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6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0:50:24 | 只看該作者

(六)審時度勢毛澤東曾說


靈活,是聰明的指揮員,基於客觀情況,『審時度勢』,而採取及時的和恰當處置方法的一種才能,即是所謂運用之妙。


應該知道「審時度勢」這一軍事上行動準則,在論治疾病時,同樣也是重要的規律。


客觀情況在疾病證候表現上是多變的,論治則是如何恰當地掌握其變化而予以平復。


天氣的更易,生活的改變,飲食的失當,情緒的波動,如果主觀上不能自加控制,對疾病卻是明顯的刺激,病情變了,既定的理法方藥就需立即更改。


改是改正既定的大法,如果不改,在變化了的情況下就要產生壞的結果。


如治療青年患者王某某,自幼三個月時就發生咳喘,今已24年。


許氏連續給她治療了五個月,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始終是以升脾宣肺,降痰化濕,溫腎益氣之法。


忽有一次,見其舌苔滿黃膩,脈沉細滑數,且兩尺尤顯。


據云胸脘堵悶,溺黃混濁,雖未犯喘,即知其飲冷的舊習所致,濕熱已結於下焦。


遂依舌脈,改正治療法則,投以清導濕熱之方,服後即愈。


在此次治療前經過幾診後,咳喘已基本停止,故見其濕熱下結為患,立即改用清導驅邪。


如果仍以久喘治之,瞻前顧後,不敢改易方法,俟其上淩擾肺,將是促其作喘了。


許氏這樣機動措施,就是「審時度勢」的靈活運用,這又是許氏精詳地作好四診的情況下,慎重考慮後取得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0:51:30 | 只看該作者

(七)正治與反治用直接的方法給病邪以迎頭痛擊


逆其發展趨勢作治療,叫做逆治,也就是正治;


用間接的方法,順從病邪的形勢作治療,叫做從治,也就是反治。


究竟以何去取呢?


許氏要求我們不能任意而為,要用精詳的四診,作細緻的辨證,從客觀病理實際的需要出發。


試舉正治從治各一例以證。


如,張某,高燒四天,熱度持續在40℃左右,屢服中西發汗等藥燒不退,面赤憎寒,頭痛身疼,咳痰白黏,清涕無汗,便秘溺黃,素喜飲冷,今反咽痛不渴,苔白膩厚,脈浮滑數。


由於外寒夾濕滯,單純疏表,難以解其夾感之濕,今且濕已化熱,只要兼予化濕清熱,發汗即可退燒。


故治癒仍是解表,雖屬復法,也是正治。


又如白某某,長期發熱皆在38℃左右,卻有腹脹便溏同見,嗜濃茶,溺黃熱,舌如常,食納不香,脈呈細滑稍兼弦象,純屬寒濕困脾所造成的胃弱脾傷情況。


發熱則是機體抗邪的表現。


故治須以扶正暖脾復運,溫胃助降為主,藥後脹消納食增加,發熱漸除。


用溫熱法來退燒,這是從治,也就是反治。


以上兩例同是發燒,只以體質不同,兼證不同,病位不同,病理看似同屬濕積。


前者為濕積已隨邪化熱,便秘溺黃,後者腹脹便溏,寒濕困傷脾陽,論治要求雖均為退燒,治法則一為驅邪扶正,一為扶正敵邪,皆藥到熱除。


如何恰當運用,完全應依客觀病機病理來確定。


許氏強調,萬勿只以表面現象主觀魯莽從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0:54:29 | 只看該作者

(八)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這個問題


也與治病求本的要求是一致的。


同病指病名相同或主證相同,即使是同病同型,也還有性別、年齡、體質、病程和發病季節的差異,所以治療中的治則治法當需各異。


異病同治則是不同病名的疾病,經過精詳的四診辨證,認識到病機病理完全一致而採用相同的治療方法。


如上述兩個發燒病例,就是同病異治。


許氏曾治某廠工人楊某某患支氣管哮喘經治兩次於喘定後,一日忽見其舌質暗紅,尖端剝脫。


脈轉滑弦,雖屬以前本患虛喘。


許氏巧妙地採用溫補藥物強其肺腎功能,而咳喘得除,然肺胃久蘊的濕積服藥後也隨之而動,舌紅苔剝即這種病機的顯示,就與前治張某某手麻腰硬的濕積阻滯病理相同,兩例皆以推降治癒。


