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69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28:5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四、克隆氏病案史某某,女,19歲,未婚,學生,蒙古烏蘭巴托籍,住院號014144,1982年6月28日住院。


患者右少腹間歇性疼痛,痛劇時局部有物隆起,掣及脅腰,伴發熱(T39°C)。


腹瀉日3~4次(痛時即便,便後痛減,夾膿血黏液),胃脘脹滿欲嘔,喜溫喜按,不思飲食,心昏心悸,自汗氣短,肢倦乏力,日漸消瘦,病已5年餘。


病前至今有反復不愈的「口瘡」病史10餘年。


患者於1978年4月在某醫院經剖腹探查取病理組織活檢(病號344048)確診為「克隆氏病」,行外科手術後,症狀緩解。


1980年10月舊症復發,10月25日在該醫院作鋇灌腸(X線號31189)示:右半結腸切除術後殘留之結腸、回腸及回腸末端充盈缺損。


10月28日作全胃腸影示:盲腸卵石樣充盈缺損及右半結腸短縮。


均考慮為克隆氏病復發。


1982年初上病又復發,該醫院建議再行手術治療,患者因體質極差而未同意,遂來我院要求服中藥治療。


診見大骨枯槁,大肉陷下(體重34千克);


面黃無澤,語音低微,屈膝抱腹,行動艱難,一派極度衰弱、痛苦難言之象;


舌質淡、苔白膩,前半部剝脫;


脈弦細數無力。


初辨為臟腑濕熱、升降失調、中氣不足。


先以溫中補虛、調和升降、緩急理氣止痛之法,方選黃耆建中湯合半夏瀉心湯加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29:06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處方:半夏9克、乾薑6克、人參6克(另兌)、炙甘草10克、赤白芍各9克、川連4.5克、炙黃耆15克、玄胡粉3克(衝)、當歸9克、金鈴子9克、木香3克(後下)。


藥進6劑,欲思飲食,疼痛間斷時間延長;


仍感右少腹脹痛,夜間較著,且脹甚於痛,掣及脅腰,乾嘔無物,大便瀉而不暢,左關脈弦細數,右關脈柔軟而弱。


證屬肝強脾弱,改用扶土抑木法,方選痛瀉要方加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29:14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處方:當歸12克、金鈴子9克、玄胡索6克、木香3克(後下)、陳皮6克、白芍12克、防風3克、馬尾連6克、茯苓15克、黨參12克、黃柏6克。


藥進6劑,右少腹脹痛減輕,大便次數減少,精神漸佳,納食增進,夜能安寐;


但每於就餐前後右少腹拘急脹痛,局部灼辣有物聚起,按之濡軟,重壓痛甚,脈弦細數。


此乃濕熱蘊結、氣滯血瘀,遂擬化濕清熱、兼行瘀滯,輔以扶正理氣止痛,用《金匱要略》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


處方:制附子6克(先煎)、生薏米30克、敗醬草15克、黨參12克、炒白朮9克、川楝子6克、玄胡索6克、丹皮9克、赤白芍各9克、砂仁5克、生甘草6克。


藥進6劑(配合中心靜脈高營養療法),腹痛大減,納食增加,精神轉佳,漸能自理生活;


惟大便日行2次,伴有少許黏液。


守方調治三月餘,諸症基本消失(出院時體重增至40千克)。


後因夏季痢疾而誘發,仍用上法調治而安,至今未見復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29:2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患者痛在少腹,脹及腰脅,嘔而無物,瀉而不暢,顯係上下陰陽逆亂,左右升降錯行,有形之滯不去,無形之氣壅滯腸道,是以諸症蜂起。


又因幼時久患「口瘡」,素體心脾積熱,下移腸道,濕熱蘊結,氣血失和,加之病程遷延日久,脾土虛衰,肝木以乘,從而導致正虛邪實,寒熱錯雜的病理改變。


在治療上把握邪正,權衡標本,分清緩急,先用黃耆建中湯合半夏瀉心湯扶助正氣,溫中補虛,降陽和陰,平調寒熱。


如尤在涇云:「……中者,四運之軸而陰陽之機也。


……求中氣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藥後中氣尚有回復之機,但肝脾尚未調和。


《醫方考》云:「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


於是又擬以扶土抑木法,方用痛瀉要方以補中寓疏,瀉肝補脾,調和氣機,兼清濕熱。


藥後肝木條暢,脾上健運,然顯熱蘊結,氣血壅滯之主要矛盾未得以解決,遂用《金匱》之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投治,以奏清熱利濕、理氣活血排膿之功。


