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25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7:58:5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其三,要善於向人民學習,民間單方、驗方具有簡、驗、廉、便的特點,在防病治病中佔有重要地位。


我國歷代許多醫學家如孫思邈、李時珍、趙學敏、沈括等都能在醫療實踐中從民間汲取養料,在他們的著作裡記載了不少來自民間的實踐經驗。


如孫思邈在寫《千金方》的時候,用了很大精力收集流傳在廣大群眾中的單方、秘方、驗方,進行總結和研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7:59:0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其四,在注意用藥少而精的同時,還要注意到劑量的輕重。


一般來說,療效好壞與方劑大小、劑量輕重並不一定成正比。


對於療效不好的病,首先要檢查處方是否對證,而不應只想劑量不夠,盲目加大劑量。


現代名中醫蒲輔周主張:「汗而無傷,下而無損,溫而勿燥,寒而勿凝,清而勿伐,補而勿滯。


避免造成「藥過病所」、「誅伐無辜」之弊。


事實上,對任何方藥不能只看它好的一面而忽視另一方面,水可載舟,亦能覆舟。


當然我們提倡研究應用小方並不是一概排斥療效好藥味多的大方,如東垣治脾虛表虛,濕邪內生外襲,病因錯綜復雜的升陽益胃湯多達16味,味味熨貼病情,不厭其多。


《和劑局方》的五積散加蔥薑煎服17味,除解表溫中外,兼消寒、食、氣、血、痰五積,亦不厭其煩。


大方、小方都能治病,各有針對性,只是要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根據病情的需要合理用藥才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7:59:0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漫話麻黃王氏早年見葉桔泉先生治風濕痹痛推崇五積散,云其散寒止痛效果極佳,乃緣於方中有麻黃。


後王氏執教《傷寒論》講麻黃湯,「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中之8個症狀中痛症竟占其半。


《金匱要略》麻黃加朮湯治外感寒濕,一身煩疼,對麻黃止痛認識更深。


以後凡遇風寒痹痛、寒凝子痛等症嘗予麻黃10克止痛,效果立顯,但其時認識只在散寒溫經止痛一層。


對麻黃入血分治頑痹是後來逐步認識的。


唐《藥性論》言麻黃「治身上毒風頑痹,皮肉不仁」,《千金方》亦載其「治頑痹,四肢不仁」,金元《日華子諸家本草》云麻黃能「調血脈、開毛孔皮膚」,則從理論上作了解釋,至此認識又深一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7:59:1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麻黃破血滯,化痰凝為認識之第三層,此乃王氏隨江韻樵老中醫診治外科病症時所學。


江老先生對陰疽、流注、鶴膝風嘗用《外科證治全生集》之陽和湯,多獲效機,言其有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之功。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對麻黃之用所言極明,「輕揚上達,無氣無味,乃氣味中最輕者。


故能透出皮膚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痰凝積血之中,凡藥力所不能到之處,此能無微不至」。


麻黃在外科上的運用功不可沒。


《外科正宗》七星劍湯治療疔毒走黃,面腫如斗,神識昏憒(相當於現代醫學之膿毒敗血症)確能逆流挽舟,江老對此亦治驗頗多。


此後對前賢用麻黃治外科病症愈加留意,如《劉涓子鬼遺方》常配麻黃治金瘡折傷之證,《醫學心悟》、《瘍科心得集》用麻黃膏治療疥癬、風癩。


《驗方集》、《外科名隱集方》用麻黃治風疹膚癢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7:59:2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麻黃在婦科運用,歷代醫家亦多所論,如《神農本草經》謂本品「破症堅結聚」,《本草綱目》言其治「產後血滯」等,皆從本品主血分立說。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因其用麻黃,歷代注家多把本方解作「解表退黃」之劑,而《傷寒論》原文是「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顯然與原意相悖,其產生曲解的原因是將麻黃視為解表專藥而忽略了入血分的功能。


70年代,王氏隨岳美中老先生臨證,見其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慢性腎炎,思路獨特,將其醫案附後:姬某,男,45歲。


