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37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5:3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症的概念———病狀:疾病中所表現的各種現象,即為「病狀」。


病狀主要包括「症」和「徵」兩部分。


症即症狀,指病人主觀可以體會到的異常感覺,如疼痛、耳鳴、噁心、腹脹等。


徵即體徵,指醫生或病人自己可以發現的客觀病理徵象,如面色白、舌苔黃、脈澀、下肢水腫等,並指通過儀器設備檢測所得到的病理指標,如血壓高、大便中有蟲卵、血色素低等症狀和體徵,又可統稱為「症」。


「症」是機體有了病變時的各種單個的(不是指有內在聯繫的一組)客觀表現。


是判斷病種、進行辨證的主要依據,但它畢竟只是疾病的現象,而不是病變的體質。


疾病過程中,各個具有內在聯繫的一組症狀和體徵,可將其稱為「證候」,其意義則與單個症狀或體徵有所不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5:4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症、病、證的關係:按照現代中醫學的約定:症即病狀,包括症狀與體徵,是疾病表現的單個現象;


病指病名,代表該具體疾病全過程的本質性特徵;


證指證名,是對疾病過程中一定階段的本質所作的結論。


症、病、證三者,含義各不相同,但都統一於「疾病」的總概念之中,都是由疾病的病理本質所決定。


症是辨病、辨證的主要依據。


病的本質一般規定病的表現和證的變動。


病代表疾病全過程的根本矛盾。


證代表病變當前的主要矛盾。


病的全過程可以形成不同的證,而同一證又可見於不同的病之中,因而病與證可理解為具有縱橫交叉的相互關係。


既然症、病、證三者是密切相關,又有嚴格區別的不同概念,那麼中醫學就應當糾正症、病、證稱呼混淆的現象,而使症名、病名、證名規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5:4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病名診斷的意義朱氏認為,中醫學是重視病名診斷的。


在中醫歷代醫籍中,記載有大量的病名,如《諸病源候論》就將黃疸分為二十八候,《聖濟總錄》更有九疸、三十六黃之分。


不少中醫病名如破傷風、天行赤眼、鵝口瘡、舌菌、陰吹等,精煉準確,見名知義,易於掌握。


有的病名如痢疾、霍亂、瘧疾、白喉、癲癇、哮喘、痛風、感冒、子癇、麻風等,一直為國內西醫所沿用。


病名是中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重要概念,病人尋問所患為何病,疾病結論及證明所書為病名,臨床各科教材及著作都是以病為綱。


因此,病名是中醫學術體系的重要內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5:5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病名診斷是中醫診斷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不能由「辨證」或西醫病名所替代,否則都必然難以按「病」的概念進行思維,從而影響診療效果。


因為「辨病論治」的前提是正確的病名診斷,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選擇適當方藥,正如《舊唐書?許胤宗傳》所說:「夫病於藥,有正相當者,唯須單用一味,直攻彼藥,藥力既純,病即立愈。


吳又可《溫疫論》亦說:「能知一物制一氣,一病只須一藥之到而自已,不煩君臣佐使品味加減之勞矣。


又如對於消渴病的診斷與預後,《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門》中,即有尿甜的發現,《證治要訣?消渴》則指出:「三消久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氣在溺桶中滾湧,其病為重。


《醫宗金鑒?消渴》指出消渴的併發症有「濕多舌白滑者,病久則傳變水腫泄瀉;


熱多舌紫乾者,病久則發癰疽而死也。


這些都是對消渴病的本質的認識。


說明臨床應當重視對病的本質的認識。


正由於每一種病都有各自的因機可查、規律可循、治法可依、預後可測,所以,應當高度重視病名診斷的臨床意義。


誠如朱肱《南陽活人書》所說:「因名識病,因病識證,如暗得明,胸中曉然,無復疑慮,而處病不差矣。


葉天士《外感溫熱篇》亦說「必灼見初終轉變,胸有成竹,而後施之以方」,否則「前後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反致慌張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6:0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疾病命名的形式與原則1中西醫病名的主要異同:朱氏對中西醫學的疾病命名進行了分析,認為中西醫的病名,一般都是由一些基本因素(本質屬性)的相互組合而構成的,這些基本要素主要是各種病因、病性(病理)、病位和病狀。


