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26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23:39:04 | 只看該作者

臨床研究注重提高療效


臨床試驗主張從症狀學觀察入手,分析證候特徵,要求理法方藥完整統一,在總結中風病辨證論治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缺血性卒中有常見的八種證候類型,設計、運用系統中藥湯劑加用復方活血液靜脈滴注治療,取得了比較顯著的療效,並對證候演變規律提出了初步認識。


此項成果獲[85]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獎。


———針對中風病急性期常見的痰熱腑實證,設計、研製了化痰通腑法,並用創制的化痰通腑湯進行治療,15天內的顯效率達513%,專家鑒定認為:化痰通腑治療中風急症在繼承基礎上有發展和創新,居國內領先。


曾獲[86]衛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級獎。


為了研究系統中藥湯劑和顆粒劑的療效機制,以王永炎為主要研究者,通過動物實驗觀察到化痰通絡湯及顆粒劑、化痰通腑湯及顆粒劑、益氣活血湯及顆粒劑具有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強體內纖溶活性的作用,並可明顯地延長實驗動物體內血栓形成時間,說明系統方藥從不同環節起到了防治血栓形成的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23:39:12 | 只看該作者

王氏


是中醫急症必備用藥清開靈注射液的主要研究者之一,首次應用清開靈注射液開展治療中風病痰熱證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系統地觀察了清開靈治療缺血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病的療效,發現對痰熱證療效尤其顯著。


此項研究對證效關係做了初步探討,較早引進細胞膜流動性的檢測技術,說明清開靈與改善腦能量代謝、保護腦細胞有關,並運用生物化學、病理學等指標探討療效機理。


清開靈是針對急性期重症病人而研製的安全、有效,並從靜脈滴注給藥的急救用中成藥新劑型,運用國際統一的療效評價標準其顯效率達53%,與國內外同類研究比較,居國內領先水準,接近國際先進水準。


本項研究獲[89]部局科技進步二等獎,[91]國家級科技進步三等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23:39:21 | 只看該作者

中風病中醫急症護理規範及臨床研究


王氏按辨證論治與辨證施護相結合提出的規範對中風病的治療、康復、預防復中具有積極作用,並用系統錄影片演示護理操作,在全國中風急症協作組20余個單位推廣應用,獲[89]部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在腦病研究方面指導博士研究生對現代難治病顫振(帕金森氏病)、風痱(小腦性共濟失調)、頭風(血管神經性頭痛)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觀察研究,取得了較顯著的療效,並制訂了相應的規範,完成了國家教委博士學科點科研課題的總結報告。


———通過前瞻性隨機對照,大組病例的系統觀察和實驗研究,提出腦脈痹阻、血溢腦脈導致氣血逆亂是中風病的主要病機,風證、火證、痰證、血瘀證、氣虛證、陰虛陽亢證為六類主要證候因素,並運用辨證量表、數學造模揭示證候演變規律,指導防治綜合措施的實行。


還提出了中風病的定義,已被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與全國中醫腦病協作組1992年年會確認。


中風病證候學與臨床診斷標準的研究,曾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基礎研究二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23:39:29 | 只看該作者

關於中醫學術與管理規範的研究


這是中醫學術建設的基礎工作。


1982年參與並主持中醫病案書寫規範的製定,1983年即被衛生部採納,修訂後全國推廣試行,又於1992年總結經驗再次修訂實施。


參加了衛生部藥政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編寫、論證、定稿工作,此書是我國新藥開發的重要依據。


參加了《中醫醫療事故糾紛的防範與處理》的編寫工作,任副主編。


這是帶有法制性的中醫規範,是當前處理事故、糾紛的主要依據。


還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ZY]《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編寫、論證、定稿工作,已於1995年1月發佈實施。


主要著作有《中醫健康文庫?腦血管病》、《中風病要覽》、《建國40年中醫藥科技成就》、《中醫醫療事故、糾紛的防範與處理》、《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臨床中醫內科學》、《中醫急診醫學》、《中醫內科學》(國家教委規劃教材)。


