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69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5:0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其次,對於中成藥的藥物組成、主治功能必須瞭解清楚,一種成藥與另一種成藥之間的共性及不同點也必須要加以鑒別,這樣才能在臨床選藥時與病情吻合。


在這一方面,前人的寶貴經驗值得我們效法。


例如用以治療溫病邪陷心包、神昏譫語的紫雪丹、安宮牛黃丸、至寶丹,均具有清邪熱,開心竅,撥亂反正之功。


直至今天,在一些傳染病患者處於高燒、昏迷、痙厥等危重階段,應用這些藥品,往往可使患者轉危為安。


但在具體的運用時必須明確三者之間的異同。


一般認為,三藥當中,紫雪丹的鎮痙作用較強,適用於高熱、抽搐為主的病症;


安宮牛黃丸解毒豁痰之力較強,適用於高熱、神昏、譫語為主的病症;


至寶丹開竅之力較強,適用於昏迷為主的病症。


由於藥物的組成及效用不一,在運用上就要有所區別,充分說明中成藥必須根據辨證施治原則應用的重要性。


中醫治療疾病,一貫主張「先議病,後議藥」;


議病即辨證,議藥即論治,將理、法、方、藥一氣貫通。


因此,臨床治療上使用中成藥必須瞭解每一種中成藥的藥物組成、功能特性,並與治法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才能確實使中成藥發揮其應有的治療作用。


中成藥是在長期的、大量的臨床實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我們願同廣大的中醫藥工作者一道,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在總結運用中成藥經驗的過程中,不斷研製新的劑型,進一步豐富發展中成藥這個偉大的寶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5:2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一、柔肝熄風湯 組成:枸杞果12克、杭菊花12克、夏枯草12克、桑寄生15克、刺蒺藜12克、何首烏12克、全當歸9克、大元參12克、懷牛膝12克、淨鉤藤9克、廣地龍9克、珍珠母24克、赤白芍各12克。


功能:柔肝熄風,清熱降壓解痙。


主治: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陽偏亢所致之眩暈(高血壓、中風先兆),口乾舌燥,腰膝無力,頭重腳輕之症。


方解:眩暈一症(含高血壓),中醫認為無虛不暈,無風不暈,無熱不暈,無痰不暈。


本方所治之眩暈,是屬肝腎陰虛,肝陽偏亢,化熱生風的高血壓及中風先兆症,方中枸杞果、桑寄生、當歸、白芍、製首烏滋補肝腎之陰,起滋水涵木的作用;


菊花、鉤藤、赤芍、夏枯草、元參具有涼血平肝,清熱熄風解痙的功效;


懷牛膝壯腰膝並能引氣及浮越之火下行;


珍珠母平肝潛陽,安神定驚;


刺蒺藜、地龍具有降壓作用。


諸藥共同組成本方,具有柔肝熄風,清熱降壓解痙的功用。


本方的特點是,補而不膩,清而不寒,行中有補,潛中有安。


臨床療效證明,對上述類型的眩暈(高血壓、中風先兆)效果良好。


加減運用:語澀,加石菖蒲;


有痰或舌苔微黃而膩,加鮮竹瀝50毫升,兌入藥液中,分兩次服下;


大便乾,加炒決明子15克,也可浸開水當茶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5:31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典型病例:聶某某,女,61歲,病歷號260635。


初診:1977年8月4日。


高血壓9年,高壓曾達26kPa。


1977年8月3日下午突然暈例,當時神志不清,感覺右半身麻木無力。


次日晨說話不利,噁心嘔吐,大便乾,7天一行,口舌無歪斜。


脈弦有力,舌質暗紅,舌苔薄微黃,血壓24.7/14.3kPa.印象:高血壓,中風先兆(腦血管痙攣)。


處方:枸杞果12克、杭菊花12克、夏枯草12克、淨鉤藤9克、桑寄生15克、刺蒺藜12克、製首烏12克、全當歸12克、赤白芍各12克、大元參15克、懷牛膝12克、廣地龍9克、珍珠母24克、炒決明子15克。


5劑,水煎服,每日1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5:38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二診:上方服5劑,症狀明顯好轉,說話清楚,大便每日一行。


仍有頭暈,右側肢體尚無力。


舌質暗紅,苔薄微黃,血壓16.9/11.7kPa。


高血壓已基本得到控制,腦血管痙攣已緩解。


為鞏固療效,將原方去珍珠母、刺蒺藜,配成丸藥服用。


方歌:柔肝熄風杞菊枯,寄生蒺藜何首烏;