在病位方面,中西醫的大體解剖名稱是相同的,但中醫學的認識較籠統而西醫學的概念更精細,且在各組織器官的生理、病性(病理)方面,中西醫理論體系有所不同。


在病因、病性(病理)方面,中西醫的概念基本不同,中醫稱風寒濕熱、痰飲瘀血、陰陽虛實、勞癉痹厥、癰疽翳障等等,西醫則稱菌毒、變態、免疫、炎症、綜合徵、亢進、減退、衰竭等等,而氣、血、水、膿、毒、火(炎)等,則中西醫均可將其視作基本的病理(病性)改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6:1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對於疾病的命名診斷,西醫有病因(原)性診斷、病理解剖性診斷、病理生理性診斷等,並且注意幾個方面的結合而作出完整的診斷。


因而其病名冗長、復雜、限定清楚。


至於臨床表現,西醫雖視其為診斷的重要依據,但一般不作為診斷用詞。


與之不同,中醫學將主症既視作診斷依據,又常直接用以組成病名,至於病因與病性、病位診斷,則並非每一病名所必備,而可通過辨證診斷來補充,因而中醫病名顯得精煉,並不是將所有本質屬性概括無遺。


西醫命病名重菌毒、重病灶;


而中醫命病名重病狀、重性理,並常結合時令等而命名。


這是中西醫在病名診斷上的主要差別,也是中西醫病名難以一一對應的主要原因。


某些病原體所引起的疾病,尤其是許多傳染病、寄生蟲病等,如傷寒、霍亂、麻疹、鼠疫、白喉、百日咳、淋病、鼻疽、破傷風、麻風、狂犬病、蛔蟲病、蟯蟲病、絛蟲病等,中西醫病名基本相同。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一個中西醫認識互相滲透的過程。


即根據某病的表現,先按中醫診斷定名,然後尋找該病的病原體,並以中醫名稱對該病原體命名或譯名,如麻疹病毒、白喉桿菌、淋病雙球菌、瘧原蟲、破傷風桿菌等,從而使中西醫病名及認識趨同。


但中醫所指的病,如傷寒、淋病、霍亂等,常不限於該病原體所致疾患,因而這些病名的中西概念,又不完全相等。


這些都可作為我們開展病名規範研究時的借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6:2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中醫病名的命名形式:朱氏認為,疾病是客觀的存在,病名是由醫生給定的,每一病名都是醫學上對該病的本質所作的概括與抽象。


由於中醫學對病變本質的認識程度,存在著水準上的差異,因而位於體表的疾患,多數是以具體的病理改變作為病名,如癰、癤、癬、痔、骨折、麻疹、沙眼等;


內在臟器的病變,不易從外觀察得知其具體病理改變,因而古代往往是以反映於外的體徵或症狀作為病名,如黃疸、水腫、頭痛、青風內障、視瞻昏渺等。


一般而論,外科、傷科、皮膚科疾病,多有外部形徵可察,故多以外部病理體徵作病名;


內科、婦科、兒科病變,外部形徵較少且缺乏特異性,故多以自覺主症作病名;


眼科、耳鼻喉科病變,則有的據外徵命名,有的以內症命名;


外感溫熱病更應注意自然環境的影響,故常結合時令、氣候而命名。


由於中醫學的每一病名實際用詞一般只2~4字,如風疹、喉蛾、蛾口瘡、附骨疽、圓翳內障、纏腰火丹等,有的甚至只有一個實詞,如瘧、痢、癩、哮等,這一方面說明中醫的病名精煉、縝密,限定詞少,這是中醫病名的一大特點;


另方面則因一個病名簡短,不可能將該病的本質屬性概括無遺,於是每個醫家可從不同的角度對疾病進行命名。


朱氏歸納以往中醫學對疾病的命名形式,分為:①本質屬性式。


如眩暈、視歧等是以主症命名;


中暑、破傷風等是以病因命名;


虛勞、臟躁等是以病理性質命名;


春溫、五更泄等是以時令氣候命名。


②形象寓意式。


如雀目、魚鱗風、崩漏等是以病狀結合比喻而命名,瘧疾、霍亂、花柳病等更有特殊寓意。


③特徵組合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6:3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如病位加病理的胸痹、肝厥、脅疽等;


病因加病理的蛔厥、氣瘤、濕溫等;


病因加病位的火眼、臍風、肺蟲病等;


病位加主症的心悸、耳鳴等;


病位加體徵的白睛溢血、臍疝等;


病因加體徵的漆瘡、風痧等;


病理加形象的羊癲瘋、月蝕瘡、蛇頭疔等。


④附加條件式。


如天花、疫痢等突出其傳染性;


卒中風、休息痢等提示病勢緩急;


