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08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2:44:1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化痰軟堅,消腫散結陸氏認為,乳房疾病多與情志的變化有密切的關係。


思慮傷脾,或肝鬱氣滯,橫犯脾土,均可導致脾失健運,痰濕內生;


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則津液不運而聚濕成痰;


肝氣鬱久化熱化火,灼津成痰,痰、氣、瘀互結而成乳塊。


如乳房結核多因平素性情抑鬱,七情內傷,以致肝失條達,肝氣鬱滯,日久化火,偏旺之肝火與固有陰虛之火相合,火勢愈熾,煉液為痰;


或肝氣犯脾,脾失健運,痰濁內生,結於乳絡而成。


而乳房癌也多可由肝脾氣逆所致,肝鬱則氣血瘀滯,脾傷則痰濁內生,痰瘀互凝,經絡阻塞,結滯於乳中而為乳癌。


臨床所見乳房腫痛,腫塊質地堅實,表面光滑,邊界清楚,活動度大,皮核不相黏連為表現的乳房纖維瘤也多為氣滯痰凝互結所致。


因此,痰濕凝結在乳病發病學上也佔有一定的地位。


陸氏選用山慈菇、海藻、昆布、貝母、牡蠣、夏枯草、白芥子、半夏、僵蠶等化痰軟堅,散結消腫,為乳塊的消散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2:44:1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五)清泄胃熱,利濕解毒女子乳房為足陽明經所屬,陽明胃經多氣多血,婦女氣機多易怫鬱,七情鬱結日久則可化火化熱。


如乳癰之為病,多由厥陰之氣不行,陽明經熱薰蒸,肝鬱與胃熱搏結而致乳汁鬱結,乳絡閉塞,久則化熱釀毒,進而肉腐成膿而潰。


熱毒也是乳房癌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在中後期,由於毒邪外侵,日久化熱化火,熱毒壅盛,毒邪蘊結乳中,結成堅核,潰後滲流臭汙血水,或如石榴翻花。


若火熱迫津外溢或迫血妄行,表現為乳頭孔溢出淡黃色液體或溢出血水。


陸氏常以丹皮、山梔、龍膽草、黃芩、知母等清泄胃熱;


生米仁、澤瀉、蒲公英利濕解毒;


仙鶴草、茜草、生地榆涼血止血;


半枝蓮、蛇莓、蛇六穀、山慈菇、龍葵、石上柏等抗癌解毒。


在乳癌術後配合使用抗癌藥物可增加對放、化療的耐受性,協同治療而增效,並達到防止復發、轉移的目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2:44:2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六)健脾益氣,養血生津衝任為氣血之海,臟腑之血皆歸衝脈,若脾胃虛損則生化之源不足,不能灌養乳絡而致乳病。


乳癌的發生與復發轉移與機體正氣不足,免疫功能低下有著極大的關係。


氣血虛弱,衝任兩脈空虛,以致邪毒乘虛而入,正不勝邪而發為乳癌。


陸氏認為乳癌的轉移和復發不僅僅局限於癌細胞本身的轉移復發過程,而應注意到患者的整體以及和癌瘤之間的對抗情況。


雖然多種因素可造成腫瘤的轉移和復發,但更應強調轉移和復發,與患者的正氣虛衰有密切關係。


有些患者由於臟腑功能低下,人體抗病能力減弱,不能抑制癌細胞的繁殖,而旁竄轉移。


又由於腫瘤毒素及腫瘤的消耗造成機體惡液質及營養障礙,引起脾胃虛弱而使抵抗能力下降。


故臨證常以生黃耆、黨參、白朮、茯苓、淮山藥等益氣養血健脾和胃,改善患者的脾胃虛弱,扭轉營養不良狀況,緩解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狀,並改善由放、化療引起的胃腸道反應,提高機體免疫系統的防禦能力。


