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二)水飲病機水飲的產生與肺、脾、腎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以肺主治節,為水之上源;
脾主運化,為轉輸水液之樞紐;
腎司開闔,為主水之臟。
如《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濟生方?痰飲》說:「蓋腎為水之官,腎能攝水,腎氣溫和則水液運下,腎氣虛寒則邪水溢上。
在正常情況下,水穀精微通過肺、脾、腎及三焦的氣化作用,或化為氣,或化為血,或化為津,以溫煦、濡養全身。
若肺、脾、腎功能失調,三焦氣化不利,就會使水液停聚而成水飲。
故《明醫指掌?痰證》說:「若氣血津液稍有一時不得運行,則隧道不通,凝滯而為痰為飲,故有五飲之證生焉。
引起水飲停積的原因主要有:①陽氣不化成飲:水液屬陰,全賴陽氣以轉輸蒸化。
若久病體虛或年老體衰,脾腎陽氣不足,水液即難以轉輸蒸化,而易於停聚成飲。
三焦是水液運行的通路,在外、內因的作用下,使三焦壅塞,水液運行不暢,便停聚而為水飲。
故《聖濟總錄?痰飲》說:「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三焦調適,氣脈平勻,則能宣通水液行入於經,化而為血,灌溉周身;
三焦氣澀,脈道閉塞,則水飲停滯,不得宣行,聚成痰飲。
……病雖多端,悉由三焦不調,氣道痞澀而生病焉。
②飲食傷脾成飲:暴飲過量之水,過傷生冷,飲酒過多,使中陽損傷,脾失健運,以致水濕停積而成。
正如《儒門事親?飲當去水濕補轉劇論》說:「人因勞役遠來,乘困飲水,脾胃力衰……飲酒過多,腸胃已滿,又復增之……因隆暑津液焦涸,喜飲寒水,本欲止渴,乘快過多,逸而不動,亦為留飲。
③寒濕浸漬成飲:由於外感濕邪,或經常冒雨涉水,坐臥濕地,久之水濕浸漬肌肉,由表及裡,阻遏脾胃的氣化功能,水津失運蓄積而成,如《素問?五常政大論》說:「濕氣變物,水飲內蓄。
飲為陰邪,多由陽氣微弱,不能化陰所致,故病情屬寒者多。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篇》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即用溫藥以扶陽消陰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