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36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6:2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在用藥法象方面,黃氏根據五色入五臟的理論,結合自己的學術見解,提出以形、色、性、味來區分用藥。


認為「凡藥色青、味酸、氣臊、性屬木者,皆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


「凡藥色赤、味苦、氣焦、性屬火者,皆入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經」;


「凡藥色黃、味甘、氣香、性屬土者,皆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


「凡藥色白、味辛、氣腥、性屬金者,皆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經」;


「凡藥色黑、味鹹、氣腐、性屬水者,皆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並明確提出藥有「形性氣質」、「氣味升降浮沉」、「根梢上中下」、「五傷」、「五走」、「五過」。


這些認識,對藥物的功效和臨床研究起了積極的作用。


黃氏十分重視前人的理論和經驗,對成無己、張潔古、朱丹溪、李東垣、李時珍、喻嘉言等人的精湛論述一一採擷,然卻師古而不泥。


如《本經》謂白茅根能「補中益氣」,黃氏卻不以為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6:3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他說:「至云能以補中益氣,雖出本經,然亦不過因其胃熱既除而中氣自復,豈真補益之謂哉。


經解之論,似未可信。


此說頗為成理。


另外,對於前賢之言,黃氏也不盲目崇拜。


如張潔古、朱丹溪、李東垣咸謂黃柏為滋陰之品,後人遂翕然學之,視為補品。


黃氏卻力駁其謬,認為:「黃柏性稟至陰,味苦性寒,行立肅殺之氣」,「奈今天下之人,不問虛實,竟有為去熱治勞之妙藥,而不知明寒之性能損人氣、減人食,命門真元之火一見而消亡,脾胃運行之職一見而沮喪,元氣既虛,又用苦寒,遏絕生機,莫此為甚。


此精闢的論述,對喜用苦寒,欲通過「堅陰」而收補益之功的醫者,無疑於當頭棒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6:4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有些藥物的某些性用十分相似,極易混淆,黃氏通過辨析,力求盡得深蘊。


如麥冬與天冬均屬養陰清熱之品,但黃氏強調「麥冬甘味甚多,寒性差少,天冬所主在肺,而麥冬所主在肺,更在心」。


半夏與貝母皆能祛痰,但「半夏兼治脾肺,貝母獨清肺金;


半夏用其辛,貝母用其苦;


半夏用其溫,貝母用其涼;


半夏性速,貝母性緩;


半夏散寒,貝母清熱,氣味陰陽,大有不同」。


另外,辨芍藥赤白之異,赤者能瀉能散而白者善補善收,分當歸有頭尾等,皆予以詳論。


凡此種種,體現了黃氏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黃氏在長期的臨證中,還發展了一些藥物的新功能。


如對「劉寄奴」一藥,除點明其有破瘀通經行血的功用外,還指出該藥用於金瘡出血,可使血出頓止。


實為黃氏的經驗之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6:5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對於藥物的來源、真偽和炮製,黃氏也十分重視。


如謂「山西太行新出黨參,其性止能清肺,並不能補益,與久經封禁真正之黨參(人參)絕不相同」。


防風以「北出地黃潤者佳,泗風車風不堪入藥」等等。


對藥物炮製,強調「制藥貴乎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並把藥物配伍理論引申為「以藥制藥」的炮製方法。


以黃連為例,就有十種製法:「心火生用,虛火醋炒用,膽火豬膽汁炒,上焦火酒炒,中焦火薑汁炒,下焦火鹽水炒或童便炒,食積火黃土炒,濕熱在氣分吳茱萸炒,在血分乾漆水炒,眼赤人乳炒。


這些敍述,對於中藥炮製方面,頗有實踐意義。


總之,《本草求真》的特點在於切合實際,不尚空談,是一部醫藥學緊密結合、內容精簡扼要、臨床實用價值較高的本草專著,值得進一步學習和研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7:0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中藥藥引源流探析中藥藥引為中醫處方中的輔佐藥物,是中醫處方用藥的特色,其應用很廣泛。