乳癌患者也常因放、化療後引起熱毒灼傷陰液而出現一系列陰虛之證,陸氏常用玄參、麥冬、沙參、川石斛、枸杞子以及鱉甲、龜板等血肉有情之品,通過養陰增液,使體內陰陽趨於平衡,並可增加化、放療的效果和減輕由此帶來的毒副作用,增強腫瘤患者對放、化療的耐受性。


並且對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具有抑製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2:44:3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七)移情易性,調節情緒陸氏常告誡道:乳房病的發生發展與患者的精神因素、情緒變化、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患者發病後精神負擔較重,而部分患者恐癌心理較強,整日沉湎於來日痛苦的緊張情緒中。


陸氏認為這些情緒的異常變化,常造成憂思傷脾,驚恐傷腎,如此脾腎虛弱失調則機體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抵禦外邪而常遭侵犯,故陸氏在診治中,十分注重調節患者情緒,曾曰:「情志可致病也可愈病。


對待病人關注的痛苦之處,往往通過仔細的解釋工作來解除患者的疑慮,心藥並施,使患者充分信賴醫生,主動配合積極治療,往往收效明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2:44:5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陸氏臨床上診治乳腺增生及乳癧,常以調攝衝任,理氣活血化瘀為治療大法,認為病症發於外而實根於內,腎氣不足,衝任失調,肝脾腎虛為發病之本,而肝氣鬱結,脾失健運,氣滯血瘀痰凝為發病之標。


常以仙茅、仙靈脾、鹿角片、山萸肉、肉蓯蓉、山慈菇、海藻、桃仁、丹參、三棱、莪朮、製香附、鬱金、延胡索為基本組方,並隨症加減。


對與情志變化相關者,常佐以柴胡、佛手、八月劄、合歡皮等調暢氣機;


伴月經不調、痛經者,佐以當歸、益母草、紅花等調經止痛;


伴乳頭溢液色黃或乳白色者,佐以生米仁、生山楂、生麥芽等回乳以減少滲液;


伴腫塊質地堅實,久治不愈者,佐以三棱、石見穿、山甲片等軟堅散結;


伴大便乾結者,佐以生首烏、火麻仁、郁李仁等潤腸通便。


陸氏治療乳癌根治手術後患者以及術後轉移復發者,常以益氣養陰,調攝衝任,清熱解毒為大法,認為乳癌的發生與正氣虛弱,邪毒留滯有關。


雖然癌腫已被切除,但術後正氣更傷,尤需扶助正氣,以達邪外出。


朮後患者多有放療、化療的治療經過,灼傷津液為常見之症。


由於機體內在的陰陽不平衡,衝任失調之內分泌紊亂狀況不因手術切除而趨正常,所以調攝衝任更在乳癌術後治療中占重要地位。


朮後往往會有殘留癌細胞生存,運用解毒抗癌藥物清除余留癌細胞,防止復發和轉移是較為重要的治療方法。


陸氏常以生黃耆、黨參、白朮、茯苓、南沙參、杞子、仙靈脾、山萸肉、肉蓯蓉、石見穿、莪朮、蜂房為基本組方。


對惡性程度較高,有淋巴結轉移者,或患者年齡較輕者,常加重解毒抗癌藥的應用。


以蛇六穀、蛇莓、龍葵、半枝蓮、苦參片、生米仁等抗癌解毒,對轉移入肺、胸腔積液而出現胸悶氣急、咳嗽的,加入白芥子、萊菔子、葶藶子、蘇子等肅肺降氣平喘;


對轉移入骨而徹骨疼痛者,加乳香、沒藥、徐長卿等活血止痛,並加重補腎之品,以壯骨通絡;


如放化療反應嚴重致嘔吐者加薑半夏、川朴、生米仁、薑竹茹等;


口乾咽紅乾燥者,加鱉甲、龜板、生地、玄參、麥冬等加重養陰作用;


