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內經太素】

 關閉 [複製鏈接]
24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32:15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子試別通五臟之過六腑之所不知針石之敗毒藥所宜湯液滋味具言其狀悉言以對請問不知。


(誠至審也過不知五臟之失也五臟六腑針石毒藥湯液滋味子所不通者可具言其狀當悉為言對子所不知也。)


雷公問曰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重體煩■當投毒藥刺灸HT■石湯液或已或不已請聞其解。


(此三陰藏其脈從足上行太陰少陰上至於口厥陰上至頭頂所以此三陰脈虛多參居為病故令體重煩■療之有瘥請聞其解也■音悶也。)


黃帝曰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也余真問以自謬也吾問子窈冥子言上下編以對何也。


(子之年長所問須高今問卑少是所怪也余真問子脈之浮沉窈冥之道子以上下編中三臟虛理以答余者未為當之也。)


夫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恐從容得也。


(言四臟之脈浮沉相似難以別知名曰窈冥肺脈浮虛如毛脾之病脈浮虛相似腎脈雖沉血氣少時虛浮似脾肝脈弦急沉散似腎脈沉此皆工人時而不知唯有從容安審得之名曰窈冥也。)


若夫三臟土木水參居此童子之所知也問之何也。


(土脾木肝水腎三氣參居受邪令人體重者此乃初學未足深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32:31 | 只看該作者

雷公曰於此有人頭痛筋攣骨重怯然少氣噫噦腹滿時驚不嗜臥此何臟之發也。


(舉此八病問所生處。)


脈浮而弦切之石堅不知其解問以三臟以知比類。


(問三臟之脈浮弦石等比類同異也。)


黃帝曰夫之從容之謂。(三臟之脈安審知之故曰從容也。)


夫年長則求之其腑。(五十以上曰長如前三臟脈病有年五十以上者療在六腑以其年長血氣在於六腑之中故求之腑也。)


年少則求之於經。(男子十六以上女子四十以上血氣在五臟之中故求之臟也。)


今子所言皆夫八風菀熟五臟消鑠傳邪相受。(八風八邪虛邪風也八邪虛風菀熟次傳入於臟令五臟消也鑠式藥反銷也菀熟言蓄積故為病也。)


夫浮而弦者腎不足也。(腎脈沉石今反弦浮故腎不足也。)


沉而石者是腎氣內著也。(腎脈微石是其平也今沉而復石是腎真脈無有胃氣內著骨髓也。)


怯然少氣是水道不得形氣索。(怯心不足也腎氣虛故腎間動氣微弱致使膀胱水道不得通利也腎間動氣乃是身形性命之氣真氣不足動形取氣故曰形氣乘也。)


咳嗽煩■是腎氣之逆。(水道不利氣循腎脈上入心肺故咳嗽煩■是腎氣之逆也。)


一人之氣病在一臟也若言三臟俱行不在法也。(此為一人之氣病在腎臟非一人病在腎脾脈肝三臟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32:51 | 只看該作者

雷公曰於此有人四肢懈惰喘咳血泄愚人診之以為傷肺切脈浮大而緊愚不敢治粗工下HT病愈多出血止身輕此何物也 子所能治知亦眾多與此病失矣。


(懈惰喘咳泄血而脈當沉細今反洪大而緊愚人雖謂以為肺傷疑不敢療也有粗工不量所以直下HT■石出血病瘥眾多然於大病不當而出血即能除瘥其義何也。)


黃帝曰譬以鴻飛亦神於天夫聖人治病修法守度授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


(鳥行無章故鴻飛而得沖天聖人不守於經適變而有所當故粗工於經雖有所失於病遇所當斯亦不足以為怪也。)


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夫二火不勝三水是脈亂而無常也。


(以其脾病其氣不行於胃故脈浮大也脾氣去胃外乘陽明也二火者二陽即陽明也三水者三陰即太陰也今太陽病氣外乘陽明即二火不勝三水也陽明不勝太陰故脈亂無常之也。)


四肢懈惰此脾精之出行。(脾之精氣出散故出行也出散不營也故四肢懈惰也。)


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太陽三水並陽明也手陽明絡肺故喘也。)


血泄者脈忽血無所行也。(陽明血脈盛急不行故嘔血也。)


若夫以為傷肺者由以狂也


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


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輕精氣不為使真臟壞決脈旁絕五臟滿泄不衄則嘔


此二者不相類譬如天之無形地之無理白與黑相遠矣


是吾失過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類從容是以名曰診經是謂至道。


(輕清也不清胃氣獨也是傷肺泄血與脾虛泄血其理不同以為同者是失也謂子知之不告子者吾之過也如能明引比類安審得之是謂診經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33:15 | 只看該作者

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曰凡人之驚恐志勞動靜皆以為變。


(言勇怯之人非直動靜有驚恐志勞其脈亦有喘數也。)


是以夜行則喘喘出於腎。(夜陰也腎亦陰也夜行志勞陰並破脈喘出腎也。)


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邪之氣之先病於肺又因墜墮恐怖有喘者是肺賊邪乘肝肝病為喘之也。)


淫氣客於脾有所驚駭喘出於肺(淫邪之氣先客於脾,又因有所驚駭脈有喘者,是脾虛邪乘肺,肺病為喘也。)


淫氣傷於心度水趺仆喘出於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已怯者則著而為病。(腎主水及與骨也淫邪先傷於心又因度水趺仆心■腎氣盛為賊邪乘心故心病為喘也當爾心病因驚失水仆時勇者壯氣助心正氣得行病得除已怯者因驚失神故曰病而喘之也。)


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者以為診法。(診病之道先觀人之五事得其病情者以為診法也。)


