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關閉 [複製鏈接]
6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19:17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候者。候三部九候之脈而刺之也。肥人者。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其氣澀以遲。刺此者。宜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色少。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宜淺而疾之。實者。邪氣盛也。虛者。精氣奪也。宜瀉者。迎而奪之。宜補者。追而濟之。去血脈者。除菀陳也。蓋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然後瀉有餘。補不足。無問其病之可否。必候其氣至和平。而後乃出其針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20:38 | 只看該作者

帝曰。決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夫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衰則危矣。)


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針經曰。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蓋形瘦者。正氣衰也。脈大者。病氣進也。胸中多氣者。氣勝形也。氣勝形者。邪氣盛而正氣脫也。)


形氣相得者生。


(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氣。形氣和平。是為相得。)


參伍不調者病。


(此即獨大獨小獨疾獨徐之意。此總言其不調者病。下節分言之。以知病之所在。)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皆相失者。非止於參伍不調矣。此臟腑陰陽之氣皆病。故死。)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


(夫脈之來去。隨氣降升。是以九候之相應。上下若一。如參舂者。言脈之上至下去。左至右去。有如舂者之參差。彼上而此下也。此因邪病甚。而正為邪傷故也。)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


(如參舂者。只言其來去之參差。相失不可數者。並其至數之錯亂。此邪病更甚。而正氣將脫。故死。)


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


(中部天主氣。中部人主血。中部地主胸中之宗氣。夫上下左右之脈。交相應者。血氣之循環也。臟腑之脈。得胃氣而至於手太陰者。宗氣之所通也。如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藏相失者。不得中焦之血氣以資養。故死。)


中部之候。相減者死。


(上節論失其旋轉相生之機。此言中焦之生原化薄。)


目內陷者死。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上節言中焦之根本衰微。此復言臟腑之精氣消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21:07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


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夫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如一部獨異。即知病之所在。而隨證治之。大小者。脈之體象也。疾遲者。脈之氣數也。寒熱者。三部皮膚之寒熱也。陷下者。沉陷而不起也。針經曰。上下左右。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


(此候生陽之氣。以知病之死生也。諸陽氣者。太陽之所主也。根結篇曰。太陽為開。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足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膚宛焦而弱也。是以知病之所在。而又當候太陽之氣焉。衛氣篇曰。足太陽之本。在跟上五寸中。而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必先按而在久。應於手。乃刺而予之。按承山乃足太陽穴。在外踝上七寸。故以左手於病者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是在承山之以下矣。庶右手於病者足上當踝而彈之。蓋以左手取脈。庶右手得以在下而彈。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是更過踝上五寸。而及於承山矣。故曰踝上以下。必先按而在久。踝上者。謂去踝五寸以上。而及於承山。以下者。謂承山以下。而至去踝五寸之間。蓋以左手之三指。於踝上五寸。承山以下。以候太陽之氣。以察病之死生。故下文曰。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蓋九針之要。候氣為先。足太陽為諸陽主氣也。)


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


(應去聲蠕而宣切。蠕蠕微動貌。氣之和也。其應疾而中手渾渾然者。急疾而太過也。徐徐然者。氣之不及也。故皆主病。)


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


(生氣絕於下。故不能上應也。)


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


(是以者。承上文而言。脫肉者。皮肉宛焦而弱也。身不去者。開折而暴病留於身也。言正氣虛而肉脫。邪留於身而不去者死也。)


中部乍疏乍數者死。


(太陽之氣者。論先天之少陽。榮衛氣血者。乃後天水穀之精氣。中部乍數乍疏者。中焦之生氣欲絕也。)


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


(夫血脈生於心而輸於脾。代乃脾脈。鉤乃心脈。此復申明候足上中部者。候中下二焦之生氣。如病在絡脈者。其脈代而鉤也。)


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


(夫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是以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不應。是天地人之氣。失其一矣。故主病。二候後不應。是三部之中。失其二矣。故主病甚。三候後不應。是三者皆失。故主病危。)


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


(腑為陽。臟為陰。知陽者。知病之所從來。知陰者。知死生之期。)


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


知經脈之死生出入。而後知病脈之所從來。詳經脈別論。真臟脈見者。勝死。


(真臟脈見者。至其所勝克之日時而死。)


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此復結上文。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足太陽之氣絕也。足太陽主筋。陽氣者。柔則養筋。是以太陽氣絕。筋攣急而足不可屈伸。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為目上剛。脈系絕。故死必戴眼。張二中云。足不可屈伸。太陽之氣絕也。死必戴眼。太陽之脈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21:26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脈。


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此復問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按九針論曰。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蓋言冬至之子。陰之極也。陰極而一陽初生。陰氣始下。夏至之午。陽之極也。陽極而一陰初生。陽氣始下。是陰陽之氣。分於子午也。至春分之時。陽氣直上。陰氣直下。秋分之時。陰氣直上。陽氣直下。是陰陽離別也。寒熱者。陰陽之氣也。陰陽分別。而復有交合。故寒與熱爭。而兩氣相搏也。此言三部九候之中。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之氣。若九候之脈皆沉細。而絕無陽氣之和。此為陰而主冬。故死於夜半之子。如盛躁喘數。而無陰氣之和。此為陽而主夏。故死於日中之午。皆陰陽偏絕之為害也。)


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是故者。承上文而言也。寒熱病者。陰陽相乘。而為寒為熱也。本經云。因於露風。乃生寒熱。病風者。亦為寒熱病也。平旦日夕。系陰陽兩分之時。寒熱者。乃陰陽兩傷之病。是以應時而死。熱中熱病者。陽盛之極。故死於日中之午。病水者。陰寒之邪。故死於夜半之中。土位中央。王於四季。其脈乍疏乍數。乍疾乍遲。乃土氣敗而不能灌溉四臟。故死於辰戌丑未之時也。)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形歸氣。氣生形。形氣已敗。血脈雖調猶死。意言七診之死。因氣而見於脈。非血脈之為病也。故下文云。其脈候亦敗者死。)


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


(七診者。謂沉細懸絕。盛躁喘數。寒熱。熱中。病風。病水。土絕於四季也。九候皆從者。謂上下若一。無獨大獨小也。)


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


(此言七診者。乃陰陽之氣。自相分離。是以應時而死。若因邪病而有似乎七診者。不死也。風氣之病。病風也。病風而陰陽相離。期以日夕死。如病風而陰陽和平。九候若一。不死也。經月之病。病水也。病水而沉細懸絕。期以夜半死。病水而陰陽和平。九候皆從。不死也。蓋言七診之死。死於陰陽分離。不因邪病。而有應時之死也。)


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此復申明七診之病。以脈候為憑。蓋脈者病氣之見。胃不輸精。故胃敗而其脈亦敗者。病氣而脈亦從之俱病也。脈病則其胃敗者。其聲噦。胃氣逆而上也。逆則九候必絕。將死之脈也。)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


以上下逆從循之。


(始病者。病久而深也。方病者。新受之邪。病之淺也。各切循其脈者。切其病之在陰在陽。在臟在脈也。夫病久者。其脈沉而逆。方病者。其脈從而浮。故當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之逆從循之。)


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夫邪傷經脈。則脈數疾。故其脈疾者。知不病在七診也。陰陽臟氣受傷。則其脈遲。故脈遲者。知其病在七診也。脈不往來者。有七診之病。而脈候亦敗也。皮膚著者。病久而肉脫也。根結篇曰。皮膚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期死。此言方病而傷於形身經絡者不死。病久而傷五臟陰陽之氣者死。故曰。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若五臟陰陽之氣。已絕於內。而欲以針石治其外者。未之有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21:44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


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


(靈樞經曰。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言病在經者。刺其經。病在孫絡者。去其孫絡血。蓋病在孫絡。其邪更淺。故當出其血而瀉之。)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


(血病者。邪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於肌肉。故身有痛也。蓋言病在經之深者。治其經病。在孫絡之淺者。治其孫絡。病在經絡淺深之間。而痛及於肌肉者。治其經與絡也。)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


(奇邪者。邪不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故宜繆刺之。繆刺者。以左取右。以右取左也。)


留瘦不移。節而刺之。


(留瘦不移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故即於節而刺之。蓋病在脈絡者取之脈。病在骨節者治其節也。)


