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06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58:5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0)症積包塊。


引起症積包塊的主要病機是氣滯、血瘀、痰結。


王清任尤其強調血瘀在形成症積包塊中的重要性。


《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之症目》說:「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


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58:5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1)由於血行瘀滯,還會出現皮膚顏色及血脈異常的症狀,如青紫腫痛,赤絲縷紋,皮膚粗糙,甚至肌膚甲錯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59:0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2)血瘀的舌象多為舌質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脈象多為弦、澀、結。


如《讀醫隨筆?瘀血內熱》說:「凡瘀血初起,脈多見弦。


《證治準繩?腰痛》說:「瘀血為病,其脈必澀。


《瀕湖脈學?結脈生病詩》說:「結脈皆因氣血凝。


4血厥:是由於血的病變而導致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的病證。


其病機有血逆而厥及血脫而厥兩種。


如《景岳全書?厥逆》說:「血厥之證有二,以血脫、血逆皆能厥也。


血逆之厥,因平素肝陽亢旺,加之惱怒氣逆,以致血隨氣升,氣血上壅,蒙蔽神明而引起。


表現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關緊閉,面赤唇紫,脈象沉弦,屬於實證。


亦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及《調經論》所說的「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血脫之厥,因失血過多,如大崩、大吐,或咳血、便血過多,以致氣隨血脫,腦海失養所引起。


表現突然昏厥,面色蒼白,口唇無華,肢冷汗出,氣息低微,舌淡脈細數等氣血脫失,臟腑無以溫煦濡養的症狀,屬於虛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59:1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5血熱:是由於血分鬱熱或熱邪侵犯血分而引起的病變,在外感熱病及部分內傷雜病中均會出現。


由於熱在血分,熏灼營陰,故身體灼熱,入夜尤甚,舌紅絳,脈細數。


血熱熾盛,擾及心神,則心煩不安,甚至躁擾昏狂;


熱盛動血,血液妄行,則致衄血、吐血、便血、尿血、月經過多,或外發斑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59:2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氣血同病病機《靈樞?營衛生會》說「血之與氣,異名同類」,兩者關係,密不可分。


故氣病易影響及血,而血病也易影響及氣。


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盛則血充,氣衰則血少,氣虛則血失統攝,氣病日久必及於血;


血虛則氣少,血瘀則氣滯,血脫則氣隨血去,血病日久必及於氣。


所以臨床上除單獨的氣病、血病外,還常見到氣血同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59:3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氣血兩虛:多因久病不愈,氣血兩傷,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不能生化血液,以致氣血兩虛。


由於氣血虧虛,失於溫煦濡養,故見短氣懶言,乏力自汗,心悸,失眠,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色淡,脈細弱等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59:3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氣滯血瘀:多因情志不遂或閃挫外傷等引起臟腑或經絡的氣機鬱滯。


氣為血帥,氣滯不行則血液運行障礙,形成氣滯血瘀的病機。


由於氣血的運行均受到障礙,表現為病變部位脹滿、刺痛或有腫塊,拒按,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等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59:4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氣虛血瘀:多由於久病正虛或年老體虛,正氣不足,不能推動血液的運行,以致血行不暢甚至瘀滯。


主要表現短氣、心悸、乏力、自汗等氣虛證的同時兼有病變部位刺痛,肢體麻木、疼痛甚至癱瘓,面色紫暗,舌質有瘀點、瘀斑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59:5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氣不攝血:由於各種原因引起正氣虧虛,氣虛則不能統攝血液,血液溢出脈外而形成出血。


可以表現為鼻衄、齒衄、吐血、便血、尿血等症。


同時伴有神疲乏力,心悸短氣,動則汗出,面色蒼白,舌淡,脈弱等氣虛症狀。


其中若見氣虛下陷諸症,而又見便血、尿血者,則稱為血隨氣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0:0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5氣隨血脫:各種原因所致的大量出血,均會使正氣隨之暴脫。


因氣與血相依相成,血為氣母,血以養氣,血以載氣,大量失血之後,則氣無所依附,故氣亦隨之外脫。


氣脫陽亡,不能固攝肌表,則見冷汗淋漓;


陽氣不能達於四末,所以四肢厥冷;


氣血不能上榮於頭目,故見暈厥。


氣血脫失,不能鼓動及充盈血脈,故脈微細或見芤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0:1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津液病機津液的生成、輸布及排泄,是由多個臟腑相互協調來完成的一個重要而復雜的生理過程,其中與肺、脾、腎及三焦的關係最為密切。


因此,臟腑的病變會使津液的生成、輸布或排泄發生障礙,而津液的病變也會影響到臟腑的功能。


臨床上最常見的津液的病變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0:2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津液虧損主要通過以下四種途徑產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0:3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燥熱傷津:在六淫之中,燥邪與熱邪均易傷耗津液,尤以熱邪為甚。


因為熱邪的性質,善於薰蒸發散,其燔灼之勢所及,津液首當其衝,或被迫而外泄,或受灼而枯焦。


臨床表現為發熱、口渴喜飲、咽乾舌燥、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等症狀。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燥勝則乾」之說。


燥邪經由口鼻而入,最易傷耗肺津,使肺失濡潤,不能維持其宣發與肅降的功能,臨床表現咽乾、鼻燥、咳嗽、皮膚乾澀等症。


其中尚有涼燥與溫燥的區分,熱象不顯者為涼燥,則見苔薄白,脈浮澀。


燥而有明顯熱象者為溫燥,則見發熱、咳喘、舌質紅、苔乾黃、脈細數,甚或咳血等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0:4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汗出傷津:汗為津液所化生,所以張景岳在《類經》中解釋說:「汗者,津之泄也。


