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07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5:2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腎氣虧耗:由於久病及腎,年老體衰或房勞過度,以致腎氣虧耗。


若腎陽不足,開闔不利,則水濕上泛而為痰;


腎陰虧耗,則虛火內熾,煎灼津液而為痰。


正如《羅氏會約醫鏡?論痰飲》所說:「痰之本在腎,腎有陰陽,陽虛則水泛為痰,痰清而稀;


陰虛則火動,火結為痰,痰稠而濁。


又如:肝鬱氣滯,乘侮脾土,脾失健運,則聚濕而生痰,或氣鬱化火,木火刑金,灼傷津液,則煎熬而成痰。


或經絡阻滯,氣血津液運行不暢,則蓄聚而為痰。


痰形成以後,留滯於不同的臟腑、經絡,即可出現多種多樣的病證。


正如《丹溪心法?痰》說:「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


又說:「凡痰之為患,為喘為咳,為嘔為利,為眩為暈,為嘈雜、怔忡、驚悸,為寒熱痛腫,為痞膈,為壅塞,或胸脅間轆轆有聲,或背心一片常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所致。


所以《症因脈治?痰證論》概括地說:「痰之為病,變化百出。


歸納起來,主要有下述八類:1痰濁蘊肺:肺氣不能宣發肅降而發生咳嗽,喘促、咳痰、胸悶等症。


臨床所見有風、寒、熱、燥、濕之分。


①風痰:外感風痰由外感風邪,閉束肺氣,肺津停聚而成。


表現咳嗽痰多如沫、多泡。


②寒痰:由外感風寒,或脾腎陽虛,痰濕上泛而引起,以咳嗽清稀白痰為特徵。


外感風寒所致者則兼惡寒、微熱、喉癢、咳嗽。


脾腎陽虛所致者,則兼形寒肢冷,手足不溫,神疲乏力,納呆便溏等症。


③熱痰:多由於感受熱邪,或濕痰鬱久化熱所致。


咳嗽較劇,胸悶氣促,咯痰黃稠或痰中帶血,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④燥痰:由於感受燥邪,或肺腎陰虛,燥熱煉津為痰,表現咳嗽喘促,痰少色白,或呈米粒狀痰,澀而難出,口乾咽燥。


⑤濕痰:為脾失健運,聚濕生痰,上干於肺所致,表現咳嗽、痰多色白,容易咯出,胸痞嘔惡,肢體困倦,苔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5:4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痰阻中焦:由於飲食積滯,損傷脾胃,以致水濕停聚成痰,或因痰濁阻滯中焦,使脾胃失於健運,不能消磨運化水穀,以致出現脘悶腹脹、口噯食臭、苔膩等症。


此種證候亦稱為食痰,痰濁阻滯中焦,使脾胃升降失調,以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則表現為胸脘痞悶、脹滿、噁心、嘔吐清水或痰涎、心悸、頭暈;


胃腸傳化功能失調,則表現為腹瀉時作時止,下如白膠,或是便秘;


痰熱互結,則成痰熱結胸,表現為胃脘部硬滿、壓痛,苔黃膩,脈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5:5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痰濁蒙心:因心主神明和血脈,痰濁蒙心,則心失所養,而見心悸、失眠、多夢、易驚;


心陽不得宣通,則見胸悶、心痛,發為胸痹;


阻遏心神,則見神志失常,煩躁易怒,罵詈號叫,語無倫次,時笑時哭,發為癲、狂,或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口流涎沫,肢體抽搐,移時蘇醒,發為癇證;


溫熱病邪入於營血時,痰熱結於心包,使神機閉塞,則見神志模糊,甚或昏迷不醒,舌強語謇,喉中痰鳴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5:5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痰蘊膽腑:膽為「中清之府」,若因痰虛氣鬱,痰濁內蘊,則痰濁上擾心神,心神不寧而致虛煩不得眠。


正如《證治要訣?不寐》說:「痰在膽經,神不歸舍,亦令不眠。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6:1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5痰濁上逆於頭:蒙蔽清陽,則見眩暈、耳鳴、頭重、頭痛,或有胸悶脘痞,嘔吐痰涎清水等症;


痰濕素盛之人,復因惱怒氣逆,痰隨氣升,上蒙清竅,則突然昏仆,四肢厥冷,喉有痰聲,而發為痰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6:1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6痰阻經絡:痰濕濁邪滯於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肌膚及經脈失於濡養,以致肌膚不仁,手足麻木,肢體重著疼痛,轉側不利;


風陽內動,痰濁內壅,風痰橫竄經絡,使經絡氣機阻閉,則致口眼斜,半身不遂;