由於藥症相符,諸症平息,後因痢疾誘發,又如法調治而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29:2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五、痿(多發性硬化)案梁某,女性,19歲,貴州人,住院號:018164。


患者右側偏癱兩月餘,於1983年12月15日入院治療。


始因胃脘部突然劇烈酸痛,四天後伴有發熱(T39°C),經治後體溫稍有下降,繼又突感全胸悶痛,口唇青紫,經搶救後好轉,但漸感左側肢體麻木,活動不便,以至發展到左側肢體癱瘓,感覺消失,伴有前額頭痛、噁心嘔吐。


經外院用激素、甘露醇等藥治療無效,遂來京診治。


在某院做CT檢查,報告未見異常密度,但雙側腦室偏小,可能為慢性腦水腫所致。


腦脊液常規及生化、免疫球蛋白、胸透、心電圖等檢查均未見異常。


最後確診為脫髓鞘病(多發性硬化)。


入本院時,神志清楚,面色紅潤,形體豐滿;


左側上下肢軟癱,手不能握,腿不能抬,活動受限,肌夫發涼,感覺消失,左上肢肘以下呈紫紅色;


頭悶脹痛,雙耳重聽,耳鳴,口渴而不欲飲;


痰多、色黃而黏稠;


納可,二便調;


舌質淡紅,苔白膩而微黃;


右脈滑數,左脈沉澀。


辨證為濕熱內蘊,痰濁瘀阻絡脈之證。


先以清熱化痰、活血通絡為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29:40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處方:膽星6克、陳皮9克、茯苓15克、枳實9克、半夏9克、桃仁9克、紅花4.5克、地龍9克、當歸12克、絲瓜絡12克、竹瀝水30ml(分兩次沖服)。


二診:服上方藥5劑後,左上肢轉溫,痰量明顯減少。


但左半身仍痿不遂。


口乾不欲飲,吐痰,苔轉薄黃,脈澀。


治痰瘀互結之症雖初獲微效,但膠結之態難以驟復,故仍守前法,稍加調整。


處方:當歸12克、川芎6克、赤芍15克、丹皮9克、絲瓜絡10克、瓜蔞15克、桑枝15克、甘草9克、膽星6克。


三診:進上方藥15劑後,左側上下肢痛、溫覺恢復,肘關節活動較靈活。


但手仍不能握,下肢屈伸仍受限;


雙耳重聽;


舌質偏紅,苔薄白,根部稍厚;


脈澀。


前方增入理氣通達下焦之品,原方去瓜蔞,加製香附9克、懷牛膝12克、木瓜12克、菖蒲12克,迭進14劑。


四診:進上方藥後,在上肢活動自如,手能握,左下肢已能屈伸。


但近二日視力有所下降,舌脈同前。


痰濕之邪雖有大挫,但肝鬱氣滯、痰鬱交阻之證未能徹底好轉。


乃以和肝解鬱、理氣活血為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29:4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處方:當歸12克、川芎6克、赤芍12克、丹皮9克、柴胡9克、製香附9克、菖蒲9克、絲瓜絡10克、鉤藤9克、白蒺藜12克、菊花9克、甘草6克。


五診:藥進7劑,視力恢復,但因故惱怒而突然雙耳完全失聽,失語,胸悶脹痛,左側下肢活動障礙。


舌質暗紅,苔薄黃,脈澀。


此由鬱怒傷肝,肝失疏泄而橫逆,血隨氣逆,氣滯血瘀,蒙蔽清竅所致。


擬通竅活血佐以理氣化痰。


處方:赤芍3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川芎10克、製香附9克、柴胡9克、大棗7克、丹皮9克、黃連23克、生薑6克、麝香0.3克(分五次沖服)。


藥進4劑能言語,10劑後語言流利,聽力正常(時有蟬鳴),左下肢活動自如,僅行走時稍有跛形,時有噁心。


後守原方去麝香加菖蒲12克,代赭石20克,進退出入20劑後,四肢活動自如,能跑步、打羽毛球,語言流利,聽力正常,肌力恢復而出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0:00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論,前人早有論述,但從痰瘀同治立論以療痿者則鮮矣。