鑒於中藥藥引在方劑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故有必要對其起源和發展作一番探討。


藥引屬方劑中的佐使藥,起源甚早。


《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


《神農本草經》亦有「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宜攝」的記載,這是迄今所見到的有關藥引最早的文字論述,同時也是其後應用藥引的理論依據。


藥引的形成與應用實際上遠較上述二書為早,藥引是伴隨方劑的出現而產生的,並隨著方劑的發展而發展。


從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裡可以看到有關治療原則、治療方法、遣藥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的理論論述,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方劑確已建立了指導再實踐的基本理論,也就是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有了藥引的應用。


至於究竟起源於什麼時期,尚難作出具體回答,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它起源於藥物配伍之後,方劑形成之時。


從我國現存的幾部較早的醫學方書來看,都不同程度地引用了藥引,特別是東漢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創造性地融理、法、方、藥於一體,後人尊為「方書之祖」,為方劑學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傷寒論》中,112個方劑就有52個應用了藥引,占總數的46%。


藥引的應用概括起來有以下5個方面:①引經作用:如白通湯中的蔥白是用來通破格於上之陽下交於腎;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雖裡有沉寒,但不可用乾薑、附子,而用吳茱萸、生薑直走厥陰經臟,以散其久滯之陳寒,耆芍桂酒湯中配苦酒引入營分,以增強泄營中鬱熱,散肌腠水濕之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7:1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②佐助作用:如炙甘草湯,藥用清酒煎煮,可增強疏通經絡,利血脈的作用;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中主藥葶藶子降肺氣,瀉水逐痰,佐以大棗能收安中以防傷正之功;


栝蔞薤白白酒湯用白酒助藥上行,周達氣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7:2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③反佐作用:如白通加豬膽汁湯中用人尿、豬膽汁,取其性鹹苦寒,引陽入陰,使熱藥不被寒邪所格拒,以利發揮回陽救逆的作用;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中用苦寒而性滑之豬膽汁,借其性寒引薑附大辛大熱藥物入陰,以制盛陰對辛熱藥物之格拒不受,具有「甚者從之」之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7:2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④制約作用:如十棗湯中用大棗益氣護胃,緩和毒性。


⑤調和諸藥:如麻黃湯中用炙甘草調和諸藥,等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7:3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由此可見,藥引是伴隨方劑發展起來的,而方劑的發展又離不開藥物,因而,藥引與藥物和方劑的關係,有如毛與皮的關係,離開了藥物和方劑來談藥引,是不可想像的。


漢代以前,藥物品種比較少,當時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僅收載藥物365種,方劑的數量也不多,以《傷寒雜病論》計,也只有300多個方劑,藥引的種類和數量也就受到了限制。


當時的藥引主要有甘草、生薑、大棗、粳米、膽汁、白蜜、酒、醋和童子尿等,且多作輔助性治療藥,其引藥歸經的作用顯示得並不充分。


漢唐以後,經歷1000多年,藥物和方劑都有了很大發展,藥物由365種發展到2600多種,方劑由300多個發展到6~7萬個,這就大大促進了藥引發展,其品種由原來的上十個發展到上百個,特別是藥引充當引藥歸經的作用明顯突出了,單調而有限的藥引逐漸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7:4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自宋代以來,不少醫籍都詳細記載了藥引的配伍目的和具體使用方法,藥引不僅和湯劑配伍,而且還廣泛地和成藥配伍應用。


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載788種中成藥中,幾乎每一種都記述了應配伍引藥的內容及服用方法,涉及中藥達90多種,囊括瞭解表、清熱、利水、祛風濕、溫裡、消導、行氣、活血、止血、化痰止咳平喘、開竅、安神、補虛、收澀、驅蟲等各類藥物,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成為中成藥與藥引配伍應用的典範。


如八正散用燈芯導熱下行;