故飽甚則汗出於胃。(汗陰液也人動有所過陽盛反衰所以陰液出也傷飽氣盛反衰故汗出胃也。)


驚而奪精汗出於心。(驚怖傷神反衰故汗出心也。)


持重遠行汗出於腎。(持重氣盛傷志反衰故汗出腎者也。)


疾走恐懼汗出於肝。(疾走恐懼氣盛傷魂反衰故汗出肝也。)


搖體勞苦汗出於脾。(脾主體內故搖動形體勞苦氣盛反衰汗出於脾也。)


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過用此為常。(人於四時飲食勞佚不能自節以生諸病斯乃愚人起過之常也。)


食氣入於胃散精於肝淫氣筋。(食氣入胃胃之血氣之精散入五臟而獨言肝以肝為木東方春氣為物之先故也淫溢氣為筋者也。)


食入於胃濁氣歸心。(胃氣分二清者為氣濁者為血心主於血故濁歸於心也。)


淫精於脈脈氣留經。(心之精甚停留十二大經中也。)


經氣歸於肺。(肺以主氣故二經脈之氣皆歸於肺也故肺主氣也。)


肺朝百脈。(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大絡等絡脈皆集肺脈兩手太陰寸口而朝之。)


輸精於皮毛。(肺氣行於孫絡通輸精氣至皮毛中也。)


毛脈合精行氣於腑。(毛脈即孫脈也謂孫絡者即精氣和合行於六腑皆肺氣也。)


腑精神留於四臟。(六腑貯於水穀水穀之氣化為精神留在四臟之中亦肺氣之所行者也。)


氣歸於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權衡謂陰陽也以其陰陽之平平於氣口之脈成九分為寸候五臟六腑之脈以決死生也。)


飲食入於胃游洫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脾肺。(溝洫通水處也深八尺曰洫四尺曰溝飲食入胃津液游於肺中比之游洫精氣上輸與脾脾受氣已上輸與肺有字為洫與溢同從胃流氣入脾非散溢也。)肺調水道下輸膀胱。(肺以主氣通津液濁者下行輸與膀胱為溲也。)


水精四布水精血氣也肺行血氣布於四臟也。


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動靜揆度此以為常。(四臟經脈並肺臟經以為五經也五臟經並行於氣以外合四時之氣內應五臟陰陽動靜以應法度也揆應度應法度之也。)


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當俱瀉取下輸。(太陽足太陽即三陽也藏足少陰二陰者一腑藏腎與膀胱脈獨至時厥而復喘虛而氣逆虛者是陰氣不足厥而喘者陽氣有餘也少陰不足微不足也太陽有餘有餘太也故微瀉少陰使其不盛甚瀉太陽使其平也所以表裡俱取下輸下謂是足少陰及足太陽下五輸也。)


陽明臟獨至是陽氣重並也當瀉陽補陰取下輸。(陽明足陽明也即二陽也藏足太陰三陰者也此一腑藏脾與胃脈獨至寸口陽明為首兼太陰而至寸口者即陽氣重並於陰故瀉足陽明補足太陰也皆取下之五輸也。)


少陽獨至是厥氣也喬前卒大取下輸少陽陽獨至者一陽之過。(足少陽即一陽也少陽獨至即是厥逆氣至也少陽與厥逆氣至是少陽盛而為過其絡卒太在足外踝之上三寸喬脈付陽穴前以筋骨之間為下輸也。)


太陰藏傳者用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下輸補陽瀉陰。(太陰足太陰也即三陰也臟謂脾臟也傳輸聚不營五即用省少也真五臟脈少於胃氣故曰不本故太陰脈即是三陰者也如此即陰盛陽虛所以須補陽瀉陰取下五輸之也。)


一陰獨嘯獨嘯少陰之厥也陽並於上血脈爭張陰氣歸於腎宜治經絡瀉陽補陰。(足少陽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所以陽盛耳鳴故曰一陰獨嘯也腎主於耳腎脈少陰也陽盛耳鳴即知少陰厥逆陽盛於上陰氣歸下宜瀉陽補陰經之脈之也。)


二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輸。(二陰少陰也真實也少陰之脈虛厥陰脈實虛者■心故厥氣停薄於心發為白汗心液也如此可調於食可和於藥可行針石於下五輸別療之也■居玄反色忿之也。)


太陽藏何象三陽而浮。(太陽三陽也故脈象三陽之脈浮者是也。)


少陽藏何象一陽滑而不實。(滑者陽氣盛微熱不實虛也。)


陽明藏何象象心之太浮也。(象心脈太而浮也太者多少氣之也。)


太陰藏搏言其伏鼓也。(太陰之脈聚伏鼓動也。)


二陰搏至腎沉不浮。(少陰之脈聚至沉於骨邊不浮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36:42 | 只看該作者

第十七卷(卷首缺,只余卷尾,篇目亦缺)?證候之一

 

平按:此篇自此五色之死也以上殘缺,篇目亦不可考,故自心之合脈也至白如枯骨者死,從《素問?五藏生成》篇補入。


自此五色之死也至針之緣而去也,見《素問》卷三第十《五藏生成》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五,惟編次小異。


自目色赤至末,見《靈樞》卷十一第七十四《論疾診尺》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四。


心之合,脈也;


其榮,色也;


其主,腎也。


肺之合,皮也;


其榮,毛也;


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


其榮,爪也;


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


其榮,唇也;


其主,肝也。


腎之合,骨也;


其榮,發也;


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


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則肉胝 而唇揭;


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合,五臟之氣也。


(平按:《素問》作「此五味之所合也。五臟之氣」,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此五味之合五臟之氣也。連上文。《太素》同。」)


