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五、痰濕水飲病機痰和飲都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濕津液停積凝聚而成。
其中清稀者為飲,稠濁者為痰。
引起痰飲的原因很多,當各種病因導致肺、脾、腎功能失調,三焦氣化不利,不能正常地生化、輸布水穀精微,就會使津液停積凝聚而成痰濕水飲,並進一步形成多種病症。
所以痰飲既是一個病理產物,又是一個致病因素。
唐代以前,詳於論飲。
《內經》所說的水飲(《素問?五常政大論》)、積飲(《六元正紀大論》)等,均屬於飲。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首創痰飲的病名,該篇所論的痰飲、懸飲、支飲、溢飲均屬飲證的範圍。
《諸病源候論?痰飲病諸候》已將痰證和飲證加以區別,分別列出諸痰候及諸飲候。
《諸痰候》說:「諸痰者,此由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
或冷或熱,或結實,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滿,或短氣好眠,諸候非一,故云諸痰。
又說:「諸飲者皆由營衛氣痞澀,三焦不調,而飲水過多,停積而成痰飲,其為病也,或兩脅脹滿,或心胸煩悶,或眼暗口乾,或嘔逆短氣,諸候非一,故云諸飲。
但總的來說在唐以前的醫學著作,詳於飲而略於痰。
自宋代楊仁齋《直指方》明確區分飲清稀而痰稠濁以後,歷代對痰的病因病理、辨證、治療等的認識有了很大的發展。
這種情況如《雜病廣要?水飲》說:「古方詳於飲而略於痰,後世詳於痰而略於飲。
痰和飲的主要區別為:飲清稀而痰稠濁;
飲屬寒者多,而痰則有寒有熱;
飲的停積部位主要在胃腸、胸膈、肺、四肢,而痰則無處不到,可以引起多樣復雜的病證。
正如《景岳全書?痰飲》所說:「痰之與飲,雖曰同類,而實有不同也……飲清澈而痰稠濁,飲惟停積腸胃,而痰則無處不到。
痰和飲的區別已如前述。
由於濕、痰、飲三者均屬水濕為患,所以還有必要將濕和痰飲加以區別。
濕有外濕內濕之分,故六淫中有濕邪,而內濕主要為脾不健運所產生。
痰和飲均為臟腑病理變化的產物,因各種原因而使肺、脾、腎功能失調,三焦氣化不利,水濕聚集而成,也就成為停聚在身體某些部位的水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