近代醫家張錫純氏曾提出痰瘀互結可致痿之症,但仍以大氣虛衰為致病之主要病機,為此痰瘀同治立論治痿,值得進一步探討。


本案病起外感濕熱之邪,濕熱蘊結,三焦氣化有利,以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使水不化津,漸聚成痰。


痰隨氣而至,無處不到,流竄經絡則氣血運行不暢而瘀滯。


瘀久又可生痰,痰滯又可致血瘀,日久痰瘀互結、阻滯經脈絡道,以致氣血津液不能濡養筋脈,出現手足痿廢不用等症。


對本案辨證時,始終抓住痰瘀互結這一病理癥結,該患者為女性青年,起病突然,病勢較快,並無明顯虛象,也沒有「肺熱葉焦」之證,相反,在肢體痿廢的同時即見吐痰黃稠,噁心嘔吐,苔白膩、脈滑數等濕熱之象,又見左上肢紅紫,肢體麻木,活動不靈,肢涼,脈澀等血瘀之徵,所見痰瘀互結甚顯。


本案所以取得較好的療效,關鍵在於:化痰與活血兼行不悖;


化痰活血皆兼顧理氣,令氣行血循,氣順痰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0:11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六、陰竭陽厥、至虛有盛候案李某,患腦後發瘡數月不愈。


頸後潰爛碗口大小,膿水淋漓,瘡面紫晦不解,僵臥床上,呻吟不已,痛若萬狀。


某日,日時分,卒發神志昏昧,揚手擲足,躁擾不寧,面赤如妝,汗出如油,急延趙氏救治。


趙氏觀病情危篤,於匆忙之中但憑其脈躁疾,舌黑如墨,遂臆斷為「瘡毒攻心」、「熱陷營血」,率出犀角地黃湯合護心散與之。


診畢返寓二時許,病家遣伴告之,言藥後病情更現危重,神昏躁擾,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牙關緊閉……。


趙氏聞之愕然,思辨治未忒,何以至此?


速往觀之,病果如述。


詳診其脈,雖躁疾而無根;


橇口捫舌,不禁悚然,舌雖黑如墨,然滑如魚體。


至此方恍然大悟,愧當初之草草,疚辨治之有誤。


證非瘡毒攻心、熱陷營血,乃病延時日,真陰耗竭,屢用寒涼,虛陽上厥之危候。


再按診太谿,其脈不絕,知生機之猶存。


遂改用參附湯合生脈散加童便,擬成一方投之。


炮附子12克、紅參9克、五味子9克、麥冬9克、童便1盅(兌服)。


藥成,撬開牙關,徐徐灌之,從暮至夜令3劑盡。


合子夜陽回之際,始見患者汗止、靜臥、四肢漸溫、其脈續出,安然入睡。


嗣後調理月餘而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0:21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因瘡瘍經久不愈,濃水淋淳,陰血枯涸,更因久服寒涼,陽氣式微。


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真陰竭於內,虛陽厥於外,升降出入之機幾廢,致成陰竭陽厥,至虛有盛候的復雜危重的臨床證候,故病雖屬至虛,而在外卻出現煩躁面赤,昏亂悶絕,揚手擲足等邪實之假像。


趙氏整體論證,據其舌黑如墨,然捫之滑如魚體,脈雖疾促,但乏神無根,更能實事求是,總結誤治的教訓,將前車之鑒,引為後事之師,識契病機真要,抓住至虛的本摶,翻然更張,本於陰陽互根的基本原理,取前人生脈散、參附湯兩方合而用之,以參附湯救垂絕之陽,以生脈散斂將盡之陰,妙加有情之童便,從陽達陰,以防格拒,更用連煎頻服,勿間其數,以陽回陰斂為度的服藥方法,終令真陰漸復而守於內,真陽續回而安其宅。


回陽不遺斂陰,斂陰不礙回陽,故得挽救垂危於頃刻。


這正如張景岳所說:「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


善補陰者,必從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源泉不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0:2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七、陽極似陰、大實有羸狀案某壯年男子,體素健,病熱旬日不愈,漸至神志昏不清,口不能聲,身不能動,目不欲睜,四肢厥冷,時發驚悸,驚則頭身然汗出,周圍稍有聲響,則心中大動,難以自持,闔家驚慌,迎治不迭!