若更加風痰上蒙心竅,阻閉神明,則致頭目昏暈,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若情志抑鬱,痰與氣結,氣滯痰凝,結於咽喉,自覺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而成為梅核氣;


痰凝氣滯,結於頸前,腫大成塊,則發為癭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6:2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7痰滯肌肉筋骨:痰凝肌腠,則在身體各處結成大小不等的顆粒腫塊,如痰核、瘰癧等;


濕痰流注關節,則發為流痰,漫腫疼痛,日久破潰,膿液稀薄,難以收口,並常有消瘦、乏力、潮熱、盜汗等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6:3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8痰滯胞宮:婦人體質肥胖,或恣食肥甘厚味,痰濕滯於胞宮,則引起月經不調、不孕,白帶量多、稠濁。


兼有胸悶、腹瀉、泛惡、痰多、苔膩等症。


痰證病機是相當廣泛的,臨床上凡有形症之可見者,如咳痰、痰核之類,稱為有形之痰,反之,則為無形之痰。


無論其為有形或無形,都具有指導臨床的現實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6:4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水飲病機水飲的產生與肺、脾、腎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以肺主治節,為水之上源;


脾主運化,為轉輸水液之樞紐;


腎司開闔,為主水之臟。


如《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濟生方?痰飲》說:「蓋腎為水之官,腎能攝水,腎氣溫和則水液運下,腎氣虛寒則邪水溢上。


在正常情況下,水穀精微通過肺、脾、腎及三焦的氣化作用,或化為氣,或化為血,或化為津,以溫煦、濡養全身。


若肺、脾、腎功能失調,三焦氣化不利,就會使水液停聚而成水飲。


故《明醫指掌?痰證》說:「若氣血津液稍有一時不得運行,則隧道不通,凝滯而為痰為飲,故有五飲之證生焉。


引起水飲停積的原因主要有:①陽氣不化成飲:水液屬陰,全賴陽氣以轉輸蒸化。


若久病體虛或年老體衰,脾腎陽氣不足,水液即難以轉輸蒸化,而易於停聚成飲。


三焦是水液運行的通路,在外、內因的作用下,使三焦壅塞,水液運行不暢,便停聚而為水飲。


故《聖濟總錄?痰飲》說:「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三焦調適,氣脈平勻,則能宣通水液行入於經,化而為血,灌溉周身;


三焦氣澀,脈道閉塞,則水飲停滯,不得宣行,聚成痰飲。


……病雖多端,悉由三焦不調,氣道痞澀而生病焉。


②飲食傷脾成飲:暴飲過量之水,過傷生冷,飲酒過多,使中陽損傷,脾失健運,以致水濕停積而成。


正如《儒門事親?飲當去水濕補轉劇論》說:「人因勞役遠來,乘困飲水,脾胃力衰……飲酒過多,腸胃已滿,又復增之……因隆暑津液焦涸,喜飲寒水,本欲止渴,乘快過多,逸而不動,亦為留飲。


③寒濕浸漬成飲:由於外感濕邪,或經常冒雨涉水,坐臥濕地,久之水濕浸漬肌肉,由表及裡,阻遏脾胃的氣化功能,水津失運蓄積而成,如《素問?五常政大論》說:「濕氣變物,水飲內蓄。


飲為陰邪,多由陽氣微弱,不能化陰所致,故病情屬寒者多。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篇》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即用溫藥以扶陽消陰之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6:5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常見的水飲病變,有痰飲、懸飲、支飲、溢飲幾種:①飲留胃腸,則形成痰飲。


症見脘腹脹滿,胃中有振水聲,或腸間水聲轆轆。


由於心下飲邪阻滯,陽氣不能達於背俞,背部常有發冷感。


飲邪衝逆,胃失和降,則嘔吐痰涎。


脾胃失於健運,不能化生水穀精微,故飲食減少而形體消瘦,腸鳴腹瀉。


②飲停胸脅,形成懸飲。


胸脅為氣機升降的道路,飲邪阻滯於中,則氣血運行不暢,故見胸脅脹滿疼痛,尤以呼吸、咳唾及轉側時為甚。


③飲邪犯肺,則成肺氣被飲邪壅塞,失其宣肅之機,勢必上逆,而見胸滿、咳嗽,痰成白沫,量多,喘促、短氣、不能平臥等症。


久咳飲邪隨氣上泛,更可見到面部浮腫。


④飲溢四肢,則常見四肢沉重、疼痛、浮腫。


若兼及於肺,亦可見咳喘、吐白沫痰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7:0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鉤端螺旋體病的辨證論治鉤端螺旋體病簡稱鉤體病,是由致病性鉤端螺旋體引起的一種自然疫源性急性傳染病。


