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客主之氣。勝而無復也。
(此論四時主氣客氣之勝復也。按前篇論初之氣二之氣者。乃加臨之客氣而為民病也。後論厥陰所至為和平。太陰所至為埃溽。論主氣之有德化變病也。此章復論主氣客氣。有彼此相勝之順逆。是以歲運七篇。內有似乎重復。而義無雷同。學人當細心體析。)
帝曰。其逆從何如。
岐伯曰。主勝逆。客勝從。天之道也。(客氣者。乃司天在泉及左右之間氣。在天之六氣也。天包乎地之外。從泉下而六氣環轉。天之道也。主氣者。五方四時之定位。地之道也。坤順承天。是以主勝為逆。客勝為從。順天之道也。)
帝曰。其生病何如。
岐伯曰。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
甚則咳。主勝則胸脅痛。舌難以言。
(風木之客氣勝於上。是以耳鳴掉眩。厥陰肝木。貫膈上注肺。甚則咳者。上淫之氣。內入於經也。主勝則胸脅痛。肝經之脈。布胸脅也。厥陰少陽主筋。二經之筋病。則舌卷。故難以言。蓋客氣之從上而下。主氣之從內而上也。再按主歲之三氣。乃厥陰風木君相二火。胸脅痛者。厥陰之初氣甚也。舌難以言者。二火之氣勝也。)
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頸項強。肩背瞀熱。頭痛。少氣。發熱。耳聾目瞑。甚則 腫。血溢瘡瘍。咳喘。主勝則心熱煩躁。甚則脅痛支滿。
(少陰司天之初氣。乃太陽寒水。二之氣乃厥陰風木。三之氣乃少陰君火。鼽嚏耳聾目瞑。
厥陰之氣勝也。頭項強。肩背瞀熱頭痛。甚則 腫。太陽寒水之氣勝也。少氣發熱。血溢。瘡瘍咳喘。君火之氣勝也。
初之主氣。乃厥陰風木。二之氣君火。三之氣相火。主勝則心熱煩躁者。君相二火之氣勝也。甚則脅痛支滿者。厥陰之初氣勝也。蓋君火司歲。
故先火勝。而甚則及於厥陰。按司天之氣。客氣有三。主氣有三。在泉之氣。客氣有三。主氣有三。主客之勝而為民病。有以三氣分而論之者。有合而論之者。蓋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太陰司天。客勝則首面腑腫。呼吸氣喘。主勝則胸腹滿。食已而瞀。
(客勝則首面 腫。濕淫於上也。呼吸氣喘。淫及於內也。
主勝則胸腹滿者。初氣之木勝傷土也。經云肺是動病。甚則交兩手而瞀。乃二氣三氣之火土。炎而為肺病也。按 葉扶。
腫也。上文曰 腫於上。此節曰首面 腫。非足跗之跗也。)
少陽司天。客勝則丹胗外發。及為丹 。瘡瘍嘔逆。喉痹頭痛。嗌腫耳聾。血溢。內為螈 。主勝則胸滿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熱。
(少陽司天。初氣三氣。乃君相二火。二之氣乃太陰濕土。丹胗、即斑疹。因火熱而發於外者也。丹 、即赤游。發於外而欲游於內者也。嘔逆螈 。濕土之氣。合於內也。瘡瘍嗌腫諸證。亦皆感濕熱而生。蓋亦自上而下。從外而內也。肺乃心之蓋。主勝則胸滿咳仰息者。主氣之二火。欲上炎而外出也。仰息者。肺病而不得偃息也。
甚而有血手熱者。火發於外也。君相二經之脈。皆循於手。故為手熱。王子律曰。止言火而不言初氣之風者。蓋風自火出。火隨風熾也。)
陽明司天。清復內余。則咳衄嗌塞。心膈中熱。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清復內余者。清肅之客氣入於內。而復有餘於內也。咳衄嗌塞。心膈中熱。皆肺病也。肺屬金而主天。是以陽明司天之氣。余於內而病在肺也。白血出者。血出於肺也。陽明司天。天之氣也。臟屬陰而血為陰。血出於肺。則陽甚而陰絕矣。此蓋言天為陽。地為陰。人居天地氣交之中。腑為陽。臟為陰。氣為陽。血為陰。外為陽。內為陰。是以陽明之不言主客者。謂陽明金氣司天。則乾剛在上。勝於內。則與肺金相合。故不言主客者。論天之道也。)
太陽司天。客勝則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則咳。主勝則喉嗌中鳴。
(太陽之氣在表。而肺主皮毛。是以受司天之客氣。即為胸中不利。出清涕而咳。曰感寒則咳者。謂太陽與寒水之有別也。按水熱穴論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
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脈在肺。皆積水也。蓋水在地之下。故曰至陰。大地之下皆水。故為盛水也。與肺金之上下交通。而皆積水者。水上連乎天。而天包乎下也。是以主勝則喉嗌中鳴。乃在下寒水之氣。而上出於肺也。此乃論主客之末章。故以陽明太陽。兼申明司天在泉之微妙。)
厥陰在泉。客勝則大關節不利。內為痙強拘螈。
外為不便。主勝則筋骨徭並。腰腹時痛。
(徭同陶。大關節者。手足之十二節也。厥陰在泉。始之客氣。乃陽明燥金。厥陰主筋。筋燥是以關節不利。次之客氣。乃太陽寒水。太陽為諸陽主氣。陽氣者。柔則養筋。寒氣淫於內。則太陽受之。