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炱者死,赤如 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


(以上從《素問?五藏生成》篇補入。)


此五色之死也。


(茲,青之惡色也。炱音苔,謂草煙棲聚炱煤,黑之惡色也。 ,凝惡之血也。枯骨,白之惡色也。平按:《素問》之下有見字。)


青如翠羽者生,黑如烏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此五色見而生者也。


此五者,皆病候不死者色也。


(平按:《素問》黑如烏羽者生在白如豕膏者生下,見而生者也作之見生也。《甲乙》羽下、冠下、腹下、膏下,均無「者生」二字。)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


生於肺,如以縞裹紅;


生於肝,如以縞裹紺;


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


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榮也。


(縞,工道反,白練。此五者,皆是無病平人之色也。平按:《甲乙》樓作蔞,蔞下有實字。《素問》榮上有外字《甲乙》同。)


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


(此言五味藏色所當也。平按:《素問》味上有色字。)


故白當皮,赤當脈,黃當肉,青當筋,黑當骨。


(此言五事五色所當也。平按:《素問》青當筋在黃當肉上。)


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肝,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


(諸脈、髓、筋、血、氣等五屬血氣,皆於四肢八溪朝夕往來。八溪,八脈也。平按:《素問》肝作節。)


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捕。


(人臥之時,肝、足、掌、手指四事,皆受作於四,能有所用也。平按:捕《素問》作攝。注指上手字,據經文肝足掌指四事,疑衍。)


臥出而風吹之,血 而膚者為痹, 於脈者為泣, 於足者為厥,


(出不覆身也。臥不覆身,為風所吹,寒風入腠,血寒凝聚,積膚為痹,積脈血澀,積足為厥。厥,逆也。平按:《素問》作凝。而膚,而字《素問》作於,應依《素問》為允。)


此五者,血行而不得反其故空,為厥痹。


(此諸五者,為得寒邪,入血凝澀,不得流入空竅中,故聚為足厥之病。有三無五,五當字誤也。平按:五《素問》作三,故空《素問》作空故,據本注,應依《素問》為允。)


人有大穀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小十二關,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容也,針之緣而去也。


(小曰溪,大曰穀,溪穀皆流水處也。故十二經脈名為大穀,三百六十五絡名曰小溪,據前後體例,無五十四。手足十二大節,名十二關。此等溪穀關節,皆是氣之行止之處,故為衛氣所留,邪氣所容,緣此針石行之,以去諸疾也。平按:小十二關《素問》作少十二俞,新校正云:「《太素》俞作關。」容《素問》作客。針之緣而去也《素問》作針石緣而去之。)


目色赤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惡黃之色不可譬喻言之,言之故不可名之也。平按:《甲乙》白青黃黑下均有色者病三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37:14 | 只看該作者

第十九卷?設方

 

知古今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四第十四《湯液醪醴論》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


(醪,汁澤酒。醴,宿酒也。此並擬以去病,為之奈何也?平按:《素問》無於岐伯三字。)


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


曰此得之天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


伐取得時,故能至堅。


(稻米得天之和氣,又高下得所,故完。稻薪收伐得時,所以堅實,用炊以為醪醴,可以療病者也。平按:曰此得上《素問》有「帝曰:何以然?岐伯」七字。之天之和《素問》作天地之和,至堅下有也字。)


黃帝問於岐伯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


曰:上古聖人作為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


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


(伏羲以上,名曰上古;伏羲以下,名曰中古;黃帝之時,稱曰當今。上古之時,呼吸與四時合氣,不為嗜欲亂神,不為憂患傷性,精神不越,志意不散,營衛行通,腠理致密,神清性明,邪氣不入,雖作湯液醪醴,以為備擬,不為服用者也。平按:黃帝問於岐伯曰《素問》作帝曰。何也下《素問》有岐伯二字,上古作自古,作為作之作。)


中古之世,德稍衰也,邪氣時至,服之萬全。


(上古行於道德,建德既衰,下至伏羲,故曰稍衰也。帝王德衰,不能以神化物,使疵癘不起,嗜欲情生,腠理開發,邪氣因入,以其病微,故服湯液醪醴。稍衰而猶純,故因湯液而萬病萬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37:28 | 只看該作者

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不定皆全,故曰不必已也。平按:《素問》曰上有帝字。)


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 石針艾治其外,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也?


(廣前問意。問意曰:良藥可以養性,毒藥以療病。黃帝不能致德,邪氣入深,百性疾甚,盡齊毒藥以攻其內, 石針艾以療其外,外則形弊,內則血氣盡,而形不愈,其意何也?平按:《素問》曰上有岐伯二字,外下有也字及帝曰二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37:44 | 只看該作者

曰:神不使。何謂神不使?


(人之神明有守,以營於身,即為有使也。平按:曰上《素問》有岐伯二字,何謂上有帝曰二字。)


曰:針石者,道也。


精神越,志意散,故病不可愈也。


(針石道者,行針石者須有道也。有道者神不馳越,志不異求,意不妄思,神清內使,雖有邪客,服之湯液醪醴萬全也。平按:《素問》曰上有岐伯二字,越作不進,散作不治。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精神進,志意定,故病可愈。《太素》云:精神越,志意散,故病不可愈。」與此正同。)


今精壞神去,營衛不可復收。


(今時五臟精壞,五神又去,營衛之氣去而不還,故病不愈。)


何者?