非惟病名有異,病位亦非一致,只是通過四診詳辨,就能認清病機,病理一致,故治療也就相同了。


所說的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具體措施,實際就是疾病實質的異同,這一點是許氏特別強調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0:54:55 | 只看該作者

四、合理使用中藥中藥是中醫與疾病


作鬥爭的有力武器,藥材使用不當,不僅造成浪費,嚴重的還影響到患者的健康。


因此,如何正確合理地使用中藥,做到藥盡其用,避免供需矛盾和藥材的浪費,醫藥配合,診治好疾病,是每一位中醫藥工作者的神聖職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0:55:23 | 只看該作者

(一)精方簡藥切忌按圖索驥方劑


是前人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藥物組合,是從單味藥中發展而來的,是祖國醫學遺產中的寶貴財富之一,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


從發展的角度看,許多古方和經方的組方機理和方義,只能作為我們學習的楷模,但必須加以消化吸收,切忌生搬硬套。


何況社會在前進,人類對疾病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疾病的表現也不盡相同,因此,要求我們要精於辨證,探索疾病內在規律,切忌按圖索驥,輕率地單憑一病一證的個別表像,就盲目套用前人成方,甚至二方三方重疊使用,不僅藥味越開越多,而且藥物計量亦有增無減。


這樣做的結果,實際上已完全違背了中醫傳統的辨證論治精神。


許氏認為要使中醫藥更有效地維護人類健康,不但要合理利用藥材資源,而且必須要刻苦鑽研,爭取對藥物特性方面,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使已著錄的藥物發揮出新的作用,並將民間單方,地方草藥,以及新發現的藥物,逐步在臨床實踐中證實其對某些病種的特殊效能,擴大方劑和藥材的使用範圍,給古方、經方賦以新的生命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0:55:41 | 只看該作者

(二)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祖國醫藥學


必須有所發展和提高,只有臨床實踐中切實做到四診詳辨,掌握真正的理法,處方遣藥,並能汲取現代醫學最新方法,包括檢查、化驗等,將疾病的機理,依整體觀念,使中西醫學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對病理,探索其特效藥理的所在,從中發現問題,就能激起解決問題和鑽研問題的新思路與新方法來。


近數年來,由於新的藥物品種不斷湧現,臨床實際的要求有時感到舊法用藥,滿足不了新的需要。


許氏針對這種情況,曾對常用藥物的性能,通過實踐重點再加以研究,發現每個方劑中的藥味,在主次的位置上,顯示出功能療效方面,並分別單獨檢驗,從中尋出它特殊的新性能。


如蒼朮在脾虛濕困時,於祛濕之中,又具有升脾功能,加上麻黃使其肺宣濕化,這不但濕去,而且脾健濕亦不再停,通過實踐,並尋出兩藥在不同的病理要求下,又獲得了在分量配伍的差異,使二藥能起到不同的藥效。


因此開始使用兩藥意圖時,僅只取其振復脾肺已失的升宣功能,祛邪則須另加它藥。


迭經使用觀察,不但獲得復正的療效,而且在藥力顯示過程中,兩藥以其辛溫之性的發汗疏表驅濕作用,往往很易出現。


若用於病機之欲使濕邪從表解者,就將兩藥分量取其同等;


一般各用10克,即能使其大汗;


蒼朮18克、麻黃6克,濕邪可從小便出,則小便自利;


蒼朮12克,配麻黃3克,濕邪又能自化;


這是通調作用恢復的顯示,從實踐到認識,慢慢就形成了使用的新規律。


再有久病體衰的患者,臨床呈現出許多氣陰虧損的形證,長期服用各種各式補氣補陰方藥,病情反而有增無減,關鍵則在於未從根本改變,不深明機理,焉能對證?


