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特色】
陸氏臨床上診治乳腺增生及乳癧,常以調攝衝任,理氣活血化瘀為治療大法,認為病症發於外而實根於內,腎氣不足,衝任失調,肝脾腎虛為發病之本,而肝氣鬱結,脾失健運,氣滯血瘀痰凝為發病之標。
常以仙茅、仙靈脾、鹿角片、山萸肉、肉蓯蓉、山慈菇、海藻、桃仁、丹參、三棱、莪朮、製香附、鬱金、延胡索為基本組方,並隨症加減。
對與情志變化相關者,常佐以柴胡、佛手、八月劄、合歡皮等調暢氣機;
伴月經不調、痛經者,佐以當歸、益母草、紅花等調經止痛;
伴乳頭溢液色黃或乳白色者,佐以生米仁、生山楂、生麥芽等回乳以減少滲液;
伴腫塊質地堅實,久治不愈者,佐以三棱、石見穿、山甲片等軟堅散結;
伴大便乾結者,佐以生首烏、火麻仁、郁李仁等潤腸通便。
陸氏治療乳癌根治手術後患者以及術後轉移復發者,常以益氣養陰,調攝衝任,清熱解毒為大法,認為乳癌的發生與正氣虛弱,邪毒留滯有關。
雖然癌腫已被切除,但術後正氣更傷,尤需扶助正氣,以達邪外出。
朮後患者多有放療、化療的治療經過,灼傷津液為常見之症。
由於機體內在的陰陽不平衡,衝任失調之內分泌紊亂狀況不因手術切除而趨正常,所以調攝衝任更在乳癌術後治療中占重要地位。
朮後往往會有殘留癌細胞生存,運用解毒抗癌藥物清除余留癌細胞,防止復發和轉移是較為重要的治療方法。
陸氏常以生黃耆、黨參、白朮、茯苓、南沙參、杞子、仙靈脾、山萸肉、肉蓯蓉、石見穿、莪朮、蜂房為基本組方。
對惡性程度較高,有淋巴結轉移者,或患者年齡較輕者,常加重解毒抗癌藥的應用。
以蛇六穀、蛇莓、龍葵、半枝蓮、苦參片、生米仁等抗癌解毒,對轉移入肺、胸腔積液而出現胸悶氣急、咳嗽的,加入白芥子、萊菔子、葶藶子、蘇子等肅肺降氣平喘;
對轉移入骨而徹骨疼痛者,加乳香、沒藥、徐長卿等活血止痛,並加重補腎之品,以壯骨通絡;
如放化療反應嚴重致嘔吐者加薑半夏、川朴、生米仁、薑竹茹等;
口乾咽紅乾燥者,加鱉甲、龜板、生地、玄參、麥冬等加重養陰作用;
對術後陣陣熱,汗出較多表現為更年期症狀提前來到者,加鹿角片、巴戟肉、知母、當歸、黃柏等調理衝任。
陸氏認為,藥物用量輕重,直接關係到治療的效果,處方用藥量輕,雖補則無力扶正,欲攻而難達病所,故有些藥物必以超量方能奏效,如生黃耆常用至60克,蛇六穀雖有毒也常用到60克,蜂房有毒也要用30克。
在中醫治療乳癌術後的同時,陸氏還十分注重借鑒現代醫學的治療手段,認為有些疾病單用中藥治療,雖然有減輕症狀,控制瘤體發展,提高生存品質和延長生存期的作用,但使轉移灶消失的較少,同樣單純西醫放、化療則遠期療效往往不佳。
故扶正祛邪中藥配合放、化療不僅能增強機體的抗癌能力,還對放、化療有減毒和增效的作用,確為治療乳癌術後或轉移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又如漿細胞性乳腺炎在腫塊期盡可能使其消散,以疏肝清熱、活血軟堅為主,常以柴胡、當歸、赤芍、丹皮、丹參、蛇舌草、半枝蓮、蒲公英、銀花等為基本組方,伴有乳頭溢液者加生米仁、澤瀉;
溢液呈血性者,加茜草、生地榆、仙鶴草等涼血止血,若腫塊進一步發展,進而化膿成瘺,則按外治法進行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