歸芍元參懷牛膝,鉤決地龍珍珠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5:45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二、活血通脈湯 組成:當歸9克、赤芍9克、丹皮9克、丹參15克、桃仁9克、紅花6克、柴胡6克、桔梗6克、枳殼9克、烏藥6克、雞血藤30克、甘草4.5克。


功能:活血行氣通脈。


主治:瘀血阻滯所致之腦梗塞,腦栓塞或腦血栓後遺症,半身不遂,或舌強語謇,頭暈乏力之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5:5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方解:早期腦梗塞(CT發現),腦栓塞或腦血栓後遺症,大多為瘀血阻滯,氣道不通,脈絡阻滯所致。


方中用當歸、赤芍、丹皮、丹參、桃仁、紅花大隊活血化瘀藥,以攻其主要癥結: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用枳殼以行氣;


瘀血得溫可散,故用烏藥之溫通,並助枳殼行氣之力;


桔梗為舟楫之劑,與柴胡之升散共引藥上行,並與枳殼、烏藥,調理氣機之升降;


雞血藤活血以通脈絡,甘草調和諸藥。


加減運用:氣虛去烏藥,加黃耆,量可由30~120克;


舌強語謇加菖蒲6克、牛膝9克;


血壓偏高加地龍9克;


血壓偏低加黨參9克,川芎6克。


典型病例:李某某,男,62歲,幹部。


1974年秋去乾校勞動時突感半身不遂,經河南某醫院診斷為腦血栓,回京治療。


就診時頭及雙手有輕度振顫,自訴已患20餘年,左半身不遂需拄拐杖行走,舌質淡,苔薄白,脈弦數,沉取無力。


上氣虛血虛所致,活血通脈湯去烏藥,加黃耆30克。


服5劑無不適,遂將黃耆加至60克,直至將黃耆加至120克,又連服20劑,半身不遂明顯好轉,不拄拐杖可以行走,同時20餘年的頭及雙手振顫亦基本治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6:0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方歌:活血通脈治中風,半身不遂血栓成;


歸赤丹丹桃紅草,柴桔枳烏雞血藤。


氣虛去烏重黃耆,舌強語謇菖蒲靈;


血壓偏高地牛膝,血壓偏低參川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6:1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三、涼血清腦湯 組成:生地15克、丹皮9克、白芍9克、羚羊角粉(分沖)3克、鉤藤9克、蟬衣6克、僵蠶9克、桑葉9克、菊花12克、枳實9克、菖蒲6克、竹瀝膏30克(分沖)。


功能:涼血清腦。


主治:腦溢血,半身上下肢癱瘓或四肢癱瘓,神昏舌強,或身熱、舌卷、呼聲如鼾者。


方解:出血性中風來勢急、變化快,症情危重,發病之初宜用中西兩法結合搶救。


該病屬於中醫的閉證,是血熱上壅、熱極生風、腦竅閉塞所致。


故方用生地、丹皮、白芍涼血,用羚羊角、鉤藤、蟬衣、僵蠶、桑葉、菊花清熱熄風;


用菖蒲、竹瀝膏化痰開竅;


再用枳實以導痰下行。


加減運用:血壓高、項背強痛加葛根9克;


熱邪內閉,痰聲如鋸,加服至寶丹一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6:22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典型病例:屈某某,男,47歲,本院職工。


保健室病歷號345。


患者於1977年5月6日,卒發頭顱脹痛難忍,頸項強直不柔,送宣武醫院急診,經腦脊液檢查,確診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當時血壓20.8/11.7kPa,經對症治療,病情穩定出院。


出院後,時發眩暈,頭脹、前額痛,頸項強直然,說話多則噁心欲吐,面色紅赤,頭面烘熱,煩躁多汗,夜寐不安,腹脹便結,口咽乾燥少津,舌質紅絳苔黃,脈右弦滑、左弦細,血壓波動在21.8~19.2/13.8~10.9kPa之間。


素體陽旺,血熱妄行,因出血性腦病,經對症治療,病雖穩定,然營中瘀熱未除,故以涼血散血為法,取自擬涼血清腦湯出入治之。


主方為:生地15克、赤白芍各10克、丹皮15克、紫草6克、桑葉6克、決明子30克、菊花9克、元參15克、絲瓜絡12克、枳實12克、膽草6克、甘草6克。


上方加減,服用一年有餘,諸證明顯減輕。


方歌:涼血清腦地芍丹,羚羊鉤藤蟬僵蠶;