失笑散用醋調服,引藥入肝經,對因肝經瘀血所致之疼痛尤為有效;


涼膈散用白蜜,既可緩和硝黃之峻下,又能存胃津,潤燥結,收以下為清之功;


菟絲子丸,其服法是以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溫酒或鹽湯下,空腹服,如腰膝無力,木瓜湯下,晚食前再服,此方中的酒和木瓜即為藥引;


小活絡丹其服法是空腹冷酒送下,冷酒以助藥勢,可引諸藥直達病所。


故清?尤在涇《醫學讀書記》云:「兵無嚮導,則不達賊境,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


強調了引藥的作用。


元?李東垣說:「主病之為君,兼見何病,則以佐使藥分治之,此製方之要也。


又說:「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佐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於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禦邪治病也。


明?何柏齋更進一步地說:「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


主治者,君也;


輔治者,臣也;


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


引經及治病之藥至病所者,使也。


明確提出了佐使藥的作用。


《景岳全書》中記載的玉女煎,其方中用牛膝,則是用以滋補腎水,並可引熱下行。


洪基《攝生秘剖》中記載的天王補心丹,方中的桔梗,則是用來載藥上行,柯韻伯在論天王補心丹時說:「假桔梗為舟楫,遠志為嚮導,和諸藥入心經而安神明。


在這裡,引經藥既是其他藥物的嚮導,同時又能發揮自己的藥理作用。


李時珍《本草綱目?序列》中,列有引經報使一目,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引藥的重視。


清?張確《資蒙醫經》全面總結了引藥的作用:「酒入經為引者,取其活血行經;


薑入藥為引者,取其發表注凝;


小棗入藥為引者,取其消散開胃;


大棗入藥為引者,取其甯心利水;


燈芯入藥為引者,取其得睡神歸;


蔥白入藥為引者,取其補血健脾;


龍眼入藥為引者,取其發散諸邪勿住;


蓮實入藥為引者,取其清心養胃和脾。


藥引的應用在明清時期日趨完善。


綜上所述,藥引的應用可謂源遠流長,藥引的正確應用對引藥入經,直達病所,提高藥效,照顧兼症,扶助正氣,調和藥性,降低毒性,矯味矯臭,便於服用等都有著重要作用,是中藥配伍應用需要繼承與發揚的一個重要內容,應當努力發掘,並加以提高,使之更好地為臨床服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7:5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淺談養生六原則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健康和長壽從古至今就是人類普遍的願望。


人類的健康長壽與自然界、先天稟賦、疾病因素以及後天調攝息息相關。


即使先天稟賦過人,如果不注意後天保養,也會早衰和夭折。


養生的方法雖多,歸納起來不外以下原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8:0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順應自然,法於陰陽人與自然息息相通。


隨著自然界四時氣候的變化,人體也有相應的節律變化與之適應。


只有按照自然界春溫春生,夏熱夏長,長夏濕、長夏化,秋涼秋收,冬寒冬藏的規律養生,才能祛病延年,歷代養生家均把順應自然作為防病保健的重要措施。


人類若能順應自然界的環境變化,注意適應四季的攝生方法及每日晝夜晨昏的調養,執天道生殺之理,法四時運用而行,則疾病不生,益壽延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8:1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形神合一,精神調攝醫學強調精神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提出了「形神相因」說,認為良好的精神狀態可以促進人體健康與延年益壽,不良的精神刺激可使人致病。


《素問?八正神明論》:「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氣血之盛衰。


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說明養神必須首先養形,同時,養形也必須注意養神。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屬於正常的精神活動。


正常的情志活動有益於身心健康,《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喜怒傷氣……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說明情志異常則損傷人體陰陽與臟腑,產生各種病證。