已悉病屬氣陰大損,精神是達到陰平陽秘,所以生理正常的洽成為紊亂狀況。


因此治療就不能只從形證上著眼,必須採取培本措施。


病由氣陰雙損,治應從雙補方面入手。


應知氣陰充足,乃五臟安和,水穀消化的結果,病情至此本屬飲食不能為肌膚,故廉於飲食者為多,治則養陰氣充,方藥看似對證之治,實際方大補急,反成為脾胃之累,不能消化吸收,也難於達到愈病的目的。


是以藥治必須改變恢復胃納脾運的吸收問題,前人早有酸甘合化成陰,辛甘合化成陽的治則。


那是以酸斂陰虛之浮火,用甘味以直補其中,先解決脾虛的運弱問題,以辛振奮陽衰後的動力之不足,用甘味亦直補其脾氣,來解決脾虛中寒難運的病理。


曾治一晚期腎炎女患者,並兼乾咳潮熱,消瘦經閉,不思飲食,舌紅絳,脈細數無力。


予以訶子肉12克、生甘草30克,仿小建中湯,取大量之甘味生甘草,作補中之味,服後首先消除了潮熱之浮火,繼續服此藥月餘後諸症並漸漸痊癒。


這實際就是許氏根據五臟之個別陰的偏虛,依各臟本身的特性,凡肺陰虧虛者用訶子肉或烏梅,心陰虧者用五味子,肝陰虧者用生白芍,脾陰虧者用木瓜,腎陰虧者用熟地,同屬酸藥,分別配用甘味生甘草,達到酸甘合化為陰之目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0:55:57 | 只看該作者

再嚴格使其各歸各經


要求更純,符合客觀的病理,療效就容易顯明。


如果陽虛,則採用辛甘合化為陽,以補陽熱之動力虛虧,具體則有脾陽腎陽之分,由於脾虛不運所形成之陽氣虛衰,進而消瘦羸弱引起的各種久損不復或急病暴傷所致的生機衰微,均須以乾薑溫脾,佐生甘草以助其合化為陽之力,若先天虧虛,稟賦不足,或後天失調太甚,以致機體陽氣大傷,生機頹敗,即應以辛熱大溫之附子佐甘草以直補腎陽。


因機體之陽熱動能是來源於先天之腎和後天之脾,故一旦顯示出機體之陽氣不足,也只須在脾腎兩臟作補充,而不及於其他之臟。


應知所指的合化作用,並非同用能化生出所需之新的陰陽,實際酸甘同用與辛甘同用,乃是以酸先斂陰虛後的浮火,使其不再上炎無制,以辛刺激脾腎衰疲之呆滯,而以大量生甘草至甘補中,以復中氣之大虧。


況生甘草補而不膩,且含有大量澱粉和豐富的糖分,使其充補長期不能飲食之虧虛,如此病機、病理就可予改善。


由於這樣的配伍,所以藥味不多,起的作用則是補陰補陽之實際結果,前人即將此種措施名之為「合化」而收到預期之功能,加之節省藥物,減少藥物緊張,若以此簡單的配合,所收到的療效較之復方為佳,這又是從實踐檢驗得來的推陳出新的收穫。


如人參味甘性平,前人實踐證明,它具有大補元氣之功,多年來患者和病家,並未因其價昂貴而慎用,反而認為它療效必高而造成不合理的濫用,即以疾病垂危,灌以人參湯為例,不問病情病係何種,僅從盡人事角度出發,明知很難挽回也要多此一舉。


如果真是氣陰竭絕,病情危險,單予續氣,氣無以涵,亦難補固,必以甘溫補精之鹿茸為配,才能起到挽危起廢的作用;


若病情尚未險危,早服卻不能耐受。


常見一般疾病不問虛實寒熱,為取悅於病家,每方必帶人參,不但給藥物造成浪費,反而給病添上不利因素,還能合理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0:56:10 | 只看該作者

(三)藥物的代用問題中藥種類眾多


有些是性能接近,但絕不是完全相同,如在某一藥物緊缺時,如何代用,比如對中氣下陷的病證,如生黃耆短缺時,許氏改用味甘氣濃之生甘草,作補中益氣之功,配以味甘微兼辛苦之升麻,使其生出升提強心和增充動力陽生的作用。