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


(刺節真邪篇曰。大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是以上實下虛者。有橫絡盛加於經。以致上下不通。而有盛實也。切而從之者。切其某經之所阻。而從治之也。索其結絡者。索其橫絡之結。而刺出其血。以見通之者。視而瀉之也。以上言病在經脈者。為可治也。)


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夫九針九候之道。貴在神與氣。心藏神而為陽中之太陽。腎為生氣之原。而膀胱為之表裡。是以獨候手足之太陽者。太陽主諸陽之氣也。瞳子高者。乃太陽之神氣不足。蓋手太陽之脈。上頰至敗者。其音嘶。)


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針。


(此復申明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於上也。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外踝上者。在手外側踝上也。五趾者。第五之小指也。言太陽不足。當於手指及外踝上之後谿。五趾之少澤上。留針以補之。蓋候足太陽之氣者。於足上去踝五寸而彈之。補手太陽者。當於手外踝上五趾而取之。此手足之經氣。交相貫通。先不足於上。而後絕於下也。張二中曰。瀉者出血。補者留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22:17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一篇經脈別論

 

言經脈病脈之各有分別。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


(按三部九候論。至血氣形志篇。與靈樞之九針論。前後相符。只此篇與臟氣發時論。少有異別。然此篇章旨。乃九候論之所謂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臟氣法時論章旨。乃九候論之所謂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蓋九針九篇。九九八十一篇。論在靈樞經內。此復論三部九候之法。故必先知經脈生始之原。而後知九候之病脈。知五臟生克之理。而後知死生之期。故設此二問。)


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


(言人之居處安靜。其氣和平。自有經常之脈。如動作過用。則變而為病脈矣。)


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


(腎屬亥子。而氣主閉藏。夜行則腎氣外泄。故喘出於腎。腎為本。肺為末。腎氣上逆。故淫傷於肺也。夫喘屬肺證。又曰。陽明厥則喘。汗出於肺主之皮毛。而生於胃腑之津液。此章首論喘。次論汗者。言經脈榮衛。生於胃腑水穀之津。而通會於肺氣。是有經常之理。如勞動過傷。則五臟氣逆。而脈亦為之變。故先論其變。而後論其常焉。)


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


(墮則傷筋。筋即為肝。故喘出於肝。木勝土。故淫氣害脾。)


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


(驚則氣亂。故喘出於肺。肺者心之蓋。故淫氣傷心。)


度水跌仆。喘出於腎與骨。


(跌則傷骨。骨即為腎。故喘出焉。徐公遐曰。腎生骨髓。髓生肝。骨者腎之精氣所注。末言骨者。則五臟之生氣。可類推之。)


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


(言此數者。皆傷五臟之氣。勇者逆氣已過。正氣復順。怯者則留著為病。而見病脈矣。)


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夫氣有勇怯。理有疏密。皮膚有濃薄。骨肉有堅脆。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之要。)


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


(汗者水穀之津液。飽甚則胃滿。故汗出焉。)


驚而奪精。汗出於心。


(血乃心之精。汗乃血之液。驚傷心氣。汗出於心。故曰奪精。經云。奪汗者無血。)


持重遠行。汗出於腎。


(持重遠行則傷骨。故汗出於腎。)


疾走恐懼。汗出於肝。


(疲罷傷筋。故汗出於肝。)


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勞傷四體。故汗出於脾。)


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


(四時陰陽。自有經常。血氣循行。各有調理。如動作過傷。則血氣妄逆而生病。此自然之理也。口問篇曰。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空虛。血氣不次。乃失其常。是以驚恐恚勞。動作飲食。以致喘汗出者。皆使氣血不次。脈道失常。故欲知經度之循行。先識變常之逆氣。徐公遐曰。喘汗之證。乃經氣逆行。故首提曰脈亦為之變。又曰。能知其情。以為診法。)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肝者土之勝。制則生化。故散精於肝。肝者筋其應。故淫氣於筋。經曰。穀入於胃。脈道乃通。血氣乃行。是榮衛氣血。皆水穀之所資生。而水穀入胃。各有淫散輸轉之道。故又必先知經脈生始之原。而後知病脈也。)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經曰。受穀者濁。胃之食氣。故曰濁氣。胃絡上通於心。故入胃之食。氣歸於心。子令母實也。心氣通於脈。故淫精於脈。伯高曰。穀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而行榮衛之道。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嚨而司呼吸。又曰。穀入於胃。乃傳之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所謂先出於胃之兩焦者。入胃之穀氣。先下淫於腑。上歸於心肺。以養五臟氣。此章論經脈之道。由水穀之精。以養腑臟。腑臟之精。淫於經脈。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所謂五臟皆稟氣於胃。而至於手太陰也。其別出兩行之榮衛與宗氣。又當別論。同志者。當細玩諸經。體認明白。)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脈氣者。水穀之精氣。而行於經脈中也。經、大經也。言入胃之穀氣。先淫氣於脈。百脈之經氣。總歸於大經。經氣歸於肺。是以百脈之氣。皆朝會於肺也。肺會皮毛。故復輸精於皮毛。)


毛脈合精。行氣於腑。


(經云。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夫皮膚主氣。經脈主血。毛脈合精者。血氣相合也。六腑為陽。故先受氣。張兆璜曰。淡滲皮毛之血。與經脈之血相合。故曰毛脈合精。)


腑精神明。留於四臟。


(腑精神明者。六腑之津液相成。而神乃自生也。穀氣入胃。淫精於脈。乃傳之肺。肺氣散精。行氣於腑。腑精留於四臟。以養五臟之氣。故曰。穀入於胃。乃傳之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權衡、平也。言脈之浮沉出入。陰陽和平。故曰權衡以平。氣口、手太陰之兩脈口。成寸者。分尺為寸也。言五臟六腑。受氣於穀。浮精於脈。變見於氣口。以決其死生。)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入胃之飲。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蓋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肺應天而主氣。故能通調水道。而下輸膀胱。所謂地氣升而為云。天氣降而為雨也。水精四布者。氣化則水行。故四布於皮毛。五經並行者。通灌於五臟之經脈也。平脈篇曰。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故先論食而後論其飲焉。)


合於四時五臟。


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五臟、五行之氣也。揆度、度數也。總結上文。而言經脈之道。合於四時五行之次序。陰陽出入之度數。以為經脈之經常。)


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當俱瀉。取之下俞。


(此言臟腑經脈。有陰陽相合之常度。如偏陰偏陽之獨至。則為厥喘諸病。所謂先知經脈。今識病脈也。太陽臟獨至者。太陽之經氣獨至。而無陰氣之和也。陽氣惟上。故下厥上喘。而虛氣上逆也。是陰不足而陽有餘。表裡俱當瀉。蓋太陽經氣。發原於下。而上出於膚表。故當表裡俱瀉。而取之下俞。)


陽明臟獨至。是陽氣重並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


(陰陽系日月篇曰。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陽明之獨至。是太少重並於陽明。陽盛故陰虛矣。此言陰陽並合。乃經脈之常。如陽並於陽。陰並於陰。則為病脈矣。故曰。持雌守雄。棄陰附陽。不知並合。診故不明。)


少陽臟獨至。是厥氣也。蹺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陽主初生之氣。生氣厥逆於下。以致臟脈之獨大於蹺前也。蹺者。奇經之蹺脈。足少陽經脈。在陽蹺之前。故蹺前卒大。朱衛公曰。言蹺前卒大者。釋明三陽之脈。候足之三陽也。蓋生陽之氣。皆從下而上。由陰而陽。故俱取之下俞。又申明三陰三陽之候。候十二經之本脈也。如蹺前少陽之脈卒大。而厥陰之動脈微小者。是為少陽獨至也。所謂太陽少陽太陰少陰者。論陰陽之經脈也。經脈連於臟腑。故曰臟。所謂一陽二陽一陰二陰者。論三陰三陽之氣也。此節論有病經而及於無病之氣者。有病氣而及於有形之經者。蓋病在經者由臟而經。由經而氣。病在氣者由氣而經。由經而臟也。)


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


(此申明經氣之各有別也。夫一陰一陽。分而為三陰三陽。三陰三陽。合於手足十二經脈。十二經脈。合於十二臟。腑所以藏物。故亦名臟也。所謂太陽陽明少陽臟獨至者。言三陽經脈之獨盛也。三陽經脈之獨盛者。是三陽氣之太過也。)