一日延趙氏至,見室外有人巡視,以禁喧嘩,病室閉戶塞窗,以求寂靜,室中地上遍覆苔褥之類,以免行走有聲,索觀前服處方,皆從虛治,養心陰、益心陽、安神定志諸法,用之殆遍。


趙氏診之,見患者昏昏如懨,問之不答,然六脈皆沉伏有神,趺陽大而有力,撬口觀舌,舌紅少津,根有黃褐厚苔,切其腹,則臍下有盤大一塊,硬而灼手,用力切按,則患者以手護之,皺眉作禁。


詢問二便,家人答云:小便短赤、大便下利黑水純清。


趙氏思《素問?陽明脈解篇》所云「足陽明乃由胃家燥熱結實,內熱蒸迫,上擾神明,傷及心陽所致。


憶仲景附子瀉心湯之意,頗資立法之借鑒,故擬用調胃承氣湯加附子與之,遂得瀉下燥屎數枚,驚悸止,神氣清,調理旬日而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0:3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因熱病不愈,邪傳陽明之腑,無形之熱邪附麗於有形的燥屎,熱結旁流,陽明腑實之證,當見潮熱譫語、狂躁不安。


然因邪熱內閉升降出入之機,陽盛於內,格陰於外,且邪熱蒸迫,傷及心陽,故而出現驚悸漉汗、神昏如懨、身不能動、目不欲睜、四肢厥冷、脈伏不出等陽極似陰、大實有羸狀的臨床證候。


趙氏在借鑒前醫治法的基礎上,以六脈雖伏而有神,趺陽脈大而有力,舌紅根有黃褐厚苔而少津,及腹診臍下有痞塊灼手、拒按等症為依據,去偽存真,排除外在「羸狀」之假像,抓住邪熱內結陽明之實質。


並在探索病機主要方面的同時,也不忽略因邪熱熏灼、壯火食氣而致的心陽受累,實中有虛的一面。


故治參仲景附子瀉心湯之立意,以調胃承氣湯為主,瀉熱逐實,急下存陰;


少佐附子以護心陽,防止因攻下而心陽不支。


祛邪不忘護正,護正意在祛邪,雖寒熱兼施,但主次井然,因得並行不悖、藥到病除的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0:4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脈診三議「微茫指下最難知」,這是前賢對診脈深有體會的見解。


中醫的診脈要達到爐火純青程度,確非易事,需要多臨證,既瞭解平人之常脈,也要能測患者之變脈。


尤其病人處生死關頭時,更要細心診察,方可起沉屙於指際之間。


有的不同脈象,主病卻相同,或同一脈象也可主病各異,這就一定要有嫺熟的辨證功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0:5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脈證從舍當辨脈證從舍,是指當臨證時,患者的脈與證不相符合,要分清脈證的真假,或舍證從脈,或舍脈從證。


《醫碥》指出:「凡脈證不相合,必有一真一假,須細辨之。


如外雖煩熱而脈見微弱者,必虛火也。


腹雖脹滿尚脈見微弱者,必胃虛也。


虛火、虛脹,其堪攻乎?


此宜從脈之真虛,不從證之假實也,其有本無煩熱而脈見洪數者,非火邪也;


本無脹滯而脈見弦強者,非內實也。


無熱無脹,其堪瀉乎?


此宜從證之真虛,不從脈之假實也。


如寒邪內傷,或食停氣滯而心腹急痛,以致脈道沉伏,或促或結,此為邪閉經絡而然。


既有痛脹等實證可據,則脈之虛乃假虛,當從證不從脈。


又若傷寒四肢厥逆、寒戰而脈見數滑,此由內熱格陰。


何以知之?