至於代用療效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許氏通過大量的實踐,臨床上對一切中氣下陷病例,尤其是胃下垂久治不愈者,在重用生甘草30克至60克的同時佐升麻10克,服後自覺症狀有明顯好轉,曾有一例堅持服用半年,竟能恢復常態。


至於其他雜病者,亦使二藥配合,療效反比單用生黃耆較好,這是從病理的需要到藥物的代替,其間在分清病理的同時,最重要的是必須驗諸實踐,深切瞭解兩藥的性能相同,方敢以之為代,若僅從本草書上查找,以為性能相近,任意為代,就非徹底負責了。


以下氣寬中之萊菔子為例,它的味辛甘性平,前人認為是入脾肺兩經,功能化痰、消積,實際在方中使用,也就是僅限於下氣寬中這一範圍,因而長期以來,臨床既不敢重用,更不能對這樣非名貴藥物,加以深切研究。


應知所謂下氣寬中的病理與藥效,再證實其化痰與消積藥理,不難認出在病的機理上,必是氣機鬱結於中,致使肝氣失調,胃之和降受阻,久則濕留蘊痰,食滯為積,先屬氣機之不暢,積漸又成為實邪之有形。


萊菔子為日常食用之菜蔬,其下氣寬中之性能,漸應用於方藥,下氣之顯示確屬迅速,對於痰涎壅盛中阻,痞悶者,服後尤能結散氣舒,前人才記錄下其藥性與功能。


許氏根據這樣的藥理,將許多方中屬於寬中降氣的藥物,其性能相近的,遂在臨床以萊菔子取代觀察比較,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如麻杏石甘湯將杏仁改用為萊菔子;


厚朴三物湯將厚朴改用萊菔子;


在臨床缺少某種藥物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取得滿意療效,同時也能對病人負責徹底,否則任意取代,不但臨床療效不佳,對病人不負責任,而且濫用了藥物,達不到用藥合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0:56:24 | 只看該作者

五、甘草在臨床使用中的新評價甘草以其味甘甜而得名


然甘與甜雖字義相近,究竟甘較甜含義為廣。


說之甘字,「五味之美好者為甘」,即言甘味已遠遠超出甜味之外。


《名醫別錄》謂:「甘草溫中。


經諸實踐它所指的溫,乃溫養之義,中即甘味歸脾,補益中氣之不足,凡病之由於脾虛氣弱者均宜用之。


漢代張仲景對甘草的性能體會得比較精細。


在《傷寒》、《金匱》兩書裡,250余個用方中,就有120方裡用甘草。


雖說是多數針對裡急,急痛,攣痛,厥冷,煩躁,衝逆等形證而用的,然其立法的本意,仍是溫中補脾益氣的作用。


即本草經所說的主治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脈,利氣血,解百藥毒等作用,也屬於改善中氣不足所致的氣血失暢,不能自作平秘的病理。


應知其味至甘,性則平和,服後脾氣得健而充沛,五臟安和,機體就能驅逐邪氣,邪氣解則真氣旺,故筋骨肌膚堅實,脾即強健。


藥物之凡具有甘味者性多平和,甘味純者,緩和之力益強。


病時因機體受邪氣的干擾急疾不安,治則必須充實脾氣,機體始能有力與邪相搏,故所謂的煩滿短氣,正是中氣之勞傷的反映,徒以清熱除煩為治,必致氣益虛而病癒甚。


用甘草以補中則脾得溫養,即能氣增煩解;


久咳損傷肺臟的為傷臟,用甘草從養脾中固肺氣,咳即自止,脾虛失運則津液難生,補脾復運,用甘草則亦運復津生而渴自除,至於通經脈利血氣的功能,尤屬用甘草益脾之效;


又以甘草具至甘之味,對一些毒性藥物確能中和其毒性反應,故前人得出「甘草解毒」的認識。


實驗證明,甘草含有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素,能抑制胃腸平滑肌的活動而有解除痙攣的作用,使胃液分泌減少,降低胃酸濃度,因此對胃脘痛有效。