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


(此言三陰三陽之經氣。皆有手有足也。夫手之太陰。足之太陰。是為三陰。是以太陰之臟脈相搏者。須用心省察。其為手之太陰。足之太陰乎。如五脈氣少者。手太陰之過也。蓋肺朝百脈。而輸精於臟腑。肺氣搏而不行。則五脈之氣皆少。是以五脈氣少者。知在手之太陰也。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脾氣搏而不行。是以胃氣不平。胃氣不平者。知在足之太陰也。手之太陰。足之太陰。而後謂之三陰也。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手之三陰。從腹走手。手足經氣。交相貫通。故獨取之下俞。徐公遐曰。此復申明所謂三陰三陽者。概手足而言也。蓋陰陽之氣。皆從下而上。故獨取之下俞。)


一陽獨嘯。少陽厥也。


(此言經厥而及於氣也。夫氣激於喉中而濁。謂之言。氣激於舌端而清。為之嘯。蓋氣鬱而欲伸出之。一陽之氣獨嘯者。蓋因少陽之經氣厥逆也。所謂少陽獨至。一陽之過者。言氣盛而及於經也。一陽獨嘯。少陽厥者。言經逆而及於氣也。分而論之。有氣有經。合而論之。經氣之相關也。朱衛公曰。以太陰開於其間者。當知三陰三陽之經氣。皆若是也。張兆璜曰。少陽厥者。木火之氣鬱也。木鬱之發。松吟高山。虎嘯岩岫。古之善嘯者。聽溪中虎聲而瀉之。一陽獨嘯之義。蓋取諸此與。)


陽並於上。四脈爭張。氣歸於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


(陽並者。太陽陽明之氣相並也。四脈者。太陽之小腸膀胱。陽明之胃與大腸。即四形藏之脈也。四脈爭張。以致陽並於上。亦經厥而及於氣也。腎為生氣之原。此三陽之氣。虛陷於腎。不能與陽相接。故宜瀉其陽之絡。補其陰之經。陰陽平而經氣和矣。四脈爭張。四形藏之氣盛也。氣歸真虛。五神藏之氣虛也。)


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


(■音狷。此言經氣逆。而病及於臟也。一陰者。厥陰也。是以一陰氣至。當厥陰主治。而反見臟真之虛。心為■痛。蓋厥陰之氣。發於命門。為心主之包絡。厥陰氣逆。以至真虛而心痛也。厥逆之氣。留薄於心下。則上迫於肺。故發為白汗。夫真虛痛心。病在內也。經氣厥逆。病在外也。病在內者。治以藥食。病在外者。治以針砭。故宜調食和藥。治其下俞。夫所謂一陽二陽三陽。一陰二陰三陰者。陰陽之二氣也。所謂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者。概臟腑經氣而言也。人稟天地陰陽之氣。而成此形。是有有形之臟腑經脈。有無形之陰陽六氣也。雖然。臟不離乎經。經不離乎氣。氣不離乎臟。經氣貫通。臟氣並合。陰陽出入。上下循環。是以有論三陽之獨至者。有論在手經足經者。有論經病而及於氣。氣病而及於經者。有論陰陽之不相合者。有論經氣逆而病及於臟者。此皆陰陽之道。可合可分。書不盡言。舉一以■十。學人當知一經之氣若是。則十二經可知。能引而伸之。進乎技矣。厥陰之治。謂當足厥陰之經脈主治也。此言三陰三陽之氣。可合於六經。可通於臟腑。當與末節合論三陰之氣而各有分別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22:37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太陽臟何象。


(太陽臟者。謂小腸膀胱之經脈也。象者。效象形容。此復論經氣之見於脈者。各有別也。此言三陰三陽之氣合於十二經而應於脈。非氣之行於脈中也。故太陽之脈象上三陽之氣盛而浮。少陽之脈象上一陽氣之初生也。若一陽之氣行於脈中。則滑而不實矣。此申明陽臟獨至陰臟相搏者。乃因氣而見於脈。故曰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


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


(象者。像也。三陽。陽盛之氣也。言太陽之臟脈。象陽盛之氣而浮也。)


帝曰。少陽臟何象。


岐伯曰。象一陽也。


(少陽臟者。三焦甲膽之經氣。故象一陽初動之生陽。)


一陽臟者。滑而不實也。


(所謂一陽二陽者。乃三陽之氣也。氣應脈外。故以脈之浮沉。以效象陰陽之氣。如在一陽之臟脈。則見脈體之滑象矣。蓋陽氣搏於脈中。其脈則滑。陽欲外浮。故不實也。此反結上文。而言一陽之臟脈。與一陽之氣見於脈者之不同也。)


帝曰。陽明臟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


(陽明臟者。胃與大腸之經脈也。陽明者。兩陽合明。陽氣合並。則陽熱盛。故其象大浮。象大浮者。二陽之氣也。)


太陰臟搏。言伏鼓也。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此復結陰臟之經脈。與陰氣之見於脈者之不同也。太陰臟搏者。乃太陰之經脈相搏。故見脈象之伏鼓。如二陰之氣相搏。以至於少陰之腎。只見乎沉而不浮。蓋以脈象之浮沉。以別陰陽之氣。以脈體之滑動不實。鼓動而伏。以別陰陽之脈也。此篇論欲識病脈。先知經脈。然欲知經脈。又當體析其經與氣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23:22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二篇藏氣法時論

 

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聞其事。


(此承上章而復問也。經脈篇曰。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經脈之常。故帝以臟腑陰陽。合於人形。法於四時五行。而為救治之法。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反逆為從。謂之得。反順為逆。謂之失。張兆璜曰。合人形者。以臟腑陰陽合於九竅九候。)


岐伯對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臟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此篇論察其腑臟而知死生之期。然須法於四時五行生克之順逆。而後死生可必。故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言天之十干四時。地之五穀五味。人之五臟五氣。皆合於此五者。以此五者而合參之。則成敗死生可決矣。更貴更賤者。貴賤更互也。間者。持愈之時。甚者。加甚之時也。)


帝曰。愿卒聞之。


(卒、盡也。)


岐伯曰。肝主春。


(肝主春木之氣。)


足厥陰少陽主治。


(足厥陰主乙木。足少陽主甲木。二者相為表裡。而主治其經氣。)


其日甲乙。


(甲為陽木。乙為陰木。在時為春。在日主甲乙。)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肝主春生怒發之氣。故苦於太過之急。宜食甘以緩之。)


心主夏。(心主夏火之氣。)


手少陰太陽主治。(手少陰主丁火。手太陽主丙火。二者相為表裡。而主治其經氣。)


其日丙丁。(丙為陽火。丁為陰火。在時主夏。在日為丙丁。)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吳氏曰。心以長養為令。志喜而緩。緩則心氣散逸。自傷其神矣。急宜食酸以收之。)


脾主長夏。


(長夏、六月也。謂火土相生之時。)


足太陰陽明主治。


(足太陰主己土。足陽明主戊土。二經相為表裡。而主治其經氣。)


其日戊己。(戊為陽土。己為陰土。位居中央。)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屬陰土。喜燥惡濕。苦乃火味。故宜食苦以燥之。張二中曰。喜燥者。喜母氣以資生。苦濕者。惡所勝之乘侮。)


肺主秋。(主秋金之令。)


手太陰陽明主治。(手太陰主辛金。手陽明主庚金。二經相為表裡。而主治經氣。)


其日庚辛。(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在時主秋。在日主庚辛。)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主收降之令。故苦氣上逆。宜食苦以泄下之。)


腎主冬。(主冬水之令。)


足少陰太陽主治。(足少陰主癸水。足太陽主壬水。二經相為表裡。而主治經氣。)


其日壬癸。(壬屬陽水。癸屬陰水。在時主冬。在日為壬癸。)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腎者水臟。喜潤而惡燥。宜食辛以潤之。謂辛能開腠理。使津液行而能通氣。故潤。以上論五臟之本氣。而合於四時五行五味也。)


病在肝。愈於夏。(此論邪氣之客於身。而病在五臟者。亦合於四時五行。而有間甚之時日也。病在肝。愈於夏者。子制其鬼賊。而能令母實也。)


夏不愈。甚於秋。(子休而賊旺。至其所不勝而甚也。)


秋不死。持於冬。(賊氣休而得母氣之養。至其所生而持也。)


起於春。(自得其位。故復起也。此論死生之月節也。余臟仿此。)


禁當風。(風氣通於肝。故禁而弗犯。)


肝病者。愈在丙丁。(至其所生而愈也。)


丙丁不愈加於庚辛。(金克木也。)