故內為痙強拘螈。即 證也。終之客氣。乃在泉之風木。故外為不便。不便者。亦筋骨之不利也。靈樞根結篇曰。骨徭者。筋緩而不收也。所謂骨徭者。搖故也。在泉之主氣。乃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節骨徭並。腰腹時痛者。三氣之為病也。)
少陰在泉。客勝則腰痛。尻股膝脾 足病。瞀熱以酸。 腫不能久立。溲便變。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熱。膈中眾痹皆作。發於 脅。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四之客氣。乃太陽寒水。故為腰尻股 足病。皆太陽之經證。
同氣相感也。次之氣。乃厥陰風木。瞀熱以酸。 腫不能久立。乃脾土之證。蓋木淫而土病也。終之客氣。乃少陰君火。
主氣乃太陽寒水。溲便變者。水火相交。火淫於下也。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熱者。乃寒水之主氣。上乘於在泉之君火也。五之主氣。乃陽明燥金。客氣乃厥陰風木。
眾痹者。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膈中眾痹皆作。發於 脅。乃陽明之氣。乘於厥陰之經也。四之主氣。乃太陰濕土。客氣乃太陽寒水。魄汗、表汗也。汗乃陰液。
膀胱者。津液之所藏。四逆而起者。土氣上逆也。以土勝水。是以津液不藏。而汗出於表也。再按眾痹似屬陽明。十二經中。惟手足陽明之脈。左之右。右之左。而交於承漿。故曰。以右應左。以左應右。)
太陰在泉。客勝則足痿下重。便溲不時。濕客下焦。發而濡瀉。及為腫。隱曲之疾。主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甚則為疝。
(足痿下重。便溲不時者。在泉之濕氣。客於太陰之經。而下及於內也。濕客下焦。發而濡瀉。及為腫者。因客淫於下。而太陰之主氣自病也。隱曲者。乃男女之前陰處。故曰隱曲。
謂隱藏委曲之處也。終之主氣。乃太陽寒水。客氣乃司天之濕土。是以主勝則寒氣逆滿。蓋水淫而上乘於土。
故逆滿也。四之主氣。乃太陰濕土。客氣乃厥陰風木。食飲不下。甚則為疝者。濕氣上逆。而病及於厥陰之經也。五之主氣。乃陽明秋金。客氣乃少陰君火。火能制金。故不上勝也。)
少陽在泉。客勝則腰腹痛而反惡寒。甚則下白溺白。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於心。心痛發熱。格中而嘔。少陰同候。
(少陽在泉。始之客氣。乃少陰君火。主氣乃太陰濕土。次之客氣。乃太陰濕土。主氣乃陽明秋金。終之客氣。乃少陽相火。主氣乃太陽寒水。
腰腹痛而反惡寒者。客勝而太陽之主氣病也。太陽之氣傷。故惡寒也。甚則溺白下白者。病及於陽明。太陰之主氣也。
蓋金主氣。氣化則溺出。溺白者。氣不化而溺不清也。下白者。土氣傷而大便色白也。因客勝而主氣反病。故曰反。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於心。心痛發熱者。君相二火之客氣。反上行而自病也。格中而嘔者。太陰之客氣自病也。因主勝而客反自病。
故曰反曰客。曰少陰同候。謂火性炎上。故二火皆有反逆之自病也。朱衛公曰。水濕下逆。是以二火反上炎而自焚。
徐東屏曰。有客之勝氣。病在於內者。有主之勝氣。病在上者。有因客勝而主氣自病於下者。有因主勝而客氣自病於上者。是以此節又翻一論。學人當引而伸之。)
陽明在泉。客勝則清氣動下。少腹堅滿而數便瀉。主勝則腰重腹痛。
少腹生寒。下為 溏。則寒厥於腸。上衝胸中。甚則喘不能久立。
(清氣動下者。清肅之天氣而動於下也。少腹堅滿而數便瀉者。太陽寒水之病也。主勝則腰重腹痛。少腹生寒者。太陽水寒之氣發於下也。下為 溏者。水下泄也。寒厥於腸。
上衝胸中。甚則喘者。寒氣逆乘陽明之大腸。而上及於胸中之肺臟也。靈樞經曰。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
大腸與肺胃相合。而並主金氣。此與陽明司天之大義相合。)
太陽在泉。寒復內余。則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中痛。
(寒復內余者。太陽寒水之客氣入於內。而復內有餘也。腰尻股脛足痛者。太陽之經證也。屈伸不利者。太陽之主筋也。
按太陽者。水中之陽。天之氣也。寒水者。天一所生之水也。水上通乎天。天行於地下。故曰司天。曰在泉。六氣隨天氣而繞地環轉。故在陽明司天。而曰清復內余。在太陽在泉。而曰寒復內余。謂司天在泉之氣。上下相通。人居於天地氣交之中。而上下之氣。復有餘於人之內也。故俱不言主氣客氣。蓋司天在泉。一氣貫通。皆論天之道也。張玉師曰。
按腰尻痛者。病在血也。屈伸不利。病太陽之氣也。股脛膝痛者。病在血也。天為陽。地為陰。天主氣。地主脈。論天地則天包乎地之外。論人又氣居於血之中。蓋言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乃陰陽交互之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