經行發熱、胎患內障等闡述發病條件;


脫肛痔、疳癆等為兩病合為一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6:4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疾病的命名原則:朱氏認為,進行病名規範研究,或是保留原有病名,或對原名予以修改、分化,或是重新定義,或是創立新名,其目的在於使病名更能反映該病的本質,有利於病種間的鑒別,提高病名診斷的實用價值。


朱氏認為荀子關於事物命名的約定公認、徑直不拂、沿用繼承、創立新名、名實相符等原則,適用於中醫病名規範的研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6:5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以繼承為主:各種具體的疾病,大部分已為前人所發現,並賦予了當時認為是恰當的病名。


因此,病名規範應以中醫原有病名為基礎,尤應注意繼承和挖掘古代的善名。


對於歷代沿用,並能說明該病之特徵的病名,應當採用。


現代臨床各科,尤其是內科教材,所載病名甚少,而不少醫生僅從其中選取病名,置許多具體病名於不用,因而古代許多好的病名有被遺棄的危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7:0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切合臨床:病名是醫家對客觀病情的抽象,它應當以臨床實踐為基礎。


但由於古代認識水準的局限,有的將疾病命名建立在推導、類比的基礎上,以致有的病名不一定有客觀的疾病存在。


對此,必須以臨床實踐為基礎進行取捨。


古代因檢測手段所限,不少病只能據其主症等而作籠統診斷。


現在的認識已有很大進步,若病名仍停留在原有水準,不予分化,則遠不能滿足當前中醫診斷的實際需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7:1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創新合理: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是在不斷發展的。


新的病種也會不斷出現或被發現,因而舊的病名概念、分類系統不可能一成不變,創立新名、革新概念是勢所必然。


但是,在創立新的病名時,一是要查明以前是否確無其病,或確無恰當病名。


若前已有之,則一般不宜另創,而應儘量尊重創始之名,若有不恰當處,則加以改進即可。


二是新名要符合中醫學理論體系,即與中醫學的基本理論、診療知識相適應,而能為廣大中醫藥工作者所易於理解、接受,並不致產生惰性思維。


如中醫已有肛癰、乳癖、惡核癧等頗為精當的名稱,就不宜採用隱窩炎、乳腺增生病、何傑金病等西醫病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7:1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棄劣擇善:當一個病有多個名稱時,應選擇最能反映該病本質,有利於病種間的鑒別,易為臨床掌握運用的名稱作為正式病名,其餘作為異名或捨棄。


如白睛溢血要比色如胭脂症之名為好。


對於某些病名辭意隱僻,理澀神怪,病候不定,未能反映病的本質,含義不確切,甚至容易產生誤解的病名,應予廢棄。


總之,朱氏主張中醫病名應堅持中醫理論體系,以臨床實踐為基礎,保持和發揚中醫病名貴簡明、重性狀之特色。


在原有病名的基礎上,或保留沿用,或改造修正,或分化補充,或創立新名,或嚴格定義。


通過吸取精華、革弊創新之分析整理研究,使中醫病名達到科學、嚴謹、規範、公認、樂用之目的,使病名更能反映該病的本質,以提高疾病診斷的臨床實用價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7:2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病名的分化與定義朱氏認為中醫外科、皮膚科、眼科、耳鼻咽喉口齒科、肛腸科、骨傷科等,其病名較為齊全而具體。


但以往內婦兒等科的所謂「病」,實際上大部分屬於「病類」概念,或為主症,不能滿足臨床的需要。


因此,病種的分化勢在必行。


病種的分化、更名,則必然要對重新給定的病名作出恰當而準確的定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7:3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病名分化的必要性:由於中西醫是不同的醫學體系,因此保留中醫學的病名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現有中醫臨床各科教材總計才有500種左右的疾病名稱,尤其是內科雜病僅列49種,確實顯得不夠,且其中不少是屬於病類名稱,如暑溫、溫毒、傷寒、痹證、厥證等,各自都包括多種具體病種;


或者是以主症(或體徵)作為辨證論治的基本綱目,如咳嗽、發熱、胃脘痛、泄瀉等,其實都不是真正獨立的病種,而是多種病共有的突出表現。


因此,中醫病名的分化是非常必要的,中醫診斷不能永遠停留在主症性或病類性病名診斷的水準之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7:4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國際疾病分類(ICD—9)已收疾病名稱54000多種(含某些不正規的名稱)。


