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從傷寒少陰病並厥陰和溫病少陰病並厥陰看】
由於少陰心腎和厥陰心包絡與肝關係極為密切,故其為病常互相影響,或由彼而及此,或由此而及彼。
但從傷寒熱病六經傳變規律來看,則是少陰在前而厥陰在後的。
所以《傷寒論》根據《內經》六經傳變次序而以厥陰病篇殿其後,《溫病條辨》下焦篇首先提出少陰溫病治宜育陰潛陽法,方用加減復脈湯的陰虛陽亢證,是由「邪在陽明久羈」發展而成,顯示了陽明胃土燥傷少陰腎水,由中焦傳至下焦的病機;
然後提出由於陰虛陽亢,水不涵木,以致肝風內動而發展成為厥陰溫病治宜滋陰熄風法,方主大定風珠(即由加減復脈湯方加三甲、五味子、雞子黃組成)的陰虛風動證。
由此可見,厥陰病確是傷寒熱病六經傳變的最後階段。
有人認為,上述看法只適宜於下焦溫病,而不適宜於上焦溫病,因為溫病以上、中、下焦相當於病程的初、中、末期的緣故。
其實這並不是絕對的,就上焦溫病而言,雖然溫病多起於上焦太陰肺衛分,並常順傳至中焦陽明胃氣分,但是由太陰肺逆傳至厥陰心包營血分甚至引動肝風的,則又屬於衛、氣、營、血病程的最後階段,不能簡單而機械地把溫病的上焦完全等同於病程的初期。
下焦厥陰溫病也是以昏痙為主症的,這可從其「痙厥神昏,舌短煩躁,手少陰證未罷者,先與牛黃、紫雪輩開竅搜邪;
再予復脈存陰,三甲潛陽」條及其注解「痙厥神昏,舌謇煩躁,統而言之為厥陰證。
然有手經、足經之分:在上焦以清邪為主,若邪尚有餘,必先以搜邪」中很清楚地看得出來。
這是就厥陰熱化危證而言,至於厥陰寒化危證,同樣是以昏痙為主症的。
如《傷寒論》所謂「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名藏厥」和「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兩條,是即厥陰寒化危證的例證。
尤其是前條,可以說是厥陰寒化危證的主文,因為傷寒脈微而厥,本屬少陰之陰盛陽衰,當用四逆湯以急溫之;
由於延誤失治,至七八日而現通身膚冷、手足躁無暫安時之症,這是少陰病陷厥陰的寒化惡候。
從《素問?刺熱》所謂「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來體會,既然肝熱的手足躁不得安臥,必身熱而小便色黃;
那麼肝寒的手足躁無暫安時,就必身寒而小便色白。
至其「熱爭則狂言及驚」,則顯然包含有昏痙在內。
並可推知厥陰「藏厥」的手足躁無暫安時,亦必包含有昏痙在內。
因為不僅熱閉心包,肝之陽風內動,可以出現昏痙,寒閉心包,肝之陰風內動,亦可出現昏痙之故。
本條還可與「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條合參,從其「躁煩四逆」輕於本條「膚冷」「躁無暫安時」來看,可見仲景對厥陰「藏厥」不出方治,實不言而喻,故後世注家多云不治。
但從「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條來看,又未嘗不可試用通脈四逆湯合吳茱萸湯,並適當加入溫熱的開竅熄風藥以搶救之。
這裡有必要強調的是,外感病的厥陰危證,大都包含著少陰陽盛或陰虛,陰盛或陽虛的病理基礎在內。
即:厥陰熱化危證(如熱閉心包或水不涵木而肝之陽風內動的昏痙等症)是在少陰陽盛或陰虛的病理基礎上發展而成;
厥陰寒化危證(如寒閉心包或水助木邪而肝之陰風內動的昏痙等症)是在少陰陰盛或陽虛的病理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