通過水源傳染給人。


其臨床表現復雜,主要症狀為發病急驟,畏寒,發熱,頭痛,身疼,腓腸肌痛,結合膜充血,淺表淋巴結腫大、壓痛,嚴重病例尚有出血傾向及肝、腎損害的表現。


中醫書籍雖無鉤體病的名稱記載,但從臨床表現、流行季節來看,鉤體病大多屬於中醫外感溫熱病中「暑溫」、「濕溫」的範疇,若引起大的流行時,則屬於「溫疫」,如周揚俊說:「一人受之謂之溫,一方受之謂之疫。


從中醫理論分析,鉤體病是夏秋季節感受暑濕之邪所致的暑濕合化、濕熱蘊蒸的一種急性外感熱病。


《溫病條辨》中說:「從夏至,溫盛為熱,熱盛則濕動,熱與濕搏而為暑也。


夏秋季節,天氣酷暑,地濕升騰,若加之雨量較大則水濕過甚,更易使人受邪而發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7:1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鉤體病可病及多個臟腑,遍歷衛、氣、營、血各個階段。


暑濕之邪初在衛分,以致出現惡寒發熱等表衛症狀。


因溫邪熱變最速,多在發病一天之後,惡寒消失,進入氣分。


邪在氣分是鉤體病的主要階段。


由於感邪有暑、濕偏勝的不同,臨床表現亦有濕、熱偏盛的差別。


熱偏盛者,多出現手太陰肺及足陽明胃的症狀,如起病急驟,發熱身痛,煩渴汗出,面紅目赤,尿黃,舌紅苔黃,脈象滑數等,此為鉤體病之多見者。


《溫病條辨?上焦篇》中說:「暑兼濕熱,偏於暑之熱者為暑溫,多手太陰證而宜清。


濕偏盛者,多出現足太陰脾的症狀,如起病較緩,惡寒發熱,面黃神疲,頭重身痛,脘悶不饑,甚至噁心嘔吐,腹痛泄瀉,舌苔厚膩,脈象濡數,「偏於暑之濕者為濕溫,多足太陰證而宜溫,濕熱平等者兩解之」(《溫病條辨?上焦篇》)。


病情重者,由於暑濕之邪化火成毒,耗氣傷津,內傳營血而出現種種變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7:2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若熱邪內燔營血,灼傷肺絡,迫血妄行而致咳血者,則成暑瘵。


如《溫病條辨》說:「暑溫寒熱,舌白不渴吐血者,名曰暑瘵。


《時病論》說:「暑瘵者,驟然吐血衄血,頭目不清,煩熱口渴,咳嗽氣喘」,由「火爍肺金,復燃陽絡,絡血上溢所致。


若暑濕交蒸,阻滯脾胃,鬱於肝膽,使肝膽失其疏泄之功,肝膽之氣不能通降下行,膽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膚,發為黃疸,嚴重者同時伴有內陷營血,耗血動血,以致神識恍惚、譫妄昏迷、衄血、吐血、便血。


此種病情險惡,傳變迅速的危險證候,與「瘟黃」很相類似,如《雜病源流犀燭?諸疸源流》中說:「又有天行疫癘以致發黃者,俗謂之瘟黃,殺人最急。


若暑熱之邪亢盛,深入營血,傷及手厥陰心包及足厥陰肝經,熱極風動,則引起神昏痙厥,頸項強硬等類屬暑痙、暑風、暑癇的表現。


《溫病條辨?上焦篇》中說:「暑溫,身熱,卒然痙厥,名日暑癇。


由於暑濕之邪易於傷津耗氣,耗血動血,若津氣大傷,化源竭絕,或出血過多,氣隨血脫,則可出現面色蒼白,汗出肢冷,呼吸喘促或氣息低微,脈虛數無力或微細欲絕等正虛欲脫的危重證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7:3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鉤體病的主要症狀有:①發熱:為正邪交爭的表現。


初則暑濕之邪襲於肌表,壅遏營衛而惡寒發熱,繼則惡寒消失,表現為熱留氣分之持續發熱。


亦有起病即無惡寒,徑即出現「但熱不寒」的氣分症狀,體現了「夏暑發在陽明」的特點。


②頭痛:由於濕熱蘊蒸,火毒上攻,充斥清空所致。


本病頭痛常較劇烈,持續時間較長。


③全身酸痛:暑濕之邪,鬱於肌腠、經絡,壅塞氣機,故致全身酸痛,體倦乏力。


濕熱之邪流注下肢,故以小腿疼為甚。


④目赤:為氣分熱熾,火熱上熏之表現。


本病的目赤持續時間較長,且與一般眼病的目赤有別。


《疫病篇》說:「紅絲繞目,清其浮潛之火,而紅自退,誤以眼科治之、為害不淺」。


⑤出血:暑熱毒邪,內燔營血,灼傷脈絡,則致耗血動血,而表現為咳血、衄血、便血等。


⑥黃疸:暑熱交蒸,阻滯脾胃,壅遏肝膽,膽汁不循常道,溢於肌膚,以致發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7:4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鉤體病是一種暑濕合邪、濕熱蘊蒸所致的急性外感熱病。