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多次應邀赴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德國、韓國等國家進行學術交流和會診,推動中醫藥的國際交流。


已培養醫學博士12名、碩士4名,指導博士後進站博士3名。


王氏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學位委員會主席、《學報》主編和《中醫急症醫學》副主編,並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學與中藥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衛生部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衛生部新藥審評委員會委員、國家教委科技委醫藥衛生組委員、國家新藥研究與開發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並內科學會主任委員及急診學會主任委員,還任生命科學學會主任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等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23:39:3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中風病作為影響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一直是近年來臨床和科研的重點,也是中醫臨床病證研究最活躍和最深入的病種之一。


王氏從事中風病臨床、科研與教學多年,理、法、方、藥自成體系,為中醫中風病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23:39:4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完善建立中風病中醫理法體系(一)正本清源———病名、病位研究中風一病,基源於《內經》,立論於《金匱》,後人多有闡發。


由於各家崇尚不一,語義概念更迭,學說紛絮,故定病證名成為進行中醫臨床病證研究的開端。


《內經》中類似中風病的論述很多,但所用病名則因其不同的臨床表現和發病階段而異。


如卒中昏迷有「僕擊」、「大厥」、「薄厥」等描述,以半身不遂為主要表現者有「偏枯」、「偏風」、「偏身不用」等名稱。


到了漢代,《金匱要略》始稱本病為中風病,並對其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確定了本病的基本內涵。


隋唐時代,《諸病源候論》中分列中風候、風癔候、風口噤候、風舌強不語候、風失音不語候等。


《千金要方》記載「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痱,三曰風癔,四曰風痹」。


主要是按臨床不同的主症對中風病進行分類。


至於宋代,《三因方》中又有「卒中」的論述。


金元以後,根據對中風病病因認識的不同,王履又把中風分成真中風、類中風。


張景岳則稱之為「非風」,而樓英則又稱為「卒中風」。


根據中風病臨床表現的不同,王肯堂則又提出中風須分陰陽,提出陰中、陽中的概念。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稱中風病為「內風」。


到近代醫家張伯龍、張山雷、張錫純受中西匯通思想的影響,較明確地提出了本病相當於西醫的「腦充血」。


1983年王氏主持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中風病學組,提出定中風為病名,指內中風,別稱卒中。


此後又通過許多次全國性中風專題學術會議及內科學術會議討論,於1986年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製定了《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進一步提出統一病名為中風病。


隨著中醫病證標準化和規範化研究的深入,1992年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症協作組會議上又建議統一中風病作為病證名,在CCD(TCD)編碼中,中西醫一致。


並通過中風病的定義:中風病是在氣血內虛的基礎上,遇勞倦內傷、憂思惱怒、嗜食厚味及煙酒等誘因,進而引起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直充犯腦,形成腦脈痹阻和血溢腦脈之外所致,臨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症,並具有起病急、變化快如風邪善行數變的特點,好發於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23:39:5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隨著醫學影像學在中風病臨床上的廣泛應用,以及對中風病症狀學觀察的逐漸豐富和完善,發現一些類似中風病的特殊臨床表現,如風癔、風痹、風癡、風癲、風搐、舌喑、視歧、行走不穩等症,起病形式、發病年齡、病證特點等很類似於中風病但不以肢體癱瘓為主症,用目前的中醫中風病的概念難以將這一類病證歸類診斷,這些病症從西醫學分析屬於腦血管病椎基底動脈系統的腦血管病變,也包括頸內動脈系統的一些特殊表現。


關於這方面因證脈治的報導也逐漸增多。


王氏在結合前人認識的基礎上,把這類類似於中風病又不完全與中風病相同的疾病,作為目前臨床研究的重點,正在對其因證脈治方面的特點進行系統研究。


關於中風的病位,自古以來其說紛紜。


《內經》對中風病病位元的認識,因其對病因認識的不同而異。


如具體到內風病變,多定病位在頭部。


如《素問?調經論》:「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素問?玉機真臟論》:「忽忽眩冒而巔疾也。