以病由傳經漸致,並非直中陰經,從無熱證轉寒之理,既有數滑之脈為據,則外證之虛為假虛,亦從脈不從證也。


這一段論述很精彩,在辨識真假虛實方面示人以規矩。


趙氏的體會是:當外有煩熱、內有腹脹滿而脈虛者時,應注意真虛假實的問題;


當外無煩熱內無脹滿而脈實者時,應注意真實假虛的問題。


有熱象而脈遲者,應考慮真寒假熱的問題;


反之,有寒象而脈數滑者,應考慮真熱假熱的問題。


總之,在脈的從舍問題上要注意:1.密切觀察患者正氣的強弱,邪氣的盛衰,分清標本緩急,決定脈證的從舍。


正氣真虛,即便是脈證不符,也要首先考慮正氣而從脈為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1:0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標證急時即便有虛象也要先考慮從證。


因此,決定脈證從舍,要全面運用四診,四診合參才能從捨得宜。


趙氏在臨床辨別中風閉脫疑似之證時,外證突然昏倒,手撒遺尿,繼而神志昏憒,而雙手脈沉伏於筋骨,但卻和柔有神,即可考慮舍證從脈,要注意是否為真閉假脫。


假如患者牙關緊閉,兩手緊握,而雙手三部脈象浮芤而大,重按空虛無根,凡遇此種情況,應考慮舍證從脈,要注意是否為真脫假閉。


要透過表面現象抓住疾病的本質,而抓住本質的關鍵是密切觀察病情,瞭解邪正虛實的客觀情況,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脈證從舍不當,虛實真假不明,就會治無准的,禍不旋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1:1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浮脈非皆主表浮脈是「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說明脈搏顯現部位表淺。


李時珍認為「浮脈為陽表病居」,多數醫家便一見浮脈即斷之為表證。


其實,「浮為陽脈」是可信的,這說明正邪相爭於淺表較激烈,更多的反映是正氣尚盛,所以《傷寒論》中的厥陰病都是見「微浮」脈為欲愈,這就是說「微浮」脈代表正氣來復。


因此,脈診見浮脈,要分清見於何部,有力無力等情況。


趙氏曾治貴州一幹部達某,男,60歲。


肺癌手術後,仍咳嗽、咯痰,痰中帶有血,舌質淡暗,脈弦細,初診以培土生金法,佐以活血養陰,方用六君子湯加歸芍、百合、百部、重樓、杏仁等味為丸,服藥8個月。


1983年6月複診,諸症俱好轉,惟脈右浮大於左,並無表證存在,亦未見中空之芤象。


左浮大於右可作外感醫,今右浮大於左,說明病邪仍潛伏在裡,但正氣尚能抗邪,遂從陰虛內熱論,擬養陰清肺法,藥用南北沙參、玉竹、天冬、百合、甘草、炒杏仁、重樓、當歸、炒桃仁、決明子、赤白芍、甘草、竹瀝水為丸,調治半年,迄今仍很健康。


臨床上還可見到,七八歲的患兒出現右大於左的浮大脈,不到一天就會發生吐瀉,多數是邪陷入裡。


因而,不可一見浮脈即認為是表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1:2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澀脈也主氣滯「往來艱澀不暢,有如輕刀刮竹」,謂之澀脈,多主「血少」、「精傷」,亦主血瘀。


但由於脈為血府,血賴氣運,氣不運則血必滯,所以因氣滯不暢而血循緩慢致脈澀者亦不少見。


如孕脈多數見滑象,但亦有見虛澀不調者,係因胞阻氣滯而影響血循。


因情志抑鬱,或憂思過慮、或大怒血鬱而影響肝之疏泄功能,亦常可見到澀脈。


如韓某某,女,54歲,有慢性腎炎病史,但因與其媳婦吵架後生氣,見澀脈,細察之卻有力,並伴口苦、咽乾、輕度浮腫、溲黃、苔黃膩。


趙氏以小柴胡湯入調氣之枳殼、瓜蔞、薤白、當歸等品,竟數劑而澀脈即轉細弦,後以補腎清濕熱而漸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1:3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略論腎病治療中的存精與去粗《素問?六節藏象論》云:「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指出了腎臟藏真陰、寓元陽、存精的作用。


《素問?水熱穴論》又說:「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從另一個角度又揭示了腎有分清濁、司開闔、去粗的作用。


故鄒澍在《神農本草經疏》的「山藥」條下指出:「腎氣者,固當留其精而瀉其粗也。


腎臟這種正常的雙重生理功能,在人體是必不可少的。


有了這種雙重生理功能,腎臟就能開合適度,發揮正常的氣化作用,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質言之,所謂「精」,是指腎臟所藏的元陰元陽,屬於人體正氣的範圍。