微微汗出,肌膚潤澤,是臟腑經絡交相貫通,營衛調和的正常生理現象。


由於各種原因使汗出過多,則會引起津液虧耗。


《靈樞?決氣》說「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正是指汗出過多而致津傷的病變。


引起汗出過量的常見的病機有:①感受熱邪,薰蒸於內,使腠理開泄而致汗大出。


《素問?舉痛論》說:「熱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也。


此種汗出傷津,多見於外感熱病,尤其是溫熱病,常表現高熱、脈數、口渴、喜冷飲、大便乾結等症,正如《傷寒論?陽明病篇》所說:「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硬,硬則譫語。


②陰虛生內熱,津液外泄引起汗出過多。


《素問?評熱病論》說:「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此種汗出,多表現為盜汗,且常和潮熱,五心煩熱,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陰虛火旺的證候同時出現。


③重病久病,心腎陽虛氣脫。


因汗為心液,腎主五液,心腎陽虛則衛外不固,不能斂陰而汗液大泄。


此種汗出,多表現為冷汗出,甚或大汗淋漓,常伴畏寒、短氣,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舌淡,脈微細等症。


亦稱為絕汗或脫汗,是元氣欲脫,津隨氣泄的危篤證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0:5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多尿傷津:津液通過肺、脾、腎、三焦等臟腑的作用,布散周身,發生滋養濡潤的作用後,經腎及膀胱的氣化作用,多余的部分即作為尿而排出體外。


《諸病源候論?小便病諸候》說:「小便者,水液之餘也。


腎及膀胱對津液的調節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素問?逆調論》說:「腎者水臟,主津液。


又《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引起尿多的主要病機是由於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及素體陰虛等原因,使津液虧虛、燥熱內盛,以致肺失治節,腎失固攝,水液直趨而下,小便頻數量多,傷耗津液。


這種病變,主要見於消渴病。


①陰虛肺燥:肺為水之上源,肺主治節,陰虛肺燥,則肺的治節功能障礙,水液直趨而下,導致尿量增多;


尿愈多,津愈傷,肺愈燥,以致引水求救,煩渴多飲。


②腎氣不固:由於腎陰不足,虛熱內生,或疾病日久,腎陽虧虛,均會導致腎氣不充,氣化失常,不能固攝津液,以致小便頻數而傷津耗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1:0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吐瀉傷津:津液源於脾胃所運化的水穀精微。


由於感受外邪及飲食所傷等原因,損傷脾胃,以致脾胃升降失常、運化失司,發生嘔吐、腹瀉,則津液的來源既感不充,而津液的損耗又甚嚴重,正如《景岳全書?泄瀉》說:「蓋胃為水穀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穀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


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穀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汙下降而瀉痢作矣。


《證治匯補?燥證》說:「或大病而攻伐太過,或吐瀉而津液頓亡,或饑餓勞倦損傷胃液,皆能動火爍陰而為燥。


吐瀉過度以致津液虧耗,常表現口乾唇焦,口渴,皮膚乾燥,甚至皮膚皺起,兩目凹陷等症。


這些症狀,在重症的吐、瀉病人表現得尤為明顯。


《傷寒論?陽明病篇》說:「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為外感熱病吐下之後,熱邪內盛而氣津兩傷的情況。


《醫宗必讀?泄瀉》說:「水液去多,甚而轉筋,血傷故筋急也。


即指瀉下失水,津液傷耗,以致津血不能濡養筋脈而致轉筋攣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1:0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津液輸泄障礙是通過以下三種原因形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1:1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水濕困脾:脾主運化水濕,脾氣虛則運化失職,不能轉輸津液,聚而成濕。


濕性重著、黏滯,阻遏氣機,致陽氣愈傷,而表現食欲不振、胸悶、嘔惡、脘腹痞滿、頭身困重、口膩不渴、便溏腹瀉、面黃膚腫等症。


和下述的水液內停及痰飲凝聚相比較,雖三者均屬津液運行障礙的病變,但水濕困脾的濕,是呈彌散狀態的水液,主要病及脾胃,而水液內停及痰飲凝聚,多半聚集在某些局部,其臨床表現各隨病及的臟腑而有所不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1:2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水液內停:津液的正常運行,有賴於肺氣的通調,心氣的推動,肝氣的疏泄,脾氣的轉輸,腎氣的開合。


當各種原因使津液的運行輸布障礙,就會引起水液內停而發為水腫、鼓脹等症。


《景岳全書?腫脹》說:「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


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


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


水不歸經則逆而上泛,故傳入於脾而肌肉浮腫,傳入於肺則氣息喘急。


肺、脾、腎的功能失調,水液運行障礙,瀦留體內,泛溢肌膚,引起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水腫。


若由於肝氣鬱滯,血脈瘀阻,脾腎虧虛,水濕停聚,主要瀦留於腹內,致使腹部脹大,而成為鼓脹者,亦屬常見之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20:01:3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痰飲凝聚:痰和飲都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津液停聚,凝結在機體的某些部位而成的病理產物。


正如《聖濟總錄?痰飲》所說:「三焦調適,氣脈平勻,則能宣通水液,行入於經,化而為血,灌溉周身。


三焦氣澀,脈道閉塞,則水液停滯,不得宣行,聚成痰飲。


在飲證裡,隨飲停部位的不同而有痰飲(狹義的痰飲,指飲留胃腸)、懸飲(飲留胸脅)、支飲(飲邪犯肺)、溢飲(飲留四肢)等的區別,各有相應的臨床表現。


痰則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可病及不同的臟腑、經絡,而表現為各類不同的臨床症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9 13:02 , Processed in 0.48239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