患慢性腎炎,苔黃膩,脈大而數。


8年前因濕疹後所得,現仍時出時沒,尿檢蛋白(+++),紅細胞25~30/HP,管型(+),診為濕毒內陷,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祛濕毒(麻黃6克、連翹12克、赤小豆24克、杏仁9克、甘草6克、生薑9克、桑白皮9克、大棗4枚)服4劑未有汗,麻黃加至9克,得微汗,服至10劑,濕疹得減,乃漸至消失,尿蛋白(++),紅細胞1~15/HP。


綜上所述,麻黃除所熟知宣肺平喘之作用外,其蠲痹止痛,入血破滯之功亦當加以應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7:59:3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一、五草湯 組成:車前草15克、魚腥草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益母草15克、茜草15克。


功能: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劑型:湯劑。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7:59:43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適應症:急性泌尿係感染,症見尿頻、尿急、尿痛,小便淋漓不暢等。


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尿常規檢查可見大量白細胞或紅細胞。


治療中應根據病情輕重及兼證酌情加減。


急性期體溫升高者加柴胡10克、黃芩10克;


尿鏡檢白細胞>5個/HP者加鹿銜草10克、蒲公英15克;


尿鏡檢紅細胞>3個/HP者加白茅根15克等。


泌尿係感染,屬中醫淋證範疇,病機多為濕熱蘊結膀胱。


辨證依據有三:①明顯尿路刺激症狀;


②舌苔黃或黃膩;


③尿常規檢查符合泌尿係感染。


該方為王氏多年臨證所創之方,屢驗不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7:59:52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二、精液不液化方 組成:蒼朮10克、黃柏10克、浙貝母10克、白芥子10克、茯苓10克、車前子10克、麥芽30克、山楂15克。


功能:清熱化濕,消痰祛濁。


劑型:湯劑。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早晚各1次。


適應症:精液不液化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7:59:59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三、平衝飲 組成:川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龍骨15克(先煎)、牡蠣15克(先煎)、紫石英15克(先煎)、磁石15克(先煎)、黨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酸棗仁15克、川黃連10克、蟬衣10克、玄胡索10克。


功能:鎮靜安神,平衝定悸。


劑型:湯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


適應症:心悸、怔忡。


現代醫學診為快速型心律失常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8:00:07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四、前舒湯 組成:當歸10克、浙貝母10克、苦參10克、蒲公英15克、黃柏10克、烏藥10克、石菖蒲10克、丹皮10克、炙水蛭10克。


功能: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用法:初中期(寒熱夾雜)基本方合薏苡附子敗醬散(薏苡仁10克、制附子10克、敗醬草10克),後期(瘀濁互結)合桂枝茯苓丸(桂枝10克、茯苓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


(徐學義編) 開拓實驗方劑學的中醫藥學家王世民 王紅梅施懷生王永吉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8:00:16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王世民,河北石家莊市人。


1935年生,山西中醫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衛生部第四屆新藥審評委員。


王氏1962年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其後拜陸石如、孔嗣伯、白清佐、劉壽山等名中醫為師,盡得其傳。


先後出版《中醫方藥手冊》、《局方別裁》等學術專著,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培養碩士生17名,創刊並主編《山西中醫學院學報》、《中醫藥研究》雜誌,因其在中藥、方劑研究中的突出貢獻,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並頒發證書。


本文注重介紹了王氏在學術上強調方劑辨證,開拓中醫實驗方劑學的構想和作法,以及對補腎劑抗衰老的研究。


臨床則以食療藥膳,慢補最宜;


治病求其本,善用補和瀉為特色。


名案評析中的當歸潤腸湯、藿香正氣丸、黃耆建中湯治療驗案是對方劑辨證的例案說明。


其醫論醫話、經驗方均是王氏心得之談。


細讀全文,對王氏開拓實驗方劑學的思路與方法,定會有全面的理解,並會有很大收益。


求所從來,方為至治。


———《景岳全書?傳忠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8:00:28 | 只看該作者

王世民


男,漢族,1935年8月生。


河北省石家莊市人。


1956年,考入北京中醫學院。


緣於其母因外傷感染破傷風,為庸醫誤治,英年早逝,遂立志學醫,濟世活人。


在校修業6年,1962年畢業,是我國首批正規的高等中醫院校畢業生,同年分配到山西省中醫研究所工作。


王氏在京讀書時,勤奮好學,畢業實習,被分配到北京市同仁醫院,跟隨名醫陸石如和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的嫡傳孔嗣伯侍診,孜孜以求,甚得師長之歡心,並以家傳抄本相贈。