對術後陣陣熱,汗出較多表現為更年期症狀提前來到者,加鹿角片、巴戟肉、知母、當歸、黃柏等調理衝任。


陸氏認為,藥物用量輕重,直接關係到治療的效果,處方用藥量輕,雖補則無力扶正,欲攻而難達病所,故有些藥物必以超量方能奏效,如生黃耆常用至60克,蛇六穀雖有毒也常用到60克,蜂房有毒也要用30克。


在中醫治療乳癌術後的同時,陸氏還十分注重借鑒現代醫學的治療手段,認為有些疾病單用中藥治療,雖然有減輕症狀,控制瘤體發展,提高生存品質和延長生存期的作用,但使轉移灶消失的較少,同樣單純西醫放、化療則遠期療效往往不佳。


故扶正祛邪中藥配合放、化療不僅能增強機體的抗癌能力,還對放、化療有減毒和增效的作用,確為治療乳癌術後或轉移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又如漿細胞性乳腺炎在腫塊期盡可能使其消散,以疏肝清熱、活血軟堅為主,常以柴胡、當歸、赤芍、丹皮、丹參、蛇舌草、半枝蓮、蒲公英、銀花等為基本組方,伴有乳頭溢液者加生米仁、澤瀉;


溢液呈血性者,加茜草、生地榆、仙鶴草等涼血止血,若腫塊進一步發展,進而化膿成瘺,則按外治法進行治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2:44:5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益氣養陰,重用黃耆、女貞子———治療復發性口腔炎的經驗復發性口腔炎,中醫又稱為「口瘡」,是臨床常見的口腔疾病。


此病常發於口頰唇舌邊,亦可發於口腔內的其他部位,口腔黏膜反復出現淺小潰瘍,可單發或多發,局部有劇烈的燒灼樣疼痛,病情反復發作,此起彼伏,或時發時愈,病程遷延,久治不愈,影響飲食、休息和工作,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


有些患者屢用中西藥物及各種療法,效果均不夠理想,陸氏根據其發病特點,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辨治經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2:45:1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辨證從氣陰入手,臟腑重肺腎兩臟復發性口腔炎其皮損多發於口腔頰唇舌邊的黏膜上,中醫對此早有認識,《素問?氣交變大論》中即有「歲星不及,炎火上行,……民病口瘡,甚則心痛」的記載。


從發病表面症狀看,由於其紅腫疼痛潰爛與瘡瘍較為相似,故臨床醫者常以「諸痛癢瘡皆屬於火」作為論據,故臨診施治多以心脾積熱,從「火」論治,雖有時亦能獲得暫時效果,但都不易根治,且病情每多復發。


若因拘泥於局部的炎症而濫施苦寒瀉火之品,則苦寒日久化燥傷陰,耗傷正氣,使虛火愈盛,以致一些病人的症狀反復不得控制。


陸氏認為,口腔黏膜潰瘍,從其症狀上看有屬「火」的論據,但此症有虛火、實火之分。


實火者多與脾經積熱,胃火熾盛,心火偏亢,肝鬱化火等有關;


虛火者,多與素體陰虛,加之勞倦過度,思慮太過,房室不節,久病耗損或過服溫燥劫陰之品有關。


口腔黏膜潰瘍反復發作,久病不愈,即使有局部心脾積熱之標實,日久也必耗氣傷陰,致氣陰兩虛。


且久病及腎,腎陰不足,水虧不能濟火,則虛火上炎,熏發於口。


正氣不足,衛氣不固,則不能禦外,口腔黏膜與人之皮毛相同,也為衛外器官,為肺所主。


故而正氣不足,衛外不固,易為外邪所侵犯,肺氣虛弱,則正不勝邪,邪氣留連而潰瘍反復發作,久治不愈。


所以,本病的辨證應從氣陰兩虛入手,雖有心脾積熱,肝鬱化火,或為火熱燥邪所犯,也皆為標實之證。


總之,肺腎兩虛,氣陰不足之本虛,方為口腔黏膜潰瘍反復發作的根本原因。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2:45:1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論治以益氣養陰,用藥重用黃耆、女貞子由於復發性口腔炎之本在於氣陰兩虛,陸氏認為,治病必求其本,臨床上以益氣養陰為治本大法,重在補益肺氣,滋潤肺腎之陰,使陰液得復而能潤下,虛火收攝,正氣得盛而能禦外,則邪不可干。