庚辛不死。持於壬癸。(得母氣之所生而持。)


起於甲乙。(本氣復旺而起。此論死生之期日也。)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平旦乃木氣生旺之時。故爽慧。下晡乃金旺之時。故病甚。夜半得母之生氣。故安靜。此論間甚之時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氣受邪。則木鬱而欲散。故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補之。酸瀉之。(按歲運。厥陰之勝。以酸瀉之。少陰之勝。以甘瀉之。太陰之勝。以苦瀉之。又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火位之主。其瀉以咸。其補以咸。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水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苦。五味陰陽之用。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夫肝病者。厥陰之勝也。邪盛則正虛。故以辛之發散。以散其木鬱。以辛之潤。以補其肝氣。以酸之泄。以瀉其有餘。所謂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余臟準此。)


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


(不死則能持。能持則能愈矣。)


禁溫食熱衣。(心惡熱也。)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持於甲乙。起於丙丁。


(當愈不愈。故有所加。值死不死。故有所起。)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靈樞經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故自得其位而慧。至其所不勝而甚。至其所生而靜也。)


心欲■。急食咸以■之。(■葉軟。心為火臟。心病則剛燥矣。故宜食咸以■之。)


用咸補之。甘瀉之。(咸味下泄上涌而從水化。能泄心氣以下交。涌水氣以上濟。水火既濟。則心氣自益。火欲炎散。以甘之發散而瀉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胃欲清飲。故禁溫食。飽食傷脾。故禁飽食。脾屬陰土而惡濕。故濕地濡衣。咸宜禁之。)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持於丙丁。起於戊己。


(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化生人之五臟。生於地。懸命於天。是以生於五行。而歸命於十干也。)


脾病者。日■慧。日出甚。下晡靜。


(■音迭。■、日HT■也。應長夏之時。故慧。日出乃木旺之時。故甚。下晡乃申酉之分。應秋金之令。故靜。)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土德和濃。故欲緩。病則失其中和之氣矣。故宜食甘以緩之。)


用苦瀉之。甘補之。(脾病則土鬱矣。故用苦味之涌泄。以瀉奪之。以甘之緩補之。金匱要略曰。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是以順其所欲之味為補也。)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禁寒飲食寒衣。


(形寒飲冷則傷肺。故皆禁之。)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於丙丁。丙丁不死。持於戊己。起於庚辛。


(始病則以歲月期之。病重則以旬日期之。垂死則以旦暮計之。)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


(一日一夜五分之。而各有生克間甚之時)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肺主秋收之令。病則反其常矣。故急食酸以收之。)


用酸補之。辛瀉之。(用酸收以補正。辛散以瀉邪。)


病在腎。愈於春。春不愈。甚於長夏。長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禁犯■HT■熱食。溫炙衣。


(■音翠HT■音埃。■HT■、瀑漬之熱食也。溫炙衣。烘焙之熱衣也。腎惡燥。故禁犯之。)


腎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於戊己。戊己不死。持於庚辛。起於壬癸。


(在四臟曰加者。言所勝之氣。加於我而使病加之。是客勝也。在腎臟曰甚於戊己。乃至其所不勝而甚。是主弱也。本經凡論五臟。多不一其辭。蓋陰陽之道。推之無窮。)


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


(四季、辰戌丑未時也。腎病者水王則慧。土王則甚。金王則靜。)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腎體沉石。德性堅凝。病則失其常矣。故宜食苦以堅之。)


用苦補之。咸瀉之。


(用苦堅以補之。咸泄以瀉之。以上論五臟之病。而宜於藥食者。五味各有所宜。)


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


(邪氣者。風寒暑濕。外淫之邪也。以勝相加者。如肝病加於庚辛。心病加於子癸。所勝之氣加臨。而病益重也。)


至其所生而愈。


(如肝病者愈於夏。心病者愈於壬癸。得所生之子氣而愈也。)


至其所不勝而甚。


(謂值其克賊之時。而病益甚也。)


至於所生而持。(得所生之母氣。而能支持也。)


自得其位而起。(位者。本經所謂木位火位之類。值本氣自旺之時。故能復起而愈也。)


必先定五臟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言必先定五臟之經脈。知五臟之病脈。乃可言病之間甚。死生之期。)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病者。邪氣實也。肝脈布脅肋。抵少腹。故兩脅下痛引少腹。靈樞經曰。肝氣實則怒。蓋肝為將軍之官而志怒。肝氣鬱而不舒。故怒也)


虛則目KT■KT■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KT■音荒。虛者。精氣奪也。KT■、不明也。肝藏血而開竅於目。肝虛。故KT■KT無所見。少陽經脈入耳中。故無所聞。膽病者。心下淡淡。如人將捕之。)


取其經。厥陰與少陽。


(經、謂經脈也。足少陽與厥陰為表裡。故取二經。以通其氣。)


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


(厥陰與督脈會於巔。肝氣逆。故頭痛。少陽氣逆。故耳不聰而頰腫也。取血者。謂取其經之多血者而去之。蓋足少陽與厥陰為表裡。少陽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臟腑經氣相通。宜從厥陰之多血者而瀉之。)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


(手少陰心脈起心中。上挾咽。出脅下。循■內。下肘中。循臂內後廉。手少陽小腸脈。上手臂。循■內。出肩解。繞肩胛。二經氣實。故有是痛。脅支滿者。少陰之支絡。滿痛於脅下也。)


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心火氣虛。則水濁上乘。故胸腹大。經云。濁氣在上。則生■脹。心氣不能交於陰。故脅下與陰相引而痛也。)


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


(心脈上循咽喉。開竅於舌。故取舌下血者。蓋手足陰陽所苦。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然後瀉有餘。補不足。)


其變病。刺■中血者。


(設有變病。而邪不在經絡者。亦取其■中出血。蓋臟腑經氣之相通也。徐公遐問曰。師言取經之多血者而去之。少陰常少血。奚獨取其舌下■中。曰。處有常變。用有經權。少陰少血者。言其常也。病有所苦。必先去其血。而後瀉有餘補不足者。言其變也。蓋虛者亦不宜去血。變病者。又取於■中。此皆處變用權之法。故獨舉少陰一經。而曰舌下血。曰變病。蓋欲其類推於諸經也。)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腳下痛。


(脾主肌肉。主通會五臟元真之氣。脾氣傷。故身重而肌肉善痿。痿者。肌肉委棄不仁也。足太陰經脈。循脛膝。邪在經絡。故足不收。氣傷。故善■而痛。用二善字者。言經病而及於氣也。)


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此因脾氣虛而不能轉輸水穀故也。)


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榮衛氣血。始於足少陰腎。生於足陽明胃。輸於足太陰脾。故取此三經。以通經氣。)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足皆痛。


(此言肺腎之經氣相通也。夫肺主氣而發原於腎。腎為本。肺為末。母子之經氣相通。是以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病則氣逆。故喘咳也。肺俞氣在肩背。氣逆於上。則肩背痛而汗出。逆於下。則尻陰■膝皆痛也。按五經之論。各有不同。俱當著眼。)


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


(腎為生氣之原。肺主周身之氣。以司呼吸。生氣衰於下。不能報息於上耳。腎氣衰。則耳聾。金水之氣不足。則嗌干也。)


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太陰、手太陰肺經之本脈也。啟玄子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者。正謂■內側。內踝後之直上。則少陰脈也。視左右足脈少陰部分。有血滿異於常者。即而取之。)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


(腎少陰脈。起於足而上循■。挾臍。循腹裡上行而入肺。病在經絡。故腹大脛腫。水邪逆於上。則喘咳。生氣衰於下。則身重也。太陽之氣司表。而下出於膀胱。經氣逆。則表氣虛。故寢汗出而惡風。)


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腎氣虛而不能上交於心。故胸中痛。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生氣虛於下。故大腹小腹痛也。清厥、冷之輕者。陽氣虛。故手足逆冷也。心有所憶謂之意。膻中者。臣使之官。代君行令。喜樂出焉。胸中之心氣不足。故意不樂也。)


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少陰與太陽為表裡。臟腑之經氣相通。故臟病而兼及於腑經也。以上論病生於經脈肌肉。宜治之以針石者。審察其臟腑經絡之虛實而取之。)


肝色青。宜食甘。


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肝色青。則其氣苦急。故宜食甘以緩之。蓋五味所以養五臟之氣者也。)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心志喜。喜則氣緩。緩則心神懈弛。故宜食小豆犬李之酸。以收養心氣。)