暑多夾濕,暑兼濕熱,在濕與熱中,尤以熱邪為主要。


熱為陽邪,傳變迅速,易於化火成毒,傷津耗氣,耗血動血,所以治療時必須抓住清熱解毒這個關鍵。


濕為陰邪,黏滯重著,易傷陽氣,故在濕邪偏重時,應同時化濕利濕,並防苦寒太過,損傷脾胃。


所以清熱、解毒、除濕是治療鉤體病的基本原則,臨床上應結合病及臟腑的輕重主次和衛、氣、營、血的不同階段而辨證施治。


其常見的證型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7:4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1暑熱內蘊(1)熱偏盛者表現發病急驟,初起多不惡寒或微惡風寒,發熱,頭身疼痛,面紅目赤,口渴心煩,尿少色黃,舌質紅,脈滑數。


治宜清熱解毒,佐以除濕。


方用銀翹合劑。


方中用銀花、連翹、黃芩、梔子、淡竹葉清熱解毒;


蘆根清熱生津;


白茅根清熱利水,涼血止血;


佩蘭芳香化濕。


為治鉤體病的一個常用方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7:5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濕偏盛者表現起病較緩,多有惡寒,身熱不揚,胸脘痞悶,嘔惡少食,腹痛泄瀉,面色黃滯,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


治宜清熱解毒,芳化濕濁。


方用甘露消毒丹加減。


方中黃芩、連翹清熱解毒;


茵陳、滑石、木通清熱利濕;


藿香、蔻仁、薄荷、菖蒲芳化濕濁。


若嘔惡較甚者,可加竹茹、半夏和胃降逆;


腹瀉較甚者,可加薏仁、厚朴健脾除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8:0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2暑熱傷肺:症見發熱,咳嗽氣促,心慌煩躁,痰中帶血,甚至大量咯血,舌質紅,苔黃,脈細數或芤數。


治宜瀉火解毒,涼血寧絡。


方用犀角地黃湯合銀翹合劑去佩蘭,亦可採用清瘟敗毒飲去桔梗。


方中犀角可用水牛角代,用量30~60克,並可同時沖服雲南白藥或三七粉。


若出血較多,氣隨血脫,症見喘息汗出,脈細數無力者,當急用生脈散益氣養陰固脫。


若見四肢厥冷,氣息低微者,急用生脈散合參附益氣固脫,回陽救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8:1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鬱滯肝膽:症見發熱,煩躁,面目肌膚發黃,全身酸疼無力,舌質紅絳,苔黃,脈弦數或細數。


治宜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方用銀翹合劑合茵陳蒿湯。


若大便溏瀉,可改用銀翹合劑合茵陳四苓散。


在採用上方時,均可酌加鬱金、金錢草、花斑竹等清熱利膽藥物。


熱傷脈絡,迫血妄行,兼見鼻衄、齒衄、肌衄,或尿血、便血者,應配合犀角地黃湯、十灰散等清熱涼血止血的方藥,並可沖服雲南白藥或三七粉。


熱極竅閉,穢濁蒙蔽心包而見神昏譫妄者,加用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以清心開竅。


熱盛津虧,氣化不利而見尿少、尿閉者,加用育陰利水之方藥,如合用冬地三黃湯,方中以麥冬、生地、元參滋陰養液;


黃芩、黃連、黃柏、蘆根、銀花、甘草等清熱解毒。


可酌加瞿麥、車前草、通草、澤瀉等清熱利水藥,合成清熱解毒、育陰利水之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8:2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4熱極動風:症見發熱,頭痛持續,煩躁不安,噁心嘔吐,四肢拘急抽搐,甚至神識不清,頸項強直,舌質紅絳,脈弦數。


治宜清熱解毒,清心開竅,涼肝熄風。


方用清營湯合羚羊鉤藤湯。


方中犀角(用水牛角代)、黃連、銀花、連翹、竹葉清熱解毒,透熱外出;


生地、麥冬、元參、丹參清營養陰;


羚羊角、鉤藤、桑葉、菊花涼肝熄風;


茯苓安神定志;


川貝、竹茹清化痰熱;


芍藥、甘草、生地酸甘化陰,兼緩筋脈之拘急,並可配合紫雪丹、安宮牛黃丸之類清心開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9 11:04 , Processed in 0.14258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