視欲無窮而憂患不止,故精氣施壞,營澀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之所以不愈也。


(以下釋前精壞神去、營衛不行所由也。一則縱耳目於聲色,樂而不窮;二則招憂患於悲怨,苦而不休。天之道也,樂將未畢,哀已繼之。故精氣施壞,營澀衛除,神明去身,所以雖療不愈也。故無恆愚品,不可為醫作巫,斯之謂也。平按:視《素問》作嗜。施《素問》作弛。營澀《素問》作榮泣。病下《素問》無之所以三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38:11 | 只看該作者

知要道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七第四十五《外揣》篇,又見《甲乙經》卷五第七。


黃帝曰:余聞《九針》九篇,余親受其調,頗得其意。


夫九針者,始於一而終於九,然未得其要道也。


(九篇,謂《九針》章別即為篇,非是一部總有九篇也。調,謂一同指歸。要道,謂渾一之妙也。)


夫九針者,小之則無內,(九針之道,小之有內,則內者為小,針道非小也。故知針道小者,小之窮也。)


大之則無外,(針道之大有外,者為大,針道非大也。故知針道大者,大之極也。)


深不可為下,(針道之深,更有下者,則針道非深。故知針道深者,深之深。)


高不可為蓋,(針道之高,更有高者,則針道有蓋。故知針道高者,高之高。平按:《甲乙》無深不可為下二句。)


恍惚無窮,流溢亡極,余知其合於天道人事四時之變也,(窮之更妙,故不可窮也。極之愈巧,故亡極也。天道人事四時之變既然,余知針道與之同者也。)


然余愿聞雜之毫毛,渾束為一,可乎?


(余知針理與道,變似萬端,而愿參之同毫厘之細,渾之若眾妙之一也。同毫厘之細,有神使之明;若眾妙之一,得萬事之畢。平按:《靈樞》愿下無聞字,雜作 。《甲乙》余上無然字,愿下無聞雜之毫毛五字,束作求。)


岐伯曰:明乎哉問也,非獨針焉,夫治國亦然。


(毫細渾一人道,用之針液,可以遐年,以之保國,可以延祚,非大聖之明,孰能問此?平按:《靈樞》針下有道字。《甲乙》無此一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38:43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余聞針道,非國事也。


(針道去病存己,國事即先人後己,存身與利人兩異,恐針道非理國之要。平按:《靈樞》余下有愿字。《甲乙》無此一段。)


岐伯曰:夫治國者,夫唯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淺雜合而為一乎哉?


(理國,安人也。針道,存身也。安人之與存身,非道不成,故通兩者渾然為一也。兩者通道,故身國俱理耳。夫積小成大,故小大不可異也;益淺為深,故深淺不可殊也。針道者,即小與淺也;理國者,即大與深也。所以通為一,即針道理國得其妙也。平按:《甲乙》無夫治國者四字,雜作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39:00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愿卒聞之。


岐伯曰:日與月焉,水與鏡焉,鼓與響焉。


(以下設日月水鏡鼓響六譬,欲窮存身安人微妙之道。)


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彰,水鏡之察,不失其形,鼓響之應,不後其聲,治則動搖應和,盡得其情。


(針藥有道,故渾一而用巧;理國有道,故政同而理能。是以針藥正身,即為內也;用之安人,即為外也。內,譬日月水鏡鼓響者也;外,譬光影形象音聲者也。針法存身和性,即道德者也;攝物安人,即仁義者也。故理身理國,動搖應和,盡和群生之情,斯乃至真之道也。不後者,同時者也。平按:彰《靈樞》作影,依本注亦宜作影。治則動搖應和《靈樞》作動搖則應和。自上節黃帝曰愿卒聞之至盡得其情,《甲乙》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39:16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窘乎哉!


照照之明,不可蔽也。


其不可蔽者,不失陰陽也。


(以陰陽察於內外,故照照不可蔽者也。平按:《靈樞》照照作昭昭。)


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若清水明鏡,不失其形也。


(以內外合而察之,以志意切而取驗,故得之見而得之,見得之明,若水鏡之明,不相失之也。)


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臟波蕩,(五音、五色,即外也;五臟,即內也。以五臟神性波蕩,故音色不彰明。)


若是則外內相襲,若鼓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也。


(舉此三譬以曉物情也。襲者,因也。鼓、聲與形為內,近也;桴、影及響為外,遠也。平按:《靈樞》鼓下有之字。自黃帝曰窘乎哉至似形也,《甲乙》無。)


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遠者所司在外,以感於內,近者所司在內,以應於外,故曰揣也。揣,度也。)


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請藏之靈蘭之室,弗敢使泄。


(是為陰內陽外感應之極理,以是天地足蓋,無外之大,故請藏靈蘭室寶而重之。平按:《靈樞》泄作泄,下有也字。《甲乙》無請藏之以下十一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39:47 | 只看該作者

知方地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四第十二《異法方宜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六第二,又見日本《心醫方》卷一《治病大體》第一。


黃帝問於岐伯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曰:地勢使然。


(五方土地各異,人食其土,生病亦異,療方又別。聖人量病所宜,一病合以余方,療之皆得愈者,大聖之巧。平按:《素問》然下有也字,《醫心方》無。《甲乙》無此一段。)


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法始生也,魚鹽之地,濱海旁水,其民嗜魚而食咸,皆安其處,美其食,(天地之法,東方為春,萬病始生之方也。人生魚鹽之地,故安其處,美其食也。平按:法《素問》作所,《醫心方》作法。鹽原抄本省作 ,《醫心方》作 ,按《史記?貨殖傳》注: ,謂鹽。直用不煉為 。《素問》作鹽,取人易解,謹依《素問》作鹽。《甲乙》東方上無故字,東方下無之域至之地十三字。嗜魚《素問》作食魚。食咸《素問》作嗜咸,《甲乙》、《醫心方》同。《甲乙》無「皆安其處美其食」七字,《醫心方》同。)