桑菊枳實石菖蒲,加入竹瀝化熱痰;


項背強疼加葛根,熱邪內閉至寶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6:32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四、桑鉤溫膽湯 組成:製半夏12克、陳皮9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竹茹9克、枳實9克、大棗5枚、桑寄生15克、鉤藤9克(後下)。


功能:化痰熄風,兼補肝腎。


主治:風痰內阻、肝腎不足、上盛下虛之中風,亦可用於風痰所致的偏頭痛。


方解:長期的飲食不節與陰氣的自然虧損,兩者相加,日積月累,是中風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發病時,痰借風勢,風來痰行,陰陽失衡,氣血逆亂,營衛不周,體虛標實,上盛下虛。


故方用千金溫膽湯以化痰濁,清濕熱而不傷;


加鉤藤平熄肝風而不燥;


桑寄生滋補肝腎而不膩,扶助正氣而不礙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6:43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加減運用:運用時,根據具體情況加減化裁。


常加竹瀝水,以加重化痰濁之力。


若痰迷心竅,阻於廉泉,神昏,舌強語謇者,加石菖蒲以化痰開竅。


痰濁化熱,痰熱交阻,舌苔黃膩者,則以全瓜蔞或膽星易半夏,或少加黃芩以助清熱。


眩暈則加菊花、白蒺藜以清頭目。


心煩不寐,則加蓮子心、生龍牡。


風痰內阻,氣機不行,府氣不通者,合以《活法機要》的三化湯,釜底抽薪,待大便通後,可減去方中大黃。


羌活在中風初起少量短時運用,有助於熄風,之後在去大黃的同時可一併除去。


大便通後,大黃可換用火麻仁以輔助大腸之傳導職能。


若大便秘結而血壓高者,則加決明子,或將決明子研為末,與適量的蜂蜜調勻為膏,每次1匙,日服2次。


一般中風先兆、中風發作、復中風均用煎劑,中風後遺症用膏劑。


俾府氣通,則風痰可去矣。


肢體麻木、偏癱、舌質暗紅,甚則夾瘀斑者,加地龍、丹參、絲瓜絡以活血化瘀通絡。


黃耆切不可用,誤用則有腹脹、煩躁之弊。


肝腎不足明顯者,則加女貞子、旱蓮草平和之品,滋而不膩;


而六味、左歸皆屬禁忌之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6:5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典型病例:肖某某,男,66歲,住院號15787。


春分之日(1983年3月21日),自覺氣候較熱,汗出較多而脫減衣服,晚間即感背部發涼。


次日晚8時左右,正坐著與家人說話時,突感舌強語謇,左側口角麻木及肢體無力。


第三日漸至左側肢體活動不靈活,但尚能自己行走,到某某醫院就診,該醫院未明確診斷,予針刺及服中藥一劑,返家後又自服人參再造丸及牛黃上清丸各一丸、疏風活絡丸一袋,下午漸感左側肢體活動障礙,不能行走,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精神困倦,昏昏欲睡,遂急診入我院。


視患者面色微紅,形體肥胖,舌淡紅少津左歪,苔黃厚膩而不成片,脈左沉細弦,右弦滑,經問已大便4日未行,測血壓19.5/11.7kPa。


中醫診斷:中風;


西醫診斷:腦血栓形成。


辨為風痰交阻、腑熱不通之證,治擬熄風化痰、通腑泄熱,用桑鉤溫膽湯與三化湯化裁。


處方:桑寄生15克,鉤藤15克(後下),清半夏9克,橘紅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牛膝9克,羌活6克,酒川軍9克,枳實9克,厚朴9克,竹瀝水60毫升(分沖)。


服3劑後,大便暢通,便軟成形、量多,隨之語言漸清楚,精神漸振,血壓降至15.6/10.1kPa,舌上有津,苔仍黃膩不均,脈如前,左側肢體不能活動。


一周後,不肢能在床上活動,上肢亦稍能抬起,口角已不流涎,納食漸增,脈有緩象,上方去羌活、厚朴、大黃,加火麻仁9克、地龍15克、竹茹12克、膽星10克。


10天後,患者能於凳上坐立。


兩周後能由家人攙扶到廁所大小便,自己能扶住床沿邁步活動,食量已恢復至病前,每日400克。


三周後,能獨自行走,左上肢能抬舉平肩,舌體正,口眼斜不甚明顯,苔根部黃,脈緩和,惟腳趾不能活動,手指握力不及。


四周後,能自由行走,腳趾已能活動,上肢抬舉過肩,手指握力增強,舌根部有少量黃苔,脈沉緩,能自理一部分生活,住院五周後出院。


方歌:桑鉤溫膽治中風,溫膽加入寄生鉤;


