也。厥陰為陰中之少陽。主春生之氣。故主下部天。)


下部地。足少陰也。


(在足內踝後。太谿之分。動脈應手。足少陰腎脈也。腎為牝臟而居下。故主下部地。)


下部人。足太陰也。


(在魚腹上越筋間。箕門之分。動脈應手。足太陰脾脈也。脾為陰臟而居中。故主下部人。)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此以下部之三候。以候膈下之三神臟焉。徐公遐問曰。上部地。以候陽明之氣。奚復以下部地而候胃氣耶。曰。所謂陽明者。胃之悍氣。上衝於頭。循咽上走空竅。下客主人。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所謂胃氣者。乃水穀柔和之氣。與陽熱■悍之氣有別。故以下部之脾脈候之。細參本經。及靈樞傷寒諸經。其義自明矣。然榮衛氣血。皆由胃氣之所資生。故復以脾脈兼候胃氣。曰。脾之本脈。亦可候胃氣耶。曰。脾與胃以膜相運。雌雄相應耳。是以仲景以胃脈之趺陽。而候脾氣。岐伯以脾脈之箕門。兼候胃氣。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19:00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肺屬乾金而主氣。故天以候肺。心主血脈而居肺之下。故人以候心。胸中。膻中也。宗氣之所聚也。宗氣者。陽明水穀之所資生。故地以候胸中之氣。此以中部之三候。以候膈上之二神臟。中土之二形臟焉。張二中曰。地以候胸中之氣者。言中部之候。亦兼候陽明之胃氣也。今始知三部之中。而皆有陽明之胃氣焉。張兆璜曰。太陽之脈下入缺盆。絡肺貫膈。故以候胸中。)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


(太陽為諸陽主氣。其經脈上額交巔。會於腦。出於項。故天以候頭角之氣。足陽明之氣。胃腑之所生也。其經脈起於鼻交■中。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故地以候口齒之氣。手太陽者。少陰心臟之府也。其經脈上目銳■。入耳中。為聽宮。故人以候耳目之氣。此以膺喉頭首。以候三形臟焉。蓋陽藏之氣在上也。朱永年曰。陽明之脈。起於鼻交■中。手太陽之脈。抵鼻。是上部之三候。以候耳目口鼻之七竅者也。所謂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也。合腰尻下竅。共為九竅。故曰。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按針解篇曰。人齒面目應星。蓋謂人面有七孔。以應七星也。)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


(三部之中。而有九候。)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九候之中。而各有三焉。)


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


(兼三才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者。言身形之應九野也。左足應立春。左脅應春分。左手應立夏。膺喉頭首應夏至。右手應立秋。右脅應秋分。右足應立冬。腰尻下竅應冬至。六腑膈下三臟應中州。凡此九者。以候臟腑陰陽之氣。故九野為九藏。按星書。立春應天文箕尾分野。禹貢冀州之域。春分應天文心房分野。禹貢徐州之域。立夏應天文翼軫分野。禹貢荊州之域。夏至應天文井鬼分野。禹貢雍州之域。立秋應天文參井分野。禹貢梁州之域。秋分應天文奎婁分野。禹貢兗州之域。立冬應天文危室分野。禹貢青州之域。冬至應天文斗牛分野。禹貢揚州之域。中州應天文張柳分理。禹貢豫州之域。故以身形應九野。九野而合九藏。九藏外通九竅。九野外合九州。而皆通乎天氣。是以兼三才而三之。為九九之數。下經云。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即此義也。)


故神臟五。形藏四。合為九藏。


(神藏者。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也。形藏者。胃與大腸小腸膀胱。藏有形之物也。夫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是五臟之神。由腸胃津液之所生也。胃主化水穀之津液。大腸主津。小腸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故以四腑為形臟。而人之陰陽氣血。肌肉經脈。皆由此九藏之所生也。)


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夭、死色也。言五臟之神氣。由形藏之資生。五色之外榮。由五臟之所發。此以九藏九候之氣。而復歸重於五臟之神氣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0 13:20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