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魚性是熱,故食之令人熱中。鹽,水也。血者,火也。水以克火,故勝血而人色黑也。平按:鹽《甲乙》作咸,《醫心方》作。)


故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熱中疏理之人,多生癰瘍病也。瘍,養良反,瘡也。砭鐵破癰已成,冷石熨其初起,此言東方病異療。平按:為癰瘍《甲乙》作多壅腫,無故砭石下九字。)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也,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疊篇,其民笮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皆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笮,詐白反。西方金,亦金玉之所出,故為金玉之域也。西方為秋,故為萬物收引之方也。不衣者,不以綿為衣,而以疊篇其身。食物皆壓笮磨碎,不以完粒食之。人多脂肥,腠理致密,風寒暑濕外邪不傷,而為飲食男女內邪生病,故宜用毒藥攻之。平按:疊篇《素問》作褐荐,按《史記?貨殖傳》索隱云:疊,毛織也。《醫心方》亦作疊篇,旁注云:篇,竹草也。笮食《素問》、《甲乙》作華食,《醫心方》作笮食,注與楊注同。又注壓上袁刻脫皆字。)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凍,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病,其治宜灸 ,灸 者亦從北方來。


(北方為冬,故為萬物閉藏之方也。北方其地漸高,是陰中之陰。故風寒也。所樂之處既於寒,所美之食非溫,故五臟寒而生病,宜以灸 。 ,燒也,而悅反。有本凍為湖,量北方無湖也。平按:冰凍《素問》、《甲乙》作冰冽。生病,《素問》病上有滿字。)


南方者,天地所養長,陽氣之所盛處也,其地污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 ,故其民致理而色赤,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南方為夏,萬物養長,陽盛之方也。陽中之陽,其地漸下,故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污下,濕也。 ,快付反,義當腐。南方為火,色赤,故人多赤色也。以居下濕,多攣痹病,故宜用九針也。平按:《素問》陽下無氣字,地污下作地下,《甲乙》同,《醫心方》作地窪下,旁注云:窪,與瓜反。食 《甲乙》作食臊,《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云:食魚也。」)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生物色者眾,(中央為土,故其地平濕,中土之所生物色多。平按:物色者眾《素問》作萬物也眾,《甲乙》作物者眾。)


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按蹺亦從中央出。


(蹺,巨紹反。人之食雜則寒溫非理,故多得寒熱之病;不勞則血氣不通,故多得痿厥之病。故導引按蹺則寒熱咸和,血氣流通。此非但愈斯二疾,萬病皆可用之。蹺,又九紹反,舉平也。平按:其治宜導引按蹺《醫心方》作道引,無按蹺二字。故按蹺《素問》作導引按蹺。)


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五方水土生病不同,隨療各異,聖人即知一病為眾藥所療,故以所宜為工,得療病之大體也。平按:得其所下《素問》、《甲乙》、《醫心方》均有宜字,依本注亦應有宜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40:29 | 只看該作者

知形志所宜

 

平按:此篇自形樂志苦至出氣惡血,見《素問》卷七第二十四《血氣形志篇》,又見《靈樞》卷十二第七十八《九針論》,又見《甲乙經》卷六第二,又見日本《醫心方》卷一《治病大體》第一。


自陽明多血氣至末,《素問》《靈樞》見同前篇。又自陽明多血氣至少陰少血多氣,《靈樞》卷十第六十五《五音五味》篇亦有此文。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


(形,身之貌也。志,心之志也。心以主脈,以其心勞,邪氣傷脈,心之應也,故以灸刺補瀉脈病也。)


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筋勞,邪氣傷筋,肝之應也,筋之病也醫而急,故以熨引調其筋病也。藥布熨之引之,使其調也。平按:形苦志樂一段《素問》在形樂志樂一段下。)


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


(形志俱逸,則邪氣客肉,脾之應也,多發癰腫,故以砭針及石熨調之也。《山海經》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有石可以為砭針。堪以破癰腫者也。平按:注多發癰腫,腫字袁刻誤作脾。)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喝,治之以藥;


(形志俱苦勞氣,客邪傷氣,在於咽喝,肺之應也。喝,肺喘聲也。有本作渴。故療之湯液丸散藥之也。平按:咽喝《素問》作咽嗌,《甲乙》作困竭。藥《素問》作百藥,《靈樞》、《甲乙》作甘藥,《醫心方》引《太素》仍作藥。)


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五形。


(驚恐主腎,形多驚懼,邪客筋脈,筋脈不通,腎之應也,痛生筋脈皮膚之間,為痹不仁,故以按摩醪醴。五形,言陳其所宜也。平按:《素問》筋脈作經絡,五形下有志也二字。《醫心方》無是謂五形四字。)


故曰:刺陽明出血氣,(手陽明,大腸脈,足陽明,胃脈也,二脈上下連注,其氣最強,故此二脈盛者,刺之血氣俱瀉。平按:故曰二字《素問》無,《甲乙》作故志曰。)


刺太陽出血惡氣,(手太陽,小腸脈也,足太陽,膀胱脈也,二脈上下連注,津液最多,故二脈盛者,刺之瀉血,邪客之者,瀉去惡氣也。)


刺少陽出氣惡血,(手少陽,三焦脈也,足少陽,膽脈也,二脈上下連注,其氣最多,故此二脈盛者,刺之瀉氣,邪客之者,瀉去惡血也。)