《內經》將情志生害概括為氣機的逆亂,《素問?舉痛論》指出七情所傷則產生「氣上、氣緩、氣消、氣下、氣亂、氣結」等病理變化,而致百病叢生。


五志過激還可直接傷及臟腑,《內經》反復強調「和喜怒」是「智者之養生」之道。


所以,中醫學對於情志活動,一再強調節制,即主張靜,反對太過。


《內經》還首次從醫學角度提出了靜神以攝生防病的思想。


中醫學認為,排除私欲雜念,保持樂觀的情緒,開朗的性格,高尚的涵養,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首要條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8:2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注重內因,補脾益腎中醫學認為,養生的根本問題在於充實人體的正氣,即真氣。


《靈樞?刺節真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


真氣本源於先天,但也需要自然界之清氣以及後天水穀之氣的充養,才能生生不息。


養生學說尤其重視腎氣的保養,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詳細論述了腎氣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性。


現代許多研究都表明,腎虛與衰老有著極其重要的關係。


其次要重視脾胃的保養,也是養生學說的重要內容。


由於老年人先天腎氣已衰,必須依賴後天水穀精微來補養。


若脾胃不健,後天生化無源,則更易折年損壽。


因此,無論腎氣、脾胃之氣,都是從顧護人體正氣出發,從而提高機體自我調節的機能和抗病能力,保持陰陽的動態平衡,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8:3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注重鍛煉,勤於運動生命在於運動。


《素問?上古天真論》重點提出了「和於朮數」以養生的重要意義。


所謂「術數」,據王冰注「術數者,保生之大倫」,即指各種養生之道,其中包括各種鍛煉身體的方法在內。


華佗進一步指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動,病不得生……」所以,中醫學雖然重視運動,但也反對過勞,強調適度,並且要持之以恆才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8:4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五)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食物是供給人體營養的來源,脾胃是人體運化、吸收營養的重要器官。


《素問?上古天真論》強調「食飲有節」,維護脾胃化源,是重要的養生方法。


起居有常,就是指生活要有規律。


自然界的氣候環境,在四季與晝夜之間都是在變化的。


人體氣血運行、盛衰及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也隨之發生變化,因而,人們的日常起居生活與應之相適應。


《壽親養老新書》:「行處坐臥,晏處居處,皆須巧立制度。


強調了作息制度的重要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8:4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六)延年益壽方藥的合理應用中醫學除用上述養生方法來強調強身防病、延年益壽外,還輔以藥物調養。


因老年人體衰者居多,有的人在青壯年時不重視攝生養性,進入老年又不講究養生之道,都應借助藥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達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但依靠藥物畢竟是被動的、消極的,主要還是靠自身的鍛煉和攝養,藥物僅起輔助作用而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8:5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疑難重症診療思路瑣談疑難重症的臨床表現錯綜復雜,引起的原因多種多樣,正確的思維方法,可為臨床診療提供一條簡捷有效的途徑,以取得良好的診療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9:0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抓主證,求主因疑難重症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可以因於臟腑虛損,亦可因於邪氣亢盛,如心、肝、脾、肺、腎的陰陽氣血虛損,氣滯,血瘀,寒凝,熱結,痰濁……等邪氣的亢盛。


一臟或多臟虛損與一種實邪乃至兩種以上實邪合而為病,致使臨床表現撲朔迷離,辨證論治莫衷一是,容易迷失方向。


但是,如果能夠透過復雜的表面現象,抓住主證,根據方證,綜合分析四診所收集到的材料,尋求關鍵病因,亦能駕馭疾病朝康復方向發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19:1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1主訴:主訴是患者就診時最痛苦,亟待醫者給予解決的症狀,往往是疾病的主症。


如心痛,注意詢問疼痛的性質和程度,悶重痛輕,心胸憋悶,氣滯為患;


若苔膩咳唾痰涎,痰濁為患;


血瘀者,胸痛如刺,固定不移;


絞痛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絞似割,又為寒凝之象;


胸前灼痛,如火如燎,為邪熱蘊結;


胸痛隱隱,時作時休,纏綿不休,為氣陰兩虧,如此等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00:28 , Processed in 0.34374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