祛除風痰效力宏,平調虛實建奇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7:02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五、健神湯 組成:黨參12克、雲苓9克、甘草6克、當歸9克、川芎5克、丹參12克、棗仁15克、菖蒲6克、桂枝6克、白芍9克、桔梗6克、枳殼9克、蓮子心5克。


功能:雙補氣血,安神養心,宣通氣機。


主治:氣血兩虛之神經衰弱、心神經官能症,表現為頭暈耳鳴、視物不清、眠差多夢,怔忡心悸、遇事煩躁、有恐怖感,時而善饑、時而汗出欲脫,心情舒暢則症輕、心情不舒則症重,與精神因素關係很大,納食時好時差,大便時乾時稀,小便時黃,舌體胖有齒痕,脈細弦。


方解:方中黨參、雲苓、甘草以補氣,當歸、川芎、丹參、白芍以養血,使氣血兩旺,虛證得除。


又用棗仁、菖蒲、蓮子心以養心安神,令神守其舍。


桔梗與枳殼,一升一降,宣通氣機。


桂枝與白芍,調和營衛,使營衛和諧。


加減運用:自汗多加黃耆12克,浮小麥20克;


納差加焦三仙30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7:11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典型病例:陳某某,解放軍某部幹部。


患病三年,頭暈心悸,每日下午4時左右發病,發病時感覺心神不定,心恐怖感,手足發涼,胸悶,約一小時緩解,眠差多夢,乏力,經某醫院檢查,心肌供血不足(輕度),心神經官能症。


曾住院治療效果不明顯,求中醫診治。


診時脈細數,偶有間歇,舌質正苔薄白,係氣血雙虧、操勞過度所致,方用健神湯原方服10劑後諸症均減,繼續服丸藥調理。


方歌:健神湯用參草苓,歸芎丹參與棗仁;


桂枝白芍偕菖蒲,桔梗枳殼蓮子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7:19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六、涼血清肝湯 組成:生地15克、丹皮9克、赤白芍各9克、元參12克、膽草6克、決明子30克、柴胡6克、菊花9克、酒軍6克、枳實9克、甘草4.5克。


功能:涼血清肝熄風。


主治:血熱上壅、熱極內風欲動之血管神經性頭痛,表現為頭脹痛或痛如裂,痛時兩太陽穴靜脈怒張,頭部皮膚發熱,面紅眼赤,口乾舌燥,煩躁易怒,欲冷飲,口臭,大便乾,小便赤,或失眠多夢,或嗜睡,舌經少苔少津,脈弦數有力者。


方解:血熱上壅之血管神經性頭痛,青壯年患者居多。


表壯之年,血氣方剛,肝火易旺,火熱及血,血熱上壅,治之之法,當涼血清肝而熄風。


故方用生地、丹皮、赤白芍、元參以涼血清熱;


用膽草、決明子、柴胡以清肝經之熱以熄風;


酒軍、枳實通腸,使熱有出路;


甘草以緩涼藥苦寒太過傷中之弊。


加減運用:後腦痛加葛根15克;


前額痛加白芷9克、蔓荊子10克,頭痛日久加僵蠶6克,夜寐不安加夜交藤20克,目珠痛加夏枯草10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7:29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典型病例:金某某,男,45歲,解放軍某部幹部。


1975年夏來我院門診。


患者自述:突然全頭脹痛,腦顱欲裂,不堪忍受,痛甚則以頭觸牆,緩解時則感頭目瞀悶不聰,口苦咽乾,時欲冷飲,食不甘味,臥不安席。


曾於保定某醫院診斷為「血管神經性頭痛」。


視患者面目紅赤,如醉酒之狀,兩太陽穴靜脈怒張,舌紅少苔。


大便時乾時稀,小便黃赤。


兩寸關脈弦數有力。


觀其脈證,知係肝火血熱上干清靈之府,遂用涼血清肝湯原方3劑投之。


藥後頭痛漸止,飲食增加,遂帶本方返回工作崗位。


後因工作緊張,停藥未服,逾一月其病復作,再以原方6劑與服,病漸告愈。


方歌:涼血清肝地丹皮,二芍玄膽決明子;