刺太陰出血氣,(手太陰,肺脈也,足太陰,脾脈也,此二太陰與二陽明雖為表裡,其氣血俱盛,故並瀉血氣也。平按:《素問》出血氣作出氣惡血,《甲乙》同。《素問》新校正云:「按《太素》云: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陰出血氣。楊上善云:陽明太陰雖為表裡,其血氣俱盛,故並瀉血氣。如是則太陰與陽明等俱為多血多氣。前文太陰一云多血少氣,二云多氣少血,莫可的知。詳《太素》血氣並瀉之旨,則二說俱未為得,自與陽明同爾。」)


刺厥陰出血惡氣,(手厥陰,心包絡脈也,足厥陰,肝脈也,與二少陽以為表裡,二陽氣多血少,陰陽相反,故二陰血多氣少,是以二厥陰盛,以瀉血也,邪客之者,瀉去惡氣。)


刺少陰出氣惡血。(手少陰,心脈也,足少陰,腎脈也,與二太陽以為表裡,二太陽既血多氣少,亦陰陽相反,二陰氣多血少,是以二少陰盛,瀉於氣也,邪客之者,瀉去惡血也。平按:刺少陰句《素問》、《甲乙》在刺厥陰前。注陰陽上袁刻脫亦字。)


陽明多血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血,太陰多血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少血多氣。


(此言刺三陰三陽,出血出氣差別所以也。平按:太陰多血氣《素問》作太陰常多氣少血,《靈樞》作多血少氣,《甲乙》同。《素問》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十二經水篇》云太陽太陰血氣多少,與《素問》不同。又《陰陽二十五人形性血氣不同》篇,與《素問》同。蓋皇甫疑而兩存之也。」今考《甲乙經?陰陽二十五人形性血氣不同》篇所云太陰常多血少氣,仍與《素問》異,或宋臣所見《甲乙經》與今本《甲乙經》不同,姑存之以備參考。)


足陽明太陰為表裡,少陽厥陰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是謂足之陰陽也;手陽明太陰為表裡,少陽心主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是謂手之陰陽也。


(今知手足陰陽所在。平按:《素問》兩太陽少陰為表裡在兩少陽上,兩陽明太陰為表裡在兩少陽下。注今知手足八字,《素問》將此注作經,惟所在作所苦。)


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瀉有餘,補不足。


(凡療病法,諸有痛苦由其血者,血聚之處先刺去之,刺去血已,伺候其人情之所欲,得其虛實,然後行其補瀉之法也。平按:《素問》血下有乃字,《靈樞》無此一段。注血聚,聚字袁刻誤作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42:08 | 只看該作者

知祝由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四第十三《移精變氣論》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古之治病者,唯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也;


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上古之時有疾,但以祝為去病所由,其病即已。今代之人,苦於針藥而療病不愈者,為是病有輕重?為是方術不妙?平按:《素問》無於岐伯三字。古之治病者,者字《素問》無,而已下無也字。)


岐伯曰:往古民人,居禽獸之間,(上古禽獸多而人少,人在禽獸之間,巢居以避禽獸,故稱有巢氏也。平按:《素問》曰上有對字,人上無民字。)


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以躁勝寒,故動作以避寒。以靜勝熱,故陰居以避暑。)


內無眷慕之累,外無申宦之形,此恬■之世,邪不能入也,故毒藥不治其內,針石不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也。


(既為恬■之世,有性莫不恬■自得。恬然自得,內無眷慕之情;■然至樂,外無申宦之役。申宦不役於軀,故外物不形;眷慕不勞於志,故內欲不累。內外恬■,自然泰和,外邪輕入,何所深哉?是以有病以祝為由,移精變氣去之,無假於針藥也。平按:申宦《素問》作伸官,■作■,新校正云:全元起伸作臾。注既袁刻作此。新校正云:「全元起云:祝由,南方神。」)


當今世不然,憂患琢其內,苦形傷其外,(眷慕起於心,則憂其內;申宦苦其形,則傷於外也。平按:《素問》世上有之字,琢作緣。)


又失四時之逆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陰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故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者,故祝由不能已也。


黃帝曰:善。


(夏則涼風以適情,冬則求溫以從欲。不領四時逆順之宜,不依冬夏寒暑之適,由是賊風至於腠理,虛邪朝夕以傷體。虛邪傷體,內入臟而客髓,賊風開腠,外客肌以傷竅,所以微疾積而成大病也。加而致死,苦之針藥尚不能愈,況祝由之輕其可遣也。平按:逆順《素問》作從逆,虛上無陰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42:40 | 只看該作者

知針石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神無營於眾物,見《素問》卷八第二十五《寶命全形論》篇,又見《甲乙》卷五第四。


自黃帝曰愿問禁數至逆之有咎,見《素問》卷十四第五十二《刺禁論》篇,《甲乙》同上。


自黃帝曰愿聞九針虛實之道至四方各作解,見《素問》卷十四第五十四《針解》篇,又見《甲乙》卷五第四及卷五第二,惟意是而編次不同。


自黃帝問岐伯曰有病頸癰者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九。


黃帝問岐伯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


形之所疾,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患之,余欲以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


(天地之間,人最為貴,人君眾庶,莫不寶身。然不知病之脆微,留連骨髓,故請療之方也。平按:所疾《素問》作疾病,患作慮。新校正云:《太素》慮作患。)


岐伯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


弦絕者,其音嘶敗;


木陳者,其葉落發;


病深者,其聲噦。


(言欲識病征者,須知其候。鹽之在於器中,津泄於外,見津而知鹽之有咸也。聲嘶,知琴瑟之弦將絕。葉落者,知陳木之已蠹。舉此三物衰壞之征,以比聲噦識病深之候也。平按:木陳者其葉落發《素問》作木敷者其葉發,新校正引《太素》亦作木陳者其葉落,王履《溯洄集》所引木陳二句,亦無發字。注兩征字《素問》新校正引楊注均作微,袁刻同。津下《素問》新校正所引楊注有液字。葉落下者知二字袁刻誤作如。)