又根據其所含的甘草次酸素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可使水鈉瀦留,升高血壓而使鉀的排出增加。


許氏根據前人對甘草的使用經驗和現代實驗研究結果,結合自己的臨床體會,認為甘草尚有下列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0:56:38 | 只看該作者

(一)用於合化


1.甘酸化陰:陰虛火浮是虛勞病的共同病理。


歸根結蒂屬於脾虛失運。


《內經》雖有甘酸合化之法,卻未見明確實例,許氏在治療陰虛火浮病時,曾有意單獨使用酸味藥物與大量生甘草配伍並獲得滿意療效。


因此,許氏認為,陰虛病理之所以形成,多數是長期脾胃虛衰,津血素虧,重用甘草,除以其溫中益氣之外,最重要的是以其含有大量澱粉和糖分,服後能迅速充填其助化精微的物質,以代替食物,則精微大量補充,陰液即能無缺,再以酸類藥物收斂其上擾之浮火,火降陰充,病即可止。


用雖合化,但有分工,在具體針對五臟陰虛不同情況,則有肝陰虛,症見急躁易怒,頭痛,眩暈,耳鳴,舌乾紅,脈細弦數,則用生甘草配生白芍。


心陰虛症見煩躁失眠,盜汗,舌紅或舌中直裂,脈細數,則用五味子配伍。


肺陰虛症見咽燥乾咳,咯血或失音,舌前光紅,脈細數,則用訶子肉配伍。


脾陰虛症見口乾唇焦,便秘或溏少,不思飲食,舌乾,脈細數則用木瓜配伍。


腎陰虛症見咽痛,顴紅,腰酸潮熱,耳鳴耳聾,足痿,眩暈,舌光,脈弦細則用熟地配伍。


臨床各種細微的區分,另依具體所虛的程度,在兩味藥用量同等的基礎上,視各臟虛的程度,而有單將生甘草從50克漸加至100克或150克不等。


總之許氏從實踐到理論,不但進而明瞭前人合化的本義,而且又產生了治療虛勞的新方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0:57:21 | 只看該作者

2.甘辛化陽


虛勞延久不復,氣衰力疲,出現虛寒之象,治療當用溫補,如單用辛溫之劑回陽散寒,勢必只能改善一時之形證,必以大補中氣之法,方可使陽熱與氣力並增。


許氏根據前人甘辛化陽的理論,具體到臨床運用時,以甘草配伍辛溫藥治療脾、腎的陽虛證。


如治腎陽虛時症見肢冷惡寒,腰酸晨瀉,遺精陽痿,舌淡苔薄白,脈沉遲則用附子為配。


脾陽虛時症見食少便溏,怯寒倦怠,舌淡苔白,脈虛弱則用乾薑為配。


至於其他雜病則應視病理病機的需要,再臨時決定。


一般用量亦為甘辛同等。


腎脾陽虛甚時,除適當加重甘草之量外,附子乾薑亦須隨之增加,這又與補陰用酸藥的量不同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0:57:38 | 只看該作者

(二)用於升陷清氣養生


來源於水穀之精微,脾強運健則清氣升布。


脾虛運差,則清氣陷。


關鍵皆取決於脾氣的強弱,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法,重點即是復脾。


許氏自從對甘草的性能有新的認識以來,對脾虛諸病,均以甘草代替參耆,療效至為滿意。


如治內臟脫垂證,以甘草配升麻,不惟服後症狀立即改善,而且效果穩定,長期服用,一般多能鞏固。


另有短氣息促,疲乏倦怠,雖飲食尚可,而舌淡脈弱,已表現出脾肺不足及於心腎情況。


用大量甘草,佐以蒼朮,即能氣續力增,這也是甘味歸脾的作用。


因肺主氣,實際氣來源於穀精,必強脾健運,方可來源生充。


故甘草之用,乃補之以味的措施。


所謂苦清氣下陷而不升者,服之則能迅升,即屬此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0:57:53 | 只看該作者