臨床上陸氏常以生黃耆、女貞子、天花粉、生地、玄參、麥冬、沙參、知母、生甘草等益氣養陰為基本組方,每多收效。


同時根據病情隨症加減,若有心脾積熱之標實之證,加川朴、蒼朮、竹葉等;


若為素體氣虛,經常感冒者常配合玉屏風散治本;


若瘡面不易收口者,再加入五味子等收斂之品,促使瘡面癒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2:45:3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陸氏用藥善用生黃耆和女貞子,認為此二藥是治療復發性口腔炎治本之要藥。


因為生黃耆有補益肺腎之氣,固表衛外,斂瘡托毒,生肌收口之功效,為外科托毒生肌之精品;


女貞子滋補肝腎之陰,滋而不膩,兩藥合用又可以益氣養陰,生肌托毒,促進瘡面癒合。


天花粉、生地、玄參、麥冬、沙參均為養陰生津之品,善補肺腎之陰;


知母為清虛火之要藥,其質潤,能養陰潤燥,善清虛熱;


生甘草具有緩急止痛,生肌收口之功,對潰瘍面有保護作用。


臨床上生黃耆常用45~60克,女貞子用至15克,陸氏認為非重用此二藥而氣陰不能得復,瘡面難以癒合。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復發性口腔炎與病毒多次感染及機體自身免疫能力低下有關。


因此治療上應以調整機體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為主。


而方中黃耆能使血液中白細胞及多核白細胞顯著增加,黃耆、女貞子、天花粉、玄參等均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促進血液迴圈,提高機體應激能力,有止痛,減少組織滲液,促使上皮修復,加速潰瘍癒合的功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2:45:3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調攝重安神助眠,大便貴保持通暢陸氏臨床上除了上述方藥辨病辨證結合治療以外,又十分注意患者的行為調攝,尤其注意睡眠和大便的正常與否。


他認為睡眠是人體的生理需要,同時也是人之順應自然,天人合一而致陰平陽秘的重要手段,寐不安則心火上炎,腎虧則陰液愈耗,相火妄動,每致病情加重。


故對夜寐不安者於方中加入茯神、酸棗仁、夜交藤、五味子等安神助眠,甚則用磁石、珍珠母重鎮安神;


心火妄動者加竹葉、蓮心、川連等。


保持大便通暢也是治療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若大便不暢,邪毒內滲,脾胃不運,積熱內生,甚則熱傷氣陰,而氣陰已傷,則不能潤腸,大便乾結,則便更難下,形成惡性循環,所以保持大便通暢,亦是祛邪保津的手段。


陸氏在用藥上,除重用養陰之品增液行舟外,還酌加火麻仁、郁李仁、生首烏等潤腸通便,使邪毒外泄,津液得存。


虛火上炎可致口腔黏膜潰瘍,因此治療上忌用寒涼瀉火之劑,以防苦寒之品久而化熱化燥、傷陰耗氣。


口腔潰瘍以氣陰兩虛為本,治療以益氣養陰滋潤肺腎為治本大法。


若有心脾積熱時,也當先祛其邪,扶正可以祛邪,而祛邪也可以使正氣得復。


但治療上苦寒之品僅可一時應用,邪去大半,即仍需益氣養陰以扶正祛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2:45:4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疏肝化濕,早投活血和營———治療帶狀皰疹及其後遺神經痛的經驗帶狀皰疹一病在中醫文獻中記載很多,諸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之「纏腰火丹」,《諸病源候論》之「甑帶皰」,《瘍醫大全》之「白蛇串」,《外科啟玄》之「蜘蛛瘡」等。


