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二)自古以來上黨人參就存在著混亂雖然自古就認為上黨人參是珍品,但就在此同時也出現了品種混亂問題。
這主要是由於人參是一個珍貴藥品,其「價與銀等」,難免有人從中謀利,再加當時的科學水準所限,魚目混珠在所難免。
東漢時期王符的《思賢篇》中就說「病當得真人參」,既然要得真人參,那一定有偽品了。
這從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中也可以看出端倪,該書中描述人參是「一莖直上,四、五葉相對,花紫色……」。
這顯然與「三椏五葉」的人參不類,倒很似現在的輪葉沙參。
故蘇敬在《唐本草》人參條的注釋中感歎陶氏不悟高麗人作人參贊中「三椏五葉,背陽向陰……」之語,實際他們描述的是兩種東西,自然「不悟」。
可見當時這些醫藥大家也是混淆不清的。
宋代《圖經本草》中所繪4種人參圖,除潞州人參外,皆與五加科人參相距甚遠,所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人參,偽者皆以沙參、薺尼、桔梗采根造作亂之……」實際元明以降乃至近代某些賢達,也錯誤地認為古之人參「即今之黨參是也」,問題是既然形態上有如此大的差異,為什麼還會出現這些混亂呢?
我們認為除了那些「別有用心」的謀利發財者外,可能還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限於當時的科學水準及交通條件,觀察得不夠仔細,又不能及時交流修正,有的注意到了苗葉,有的則著眼於藥用部分的根部,因而難免「張冠李戴」。
如《唐本草》說上黨人參「形長而黃,狀如防風,多潤實而甘」;
《圖經本草》中所附潞州人參的圖很像五加科人參,但又說其「花紫色」,這恐怕又與五加科人參不一致了。
二是自古以來就有以薺尼、桔梗、沙參做偽人參者,就是著眼於它們的根形很似人參,以致偽作或誤用,學識淺薄者,不辨真偽,只見其花色紫而相類,根又肖人參,遂以為真人參,以訛傳訛。
後來由於資源匱乏,人參漸少,遂有只取其根相近之黨參充作人參。
類似的演變,直到近代仍有,如太子參,原為五加科人參之小者,藥商難於出手,易名為太子參或孩兒參,繼之則以石竹科植物假葉繁縷的根充之,因其形似鼠尾,頗類小的人參,延至今日,竟成正品,藥典中亦已收載。
黨參的演變情況可能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