(三)用於清熱甘草味厚氣薄


用中量於清熱方中,能加速清熱之力。


如濕熱下結,溺濁赤澀者,每用木通10~15克,配甘草15克,清熱之效特速,較單服苦寒者為佳。


此乃益氣與解毒並用的結果。


常用於結核乾咳,低燒等症患者,舌光紅,脈細數,明顯為陰虛火逆,投以甘草30克、百部10克、訶子肉15克後諸證即能改善,此亦用其益氣解毒之功。


實際熱毒之成,多源於正氣之虛,不足以為之驅除,重用甘草,仍屬益氣之用。


並利用其兼具解毒利溺清熱之能,較不用甘草者為優。


臨床使用時應視機體情況,以及熱毒之輕重,在用量上詳加斟酌為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0:58:49 | 只看該作者

(四)用於培腎先天之本在腎


腎虧則五臟悉虛。


況久病之後,腎藏之精,以不斷四布充補了五臟,則必有所消耗,腎也連帶並虧。


復因病情有增無已,於補腎固本之藥加入重量之甘草,形證立見好轉,此乃振腎兼予溫脾之效。


根據這種認識,就與一般單予歸腎藥物療效明顯的不同。


況甘草的類皮質激素作用,也屬於溫養腎陽者。


故於各種疾病之依用激素者,無論是暫用或常服,重用甘草於對證方藥中,頗能代激素而獲安。


尤其慢性氣管炎患者,已長期服用大量激素不能斷離者,予以30~60克生甘草,不但服後減輕形證,而且亦無浮腫增胖之弊。


前人每謂甘草量大必感壅中的說法,顯然屬於未嘗實踐之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0:59:13 | 只看該作者

六、乾薑的研究乾薑乃乾燥的生薑


為日常慣用的調味品。


味大辛,性大熱,屬溫中散寒的特效藥。


前人很早就以之為治脾胃虛寒的惟一良藥。


凡症見食少不運,脘腹冷痛,胃寒吐瀉,甚至肢冷脈微,陽氣欲脫,或肺氣虛寒,咳痰清稀,或氣虛中寒,嘔吐鮮血,以及風寒濕痹,肢冷痛等症;


凡陽氣不足之由於脾運衰敗者,必以其大力溫中復脾為治。


首須採用乾薑之辛熱守中者為主藥,溫補脾寒以增其熱能,使氣健運復,則寒氣化而陽氣布,肢冷寒痹迅即能解。


張仲景對乾薑有豐富的使用經驗,在《傷寒》、《金匱》二書中用乾薑的方劑達72首之多。


如:大建中湯、小青龍湯、四逆湯等。


雖主治各有其適應證,但乾薑的使用意圖不出脾氣虛寒所致的水停氣結。


清陳修園認為乾薑之所以能治各種疾病,是因為乾薑溫而不烈,辛而不偏,為臟寒要藥。


他又進一步從病理上說明前人臨床中使用乾薑的道理。


他說:「胸中者肺之分也,肺寒則金失下降之性,氣壅於胸中而滿也,滿則氣上,所以咳逆上氣之證生焉,其主之者,辛散溫行也。


中者土地,土虛則寒,而此能溫之;


出血者,以陽虛陰必走,得暖則血自歸經也;


出汗者,辛溫能發散也;


逐風濕痹者,治寒邪之留於筋骨也;


治腸下利者,除寒邪之陷於胃腸也;


以上諸治,皆取其雄烈之用。


根據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他對於乾薑是有深刻認識。


所謂肺寒氣壅,陽虛陰走,寒留筋骨,寒邪陷腸諸般病理,取乾薑溫脾振陽之用乃不易之大法。


由於機體氣力強弱,實際就是脾運健否的表現。


健則氣化水行,虛則氣結水停。


變生的形證雖多,總屬中陽失展的唯一病理。


應知脾陽不布,全身之結阻必不能只局限於某處,應該是遍及臟腑。


臨證上具體證候的形成,有在脾、在肺、在氣血之不同。


更說明脾氣的虛寒,乃整體氣力不足的問題。


所以,清黃宮繡從他的實踐中運用乾薑的經驗總結指出:「同白朮而燥濕補脾,同五味則能通過肺氣而治寒;