臨床以皮膚上出現成簇水皰,呈帶狀分佈,痛如火灼等為主要表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2:45:5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初起以濕熱為患,久則傷氣阻絡陸氏認為帶狀皰疹的發生多由情志內傷,肝氣鬱結,氣鬱日久而化火,肝經火毒外溢皮膚而發;


或因脾失健運,濕邪內生,蘊濕化熱,濕熱內蘊,外溢皮膚而生;


或感染毒邪,濕熱火毒蘊積肌膚而成。


年老患者常因正氣虛弱,正不勝邪,又因經絡阻隔,不通則痛,而致疼痛劇烈,病程遷延。


從現代醫學角度上看,帶狀瘡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累及神經和皮膚的急性皮膚病,病毒通過呼吸道感染進入人體潛入神經細胞中,平時潛伏而不致病,常因勞累、創傷、感染等因素而誘發致病。


病毒侵犯神經,使局部神經根水腫,炎症黏連,疤痕收縮產生臨床症狀。


表現以單側成簇水皰和神經痛為主要臨床特徵,皮損好發於肋間,腰骶神經或三叉神經所支配的皮膚區域,尤其是皰疹消退後遺留的神經疼痛,病情頑固,疼痛劇烈,病程遷延,常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2:46:0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初以疏肝化濕為主,早期即投活血和營帶狀皰疹多發於春、秋季節,以成年患者居多,在急性發作期,皮損表現為帶狀的紅斑丘疹,繼而出現綠豆到黃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皰,累累如串珠,聚集一處或數處,排列呈帶狀,嚴重者見出血點或血皰、壞死。


皮損好發於腰肋部、胸部或頭面部,多發於身體的一側,沿神經分佈,發於頭面部者,尤其是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較重,疼痛劇烈,並伴有附近淋巴結腫大疼痛,甚則影響視力和聽覺。


對此陸氏常以疏肝清熱,化瘀止痛為大法,以龍膽瀉肝湯為基礎,用龍膽草、柴胡、黃芩疏肝清熱,瀉肝膽之鬱火,當歸、赤芍、丹皮涼血活血,大青葉、板藍根、蛇舌草等清熱涼血解毒,桃仁、丹參、延胡、鬱金活血理氣止痛。


皮損發於頭面眼角者,常加入穀精草、杞子、石決明等;


皮損發於胸腹者加川楝子、香附等;


皮損發於下肢者,常加入黃柏、牛膝等。


陸氏治療帶狀皰疹時,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早期即於方中加入了理氣活血之藥,旨在防止和減輕由於病毒侵犯神經而引起的神經周圍炎症和黏連,減少纖維包裹,防止後遺神經疼痛的發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2:46:1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久則益氣活血為主,正氣充盛則絡脈自通部分免疫功能低下或年老體弱者常於皮損消退後遺留頑固性的神經痛症狀,且病程持久,疼痛劇烈,甚則徹夜難眠,這也就是臨床上常見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症。


對此,陸氏根據中醫「不通則痛」的理論,施治多以益氣活血,散瘀通絡止痛之品,使經絡疏通,氣血流暢,疼痛得止。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疼痛,痛程遷延,疼痛劇烈,久病傷氣,氣虛則無力推動氣血之運行,致血行遲緩,脈道不通或通而不暢,以致血液鬱滯而凝為瘀血,故治當益氣扶正為主,配合活血通絡,共奏益氣通絡活血止痛之效。


常以生黃耆為君藥,藥量可達60克,取其益氣而能托毒外出,又能推動血運,促進瘀血活化之功效,配合三棱、莪朮、當歸、川芎、桃仁、丹參、赤芍等活血通絡,佐以製香附、鬱金等既入血分又入氣分之品,使氣血流暢,血隨氣行,開塞通瘀而止痛。