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


(肺色白。其氣主秋金之降令。而苦上逆。故宜食羊麥杏薤之苦。以收降其肺氣。)


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夫脾土之所以灌溉四臟者。主上滲於心肺。下泄於肝腎。如脾苦濕。則不能上滲矣。土氣敦阜。則不能下泄矣。經曰。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滲泄為陰。故宜食苦者。取其燥土氣以涌滲於上也。宜食咸者。取其行土氣以滲泄於下也。)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腎色黑。則其氣喜潤。辛能開腠理。致津液。蓋從革作辛。能通母之化原也。)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


(此言發散涌泄之外。而又有或收或緩或堅或■之性。善用者隨其所利而行之。)


毒藥攻邪。(啟玄子曰。藥、謂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蟲魚鳥獸之類。皆可以怯邪養正者也。然攻邪卻病。惟毒乃能。故曰毒藥攻邪。再按本草云。上藥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中藥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下藥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五穀為養。(謂黍稷稻麥菽。以供養五臟之氣。)五果為助。(謂桃李杏棗栗。以助其養。)


五畜為益。(謂牛羊犬豕雞。為補益五臟者也。)


五菜為充。(謂葵藿蔥韭薤。充實於臟腑者也。按五常政大論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蓋毒藥所以攻邪。穀肉果菜。無使過傷。能補精益氣。精氣充足。則邪病自除。)


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總結上文。而言穀肉果菜皆有五氣五味。宜和合而食之。無使偏勝。以補益精氣。如偏食焦苦之氣味。則增火化。如偏食咸腐之物。則增寒化。經曰。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故宜氣味和合而食之。)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五者。謂毒藥穀畜菜果也。言此五者。皆有辛甘之發散。有酸苦鹹之涌泄。又有辛散酸收。苦堅咸■。或隨四時之宜散宜收。或隨五臟之所苦所欲。各隨其所利而行之。此篇論察五臟。以知間甚死生之期。審貴賤。以施針砭藥食之別。蓋九候之病。由五臟之所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24:22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三篇宣明五氣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此篇承上章。


而宣明五氣五味五臟五邪。故無問答之辭。而不曰論。


五味所入。


(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五味各走其所喜。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腎。穀氣津液已行。榮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


酸入肝。(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味之酸者。入肝以養肝氣。)


辛入肺。(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故味之辛者。入肺以養肺氣。)


苦入心。(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故味之苦者。入心以養心氣。)


咸入腎。(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故味之咸者。入腎以養腎氣。)


甘入脾。(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故味之甘者。入脾以養脾氣。)


是為五入。五氣所病。(五臟氣逆而為病。)


心為噫。(噫、不平之氣也。本經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氣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上走心為噫。蓋此因胃氣上逆於心。故為噫。)


肺為咳。(陰陽應象大論曰。肺在變動為咳。)


肝為語。(肝為將軍之官。在志為怒。肝氣欲達則為語。診要經終篇曰。春刺冬分。邪氣著臟。病不愈。又且欲言語。此言春令之肝氣不舒故也。)


脾為吞。(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脾氣病而不能灌溉於四臟。則津液反溢於脾竅之口。故為吞咽之證。)


腎為欠為嚏。(靈樞經曰。陽者主上。陰者主下。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當瀉足少陰。補足太陽。蓋少陰之氣在下。病則反逆於上。而欲引於下。欲引於下則欠。反逆於上則嚏。蓋腎絡上通於胃也。)


胃為氣逆為噦為恐。(按口問篇曰。人之噦者。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蓋穀入於胃。乃傳之肺。而肺反還入於胃。胃受肺之寒氣所逆。而欲復出於胃。故為噦。胃之逆氣。下並於腎。則為恐。蓋腎於胃。戊癸相合也。噦、呃逆也。噦噦、車鑾聲。言呃聲之有輸序。故曰噦。)


大腸小腸為泄。(大腸小腸。受盛水穀。變化糟粕。病則不能化物而為泄矣。)


下焦溢為水。(下焦如瀆。水道出焉。病則反溢而為水病。)


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靈樞經曰。三焦下俞。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膽為怒。(膽為中正之官。性秉剛決。病則氣鬱而為怒。)


是為五病。(謂病五臟五行之氣。而六腑亦配合於五行。)


五精所並。(謂五臟之精氣相並。)


精氣並於心則喜。(多陽者多喜。心為陽臟。陰精並之。故喜。本經曰。神余則笑不休。)


並於肺則悲。(肝悲哀動中則傷魂。肺虛而肝氣並於肺則悲。)


並於肝則憂。(脾憂愁不解則傷意。肝虛而脾氣並於肝則憂。)


並於脾則畏。(恐懼不解則傷精。脾虛而腎氣並於脾則畏)


並於腎則恐。(本經曰。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陰氣少。陽氣入陰。陰陽相搏。故恐也。蓋心腎為水火陰陽之主宰。是以心虛而陰精並之則喜。腎虛而陽氣並之則恐。此水火二氣。上下交並。其余三臟。皆所勝之氣相並。所謂氣不及則所勝妄行。徐公遐曰。有精相並者。有氣相並者。故首提曰精氣。)


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


(此申明並者。因虛而相並也。)


五臟所惡。


(金木水火土。五臟之本氣也。風寒熱燥濕。五行之所生也。五臟之氣。喜於生化。故本氣自勝者惡之。)


心惡熱。(心為火臟。故惡熱。)


肺惡寒。(肺屬清金。故惡寒。)


肝惡風。(肝主風木。故惡風。)


脾惡濕。(脾為陰土。故惡濕。)


腎惡燥。(腎為水臟。故惡燥。)


是謂五惡。(三臟惡本氣之勝。肺惡腎之寒。腎惡肺之燥。此亦陰陽變換之道。而肺腎子母之氣。互為本末也。)


五臟化液。


(水穀入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五臟受水穀之津。淖注於外竅。而化為五液。)


心為汗。(心主血。汗乃血之液也。)


肺為涕。(出於肺竅之鼻而為涕。)


肝為淚。(出於肝竅之目而為淚。)


脾為涎。(出於脾竅之口而為涎。)


腎為唾。(腎絡上貫膈入肺。上循喉嚨挾舌本。舌下廉泉玉英。上液之道也。故腎為唾。經曰。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


是謂五液。(又曰五液者。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腎之液。復入心而為血。入肝為淚。入肺為涕。入脾為涎。自入為唾。是以五液皆咸。)


五味所禁。(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故禁多食。)


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肺主氣。辛入肺。故走氣。氣病而多食之。反辛散而傷氣。)


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心主血。潤下作咸。咸走血者。水氣上交於心也。血病而多食之。則水反勝火矣。)


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


(腎主骨。炎上作苦。苦走骨者。火氣下交於腎也。骨病而多食之。則火氣反勝矣。此與並於心則喜。並於腎則恐之義相同。蓋心腎水火之氣。時相既濟。故所走互更。其余三臟。是本臟之味。而走本臟所主之筋肉也。)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脾主肌肉。甘為土味。脾病而多食之。則反傷脾氣。)


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肝合筋。酸走肝。筋病而多食之。則反傷其肝氣。)


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味所以養五臟之氣者也。病則氣虛。故無令多食。蓋少則補。多則反傷其氣。)


五病所發。


(承上文而言。五臟之病。各有所發。)


陰病發於骨。


(腎為陰臟。在體為骨。故腎陰之病。而發於骨。)


陽病發於血。


(心為陽中之太陽。在體為脈。故心陽之病。而發於血。朱永年曰。上節言咸走血。苦走骨。此節曰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正見其陰陽體用之妙。)


陰病發於肉。


(脾為陰中之至陰。在體為肉。是以太陰之病。而發於所主之肌肉。)


陽病發於冬。(肝為陰中之少陽。逆冬氣則奉生者少。春為痿厥。故肝藏之陽病發於冬。)


陰病發於夏。(肺為牝臟。逆夏氣則奉收者少。秋為■瘧。故肺藏之陰病而發於夏也。夫所謂陽病發於骨。陰病發於血者。即調神論之所謂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之義。此因本氣自傷而為病也。曰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者。因所生之母氣。逆而為病也。陰陽之道。推變無窮。若膠執於心腎發於骨血。肝肺發於冬夏。又不可與論陰陽矣。)


是為五發。(謂五臟皆有所發之處。各有所發之因。)


