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方】
(二)再論氣血,強調氣血貴充裕、調暢氣與血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
在生理上,氣與血既是人體臟腑各種生理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
在病理上,臟腑發生病變可以影響氣血的變化,而氣血的病變亦必然導致某些臟腑功能活動的異常。
陸氏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體的正氣旺盛,外來之邪就不易侵犯,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當人體氣機紊亂,正氣相對薄弱時,則抵禦外邪能力減弱,而致人體發病,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故陸氏在臨床上十分重視扶助正氣,常以四君子湯,益氣健脾,以固根本,對生黃耆的用量尤為講究,經常用至60克。
陸氏認為,黃耆用量非大不可,否則,難以起到扶助正氣的功效。
如在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和復發性口腔炎時,黃耆常用量為60克,配合養陰方藥,症狀很快就能得到控制,而有時黃耆用量不足時,往往效果不明顯。
陸氏善用黃耆,認為黃耆乃補氣類之要藥,用於久病氣虛體弱者,常與黨參、白朮配伍而達補氣健脾之效;
用於衛外陽氣不固者,常與防風、白朮同用,取玉屏風散之意,達固密腠理,益衛固表之效;
用於氣虛脾弱水腫者,常與防己、白朮配伍而行氣利水;
用於氣血不足,瘡瘍膿成不潰,或潰後久不斂口者,與穿山甲、皂角刺、白朮、茯苓、黨參等配伍,達補養氣血,生肌托毒之功;
用於氣虛伴血瘀者,常與桃仁、丹參、三棱、莪朮合用,達行氣活血作用。
陸氏認為黃耆具有增加機體免疫功能,消除機體水腫,改善皮膚血液迴圈的作用。
在扶助正氣的同時,陸氏也非常重視精血的調理。
他認為,氣與血共同來源於脾胃化生,氣中有血,血中有氣,兩者相互依附,相互為用,共同滋養溫煦臟腑。
在臨診時,症見面色萎黃發白,頭暈目眩屬血虛者,常以當歸、白芍、熟地、阿膠、川芎、雞血藤等,四物之義調補氣血;
對症見皮膚瘙癢乾燥,脫屑等血虛生風者,常以生熟地、當歸、肉蓯蓉、防風、肥玉竹等養血祛風潤燥。
在臨床上往往氣血同病,故常採用氣血同治的方法,如補氣攝血,行氣活血,補氣活血等,而氣血病變表現在外科臨床上,多見於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氣不攝血等。
如在治療甲狀腺病時,由於肝氣鬱結,橫逆犯脾,脾失健運,而致氣滯痰瘀凝聚於頸部而成腫塊;
往往採用疏肝理氣化痰活血等法,使腫塊得以消散。
又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疼痛,常多發於年老體弱患者,在皮損痊癒後仍有持續性的劇烈疼痛,陸氏認為多因患者年老體弱有正氣不足,氣不運血之本虛,同時又兼有氣血瘀滯之邪實,故治當標本兼顧,扶正以祛邪,益氣活血而化瘀。
再如,乳衄一症,多由肝氣不舒,鬱久化火,迫血妄行而致,也有病久體虛,氣不攝血而致,故臨床亦多以瀉肝涼血和補氣攝血等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