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篇陰陽類論】
謂三陰三陽之各有類聚。因以名篇。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臟最貴。
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臟最貴。
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下也。
(此論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五臟之氣。合於三陰三陽。三陰三陽之氣。上通於天道也。夫天道者。昭昭為陽。冥冥為陰。春夏為開。秋冬為闔。寒暑往來為樞。其合於人也。三陽為陽。三陰為陰。太陰太陽為開。陽明厥陰為闔。少陰少陽為樞。肺主氣而上合昭昭。腎主水而下合冥冥。蓋在天四時之氣。通於人之陰陽。陰陽之氣。內合五臟。五臟之氣。外見於經脈。非經脈之主時也。故帝貴其最下。何臟最貴者。意謂肺主氣。腎主水。以二臟合天道之最貴也。)
雷公致齋七日。旦復侍坐。(取七日來復。天道運轉之義。)
帝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游部。此知五臟終始。
(三陽者。天之道也。在天為至陽。應於四時。有春夏之開。秋冬之闔。寒暑往來之樞。合之於人。太陽主開而為經。陽明主闔而為維。少陽主樞而為游部。以此而知五臟之終始。蓋因天之四時。以應肝木之主歲首。腎水之主歲終也。夫經者。
徑也。維者。絡也。周天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星為陰。
是天之陽而又分陰陽也。太陽主開而為陽。故三陽為經。陽明主闔而為陰。故二陽為維。是人之陽而又分陰陽也。游部者。游行於外內陰陽之間。外內皆有所居之部署。)
三陽為表。二陰為裡。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此論陽外而陰內。陽生於陰也。三陽者。太陽也。乃至陽之氣而主表。二陰者。少陰也。乃至陰之氣而主裡。一陰者。厥陰也。厥陰為陰中之少陽。乃陰盡而陽生。是以一陰至絕。作晦朔觀之。卻具合陽生於陰。陰陽消長之理。夫月始生。則人之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人之肌肉衛氣。隨月之消長。從陰而復生長於外也。是以一陰絕而復生。猶月之晦而始朔。上節論陰陽之經緯。以知五臟之始終。
此以月之晦朔。以應人之表裡陰陽。生長虛實。蓋月行一月而一周天也。閔士先曰。太陽少陰。乃陰陽水火之主。故上章以三陽並於一陽。一陽、太陽也。以三陰並於一陰。一陰、少陰也。此節曰。三陽為表。二陰為裡。即是陽為表而陰為裡。陽從裡陰之所生也。)雷公曰。受業未能明。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
(此言太陽之氣。在表而合於天。在上而應於日。與手太陰少陰之相合也。手太陰者。肺也。
肺主表而主天。心乃君火之陽以應日。太陽之氣。生於水中。肺主氣而發原於腎。是以三陽脈至於手太陰。則陰陽相合。
皆從陰而樞出於陽也。弦者。樞脈也。浮而不沉者。太陽太陰之主開也。決、判斷也。以此而察度之。以心合之。正合於陰陽之類論。蓋太陽主表。肺主皮毛。應天氣之包乎地之外。是太陽與手太陰之同類也。太陽之氣。坎中之滿也。少陰與太陽。標本相合。故心為陽中之太陽。猶日之隨天氣而繞地環轉。是太陽與手少陰之同類也。故以此察其陰陽。斷其行度。正合於陰陽之論。陰陽類論。論天之道也。)
所謂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此言二陽與手太陰少陰之不相類也。二陽者。陽明也。陽明主闔。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者。太陰之開。反從陽明之合。不能鼓動而外出也。是以炅至而為陽明太陰之病者皆死。蓋太陰之氣主開而反沉。是天氣之不營運矣。陽明主清涼之金氣。反為炅熱所傷。是以二氣皆死。乃陰陽類而不相合者也。炅者。日中之火氣也。此言陽明之氣。不與天氣相合。而亦不與太陽之相合也。)
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
(此言一陽與手太陰之不相類也。一陽者。少陽也。少陽主樞。樞者。從陰而出於陽。從陽而入於陰。外內出入之無息者也。
如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不絕者。少陽惟從太陰之開。而不能樞轉復入。此少陽為太陰之所病也。如專於陰而不能樞出於陽。是少陽之氣絕於內矣。閔士先曰。手太陰主氣。而上屬於天。故止與太陽相合。與腎臟膀胱之水相合。與足太陰之地氣相合。與余氣則不相合矣。)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三陰者。五臟六經之所主也。五臟內合五行。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也。太陰者。脾土也。三陰之氣。交於太陰。猶六氣之歸於地中。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故脈伏鼓而不浮。乃六氣伏鼓於地中。而不浮於外。是以上空志心。謂不及於心腎也。莫子瑜曰。先天之氣。從水火而化生五行。是六氣乃心腎之所主。因伏鼓於地中。是以上空志心。)
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此言二陰之氣。上通於天。下歸於泉。中連於土也。二陰者。少陰也。少陰主水。二陰至肺者。肺腎之相合也。其氣歸膀胱者。陰陽雌雄之相應也。外連脾胃者。水津通貫於地中也。上節言太陰之土氣。不及於心腎。此言二陰之氣。復通貫於地中。蓋言少陰之氣。與手足太陰。足太陽陽明之相類也。)
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一陰者。厥陰也。厥陰為陰中之生陽。是以經絕者。陰脈之伏於內也。氣浮者。生陽之氣。浮於外也。不鼓者。厥陰之主闔也。不鉤者。厥陰主相火而非心火也。滑者。陰陽經氣。外內出入之相搏也。此承上文而言二陰之氣。與肺臟脾胃膀胱相通。是少陰之有類聚也。厥陰乃陰中之少陽。為一陰之獨使。故曰一陰獨至。謂一陰之無類聚也。倪仲玉曰。一陰與一陽相合。)
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並。繆通五臟。合於陰陽。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六脈。手足三陰之六脈也。乍陰乍陽者。謂陰中有陽。或陰或陽之交至也。交屬相並。繆通五臟。合於陰陽者。謂六經之氣。屬陰屬陽。交相合並。互通五臟。五臟之氣。合於五行之陰陽也。然心腎二臟。並主少陰。脾肺二臟。並主太陰。肝與包絡。並主厥陰。原無手經足經之別。不過以先至為主。後至為客。如心之陽脈先至。即以心為主而腎為客。腎之陰脈先至。即以腎為主而心為客。乍陰乍陽。或先或後。各有主客之類合也。前三陽為經節。論陽中有陰。此論陰中有陽。)
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脈。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
(言得從容之道。以合於天道。不復知有陰陽雌雄之類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