對頑固性疼痛甚則徹夜難眠的酌加全蠍、蜈蚣、沒藥、乳香、天龍、磁石、珍珠母等破血消瘀重鎮止痛。


對患側疼痛腫脹者加入留行子、絲瓜絡等通絡止痛,往往都能收到較好的止痛效果。


現代藥理證明:清熱利濕解毒配伍活血通絡藥可以加速炎症的明顯吸收,使其症狀改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2:46:2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清熱解毒藥能抑制和消除致炎因數,配伍活血通絡法,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及滲出,減輕了炎症的病變程度,促進了炎症的吸收,從而達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而益氣藥與化瘀活血藥的合用,能提高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水準,所以在調整人體整體機能上取得了越來越多的效驗,這也為臨床運用益氣化瘀藥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多發於年老體弱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在臨診時,陸氏認為凡遇帶狀皰疹當儘早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以免延誤病情。


因為一旦病毒累及神經產生纖維包裹,其病理表現常不易逆轉,所以活血化瘀的早期應用,可減少和避免神經的炎症黏連和纖維包裹,常可杜絕或減少後遺神經疼痛的產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2:46:3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氣陰為本,佐以化濕清熱———治療癤病的經驗癤病是指肌膚淺表部位反復感受火毒而致局部紅腫熱痛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化膿性皮膚疾病,皮損可在全身各處散發,或此處將愈,他處又起,其發病特點為反復發作,纏綿不愈,甚則遷延十幾年。


一些患者雖屢用中西抗炎解毒之品,症狀得以控制,但往往不能根除。


陸氏認為,關鍵在於對本病的本虛標實的根本原因認識不足,而癤病之所以反復發作纏綿不愈,其發病主要原因在於氣陰兩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2:46:4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氣陰兩虛為本,濕熱為標一般認為,癤病的發生,多因熱毒濕邪交蘊,搏結纏綿於肌膚而成,西醫也認為癤病之發生是由於葡萄球菌侵入毛囊而引起的急性深毛囊和毛囊周圍炎,常運用清熱利濕解毒和抗菌藥物以祛逐邪毒,而陸氏認為癤病的反復發作及易感染外邪與否,主要與機體的自身抵抗力有關。


《內經》曾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正氣不足,素體虛弱,衛外不固,玄府不閉,外來之邪容易侵襲,而留連不去。


又由於外感濕熱火毒,火為陽邪,極易灼津傷液,癤病長期反復發作,勢必耗氣傷陰,衛氣虛則不能禦外,陰液傷則不能潤養肌膚,愈使皮膚抵抗力下降,從而造成惡性循環,致使病程纏綿,難以根治。


所以癤病之發生,臨床上多見先天稟賦不足,素體氣虛,又感濕熱暑邪,搏結纏綿於肌膚,日久反復不愈而傷陰液;


或為久患消渴、腎虛等慢性消耗疾病,耗傷氣陰,氣不衛外,陰不潤膚,易感外邪,蘊阻肌膚而發本病。


可見氣陰兩虛是癤病反復發作之內在根源,濕熱火毒之外來邪氣是發病之標,本虛標實,才是癤病反復發作之實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2:46:5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治宗益氣養陰,重用黃耆癤病好發於項後、背部、臀部等處,幾個至數十個不等,亦可在身體其他部位散發,此起彼伏,或間隔數周、數月再發,有些患者常伴有消渴、習慣性便秘等症,癤腫較大時,易轉變成有頭疽。


陸氏治療癤病,重在益氣養陰以扶正祛邪。


在急性期,辨證選用清熱化濕解毒之品,以黃連、黃芩、厚朴、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清熱解毒化濕,佐以赤芍、丹皮、生山楂和營涼血,皂角刺托毒外泄,便秘加生大黃、生首烏;


火毒熾盛加生山梔、銀花、連翹等。


病變在面部伴有皮脂分泌物增多者,加防風、苦參、蛇舌草,隨著濕熱化解,標實漸去,逐漸減少清熱解毒之品,以防苦寒傷陰,適時增入玄參、麥冬、女貞子、天花粉、枸杞子等養陰藥並漸次加大生黃耆的用量。