同當歸、白芍能入氣而生血;


凡因寒邪內入而見臟腑痼蔽,關節不通,經絡阻塞,冷痹,寒痢,反胃隔絕者,無不藉此以為拯救。


他雖未指明寒邪痹阻心陽所見之胸悶、心悸疼楚的心氣不足之形證。


但肯定他是能用四逆湯中的薑、附,以溫振心氣的。


總之,病雖脾虛難運,機體的氣力微弱不用時,必以乾薑之辛溫燥烈,大力以為治,卻屬肯定大法。


多年來許氏總結乾薑在臨證使用有四個用途,然皆為溫脾復運的同一意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0:59:31 | 只看該作者

(一)溫脾凡脾氣虛寒所致之食少不運


症見便溏,溺清,肢冷身倦,舌質淡,脈微用乾薑30~60克,合生甘草60克,生黃耆15克,升麻10克,從溫中益氣立法,療效每稱滿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0:59:41 | 只看該作者

(二)補肺久咳氣短


痰清稀或白黏,口淡不渴,食少欲吐,食後脘悶,小便清長,舌質淡體脹,苔濕膩薄白欲光或中根厚膩,脈沉滑細或怠緩。


無論是素嗜茶酒,或有結核病史,凡係脾虛及肺,治應溫中者,則宜《金匱》甘草乾薑湯加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1:13:36 | 只看該作者

(三)強心心力源於脾氣


此前人「脾為後天之本」一語的由來。


如以心氣減弱或不足所致的胸悶氣短、心悸神疲諸證,只要舌質淡不紅,脈細微或見動,治須強心益氣者,亦應以乾薑為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1:13:53 | 只看該作者

(四)止血前人所謂的脾能統血


即脾氣充足能統攝周身血液循常道以運行之義。


雖亦可說是血液妄行,但須以血為熱迫者作鑒別,應從兼證,尤其是在舌脈上為之詳辨。


緣於脾寒而見血從上溢者舌多淡,苔濕膩或光,脈細滑稍弦或不弦,脘悶欲嘔,便秘或溏,此等溢血就須以溫中益氣復脾作治療。


許氏療疾,無論病位在脾、在肺甚至表現在心,凡屬於正氣不足所引起的各種病變而需溫中益氣者,必主以乾薑。


然更須以重量之甘草為伍,才能顯示作用,否則陽未復而躁擾加,就難以控制病情。


應知乾薑溫陽力強,益氣不足。


病至脾虛已敗,氣陽俱皆虧損,雙補為此際唯一措施,況辛甘方能合化而為陽,此又必須予以注意者。


(徐學義編) 重求本擅理瘀的楊繼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 21:14:31 | 只看該作者

潘智敏整理


編者按:楊繼蓀主任醫師是浙江省著名中醫,其祖父係名儒兼名醫,懸壺滬杭,譽滿杏林,楊氏自幼耳濡目染,矢志習醫。


從醫60餘年來,學驗俱豐,碩果累累。


無論是在中醫藥理論發展上,還是臨床診療上,以及中醫、中藥的科學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卓著的成績。


他不但是一位根基扎實的中醫學者,而且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臨床家,在慢性肺心病及各種老年病上,多有獨特的診治方法和確切的療效。


本文系統介紹了楊氏的學術成就和臨證特色,並通過相應的醫案評析,相互印證,醫論、醫話和經驗方等各個部分都密切聯繫臨床實踐,內容十分豐富。


學習本文,除了能系統瞭解楊氏的生平事蹟,學術思想之外,更能學到楊氏臨證診療中的大量獨到的經驗體會和具體治法,對於提高自己的理論造詣和診療水準,將會有極大的幫助。


堅持學術爭鳴,大膽改革創新,理論聯繫實際,繼承發展中醫。


———楊繼蓀(《浙江中醫學院學報》創刊十周年題詞第十一卷第一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6 17:52 , Processed in 0.14062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