《金匱要略》直接把病位的淺深和病情的輕重相聯繫,提出了中絡、中經、中腑、中臟的概念,此後關於中風病的病位元認識多尊仲景中臟腑、中經絡之說。


金元時期的李東垣則又把中風分為中臟、中腑、中血脈。


而孫一奎認為本病為經絡筋脈間病變。


近代張伯龍、張山雷、張錫純等認為病位在腦。


而王氏則提出,中風病病位在腦髓血脈,提出中絡、中經、中腑、中臟都與腦部絡脈有密切關係,本病的發生以腦髓為本,臟腑為標,經絡為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23:40:0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心主神明統領一身魂魄意志實為腦之功用。


腦為元神之腑、神機之源,大絡、小絡貫布於中,是五臟精華、六腑清陽滋養腦髓必由之路,人體氣血生理活動,全積於腦,反此則腦與臟腑經絡失調而為病。


王氏認為,從古至今,雖然對中風病的病變部位有不同見解,但從臨床和科研的實際應用出發,特別是從中醫腦病學的具體應用出發,在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繼承古人辨治中風病的豐富經驗並結合現代研究進展的基礎上,應對中風病的理論進行發展。


同時指出,探討中醫學關於中風的病位問題,不僅僅是弄清其病位的歸屬問題,更重要的是藉此探索和發展中醫學腦病學說,豐富和發展中醫腦病的臨床實踐經驗,這才是探索中醫中風病位的本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23:40:1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強調多因素致病的病因學說,歸納氣血逆亂犯腦的病機特點王氏認為中風病病因為多種致病因素的綜合作用,突出基本病機為氣血逆亂在腦。


王氏指出:自明代醫家張景岳提出「中風非風」後,近代醫家有主氣說、主火說、主痰說、主瘀說、主虛說,大都強調一面而失之偏頗。


就其發病學而言,是多種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如因年老體衰、勞倦內傷、飲食膏梁厚味等多種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突遇氣候驟變、情志相激、跌僕努力等誘因而致臟腑陰陽失調、陰陷於下、陽亢於上、內風煽動,或瘀血阻滯、痰熱內蘊,最終導致氣血逆亂在腦或為腦脈痹阻或為血溢腦脈之外而發為中風。


分而言之,因於情志者,如過喜則傷陽,心氣渙散,血氣失和;


過怒則氣逆,憂思則氣結,血失氣主而逆亂。


因於飲食酒漿者,過食肥甘、痰濁內生、血運遲滯、化火爍津而致血凝;


酒漿辛溫升散,易傷肝膽脾胃,氣機疏泄失常,則使氣血乖戾。


因於過勞體倦者,勞則氣耗,正氣耗損於內,氣血失於常度。


凡此種種,最終導致人體氣血逆亂引起昏仆不遂,發為中風。


《素問?調經論》:「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


氣者,有餘則化火,火極陽動而生風,風火相煽,內鼓氣血,則必然造成血亂逆上而為中風;


不足,則血行遲滯,腦髓失於氣血滋養,神機失用而生中風。


血實者瘀血凝滯,脈道不利,則津血循行不暢,水液外滲為痰為飲,甚則化水為腫,致使脈絡閉阻或絡破血溢,體竅失主,而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識昏蒙、舌強言謇等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23:40:2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病證結合,以證候為中心,建診療標準,開現代病證規範先河中風病救治過程涉及到預防、診斷、辨證論治、調攝護理、康復等多種環節,但首先的工作是明確診斷、判明證候屬性。