陸氏常謂:癤病清熱解毒僅是一時之計,而益氣養陰方為收功之本。


在癤病治療中,陸氏特別強調生黃耆在扶正祛邪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玉屏風散為治表虛衛氣不固自汗之名方,方中以生黃耆為主藥,對此柯韻伯在《名醫方論》中指出:「惟黃耆能補三焦實衛,為玄府禦風之關鍵。


因此,陸氏特別指出,生黃耆的運用應貫穿於癤病治療的始終。


只要胃納尚可,仍可應用,其用量常漸次增大至60克以上,方可使癤病的復發得到控制。


配合應用養陰藥物生地、玄參、女貞子、天花粉、麥冬、枸杞子等在於調動人體的內在抗病能力,增加局部皮膚的抵抗力,從而達到治療癤病,防止其復發的目的,這也是中醫藥從整體出發辨證施治的精華所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2:47:0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強調忌口,注重護理陸氏十分注意藥後調護,常囑患者即使病情好轉,症狀消失,也要堅持服藥3個月,鞏固療效,增加機體衛外功能,防止新發。


又強調局部治療,認為癤病患者不宜外用油膏類藥,以防毛孔堵塞,邪毒內蓄,加重病情;


不得用手自行擠壓局部皮膚;


並要經常保持患部的皮膚清潔,可用75%酒精塗搽病灶周圍,達到滅菌和使局部氣血流暢,增強肌膚抵抗力的作用。


在用藥治療的同時,主張忌口,認為魚腥發物,辛辣甜膩,能助濕化熱,故在治療期間不可食用,以防癤病加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2:47:1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五、育陰清熱,疏氣化痰行瘀———治療甲狀腺疾病的經驗陸氏認為甲狀腺疾病的病因不外乎肝鬱、外邪入侵、氣滯、濕痰為患,由於病久必氣陰兩虛。


雖然臨床症狀各不相同,但其疾病發展過程中與肝、脾有密切聯繫。


《靈樞?靈蘭秘典論》云:「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喜條達,因情志抑鬱,肝氣鬱結,則氣機鬱滯,留於結喉;


或肝木侮土,脾失健運,濕痰內生,痰濁隨經而行,留注於任脈所轄之結喉;


或氣鬱痰濁,結聚不散,氣血為之壅滯,且血隨氣滯而成瘀,均積久聚而成形,則為腫塊。


肝鬱氣滯,木失調達,則見胸悶喜歎息。


情志不遂,日久耗傷正氣,營血漸耗,心失所養,故見心悸、脈數。


病久氣鬱化火導致營血不足,陰虛無以斂陽而見汗出。


陰虛不能充盈血海故見月經失調,無以濡養筋脈或血虛不能柔養肝臟而致肝旺,肝風內動,故見手部震顫。


肝氣鬱結,肝虛痰結,水濕上擾清陽見眼球突出。


《丹溪心法》曰「氣有餘便是火」,胃火旺盛則能食善饑,火邪偏盛,耗傷氣血,無以充養肌膚見形瘦。


肝逆犯脾,脾氣虛弱見便溏腹瀉。


肝鬱胃熱,風熱、風火克於肺胃,風性上行,火性炎上,傷於風者上先受之,積熱上壅,夾痰蘊結,蘊聚化毒故見發熱、咽痛、腫塊疼痛。


氣滯痰結,鬱久化火,火盛傷陰耗氣,以致陰虛火旺、氣陰兩虛或手朮、久病而氣血虧虛。


化療、放療屬熱毒,易傷津耗氣而致氣陰兩虛故見神疲乏力、口乾欲飲、舌紅苔少中裂、邊有齒痕。


陸氏臨床根據病情變化而辨證施用育陰清熱、疏氣化痰、活血軟堅等法,取效良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9 09:25 , Processed in 0.12500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