柴菊酒軍枳實草,偏正頭痛服之宜。


(邱德文編) 脾胃學說的發揮者周炳文 周經彬周繹彬周洪彬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7:39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周炳文,主任醫師,生於三代中醫世家,從事中醫臨床工作近60年。


他在祖傳醫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其學術理論淵於仲景、景岳與東垣,師仲景用藥而不偏於重峻,以《傷寒論》方治療多種病證。


受景岳「治五臟以安脾胃」之說和東垣「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啟發而提出「治脾胃以安五臟」的理論,指出調理脾胃以治諸臟,重在調而不在補的「運脾轉樞」論點。


認為脾胃以運動不息為正常,壅滯不暢為病象。


即使對疑難雜病的診治,也每以暢達樞機,鼓舞中州氣化為要務。


其「運脾轉樞」實為多向調節之法,一法之中寓有多法,臨床中往往虛從太陰,實從陽明論治。


臨證獨具特色,善於活用成方,擴大了古方的治療範圍;


他基於陰陽相濟,生化無窮之義,臨證中溫陽必兼顧陰,補陰必佐益火;


在藥物運用上,周氏善於寒溫並用,認為寒溫並用,可各走所需,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名案評析中所選案例均屬疑、難、奇案,文辭簡明,論述有據,證治得當,令讀者心悅誠服,受益匪淺!


醫論醫話中對哮喘辨治、出血性腸炎類證論治,疫毒暴痢及小兒疳積的常與變等論述、案例及按語,周到詳盡,有如在其足下聆聽,得其治則精髓!


所舉驗方六則,亦為周氏多年臨床經驗總結,簡、便、效、廉,適合臨床推廣應用。


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傷寒雜病論》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7:51 | 只看該作者

周炳文


別號熙庭,男,主任醫師,江西省吉安縣萬福鄉人。


1916年夏曆元月初八日,生於三代中醫世家。


從幼立志繼承家學、攻讀經館8載,年16即隨父學醫,克苦鑽研,由淺入深,以《珍珠囊藥性賦》、《醫學三字經》為啟蒙;


繼讀《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內》、《難》二經、《溫病條辨》等典籍。


在博覽群書,旁取各家之長的基礎上,陪同臨床,邊讀邊侍診,學辨證按脈用藥訣竅,盡得其傳。


5年學成,即擔任吉安道會送診醫師。


嗣後自設診所,求診者日眾,直至1952年組織聯合診所,兩年後由衛生行政部門邀調吉安地區人民醫院工作。


周氏歷經原省政府命題考試、考試院考選部考核頒發醫師證書,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換發證書,1979年首批省統考晉高級職稱。


先後擔任市中醫公會理監事,衛生協會常委,中醫進修班副主任,江西省開業醫事人員審考委員會委員,省中醫學會理事,吉安地區醫院中醫科主任,吉安地區中醫學會理事長,江西省第四、五屆政協委員。


在全省振興中醫大會上被評為「全省中醫藥先進工作者」,省政府頒發獎狀。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退休後尚在祖國寶貴醫苑中辛勤耕耘,是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藥專家繼承對象,雖年近耄耋仍為中醫事業自強不息。


周氏認為療效是中醫生命,素重理論聯繫實際。


我們在侍診中,耳濡目染,見其辨證明確,治法得當,用藥絲絲入扣,不少危重病症每收桴鼓之效。


他在祖傳醫術基礎上不斷創新,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一些疑難雜病的辨治,圓機活法,確有獨到之處。


對仲景學說素有研究,師仲景用藥而不偏於重峻,運用傷寒論方泛治多種雜病,每收良效。


他師古而不泥,牢記各家之長;


崇尚景岳、東垣著作,臨床注重陰陽變化、氣血盛衰和脾胃強弱,取法重在調而不在補;


蓋運行氣血調理脾胃,即可糾正陰陽的偏勝。


基於氣血滋生於後天,脾胃為後天之本、生化之源、治脾胃以安五臟之機理,對各臟腑各系統慢性久病者,多從脾胃入手,望色察舌候脈審證,潛心揣摩,有其獨特辨證思路和治療規律。


在治程中的證候變化,又善於掌握病機轉歸,隨證應變。


周氏診務繁忙之餘,勤於總結經驗,在各種刊物、書籍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大都理論結合實踐資料。