到太原後又拜山西省名老中醫白清佐為師從事內科臨床工作,白氏和名震京華的孔氏善用生石膏等涼派相反,主張脾濕腎寒,擅長用溫燥藥,如附子、肉桂、乾薑……,屢起沉屙,王氏虛心學習,擇善而從。


王氏認為,這種用藥各執一端,雖屬偏頗,但也正是其所長,更值得認真學習。


1965年以後,王氏先後在內科和傳染科(肝病科)任醫師,在山西省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研究班講授中藥與方劑課。


由於他備課認真,並能衷中參西、深入淺出地講授,深受西學中學員的歡迎。


所編著《中醫方藥手冊》1970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一版發行60萬冊,但該書在1984年再次修訂為第二版才恢復王世民的署名,由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


1970年由謝海洲老師推薦,王氏拜師著名中藥文獻學家劉壽山先生,從事《中藥研究文獻摘要》的編寫工作,爾後又參加了《方劑研究文獻摘要》的編纂。


90年代王氏和他的學生們合作,出版了《局方別裁》、《中藥新用手冊》,參編了《微量元素與中醫藥》、《生命元素與藥物應用研究》,協助謝海洲教授、孫華士教授整理考訂《醫藥叢談》和《幼科金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8:00:36 | 只看該作者

王氏身為臨床醫師


對中藥卻情有獨鐘,他講授中藥課不僅生動活潑,而且還親自帶領學生上山認藥和採集,常說,作為一個中醫應當是「醫能識藥」。


從這一角度出發,他曾撰文提醒臨床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一些藥學問題,發表於《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


明確地指出,文獻上報告的臨床經驗重現率不高的原因,當然不止一端。


但一些藥學問題,如異物同名,一物多名和炮製、製劑品質等,常有一定的關係,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這些恰又是臨床醫生常易忽視的問題,很有啟發意義。


對於中醫藥理論,王氏也是刻苦鑽研,他不僅讀古今文獻,還要進實驗室作實驗,因此對中藥的一些理論頗有「心悟」。


他撰寫的《中藥歸經學說淺談》一文,不僅指出中藥歸經中的一些混亂問題,還深刻地指出研究歸經學說,特別是在實驗研究上,由於中醫與現代醫學的基本理論不同,不能用簡單地對號入座方式圖謀解決歸經問題。


對於藥性理論,王氏獨具匠心地把中藥的作用,歸納為固有作用、次生作用和配伍作用三種,此說可以說是古今文獻上未曾見到的。


特別是對次生作用和配伍作用的分析和闡釋,探幽發微,融會古今,堪稱是發前人之所未發。


王氏在70年代以後,學術研究的重點放到了方劑學的實驗研究,這在所謂「純中醫」中不僅是較早的,也是很少的。


由於王氏有一定的臨床經驗,中醫基礎理論較扎實,又掌握了一定的實驗研究方法和手段,中西相容,雖不能說處處得心應手,但確實方便不少。


他先後在山西省中醫研究所和山西中醫學院建立了方劑研究室(後改為方劑研究所)。


首倡將實驗藥理學、分析化學方法引入方劑學的研究中,主張方劑學進行學科分化,確立實驗方劑學的學科地位。


並對該學科的性質、任務、研究方法以及與中藥藥理等臨近學科的關係進行了廣泛的探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8:00:45 | 只看該作者