人有此三者,是謂壞腑,毒藥毋嬰治,短針毋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異。


(人有聲噦同三譬者,謂是腑壞之候也。腑者中腑,謂五臟也。壞者,則聲噦也。中腑壞者,病之深也。其病既深,故針藥不能取也,以其皮肉血氣各不相得故也。平按:《素問》治上無嬰字,爭異作爭黑,新校正云:「詳岐伯之對與黃帝所問不相當。」因引《太素》自夫鹽之味至血氣爭異一段,謂《太素》與此經只三字不同,而注意大異。復引楊注自言欲知病征者至各不相得故也,謂楊氏注義與黃帝上下問答義相貫穿,王氏解鹽咸器津,義雖淵微,至於注弦絕音嘶,木敷葉發,殊不與帝問相協,不若楊義之得多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42:57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余念其病,心為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為殘賊,為之奈何?


(余念微病淫留至深,眾庶不知,遂著骨髓。余痛其心,反甚於病,不能去已,故曰不可更代。百姓聞此積微成大壞腑之言,莫不以為殘賊之深,欲知為之奈何也。平按:余念其病《素問》作余念其痛。)


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


(天與之氣,地與之形,二氣合之為人也。故形從地生,命從天與。是以人應四時,天地以為父母也。)


荷主萬物者,謂之天子。


(天地所貴者人,人之所歸者聖,唯聖荷物,故號曰天子也。平按:荷主二字《素問》作知。)


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


(此言天子所知,凡有二合四能。天有十二時,分為陰陽,子午之左為陽,子午之右為陰,人之左手足六大節為陽,右手足六大節為陰,此為一合也。)


天有寒暑,人有虛實。


(十二爻寒暑之氣,十一月陽氣漸息,陰氣漸消;至四月陽氣在盈,陰氣正虛;至五月陰氣漸息,陽氣漸消;至十月陰氣在盈,陽氣正虛。陰陽即為寒暑者也,盈虛以為虛實者也。人亦如之,消息盈虛,有虛有實,為二合也。)


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


(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故能知天地陰陽變化,理與四時合契,此一能也。)


能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


(知人陰陽十二節氣與十二時同,循之而動,不可得失,雖有聖智,不能加也。欺,加也。此二能也。平按:《素問》知上無能字,欺下有也字。)


能存八動之變者,五勝更立;


(八動,八節之氣也。八節之氣,合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更廢更立,血氣亦然,此三能也。)


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吟至微,秋毫在目。


(能達寒暑之氣虛實相移者,則壽蔽天地,能獨出死地,獨入長生。其言也,■吟至真微妙之道;其智也,目察秋毫深細之理。此四能也。■,音去,即露齒出氣。平按:《素問》新校正引楊注云:「■謂露齒出氣。」與此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43:20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盡從三氣而生,故人之形不離陰陽也。)


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吟,敢問其方?


(從道生一,謂之朴也。一分為二,謂天地也。從二生三,謂陰陽和氣也。從三以生萬物,分為九野四時日月乃至萬物。一一諸物皆為陰陽氣之所至,故所至處不可勝量。不可量物並有虛虛實實之談,請言其道。方,道也。)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水而達,萬物盡然,不可勝竭。


(言陰陽相分,五行相克,還復相資。如金以克木,水以克火,土以克水,始土克水,得水通易,余四時皆然,並以所克為資,萬物皆爾也。平按:土得水而達,《素問》水作木。而達下《素問》有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二句。)


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也,(故針等利人之道,凡有五利也。)


黔首共飲食,莫知之也。


(黔,黑也,渠廉反。人之首黑,故名黔首也。飲食,服用也。黔首服用此道,然不能得其意也。平按:飲食《素問》作余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余食作飽食,注云:愚人不解陰陽,不知針之妙,飽食終日,莫能知其妙益。又《太素》作飲食,楊上善云:黔首服用此道,然不能得其意。」)


一曰治神,(存生之道,知此五者以為攝養,可得長生也。魂神意魄志,以神為主,故皆名神。欲為針者,先須理神也。故人無悲哀動中,則魂不傷,肝得無病,秋無難也;無怵惕思慮,則神不傷,心得無病,冬無難也;無愁憂不解,則意不傷,脾得無病,春無難也;無喜樂不極,則魄不傷,肺得無病,夏無難也;無盛怒者,則志不傷,腎得無病,季夏無難也。是以五過不起於心,則神清性明,五神各安其臟,則壽近遐算,此則針布理神之旨也,乃是崆峒廣成子之道也。平按:注先須理神也《素問》新校正引此注作先須治神。各安其臟,其字原抄作甚,依新校正所引作其。壽近遐算新校正所引作壽延遐算。)


二曰治養身,(飲食男女,節之以限,風寒暑濕,攝之以時,有異單豹岩穴之害,即內養身也;實恕慈以愛人,和塵勞而不跡,有殊張毅高門之傷,即外養身也。內外之養周備,則不求生而久生,無期壽而壽長也,此則針布養身之極也。玄元皇帝曰:太上養神,其次養形。斯之謂也。平按:養身,《素問》新校正云:「《太素》身作形。」此仍作身。注岩穴新校正所引作外雕,恕慈作慈恕,養身身字均作形,壽長作長壽。又按注單豹、張毅事見《淮南子?人間訓》。)