如《運用二綱六變辨證分型》及《論治腎炎水腫》、《61例病毒腦炎分型論治》、《以法統證對腸梗阻治驗與探討》、《治療腎盂腎炎經驗體會》等皆是以「證」為核心的長篇報導。


八秩高齡的今天,仍精神矍鑠,擬總結其60年《臨床經驗集》,為中醫事業再作貢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8:0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論脾胃之功


有獨到見解脾胃兩經以膜相連,互為表裡,相互交通,密切聯繫;


脾為陰土,其性濕,而主升;


胃為陽土,其性燥而主降。


燥與濕,升與降,相反相成,相互作用,而下受命火之蒸,飲食乃能化,水穀得以行,津液賴以上升,以維持代謝的平衡。


脾主運,脾健則津液四布營養充足,若脾氣虛運化不足,則諸臟頓失所養,臟腑經絡皆無以受氣而俱病,故脾胃病變常可涉及其他臟腑,病癒久涉及的臟腑愈多。


經曰:「脾脈者土也,孤臟灌四旁者也。


脾胃居於中土,駕馭上下,旺於四季,散精四旁以營諸臟;


如陽虛命門火衰脾運不足,不能助胃消磨水穀輸布精微以養心生血;


若脾胃虛弱,不能散精於肝,或土壅木鬱而致肝血不足,則肝氣鬱滯;


脾胃虛弱土不生金,可使肺氣失養,衛氣不能衛外;


脾胃虛弱則土不制水,上泛為痰飲,下濫為水腫,使「五臟之精」(蛋白尿)不藏而洩漏不已,變為虛損(腎功能衰竭),此皆起於脾土衰弱影響他臟之疾也。


所以周氏有「治脾胃以安五臟」之經驗。


但他臟之病,經久不愈,亦無不損及於脾,故治他臟之病,亦必有助於脾胃功能之恢復,因而景岳有「治五臟以安脾胃」,說明脾胃與四臟的生理關係是密切相關,相互依賴,而病變時又可相互影響,相互傳變的。


脾胃為後天之本,在內傷雜病中,無有不涉及脾胃。


先賢朱丹溪,雖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但其治病皆從脾胃入手,主張「諸症先觀胃氣」;


葉桂也贊同「先後二氣交作亦以後天為急,當治其中」,而提出「補腎不如補脾」的論點;


吳鞠通受東垣「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啟發,認為「脾胃的盛衰,可預卜五臟疾病結果的善惡。


周氏根據脾胃之功而提出調理脾胃以治諸臟,重在調而不在補的「運脾轉樞」論點,是他數十年長期臨床的經驗體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8:14 | 只看該作者

二、對「運脾轉樞」的功用和意義的發揮


周氏運用「運脾轉樞」論點,是以脾為中心的多向調節之法、綜合治理之義。


他從脾主升運、屬陰土,胃主和降、屬陽土,相反相成運動不息的特殊功能,而以運為主的治法。


蓋脾主升清,胃司和降、是整個生理代謝的樞紐,若脾氣不升,則胃氣不降,不升則清氣下陷,不降則濁氣上逆,故升降之間,必有機配合,不可偏廢。


如果其中一臟,或某一環節障礙,都可破壞整個升降樞機運動而產生病變。


基於脾胃居中土樞機之位,「主磨食」,下受命門之火蒸化水穀,上輸穀食之精「遊溢精氣」灌溉諸臟。


磨者動也,故以運動為天職,宜走不宜守。


其致病之因,多由饑飽勞倦、飲食失宜;


或情志內傷;


或六淫外感,致使氣餒或氣滯,虛實皆可氣機不暢、升降紊亂,「清濁相干」,而食穀不化,直接亂於胃腸,間接「臟腑經絡皆無以受氣而俱病」。


「運脾轉樞」就是以脾胃的「運動不息」為正常,壅滯不暢為病象,「貴在流通」的論點。


周氏臨床凡病不論新久必先觀胃氣,尤其疑難雜病,多注重脾胃,每以暢達樞機,鼓舞中州氣化為要務。


「運脾轉樞」是多向調節之法,一法之中多法存在,凡有助於脾胃運動的治法均屬其中,包括寒、溫、補、瀉。


如寒者溫之使運;


熱者清之使運;


濕困者燥之使運;


食積者消之使運;


胃氣上逆者,導氣降逆使運;


脾氣下陷者,益氣升陷使運。


總之,治法各異,而運脾則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3 15:00 , Processed in 0.10937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