1992年在山西省大同市


王氏主持召開了全國首屆實驗方劑學術討論會議。


1975年以來,他對山西特產名貴中成藥龜齡集、定坤丹和某些道地藥材如黨參等都做過一些有意義的探討,其中龜齡集、定坤丹的實驗研究獲得山西省科技成果二等獎。


1987年在王氏的主持和指導下,與太原市日化研究所研製成功了衛生洗劑康潔司樂。


本品集祛汙護膚,防病治病於一體,除用於一般皮膚病外,實驗還證明,能殺滅愛滋病毒,防治性傳播疾病,如尖銳濕疣等,是北京亞運會指定的衛生用品之一。


經衛生部門、日化部門鑒定投產後,救活了瀕臨倒閉的太原市日化廠,後又發展為中外合資山西康潔力可生保健品有限公司,產品行銷國內外。


隨著生物無機化學的深入發展和測試手段的進步,王氏敏感地注意到中藥方劑中微量元素的研究,並提出絡合物化學可能是找尋中藥方劑生物活性物質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他還與南開大學物理係等單位聯合研製了中藥黨參微量元素標準參考物質和中藥連翹微量元素標準參考物質,於1994年8月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鑒定。


這兩種國家一級標準物質黨參定值5種元素,連翹定值11種元素,鑒定委員會認為本專案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填補了國內的空白,達到了國內的先進水準。


這是我國首次研製的中藥微量元素標準參考物質。


本專案業已經國家標準局核准頒佈。


1986年王氏被國家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研究生導師,到1994年已招研究生17名,在已畢業的14人中,已有9人晉升為高級積稱(正高2人,副高7人),幾乎全是破格或越級晉升,除在國外2人和讀博士的1人外,在國內的大多是單位的骨幹力量,兩人還被提拔到領導崗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8:00:52 | 只看該作者

王氏傾心於科學研究


也熱心於群眾學術活動,王氏是中國藥學會會員,第三屆藥學史專業委員會委員。


早在70年代,他擔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山西分會理事兼秘書期間,便積極組織全省的各種學術活動,進行學術交流,先後承辦了全國婦科、脾胃病和痹證學術會議及北方10省市自治區中西醫結合學術討論會在山西的召開。


1979年5月,作為山西省的代表,他還出席了全國首屆中醫學術會議暨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成立大會。


董建華、祝諶予、印會河、劉渡舟……等全國著名的中醫藥學家,差不多都曾受到邀請來山西講學或參加學術交流。


還曾數次邀請日本的中醫藥學專家、日本東洋醫學國際研究財團桑木崇秀會長、日本長崎大學藥學部大橋裕教授等來訪和進行學術交流。


並達成由山西省中醫研究所派員赴日研修的協議,促進了1992~1994年連續三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中、日、韓三國中醫藥學術交流會的舉行,我方先後有6名代表出席會議,增進了友誼,促進了瞭解。


學術活動的開展與園地建設分不開,在困難的1984年底創刊發行的《中醫藥研究雜誌》,現已在全國頗有影響,王氏是該刊的發起人和創辦者,當時也是該刊的副主編和實際上的主編者。


相隔10年後的1994年,《山西中醫學院學報》創刊,他又是創辦者和主編。


王氏不僅注重學術刊物,他還視中醫藥科普工作為己任。


早在70年代,便與呂景山教授、張藥師,組織編寫中醫藥科普短文,在《山西日報》、《山西科技報》的支援配合下,開闢專欄,積極宣傳中醫藥知識和小傷小病的防治,受到省內外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擁護。


1987年他又別開蹊徑,與幾位年輕人合作,編寫了一本《中醫食療保健檯歷》,由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由於形式新穎,內容實用,不僅行銷省內外,遠在萬里的新加坡仁濟醫院圖書館,也專門來函索購。


王氏筆耕,除了這些科普作品和前述的幾部著作外,自1980年以來已發表學術文章和譯文55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8:01:00 | 只看該作者

王氏在學術研究上的主攻方向是補腎劑


和他在臨床上的特點一樣既善補,也能用瀉。


並就補腎劑的強壯,增強性功能而延緩衰老、保肝、降血脂和抗動脈粥樣硬化、抗糖尿病、抗骨質疏鬆、抗老年性癡呆以及對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的治療作用等進行了研究。