五邪所亂。(言正氣為邪氣所亂。)


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陽。則陽盛。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又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熱盛於身。則棄衣欲走也。陽盛則使人罵詈不避親疏也。)


邪入於陰則痹。(痹者閉也。痛也。邪入於陰。閉而不行。則留著而為痹痛之證。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


搏陽則為巔疾。(方盛衰論曰。氣上不下。頭痛巔疾。蓋邪氣與陽氣搏擊於上。則為頭痛巔頂之疾。)


搏陰則為喑。(足之少陰。上系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邪搏於陰。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合不利。故為喑。)


陽入之陰則靜。(陽分之邪。而入之陰。則病者靜。蓋陰盛則靜也。)


陰出之陽則怒。(陰分之邪。而出之陽。則病者多怒。蓋陽盛則怒也。)


是為五亂。(謂邪氣亂於五臟之陰陽。)


五邪所見。(夫五邪之亂於陰陽者。亂五臟陰陽之氣也。正氣為賊邪所傷。則五邪之勝氣。外見於脈矣。)


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


(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五臟陰陽之正氣也。反得所勝之脈者。邪賊盛而見於脈也。)


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


(夫內為陰。外為陽。在內五臟為陰。在外皮肉絡脈為陽。在內所傷之臟氣。而外見於脈。故名曰陰出之陽。邪出於脈。則血有餘。經曰。血有餘則怒。此正氣為邪氣所勝。故為不治。)


是為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此言上文之所謂不治者。謂五脈皆為邪勝也。如五臟之氣。為邪所勝。見四時相克之脈。皆為死不治矣。)


五臟所藏。(臟者藏也。主藏而不瀉也。)


心藏神。(經曰。兩精相搏謂之神。是神乃陰精所生。而藏於心臟。朱永年曰。所生之來謂之精。又曰。神者。水穀之精氣也。是先天所生之精。與後天水穀之精。而生此神。故曰兩精相搏。)


肺藏魄。(並精而出謂之魄。魄乃陰精所生。肺為陰臟。故主藏魄。)


肝藏魂。(隨神往來謂之魂。肝為陽臟。故主藏魂。)


脾藏意。(所以任物謂之心。心之所憶謂之意。心生血脈。血生脾。故心所之之意而藏於脾也。)


腎藏志。(心之所之謂之志。神生於精。志生於心。亦心腎交濟之義。)


是為五臟所藏。(為五臟所藏之神。)


五臟所主。(五臟在內。而各有所主之外合。)


心主脈。(所主血。故所主在脈。)


肺主皮。(肺主氣。氣主皮毛。故肺合皮。)


肝主筋。(肝生於腎。筋生於骨。故在臟為肝。在體為筋。)


脾主肉。(五臟元真之氣。通會於肌肉腠理。脾氣通於五臟。故所主在肉。)


腎主骨。(腎藏精髓而注於骨。故所主在骨。)


是為五主。(謂人身之皮腠形層。各屬五臟之所主。)


五勞所傷。(勞、謂太過也。上古之民。形勞而不倦。)


久視傷血。


(久視損神。故傷血。)


久臥傷氣。


(久臥則氣不行。故傷氣。)


久坐傷肉。


(脾喜運動。故久坐傷肉。)


久立傷骨。


(久立則傷腰腎膝脛。故傷骨。)


久行傷筋。


(行走罷極則傷筋。)


是為五勞所傷。


(是五勞而傷五臟所主之血氣筋骨也。)


五脈應象。


(五臟之脈。以應四時五行之象。)


肝脈弦。


(象本證之條達也。)


心脈鉤。


(象火炎盛。而秒則環轉如鉤。)


脾脈代。


(象四時之更代也。)


肺脈毛。


(秋令清肅。故象羽毛之清虛。)


腎脈石。


(象石之沉水也。)


是為五臟之脈。


(夫九候之道。必先定五臟五脈。審辨其五實五虛。而後立五法。調五味以治之。故此篇宣明五臟之氣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24:56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四篇血氣形志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


(夫氣為陽。血為陰。腑為陽。臟為陰。臟腑陰陽。雌雄相合。而氣血之多少。自有常數。如太陽多血少氣。則少陰少血多氣。少陽少血多氣。則厥陰多血少氣。陽有餘則陰不足。陰有餘則陽不足。此天地盈虛之常數也。惟陽明則氣血皆多。蓋血氣皆生於陽明也。)


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陰陽也。


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手之陰陽也。


(夫手有三陰三陽。足有三陰三陽。以合十二經脈。陰陽並交。表裡相應。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取虛實之要。知此乃足以診。如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是故臟腑陰陽。相為表裡。此皆診候之要。不可不知。)


今知手足陰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瀉有餘。補不足。


(知所苦者。知邪病在手足之何經也。先去其血。除菀陳也。菀陳去則無所苦矣。伺之所欲者。伺其欲散欲■。欲緩欲收。蓋必先定五臟之病。五臟已定。九候已備。而後乃存針。有餘者。邪氣盛也。不足者。精氣奪也。有餘則瀉之。不足則補之。)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俞音輸度音鐸拄音主。此論取五俞之法。五臟之俞。皆在於背。背者。胸之府也。故先量其兩乳。而後定其背之俞焉。度、量也。言以草量其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此草。去半已。使與中折之草。拄為三隅。以一隅上齊脊之大椎。兩隅分而拄下。當其下隅之盡處。是肺俞也。蓋九針九候之道。先以五臟為主。)


復下一度。心之俞也。


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


右角。脾之俞也。


復下一度。腎之俞也。


是謂五臟之俞。灸刺之度也。


(度葉渡。度、度數也。俞、輸同。五臟血氣。輸轉傳布也。吳鶴皋曰。此取五臟俞法。與甲乙經不合。蓋古人別為一法者也。)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


(形樂志苦。形樂志樂。貴人也。形苦志樂。形苦志苦。常人也。所謂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也。金匱要略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困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宜引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蓋形樂則肌膚盛。肌膚盛則陽氣留於陰也久。陽不在表。則邪直傷於陰。志苦則傷神。神傷則血脈虛。而邪氣易入。故病生於脈也。宜灸以啟留陷之陽。宜刺以去血脈之痹。)


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


(形樂志樂。則過於安逸矣。過於安樂。則神機不轉。氣血羈留。故病生於肉。宜治以針石。引而通之。)


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


(吳鶴皋曰。勞苦其形則傷筋。志逸而樂。則血脈未嘗受病。故治之以熨烙導引。使血脈榮養於筋。則就安矣。)


形苦志苦。病生咽嗌。治之以甘藥。


(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則陰陽氣血皆傷矣。夫嗌主天氣。咽主地氣。天者陽氣。地者陰氣。此陰陽氣血皆傷。故病生嗌咽。是宜甘藥以調其脾胃焉。終始篇曰。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如此者弗灸。朱永年曰。吭嗌、喉也。)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驚則氣亂。恐則氣下。蓋血隨氣行。氣數亂逆則經絡不通。榮衛不行。是以病生於不仁。宜按摩醪藥。以行其榮衛血氣焉。朱永年曰。酒者熟穀之液。其性■悍。其氣先行於榮衛。故宜於醪藥也。)


是謂五形志也。


(謂大人布衣。有此五者之形志。)


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


(惡去聲。此言六經之氣血。各有多少。宜從其多者而去之。蓋邪在氣分者。可從血出。邪在血分者。可從氣出也。陽明氣血皆多。故刺可出血出氣。太陽多血少氣。故刺宜出血而惡出氣。少陽多氣少血。故刺宜出氣而惡出血。太陰多氣少血。故刺宜出氣而惡出血。少陰多氣少血。故刺宜出氣而惡出血。厥陰多血少氣。故刺宜出血而惡出氣。此氣血之常數。針刺之常法也。針經曰。刺榮者出血。刺衛者出氣。按靈樞經水篇曰。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其治以針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又曰。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瀉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其少長大少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逾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25:21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五篇寶命全形論

 

黃帝問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王冰曰。天以德流。地以氣化。德氣相合。而乃生焉。易曰。天地■。萬物化醇。此之謂也。則假以溫涼寒暑。生長收藏。四時營運。而方成立。)


君王眾庶。盡欲全形。


(王冰曰。貴賤雖殊。然其寶命一矣。故好生惡死者。貴賤之常情也。)