三曰知毒藥藥為真,(藥有三種:上藥養神,中藥養性,下藥療病。此經宗旨養神養性,唯去怵惕之慮、嗜欲之勞,其生自壽,不必假於針藥者也。有病生中無出毒藥以為真惡,故須知之。平按:《素問》藥字不重。)


四曰制HT■石大小,(東方濱海水旁,人食鹽魚,多病癰腫,故制HT■石大小,用破癰也。平按:《素問》HT■作砭。)


五曰知輸臟血氣之診。(輸,為三百六十五穴者也。臟,謂五臟血氣。診,謂經絡脈診候也。平按:《素問》輸作腑。)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此五法各有所長,故用之各有所先也。)


今末世之刺,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之。


(粗工守形,實者瀉之,虛者補之,斯乃眾人所知,不以為貴也。平按:《素問》泄作泄,知之作知也。)


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者,知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刺虛實之道,法天地以應萬物,若附應聲,如影隨形,得其妙,得其機,應虛實而行補瀉也。平按:《素問》、《甲乙》動下無者字,知作和。)


道無鬼神,獨往獨來。


(應天地之動者,謂之道也。有道者其鬼不神,故與道往來,無假於鬼神也。平按:獨往獨來《素問》、《甲乙》作獨來獨往。)


黃帝曰:愿聞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乃緩存針。


(凡得針真意者,必先自理五神,五神既理,五臟血氣安定,九候已備於心,乃可存心針道,補瀉虛實。平按:九候已備《甲乙》作九候已明。乃緩存針《素問》作後乃存針,《甲乙》同。)


眾脈弗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毋以形先,(病患眾病脈候不見於內,諸病聲候不聞於外,內外相得為真,不唯形之善惡為候也。平按:弗見《素問》作不見,《甲乙》作所見,弗聞《甲乙》作所聞。)


可往來,乃施於人。


(■,五骨反,動也。先知內外相得之理,動而往來,乃可施人也。平按:《素問》、《甲乙》作玩。)


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五,謂皮肉脈筋骨也。此五皆虛,勿近瀉之;此五皆實,勿遠而不瀉。平按:人有虛實《甲乙》作虛實之要。)


至其當發,間不容■,(至其氣至機發,不容於■目也,容於■目即失機,不得虛實之中。■音舜。平按:《素問》、《甲乙》作■,新校正云:「《甲乙》■作暄,全元起本及《太素》作■。」)


手動若務,針耀而■,(手轉針時,專心一務。平按:■《素問》、《甲乙》作勻。)


靜意視義,觀適之變,(可以靜意,無勞於眾物也。視其義利,觀其適當,知氣之行變動者也。)


是謂冥冥,莫知其形,(此機微者,乃是HT■冥眾妙之道,淺識不知也。)


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見其雜,(烏烏稷稷,鳳凰雄雌聲也。鳳凰群雜而飛,雄雌相和,不見其雜。有觀鳳者,別其聲殊,辨其形異,故曰不雜。譬善用針者,妙見針下氣之虛實,了然不亂也。平按:烏烏袁刻誤作鳥鳥。雜《素問》、《甲乙》作誰。)


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如橫弩者,比其智達妙術也。起如機者,比行之得中。平按:起如《甲乙》作起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43:38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


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也,刺實者須其虛也,(虛為病者,補之須實;實為病者,瀉之須虛也。)


終氣以至,慎守勿失,(得氣補瀉,終時慎之,勿使過與不及也。平按:終《素問》、《甲乙》作經。)


深淺在志,(志,記也。計針下深淺,可記之,不得有失。深淺有失,更增其病,故須記。)


遠近若一,(使之得中,不可過與不及,故曰若一也。)


形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行針專務,設二喻以比之:一如臨深淵,更營異物,必有顛墜之禍;亦如握虎不堅,定招自傷之害。故行針調氣,不可不用心也。平按:《素問》、《甲乙》無形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1 22:43:57 | 只看該作者

黃帝曰:愿聞禁數。


岐伯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五臟之氣所在,須知針之為害至要,故欲察而識之。)


肝生於左,(肝者為木在春,故氣生左。)


肺藏於右,(肺者為金在秋,故氣藏右也。肝為少陽,陽長之始,故曰生也。肺為少陰,陰藏之初,故曰藏也。平按:注生也藏也《素問》新校正所引楊注無兩「也」字。)


心部於表,(心者為火在夏,居於太陽,最上故為表。)


腎治於裡,(腎者為水在冬,居於太陰,最下故為裡也。心為五臟部主,故得稱部。腎間動氣,內理五臟,故曰裡也。平按:注內理五臟,《素問》新校正所引楊注理作治,故曰裡也,裡作治。)


脾為之使,(脾者為土,王四季。脾行穀氣以資四臟,故為之使也。)


胃為之市。(胃為脾腑也。胃貯五穀,授氣與脾,以資四臟,故為市也。)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心下膈上謂肓。心為陽,父也。肺為陰,母也。肺主於氣,心主於血,共營衛於身,故為父母也。平按:注謂肓,《素問》新校正所引楊注作為肓。)


七節之旁,中有志心,(脊有三七二十一節,腎在下七節之旁。腎神曰志,五臟之靈皆名為神,神之所以任物,得名為心,故志心者,腎之神也。平按:志心《素問》作小心,新校正云:「《太素》作志心。」注「五臟之靈皆名為神,神之所以任物,得名為心」,袁刻脫此十八字。「物,得名為心,故志心者,腎之神也」十三字,新校正所引作「得名為志者,心之神也」九字。)


順之有福,逆之有咎。


(人之上順血氣,下順志心,有長生之福;逆之,有入死地之禍也。平按:順《素問》作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19:46 , Processed in 0.12303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