所以中醫對中風病防治研究一直把證候學及診斷標準研究作為核心內容。


王氏經多年臨床研究,對中風病的證候學特徵及治法方藥做了比較深入系統的探討。


主張中風病的臨床研究應以辨證論治為主體,重視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探討證候演變規律,致力於病證診療的規範化研究,在治療上著重研究辨證論治指導下的系列方藥,重視預防和康復,理法方藥自成體系。


在對中風病證候學的研究上,王氏的指導思想是,要尊重探索中醫學內在規律及證候內涵,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靈魂和精髓,而證是辨證論治的中心環節和關鍵,著眼發展中醫辨證論治體系,開展多學科、多層次、多途徑的研究,注意發現與培養學科交叉的新生長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23:40:3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從文獻資料看,對中風病的診斷和治療,國內學者多採用不同的分證方法進行辨證論治,這些方法雖各有所長,但不利於協作攻關進行大宗病例的前瞻性有對比的臨床觀察總結。


多年來,王氏致力於中醫病證規範化的研究,1986年,其主持製定了《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提出了病名、病類及證類診斷標準和療效判定標準。


統一病名為中風病,將病期分為急性期、恢復期和後遺症期,將中風病分為九大證類:即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肝陽暴亢、風火上擾,痰熱腑實、風痰上擾,氣虛血瘀,陰虛風動的中經絡五證類;


中臟腑四證類是風火上擾清竅、痰濕蒙塞心神、痰熱內閉心竅、元氣敗脫致心神散亂。


本項研究屬中醫病證診療規範化的研究,是一項學術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使中風病的臨床研究向規範化、系統化、科學化邁進了一步,對臨床各科常用病證的診療規範化研究起到了帶頭作用和示範作用,開中醫病證規範研究之先河,為科研觀察病例創造了條件,也為臨床治療、療效評定、科研及學術交流、中藥新藥開發臨床藥理指導原則的製定奠定了基礎,表明我國中風病診斷已進入一個新的水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23:40:4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在中風病的臨床研究中,理論上的一致性被辨證缺乏規範化而搞亂了。


不同單位報告的病例,雖有統一的辨證分型的標準,也常出現很大的差異,因為同一患者會呈現大量的舌、脈、症,臨床醫生實踐經驗不同,極易出現對同一位患者,甲醫生據某幾個見症辨為血瘀,乙醫生據另外幾個見症辨為痰濁,這樣就無法統一辨證也無法縱向觀察病變的演變規律,無法在醫療單位或經治醫師間進行對比,難以進一步發揮辨證論治的優越性。


近年來,王氏又把計量醫學的內容引入到中風病的證候診斷中,把中風分為風證、火熱證、痰濕證、血瘀證、氣虛證、陰虛陽亢證六個基本證候因素,用計量醫學對證候的主要組成因素進行評分,根據攻關課題的設計要求,在方法學上,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以症狀學為主要觀察指標,進行大樣本、多中心、多學科的聯合攻關,力求科研方法的先進、科學、客觀。


準確發現和探索中風病證候學的情況。


研究中風病證候學的分佈、組合、演變規律;


深入認識中風病的病因病機,掌握中風病證候的復雜性、多樣性,提高辨證論治的準確性,為完善提高《泰安標準》,建立第二代中風病證候診斷標準奠定基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23:40:5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中風病臨證與診法、治法(一)症狀學為臨床研究之基礎要素王氏強調,從症狀學觀察入手,探索疾病的演變規律,判斷病勢的善惡順逆,以預測其轉歸,指導臨床治療是中風病臨床研究的重要任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23:40:5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病名、病類診斷必以明察主症為基礎:王氏認為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引起的腦髓神機受損是中風病的證候特徵。


其主症為神昏、半身不遂、言語謇塞或不語、口舌歪斜、偏身麻木。


次症見頭痛、頭暈、眩暈、嘔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煩躁、抽搐、痰多、呃逆;


舌象有舌強、舌歪、舌卷、舌質暗紅有紫氣、或紅絳、有瘀斑;