早在《諸病源候論》中便收載病變1739候,張震研究員主編的《中醫疾病的整理研究》(內部資料)共收病名3744種,其中雖有不少同病異名和重復名稱,或僅是證候而非獨立的病種,但可肯定中醫病種決不只是百十種。


因而病名的分化是客觀的需要,也只有分化才能與國際上對疾病分類是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的總傾向保持一致。


雖然有些病中醫學將其歸於一類,但亦認識到其間的差異。


如「水腫」現一般視作一病,其實並非單一病種。


早在《金匱要略》就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心水、肺水、脾水、肝水、腎水等之分。


在病名規範時,如果我們據此而對各種水腫的病位、病性加以區別,分為若干具體病種,並給予嚴格定義,那就既不是簡單地取消水腫的概念,而以腎炎之類病名相替代,並且又加深了對疾病本質的認識,而不至於籠統地稱之為水腫,既保持了中醫學的理論與特色,更不會在名與實上出現「腎炎不炎」的悖論,且有利於中西醫學的對照、結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7:5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實際上中西醫對不少疾病的認識在本質上無多大區別,只是稱謂有別。


同時由於中醫學重辨證,而對病名未加考究,或受檢查手段的限制,對病位元等還分辨得不夠細緻,如各種「癆」、「癌(岩)」病的命名等。


若將其結合病位而對其病種進行分化,使認識判斷更精細、更準確,則不僅不會對中醫診療思維產生負遷移,並且有利於認識的深化、學術的發展。


既然要分化病種,勢必要增加一些新的病名,除了儘量繼承古代已有之善名而用之以外,有必要創立新的病名,做到合理、準確,使之有利於診斷與鑒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8:0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病名分化的方法及舉例:為了既保持中醫特色,而又使病名得以分化、具體,朱氏提出以下措施:一是參照西醫學的病種,而擴展中醫學的鑒別分化認識。


因為西醫學所列病種較齊全,區分較細,鑒別較明顯,可補中醫認識之不足。


但對其病種要用中醫術語定名,否則名稱與理論便難以相符,甚至產生診療思維的負遷移。


如可考慮將腎結核、腸結核分別稱為腎癆、腸癆,將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定名為大瘕泄(朱按:「大瘕泄」之名出自《難經?五十五難》,有人認為即指痢疾,但《醫貫》認為是一種似痢證。


用大瘕泄命名該病正好合拍,蓋「大」者病位在大腸,「瘕」者假也,似痢而非痢,「泄」者言其主症),將腸道阿米巴定名為奇恆痢(朱按:非通常之痢疾也)等。


這樣,即保持了中醫病名的特色,又可將許多具體病種分化開來,而不致再籠統地稱為癆病、脅痛、腹瀉等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8:1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是充分運用病理類別與具體病位間的共性與個性關係,進行推導以擴充病名。


如「虛勞」實際為病類概念,是對各種虛損進行辨證論治,並非獨立的具體病名。


我們在病名分化時,則可將虛損為主要特點的疾病歸入「虛勞病類」,並具體分為神勞(神經衰弱)、髓勞(再生障礙性和再生不良性貧血)、血勞(缺鐵性、失血性貧血)、癭勞(甲狀腺機能減退)等。


又如中醫有「鬱證」之名,並有氣、血、痰、火、濕、食六鬱之分,然皆屬辨證的概念。


根據「鬱」乃情志怫鬱而氣機鬱滯之義,可考慮設「鬱病類」病變,所指相當於神經官能症、抑鬱症、輕度的反應性精神病、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病症。


並可分為神鬱、心鬱、胃鬱、腸鬱、臟躁、百合病等具體病種。


這樣,既有病類的共性,又有各病的不同特點,從而有利於加深對疾病本質的認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2 11:28:2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是充分運用中醫學的病理名詞,對主症所見的常見病變進行區分。


如「胃脘痛」的常見病種可有胃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痞(萎縮性胃炎)、胃脹(肥厚性胃炎)、胃緩(胃無力、胃下垂)、胃癌、胃石、胃癉(急性胃炎)、蛔厥(膽道蛔蟲)等。


又如食道癌、賁門痙攣等,臨床較常見,中醫以往一般皆稱為噎膈,且進食梗隔的原因尚有其他,而癌與非癌其本質大不相同。


因此,若將食管癌獨立命名,而將賁門痙攣稱作食管痹,將食管的炎性病變稱作食管癉,而只將其他因素所致之進食梗塞稱作噎膈,則對疾病本質的提示要深刻、具體得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1:47 , Processed in 0.07812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