這些研究不僅初步揭示了補腎劑治療有關疾病的某些藥理學基礎,而且為中醫的「腎主生殖、發育」、「腎主骨、生髓、通於腦」和「肝腎同源」等基本理論提供了一些實驗依據,還給自古以來用補腎劑補腎強精以治療老年病、延年益壽提供了佐證。


王氏研究的領域較寬,包括中醫藥學、實驗方劑學、微量元素和老年病以及食療藥膳學等,學術上中西相容,是一位醫藥兼通的專家。


且性格爽直倔強,「言人不敢言」,不慕名利,辦事公道。


退休前是山西中醫學院副院長兼方劑研究所所長,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曾任山西省中醫研究所方劑研究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科教處主任、副所長、附屬醫院副院長;


1987年後任山西中醫學院方劑教研室主任、方劑研究室主任、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山西中醫學院學報》主編。


還是中國中醫藥學會中醫藥微量元素分會副主任委員,山西省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山西省普通高校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山西省科委系列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國家衛生部第四屆新藥審評委員會委員,山西省1~4屆新藥審評委員會委員兼中藥組組長,《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雜誌編委,山西省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山西省微量元素學會名譽會長,山西省晉城中西醫專修學院名譽院長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8:01:1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證與方劑辨證證是中醫臨床上施治的重要依據,不論藥物治療抑或針灸、按摩,都是如此,所以證的辨認是中醫治病的先決條件。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最大特色,也是中醫學術的精華,因此,對於證的概念和辨證論治的研究,既有學術價值又有臨床實用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8:02:0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證與方劑辨證的概念「證」與「症」文字學上是同義的,但在中醫學這一特定範疇中卻有著嚴格區別。


症,是指孤立、單一的症狀,如出汗、發熱等。


而證則是專指一組相互有機聯繫的症狀,如脈浮緩,發熱,惡風,自汗,舌紅,苔薄白之中風表虛證。


顯然證是醫者按照中醫理論,對機體在疾病過程中外在表徵的分析概括,其實質是人體在致病因數作用下應答反應的一個特定狀態。


由於機體對疾病的應答反應是受致病因數的性質、強弱、數量、侵人途徑、作用時的季節、地理區域以及機體本身機能狀態、年齡、性別等因素的制約或干擾,故其狀態不一致,而隨之表現出來的證也各不相同,中醫辨證就是著眼於此。


它抓住機體應答反應的外在表現———證候,而不追求其內在的變化細節,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所以,只要對證治療也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8:02:4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中醫辨證方法,經前賢數千年來不斷地研究總結,形成了病因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和經絡辨證等。


近年來,醫學界同道又提出「微觀辨證」、「影像辨證」等。


上述諸類辨證,不管怎樣不同,最終必須九九歸一,落實在一證用一方(包括按摩、針灸等)的治療上。


方與證之間愈絲絲入扣,療效愈佳。


由於方劑是根據證而立法遣藥,配伍組合而成,與證候之間有著牢固的內在對應關係,因此,王氏認為,提倡和進一步開展「方劑辨證」(或謂「湯方辨證」,簡稱「方證」)研究,不只是比較切於實用,而且對中醫學的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所謂方劑辨證,就是按證舉方的意思。


方劑辨證源遠流長,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堪稱典範,仲景把外感熱病(包括一部分雜病),根據其發生、發展、演變、轉歸劃分為六經病,而且每一經病中又具體歸納為若干方證,論述中常常以方名證,突出地闡述了其方劑辨證的學術思想。


例如《傷寒論》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等等。


正因為證與方有著不可移易的對應關係,有的還徑直把典型的適應證稱作某某湯證,即以方名證,如《傷寒論》34條「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等。


後世對此方證關係也很重視,至今中醫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傷寒論講義》也是以方名證,可見影響至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8 18:03:0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方與證研究的意義前已述及,證是機體對致病因數的應答反應,而方劑則是對應於此應答反應的有效治療措施。


因此提倡用這種方法來研究中醫,在目前還無法打開中醫這個「黑箱」的條件下,不失為一方便法門,常可獲事半功倍之效,尤其對於促進中醫藥學走向世界,逐步國際化更有著不容忽視的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0 21:37 , Processed in 0.2187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