所謂「粗」,是指腎臟所管轄排泄的廢物,屬於邪氣的範圍。


存精,即保養、扶持正氣;


去粗,即排泄、祛除邪氣。


這種存精與去粗的動態平衡,使人體在生命活動中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自我更新。


若在病因的作用下,這種雙重作用無論哪一方的失調,或存精不足而正氣虧損,或去粗無能而邪氣滯留,都可能產生病變。


一旦產生病變,往往虛實夾雜。


尤其是腎炎一類的疾病,常常在病程的某一階段或全過程,出現腎陰虧虛與濕熱不解並見的情況。


肝腎陰虧是存精不足引起的,濕熱不解是去粗無能所導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1:4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鑒於腎臟的這一生理病理特點,就必須把握好存精與去粗這一對立而統一的矛盾。


前人立腎病名方六味地黃丸,已經注意到這一點,給後人作出了典範。


方中地黃滋陰補腎,生血生精;


山茱萸酸能養肝益腎,澀精秘氣;


山藥甘淡平和,補脾固腎;


茯苓淡滲利濕;


澤瀉利水通淋;


丹皮瀉君相之伏熱,十分切合腎病特點,成為後世膾炙人口的「三補三消」的名方。


趙氏在臨床對慢性腎炎有肝腎陰虛與濕熱互結並見的一類患者,根據存精去粗的原則,常選用知柏地黃湯與二至丸化裁,酌加敗醬草、蒲公英、車前草、白茅根、金錢草等清熱利濕之品。


濕熱過盛者,可去地黃。


伴有氣血瘀滯者,常配以當歸、丹參、赤白芍、澤蘭、益母草。


瘀重者用桃仁、紅花等平和祛瘀之品。


若陰損及陽,可加仙靈脾、仙茅、枸杞子、肉蓯蓉、鹿角霜等補命門火而不燥之品。


伴有濕濁上泛者,合以溫膽湯。


總宜權衡邪正,存精與去粗恰當,做到祛邪不傷正,清利不傷陰,滋陰不助濕,補陽而不燥。


中醫歷來強調:「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治療腎病也同樣如此。


腎病的病理變化往往虛實夾雜,趙氏在臨床中觀察,尤其是腎陰虛合併濕熱下注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這就需要醫者細審病機,察其同異,正確運用存精與去粗的具體方法,才能使之歸平衡而治癒疾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2 23:31:5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漫活治鬱與疏肝朱丹溪云:「氣血衝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


又云:「鬱者,結滯而不得發越也,當升者不升,當降者不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


六氣著人,皆可致鬱。


然細考臨床所見,因七情而致鬱者居多,七情過極,首害氣機。


《素問?舉痛論》云:「余知百病皆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所以說,六鬱之中,氣鬱為先,氣滯則血瘀,氣鬱則化火,氣滯則濕不化。


濕滯則蘊結為痰,氣機不利,飲食亦不得運化……。


六者相因為病,多有兼夾,初在氣分,久延血分,初起多實,久則傷氣耗血,傳為鬱勞,沉屙。


肝主疏泄,惡抑鬱而喜暢達。


所謂「疏泄」,即是肝臟通過調節氣血的運行而實現的對機體的精神情志、飲食的運化、水液代謝等諸種生理活動的燮理作用。


《素問?奇病論》:「夫肝者,中之將,取決於膽」,故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氣化,都必借肝膽春升之氣的鼓舞疏泄,方可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


相反,若七情過極,氣機鬱滯,首先受到損害的是肝膽的疏泄機能,因木鬱而致其他各臟氣機之鬱。


據臨證所見,肝氣鬱於本經,則胸脅滿而痛,喜太息;


肝鬱乘脾,則脾運不健,中滿少食,嘔惡痛瀉;


肝鬱侮肺,則咳逆喘息;


肝氣衝心,則驚悸怔忡,胸痹心痛;


肝病及腎,則封藏、施泄失度,而見淋閉不通,遺精陽痿、月事不調諸證。


是故趙氏認為:木鬱是五鬱之首;


氣鬱乃六鬱之始;


肝鬱為諸鬱之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3 12:09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