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


著於骨髓。心私慮之。余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


(王冰曰。虛邪之中人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有形無形。故莫知其情狀也。留而不去。淫衍日深。邪氣襲虛。故著於骨髓。帝矜不度。故請行其針。)


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腑。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此言臟腑經絡。皆由胃氣之所資生。如胃氣已敗。雖毒藥無所用其功。針石無所施其力。欲寶命全形者。當先養其胃氣焉。夫鹽之味鹹者。性本潤下。如置之器中。其氣上升。令津泄澤於器之上。如弦欲絕者。其音必先嘶敗。如木氣敷散。其葉早發生。此三者。以喻有諸內而形諸外。以比噦之腑壞而後發於音聲。夫噦有三因。如因肺氣逆而欲復出於胃者。橘皮竹茹湯主之。此噦之逆證也。如噦而腹滿。當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而愈者。此噦之實證也。如有此三者之比。而其聲噦者。噦之敗證也。此因病深而胃腑已壞。雖毒藥無可治其內。短針無可取其外。此皆皮毛焦絕。肌肉損傷。而氣血爭為腐敗矣。黑者。腐之色也。朱永言曰。金匱要略云。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手足不仁。此噦之壞證也。所謂壞腑者。言病深。而五臟六腑。血氣皮肉。俱已敗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25:44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余念其痛心。為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以為殘賊。為之奈何。


(更代、更易時月也。殘賊、殘忍其死。而賊害不仁也。)


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王冰曰。形假物成。故生於地。命惟天賦。故懸於天。德氣同歸。故謂之人也。靈樞經曰。天之在我者德。地之在我者氣。德流氣薄而生者也。然德者道之用。氣者生之母也。)


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


(王冰曰。人能應四時和氣而養生者。天地恆畜養之。故為父母。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


知萬物者。謂之天子。


(吳■曰。知萬物。則能參天地。贊化育。是謂天之子也。)


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


(邪客篇曰。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生氣通天論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十二節者。手足之十二大節也。蓋天有陰陽寒暑以成歲。人有十二節以合手足之三陰三陽。十二經脈以應天之十二月也。)


天有寒暑。人有虛實。


(寒暑者。天之陰陽消長也。虛實者。人之陰陽消長也。)


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


(言能經理天地陰陽之造化者。不失四時之營運。知十二經脈之理。而合於天之陰陽。惟聖智者能之。又何欺之有。)


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


吟至微。秋毫在目。


(■音區。存、存心也。八動、八風之變也。五勝、五行之勝克也。更立者。言五行之有勝制。勝則賊害。制則生化。萬物盡然。不可勝竭也。獨出獨入者。言能存心於八動五勝。明達於虛實之數。而出入補瀉之有獨見也。■、臥聲。口張而不合。氣之虛也。呻吟之聲。氣之實也。言其■吟之至微。而虛實之秋毫。皆在吾目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26:02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吟。敢問其方。


(人秉天地陰陽之氣而生此形。是以與天地合氣而成九候也。別為九野者。以身形之應九野也。分為四時者。左足應立春。左脅應春分。左手應立夏。膺喉頭首應夏至。右手應立秋。右脅應秋分。右足應立冬。腰尻下竅應冬至也。月有小大。日有短長。言氣候之有盈虛。人與天地萬物之氣皆然。而不可勝量也。虛實■吟者。以■吟之至微。而知其虛實也。欲法天則地而為針刺之法。敢問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


(伯言針石之道。必先定五臟。備九候。而後乃存針。然五臟五行之氣。有相勝更立。不可不知。如木得金則伐。火得水則滅。金得火則缺。水得土則絕。此所勝之氣而為賊害也。如土得木而達。此得所勝之氣而為制化也。萬物之理皆然。而不可勝竭。)


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之知也。


(共供同。黔首、黎民也。懸布天下者。先立針經以示人。而百姓只可力田以供租稅。有餘粟以供養。其於治針之道。莫之知也。針經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愍其不給而屬有疾病。欲助微針通其經脈。)


一曰治神。(神在秋毫。屬意病者。神屬勿去。知病存亡。)


二曰知養身。(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故當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而調之於身。工候救之。勿能傷也。)


三曰知毒藥為真。(毒藥、所以攻邪者也。如知之不真。用之不當。則反傷其正氣矣。故帝曰。余欲弗使被毒藥。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


四曰制砭石小大。(上古之世。未有冶鑄。以砭石為針。制有大小。隨病所宜。其後始造九針。以代■石。經曰。小之則無內。大之則無外。蓋治外者。制小其針。治內者。制其大也。)


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腑為陽。臟為陰。氣為陽。血為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故必先知臟腑氣血之虛實。而後可以行針。)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言上古之世。立此五法。而各有所宜先者。)


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只知瀉有餘。補不足。此粗工之所共知。)


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法天則地者。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隨氣應而用其針。是因天地之時而調和氣血也。


迎之隨之。以意和之。如附應聲。如影隨形。得心應手。取效若神。而離合出入。自有獨見。不與眾聞。


徐公遐曰。來者為陽。往者為陰。鬼神者。陰陽之氣也。


言道在純一。而若無鬼神矣。


朱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造化之跡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26:22 | 只看該作者

帝曰。愿聞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真者。真一無妄。神者。陰陽不測之謂。言刺之道。雖有陰陽虛實之分。而必先歸於治神。)


五臟已定。(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


九候已備。


後乃存針。(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後存針以治之。)


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


(按九針十二原篇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故曰。眾脈不見。眾凶弗聞。言不可以濫取也。臟腑在內。皮膚筋脈在外。外內之相應者。貴在得神。而無以形先。蓋言上守神。粗守形也。)


可玩往來。乃施於人。


(言知機之道。而後乃施於人。九針十二原篇曰。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淨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叩之不發。知其往來。為與之期。)


人有虛實。五虛弗近。五實弗遠。


(五虛者。五臟之精氣奪也。五實者。五脈之邪氣盛也。夫用針者。觀察病患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傷。針不可以治之。故曰五虛弗近。邪實者。急取而瀉之。故曰五實弗遠。)


至其當發。


間不容■。


(■音舜與瞬同。刺之微在遲速。知其可取。有如發機。間不容於瞬息也。)


手動若務。針耀而勻。


(動、用針也。務、專一也。耀、光淨也。勻、均勻也。)


靜意視義。觀適之變。


(適、至也。靜己之意。視針之義。以觀氣至之變。)


是謂冥冥。莫知其形。


(冥冥者。視之無形也。言形氣榮衛之不形於外。而工獨知之。)


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


不知其誰。(張介賓曰。此形容用針之象有如此者。烏烏、言氣至如烏之集也。稷稷、言氣盛如稷之繁也。從見其飛。言氣之或往或來。如烏之飛也。然此皆無中之有。莫知其誰為之也。)


伏如橫弩。起如發機。(王冰曰。血氣之未應針。則伏如橫弩之安靜。其應針也。則起如機發之迅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26:38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復問治虛實之法。)


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言刺虛者。須俟其氣至而實。刺實者。須俟其氣泄而虛。)


經氣已至。慎守弗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按針解論云。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經氣已至。慎守弗失者。勿變更也。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遠近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患。無左右視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27:36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十六篇人正神明論

 

黃帝問曰。用針之服。必有法則焉。今何法何則。


(服、事也。法、方法。則、準則也。)


岐伯對曰。法天則地。合以天光。


(謂合天之寒暑。日之寒溫。月之盈虛。星辰之行度。)


帝曰。愿卒聞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


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


(候日月者。謂日之寒溫。月之空滿也。星辰者。先知二十八宿之分。以紀日月之行也。四時八正之氣者。謂四時之氣。八方之風也。定、安靜也。氣定乃刺之者。謹候其氣之安靜而刺之也。)


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


(淖、和也。泣與澀同。言天溫日明則陽氣盛。人之血氣亦應之。故血和潤而易瀉。衛氣浮而易行。天寒日陰則陰氣盛。故人血凝泣而衛氣沉。凝則難行。沉則不應矣。)


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精、純至也。月乃陰水之精。故潮汐之消長。應月之盈虧。人之形體屬陰。精血屬水。故其虛實浮沉。亦應於月。)


是以天寒無刺。


(血泣而衛沉也。)


天溫無凝。(天氣溫和。則血氣無凝滯而易行。)


月生無瀉。(恐伐其生氣也。)