苔薄白、白膩、黃或黃膩;


脈象多弦,或弦滑、弦細,或結,或代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23:41:0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神昏初起即可見:輕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重者昏迷或昏憒。


有的病人起病時神清,數日後漸見神昏;


多數神昏病人常伴有譫妄、躁擾不寧等症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23:41:1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半身不遂:輕者僅見肢體力弱或活動不利,重者則完全癱瘓。


有單個肢體力弱或癱瘓,也有一側肢體癱瘓不遂者;


病人起病時即可完全癱瘓,也有起病時僅為力弱或不全癱瘓,而進展性加重,直至完全癱瘓不遂。


急性期,病人半身不遂多見患肢鬆懈癱軟,少數或為肢體強痙拘急。


後遺症期,多遺有患肢強痙攣縮,尤以手趾關節僵硬、屈身不利最為嚴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23:41:2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口舌歪斜:多與半身不遂共見,伸舌時歪向癱瘓側肢體,常伴流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23:41:3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言語謇澀或不語:輕者僅見言語遲緩不利,吐字不清,患者自覺舌體發僵;


重者中風不語。


部分患者在病發之前,常伴有一時性的言語不利,旋即恢復正常。


本病發病前常有先兆症狀,如素有眩暈、頭痛、耳鳴,突然出現一過性言語不利或肢體麻木、視物昏花,甚則暈厥,一日內發作數次,或幾日內多次復發。


驟然內風旋動,痰火交熾發病者,急性期可出現嘔血、便血、壯熱、喘促、頑固性呃逆,甚至厥而不復、瞳視或大或小,病情危篤,難以救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23:41:4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觀察症狀,以明辨病性與病情輕重:中風病為本虛標實,急性期多以標實證候為主。


若素有頭痛、眩暈等症,突然出現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體強痙拘急,屬內風動越;


若病後咯痰較多或神昏而喉中痰鳴,舌苔白膩,屬痰濁壅盛為患;


若面紅目赤、口乾口苦,甚或項背身熱、躁擾不寧、大便秘結、小便黃赤,則以邪熱為主;


若肢體鬆懈癱軟而舌質紫暗,說明陽氣不足瘀阻較甚;


若肢體癱瘓、手足腫脹、口角流涎、氣短自汗,多屬氣虛;


若兼有心煩少寐、口咽乾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多屬陰虛內熱。


另外,王氏臨床尤其強調神志和瞳神的變化,並以此來辨病勢順逆。


若起病即現昏憒無知,多為實邪閉竅,病位深、病情重;


若病人漸至神昏、瞳神變化,甚至嘔吐、頭痛、項強者,說明正氣漸衰,邪氣日盛,病情加重;


若目不能瞬,或瞳神大小不等,或突見呃逆頻頻,或突然昏憒、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驟然爍熱而四肢發涼乃至手足厥逆,或見戴陽證及嘔血證,均屬病勢逆轉,難以挽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23:41:5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舌象與脈象:舌象和脈象的觀察在中風病中,尤其是急性期,對判斷其證候虛實寒熱屬性、預測病勢轉歸、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作用。


臨床觀察結果表明:舌下脈絡青紫、瘀點、瘀斑、脈絡迂張在中風病急性期呈現率很高,因此可提示舌下脈絡的異常與中風病的急性發作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此證對於中風的預防與早期診斷,可望具有高於現行評定標準的臨床價值。


王氏認為中風病見舌質紅絳無苔者必是陰液不足、內風動越之證,即使見於恢復期,此類患者也易復中。


資料表明急證患者以舌質暗淡、暗紅、苔黃或黃膩者為多見。


從脈象上看,王氏認為,中風病急性期脈弦滑者多,且認為急性期偏癱側脈弦滑而大者,病雖重,若及時救治,預後尚好。


反之其脈沉細、沉緩、沉緩又結代者則病多危重,預後不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0 12:30 , Processed in 0.28125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