月滿無補。恐重實也。


月郭空無治。(正氣虛而邪氣不去也。)是謂得時而調之。


謂得天時而調其血氣也。


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因天氣之和。月之盛滿。候日遷移。定氣所在。南面正立。待氣至而刺之。)


故曰。月生而瀉。是謂臟虛。


(臟、陰也。內也。謂虛其裡陰。初生之血氣。)


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


(重平聲。月滿則血氣充溢於形身之外。若重補之。則絡有留血。是謂重實也。)


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


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


(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陽。月郭空。則陰陽榮衛皆虛。正不勝邪。則邪留不去。而正氣反錯亂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27:57 | 只看該作者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伯高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周天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蓋日月經天。有南陸北陸之行。有朔望虛盈之度。故星辰者。所以紀日月之行。而人之榮衛。亦有陰陽虛實之應也。)


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


(八正者。八方之正位也。八方之氣。以時而至。謂之八風。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如月建在子。風從北方來。冬氣之正也。月建在卯。風從東方來。春氣之正也。月建在午。風從南方來。夏氣之正也。月建在酉。風從西方來。秋氣之正也。如春夏之交。風從東南來。夏秋之交。風從西南來。秋冬之交。風從西北來。春冬之交。風從東北來。此四方四維之正氣。主生長萬物者也。從其沖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沖後來者。從沖犯之方而來。如太一居子。風從南方來。火反沖水也。太一居卯。風從西方來。金來犯木也。故以八方之位。以候八風之正氣。候八節之風邪。)


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


(四時之氣所在。如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又如正月二月。人氣在肝。三月四月。人氣在脾。五月六月。人氣在頭。七月八月。人氣在肺。九月十月。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腎。此皆氣之所在。以時而調之也。)


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


(八方之虛邪。主殺主害者。謹候而避之。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勿能害也。朱永年曰。日避者。候太一徙居中宮之日而避之也。)


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工候救之。


弗能傷也。


(身之虛。血氣虛也。天之虛。虛鄉之邪風也。兩虛相感。故邪氣至骨。而入傷五臟。上工調其九候而救之。始勿能傷害其性命。)


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天忌者。謂太一徙居中宮。乃天道所當避忌之日。太一、北極也。斗杓所指之辰。謂之月建。即氣令所主之方。如冬至四十六日。月建在北。太一居葉蟄之宮。葉蟄、坎宮也。立春四十六日。居天留。天留、艮宮也。春分四十六日。居倉門。倉門、震宮也。立夏四十五日。居陰洛。陰洛、巽宮也。夏至四十六日。居天宮。天宮、離宮也。立秋四十六日。居玄委。玄委、坤宮也。秋分四十六日。居倉果。倉果、兌宮也。立冬四十五日。居新洛。新洛、乾宮也。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此太一一歲所居之宮也。又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反於一。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太一移日者。始移宮之第一日也。如太一徙立於中宮。乃九日中之第五日也。其日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心。外在於脈。氣主熱。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脾。外在於肌。其氣主為弱。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肺。外在於皮膚。其氣主為燥。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小腸。外在於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腎。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也。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凶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大腸。外在於兩脅腋骨下。及肢節。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肝。外在於筋紐。其氣主為身濕。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患。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兩實一虛。病則為淋露寒熱。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又身形之應九野。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頭首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臟應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日。及諸戊己。是謂天忌。宜避針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8#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28:18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聞之矣。愿聞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


(按靈樞首篇。黃帝問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先立針經。愿聞其情。故曰法往古者。先取法乎針經也。驗於來今者。取驗於本經之論也。是以三部九候諸篇。皆補論針經未盡之旨。再按官針篇曰。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故本經補論歲運八篇。立數萬余言。亦詳悉靈樞之所未盡者。)


驗於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於身。觀其立有驗也。


(驗於來今者。言針經之所未發明也。蓋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是以本卷九篇。論三部九候。而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以天之日月虛盈。地之經水動靜。以候氣之浮沉。血之凝淖。所謂法天則地。調之於身。故曰。三部九候為之原。九針之論。不必存矣。)


觀其冥冥者。言形氣榮衛之不形於外。而工獨知之。


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


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曰觀於冥冥焉。


(言上工取法天地。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盈。四時氣之浮沉。與人之形氣榮衛。參伍相合而調之。是雖形氣榮衛之不形於外。而工已獨知之。故曰觀於冥冥焉。)


通於無窮者。可以傳於後世也。


(承上文而言。通於天地陰陽無窮之道者。可傳於萬世也。)


是故工之所以異也。然而不形見於外。故俱不能見也。視之無形。嘗之無味。故謂冥冥。若神仿佛。


(此復言觀於冥冥者。不形見於外。視之無形。嘗之無味。仿佛乎若神。是以粗工之不能俱見也。上工獨知之者。先以日月四時之氣。調之於身。故常先見之。是故工之所以有異也。)


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


(所謂虛邪者。乃八方虛鄉所來之邪氣。其入於身也深。)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所謂正邪者。八方之正氣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其中人也淺。是以逢人之汗出。腠理開。而後入於肌腠絡脈之間。然其中人也亦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


故曰上工。


(此言虛邪之始中人也。亦起於毫毛。發於腠理。其入深。則搏於筋骨。傷人五臟。故上工救其萌芽。始發。見其洒淅動形而即治之。不使有傷三部九候之氣。是為上工也。朱永年曰。虛鄉之邪。逢人之虛。則中人也深。而入傷五臟。如人之九候盡調者。亦始傷毫毛。故當救其萌芽。勿使傷敗九候之氣。)


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


因病而敗之也。


(已成者。入傷榮衛。而病已成。已敗者。三部九候之氣。已為邪所傷敗。下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者。因邪病而敗之也。此言上工救其萌芽。不使邪傷正氣。下工救其已成。則正氣已敗。不亦晚乎。)


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


故曰。守其門戶焉。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


(此言正邪之中人也微。莫知其情。莫見其形。上工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故能知其所在。知其所在。即於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言守其真氣。而邪自去矣。朱永年曰。上工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故能見其邪形。下工不知所診。則亦莫見其形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28:35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余聞補瀉。


未得其意。


(補正瀉邪。各有其法。)


岐伯曰。瀉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


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


以息方吸而納針。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


故曰。瀉必用方。其氣而行焉。


(內葉訥。天包乎地。圓者。天之象也。氣生於地。方者。地之象也。蓋以天地陰陽四時之氣。合人形之虛實。而為補瀉之法。故曰圓與方。非針也。氣方盛。月方滿。日方溫。則人之真氣充而邪易瀉也。身方定。陰陽不相錯也。息方吸而內針。吸天地之氣。以助其氣也。故瀉必用方。其氣盛而行焉。)


補必用圓。圓者行也。行者移也。


(補必用圓者。圓活其氣之周行於外內也。經氣周行。則移其真氣之隆至矣。)


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針也。


(必中榮者。刺血脈也。排、推也。候其吸而推運其針也。蓋瀉者。候其呼出而徐引針以瀉之。補者。候其吸入而推內以補之也。)


故圓與方。非針也。


(方圓之道。非用針之妙。在得氣與神也。)


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知形之肥瘦。則知用針之淺深。知血氣之盛衰。則知方圓之補瀉。血氣者。五臟之神氣也。能知形之肥瘦。氣之盛衰。則針不妄用。而神得其養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
 樓主| 發表於 2013-4-24 23:28:53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妙乎哉論也。合人形於陰陽四時虛實之應。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數言形與神。


何謂形。何謂神。愿卒聞之。


(形謂身形。神謂神氣。)


岐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病。索之於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所謂形者。觀其冥冥。而知病之所在也。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虛邪之中身也。洒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故曰。按之不得。不知其情。)


帝曰。何謂神。


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


昭然獨明。若風吹云。故曰神。


(所謂神者。謂氣至之若神也。耳不聞者。毋聞人聲。以收其精也。目明者。觀於冥冥也。志者。心之所之也。言心開而志先慧悟也。口弗能言者。得氣之妙。不可以言語形容也。俱視獨見者。眾人之所共視。而我獨知之也。適、至也。言氣至若昏。而我昭然獨明也。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三部九候為之原。九針之論。不必存也。


(原、謂十二原也。蓋言九針之論。以十二原。主治五臟六腑之病。今法則天地。而以天地人之三部九候為之原。則九針之論。不必存矣。此言法往古者。已先知其針經。驗於來今者。知三部九候之道。今論三部九候之本原。則九針之論。不必存心而再問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10:29 , Processed in 0.24999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